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法律法規
⑴ 黨和國家對農村工作方針政策
解決"三農"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和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依法有償合理有序開發水資源。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村村通電話」工程。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以特色種養和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群眾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整合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能力,加大服務力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發布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區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鼓勵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拓展經營網路和銷售空間。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⑵ 黨在農村社區的方針、政策、法規有哪些新時期的
一、方針: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1、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
2、要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
3、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4、要 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
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二、政策:解決"三農"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和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依法有償合理有序開發水資源。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村村通電話」工程。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以特色種養和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群眾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整合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能力,加大服務力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發布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區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鼓勵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拓展經營網路和銷售空間。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惠民、保障、注重民生、加大新農村建設、穩定。
三:法規
1、2010年10月28日修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2、2003年3月1日施行《農村土地承包法》
⑶ 中國有哪些法律條文是有關農田的農葯用量
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2006-04-29
第十九條 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合理使用化肥、農葯、獸葯、農用薄膜等化工產品,防止對農產品產地造成污染。
第二十一條 對可能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葯、獸葯、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獸醫器械,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實行許可制度。
第三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農產品,不得銷售:
(一)含有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葯、獸葯或者其他化學物質的;
(二)農葯、獸葯等化學物質殘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002-12-28
第二十五條 農葯、獸葯、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種子、農業機械等可能危害人畜安全的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經營,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實行登記或者許可制度。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農業生產資料的安全使用制度,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不得使用國家明令淘汰和禁止使用的農葯、獸葯、飼料添加劑等農業生產資料和其他禁止使用的產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06-29
第二十二條 農業生產者應當科學地使用化肥、農葯、農用薄膜和飼料添加劑,改進種植和養殖技術,實現農產品的優質、無害和農業生產廢物的資源化,防止農業環境污染
4、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09-02-28
第十三條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 對農葯、肥料、生長調節劑、獸葯、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的安全性評估,應當有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參加。
第二十一條食品中農葯殘留、獸葯殘留的限量規定及其檢驗方法與規程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國務院農業行政部門制定。
第三十五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應當依照食品安全標准和國家有關規定使用農葯、肥料、生長調節劑、獸葯、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食用農產品的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建立食用農產品生產記錄制度。
法規:
1、農葯管理條例(2001年修訂)2001-11-29
2、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2007-10-09
3、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2005-12-03
4、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2002-02-01
5、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01-05-23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2000-03-20
7、基本農田保護條例1998-12-27
8、城鄉集市貿易管理辦法1983-02-05
規章類太多
⑷ 關於農資產品的主管部門、相關法律條例以及稅收政策,誰能給詳細介紹一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機、畜牧、獸醫、農墾、鄉鎮企業、漁業廳(局、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專門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加強「三農」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政策措施。各級農業部門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正確把握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去年以來,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三農」工作的決策和部署,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大各項工作力度,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糧食保持較大幅度增產,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農業各行業平穩較快發展,農業科研和推廣工作成效顯著,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產品對外貿易快速增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但必須看到,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業基礎設施脆弱,糧食穩定增產的基礎還不牢固,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還比較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進一步指明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方向,明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目標。各級農業部門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切實把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各項部署和要求,落實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實際行動中去,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三)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部署和要求,貫徹統籌城鄉發展方略,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著力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拓展發展領域和途徑,提升發展能力和競爭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深化農村改革開放,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業不斷增效、農民持續增收「三增」目標,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合農業部門實際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各級農業部門要從自身職責出發,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把加快發展農村經濟作為中心任務,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作為主攻方向。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切的實際問題。積極推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建立,努力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參與,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合力。從2006年開始,啟動實施「九大行動」,即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促進行動、農業科技提升行動、畜牧水產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和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行動。通過「九大行動」的實施,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五)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優化結構、節本增效、提升能力的要求,著力增強資源保障、物質裝備、科技支撐和抗禦風險能力,切實轉變糧食增長方式,努力實現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扎實推進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基地。推廣一批優良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開展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雜糧創高產活動。實施植保工程,重點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加強蝗蟲、條銹病、稻瘟病、玉米螟等重大病蟲害和植物疫情的預測預報和防控,完善災害應急預案。進一步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促進糧食加工轉化。
(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繼續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重點攻克新品種培育、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機配套、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高效利用等領域的技術難題,加強重大增產技術、節本技術、精深加工技術以及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設施農業技術的研發,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儲備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
(七)加大以科技入戶和測土配方施肥為重點的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延伸推廣鏈條,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機制,大力培育科技示範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擴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體培訓實施范圍,著力推廣超級稻栽培、主要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十項重大技術。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優化施肥結構,重點抓好糧食、蔬菜、棉花、油料和水果等主產區的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進一步增加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鞏固和擴大節本增效成果。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做好水稻栽插和收獲機械化的示範推廣,擴大農機跨區作業的范圍和規模,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農機作業水平。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 機制,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大力促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八)繼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進一步加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力度,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培育農產品知名品牌,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圍繞提高良種覆蓋率、提升標准化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增強保障能力,當前要重點建設黃淮海專用小麥、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黃土高原蘋果、浙南閩西粵東柑橘、桂中南雙高甘蔗、東北奶牛、黃渤海出口水產品等產業帶。繼續實施種養業良種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著力構建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加強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促進畜牧養殖標准化、規模化、產業化。加快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促進飼料工業快速健康發展。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建設水產養殖標准化示範區和無公害示範基地,加強水產原良種體系和病害防治體系建設,繼續做好沿海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作,積極發展大洋性公海漁業。加強漁港設施建設,發展漁港經濟。
(九)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堅持扶優、扶大、扶強,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積極爭取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投入,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完善稅收政策,搞好龍頭企業信貸服務。積極推動建立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訂單農業」。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範項目范圍,鼓勵農民按照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在生產服務、產品流通、儲藏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組建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動加快立法進程,建立有利於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規范化和法制化。引導各類專業大戶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健康發展。
(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流通工作。加快農業標准化,抓緊推進標準的制定和完善,啟動國家級農業標准化示範縣(場)建設,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工作。實施《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指導各地建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深入開展農葯及農葯殘留、飼料中葯物殘留及違禁葯物污染、獸葯及獸葯殘留、水產品中葯物殘留監控工作。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支持發展農產品直銷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交易、冷鏈保鮮運輸、基地與市場掛鉤等流通方式,推進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的完善,實現省際互通。加強農產品營銷促銷服務,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搞好農產品外銷的服務與指導。深入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行為。加快農資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實行信用分類管理。
(十一)加強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按照「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方針,切實把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加強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制定科學免疫程序,定期進行免疫工作檢查和免疫效果監測。加強重大動物疫情預警預報,實施國家重大動物疫情監測計劃,實行疫情報告網路化管理。加強重大動物疫病應急處置,完善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反應機制,建立重大疫情處置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加快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範建設,組織開展國家評估,積極推進國際認證工作。強化動物衛生執法監督,開展動物防疫標識溯源信息系統建設試點,加強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監督。開展獸葯專項治理,嚴厲打擊制售假劣獸葯違法活動。加強動物防疫法制建設,健全完善獸醫技術法規和技術標准體系,全面推進獸醫行政執法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動物防疫法制宣傳普法工作。繼續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機構,完善網路,穩定隊伍。
(十二)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堅持開發節約並重原則,積極發展低消耗、高效率的農業生產。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能和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大力推廣應用節約型的耕作、播種、施肥、施葯、灌溉與旱作農業、集約生態養殖、沼氣綜合利用、戶用高效爐灶、秸稈綜合利用、農機與漁船節能等十大節約型技術,推進節約型農業發展。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
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十三)認真落實中央關於促進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推進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健全對農民直接補貼的機制。切實落實對農民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落實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政策。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范圍和規模。促進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完善和落實,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保護種糧農民利益。推動建立對農民使用化肥、燃油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直接補貼制度,完善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加強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堅決糾正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強化政策落實機制,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政策真正落到實處,不斷改善農民增收的政策環境。
(十四)充分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潛力。採取綜合措施,廣開農民增收渠道。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農業增值增效。鼓勵和支持鄉鎮企業發展,積極協調落實扶持鄉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科技進步和結構調整。引導鄉鎮企業發展以吸納農民就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各類農村服務業、與大企業配套的企業和資源節約型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示範縣,推進農產品的儲藏、保鮮、運銷和精深加工,推動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合理布局和快速發展。大力推動農村民營經濟發展,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十五)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村職業教育。構建政府項目引導、主管部門統籌、培訓機構實施、農民自主參與的新型農民培訓機制。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加大綠色證書培訓力度,建設農民科技書屋,加強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業科學知識普及,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實施規模,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提高補助標准,加強項目監管,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能力。加強對農村職業教育的組織和指導,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努力提高農業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
(十六)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推動建立農村勞務輸出協調管理機構,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加強農民外出就業的指導,做好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的對接協調和管理。加強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監測,完善農民就業綜合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轉移就業信息,引導和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積極參與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工流動和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依法保障其合法權益。積極推動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制度試點,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十七)扎實推進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堅持以投資增量盤活存量,全面整合現有資源,區分輕重緩急,分步組織實施。圍繞強化支撐保障功能,推動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完善補貼、補償機制,發揮國家投資的示範、引導和調控作用,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引導社會資本、工商資本、境外資本積極參與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農業建設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繼續健全完善重大項目監管制度,完善投資項目決策機制和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投資項目公示制度和公開招投標制度,實行建設項目責任追究制,嚴格落實懲戒措施,形成有效的建後管護機制。
(十八)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重點加強中低產田基礎設施和質量建設。通過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新一輪沃土工程建設,大力推廣「增、提、改、防」技術,科學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全面提升地力。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開展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建設高標准糧田,提高耕地質量。建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健全法律法規保障體系,構建耕地質量建設長效機制。
(十九)加強以沼氣等為重點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家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的機遇,在有條件的地方加快建設和普及戶用沼氣,加大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示範建設力度,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建立能源作物栽培和液體燃料轉化示範基地,擴大生物質氣化、固化成型技術示範推廣,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重點抓好「金農」工程,扎實推進「三電合一」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強化為基層和農戶的信息服務。加強農業抗災救災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積極參與和推動鄉村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採取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辦法,引導農民自願出資出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
(二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因地制宜推廣種養業清潔生產技術,引導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制定並實施全國農業污染防治規劃,建設農業資源與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促進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實行科學施肥,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土壤中的化肥、農葯殘留量。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支持規模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舍混雜問題。爭取擴大退牧還草工程規模,加強鼠蟲害防治,不斷改善草原生態環境,逐步建立草原生態修復的長效機制。實施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繼續實施休漁禁漁制度,建設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加強農業生物資源安全保護與利用,抓好農作物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推進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五、深化農村改革和農業對外開放,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二十一)進一步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在依法、自願、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拓寬就業安置渠道,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清理核實鄉村債務,選擇部分縣市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妥善處理歷年農業稅尾欠。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落實有關政策措施,逐步剝離辦社會的職能,轉變經營機制,大力推進農墾產業化、集團化和股份化,充分發揮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積極參與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產銷區穩定的購銷關系。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配合做好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促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二十二)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領域,拓展對外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繼續做好引進國外資金、技術、人才和服務的工作。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完善有關政策措施,發揮農墾的帶動作用。大力開拓農產品國際市場,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積極參與國際農業事務協調和國際規則、標準的制訂以及多雙邊農產品貿易談判,有效維護我國權益。建立大宗農產品貿易預警機制、農業貿易糾紛快速反應機制,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二十三)發展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進一步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總結和推廣現有自我服務組織的好做法好經驗,積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中介組織,為農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
(二十四)積極推動農村基層黨的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配合有關部門扎實開展農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結合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參與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推動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推動農村法制建設,增強農民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積極推動農業立法工作,完善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健全農業執法體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執法手段,穩步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探索綜合執法與專業執法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切實提高農業行政執法能力。
(二十五)促進農村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大力推動公共財政擴大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大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投入。積極參與和推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保等社會事業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切實搞好人畜共患疫病的防治,提高農村公共衛生安全水平。大力加強農機、漁業、農墾、草原防火等農業安全生產工作,加大監管力度,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農業生產安全。
農業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⑸ 中央有關「三農」的重大方針政策、涉農法律法規和時事政治。
@@2011時事政治半月談復習資料
2 01 1 考 試 時 事 政 治 電 子 書 ( 1 1 0 7)
時事政治、時政測試題、更新到2011年6月,回半月談國內答外大事更新到2011年第12期
可 以 上 網 搜 索 一 下 「 2011 考試時事政治電子書」 的 下 載 地 址
⑹ 請問農資企業管理制度怎麼寫
這里有一份企業管理制度 ,你自己根據具體情況修改一下吧 管理大綱 為加強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完善各項工作制度,促進企業發展壯大,提高經濟效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企業章程的規定,特製訂本管理大綱。 一、企業全體員工必須遵守企業章程,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決定。 二、企業倡導樹立「一盤棋」思想,禁止任何部門、個人做有損企業利益、形象、聲譽或破壞企業發展的事情。 三、企業通過發揮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提高全體員工的技術、管理、經營水平,不斷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實行多種形式的責任制,不斷壯大企業實力和提高經濟效益。 四、企業提倡全體員工刻苦學習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為員工提供學習、深造的條件和機會,努力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和水平,造就一支思想新、作風硬、業務強、技術精的員工隊伍。 五、企業鼓勵員工積極參與企業的決策和管理,鼓勵員工發揮才智,提出合理化建議。 六、企業實行「崗薪制」的分配製度,為員工提供收入和福利保證,並隨著經濟效益的提高逐步提高員工各方面待遇;企業為員工提供平等的競爭環境和晉升機會;企業推行崗位責任制,實行考勤、考核制度,評先樹優,對做出貢獻者予以表彰、獎勵。 七、企業提倡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提倡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倡導員工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發揚集體合作和集體創造精神,增強團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八、員工必須維護企業紀律,對任何違反企業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的行為,都要予以追究。 員 工 守 則 一、 遵紀守法,忠於職守,愛崗敬業。 二、 維護企業聲譽,保護企業利益。 三、 服從領導,關心下屬,團結互助。 四、 愛護公物,勤儉節約,杜絕浪費。 五、不斷學習,提高水平,精通業務。 六、積極進取,勇於開拓,求實創新。 財 務 管 理 制 度 總 則 為加強財務管理,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建設局財務制度,結合企業具體情況,制定本制度。 一、財務管理工作必須在加強宏觀控制和微觀搞活的基礎上,嚴格執行財經紀律,以提高經濟效益、壯大企業經濟實力為宗旨,財務管理工作要貫徹「勤儉辦企業」的方針,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在企業經營中制止鋪張浪費和一切不必要的開支,降低消耗,增加積累。 財務機構與會計人員 二、企業設財務部,財務部主任協助總經理管理好財務會計工作。 三、出納員不得兼管、會計檔案保管和債權債務帳目的登記工作。 四、財會人員都要認真執行崗位責任制,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如實反映和嚴格監督各項經濟活動。記帳、算帳、報帳必須做到手續完備、內容真實、數字准確、帳目清楚、日清月結、近期報帳。 五、財務人員在辦理會計事務中,必須堅持原則,照章辦事。對於違反財經紀律和財務制度的事項,必須拒絕付款、拒絕報銷或拒絕執行,並及時向總經理報告。 六、財會人員力求穩定,不隨便調動。財務人員調動工作或因故離職,必須與接替人員辦理交接手續,沒有辦清交接手續的,不得離職,亦不得中斷會計工作。移交交接包括移交人經管的會計憑證、報表、帳目、款項、公章、實物及未了事項等。移交交接必須由建設局財務科監交。 會計核算原則及科目 七、企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會計人員職權條例》、《會計人員工作規則》等法律法規關於會計核算一般原則、會計憑證和帳簿、內部審計和財產清查、成本清查等事項的規定。 八、記帳方法採用借貸記帳法。記帳原則採用權責發生制,以人民幣為記帳本位幣。 九、一切會計憑證、帳簿、報表中各種文字記錄用中文記載,數目字用阿拉伯數字記載。記載、書寫必須使用鋼筆,不得用鉛筆及圓珠筆書寫。 十、企業以單價2000元以上、使用年限一年以上的資產為固定資產,分為五大類: 1、房屋及其他建築物; 2、機器設備; 3、電子設備(如微機、復印機、傳真機等); 4、運輸工具; 5、其他設備。 十一、各類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為: 1、房屋及建築物35年; 2、機器設備10年; 3、電子設備、運輸工具5年; 4、其他設備5年。 固定資產以不計留殘值提取折舊。固定資產提完折舊後仍可繼續使用的,不再計提折舊;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要補提足折舊。 十二、購入的固定資產,以進價加運輸、裝卸、包裝、保險等費用作為原則。需安裝的固定資產,還應包括安裝費用。作為投資的固定資產應以投資協議約定的價格為原價。 十三、固定資產必須由財務部合同辦公室每年盤點一次,對盤盈、盤虧、報廢及固定資產的計價,必須嚴格審查,按規定經批准後,於年度決算時處理完畢。 1、盤盈的固定資產,以重置完全價值作為原價,按新舊的程度估算累計折舊入帳,原價累計折舊後的差額轉入公積金。 2、盤虧的固定資產,應沖減原價和累計折舊,原價減累計折舊後的差額作營業外支出處理。 3、報廢的固定資產的變價收入(減除清理費用後的凈額)與固定資產凈值的差額,其收益轉入公積金,其損失作營業外支出處理。 4、企業對固定資產的購入、出售、清理、報廢都要辦理會計手續,並設置固定資產明細帳進行核算。 資金、現金、費用管理 十四、財務部要加強對資產、資金、現金及費用開支的管理,防止損失,杜絕浪費,良好運用,提高效益。 十五、銀行帳戶必須遵守銀行的規定開設和使用。銀行帳戶只供本單位經營業務收支結算使用,嚴禁借帳戶供外單位或個人使用,嚴禁為外單位或個人代收代支、轉帳套現。 十六、銀行帳戶的帳號必須保密,非因業務需要不準外泄。 十七、銀行帳戶印鑒的使用實行分管並用制,即財務章由出納保管,法人代表和會計私章由會計保管,不準由一人統一保管使用。印鑒保管人臨時出差由其委託他人代管。 十八、銀行帳戶往來應逐筆登記入帳,不準多筆匯總高收,也不準以收抵支記帳。按月與銀行對帳單核對,未達收支,應作出調節逐筆調節平衡。 十九、根據已獲批准簽訂的合同付款,不得改變支付方式和用途;非經收款單位書面正式委託並經總經理批准,不準改變收款單位(人)。 二十、庫存現金不得超過限額,不得以白條抵作現金。現金收支做到日清月結,確保庫存現金的帳面餘款與實際庫存額相符,銀行存款餘款與銀行對帳單相符,現金、銀行日記帳數額分別與現金、銀行存款總帳數額相符。 二十一、因公出差、經總經理批准借支公款,應在回單位後七天內交清,不得拖欠。非因公事並經總經理批准,任何人不得借支公款。 二十二、嚴格現金收支管理,除一般零星日常支出外,其餘投資、工程支出都必須通過銀行辦理轉帳結算,不得直接兌付現金。 二十三、領用空白支票必須註明限額、日期、用途及使用期限、並報總經理報批。所有空白支票及作廢支票均必須存放保險櫃內,嚴禁空白支票在使用前先蓋上印章。 二十四、正常的辦公費用開支,必須有正式發票,印章齊全,經手人、部門負責人簽名,經總經理批准後方可報銷付款。 二十五、未經董事會批准,嚴禁為外單位(含合資、合作企業)或個人擔保貸款。 二十六、嚴格資金使用審批手續。會計人員對一切審批手續不完備的資金使用事項,都有權且必須拒絕辦理。否則按違章論處並對該資金的損失負連帶賠償責任。 辦公用具、用品購置與管理 二十七、所有辦公用具、用品的購置統一由辦公室造計劃、報經領導批准後方可購置。 二十八、所有用具必須統一由辦公室專人管理。辦理登記領用手續、辦公櫃、桌、椅要編號,經常檢查核對。 二十九、個人領用的辦公用品、用具要妥善保管,不得隨意丟棄和外借,工作調動時,必須辦理移交手續,如有遺失,照價賠償。 其它事項 三十、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及時報送財務會計報表和其它財務資料。 三十一、積極參與建設資金的籌措工作,通過籌集資金的活動,盡量使資金結構趨於合理,以期達到最優化。 三十二、配合企業業務部門對項目工程的竣工、財務決算進行監督管理。 三十三、自覺接受上級主管、財政、稅務等部門的檢查指導,並按其要求不斷完善制度、改進工作。
⑺ 農業執法肥料有機質含量不達標違法了什麼法律
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責任清單1、宣傳貫徹《農業法》、《種子法》、《農葯管理條例》、《內肥料登容記管理法》和國家、省行業行政執法相關法規和政策;2、履行法律、法規、規章賦予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執法檢查權和行政處罰權;3、負責全縣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工作;4、牽頭組織全縣農資市場集中整治活動;5、依法對種子、農葯、肥料等農業投入品進行監督檢查;6、負責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案件的復議和聽證。
⑻ 2010年中央有關「三農」的重大方針政策、涉農法律法規和時政等相關知識謝謝!
中央有關「三農」的重大方針政策、涉農法律法規應為重頭戲,近年來中央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論斷和新政策主要有:
1. 第一個重大論斷: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中(2004年1號文件,促進農民增收;05年1號文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06年1號文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07年1號文件,發展現代農業;08年1號文件,加強農業基礎建設;09年1號文件,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2.第二個重大論斷:統籌城鄉發展
3.第三個重大論斷:多予,少取,放活方針
4.第四個重大論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
5.第五個重大論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6.第六個重大論斷: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7.第七個重大論斷: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新政策主要有:
三個公共調整,公共財政,設施等(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確保社會公共需要的滿足;二是提高公開透明程度,使公眾確實能夠了解、監督財政運行狀況;三是落實財政責任,給權力以充分對應的制約。);三個取消: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四項補貼,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其它補貼,一個最低保護收購價。
兩個重點轉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六小工程等)和社會事業(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社會保障建設,農村文化建設,農民培 訓等)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
兩個主要用於,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
一號文件對今年農村工作安排:提出「一個首要任務」、「四項工作要求」、「五大有力舉措」,體現了『擴大內需,保增長,保穩定』的總要求。
⑼ 請發一份中央有關三農的重大方針政策和涉農法律法規,以及農村工作常識和時事政治。
已發,請查收。另外,網路文庫有一些「三農」最新時事政治參考資料。http://wenku..com/view/5ac0fab4c77da26925c5b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