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政學
A. 我國傳統行政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1、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主要內容歸結為傳統行政思想文化和傳統行政制度文化兩方面。前者主要包括:德政禮治思想、無為而治思想、以法治國思想、為政用人思想、行政決策思想;後者主要涵蓋:機構設臵制度、官吏管理制度、財政管理制度、行政監察制度等方面。
2、關於傳統行政思想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行政有著深刻的聯系,我們要把古代優秀的文化與我國行政文化實際結合起來,促進文化的發展。
3、關於傳統行政制度文化包括中央的政治制度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秦朝時,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中央分三公九卿,地方上設立郡縣制度。漢朝時,漢初設漢承秦制。武帝時創立中朝。東漢光武帝時設立尚書台進一步削弱相權。地方上郡國並行制。
(1)文化行政學擴展閱讀:
1、傳統文化在我國各個領域都存在著很大影響,研究傳統文化對我國管理方面的影響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儒學為代表的倫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為起點,以社會管理為過程,最終實現「平天下」之目標。
2、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是其文化思想的邏輯演繹,將家、業、國、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圍的不同,而模式和方法沒有本質的差異,對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樣適用於企業和國家,這樣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為出發點的中國傳統行政文化。
B. 傳統行政學派
1新公共行政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行政學界最活躍的一個學派,以弗雷德里克森為代表,關注社會公平,致力於對行政道德問題的研究。(1)對傳統公共行政學「效率至上」的反思與批判 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不應當是效率,而應當是社會公平。傳統行政學堅持政治與行政分開,過分強調效率,結果在經濟增長、科技進步的同時,卻出現了各種社會危機。應當賦予現代公共行政以倫理的內容,以增強行政人員的責任感,讓管理者承擔其社會責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會公平作為社會准則及其基本行為的出發點。 (2)主張效率至上轉為公平至上,強調公共行政組織的變革 行政組織變革的終極目標,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新公共行政學派提出應減少層級節制,分權、放權,廣泛吸收公眾參與。公共行政組織設計應遵循兩個目標:顧客導向;應變靈活。(3)提出公共行政組織存在著分配、整合、邊際交換和社會感情等四種基本運作過程 ①、分配過程,這是新公共行政學的中心內容。應從公共行政項目效益的角度,來處理相關群體中人的物質和服務的分配問題。②、整個過程,指通過權威層級來協調組織中成員的工作過程。主張採用非結構、非正式和非權威的整合技術,來增強行政組織凝聚力。③、邊際交換過程,指行政組織與其他相關組織及群體之間(比如立法機構、利益團體)建立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的過程。邊際交換方式的發展,首先需要服務對象更多地參與,其次是要發展新型的政府部門間的關系。④、社會情感過程,這是一種社會情感的訓練過程,同時又是行政體制改革基本工具。功過訓練,降低行政人員對權威層依賴,提高行政機構整體適應各種社會環境能力。
2 行為主義的產生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後,在美國率先興起、形成一種與當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方法論和技術手段等有密切關聯的政治學:行為主義政治學。其主旨在於取代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政治學研究方法。它對當代西方政治學有重要的影響。
當代西方政治學者面臨著當代西方世界特有的各種危機,如帝國主義戰爭、聲勢浩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不少人無法解決和解釋這些危機,因而把這些矛盾的產生歸結於「意識形態的斗爭」,試圖建立一門「精確的」政治科學來排斥他們所斥責的「意識形態」的作用,為擺脫矛盾提供方策。行為主義便是在這個歷史前提下應運而生的。
政治行為主義首先是一種與傳統政治學迥然不同的政治觀。行為學派斷定,古典政治學理論的方法(如歷史方法、法律方法和機構方法)帶有道德和哲學色彩。政治學要成為一門「科學」,須拋棄這種方法,對政治現象做「系統的、經驗的和因果的解釋」,以便使政治學能夠成為一門「經驗科學」。美國行為主義政治學者Robert Dahl認為,行為主義是對傳統政治學極為不滿的一場反抗運動。
達爾在談到行為主義時確認:「政治學中的行為主義與人的實際行為,以及他們賦予他們行為的意義有關。行為主義根據觀察到和可觀察的行為來謀求解釋政治現象。」從對國家的研究轉向對社會的研究,使政治學變成一種「非政治性的科學」,不把國家及其體制視為政治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行為主義運動的主要結果。哈羅德·D·拉斯韋爾認為,政治學應研究政治中的影響因素和被施加影響者,戴維·杜魯門斷定,政治學應研究利益集團的政治和調節利益集團之間利益沖突的過程;戴維·伊斯頓宣布政治學應研究「存在於任何社會當中的相互作用的系統」和「社會財富的權威性分配」。E·C·班費爾德(E·C·Banfield)聲稱政治學應研究解決或討論問題的一般活動,如談判、辯論、討論、力量的運用和說服等。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政治行為主義已成為美國政治學領城內佔主導地位的學術思潮和方法論,並逐步得到其他國家政治學界的重視、研究或採納。這股學術思潮主要借用現代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門類的行為科學的理論成果,吸取統計學和計算機等先進的數量分析和信息技術手段。圍繞國家的權力和權威決策這個核心內容,觀察總結廣泛的政治現象,產生了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層次的一系列理論或分析模式,匯集成一股從觀點、內容到方法等方面迥然不同於傳統政治思想和思辨的政治哲學的新型政治科學。縱觀70餘年的歷史跨度,政治行為主義是我們了解現代西方政治學的重要內容。
政治行為主義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是形成時期。這期間,一些政治學者開始撰文著書,批評和譴責傳統政治學的形式——法律的研究方法,主張用新的手段和方法開展政治學研究。如英國政治學者卡拉漢·華萊士發表了《政治學中的人性》,美國政治學者阿諸爾·F·本特利寫下了《政府過程》、查理·E·梅里安出版了《政治學的新方面》、哈羅德·D·拉斯韋爾也完成了不少著作。這些人在構成行為學派的理論框架和原則以後,也就成為行為學派的奠基人。他們呼籲注重研究人的政治行為,研究人性;斷定只有人才能成為政治研究的可靠依據,並主張把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和技術嫁接到政治學研究上來,強調應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政治程序進行詳細調查和微觀研究。
大約從19C末到20C30年代,可以看作政治行為主義在美國逐漸醞釀形成的時期。 在美國,政治學作為獨立學科,誕生於19C後半期。這段時間政治學研究對象主要有兩個:(1)政治制度史,研究政治機構的來源及其發展歷史;(2)與政治制度有關的法律體系,研究憲法和有關法典如何規定政府機構的職能以及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權力關系。
C. 行政文化主要有哪些基本要素構成
物質層、行為層、制度層和精神層等四個層次的文化。
一、物質層文化
是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種以物質形態加以表現的表層文化。 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果,是物質文化的首要內容。其次企業的生產環境、企業容貌、企業建築、企業廣告、產品包裝與設計等也構成企業物質文化的重要內容。
二、行為層文化
行為層文化是指員工在生產經營及學習娛樂活動中產生的活動文化。指企業經營、教育宣傳、人際關系活動、文娛體育活動中產生的文化現象。包括企業行為的規范、企業人際關系的規范和公共關系的規范。企業行為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的行為。 1、企業行為的規范是指圍繞企業自身目標、企業的社會責任、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行為規范。企業行為的規范從人員結構上劃分為企業家的行為、企業模範人物行為和員工行為等。 2、企業人際關系分為對內關系與對外關系兩部分。對外關系主要指企業經營面對不同的社會階層、市場環境、國家機關、文化傳播機構、主管部門、消費者、經銷者、股東、金融機構、同行競爭者等方面所形成的關系。 3、企業公關策劃及其規范。 4、服務行為規范:是指企業在為顧客提供服務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范。是企業服務工作質量的重要保證。
三、制度層文化
主要包括企業領導體制、企業組織機構和企業管理制度三個方面。 企業制度文化是企業為實現自身目標對員工的行為給與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強有力的行為規范的要求。它規范著企業的每一個人。企業工藝操作流程、廠紀廠規、經濟責任制、考核獎懲等都是企業制度文化的內容。 1、企業領導體制是企業領導方式、領導結構、領導制度的總稱。 2、企業組織結構是企業為有效實現企業目標而籌劃建立的企業內部各組成部分及其關系。企業組織結構的選擇與企業文化的導向相匹配。 3、管理制度是企業為求得最大利益,在生產管理實踐活動中制定的各種帶有強制性義務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項規定或條例,包括企業的人事制度、生產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規章制度。 企業的制度文化是行為文化得以貫徹的保證。
四、核心層的精神文化
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長期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包括企業精神、企業經營哲學、企業道德、企業價值觀念、企業風貌等內容,是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 1、「參與、奉獻、協作」的企業精神,是現代意識與企業個性相結合的一種群體意識。是企業經營宗旨、價值准則、企業信條的集中體現,它構成企業文化的基石。通常通過廠歌、廠徽、廠訓、廠規等形象的表現出來。 2、「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經營哲學:是指企業經營過程中提升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企業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物關繫上形成的意識形態與文化現象。與民族文化、特定時期的社會生產、特定的經濟形態、國家經濟體制及企業文化背景有關。 3、「以人為本」的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在追求經營成功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標。體現在處理股東、員工、顧客、公眾等利益群體的關系中,包括利潤價值觀、經營管理價值觀和社會互利價值觀。
D. 行政文化的文化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行政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既有區別又密切相關,相互滲透。因此,就文化形態看,行政文化與其他社會文化現象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行政文化的形成、變化和發展,既受到哲學世界觀、政治思想體系、法律意識、價值觀念以及一般的社會道德倫理和心理的影響、制約、作用,同時又反作用於這些文化現象,影響、制約著這些文化現象。行政文化與其他文化現象不僅相互聯系,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E. 如何建設良好的行政文化(行政學內容回答)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實踐活動基礎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動與行政關系的各種心理現象、道德現象和精神活動狀態,其核心為行政價值取向。
F. 學好行政文化 提升公務員修養
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的文化涵養、文化含量。它決定著我們對人類精神成就的分享內程度容,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理解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交往的層次和品味。
、怎樣使自己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呢?它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工作、學習、生活的關系,建立工作學習化、學習生活化的新鮮處世方式。不能因為工作繁重而托辭沒有學習時間,更不能因為生活的單調而誤認為學習無用。我們要知道只有學習才能把自己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也只有學習才能使自己走出單調、低級、無味的生活。因為學習使人對待事物有了新認識、新觀念,學習使人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新手段、新方法,學習使人走出了既得利益的小天地,走向了豁達和諧的大世界。要具備起碼的學習能力,它包括廣泛涉獵的能力、知識的儲備內化與重構的能力、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力等。學習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讀書,廣泛地讀書、擠時間讀書。古人雲:「不聞大論則志不鴻,不聽至言則心不固」
G. 行政類專業有哪些
行政類專業指的是行政管理: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公共建設等各個方面。現代行政管理多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支出和浪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H. 行政文化研究的介紹
行政文化是行政學領域的重要分支,與行政學領域中的實證研究相比,目前回國內關於行政文化的答研究顯得相對沉寂。行政學發展到今天,其研究對象並不是一系列的數據與模型,而是鮮活的個體,他們具有種種情感、願望、需求,其行動方式也無法完全遵循理性選擇的模式,不能將之簡化為一系列的數據、模型。在此並不是認為實證、數據、模型等研究方法不重要,而是試圖說明這些較為機械的方法,無法窮盡行政學研究中的奧秘。毫無疑問,不同個體之間的情感、願望、欲求是各不相同的,但從行政文化的角度而言,同一地域、同一時代、有著同一文化傳統的不同個體之間,總有更多的相似性。找到這種相似性,探討其來龍去脈,就是行政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行政文化亦因此而成為行政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能為行政管理研究的深化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