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城市行政壁壘

城市行政壁壘

發布時間: 2021-02-22 10:22:03

Ⅰ 全國一共有幾個地級的(市,地區,州,盟)

截至2007年,全國共有地級行政區333個,其中地區17個、盟3個,「地級市」達到283個,佔85%。「

Ⅱ 縣級市是省政府直管的嗎

省直管市屬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省直轄縣級行政區),是指行政事務直接受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直接領導和管轄的縣級行政單位,分為省直轄縣級市(也稱直管縣)、省轄縣(也稱省直轄縣,包括縣級市、縣和林區)。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的行政區劃類別為縣級行政區。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註:直轄市也屬於省級行政單位,市轄區也屬於縣級行政單位。湖南省:瀏陽市、茶陵縣、湘鄉市、平江縣、石門縣、耒陽市、武岡市、慈利縣、安化縣、宜章縣、藍山縣、漵浦縣、新化縣。縣級市屬於縣這一級,同時又是屬於中國城市的三類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有關規定確立了縣級市設立標准,現僅以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的縣為例,來分析其特點。:1、縣級市城市化進程較縣快,非農人口佔一定比例。設立縣級市要求縣政府駐地所在鎮的城鎮人口不低於12萬人,其中具有非農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8萬人,全縣總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30%,並不少於15萬人。2、縣級市的經濟較縣發達。設立縣級市要求全縣鄉鎮以上的工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不低於80%,並不低於15億元(經濟指標均以1990年不變價格為准,按年度計算,下同);國內生產總值不低於10億元,第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20%以上;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不低於人均100元,總收入不少於6000元。3、城區公共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設立縣級市要求縣城區有較好的城市能源設施、供水排水設施、交通設施、郵電通信設施、生態環境設施、防火設施等,其中自來水普及率不低於65%,道路鋪裝率不低於60%。可見,縣級市不同於縣,它跨入「市」的行列,屬於大城市之末,小城鎮和廣大農村之首。縣級市作為縣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的中心,上接大中城市,下聯小城鎮和廣大農村,起著緩解大中城市壓力,帶動、引導和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作用,因此,縣級市政府職能具有自己的特點,區別於縣政府職能。第一、隸屬層次不同,存在職權差異。縣政府由地級市政府或行署直管,而縣級市一般由省政府直管、地級市政府或行署代管。由於隸屬層次不一樣,縣級市政府職權較縣政府職權大些,往往擁有「副地級市」的審批權。省里給予縣級市明顯的優惠政策,如不少縣級市的城建維護費提高二到五個百分點,財政周轉金每年增撥100~200萬元以上。第二、城市化進程不同,職能重點相互區別。縣政府職能重點在鄉村,縣改市後城市化進程加快,縣級市政府職能須同時考慮城區、鄉村管理,注意協調城鄉關系,其中重點之一就是城市建設,這是與縣政府職能重點區別之處。縣級市普遍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從城市規劃、城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管理等方面入手,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效能管理,達到高標准城市建設。第三、市與縣名稱不同,衡量政府效能的標准不一樣。縣改市後,縣長改為市長,縣民改為市民,名稱變了,衡量政府工作效能的標准更高了。一是省、地級市政府對縣級市政府的要求比縣政府的要求更高,如「全國衛生城」的檢查,驗收縣級市的工作成果,而不驗收縣的工作成果。機構改革的試點也往往放在縣級市。這樣,縣級市的工作標准達到了一個新層次,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二是市民對市長形象要求比對縣長形象要求更高。形象反映了角色特徵,市長形象是市民對市長以完整的要求和標准衡量所得的總體印象和評價。縣改市後,市民開始以市的標准來衡量市長,同時也規范自己。市民關心國事、關心政事、關心城市建設的風氣日盛,對市長在思想觀念、廉政勤政、工作方法和藝術、舉止言談等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縣級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名稱,行政地位與縣相同的縣級行政區——市(城市),一般由地級市代管,或者由地區管轄,也有部分由省、自治區直接管理。憲法所指的「不設區的市(即不設市轄區的市)」,縣級市為省、自治區所設地方行政單位;作為區劃術語,「縣級市」自1983年(癸亥年)開始正式固定下來。中國大陸自198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的步伐較快,大多數「市」都以撤縣設市的方式建立。截至2013年2月,中國大陸地區共計370個縣級市。截止2013年2月,中國大陸地區共有369個縣級市。「省直管縣」體制是指: 省、市、縣行政管理關系由「省——市——縣」三級管理轉變為「省——市、省——縣」二級管理,對縣的管理由現在的「省管市——市領導縣」模式變為由省替代市,實行「省直管縣」。實行省直管縣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步伐。縣級市和省直管縣的行政級別都是正處級(正縣級)。地級市和省直管市相比,地級市大。地級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級行政區之一,因其行政建制為地區級別的「市」,故稱「地級市」。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地區地級市數量逐漸穩定下來,截至2015年6月,在總計334個地級行政區中,其中僅有30個自治州、10個地區、3個盟,地級市達到291個 ,約佔87%,逐漸取代自治州、地區和盟成為地級行政區的主體。另外副省級市的行政區類別也是地級市,但其行政機關的行政級別比普通地級市的高。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省直轄縣級行政區),是指行政事務直接受省、自治區政府直接領導和管轄的縣級行政單位,分為省直轄縣級市(也稱直管市)、省轄縣(也稱省直轄縣,包括縣級市、縣和林區)。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的行政區劃類別為縣級行政區。為了區分,民間有些人稱之為「副地級市」。一,中國的地區行政管理級別是:國家、省(自治區)、市(地區)、縣、鄉鎮、村。二,按正常,省的下級單位是市,市下屬縣。如果某一個縣被劃歸省政府直轄,那麼在行政管理上就不再隸屬於原來的市,但是行政劃分上,一般仍然隸屬於原來的市。三,這樣的隸屬關系只是行政管理上,不是行政區域劃分上的。因為有可能在一定階段後,省政府會把管理權仍然移交給所在的市。現行「直管市」為直接接受省級政府管轄和領導的縣級市的簡稱,只有省、自治區直管市之說,除海南省以外其他各省、自治區均普遍實行省、自治區直接管轄地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管轄縣級行政區,各直轄市僅設縣和區二種縣級行政區劃類型,不設市。海南省因陸地面積較小,區劃行政單位較少,一直實行省政府直接管轄和領導各縣市包括縣、縣級市和地級市,因均為直管,故無「直管市」之說。直管市因省級行政區類型不同稱呼不同,「省直管市」是指直接接受省政府管轄和領導的縣級市,「區直管市」是指直接接受自治區政府管轄和領導的縣級市。這種情況除在以下省市有外,特別是浙江省,浙江省是中央政府制定的省管縣改革試點省份,特別是浙江省出台了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文件,浙江省曾先後於1992年、1997年、2002年、2006年和2008年出台政策措施,開展強縣擴權改革,2009年又出台文件,加強縣級的行政審批權。新疆:石河子、阿拉爾、圖木舒克和五家渠河南:濟源湖北:仙桃、潛江、天門(另有神農架為省直管縣級行政單位)。直管縣市—即由省、自治區政府直接管轄縣、縣級市。自2002年起,浙江、廣東、河南、遼寧、湖北等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在財政上省直管縣的試點,浙江甚至已經在一些社會管理事務上進行省直管縣的試點。隨著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上省直管縣,勢必會最終實現省全面直管縣,這是一個趨勢,但是短期內成為現實難度很大。1980年特別是1983年以後,「地級市」的設立原意是想打破行政壁壘和城鄉分隔,發揮中心城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在目前財政轉移支付和分稅制的情況下,「地級市」往往成了抽水機,為了中心城市的發展,截留轄屬縣的資金,從而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而「地級市」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多了一個環節,反不利於政令的暢通。而且每年單工資損耗財政之巨上億計。

Ⅲ 中國第八個國家級城市群誕生都有哪些

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正在進入城市群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一個個城市群發展規劃「落子」,布局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

近日,國家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繼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後,國家級城市群正式升級為8個。(前7個國家級城市群為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這也是十九大召開之後,首個獲批的國家級城市群。同時,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西安躋身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

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獲批,背後有什麼戰略深意?西安又如何不辱使命,擔負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引領西北發展的重任?日前,城鎮化和城市研究專家、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做客《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城市相對論」第2期,暢談了他們的見解。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

戰略深意西部城市群有了兩個重要「眼位」

NBD:關中平原城市群是獲批的第8個國家級城市群,這背後有什麼樣的國家戰略深意?對於中國的城市群發展格局有怎樣的影響?

馮奎:關中平原城市群是十九大召開之後首個獲批的國家級城市群。這個城市群最大的戰略意圖,我認為一是謀求區域協調發展,二是推動實現「一帶一路」倡議。

西北地區近年來經濟增長較快,但基礎設施仍然較弱、創新發展能力仍然不足,在區域發展中仍然是明顯的短板。十九大報告在論述區域協調發展時,將「強化舉措支持西部大開發」置於東北、中部、東部等問題之前,反映了包括西北在內的西部發展的重要程度。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向西開放是主要方向,西北也成為前沿與核心區,承擔著重大歷史使命。規劃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就能打造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成為支撐西北地區發展的增長極,有利於實現「一帶一路」願景目標。

城市群是實現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主體。中國東部有若干個城市群,尤其是全國三個最主要的城市群都在東部。現在西部規劃建設了高規格的成渝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相當於擁有至少兩個「眼位」,這加重了西部發展的分量,對西部發展是極其有利的支撐。這種布局對於大國經濟體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意義深遠。

劉士林:此次關中平原城市群晉升為「國家隊」的意義和影響,除了馮秘書長從政策和戰略講的,我覺得還可以從這個規劃本身進行解讀。

首先,是國家中心城市的一個新說法。國務院以往在批復長三角、珠三角規劃時,只有城市群的定位和目標,沒有提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發改委在批復成渝、長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規劃時,國家中心城市開始出現,但在成都、武漢和鄭州的前面都加了「支持」二字。關中平原城市群基本上延續了這個模式,但首次去掉了「支持」,更加名正言順。

其次,發文單位由一部委變成兩部委,這是第一次。此前的城市群和國家中心城市,或者從住建部「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來,或者從國家發改委的「區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提出來。

NBD:規劃提出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並不是每一個國家級城市群都有這樣的定位。在二位看來,什麼是「國際影響力」?為什麼關中城市群需要有國際影響力?

劉士林:什麼是「國際影響力」,這個概念目前還沒有定論。學術界盡管有一些研究成果和指標體系,但也沒有取得普遍認同。

關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的內涵,我們不妨從8個國家級城市群的比較中來體會和認識。目前的8個國家級城市群,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梯隊:一是世界級城市群,主要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二是有國家中心城市的國家級城市群,此前已有長江中游、成渝和中原,它們的地位相差不大,主要是配合國家戰略打造經濟或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促進內陸開放等;三是沒有國家中心城市支撐的哈長城市群,主要是要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地區對外開放。

關中平原城市群本身處在第二梯隊,但首次提出了「國際影響力」的發展目標,這一方面體現出新時代對國家城市群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也與西安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的重要戰略樞紐地位密切相關。

馮奎:在我看來,城市群的國際影響力,就是城市群在世界城市群體系中的地位。地位越高,它在政治話語、經濟要素、科技創新、文化藝術、交通門戶等其中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影響力就越強,就越能為城市群中不同類型的組織特別是企業、個人帶來城市群的平台價值。

就中國的國情、國力現狀來講,以後除少數承擔特殊使命的城市群,凡稱得上「國家級城市群」的,一般都應是國家參與全球競爭最重要的平台,因而都應該有國際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

關中平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古絲綢之路從這里開始。「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寫照。關中平原城市群要突出國際影響力,根本是要延續中華文脈,體現中國元素,展示中華文化的自信。國際化與對外開放是這個城市群發展的基本方向。

區域協同與成渝形成1.5億人口大市場

NBD:早期的關中天水經濟區,僅涵蓋陝甘兩省,如今把黃河金三角的運城、臨汾,隴東的慶陽、平涼都納入到關中平原城市群,從兩省增加到三省,為什麼要做這種調整?在城市群框架內,三省如何協同發展?

馮奎:我認為這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

黃河金三角的山西兩市和甘肅隴東兩市,被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這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資源支撐條件,特別是能源。八百里關中平原,從黃河金三角向西延伸到天水一帶。規劃中將晉、陝部分城市納入城市群,有利於形成多個對外通道,在更多方向實現關中平原城市群與外部的鏈接、延伸,有利於全面實現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門戶功能。

城市群突破省際行政邊界,這對於城市群治理來說構成一定挑戰,國際上發達的城市群與國內先進城市群在這方面已積累一定經驗,值得借鑒。關中平原城市群可以更多從歷史文化和經濟合作中找到紐帶。比如平涼古時就是西出長安第一城,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重鎮。山西晉商匯通天下,是新時代「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三省協同要講過去的感情、當前的利益和未來的合作前景。協同要不斷地機制化。

劉士林:我同意馮秘書長的看法。此次批復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在空間和城市范圍上的調整,主要原因應該是為了更好地承擔起一個國家級城市群的使命。

國家級城市群不可能家家點火、戶戶冒煙,一個城市群的「落子」,必須照顧到更大的「面」,特別是要把經濟地理聯系密切、但卻被行政區劃割裂的地區重新聯結起來,組團發展。同時,這也符合我國城市群的空間發展規律。

與西方城市群一般是城市地理與經濟自然演化的結果不同,我國的城市群主要是在特定行政框架下形成的,行政壁壘問題一直比較突出,這個頑疾只能通過更高層的國家戰略來打破。比如最初的中原城市群只局限在河南一省,現在的范圍涉及到四個省。長三角城市群長期以來一直是江浙滬的「富人俱樂部」,但國家正式規劃也把安徽的一部分納進來。

這同時也是促進三省協調發展的關鍵,一是按照城市群的規劃框架,建立合理的城市層級體系和產業分工協作機制,避免無序蔓延和同質化競爭;二是結合地理和經濟聯系,弱化行政割據和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城市群發展中的作用。

NBD: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一個西南,一個西北,同處向西開放前沿,兩個城市群定位也有相似之處,如何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引領西部發展的合力?

馮奎:關中平原城市群擁有西北唯一的特大城市西安,是絲綢之路的核心引領區,是向西、向北方向貿易通道的戰略支撐。成渝城市群擁有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是長江經濟帶上游的門戶樞紐,是向南國際貿易大通道的戰略支撐。

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是西部發展的兩個「棋眼」,從長遠來看,兩個城市群形成合力,將使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深度交匯,最大限度地釋放區域協調發展帶來的紅利,給企業帶來更廣闊的投資空間。兩大城市群的合作,城市群范圍內的人口就達到1.5億,是未來具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

兩大城市群之間,尤其是核心城市重慶、西安、成都之間,應在交通設施、物流運輸、特色旅遊、優勢產業、現代農業、文化教育、能源利用等方面,建立聯席會議和專題工作機制,從項目合作入手,逐步加深合作,帶動更多中小城市和企業家參與合作。

對有志於在西部發展的企業家來說,及早選擇在成渝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布局,應屬具有戰略眼光之舉。

劉士林: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平原城市群,一個是國家西南開放通道的戰略鎖鑰;一個是西北開放通道的戰略樞紐,各有廣闊的腹地和開放發展的方向。隨著重慶成為直轄市、成都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西部逐漸出現了「南強北弱」的新問題。關中平原國家級城市群和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設立,對改變西部的內部分化,在西部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中形成戰略犄角之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般來說,由於都處在發展的關鍵階段,西南和西北需要進行利益協調,形成真正的戰略合作關系,一要改變觀念,避免內耗;二是創新方式,更多地發揮市場化的機制和手段,一起降低建設成本;三是按照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探索形成一整套適合自身的政策、機制和路徑。

最大挑戰傳統的擴張道路已行不通

NBD:作為關中城市群唯一的核心城市,西安要帶動引領城市群發展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馮奎:西安目前的GDP是7000多億元,城鎮化率是70%多,服務業的貢獻超過70%。但西安的對外貿易、創新驅動發展等,距離國內一線城市有很大差距,更不用說跟國際一流城市相比。

放到城市群層面看,關中平原城市群常住人口與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例分別是2.79%和2.14%,這意味著關中平原城市群人均生產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安還沒有那麼強,它要帶動一群也沒有那麼強的兄弟們,這是西安現狀。那能不能簡單地通過傳統的高強度投資、擴大建設規模實現西安擴張,然後帶動周邊中小城市?這行不通,因為國家的發展環境與約束條件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總之,西安自身距離規劃中所給的定位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最大的挑戰來源於傳統的擴張道路已經行不通,而如何通過空間轉型、產業轉型、發展模式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條路徑還需要探索。

劉士林:是的,西安的經濟實力是比較弱,但我們不能說西安的影響力弱,因為評價一個城市,不能只看GDP。

從歷史上看,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漢唐王朝都建都於關中平原,並成為當時東方文明中心。因此,西安在中國城市中擁有很高的地位,在世界城市中也很有影響力。對此,西安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而不要被GDP牽著鼻子走。

西安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提升城市的現代化功能。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有非常輝煌的歷史,但與上海、廣州等海洋城市相比,在發展觀念、功能形態、體制機制上相對封閉和保守,在城市治理體系和公共服務上,與現代化大都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之後,西安應瞄準規劃中提出的「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一方面在生態、社會和人文方面發揮好集聚、輻射和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迅速補上交通等方面的「短板」,盡快建成一個國際化的現代化大都市。

NBD: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支點城市,西安如何利用「一帶一路」中的區位優勢,帶動引領城市群發展?

馮奎:絲路特色是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最重要的標記。建設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是從科技與人文兩方面提升發展實力、拓展發展空間的戰略舉措。

從絲路科創中心來講,西安要構建高速、移動、安全、信息基礎設施,率先建設智慧西安都市圈,推進中國-中亞跨境陸纜建設,為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同時積極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動能轉變。

從絲路文化高地來講,西安要積極搭建各類文化交流平台,挖掘絲路文化內涵,體現中國風貌元素,促進民間友好往來,提升西安的魅力指數。特別是要將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化經濟消費;將文化吸引力轉換為文化影響力;將文化轉換為西安國際大都市最深沉的自信。

劉士林:這兩大定位,一個是科技,一個是人文,它們和規劃中提出的「經濟充滿活力」和「生態環境優美」,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戰略框架,同時也實現了和自身區位條件和優勢的良好結合。

在人文方面,西安作為中國歷史上漢唐文化的中心,其絲路文化高地的地位無可置疑。在科技方面,西安不僅有多個高新區和示範區,在上世紀的三線建設中,也積累了一批非常好的軍工基地,為發展軍民融合打下了深厚基礎。

從對城市群的作用看,中心城市的核心職能有二:一是支配;二是服務。一般說來,一個成熟的中心城市會平衡好「支配」和「服務」的關系,甚至是把「服務」看得更加重要。現在的上海,就在著力探索如何擴大城市的服務功能,建設服務型的中心城市,這一點西安可以借鑒。

未來藍圖下個國家中心城市看好東北和深圳

NBD:未來可能還會有新的國家中心城市誕生。二位認為,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會是誰?

劉士林:關於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我個人認為未來不會很多。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形成中心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要支持一個國家中心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資源,不是想設立就設立的,如果設立太多,有些因為距離太近也只能是徒有其名。

二是我國的區域和城市群布局已經很滿,沒有多少大的空白可以「填寫」新的城市群和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只要看看地圖就可以知道。

至於下一個是誰,我個人可以給兩個猜測:一個有可能是東北的某個城市,在我國四大區域中,東北的弱勢更明顯,也比西北更需要;二是也有可能是深圳,這有利於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部分做成一個雙中心的城市群形態,同時也是對創新城市的一個鼓勵。

馮奎:目前的國家中心城市,大體上有三種產生方式:第一種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類型,即由當時的城鎮體系規劃確立的;第二種是在國務院對城市總規、城市群規劃等規劃的批復中,提出要朝國家中心城市方向發展的;第三種是在有關城市群規劃中明確加以認定的,西安就是這種類型。

從未來看,命名制的國家中心城市可能還會有。但是更多有望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那些城市,它們應該是生長出來、拚鬥出來的。少數城市可能沒有國家中心城市之名,但實際上已經具有相當高的國際影響力,並對於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著巨大作用,它們可以被看作是事實上的國家中心城市。

有人的地方就有經濟。

Ⅳ 求一篇關於城市整合好處的議論文。

城市形象的整合營銷溝通。2003年底,韓國廣告學會向漢城市政府提交了《21世紀一流城市的漢城城市營銷戰略研究規劃方案》,被漢城市政府採納。從2004年開始,漢城的城市營銷,重點是城市形象營銷,開始逐步進入規范的整合營銷溝通階段。規劃方案對目標受眾的媒體接觸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諸如城市品牌推廣、汽車使用制度宣傳及清溪川復原工程的宣傳等方面,都設計和實施了成功的整合營銷實踐。值得一提的是,除常規的公關、廣告、推銷、促銷等溝通手段的整合,漢城還發展了城市宣傳大使這一城市形象營銷新手段,使城市整合營銷溝通更具活力和效果。2003年1月15日,漢城市聘任13位著名人士為漢城市宣傳大使。

節事營銷。創造或利用節事開展城市營銷,是漢城城市營銷的一大特色。漢城的節事活動主題多樣、舉辦頻繁,市民的參與熱情也很高。節事活動包括漢城文化節、漢城市民月、清溪川慶典等。

會展營銷。會展業是漢城市政府著力培養的新型產業。漢城致力於打造世界級國際會議舉辦城市的形象。從國際會議舉辦次數來看,2001年漢城市名列世界第8位。到2012年,還約有100餘場次大型國際會議已確定或協商在漢城召開。

廣告與公關宣傳。漢城在廣告和公共關系方面積極投入,在國內外媒體也有一定的廣告投放。同時,在公共關系方面也很重視,如每年舉辦「漢城的故事」有獎徵文活動面向市民和外國人展開,獲獎作品集結出版,成為宣傳漢城的重要資料。漢城的城市營銷還特別注重海內外的媒體公關宣傳。如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贊助專欄,定期播出有關漢城正面形象的報道等。

文化體育合作營銷。主要舉措有漢城市與職業足球隊「FC漢城」的合作,「Hi Seoul」城市品牌與漢城中小企業的合作,與其他企業的合作營銷以及其他體育合作營銷。如2003年9月,李明博市長被接納為漢城職業籃球隊「三星Thuns隊」的球迷隊名譽隊員。

網路城市營銷。目前,漢城具有典型營銷功能的網站就是漢城特別市弘報規劃局所建設和維護的漢城在線網站和「數字漢城」。值得一提的是漢城的網路服務基礎設施。2003年2月,歷時3年、投入92億韓元預算的漢城市電子網路正式開通,標志著漢城已建成世界領先的城市專用高速信息網。

Ⅳ 中國有多少地級行政地區

截至2016年9月,中國大陸地級區劃共計334個:293個地級市、30個自治州、8個地區、3個盟。

一、地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級行政區,指與地區行政地位相同的行政區,介於省級行政區與縣級行政區之間,為省、自治區的行政分區。

1970年,隨著「專區」改稱「地區」,官方對「專級行政區」(專區級行政區)改稱「地級行政區」。從1988年至今,僅存四種類型的「地級行政區」,即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

截至2016年9月,中國大陸地級區劃共計334個:293個地級市、30個自治州、8個地區、3個盟。

二、省直管縣:

省直管縣——即由省、自治區政府直接管轄縣、縣級市。自2002年起,浙江、廣東、河南、遼寧、湖北等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在財政上省直管縣的試點,浙江甚至已經在一些社會管理事務上進行省直管縣的試點。隨著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上省直管縣,勢必會最終實現省全面直管縣,這是一個趨勢,但是短期內成為現實難度很大。

1980年特別是1983年以後,「地級市」的設立原意是想打破行政壁壘和城鄉分隔,發揮中心城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財政轉移支付和分稅制的情況下,「地級市」往往成了抽水機,為了中心城市的發展,截留轄屬縣的資金,從而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而「地級市」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多了一個環節,反不利於政令的暢通。而且每年單工資損耗財政之巨上億計。



Ⅵ 省轄市和省直管市的概念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直管市即省級城市,屬於省轄市。1980年特別是1983年以後,「地級市」的設立原意是想打破行政壁壘和城鄉分隔,發揮中心城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在財政轉移支付和分稅制的情況下,「地級市」往往成了抽水機,為了中心城市的發展,截留轄屬縣的資金,從而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而「地級市」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多了一個環節,反不利於政令的暢通,而且每年單工資損耗財政之巨上億計,因此中國設立了「省直管市」來緩解這個問題。
省轄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條規定,「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據此推理,「省轄市」指除直轄市以外的所有「市」。
補充:
1983年起開始推行的「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省轄市」全部改為「地級市」;與「省轄市」對應的有「地轄市」(或「地管市」)——即直屬地區管轄的「市」;「地轄市」自1983年開始改稱「縣級市」。
「省轄市」的行政區劃(行政分區)為市轄區,包括城市服務功能的郊區,「省轄市」屬於真正意義的城市。官方對「省轄市」既作為行政區劃,同時也作為城市看待;盡管「省轄市」行政地位不低於地區,但官方統計上將「省轄市」和「地轄市」作為「市」單列,並未作為地級行政區統計。
「地級市」實行「市管市」和「市管縣」,其行政區涵蓋各種形式的縣級行政區。
「省轄市」改「地級市」以後,成為四級行政區劃制度的省、自治區主要行政分區形式,並作為地級行政區納入官方統計。隨「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的深入,到1986年,「地級市」達到166個,佔325個地級行政區的51.1%,取代「地區」和「盟」成為「地級行政區」的主要區劃類型。
截至201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地級市285個、縣級市369個,所以有省轄市654個。

Ⅶ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市」的行政面積通常很大並且包含

這個問題要從多個方面講述:
第一,行政區是否要管轄經濟生產方式迥然不同的不同地區?
這是第一個大命題。首先,在絕大部分國家裡,城鄉差距是很明顯的。盡管發達國家裡城市化率達到了90%以上。但是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以及剛建國時的中國,城鄉區別極其明顯。除了市區,生活方式就大變樣。
那麼城市和鄉村區別如此之大,怎麼管理?
一開始,人們的思維比較簡單。既然經濟活動區別那麼大,那就分成不同的行政區來管吧。
從北洋政府一直到蔣光頭執政時期,傳統的行政區「府」、「道」相繼被廢除。二級行政區被虛化,省直接管理者廣大的縣域,一個省會管轄幾百個縣。而其中,城市化程度好的小城市就會得到特別照顧,被設立為「市」,叫做「院轄市」也稱「直轄市」。
而其他鄉村地區都是叫縣。由於城市化程度低,所以直轄市往往呈彈孔狀分布,也就是一個縣的范圍內就包裹著一個直轄市,周圍全是縣。
一些人口眾多的縣也被分割,將其中城市化率高的地方分出來單獨設立一個「市」,而周圍原來的縣卻不撤銷,同時存在。這就出現「縣市同名」的問題。在當今的殘留就是類似於「長沙市與長沙縣並存」這種情況。
但這個模式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城市自身需要鄉村的土地、資源、人口,那麼其發展之後,必然與其臨近的縣產生經濟關系。那麼分屬不同行政區則徒增行政壁壘。可能A市和B縣原本都是從C縣里拆分出來的,原因僅僅是A市城市化程度高。而A市以礦業為主,但不足十公里外的B縣就有其需要的資源。如果不是一個行政區,那麼跨政區的經濟合作可能要層層上報審批,麻煩費事。而如果它們在一個行政區內,則更加方便。
所以,仔細看看地圖變化就知道,市一直在蠶食誕生它的「母縣」,直到A市的實際建成區超過了母縣的范圍。
第二,要狹域市、適域市還是廣域市?
狹域市指建制市的邊界小於城市本身的范圍,也就是這個城市被多個政區分割。狹域市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等國有很多,許多城市已經發展到多個建制市的建成區連成一片。
適域市指建制市的邊界約等於或者相當於城市本身的范圍。市域范圍由城市建成區和少量郊區(不大於建成區面積或略大於建成區面積)組成,少量郊區既為城市提供一定農產品供應,也為建成區發展提供了拓展用地。
廣域市在我看來指建制市的邊界遠大於城市本身的范圍。市域范圍由城市建成區和相當數量的郊區組成。
這三種城市政區設置方式可有回答樓主的疑惑。我國走的就是第三條道路——廣域市。即讓一個城市不僅管轄自己的市區,還要管轄大片的郊區、鄉村和縣域。這一模式在80年代的「地改市」改革中確立。過去管轄縣、設區的市和較大的市的「地區行政公署」被改制為市,成為了「地級市」。這就是地級市的來歷。
第三,市制模式要與自身社會現狀相適應。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邊界不斷延伸。在這個情況下,狹域市必然不適應中國情況。若是一個市被多個行政上的「市」的政區分割,那麼必然嚴重影響人民生活。舉個例子就是,A市和B市的市區早已相連,住在A市的張先生想讓孩子去只有馬路之隔的B市某學校上學,那麼這個行政區劃就可能造成很大麻煩。再比如,兩個市明明接壤,但網路服務、快遞服務上可能因為過分接近的原因而產生不利因素。而且按照狹域市的面積,我國可能要增設幾萬個市政府,這樣的行政開銷完全沒有必要。
由於本身我國經濟發展很快,農村也面臨著就地城市化的需要,那麼適域市也不現實。很多地方前幾年還是按照鄉村的方式規劃,可能今年就蓋起了高檔樓盤。
因此,廣域市更適合我國。
所以,我國的市,往往面積大。
-----------------------------------------------------------------------------------------------------------------
一點補充:我國的市制也不是完全沒問題,主要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名稱、級別繁瑣、重復。
直轄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地級市、准地級市、縣級市、副地級市層出不窮,有得是上級允許設立的,有得是地方允許的非正式行政區級別。越來越多的行政區被改制為市,這就導致市的種類過多,層級過多,名稱重復。一些地區早就出現了「XX省XX市XX市」這樣的地名。日後若是鎮級市上馬,直轄市也允許轄地級政區的話,就可能出現「XX市XX市XX市XX市」這樣奇葩的地名。而其行政長官全叫「市長」,也體現不出不同。
我的想法是,只保留地級市這一個名稱叫法。在不改變權責的前提下,直轄市改叫「都」,行政長官叫「知事」;副省級市和計劃單列市改叫「府」,行政長官叫「知府」;縣級市改叫「郡」,行政長官叫「郡守」。
第二,給權不給名分,有違法嫌疑。
我國行政區劃有個特色,就是經常出現「給XX縣XX級待遇」,但是卻不改級別,不調整政區。這不得不讓人猜測是一種官僚扯皮的結果。不願意手下的政區被調走,就出現了人事不動,改待遇的問題。那麼這種情況一開始就違背了法律賦予政區的職責。是一種違法行為。應該制止。
第三,地級市轄縣數量太多。
這容易造成小馬拉大車的現象。因此應該增設地級市,同時合並一些省份。全國省份保持在30個以內是最好的。每個省平均可以有40-30個以內的地級市。對於情況特殊的地方。可以單獨設立省直屬的縣、郡。而省會的轄區也要進行優化,控制范圍,然後改制為「府」,其下政區全部設立為「區」。

Ⅷ 劃分縣的時候地圖界限是怎麼劃分的

要看當地的人口,經濟和其他實力。

議地級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劃調整

龐森權

截至2001年底,我國共有265個地級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國城市化水平獲得了迅速提高。對於某些較發達的城市來說,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要求,妥善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情況,卓有成效地加強行政管理,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發揮中等城市的帶動作用,順應新形勢和解決新問題,適當調整或擴大地級市的市區范圍,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甚或成為各地級市日益關注的緊迫問題。在這一深層次的背景下,行政區劃管理部門理應更加重視這項工作。

一、中心城市城區整合的簡要情況

鑒於地級市內部存在著地域面積不一、人口數量多寡、經濟實力高低、行政建制各異之分,因而地級市在調整市區規模時,採取了因地制宜的做法,實行了撤縣(市)設區、增設市轄區、市轄區調整和單純擴大市區的四種形式。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四種市轄區的行政區劃變動方式往往同時或者交替發生。

1.撤縣或縣級市設立新區。

撤銷中心城市周邊的縣或縣級市,設立地級市直接管轄的市轄區,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行政區劃調整比較頻繁的行政區劃管理行為之一。這類行政區劃調整的優點比較突出,它波及面較窄,影響范圍小,操作起來簡便、易行。但其缺點亦較明顯,易產生農村地域過大,當地的城市化水平較低,形成所謂的「假性市轄區」。當然,在整縣(縣級市)改區的同時,也不排除將一部分縣(縣級市)的行政域劃入其它相鄰的市轄區,或者將毗鄰區的部分行政區域劃入新設市轄區。1989年以來,共有31個地級市撤銷29個縣和11個縣級市,設立46個市轄區。(詳見附表一)

附表一:

註:①附表一~附表四中的資料來源均為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1990-2002年版)。

②因重慶市已升格為直轄市,所以未涉及重慶成為直轄市之前行政區劃調整的相關內容。

③撤銷地級東川市,設立昆明市東川區,因不屬於市轄區調整范疇,故未列入表中。

④地級市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

2.增設新的市轄區。

為強化城市的規模效益,發揮城市各項行政管理的效能,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理順開發區的管理體制,一些地方採用三種方式析置新的市轄區:一是將市中心緊鄰的地域設立新區,二是將地級市自身規模較大的市轄區一分為二,三是將市轄區同周邊縣或縣級市的部分行政區域聯合成立一個區。由於此類行政區劃的調整方式,增設了一個縣級行政區域單位,人員、機構、編制等都要擴大,因而在實際運作時易被當地幹部所認同。然而,這種新增設市轄區的做法,盡管在某些地方有其合理性,但其不足卻顯而易見,既與地方機構改革的總體精神背道而馳,也無形中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10多年來,共有16個地級市新增設23個市轄區。(詳見附表二)

附表二:

3.對原有市轄區進行全面或局部調整。

從本質上說,市轄區的調整強化了對市區的行政管理,增強了市區內部的各項功能,理順並完善了相關的管理體制。但從現實的情況看,大部分地級市的做法仍然是,在調整市轄區內部結構的同時,適當地擴大了市區的范圍,一般是將郊縣(縣級市)的部分行政區域納入市區境內,從而減少或化解了城郊之間的矛盾,打破了原有城鄉間的行政壁壘。但應該注意的是,這類行政區劃調整牽扯麵大,有時甚至要波及多個縣級行政區域單位。所以,對於此種行政區劃的變更方案,必須慎重對待、科學辦理,否則短痛之後還會有令人難以預料的長痛,假如真的出現出乎意料的結果,那麼這項行政區劃管理工作將失去原有的積極意義。還要警惕的是,有的地方借地級市市轄區調整之際,不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借機增設市轄區。13年來,共有30個地級市進行了市轄區調整。(詳見附表三)

附表三:

4.單純擴大市區的地域范圍。

這類市轄區的調整相對比較簡單,只是將臨近的縣或縣級市的部分行政區域劃入市轄區的范圍,市轄區本身數量並不增加。從正常的角度看,地級市所屬的縣或縣級市,其周邊緊鄰市區部分的區位優勢相當明顯,受地級市自身的影響較大,相對而言條件一般較好,因而在將其劃入市區范疇之時,可能會受到該縣級行政區域的阻撓,所以一定要慎重行事,做好方方面面的疏導工作。據初步統計,這類以純粹擴大市區為目的行政區劃調整(也許附帶其它行政區劃調整),10餘年來僅有4地級市進行了該項工作。

(詳見附表四)

附表四:

此外,還有一種調整市區的類型是,在實行撤銷地區、設立地級市的過程中,同時對原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的這一中心區域進行調整,使之一步到位地完成市轄區的整合,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限於篇幅和題意,本篇不在此對其敘述之。

二、地級市市轄區調整的重要動因及其現實意義

許多地級市之所以迫切要求對市區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面既有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因素,又有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還關系著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只有找出它們的內在原因,並深入了解其市轄區調整後的重要意義,才能把握其真正的內涵。地級市實施調整市區戰略,不僅是當地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該地級市經濟發展的良好開端,而且在依法行政管理等諸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1.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受計劃管理體制的影響,行政區劃管理亦與其相對應。然而今天的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不僅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已經確立,而且我國業已成功地加入WTO.在這全新的形勢下,如何應對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怎樣營造可持續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就成為擺在有關領導面前的綜合性課題。

為此,需要盡快使作為上層建築的行政區劃適應經濟基礎的客觀發展要求,在時機成熟之際,調整地級市的市轄區,發揮地區首位城市的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釋放中心城市的全部能量,更好地進行資源、資本配置,強化區域間的協作關系,挖掘出市區的潛在功能,施展其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通的中心作用,整頓因行政區域不合理而長期遭受阻隔的商品市場,體現自身日益壯大的規模效益,實施各種經濟關系協調發展的戰略。基於此,地級市的市轄區調整以後,地級市不僅能夠而且應該將其臨近地區亦劃入自己的麾下,使其地域優勢日益明顯、經濟勢力更加強大,從而在建設城市、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以便影響、促進、帶動周邊各縣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2.推動了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現代化,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為保證的,工業化的結果自然導致城市化。從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上看,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達到36.09%,而且這種發展勢頭有進一步加速的態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流向、速度,直接關系著我國城市化的健康發展。面對這一課題,城市工作者們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摸索和實踐,終於得出這樣的正確結論:卓有成效地引導非農業人口向城市有序、穩妥地轉移,是實現我國高水平城市化的有力保證。事實上,當城市化進程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原有的城市格局就會初顯不足,主要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空間過於狹小,使城市無法發揮物資流、信息流、人才流、資金流等有效載體的巨大作用,迫使一些地方適當、適時地調整了市轄區的適度規模,並加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城鄉一體化的管理方式,增強中心城市的整體規模,為各類生產、經營要素提供廣闊的運動空間,以吸引周邊各縣的人力、物力、財力向預定的地點轉移,讓農村剩餘勞動力集中到中等城市中來,並讓這部分居民得以在環境優美、生活舒適的城市中「安營紮寨」。

3.為實施城市總體規劃打下根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的要求,我國的各級城市都要定期進行城市總體規劃,地級市作為城市中的中堅力量,同樣要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需要,編制或修訂中、長期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的宏偉藍圖一經有關部門審批通過後,就要予以實施並及時地落實到位。盡管行政區劃與城市規劃並非要完全吻合,但行政區劃與城市規劃密切相關,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決不能將它們人為地割裂開來。因而,為配合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的實施,落實城市規劃所帶來的相關事項,特別是對那些城市總體規劃已超出現在的城區范圍的規劃,調整城市中心區域的行政區劃勢在必行。換言之,完成城市總體規劃的各項要求,有賴與地級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劃調整,這是城市規劃得以繼續進行的有力保障,否則城市總體規劃的文本將成為海市蜃樓。

4.建立了全新的城市內部地域格局。雖然市轄區與縣的級別相同,但將其納入中央的行政區劃管理許可權之中卻還是1985年以來的事情,加之歷史上行政區劃管理往往與計劃經濟所形成的經濟區域混為一談,導致城市的概念被禁錮在一個特定的點狀區域內,市轄區僅特指建成區的范圍,市區之外就是環繞四周的郊區,有的市轄區的區名甚至就只稱作「城區」、「市區」、「市中區」。這種市轄區整體格局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鄉分割,城市與農村形成壁壘,造成明顯的二元結構;二是規模較小,表現為人口數量少,地域面積小;三是郊區環繞城區,城鄉之間矛盾較多;四是經濟總量稍顯不足、經濟結構難盡人意。面對於此,不打破傳統的城市概念——城是城、鄉是鄉的舊格局,重新劃分各區的勢力范圍,就很難突破邊界線上的「隔離帶」,也就無從談起增強各市轄區的活力。所以可以斷言,科學、合理、有序、穩妥地調整市轄區,不僅可以滿足當地人民政府的良好願望,為經濟建設提供合理、適度的發展空間,而且能夠促進一定區域內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市」建制變革及市轄區調整的直接結果是,地域逐步擴大、城鄉逐漸融合、界限漸漸消失,導致經濟活動的各項要素能夠盡最大限度地物盡其用,人才的流動、資金的投放、資源的配置、市場的調劑、信息的共享等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5.提高了依法行政管理的效率。鑒於以往的地級市市轄區格局存在著人為的分治,不僅城鄉之間形成了地域上的分割,而且市區內部亦有「插花地」、「飛地」、「人戶分離」等現象,致使在實際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精力、財力去做一些不必要的協調工作。而且,由於在原有的市轄區二元地域涇渭分明的結構中,城區與郊區的分界線顯而易見。經過對市轄區的精心調整,就可以用行政區劃的手段弱化城鄉差別,適當理順城鄉間的關系,避免相互掣肘而產生的矛盾,使城區與郊區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減少了因地域阻隔造成的摩擦。此外,過去的地域范圍不盡合理,與著名的「中心地理論」相距甚遠,致使行政管理半徑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導致有的地方政令不逮,有的地方卻「燈下黑」。

現在,通過重新組合市轄區的地域范圍,在「一元化」的統一領導下,就可以在對市轄區的管理過程中,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實施一步到位的管理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城鄉之間的矛盾,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與發展,在價值規律的直接作用下,城區與郊區作為市場經濟各類元素的依託點,其趨同性越來越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實施整體上的統一規劃、建設、開發、管理,可以使城鄉在政治上、經濟上真正一體化,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以便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在理論與實踐上做到「雙贏」。

三、首位城市主城區重組的主要原則

對於一個地區的首位城市而言,力求將自身「做強、做好、做大、做美、做活」,以帶動、輻射、影響、幫助周邊所屬各縣、縣級市的發展,這一點無可厚非,應當予以支持和鼓勵。但是,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區別對待,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切忌操之過急、一哄而起。因為,盡管前期進行的市轄區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決不能稱之為十全十美,實事求是地講,有的地方就出現過反復的現象,還有的地方人民政府要求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行政區劃的調整。這樣做的不良結果是,既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也給近期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所以,真誠地建議如下:

1.保持大局的穩定。調整地級市的市轄區,目的是更好地建設和發展當地的各項事業。

基於此,要擺正穩定和發展之間的關系,發展既是硬道理,也是前進的動力,而穩定是基礎,更是社會進步的前提,所以要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不忘穩定。具體說來,穩定應包含三項實質性內容:一是社會生活的穩定——行政區劃的調整涉及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勢必會影響到各個層面的利益沖突,各種矛盾要一一化解;二是經濟活動的穩定——盡管行政區劃的調整屬於上層建築,但其終極目的自始至終都是為經濟發展而服務,也就是說,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同時,要盡可能地「軟著陸」,使經濟工作的運營能夠正常、有序地平穩進行;三是行政區劃的穩定——行政區劃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則就是保持行政區域的相對穩定,這一點在市轄區調整時也概莫能外,一方面要尊重歷史,延續當地業已形成的地域文化,體恤民眾的歸屬感,另一方面還要面對現實,順應甚至推動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

2.相互間協調發展。通過打破過去的市轄區不合理的狀況,重新確立新的市轄區格局,這是市轄區調整的主要工作。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由於地級市的市轄區調整主要是擴大市轄區的范圍,因而自然涉及周邊縣或縣級市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充分考慮擬劃入市區的縣(縣級市)的情況,這里又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只將緊鄰的縣或縣級市部分鄉鎮並入市區,這部分鄉鎮的條件一般均好於其它兄弟鄉鎮;二是撤銷該縣或縣級市,將其直接設立為市轄區;三是將該縣級政區支解,分別納入各區的管轄范疇。於是,我們開展市區調整的工作,著眼點就不能僅僅盯住地級市本身,而且還要放眼與市區相鄰的縣或縣級市,特別要注意擬變動的縣或縣級市的發展動態,觀察它的經濟走向、發展態勢等,做到不因行政區劃的變更而影響其未來的經濟發展速度。換個角度說,地級市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縣或縣級市的利益為前提,而是要通過行政區劃的重新組織,充分調動各縣級行政區域的積極性,使地級市、市轄區、縣、縣級市都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經濟上獲得空前的豐收。還有,各行各業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等,亦為我們籌劃的重點課題,使之主次分明、互相配合、共同提高,成為地級市市區調整的最佳受益者。

3.符合行政區劃管理的有關規定。在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對新出現的市轄區進行必要的更名或命名。在這種情況下,為新政區命名必須遵循一條基本的原則,完全符合地名管理法規的有關規定。基於此,新政區的名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應當與當地的地域特點相吻合,同其它市轄區的名稱相互呼應,准確地反映出本地的實際情況,讓廣大人民群眾有認同感。有的地方採取「廣而告之」的辦法,公開徵集區名,實行群策群力,這種做法應當說是一項有益的嘗試。同時,地級市的市轄區調整必然會產生新的縣級行政區域界限,這些界限不應該產生新的邊界糾紛。也就是說,在進行地級市的市轄區調整時,涉及的邊界問題都應一並解決,不管是區與區之間的界限,還是區與縣之間的界限,均要在提出變更方案時籌劃好,否則貽害無窮。當上級主管部門批復了地方政府進行地級市市轄區調整的請示後,應馬上按照請示上承諾的內容予以勘界,並完善後續工作。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市轄區調整之前打下良好的基礎,調整之後順理成章地完成勘界任務,使邊界糾紛被扼殺在萌芽之中。當然,所有涉及行政區劃變更的事項,當地人民政府都不得擅自運作,必須按照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和程序逐級上報,經嚴格的審批後予以執行。

4.各區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市轄區調整的目的在於,重新整合市轄區的規模,包括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地域規模等,要使各市轄區相對均衡,既能夠發揮各區的長處,又可以增強它們之間的競爭性,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其自身優勢。換言之,市轄區的規模不能太小,規模太小無法發揮規模效益,也就缺乏競爭力,甚至還要增加管理成本;反之,市轄區的規模也不能過大,那樣的話同樣會造成管理不便、政令不通的局面。不僅如此,除了要考慮地級市本身以外,市轄區和相鄰的縣或縣級市也應有自己的存在價值,這就要求從這一角度為它們定好位。還有,既然在更大范圍內重新調整了市轄區,即應在地域、人口、經濟等結構上予以充分考慮,盡量做到城鄉結合、城鄉融合、城鄉互補等,從而盡可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所以說,每個市轄區不僅需要一定的規模,涉及周邊的縣或縣級市時也應統籌考慮,同時把握住每個縣級行政區域的合理布局,在地域劃分、人口聚集、商品流向、市場分工等方面掌握它們的動態要求,這樣做才能使各市轄區成為地級市的有機整體,使之與其它相關行政單位相互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5.有利於城市總體規劃的落實。調整後的地級市,其最直接的近期目的是,落實上級人民政府批復的城市總體規劃,對於這個綜合性的重點課題,按部就班地進行地級市的市轄區調整,既是有效的行政手段,也是追求的既定目的。因此,這項當地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從開始階段就要把握好運作的方向,使行政區劃調整盡量與城市總體規劃相能夠環環相扣。

同時必須指出的是,盡管城市總體規劃與地級市市轄區調整不是完全的一件事情,但二者有著不可替代的連帶關系,雖然側重點不同、內容不一樣,卻要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相互補充,使之總體框架愈加妥當、完善、合理、科學,既有利於完成城市的總體規劃,又可以憧憬地級市的美好未來,為將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另外,在進行市轄區調整時,還要把握好與當地的土地總體規劃的關系,做到與之協調、一致、吻合。

還需重點強調的是,地級市市轄區調整之後,並非已經萬事大吉,而是尚有許多後續工作要做,內容包括:調整、配備好各市轄區新的領導班子,妥善安置各級工作人員的未來出路,實施科學、合理的定崗、定編,穩妥地處理好各類財產的交接或接管工作,勘定新形成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界限,召開各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討論並研究下一步各市轄區改制後的工作重點等,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全部收尾後,才能真正達到最完美的行政效果。

總之,地級市市區的調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重組市轄區的成功與否,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甚至決定著該地級市的未來發展,而且這一作用將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所以無論地方的各級黨、政領導,還是行政區劃的主管部門,都要慎重對待、認真行事,必須經過實地調查、反復研究、系統分析、充分論證,然後水到渠成地作出科學、合理的正確決策,圓滿完成這項在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頭等大事,進而徹底實現地級市市轄區調整的全部內涵。
參考資料:http://www.usc.cuhk.e.hk/wk_wzdetails.asp?id=2048

Ⅸ 城市發展程度的評價標准主要有哪些

應當滿足以下基本條件:

  1. 一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版

  2. 二是提高資源利用效權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三是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環境狀況不斷好轉。節約型城市建設應當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調整、節約型社會的體制機制建設和思想觀念建設等方面入手。

Ⅹ 廣東九市同城是那幾個城市

廣州、佛山、珠海、深抄圳、東莞、江門、肇慶、惠州、中山

所謂「廣佛同城」指的就是廣州和佛山兩市打破行政壁壘,進行區域一體化建設。廣佛同城,是對未來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先行先試,也是未來珠三角九市(廣州、佛山、珠海、深圳、東莞、江門、肇慶、惠州、中山)加清遠市等四大經濟圈建設的基礎。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