五大行政區
Ⅰ 中國行政區劃分為哪幾個大區
中國行政區劃分為七大區: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
華東(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山東)
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
西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西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港澳台(香港、澳門、台灣)
(1)五大行政區擴展閱讀
截止2019年8月,全國共有(省以下行政區劃單位統計不包括港澳台):
一級行政區(省級行政區):34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二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333個(293個地級市、7個地區、30個自治州、3個盟)49個旗、3個自治旗、1個特區、1個林區)
四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39945個(8393個街道、21297個鎮、9120個鄉、981個民族鄉、153個蘇木、1個區公所)
Ⅱ 全國五大經濟區是哪些啊
一、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廣東省省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定位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
二、珠海:廣東省地級市,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東南沿海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 。地處北緯21°48′~22°27′、東經113°03′~114°19′之間。位於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江門市新會區、台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設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萬山、橫琴、斗門、灣仔、珠澳跨境工業區等8個國家一類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素有「百島之市」之稱。
三、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鷺, 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四、汕頭:廣東省轄市,經濟特區,亦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粵東中心城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鄰揭陽市,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557.92萬人。
五、海南:簡稱「瓊」,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海口。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對望, 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Ⅲ 我國的五大自治區
我國五大自治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廣西自治區、寧夏自治區、新疆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通稱內蒙古,簡稱「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較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區域也並非僅限於內蒙古自治區內。
2、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簡稱「桂」。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得名於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西謂廣西。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相鄰,並與海南隔海相望。
3、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我國五大自治區之一。寧夏自治區首府銀川。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寧夏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中國西北部。東部、南部與甘肅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區相鄰,西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接壤。
5、西藏自治區
西藏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全區面積120.22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
Ⅳ 中國劃分五個區怎樣劃分
中國的行復政區劃體系經制過多年的調整已日趨完善,初步形成了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體系,即農村行政區劃體系、城市行政區劃體系及少數民族地區行政區劃體系。
城市行政區劃體系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行政區劃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行政區劃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有利於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於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按「精減、效能」的原則,改革市鎮設置標准,確定新的設市模式,有利地推動了中國城鎮的發展。
中國城市的法定概念包括設市城市和建制鎮兩部分,城市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城市是指城市非農業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城市非農業人口在20萬至50萬之間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城市非農業人口在20萬以下的城市。
在行政管理的工作中,中國設市城市分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鎮五類,其中特大城市是指城市非農業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
按照行政級別,中國設市城市又分為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建制鎮屬於縣級以下。
Ⅳ 中國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分別是
省:河北省來、山西源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台灣省
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5)五大行政區擴展閱讀:
北京市(京)天津市(津)河北省(冀)山西省(晉)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遼寧省(遼)吉林省(吉)黑龍江省(黑)
上海市(滬) 江蘇省(蘇) 浙江省(浙)安徽省(皖)福建(閩)江西省(贛)山東省(魯)
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廣東省(粵)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海南省(瓊)
四川省(川、蜀)貴州省(貴、黔)雲南省(滇、雲)重慶市(渝)西藏自治區(藏)
陝西省(陝、秦)甘肅省(甘、隴)青海省(青)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台灣省(台)
Ⅵ 中國五大行政區分別是哪五個市呢
華北、華東、華南、西南、中南
Ⅶ 中國的五大區是
中國共分為六個大區:
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版山西、內蒙古自治區權)
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
華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江西、福建、安徽)
西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
西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中國有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Ⅷ 中國五大經濟特區是哪些
五大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
一、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廣東省省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定位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
二、珠海:廣東省地級市,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東南沿海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 。地處北緯21°48′~22°27′、東經113°03′~114°19′之間。位於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江門市新會區、台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設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萬山、橫琴、斗門、灣仔、珠澳跨境工業區等8個國家一類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素有「百島之市」之稱。
三、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別稱鷺島, 簡稱鷺,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四、汕頭:廣東省轄市,經濟特區,亦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粵東中心城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鄰揭陽市,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557.92萬人。
五、海南:簡稱「瓊」,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海口。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對望, 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省內的三沙市是中國地理位置最南、總面積最大(含海域面積)、陸地面積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級區劃。海南省下轄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截至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25.76萬人。
拓展資料: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參考資料:經濟特區_網路
Ⅸ 建國初期,國家為什麼要設立五大行政區,5年後又為什麼撤銷了
新中國成立後,在單一制的基礎上,國家根據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政治形勢,對行政區劃層級進行了三次大的調試。通過行政區劃層級調試,促進了官僚體系的層級劃分和有效運轉,推進了現代國家建設。
大行政區的建立與撤銷大行政區是在中國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戰爭時期,各根據地、解放區機關設置繁復,單位多、機構多、人員多,給領導和指揮帶來不便。為了改變這種缺乏領導中心的行政組織方式,1942年,黨在軍區、分區建立黨委或中央分局,並配置一名強有力的領導,實行黨領導一切的“一元化”領導體制。
1954年6月,中央政府正式撤銷各大區行政委員會,大行政區制度結束。
大行政區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到了迅速穩定地方秩序,維護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促進政治穩定,經濟恢復,加強思想宣傳和管理的重要歷史作用,為建國初期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鋪平道路。但大行政區解決了內部地方割據問題,卻面臨大行政區的割據與分裂,挑戰中央權威的風險和問題。因此在國內形勢穩定之後,國家撤銷大行政區一級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