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行政
『壹』 元朝行政區劃的介紹
元朝開始實行行中書省制。「行中書省」的全稱為「某某等處行中書省」,簡版稱權「某某行中書省」或「某某行省」。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襲自金國的行尚書省。開始它和金國一樣,只是一種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臨時機構。後來由於戰爭等各種因素,行省也開始干預地方政務,逐漸變成了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轄范圍很大,改變也比較頻繁。到了中葉,開始穩定下來,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地,以及10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府、州、縣,路歸省管。府和州有的歸路管,有的歸省管,還有的州歸府管。縣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
自元代開始,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政區劃制度,其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省(簡稱為省),因此稱為行省制時期,該時期從13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歷經元、明、清三代。
『貳』 元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幾級及特點
元代地方行政機構分四級:行省、路、府(州)、縣。
行省下轄路,路領府、州,府、州轄縣。但也有不轄縣的路、府、州;不隸於路的府、州,而直隸於行省。直隸於行省的府、州稱為直隸府、直隸州;隸於路的府、州,稱為散府、散州。當時與路平級的直隸州、直隸府為數不少。另外,元仿宋的「軍」行政區劃,置有軍和安撫司,為數不多,都在邊境少數民族的區域內置設。軍有直隸於行省的,也有歸路統轄的;安撫司都直隸於路。元代在一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軍4,安撫司15,縣1127。
主要特點:
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行政機構。特點在於行省長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員擔任, 目的是有效管轄空前遼闊 的疆域, 成為明清以後地方行政區劃的典範。 行省制是古代郡縣制的 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功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 新舉措。
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
(1)從歷史上看,金因地方上戰爭的 需要,設尚書省以分任軍民之事。而歷史上,魏晉時期也曾推行過尚書台制度。
(2)從現實原因看,元朝統一中國後,疆域遼闊,需要加 強中央對全國的有效管轄和統治。
(3)根本目的是元朝統治者為加強 對全國的統治而採取的。
行省制度的歷史影響: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 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便利了中 央對地方的管理, 對於加強中央集權, 特別是 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 系,具有重要的意義。行省制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 族國家的成功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對後世的政治 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叄』 元朝實行什麼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
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於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
蒙古族在大蒙古國時期,燕京、別失八里、阿母河三斷事官及歸降的金朝官吏、軍閥等,也稱為行尚書省或行省。不過,這些都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後,正式在朝廷設置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直轄。
『肆』 元朝時期地方到中央的行政機構有哪些
中央機構: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主管六部,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 尚書省:負責財政事務;樞密院:軍事管理機關;御史台:最高監察機關;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
地方機構: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員到各地署事,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社。因河北、山東、山西是由中書省直接管轄,所以不包含在地方機構。
『伍』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麼其內容是什麼其作用和影響是什麼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
內容: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內直接管理外,元朝容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員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派出機構。
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社。
特點
1行省的二元化特點有利於中央集權
2中央政府對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
3行省內部權力的相互牽制有利於中央集權
4行省大權的歸屬有利於中央集權
5行省的劃分特點有利於中央集權
影響:行省制度雖然與唐宋以來漢族社會日益強化的中央集權觀念確實有很大的抵觸,但它作為元代社會發展的產物,還是起到了它在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的目的,同時也對後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陸』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點及影響
設問:元朝實行中書省制的目的和影響各是什麼?元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還實行了哪些措施?(專在學生看書的基礎屬上,進行提問、總結分析)
目的:為了吸取宋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教訓,加強中央集權,有效地管轄和統治遼闊的國家,元朝實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執政,稱為行中書省事。「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元史·百官志》)行省成為常設的地方行政機構,其轄區逐漸穩定下來,進而成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
影響: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這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其它措施: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柒』 元朝政治制度
元朝政治制度
自然是中書省是核心
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
樞密院,執掌軍事。
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派出機構,「行中書省」的簡稱,後面會詳細介紹。
軍事機構
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
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
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包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因為唐朝的中書省是三省六部中三省之一,是政治官制。 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命令 而到了元朝,創立了行省制度,是行政區劃制度,也是今天我們現在省份劃分的基礎 元朝的中書省分為行中書省和中書省,前者是管理地方的,而後者是上承天子,下總百司的最高行政機關。
御史台,負責督察。
『捌』 元朝的地方行政區劃
元朝開始實行行省制。它的全稱為某某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某某行中書省或某某行省。元朝的行省制是沿襲自金朝的行尚書省。開始它和金朝一樣,只是一種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臨時機構。後來由於戰爭等各種因素,行省也開始干預地方政務,逐漸變成了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轄范圍很大,改變也很頻繁。到了中葉,開始穩定下來,將全國分為1個中書省直轄區和10個行中書省,以及宣政院轄地。省下有路、府、州、縣,路歸省管。府和州有的歸路管,有的歸省管,還有的州歸府管。縣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
直轄地區
元朝將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區稱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接管轄,不屬於任何行省。此外,元朝設立了宣政院(初為總制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外,還負責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
行中書省
元朝行省列表
名稱 首府 主要管轄范圍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 張掖 今寧夏、甘肅東北部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開封 今河南南部、湖北東北部、江蘇、江西東北部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武漢 今湖北東南部、湖南、廣西、貴州大部、廣東西南部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南昌 今江西、廣東大部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杭州 今江蘇大部、安徽、浙江、福建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遼陽 今中國東北、朝鮮東北部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和林 今內蒙古北部、蒙古國、西伯利亞南部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西安 今陝西大部、內蒙古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西北部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成都 今四川大部、陝西西南部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昆明 今雲南、貴州西部
另外,元朝曾以朝鮮半島的高麗王國置征東行省,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自辟官屬,財賦不入都省,與元朝其他行省性質不同。
『玖』 元朝設立哪些行政制度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領六部,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中書省下有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尚書省,主要負責財政事務,不過時置時廢。 樞密院:中央最高軍事管理機關。 御史台:最高監察機關。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 地方機構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員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派出機構。 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社。
『拾』 元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麼
行省制度
即
行省制
。
蒙古國時期,燕京、別失八里、阿母河三斷事官及歸降的金朝官吏、軍閥等,也稱為行尚書省或行省。不過,這些都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後,正式在朝廷設置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舊例,頻繁派中書省宰執帶相銜臨時到某一地區負責行政或征伐事務。如中統和至元前期的陝西四川行省、河東行省、北京行省、山東行省、西夏中興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雲南行省、平宋戰爭前後的荊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行省制度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台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一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
祖中
統年間,尚書省並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