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鎮江行政公署

鎮江行政公署

發布時間: 2021-03-01 07:11:25

㈠ 民國時期江蘇省鎮江縣政府的地址在哪裡

概 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封建統治,鎮江地方政府的名稱由清末的縣署先後改為民政署、知事公署、縣政府,主持縣政的官員由清末的知縣先後改為民政長、縣知事、縣長,但縣政的實質未變,仍維護封建剝削制度和帝國主義的在華特權。由於軍閥混戰,政局動盪,自民國元年至民國16年(1912-1927年)間,主持縣政的官員更迭達13人之多。

民國16年3月,北伐軍佔領鎮江,群眾對政府當局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同年4月,蔣介石集團發動反革命政變,縣政府也執行國民黨反共反人民的反動政策,參與殺害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多次鎮壓工人罷工和農民反抗丈量土地的斗爭。民國18年江蘇省政府遷鎮後,對省會建設有所興舉,同時加強了黨、政、軍、憲、特的反動統治。

民國26年12月,鎮江淪陷,日偽在城區建立偽政權,經常「清鄉」掠奪,屠殺人民群眾。國民政府任命的鎮江縣縣長,無工作機構,無固定治所,流動於鎮江南鄉及蘇皖邊境,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多次與新四軍摩擦。民國28年11月,國民政府鎮江縣縣長庄梅芳在鎮江南鄉西麓一帶,利用地方勢力,殘殺了新四軍特務營營長馬峰。活躍於茅山地區的新四軍,自民國29年起,先後在鎮江及其毗鄰地區建立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帶領人民群眾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鎮江縣政府接收了日偽財產,但以反共為要務,對經濟建設無所建樹。

1949年4月鎮江解放,建立市人民政府,人民當家做主,政權性質起了根本的變化。市人民政府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按照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和各個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帶領全市人民,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市政府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糾正失誤,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決策程序,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由黨政不分逐步做到黨政分工;由政企不分逐步實行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由一般行政布置逐步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每年為市民多辦實事。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後,鎮江市為省轄市,下轄丹陽、丹徒、句容、揚中四縣和城(京口)、郊(潤州)兩區。市政府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注意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加強所屬縣、區政府的領導,統一協調縣、區政府工作,組織支援茅山老區,促進城鄉兩個文明建設同步、協調發展。

第一章 民國時期鎮江地方政府
清末,鎮江府轄丹徒、丹陽、金壇、溧陽4縣和太平廳(今揚中縣),丹徒縣為鎮江府首邑。民國成立後,地方政府稱丹徒縣民政署,翌年改稱知事公署,先後由民政長、縣知事主持縣政。民國16年(1927年)改稱丹徒縣政府,由縣長執掌。民國17年改名鎮江縣政府。民國26年鎮江淪陷後,建立日偽政權;四鄉先後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4年日本投降後,鎮江縣政府還治,直至鎮江解放。

第一節 丹徒縣民政署、知事公署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在武昌起義影響下,鎮江革命黨人林述慶、李競成等組織新軍起義,11月8日(農歷九月十八)鎮江光復,成立鎮江軍政府,公舉林述慶為都督;內設軍政部、民政部等部門。不久,江蘇都督府成立於南京,鎮江軍政府改稱鎮江軍政分府。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江蘇省臨時議會議決,撤府存縣。同年2月,鎮江軍政分府撤銷,建立丹徒縣民政署,由民政長主持,設總務、警務、學務、實業、主計、典獄6課。同年,民國政府發布縣知事公署組織法,劃一地方官吏名稱,縣民政長改稱縣知事。民國2年1月,丹徒縣民政署改稱縣知事公署,設第一、二、三、四4科。民國5年起,縣先後設警察、教育、實業等局。

縣民政署、縣知事公署均設在清代縣衙門內(現中山東路三五九醫院西部,日軍侵佔鎮江時毀於戰火)。

1912-1927年丹徒縣民政長、知事名單

機構 姓 名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丹徒縣
民政署 楊邦彥(震聲) 江蘇丹徒 民政長 1912.2-1912.4
張 鵬(翼雲) 江蘇丹徒 民政長 1912.4-1912.12
丹徒縣
知 事
公 署 於定一(懷瑾) 江蘇武進 知 事 1913.1-1913.7
楊邦彥(震聲) 江蘇丹徒 知 事 1913.7-1913.12
劉鳴復(梅舫) 江西南城 知 事 1913.12-1914.11
張鳳瑞 知 事 1914.11-1915.3
章 同(覲瀛) 知 事 1915.3-1917.4
倪曾鎣(和甫) 浙江平湖 知 事 1917.4-1919.8
張玉藻(子青) 天 津 知 事 1919.9-1923.5
翁有成(志吾) 浙江杭州 知 事 1923.6-1925.1
趙 鰲(永和) 知 事 1925.2-1925.4
傅文通(達泉) 知 事 1925.4-1926.9
盧鴻鈞(子衡) 知 事 1926.10-1927.2
譚 謐 湖 南 知 事 1927.3 -1927.10

第二節 丹徒、鎮江縣政府
民國16年(1927年)3月23日,國民革命軍抵達鎮江。同年10月,丹徒縣知事公署改稱丹徒縣政府,知事改稱縣長,設民治、財政、總務3科;後增設秘書一職,協助縣長督促各科工作。

民國17年7月,江蘇省府委員會第90次會議議決,省政府由南京遷駐鎮江(翌年遷來);丹徒縣改稱鎮江縣,列一等縣。縣政府設秘書及一、二2科,下設公安、財政、教育、實業、土地等局。此後機構時有變動,至民國25年,縣政府設4科:一科司行政總務,二科司財政,三科司禁煙,四科司公安。另設教育、建設、地政等局。

民國26年12月日軍侵佔鎮江前夕,縣政府撤離。民國27年9月至民國33年8月,江蘇省政府江南行署先後委庄梅芳、鍾鍾山、沈務本、馬躍先、李守之等為鎮江縣縣長,流動於鎮江南鄉一帶及蘇皖邊境,縣政府無具體辦事機構,有名無實。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原偽鎮江縣縣長黃香谷忽以南京先遣軍政治特派員的身份,率其偽班底維持局面,等待接收。與此同時,流動於安徽省境內的江蘇省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顧大榮也回到鎮江自兼縣長,在錢家山掛牌辦公,但沒有掌握實權,未能開展工作。短期內,鎮江處於混亂狀態。同年9月,國民黨鎮江縣政府重建,省府任命丁松林為縣長,接收偽政權,實行新制組府,設秘書室和民政、財政、建設、教育、軍事、社會、地政、田糧等科,後陸續設公安局(後改警察局),衛生院、農業推廣所、稅捐稽徵處等機構。民國36年,田糧科改為田賦糧食管理處,縣政府內又增設會計室及人事管理員、統計員、合作指導員、軍法承審員等。民國38年4月鎮江解放前夕,縣政府官員撤逃、潰散。

抗日戰爭前,縣府治所在縣知事公署原址,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縣府治所,初設於原江蘇省政府大院內(現市政路),不久遷至道署街(現丹徒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1927-1949年丹徒縣、鎮江縣縣長名單

機 構 姓 名 籍 貫 職 務 任職年月

丹徒縣
政 府 陳峻雲(紹禹) 廣 西 縣長 1927.10-1928.7
鎮江縣
政 府 陸龍翔 縣長(代) 1928.9-1928.12
沈 昌(立孫) 縣長 1928.12-1929.3
孔憲鏗(琴後) 廣東南海 縣長(代) 1929.4-1929.12
謝 震 縣長(兼) 1929.12-1930.1
張 鵬(翼雲) 江蘇丹徒 縣長(兼) 1930.1-1934.7
葉震東 福建閩侯 縣長 1934.7-1935.7
張清源 河 北 縣長 1935.7-1937.12
庄梅芳 湖 南 縣長 1938.9-1940.4
鍾鍾山 湖南邵縣 縣長 1940.8-1941.3
沈務本 江蘇沐陽 縣長 1941.10-1943.7
馬躍山 縣長 1943.8-1943.秋
李守之 江蘇武進 縣長 1943.冬-1945.7
丁松林(筠香) 江蘇江陰 縣長 1945.9-1946.2
張孟陶 安 徽 縣長 1946.3-1947.2
周 天(浩如) 江 西 縣長 1947.3-1947.11
謝 泌(承鄴) 江蘇武進 縣長 1947.11-1949.4

第三節 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27年(1938年)5、6月間,陳毅、粟裕率領新四軍一支隊及先遣支隊到達茅山地區。7月7日,在新四軍的領導與發動下,於鎮江縣寶堰鎮成立了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四縣抗敵自衛委員會(籌)。民國29年4月,又在滬寧鐵路以北成立鎮(江)丹(陽)武(進)揚(中)四縣抗敵自衛委員會。後在兩個"四抗會"基礎上,分別建立了蘇南第四區(丹北地區)和第五區(茅山地區)兩個專署級機構,並在鎮江縣四鄉及其毗鄰地區先後建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由於處於敵後,環境復雜,隨著對敵斗爭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縣級抗日民主政府的轄區及名稱時有變更,也無固定治所。民國34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蘇中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任命王龍為鎮江市市長,准備接收被日本侵略軍佔領的鎮江市區。9月上旬,王龍在丹徒鎮附近與偽軍遭遇,不幸犧牲。同年10月,根據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簽訂的"雙十協定",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撤退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武裝,抗日民主政府亦隨之撤銷。

一、山北縣政府

山北縣政府建於民國29年(1940年)12月,始稱鎮江縣政府。翌年3月,改稱山北縣政府。隸屬於鎮澄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改名江南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蘇南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蘇中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民國34年7月復稱鎮江縣政府。轄區大體為原鎮江縣第四區、第五區,丹陽縣第八區。

1940-1945年山北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構 姓別 性別 籍貫 職務 任職年月
備注
鎮江縣政府 韋永義 男 江蘇丹陽 縣長(兼) 1940.12-1941.1 未到職秘書長代行縣長職務
李培根 男 江蘇丹徒 縣長(代) 1940.12-1941.1
陳雲閣 男 江蘇丹陽 縣長 1941.1 —1941.3
山北縣政府 陳雲閣 男 江蘇丹陽 縣長 1941.3-1941.5
趙文豹 男 江蘇丹徒 縣長 1941.6-1945.6
鄭竹波 男 江蘇丹陽 縣長 1941.5-1942.春
戎 藩 男 江蘇丹陽 縣長 1942.春-1942.9
鎮江縣政府 趙文豹 男 江蘇丹徒 縣長 1945.7-1945.9

二、山南縣政府

山南縣政府建於民國30年(1941年)3月,上級隸屬關系與山北縣同。民國34年6月改稱丹陽縣政府。轄區大體為原丹陽縣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武進縣第三區,鎮江縣第四區一部分。

1941-1945年山南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 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職年月

山南縣政府 張 光 男 安徽宿縣 縣 長 1941.3-1941.5
趙文豹 男 江蘇丹徒 縣 長 1941.5-1941.6
王 龍 男 江蘇揚中 縣 長 1941.7-1941.9
戎 藩 男 江蘇丹陽 副縣長 1941.7-1941.9
陳雲閣 男 江蘇丹陽 縣 長 1941.9-1941.12
虞榮和 男 江蘇丹陽 副縣長 1941.9-1941.10
吳 翼 男 江蘇武進 縣 長 1942.2-1942.12
王 鵬 男 江蘇江陰 副縣長 1942.12-1945.6
丹陽縣政府 王 鵬 男 江蘇江陰 縣 長 1945.6-1945.9
高俊傑 男 江蘇南通 副縣長 1945.6-1945.9

三、江鎮辦事處

江鎮地區是江中沙洲,系新四軍南下北上之交通要道。民國27年(1938年)10月,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在該地區曾建立區級抗日民主政權。翌年4月,該地區劃給江都縣。民國30年1月歸蘇南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直接領導。翌年2月15日,在原區級政權基礎上建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轄原鎮江縣第七區和江都縣第三區。

1942-1945年江鎮辦事處(縣級)歷任正副主任名單

機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江 鎮
辦事處 陳 輝 男 江蘇丹徒 主 任 1942.2-1942.10
虞榮和 男 江蘇丹陽 副主任 1942.3-1942.7
戎 藩 男 江蘇丹陽 主 任 1942.10-1943.10
徐桐秀 男 江蘇丹陽 副主任 1943.7-1944.秋
吳 翼 男 江蘇武進 主 任 1943.10-1945.6
陳 驥 男 江蘇揚州 主任(兼) 1945.6-1945.9
陳東曙 男 江蘇丹陽 副主任 1945.5-1945.9

四、茅東縣政府

茅東縣政府於民國30年(1941年)6月建立,始稱鎮江縣政府,隸屬於江南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合並為蘇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南區行政公署第一行政區),其轄區最初包括原鎮江縣第三區、第六區,丹陽縣第二區、第三區,以及金壇縣第六區。翌年5月改稱茅東縣政府。在此前後,丹陽二區、三區曾屬丹南辦事處(丹陽縣政府);鎮江三區及鎮江六區北部曾劃歸鎮丹縣政府。民國32年,丹陽縣政府撤銷,所屬丹陽二區、三區復歸茅東縣政府領導。武進、句容一度有部分毗鄰地區也劃給茅東縣。

1941-1945年茅東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鎮江縣
政 府 樊玉琳 男 江蘇句容 縣長(兼) 1941.6-1942.5
蔣鐵如 男 江蘇武進 副縣長 1941.6-1942.5
茅東縣
政 府 徐公魯 男 江蘇溧陽 縣 長 1942.5-1943.1
蔣鐵如 男 江蘇武進 副縣長 1942.5-1943.1
蔣鐵如 男 江蘇武進 縣 長 1943.1-1943.4
凌海波 男 江蘇丹徒 副縣長 1943.1—1943.4
凌海波 男 江蘇丹徒 縣 長 1943.4 -1945.9
薛 斌 男 江蘇金壇 副縣長 1945.3-1945.9

五、鎮丹縣政府

民國30年(1941年)8月建立丹南辦事處,上級隸屬關系與茅東縣政府同。翌年2月改稱丹陽縣政府。同年10月,劃出原鎮江三區、六區寶堰鎮以北和丹陽一區,成立鎮丹縣政府。民國33年1月,撤銷鎮丹縣建制,所屬鎮江三區、丹陽一區合並為鎮丹區,由鎮句縣管轄。其餘則劃歸茅東縣。

1941-1943年鎮丹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備 注
丹南辦事處 強 博 男 江蘇丹陽 主 任 1941.8-1942.2
丹陽縣政府 包建華 男 江蘇句容 縣 長 1942.2-1942.10 1943.1撤銷
馬玉亭 男 江蘇丹陽 副縣長 1942.8—1942.10
馬玉亭 男 江蘇丹陽 縣 長 1942.10-1943.1
鎮丹縣政府 包建華 男 江蘇句容 縣 長 1942.10-1943.5 1944.1年撤銷
江輔華 男 江蘇丹陽 副縣長 1942.10-1943.8
楊知方 男 江蘇丹徒 縣長(代) 1943.5-1943.11

六、鎮句縣政府

民國31年(1942年)10月,建立鎮句辦事處,行使縣級行政職權。翌年1月,正式成立鎮句縣政府,管轄原鎮江二區,句容一區、七區及九區。民國33年1月,鎮丹縣撤銷,所屬鎮江三區、丹陽一區亦劃入鎮句縣。上級隸屬關系先屬於蘇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改稱蘇南區行政公署),民國33年12月改屬蘇中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領導。

1942-1945年鎮句縣政府歷任正副縣長名單

機 構 姓 名 性 別 籍 貫 職 務 任 期

鎮句辦事處 巫孔璽 男 江蘇句容 主任 1942.10-1943.1
范 堅 男 江蘇句容 副主任 1942.10-1943.1
鎮句縣政府 洪天壽 男 江蘇句容 縣長(兼) 1943.1-1945.6
洪天誠 男 江蘇句容 縣長(兼) 1945.6-1945.9

第四節 日偽政權
民國26年(1937年)12月8日,鎮江淪陷。在日本侵略軍「宣撫班」策劃下,民國27年1月建立鎮江自治委員會,委員12人,柳衍齋為委員長,郭志誠為副委員長,並請日本顧問一人。委員會下設總務主任1人及文書、司法、庶務、公安、商務、金融、救濟、會計、文化9科。同年8月,改鎮江縣為丹徒縣,自治委員會改稱丹徒縣公署,郭志誠為縣知事。下設秘書室及民政、財政、建設、教育4科。民國29年9月,丹徒縣公署改稱丹徒縣政府,同年12月復改名鎮江縣政府,郭志誠為縣長。民國32年3月,日偽實行「清鄉」,改組鎮江縣政府為鎮江清鄉特別區公署,縣長改署長,由張修明擔任。不久,鎮江清鄉特別區公署復名鎮江縣政府,張修明任縣長。民國33年11月,張修明調離,黃香谷繼任縣長。翌年8月,日偽政權隨著日本無條件投降而覆滅。

偽自治委員會設於現中山路五條街小學內,偽縣政府設在市政路原國民政府江蘇省政府大院。

附:駐鎮的江蘇省政府及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

一、江蘇省政府

民國18年(1929年),江蘇省政府由南京遷駐鎮江,治所在將軍巷舊都統署內(今市政路),民國26年12月鎮江淪陷前夕,省政府遷往蘇北。這期間,歷任江蘇省政府主席的有紐永建、葉楚傖、顧祝同、陳果夫。

抗日戰爭勝利後,江蘇省政府還治鎮江。民國38年2月鎮江解放前夕,江蘇省政府遷往蘇州。這期間,擔任江蘇省政府主席的有王懋功、丁治磐。

二、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2年(1933年)3月,江蘇省政府委員會第570次會議通過,全省分13個行政區,各區設置督察專員公署。鎮江為第一行政區,轄鎮江、丹陽、金壇、句容、溧水、高淳、揚中七縣,專署駐鎮江。同年12月,第一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增轄溧陽、宜興2縣,專署駐溧陽,翌年第六行政區撤銷。抗日戰爭勝利後,重建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轄丹陽、鎮江、金壇、句容、溧水、高淳、溧陽、宜興、江寧9縣,專署駐丹陽,直至解放。

附:抗日戰爭時期鎮江境內專署級機構(抗日民主政權)

一、茅山地區專署級機構

民國27年(1938年)7月,茅山地區鎮江縣寶堰鎮成立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四縣抗敵自衛委員會(籌),主任紀振綱(民主人士),未到職,由副主任樊玉琳代理主任。該會於民國30年5月撤銷,建立江南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巫恆通為專員,下轄句容、鎮江、江寧等縣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南辦事處。同年9月,巫恆被捕犧牲,樊玉林為專員。同年10月,江南第五、第六兩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合並為蘇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朱春苑為專員,下轄句容、鎮江、江寧、溧水、溧陽等縣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南、丹金武兩個辦事處。民國32年3月,蘇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蘇南區行政公署。民國33年2月,蘇南區行政公署改為蘇南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樊玉琳為專員,下轄江寧、鎮句、茅東、句容四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4年2月,蘇南第一、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合並,仍稱蘇南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樊玉琳仍為專員,下轄句容、鎮句、茅東、江寧、溧陽、溧水、橫山、高淳8縣抗日民主政府,直至日本投降。

二、丹北地區專署級機構

民國29年(1940年)4月,丹北地區成立鎮(江)丹(陽)武(進)揚(中)四縣抗敵委員會,主任管寒濤。民國30年2月,鎮丹武揚四縣抗敵委員會與澄(江陰)武(進)錫(無錫)三縣抗敵委員會合並,成立鎮澄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吳仲超為主任,下轄揚中、丹陽、鎮江、武進、澄西5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4月,鎮澄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江南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後由韋永義、管寒濤為專員,下轄山南、山北、揚中、武進、澄西5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1年5月,江南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蘇南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寒濤為專員,轄區增江鎮辦事處。民國33年12月,蘇南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蘇中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金柯、韋永義先後為專員,下轄山南、山北、揚中、澄西、武進、鎮句等縣抗日民主政府和江鎮辦事處,直至日本投降。

㈡ 江蘇車牌字母含義

我國目前使用的九二式機動車號牌前兩位用省、自治區、直轄市漢字簡稱和一位英文字母代表號牌發牌機關代碼。各省這個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所遵循的規則各不相同,但大多數省份是按1992年的地級行政區劃代碼排序排列的。地級行政區劃代碼我們可以從我們身份證的前四位看得到。如南京市—3201、無錫市—3202、徐州市—3203、常州市—3204、蘇州市—3205、南通市—3206、連雲港市—3207、淮安市—3208、鹽城市—3209、揚州市—3210、鎮江市—3211、泰州市—3212、宿遷市—3213。可以看出來,江蘇省的機動車發牌機關代碼和地級行政區劃代碼排序完全一致。

而一個省內的地級行政區劃排序又是按照什麼確定的呢?首先大原則是省會排在最前,地級市排在其次,接著是地區行署,後面是自治州、最後是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對於江蘇省來講,只存在前兩項,而各地級市的排列順序其實是按最後設立地級市的時間先後來排列的。1953年1月1日重建江蘇省後(建國初設立的蘇南、蘇北行署區合並),無錫市就是省轄地級市,一直未變動過,因此在行政區劃排序中排在省會南京之後居第二位;1953年徐州市也是省轄地級市,但後來降格歸徐州地區行署管轄,1962年才恢復,因此徐州市排在第三;常州市也是1962年升為省轄地級市,因此排在徐州市這個老牌地級市之後,……,鎮江市一直屬於鎮江地區行署管轄,1983年才撤消鎮江地區設立地級鎮江市,因此排位很靠後,泰州市、宿遷市是1996年7月19日同時自揚州市、淮陰市(今淮安市)析置,因此排在最後。

其它省份有和江蘇一樣完全按行政區劃排序的,如遼寧省、浙江省等,還有一些省份是按1992年的行政區劃排序,但當時還有地區行政公署,後來各地區行政公署撤地改市的順序改變了,導致了行政區劃排序產生變化,和發牌機關代碼不相對應。有的省份在行政區劃代碼基礎上作了少許改動,如廣東省,深圳、珠海兩市行政區劃排序本來靠後的(改革開放後才設立的地級市),但人們習慣了將廣州、深圳、珠海三市排在前面,因此深珠兩市也就用了粵B、粵C代碼。江西省是將當時的地區行政公署排在地級市前面,因此當時的贛州地區(現贛州市)排到贛B,而九江市排到贛G了。福建省最特殊,是按地理位置排列的,自省會福州市起,順海邊南下,到漳州轉向閩西再折向閩北,在省內轉了一圈,因此大家都以為廈門一定是閩B的卻是閩D。

㈢ 車牌號是怎樣規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號牌》,車牌號具體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動車號牌》中規定:

5.8發牌機關代號

5.8.1發牌機關即車輛登記機關,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和地、市、州、盟公安局、處車輛管理所。發牌機關代號見附錄A。

5.8.2直轄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車輛管理所的發牌機關代號為A至Z,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備案後,可依次使用。

5.8.3設區的市或者相當於同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車輛管理所報經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批准同意後可啟用新的發牌機關代號。

5.9序號編碼規則和使用規則

5.9.1序號編碼規則

序號編碼規則有三種,分別是:

(a)序號的每一位都使用阿拉伯數字;

(b)序號的每一位可單獨使用英文字母,26個英文字母中O和I不能使用;

(c)序號中允許出現2位英文字母,26個英文字母中O和I不能使用。

5.9.2序號使用規則

(a)序號用數字和字母組合方式的使用應按規定依次有序使用。序號的使用率超過60%後,應經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准並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備案後,依次啟用下一種組合方式;

(b)機動車登記中收回的號牌,其機動車登記編號6個月後可重新使用。

(3)鎮江行政公署擴展閱讀

部分城市的車牌代碼:

1、天津市:津A(包括公交,警車)、津B、津C、津D、津E(計程車)、津F 、津G 、津H 、津J、津K、津L、津M、津N、津P、津Q、津R。

2、福建省:閩A福州(除平潭縣),閩B莆田,閩C泉州,閩D廈門,閩E漳州,閩F龍岩,閩G三明,閩H南平, 閩J寧德,閩K省直系統,平潭綜合實驗區。

3、江蘇省:蘇A南京,蘇B無錫,蘇C徐州,蘇D常州,蘇E蘇州,蘇F南通,蘇G連雲港,蘇H淮安, 蘇J鹽城,蘇K揚州,蘇L鎮江,蘇M泰州,蘇N宿遷,蘇U蘇州增補。

4、貴州省:貴A貴陽,貴B六盤水,貴C遵義,貴D銅仁,貴E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F畢節, 貴G安順,貴H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J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西藏自治區:藏A拉薩,藏B昌都,藏C山南,藏D日喀則,藏E那曲, 藏F阿里地區,藏G林芝,藏H 西藏駐四川天全縣車輛管理所,藏J西藏駐青海格爾木市車輛管理所。

㈣ 句容什麼時候正式劃給南京

9月21號金陵晚報登載:句容劃歸南京

㈤ 句容現在屬於哪鎮江還是南京

是屬於鎮江的,如果南京劃為直轄市的話可能會劃到南京去

㈥ 句容到底是屬於鎮江市還是屬於南京市

句容屬於鎮江市。

句容是江蘇省鎮江市代管的縣級市,地處蘇南,東連鎮江,西接南京,是南京的東南門戶,是南京都市圈成員縣級城市,素有「南京新東郊、金陵御花園」之美譽,是長江三角洲一座集港口、工業、商貿、旅遊為一體的新興城市。

抗日戰爭時期,句容屬江南行署第一行政督察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句容重歸江蘇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8年(1949年)4月23日句容解放,4月26日句容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屬蘇南行政公署鎮江專員公署。

1949年12月2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將句容劃歸南京市所轄,1950年1月仍劃歸鎮江專員公署。1953年江蘇建省後屬鎮江專區。1958年鎮江專區改為常州專區,後又改為鎮江專區,句容仍屬之。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後,句容屬鎮江市。

(6)鎮江行政公署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句容市轄3個街道辦事處(崇明街道,華陽街道,黃梅街道),7個鎮(下蜀鎮、寶華鎮、邊城鎮、白兔鎮、郭庄鎮、後白鎮、天王鎮、茅山鎮),3個開發區管委會(句容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赤山湖管理委員會、茅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鎮:

1、寶華鎮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句容市,位於句容市西北部,西距南京23公里,緊鄰南京仙林大學城。南至南京祿口國際機場30公里,北至長江龍潭港6公里。轄區總面積100平方公里。

2、江蘇省句容市白兔鎮是一個千年古鎮,地處江蘇省句容市東郊,東連鎮江,西鄰南京。交通便捷,滬寧高速公路、122省道穿境而過。

3、天王鎮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位於句容市的南部,始建於唐中和二年,總面積140.9平方公里。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坐落於道教聖地茅山腳下,東臨常州,西瀕南京,距上海240公里。

㈦ 鎮江屬於蘇南還是蘇中

  1. 因為鎮江屬沿江城市,也算是在江蘇中部地區。

  2. 您稱呼為蘇中,也不惟錯.因為任內何叫法都是人容叫出來的嘛!也從不習慣,而後慢慢習慣的!

㈧ 請問整個民國時期江蘇省省會在哪些地方(包括汪偽政府時期偽江蘇省會城市),基於怎樣的歷史原因

辛亥革命以後,江蘇省宣布獨立,江蘇省都督府設蘇州府城。
民國元年(1912)元旦,裁府、州、廳,保留縣級區劃,江蘇省都督府及民政長行政公署依舊駐吳縣(蘇州)。此時的江蘇省會為蘇州。
民國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江蘇省都督府及民政長行政公署由吳縣(蘇州)遷往江寧縣(南京),南京遂代替蘇州成為江蘇省會。
民國十六年,南京成立特別市,不再受江蘇管轄,但江蘇省會依舊寄治南京;直到民國十八年二月,江蘇省會自南京移至鎮江,鎮江第一次成為了江蘇省會。
抗戰爆發不久,江蘇省境大部分淪陷。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江蘇省省會由鎮江縣暫遷至江都縣;十二月,再遷至淮陰縣;民國二十八年三月,再遷至興化縣;民國三十年四月,因日軍入侵,江蘇省政府遷至淮安縣車橋;民國三十二年十月,江蘇省政府暫遷安徽省太和縣辦公;民國三十三年江蘇省政府暫遷安徽省阜陽縣李寨辦公。
在偽政權方面,民國二十七年,汪偽江蘇省成立於蘇州。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蘇北行營民國三十年九月成立於泰縣,民國三十二年五月裁撤並入江蘇省;民國三十三年十月,蘇北行政公署再由江蘇省及淮海省阜寧縣劃出設立,行政公署駐泰縣。蘇淮特別行政區公署民國三十一年一月由原江蘇省1市15縣及蘇北行營2縣以及原安徽省4縣設置,民國三十三年一月改置為淮海省,省會徐州。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九月江蘇省政府從阜陽遷回鎮江,鎮江再次成為江蘇省會。
附表:

江蘇「省會」變遷表

時間

「省會」性質

駐地

康熙六年(1667)
——乾隆二十五年(1760)

江蘇布政使駐地、江蘇巡撫駐地

蘇州府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光緒三十一年(1905)一月;
光緒三十一年三月——1911年11月

江蘇巡撫駐地、江蘇布政使駐地

蘇州府城

江寧布政使駐地

江寧府城
(今南京)

咸豐三年(1853)
——同治三年(1864)

太平天國天京(江南)省駐地

天京(今南京)

太平天國天浦省駐地

江浦縣(今浦口區)

太平天國蘇福(馥)省駐地

蘇州府城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一月——三月

江蘇巡撫駐地、江蘇布政使駐地

蘇州府城

江淮巡撫駐地

清河縣(今淮安)

江淮布政使駐地

江寧府城(今南京)

1911年11月

江蘇省都督府駐地

蘇州府城

民國元年(1912)
——民國二年(1913)九月

江蘇省都督府、民政長行政公署駐地

吳縣(今蘇州)

民國二年(1913)九月——民國十八年(1929)二月

江蘇省都督府、民政長行政公署駐地/江蘇省政府駐地

江寧縣(今南京)/
南京特別市

民國十八年(1929)二月
——民國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

江蘇省政府駐地

鎮江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
十一月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

江蘇省政府臨時駐地

江都縣(今揚州)

民國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民國二十八年(1939)三月

江蘇省政府臨時駐地

淮陰縣(今淮安)

民國二十七年(1938)
——民國三十四年(1945)

偽江蘇省政府駐地

蘇州市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三月
——民國三十年(1941)
四月

江蘇省政府臨時駐地

興化縣

民國三十年(1941)四月
——民國三十年十月

江蘇省政府臨時駐地

淮安縣車橋

民國三十年(1941)九月
——民國三十二年(1943)五月

偽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蘇北行營駐地

泰縣(今泰州)

民國三十年(1941)十月
——民國三十四年(1944)
九月

江蘇省政府臨時駐地

安徽省太和縣
——安徽省阜陽縣李寨

民國三十一年(1942)一月
——民國三十三年(1944)一月

偽蘇淮特別行政區公署駐地

徐州市

民國三十三年(1944)一月
一—民國三十四年(1945)

偽淮海省政府駐地

徐州市

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
——民國三十四年(1945)

偽蘇北行政公署駐地

泰縣(今泰州)

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
——民國三十八年(1949)四月

江蘇省政府駐地

鎮江縣

1949年4月
——1950年1月

蘇北行政公署駐地

泰州市

蘇南行政公署駐地

無錫市

1950年1月
——1952年11月

蘇北行政公署駐地

揚州市

蘇南行政公署駐地

無錫市

1952年11月
——1953年1月

江蘇省人民政府臨時駐地

鎮江市

1953年1月至今

江蘇省人民政府駐地

南京市

分享:

㈨ 句容是南京的還是鎮江的

句容屬於鎮江地區!

㈩ 蘇南1983區劃大調整,誰是大贏家

蘇南1983區劃大調整,誰是大贏家?
歷史長河中,有一些特殊年份會被格外的銘記。比如對於中國來說,1840、1937、1945、1949、1976等等年份,無疑就都不是普通的數字。
如果縮小到蘇南區域的話,那1983年就是一個尚未遠去的、特殊重要的年份。1983年1月,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全面實施「地改市」。地盤大、大城市少的蘇北設置了六個市,這里略過不談。地盤小、大城市多的蘇南設置了五個市,這是本帖要解析的內容。

時光飛逝,轉眼間30年過去了。可以說,蘇南五市除了原有的基礎(行政地位、城市規模、科教文衛等),1983年分配地盤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以及與之相關的質量,是影響各市政治地位、經濟發展、文化融合等各領域的最大關鍵點。期間,雖也有些變數,但蘇南五市如今的整體格局,主要就奠定於1983年大調整確定的行政區域。

由於蘇南地盤小、大城市多,當初分配時捉襟見肘,蘇南的行政區劃版圖頗有些怪異之處。多年來,網上常有質疑當初分配合理性、甚至要求重新調整的言論。那麼,當初為什麼這樣分配?真的不合理嗎?誰是贏家,誰是輸家?以下為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一,「政治力」與「潛規則」奠定基本格局

先列一下當初是怎麼分的吧,1983年1月18日國務院【國函字1號】批復:

1. 撤銷蘇州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常熟縣,設立常熟市。將蘇州地區的吳縣、吳江、崑山、太倉、沙洲、常熟6縣(市)劃歸蘇州市;江陰、無錫兩縣劃歸無錫市。

2. 撤銷鎮江地區行政公署,將原鎮江地區的高淳,溧水兩縣劃歸南京市;宜興縣劃歸無錫市;武進、金壇、溧陽3縣劃歸常州市;丹徒、丹陽、揚中、句容4縣劃歸鎮江市。鎮江市改由省管轄。

再列一下大調整前蘇南五市的基礎情況:1,南京市:江蘇省會,省轄市,非地區行署所在城市,建國後已陸續劃入江寧、江浦、六合3個縣;2,鎮江市:地區轄市,地區行署所在城市;3,蘇州市:省轄市,地區行署所在城市;4,常州市:省轄市,非地區行署所在城市;5,無錫市:省轄市,非地區行署所在城市。

請各位網友務必看清楚上面的基本信息,因為非常重要!1983年的大調整,蘇州市是省轄市、地區行署所在城市,工商業較好,在調整、劃入地盤的問題上,擁有最強的「政治力」;無錫市是省轄市、不是地區行署所在城市,工商業較好,名列第二強;常州市是省轄市、不是地區行署所在城市,工商業較好,但弱於無錫,名列第三強;鎮江市是地區轄市、地區行署所在城市,工商業一般,只能名列第四;南京貴為省會,但不是地區行署所在城市,並且建國後已陸續劃入與其關系較密切的3個縣,缺少再次劃入較多地盤的理由,因此只能名列第五。

鑒於有些網友容易混淆概念,我再強調一下,這里提出的「政治力」,只是針對1983年蘇南五市劃入地盤的能力,絕不是說蘇州市最強、南京市最弱。

有些網友或許要質疑,鎮江市作為地區行署所在城市,為什麼「政治力」不如無錫、常州?很簡單,因為「地改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要讓規模較大的中心城市發揮帶動周邊縣(市)的作用。鎮江市作為一個地區轄市,規模小、實力弱,並且區位也不夠好,因此當然不如無錫、常州。其實鎮江已經很幸運了,如果大調整前不是地區行署所在城市,那結局真的很難說會如何。

除了「政治力」,還有一條重要的「潛規則」與其共同奠定了1983年大調整後的格局。那就是:1983年大調整時,蘇南「非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城市」最多隻分配3個縣!

想必有網友會問,證據何在?抱歉,我無法提供證據。但是:1,我聽多位江蘇省的相關人士說起這一規則;2,最終劃歸各市的轄縣數量,完全符合這條規則。

無錫市、常州市這兩個之前無轄縣的「光桿省轄市」,都用足了政策,都分到了3個縣;南京貴為省會,但不是「地區行署所在城市」,並且種種因素導致其未能用足政策,最終只分到了高淳、溧水2個縣;鎮江市是規模小、級別低的「地區轄市」,但作為地區行署所在城市,可以不受3個縣的限制,因此分到了4個縣;蘇州市是省轄市,作為地區行署所在城市,也不受名額限制,最終分到了6個縣(市)。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不能給出證據,但我相信,江蘇省在大調整前應該會有些「規定」,或者有文件,或者有默契。如果什麼「規定」都沒有,那蘇南地區的區劃調整,將亂成一鍋粥,斗得頭破血流,這可能嗎?

有些網友質疑,蘇南五市為什麼分得不「均勻」?這種質疑真的是滑稽透頂,地球上各國的大小「均勻」嗎?中國各省的大小「均勻」嗎?周邊省份的各市大小「均勻」嗎?不均勻才是正常的啊。不均勻的背後,是各自的力量大小、地理位置、歷史淵源等因素在起核心作用,同時,也有些時代機遇等偶然因素。

細致分析後,很讓我驚訝的是:鎮江分到了4個縣,但揚中縣極小且在長江中,如果把「長江岸線以南定為蘇南」的話,鎮江在「蘇南」等於也只分到3個縣;南京1983年後有5個縣,但2個縣在「蘇北」,「蘇南」同樣只有3個縣。也就是說,除了蘇州市,南京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在長江以南統統都只有3個縣!這是巧合嗎?有巧合,但也是難以分配的情況下,大家都「湊湊數」的結果。

唯有蘇州市,地處蘇南最東部,不像無錫、常州、鎮江那樣夾雜在中間,位置最超脫;是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不受3個縣的名額限制;擁有歷史悠久的「府縣體系」根基,並且「蘇州府」境內沒有可挑戰蘇州市的其他城市。這些因素,導致了蘇州市可以擁有蘇南6個縣。「蘇南」的每一個縣,都來之不易啊!當時的蘇州,也真是天時、地利、人和都齊備,才有了這個最理想的結果。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