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行政區劃
⑴ 納米比亞風景怎麼樣
納米布沙漠挺壯觀的,有一些獨特的沙漠動物,另外有很多城市有很多德國風格的老式房子小鎮什麼的,挺漂亮的,另外有一些很多漂亮的私人農場。
⑵ 世界有效國土面積排名
面積前10的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根版廷、哈薩克、阿爾及權利亞。
根據領土面積進行分類,可分為以下幾類:
S>500萬平方千米:巨型國家,如中國。
100萬平方千米≤S<500萬平方千米:超大型國家,如印度,阿根廷。
50萬平方千米≤S<100萬平方千米:大型國家,如坦尚尼亞、委內瑞拉、巴基斯坦、納米比亞。
10萬平方千米≤S<50萬平方千米:中型國家,如伊拉克、巴拉圭。
5萬平方千米≤S<10萬平方千米:小型國家,如匈牙利、葡萄牙、約旦。
1萬平方千米≤S<5萬平方千米:超小型國家,如瑞士、丹麥、荷蘭。
S<1萬平方千米:微型國家,如模里西斯、新加坡。
(2)納米比亞行政區劃擴展閱讀: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
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
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⑶ com.cn是國內還是國外的
國內的!
不同後綴的域名有不同的含義,現在最通俗的域名類別可分為國際域名和國內域名,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域名劃分方式和管理機構不同。要解釋什麼是國際域名,什麼是國內域名,還要從域名體系說起。目前互聯網上的域名體系中共有三類頂級域名:類別頂級域名、地理頂級域名、新頂級域名。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類是類別頂級域名,共有7個,也就是現在通常說的國際域名。由於Internet最初是在美國發源的,因此最早的域名並無國家標識,人們按用途把它們分為幾個大類,它們分別以不同的後綴結尾:.com (用於商業公司);.net(用於網路服務);.org(用於組織協會等);.gov(用於政府部門); .e(用於教育機構);.mil(用於軍事領域);.int(用於國際組織)。最初的域名體系也主要供美國使用,因此美國的企業、機構、政府部門等所用的都是「國際域名」,隨著Internet向全世界的發展,.e、. gov、.mil一般只被美國專用外,另外三類常用的域名.com、.org、.net則成為全世界通用,因此這類域名通常稱為「國際域名」,直到現在仍然為世界各國所應用。
第二類是地理頂級域名,共有24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碼,例如.CN代表中國,.UK代表英國(詳見全球國家/地區頂級地理域名後綴)。這樣以.CN為後綴的域名就相應地叫做「國內域名」。
與國際域名的後綴命名類似,在.cn頂級域名下也分設了不同意義的二級域,主要包括類別域和行政區域,這樣就是通常說的二級域名:可以在.com.cn或.net.cn等二級域下三級注冊域名,三級域名可分為兩類:類別域名和行政區劃域名。
類別域名是依照申請機構的性質劃分出來的域名,具體包括:
AC 科研機構
COM 工、商、金融等企業
EDU 教育機構
GOV 政府部門
NET 互聯網路、接入網路的信息中心(NIC)和運行中心(NOC)
ORG 各種非盈利性的,推廣性組織 例如:www.chunzhen.org
行政區劃域名是按照中國的各個行政區劃劃分而成的,其劃分標准依照原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國家標准而定,包括"行政區域名"34個,適用於我國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例如北京的機構可以選擇如cnnic.bj.cn的域名。
中國34個頂級域名之行政區域名分別為:
BJ-北京市; SH-上海市; TJ-天津市;
CQ-重慶市; HE-河北省; SX-山西省;
NM -內蒙古自治區; LN-遼寧省; JL-吉林省;
HL-黑龍江省; JS-江蘇省; ZJ-浙江省;
AH-安徽省; FJ-福建省; JX-江西省;
SD-山東省; HA-河南省; HB-湖北省;
HN-湖南省; GD-廣東省; GX-廣西壯族自治區;
HI-海南省; SC-四川省; GZ-貴州省;
YN -雲南省; XZ-西藏自治區; SN-陝西省;
GS-甘肅省; QH-青海省; NX-寧夏回族自治區;
XJ-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TW-台灣; HK-香港; MO-澳門。
此外,從2002年12月份開始,CNNIC開放了國內.cn域名下的二級域名注冊,可以在.CN下直接注冊域名,如時代營銷所注冊的國內域名為:emarketer.cn
⑷ 辛巴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哪國更富哪國工業化水平高
辛巴威
辛巴威 (Zimbabwe,又譯為辛巴威),全名辛巴威共和國,是一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辛巴威在1980年之前的舊稱叫做羅德西亞(Rhodesia),這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地區建立殖民地國家的帝國主義者,賽希爾·約翰·羅德(Cecil John Rhode)。哈拉雷(Harare)是辛巴威首都,原名沙利斯貝利(Salisbury)的該城,是羅德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
地理
地理上,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維多利亞瀑布、三比西河(Zambesi River)、三比西河上游的卡里巴水壩(Kariba Dam)與大壩攔阻河水積蓄而成的卡里巴湖共同圍成辛巴威北邊的疆界,與尚比亞相鄰。辛巴威的東邊國界全部與莫三比克相鄰,西南為波札那,南境則有一部分與南非相連,以林波波河(Limpopo River)為界。面積約39.1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贊比西河和林波波河,分別為同尚比亞和南非的界河。東部邊境為山地,其他分屬三級階梯狀高原,海拔800—1,500米。全境最高點2,592米。北部屬贊比西河流域,南部屬林波波河和薩比河流域。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均氣溫22℃,10月份溫度最高,達32℃,7月份溫度最低,約13~17℃。年降水量從西南向東北,由300毫米遞增到1,250毫米。
人口
1310萬。黑人占人口的97. 6%,主要有紹納族(佔79%)和恩德貝萊族(佔17%),白人佔0.5%,亞裔約佔0.41%。英語、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同為官方語言。40%的人口信奉原始宗教,58%的人信奉基督教,1%信奉伊斯蘭教。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8個省,下設55個區,14個市鎮。8省名稱為:西馬紹納蘭、中馬紹納蘭、東馬紹納蘭、馬尼卡、中部、馬旬戈、北馬塔貝萊蘭、南馬塔貝萊蘭。
國家政要:
總統羅伯特·穆加貝(Robert Mugabe) ,1987年12月就任,1990年3月、1996年3月和2002年3月連任。
歷史
西歐殖民者入侵前,非洲人已建立國家,留存有著名的石頭城(辛巴威)等眾多文物遺址。1890年淪為英國南非公司殖民地,被稱為南羅得西亞。1923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改作自治領地。1953年成為中非聯邦的一部分。1963年聯邦解散,次年當地白人統治者改名羅得西亞,並於1965年片面宣布獨立,1970年又改稱羅得西亞共和國。當地人民為爭取獨立解放進行長期斗爭,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共和國宣布獨立,建立了由黑人多數統治的政府。
辛巴威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中世紀時代,該地曾存在一個紹納人(Shona,屬於班圖(Bantu)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並且遺留下不少文化遺跡,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大辛巴威古城(也是辛巴威的命名由來),以此城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國(Munhumutapa Empire)透過與來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隊貿易,在11世紀時漸漸強盛,利用當地生產的黃金、象牙與銅礦等重要物資,交換來自波斯灣地區的布料與玻璃等生產品,15世紀時,已經成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國。
紹納文明的強盛在19世紀時邁入尾聲,1837年時,紹納人被屬於祖魯族的恩德貝勒人(Ndebele)征服,而來自英國與來自南邊的波爾人(荷裔南非人)開始逐漸蠶食這個地區。1888年,英國帝國主義者羅德從恩德貝勒國王手上取得他們領土內的采礦權,隨後在1889年替英屬南非公司(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取得這里的領土權,並且在1895年時正式建立殖民國家「羅德西亞」。羅德西亞在1911年時分開成為北羅德西亞(今日的尚比亞)與南羅德西亞,後者在1922年時成為一個英屬自治殖民地。
1953年時,南北羅德西亞再次聯合成為一個聯邦,命名為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簡稱羅尼聯邦),但卻只存在短短的十年後,於1963年時解散。羅尼聯邦解散時,南羅德西亞境內握有大部分控制權、以伊安·史密斯(Ian Smith)為首的少數白人族群宣布該國獨立為南羅德西亞國(並在1964年時改為羅德西亞),但這份聲明並不受境內大部分由北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所控制的黑人族群所認可。負責託管這地區的英國聲稱此獨立宣言是種叛亂行為不予承認,但也沒有實際使用武力來恢復控制權。在1966年至1968年的國際斡旋工作失敗後,英國要求聯合國對羅德西亞進行經濟制裁,但一意孤行的白人政權仍然在1970年時宣布成立共和國政體,也沒有獲得任何國際上的承認。
在白人執政的這段期間,辛巴威境內的黑人團體一直在進行激烈的游擊戰試圖推翻當權者。1978年,在國際制裁與黑人武裝運動的交相夾擊下,白人政府終於被迫與包括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及辛巴威非洲國家聯盟(ZANU)在內的諸多黑人勢力簽訂了協約,共同推派衛理公會主教穆佐列瓦(Abel Tendekayi Muzorewa)擔任辛巴威羅德西亞臨時政府的首相。在英國的監督下,黑人游擊組織終於願意卸除武裝結束內戰,在1980年時舉行了該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雖然穆佐列瓦有原本羅德西亞白人政權與南非政府的支持,但卻在本國大部分的黑人族裔中缺乏信賴,他的過渡政府並沒有在大選中獲得持續執政的機會,而是由羅伯·穆加比(Robert Mugabe)與他領導的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獲得政權。
在國家政權順利轉移到黑人政府的手上之後,於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共和國正式獨立建國。在此之後穆加比連續贏得多次競選,一直持續執政至今。
雖然辛巴威的國政已經轉移到了黑人族裔的手上,但是該國超過70%的可耕土地卻仍然把持在占總人口不到1%的少數白人手上。2000年開始,辛巴威政府以白人所持有之土地系在殖民時代從黑人原住民手中非法取得為理由,進行激烈的地權轉移運動,強制沒收白人擁有的土地。此舉造成境內白種農人的大量出走,動搖經濟,許多基礎民生需求匱乏。2002年時,無視於國際社會的譴責,穆加比在大選中再次獲得連任,其反對黨與勞工組織紛紛發動罷工與抗爭、要求穆加比提早下台退休,而政府則以軍警部隊強力鎮壓。主要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首的資金援助債權國,控告穆加比政權藐視人權與在大選中舞弊,紛紛擱置援助計劃,而大英國協則在2002年時宣布對辛巴威停權一年處分,辛巴威則於不久之後主動退出該協會作為回應。
政治:
現行憲法於1979年12月在英國主持下由辛巴威各主要黨派在倫敦蘭開斯特大廈舉行的制憲會議上制訂,獨立時開始生效。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政府實行總統內閣制,內閣成員由總統任命,具有議員資格才能入閣。
經濟:
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工業製成品向周邊國家出口,正常年景糧食自給有餘,為世界第三大煙草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在南部非洲地區僅次於南非,製造業、礦業和農業為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私有企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鉻、鐵、石棉、金、銀、鋰、鈮、鉛、鋅、錫、鈾、銅、鎳等。煤、鐵、鉻、石棉等礦藏以量多質好飲譽世界。津一直是瘋狂掠奪非洲財富的西方殖民者的垂涎之地,獨立前它被稱為「英國王冠上的寶石」。煤蘊藏量約270億噸。鐵蘊藏量約2. 5億噸。鉻和石棉的儲量均很大。水力資源貧乏。工業門類主要有金屬和金屬加工(占總產值25%)、食品加工(15%)、石油化工(13%)、飲料和卷煙(11%)、紡織(10%)、服裝(8%)、造紙和印刷(6%)等。 農牧業主要生產玉米、煙草、棉花、花卉、甘蔗和茶葉等,畜牧業以養牛為主。耕地面積3328萬公頃,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的67%,不僅糧食自給有餘,享有南部非洲「糧倉」的美譽。津已成為非洲主要糧食出口國、世界主要烤煙出口國和歐洲鮮花市場的第四大供應商,農產品出口約佔全國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旅遊業發展快速,成為津主要創匯部門。著名風景點為維多利亞瀑布,還有26個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主要出口煙草、黃金、鐵合金,主要進口機械、工業製成品和化工產品。南非為最大貿易夥伴。 對外聯系皆通過鐵路借道鄰國港口。
新聞出版:
先驅報》為津最大日報,主要反映政府觀點,政府擁有該報50%的股份。《星期日郵報》發行18萬份。《黎明周報》為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報紙,主要面向農村。《記事報》主要反映恩德貝萊族人的觀點。《金融公報》在津白人中頗有影響,時常對政府持批評態度。《辛巴威獨立報》為周報,對政府持批評態度。《辛巴威新聞》和《人民之聲》周刊為津執政黨民盟(愛國陣線)的月刊。非時事政治性雜志主要有《展示》和《地平線》。辛巴威全非通訊社(ZIANA)成立於1981年10月,津官方通訊社。辛巴威廣播公司(ZBC)於1933年成立,為政府所有。分電台和電視台兩部分。電台有4個台,即英語台、非洲台、音樂台和教育台,分別以英語、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播出。電視台建於1960年,有兩個頻道,均為彩色節目,每天15~23時播放。電視一檯面向全國,播出新聞、綜藝節目;電視二台原為教育台,現已商業化,改名娛樂台(Joy TV)。
外交:
對外奉行積極的不結盟政策。推行睦鄰友好方針,努力穩定周邊環境。以發展同非洲國家特別是南部非洲國家關系為外交重點,同時大力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關系。主張全面、徹底的核裁軍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與中國關系:
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此後中津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友好合作關系順利穩定發展。穆加貝總統在中津建交當年就來華訪問,以後又多次訪華,成為訪華次數最多的非洲國家領導人之一。2005年7月,穆加貝總統再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莫三比克
①國名:莫三比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舊譯「莫三鼻給」。
獨立日:6月25日(1975年)
國慶日:6月25日(197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靠旗桿一側為紅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顆黃色五角星、一本打開的書和交叉著的步槍和鋤頭。旗面右側為綠、黑、黃三色的平行寬條,黑色寬條上下各有一白色細條。綠色象徵農業和財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陸,黃色象徵地下資源,白色象徵人民斗爭的正義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業,紅色象徵爭取民族解放的武裝斗爭和革命。黃色五角星代表國際主義精神,書本象徵文化教育,步槍和鋤頭象徵廣大勞動者和武裝部隊的團結及其共同保衛、建設祖國。
國徽:呈圓形,圓面上有打開的書本、步槍和鋤頭圖案,寓意同國旗;下方的波紋象徵海洋;中間有放射光芒的太陽圖案,象徵革命和建設的新生活。圓周由齒輪和玉米、甘蔗環飾,象徵工業和農業;頂端有一顆紅色五角星,象徵國際主義精神;底部的紅色綬帶上寫著「莫三比克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79. 9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史瓦濟蘭,西界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北接坦尚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海岸線長2630公里。高原、山地約佔全國面積3/5,其餘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三級台階: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眾多,贊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資源。馬拉維湖是莫同馬拉維之間的界湖。海岸線長2,630公里,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於南部。 森林約佔領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1574萬(1997年8月),有60多個部族,絕大多數屬班圖語系的馬庫阿人、聰加人、馬拉維人、馬紹納人等。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馬普托(Maputo)
簡史:公元13世紀,馬紹納人在現辛巴威和莫三比克一帶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16世紀初國勢漸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據點。1700年淪為葡的「保護國」,1752年葡設總督進行統治,曾稱葡屬東非洲。1884—1885年莫被劃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將其改為「海外省」。1891年巴盧埃族舉行起義,堅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陣線領導人民開展反葡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1974年9月7日莫解陣同葡政府簽署了關於莫三比克獨立的《盧薩卡協議》。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獨立。1990年11月改國名為莫三比克共和國,實行多黨制。
政治:現行憲法於1990年11月30日生效。憲法規定:以多黨製取代一黨制,實行黨政分開和司法獨立;總統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只能連任兩屆。
經濟: 絕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糧食主產玉米、薯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劍麻、腰果、茶葉、椰子、煙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產國。牲畜中羊居多。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紡織、農產品加工為主,還有煉油、煉鐵、水泥、輪胎、車輛裝配和修理等企業。礦業開採煤、鐵、鉭鐵礦等,尚有鈾、銅、金、鎳、鈷等礦藏。鉭鐵礦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葉、椰干、木材、棉花等。進口機器、車輛、消費品、鋼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鐵路干線分別通南非、辛巴威、馬拉維、史瓦濟蘭等鄰國,過境運輸量大,是重要國民收入來源。
外交:奉行獨立、不結盟政策。
與中國關系: 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同中國建交。2004年4月,希薩諾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
②莫三比克港口。在東北部,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峽中一個近岸的珊瑚島上。人口約1萬。建於1508年,是全國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據點和對外聯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淺,與內陸聯系不便,隨其他港口的興起而衰落。有煙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業。多歷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Namibia) 非洲西南部國家。全稱納米比亞共和國。面積82.31萬平方千米。人口149萬(1993)。90%為黑人,主要部族有10個,奧萬博人佔51.2%,卡萬戈人佔9.3%。此外有白人和有色人種。英語和南非荷蘭語為通用語言,各部族有本族語言。白人和多數黑人信奉基督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首都溫得和克。
地理 北與安哥拉、尚比亞接壤,東、南鄰波札那和南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600千米。地處南非高原西側,全境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2000米 。 中部為中央高地 ;東部為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一帶為沙漠性平原 。位於西部偏北的布蘭德山海拔2610米,為全境最高點。南部的奧蘭治河和北部的庫內內河,分別為同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半沙漠性氣候,因地勢較高,終年溫和,溫差變化不大。
歷史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納米比亞當地居民從事漁獵,並出現種植業。15世紀,荷蘭、西班牙、英國等殖民者接踵而至。1884 年,德國佔領沿海一帶 ,1890 年佔領全境。南非1915年7月出兵佔領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920年12月17日, 國際聯盟「委託」南非統治該地 。南非1949年吞並該地。 1960 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成立,並於1966 年 8 月 26 日領導人民開始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 。1967年5月聯大特別會議決定成立西南非洲理事會(後改稱聯合國納米比亞理事會)作為該地行政當局,負責結束南非的非法佔領。1968 年 6月聯合國大會將「 西南非洲 」更名為「納米比亞」。1978年9月29日,聯合國通過 435號決議,要求終止南非統治,通過聯合國監督下的公民投票實現納米比亞獨立。
1989 年11月 在聯合國監督下進行制憲議會選舉,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獲勝執政。1990年2月,薩姆·努喬馬當選為首屆總統。同年3月21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布獨立 ,定國名為納米比亞共和國。
政治 1990年通過的憲法規定:納米比亞是一個主權、獨立、統一和世俗的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兩院議會和總統內閣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每屆任期5年,連任不得超過2屆。納米比亞的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全國委員會組成。國民議會擁有立法權,全國委員會擁有審議和駁回國民議會方案的權利。納米比亞政府為總統內閣制。總統為S.努喬馬,總理H.根哥布。
納米比亞主要的政黨有:①西南非洲人民組織。1960年成立,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奧萬博蘭人民組織。②特恩哈爾民主聯盟。1977年成立。③納米比亞聯合民主陣線。1989年成立。④基督教全國行動。1989年成立。
經濟 納米比亞經濟以采礦業為主。礦業、畜牧業和漁業是納米比亞經濟的3大支柱 。產品90%外銷 。經濟命脈掌握在南非、英國、美國及當地白人手中。獨立後,政府明確宣布尊重私有財產,不實行大規模國有化;實行混合經濟體制,由私人資本、外國資本和政府參與的混合企業作為國家的經濟支柱。在土地方面,採用補償方式將未充分利用而被白人農場主遺棄的土地收歸國有,分配給無地少地的黑人群眾;同時設法安置回國難民,逐步改善黑人生活狀況;制定投資法,鼓勵外國投資 。199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1.94億蘭特。貨幣單位南非蘭特 ,匯率為 3.506 蘭特兌1美元(1994年10月21日)。
納米比亞礦產資源豐富,為非洲第四大礦產國。主要礦藏有:鑽石、鈾、銅、鉛、鋅、鎢等。采礦業為納米比亞最大經濟部門。製造業不發達,僅有肉類魚類加工廠、食品廠、木材加工廠和小型機械廠。85%的日用品依賴進口。畜牧業較發達 ,占農牧業總產值的 80%~90% 。全國有農場6300餘家,絕大多數為白人經營。種植業一向落後,糧食不能自給。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小麥、棉花等。在漁業方面,政府確定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准備實行有計劃開發 ,阻止別國掠奪性捕撈,破壞漁業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漁業加工。沿海盛產鯡魚、沙丁魚、鯖魚、鱈魚及龍蝦等。
納米比亞交通運輸業 的基礎設 施較發達 。 公路總長為5.8萬千米,其中瀝青路4500千米。鐵路總長2382千米 。沃爾維斯灣為最大深水港。境內各大城市均有機場,首都的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南非、波札那、德國和瑞士等。旅遊業較發達。海灘、自然保護區等旅遊點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區。70%的遊客來自南非,其他來自西歐。
納米比亞獨立後留在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和共同貨幣區內,其關稅、外貿、外匯收入仍受南非控制。南非取消了對納米比亞的財政預算補貼。主要債權國是南非。
文化教育 獨立後,政府廢除了南非在納米比亞實行的種族隔離教育制度,決定建立符合納米比亞需要的普及教育制度,規定6年免費義務小學教育 。全國文盲率為60% 。納米比亞報刊主要有:《共和報》、《納米比亞人報》、《今日納米比亞》、《溫得和克觀察家報》。納米比亞廣播公司,原稱西南非洲廣播公司,1979年創建;下設廣播電台和電視台。
對外關系 納米比亞支持加強非洲國家間的合作、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納米比亞重視同鄰國和前線國家的團結和合作。
納米比亞與中國於1990年3月22日建交。
納米比亞雖從南非的經濟下獲得獨立,但一時還不能割斷一切關系。它仍留在由南非控制的共同貨幣區和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中。兩國在沃爾維斯灣和附近幾個島嶼的歸屬問題上有爭議;1991年5月雙方同意在爭端最終解決之前 ,兩國暫時實行共管。
美國在納米比亞有較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在納米比亞的公司占所有外國在納米比亞公司的1/3以上。歐洲共同體特別是德國和北歐國家和納米比亞的經濟也較為密切。
[文化教育]
獨立後建立普及教育制度,規定六年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全國擁有近1350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50萬人。納米比亞大學是全國唯一的綜合性大學,建於1993年,有學生4000多人;另有10多所中等技術學校和師范學校。納全國文盲率為60%。2004/2005年度預算教育經費為23.99億納元,占各部委預算支出排名第一位。
[新聞出版]
全國有192家新聞機構和組織。有報刊十餘種,主要報刊:《納米比亞人報》,1985年創刊;《共和者報》,1977年創刊,特恩哈爾民主聯盟機關報,有英、德、荷蘭文;《新時代報》,人組黨報;《溫得和克廣告者報》。納米比亞廣播公司為全國性廣播和電視機構,成立於1979年,產權為國家所有。下設廣播電台,用英、德、南非荷蘭語和13種地方語廣播;電視台只有一個頻道,主要用英語播出節目。納米比亞通訊社為半官方通訊社。南非在納設有電視轉播站。
[外交]
奉行不結盟和非洲團結的政策,希望同南非保持良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
1990年3月22日,納米比亞同中國建交。2004年7月,努喬馬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5年12月,納米比亞總統波漢巴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
[國徽]
中間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盾徽兩側各有一隻非洲直角大羚羊,象徵勇氣、優美和自豪;上端為一隻魚鷹,象徵該國領導人的遠見。盾徽之下的圖案是該國沙漠性平原的象徵,代表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印在沙漠性平原上的花飾象徵該國的傳統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底部的飾帶上寫著「團結、自由、正義」。
[獨立日]
3月21日(1990年)
[國慶日]
3月21日(1990年)
[國石]
鑽石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05年3月就職。現主要成員有:總理納哈斯·安古拉(Nahas Angula),副總理利伯蒂納·阿馬蒂拉(Libertina Amathila,女),外交部長馬爾科·豪西庫(Marco Hausiku),內政與移民部部長羅莎莉婭·恩吉丁瓦(Rosalia Nghidinwa,女),貿易和工業部長伊曼紐爾·納吉澤科(Immanuel Ngatjizeko),財政部長薩拉·庫岡吉爾瓦-阿馬蒂拉(Saara Kuugongelwa-Amadhila,女)等。
⑸ 高額懸賞。。。非洲各囯詳細資料。。
國名:安哥拉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ngola)
獨立日:11月11日(1975年)
國慶日:11月11日(197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地由紅、黑兩個平行長方形構成。旗面中間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齒輪和砍刀。在弧形齒輪和砍刀之間有一顆金色五角星。黑色是對非洲大陸的頌揚;紅色表示同殖民者進行斗爭的先烈的鮮血。五角星表示國際主義和進步事業,五個角象徵團結、自由、正義、民主與進步。齒輪和砍刀象徵著工農勞動者和軍隊的團結,並表示對早年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農民和戰士的紀念。
國徽:呈圓形。圓面為淺藍色,圓周由齒輪和安哥拉的主要農產品玉米、棉花、咖啡及綠枝圖案組成。下方齒輪和綠枝連接處是一本打開的書,象徵教育和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書之上為冉冉升起的太陽,象徵這個年輕的國家;太陽光芒中交叉著鋤頭和砍刀,象徵國際主義和人民永遠向前;之上為一顆黃色五角星,寓意同國旗。底端的黃色綬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安哥拉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Jose Eardo Dos Santos),1979年9月起任總統。
自然地理:位於非洲西南部,北鄰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東接尚比亞,南連納米比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全長1650公里。面積124.67萬平方公里。全國大部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勢東高西低,大西洋沿岸為平原區。中西部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庫邦戈河、寬扎河、庫內內河和寬多河。北部的剛果河(扎伊爾河是安與剛果金(原扎伊爾)之間的界河。全國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安哥拉雖靠近赤道,但由於地勢高聳,又有大西洋寒流的影響,使得其最高氣溫不超過攝氏28度,年平均氣溫攝氏22度,有「春天國度」的美稱。
人口:約1400多萬 。主要由奧溫本杜、姆本杜、巴剛果、隆達等30多個部族組成。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各主要部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49%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大部分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 羅安達 (Luanda),人口約400萬(2004年)。
簡史:中世紀時期,安哥拉分屬剛果、恩東戈、馬塔姆巴和隆達四個王國。1482年葡萄牙殖民船隊首次抵達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東戈王國,1576年建立羅安達城。在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安哥拉被劃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佔領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將安改為「海外省」,派總督進行統治。 50年代中期以後,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安哥拉人民解放陣線(簡稱「安解陣」)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先後成立。1961年2月4日「安人運」開始進行武裝斗爭。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個組織同葡政府達成關於安哥拉獨立的《阿沃爾協議》。1月31日安三個組織同葡當局組成過渡政府。不久,「安人運」、「安解陣」、「安盟」之間發生武裝沖突,8月過渡政府解體。葡當局於1975年11月10日宣布「把權力交給安哥拉人民」。11月11日,「安人運」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阿戈斯蒂紐·內圖任總統。1976年「安人運」擊潰「安解陣」部隊,並將「安盟」部隊逐出城市。1992年8月,安議會決定將國名改為安哥拉共和國。
政治:現行憲法於1975年11月11日頒布,1978年1月、1980年8月、1991年3月和1992年8月四次修改。 憲法規定,實行多黨制。共和國總統經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總統兼任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有權公布或廢除法律,宣布戰爭或和平狀態,任免政府部長、軍隊高級將領、省長、總檢察長、最高法院法官等。憲法還規定,安哥拉既不參加任何國際軍事組織,也不允許外國在本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安哥拉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議會同政府的權力分開。法院和法官有權獨立行使審判權。1992年8月,議會決定將國名由「安哥拉人民共和國」改為「安哥拉共和國」;「人民議會」改為「國民議會」;各級法院均刪去「人民」字樣。
經濟:安哥拉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鑽石、鐵、銅、黃金、石英、大理石等。石油工業是安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4年石油日產量為120萬桶。鑽石等礦產在安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2004年鑽石產值約8億美元。安森林面積達5300萬公頃(覆蓋率約40%),出產烏木、非洲白檀木、紫檀木等名貴木材。安哥拉土地肥沃,河流密布,具有發展農業的巨大潛力。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甘蔗、棉花、劍麻、花生等,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木薯、水稻、小麥、豆類等。安哥拉的漁業資源也很豐富,每年漁業產品出口創匯達數千萬美元。
國名:蒲隆地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rundi)
獨立日:7月1日(1962年)
國慶日:7月1日(196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兩道交叉的白色寬條將旗面分成四個三角形,上下兩個相等,為紅色;左右兩個相等,為綠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圓地,內有三顆帶綠邊的紅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紅色象徵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犧牲者的鮮血,綠色象徵所期望的進步事業,白色代表和平存在於人類中間。三顆星象徵「團結、勞動、進步」,同時也代表蒲隆地三個部族——胡圖族、圖西族、特瓦族,及其團結。
國徽:為盾徽。紅色盾面中繪有一個金色的獅子頭,盾徽背後交叉豎著三支矛,下面的白色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勞動、進步」。
國家政要: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 (Pierre Nkurunziza),2005年8月19日當選,26日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西部剛果尼羅山脈貫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為尼羅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的分水嶺;裂谷帶地勢比較平緩。境內河網稠密,較大的河流有魯齊齊河和和馬拉加拉西河,魯武武河是尼羅河的源頭。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東部均為熱帶草原氣候;中西部屬熱帶山地氣候。
人口:734萬(2004年),由胡圖(85%)、圖西(13%)和特瓦(2%)三個部族組成。基隆迪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居民中57%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蘭教。
首都:布瓊布拉 (Bujumbura),人口40萬(2000年)。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2至26℃左右。
簡史:16世紀時建立了封建王國。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1916年被比利時軍隊佔領。1922年成為比利時的委任統治地。1946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蒲隆地交比利時託管。1962年6月27日第16屆聯大通過關於蒲隆地獨立的決議,7月1日布宣布獨立,實行君主立憲,稱蒲隆地王國。1966年11月28日,米孔貝羅首相發動政變,廢黜恩塔爾五世,宣布成立蒲隆地共和國,自任總統兼總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總參謀長巴加紮上校為首的一批軍官推翻了米孔貝羅政權,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國,巴加扎出任最高革命委員會主席、共和國總統。1984年8月布舉行全民選舉,巴當選為總統。1987年9月布約亞少校發動政變,推翻巴加扎政權,組成救國軍事委員會,布約亞任軍委會主席、共和國總統。宣布中止憲法。1988年8月北部地區發生流血騷亂,致使5000餘人喪生,4萬多人逃往鄰國盧安達。騷亂平息後,布約亞總統宣布成立「民族團結協商委員會」,並於同年10月19日改組政府,增設總理。1990年5月,政府公布「民族團結憲章草案」,12月,布民族統一進步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通過了「民族團結憲法草案」,組成了由圖西和胡圖兩個部族各佔一半的新中央委員會,以取代原最高權力機構—救國軍事委員會。1992年3月13日頒布實施布獨立以來的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布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總統以單名兩輪制普選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總理由總統任命,對總統和議會負責。 蒲隆地各派權力分享談判取得進展
國名:貝南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Benin,La République Bénin)
獨立日:8月1日(1960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面左側為一綠色豎長方形,右側為上黃下紅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綠色象徵繁榮,黃色代表土地,紅色代表太陽。綠、黃、紅三色也是泛非顏色。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上有四組圖案:左上角為古老的城堡,右上角為十字勛章,左下角為棕櫚樹,右下角為航行的船隊。盾徽兩側各有一隻金豹;上端為兩只羊角,裝著顆粒飽滿的玉米,象徵豐裕;下端的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友愛、正義、勤勞」。
國家政要:總統托馬·博尼·亞伊(Thomas Boni Yayi),2006年4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11.2萬多平方公里。位於西非中南部,東鄰奈及利亞,西北、東北與布吉納法索、尼日交界,西與多哥接壤,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25公里。全境南北狹長,南窄北寬。南部沿海為寬約100公里的平原。中部為海拔200-400米波狀起伏的高原。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為全國最高點。韋梅河是全國最大河流。沿海平原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和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高溫多雨。
人口:660萬(2002年)。共60多個部族。主要是芳、約魯巴、阿賈、巴利巴、頗爾和松巴等族。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使用較廣的語言有芳語、約魯巴語和巴利巴語。居民中65%信奉傳統宗教,15%信奉伊斯蘭教,約20%信奉基督教。
首都:波多諾伏(Porto-Novo),國民議會所在地,人口30萬。科托努(Cotonou),政府所在地,人口70萬。
簡史:1580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在沿海地區販賣奴隸。17世紀初南部形成阿波美等王國。1670年法國入侵。1894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獨立,成立達荷美共和國。獨立後政局動盪,先後發生5次軍事政變,12次更換國家元首。1972年10月26日以陸軍副參謀長克雷庫少校為首的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以阿奧馬德貝為主席的三人總統委員會,成立軍政府。克雷庫自任總統和全國革命委員會主席。1975年11月30日國名改為貝南人民共和國,1990年3月1日又改為貝南共和國。 貝南青銅文化:非洲藝術的奇葩
政治:1990年12月2日由公民投票通過了貝南歷史上第七部憲法。憲法規定,「建立一個法制和民主多元化的國家」,實行行政、立法和司法分離的原則和總統內閣制。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統帥,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一次。議會稱國民議會,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行使立法權並監督政府工作。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但不得兼任其他公職。
經濟: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落後,工業基礎薄弱,農業和轉口貿易為國民經濟兩大支柱。資源貧乏。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磷酸鹽、大理石、黃金等。天然氣儲量910億立方米。鐵礦石儲量約5.06億噸。漁業資源豐富,海洋魚類約有257種。森林面積3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6.6%。工業基礎薄弱,設備陳舊,生產能力較低。主要有食品加工、紡織和建材業。有可耕地830萬公頃,實際耕種面積不足17%。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0%。糧食基本自給。主要糧食作物有木薯、山葯、玉米、小米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腰果、棕櫚、咖啡等。旅遊業是貝南新興產業,政府對旅遊業的投入不斷加大。主要旅遊景點有岡維埃水上村、維達古城、維達歷史博物館、阿波美古都、野生動物園、埃維埃旅遊公園、海灘等。
國名:波札那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Botswana)
獨立日:9月30日(1966年)
國慶日:9月30日(1966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中間橫貫一道黑色寬條,上下為兩個淡藍色的橫長方形,黑色與淡藍色之間是兩道白色細條。黑色代表波札那人口中的絕大部分黑人;白色代表白人等人口中的少數部分;藍色象徵藍天和水。國旗的寓意是在非洲的藍天下,黑人和白人團結、生活在一起。
國徽: 中間為盾徽。盾面上有三組圖案:中部為淡藍色、白色相間的波紋;下方的牛頭象徵該國傳統的飼養業,表明國家的經濟特點;上方有三個齒輪,象徵農村地區與正在振興的工業之間的合作。盾徽左側是一根象牙;右側是一株黍米,象徵該國的農業。兩只非洲斑馬支扶著盾徽,象牙和斑馬象徵國家的動物群。斑馬的花紋黑白相間、合為一體,象徵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和睦。底端的綬帶上用當地文寫著「雨露」,表示人民希望風調雨順。
國家政要: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Festus Mogae) ,1998年4月1日就任,1999年10月大選獲勝蟬聯。2004年10月獲得連任。
自然地理:面積58.173萬平方公里。非洲南部內陸國家。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東接辛巴威,西連納米比亞,北鄰尚比亞,南界南非。地處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西北部為奧卡萬戈三角州沼澤地,東南部和弗朗西斯敦周圍是丘陵。大部地區屬熱帶乾旱草原氣候,西部為沙漠、半沙漠氣候。年均氣溫2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人口: 164萬(2005年)。絕大部分為班圖語系的茨瓦納人(占人口的90%)。全國有8個主要部族:恩瓦托、昆納、恩瓦凱策、塔瓦納、卡特拉、萊特、羅龍和特羅誇。恩瓦托族最大,約占人口的40%。歐洲人和亞洲人約1萬人。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語言為茨瓦納語和英語。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農村地區部分居民信奉傳統宗教。
首都:哈博羅內(Gaborone),人口約18. 6萬(2001年)。年均最高氣溫為28.3℃,年均最低氣溫為12.9℃,年均氣溫20.7℃。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0個行政區:西北、喬貝、中部、東北、杭濟、卡拉哈迪、南部、東南、昆嫩、卡特倫。
簡史:獨立前稱貝專納。茨瓦納人於公元13~14世紀由北方遷居於此。1885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稱「貝專納保護地」。1966年9月30日宣告獨立,改名為波札那共和國,仍留在英聯邦內,由波札那民主黨執政,卡馬任總統。1980年7月,卡馬病逝,馬西雷接任總統職務。1984年、1989年和1994年,民主黨在議會選舉中接連獲勝,馬西雷三次蟬連總統。1998年,馬西雷主動辭去總統職務,4月1日,莫哈埃接任總統。
政治:憲法規定實行多黨議會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最多連任兩次;總統死亡或辭職時,副總統自動接任總統職務。總統和國民議會組成國會,行使立法權;國民議會通過的決議、法案須經總統批准才能生效;總統有權召集或解散國民議會。酋長院是議會的咨詢機構,由15名成員組成,8個主要部族的8名酋長是當然成員,任職終身;這8名酋長再從憲法指定的4個市區的副酋長和行使副酋長職務的人中選出4名「選舉成員」,任期5年;最後再由這12人從選民中選出3名「特選成員」,任期5年。酋長院的職責范圍和權力僅限於傳統的、有關非洲組織的一些特定事務,比如習慣法、非洲法院、領導職務、部族財產、部落首領的任免、憲法修正案等。每年議會開幕前,酋長院先召開例會,向議會提出動議和議案,但不具有任何約束力。酋長院在必要時可要求有關部長到酋長院說明情況,部長也可到酋長院征詢意見。酋長院主席和副主席由成員選舉產生。實行總統內閣制。
經濟:博是非洲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之一。以鑽石業、養牛業和新興的製造業為支柱產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藏為鑽石,其次為銅鎳、煤、蘇打灰、鉑、金、錳等。石油勘探正在進行之中。鑽石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銅鎳礦蘊藏量為4600萬噸,煤蘊藏量170億噸。從七十年代中期,采礦業取代畜牧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鑽石生產國之一。鑽石基本出口,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現有三大鑽石礦:吉瓦嫩、奧拉帕和萊特拉卡內。傳統輕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其次是飲料、金屬加工和紡織等。近年來,汽車裝配業發展很快,一度成為第二大創匯行業。農業較落後,80%以上的糧食依靠進口。可耕地佔全國面積的15%,種植面積為可耕地的5%。主要農作物為高粱、玉米、小米和谷類。畜牧業以養牛為主,產值約占農牧業總產值的80%,是博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博是非洲最大的畜產品加工中心之一,有現代化的大型屠宰廠和肉類加工廠。博是非洲主要旅遊國,數量眾多的野生動物是主要旅遊資源。政府把全國38%的國土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立了3個國家公園,5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奧卡萬戈內陸三角洲和喬貝國家公園為主要旅遊點。主要出口鑽石、汽車及零配件、銅鎳礦、牛肉、紡織品和蘇打灰製品等;進口汽車及交通設備、機械及電子產品、食品及飲料、金屬、化工和橡膠製品、燃料和煙草等。
國名: 象牙海岸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La Republique de Cote d'Ivoire)
獨立日:8月7日(1960年)
國慶日:12月7日(1974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橙、白、綠三色。橙色代表熱帶大草原,白色象徵南、北方的團結,綠色代表南部地區的原始森林。橙、白、綠三色還分別解釋為:民族愛國精神、和平與純潔、對未來的希望。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綠色的盾面上有一隻非洲大象頭,象牙是該國的象徵,象牙海岸意為「象牙海岸」。盾徽上面是太陽圖案,兩旁各有一棵油棕樹——該國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下端的綬帶上寫著「象牙海岸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 ,2000年10月26日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32萬多平方公里。位於非洲西部,西與賴比瑞亞和幾內亞交界,北同馬里和布吉納法索為鄰,東與迦納相連,南瀕幾內亞灣,海岸線長約550公里。地勢由西北略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海拔500-1000米的芒達山和丘里山地,北部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東南部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瀉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寧巴山(科幾邊境)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有邦達馬河、科莫埃河、薩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屬熱帶氣候。北緯7°以南為熱帶雨林氣候,北緯7°以北為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 1810萬(2005年)。全國有69個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
阿肯族系(約佔42%)、曼迪族系(約佔27%)、克魯族系(約佔15%)和沃爾特族系(約佔16%)。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迪烏拉語(無文字)。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人口的40%信奉伊斯蘭教,27.5%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拜物教。
首都: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 (Yamoussoukro),人口15萬(1998年),位於阿比讓以北220公里,是獨立後首任總統費利克斯·烏費埃—博瓦尼的家鄉;經濟首都,阿比讓(Abidjan) ,人口300萬(1998年)。1983年3月12日,科決定將首都遷往亞穆蘇克羅,但政府機構及外交使團至今仍留在阿比讓。
行政區劃:全國劃為56個省、197個市和198個縣。1991年6月,科政府將全境劃為10個行政管轄區,各轄區下轄幾個省,駐管轄區首府的省長負責該區協調工作,但不算一級行政機構。1996年7月改為12個管轄區,1997年1月調為16個,2000年增至19個。
簡史:象牙海岸1986年以前曾譯象牙海岸。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境內曾建立過一些小王國,如宮格王國、印德尼埃王國、阿西尼王國等。公元11世紀,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宮格城為當時非洲南北貿易中心之一。13-15世紀科北部曾隸屬於馬里帝國。15世紀後半葉,葡、荷、法殖民者相繼入侵。掠奪象牙和奴隸,沿海一帶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場。
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該地為象牙海岸(意為象牙海岸)。1842年淪為法國保護地。1893年10月法國政府通過法令,確定科為法國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劃入法屬西非。1946年被劃為法國的海外領地。1957年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7日宣告獨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1961年4月脫離「法蘭西共同體」。獨立後,首任總統烏弗埃-博瓦尼曾7次蟬聯,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象牙海岸政治危機始末
政治:2000年7月經全民公決通過的新憲法規定,科實行共和國總統制,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享有最高行政權力,其次為國民議會、憲法委員會、經濟和社會理事會。新憲法對總統候選人資格亦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其父母都必須是象牙海岸人。國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每屆任期5年。
經濟:獨立後實行以「自由資本主義」和「象牙海岸化」為中心內容的自由經濟體制。六、七十年代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創造了「經濟奇跡」。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01. 9億美元,為1960年獨立時的22倍。進入八十年代以來,由於西方經濟危機的影響,特別是出口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出口收入銳減,經濟狀況惡化。為克服經濟困難,1990-1993年實施「穩定和振興經濟計劃」,削減行政開支、改革稅制、推行私有化。1994年初,利用非洲法郎貶值有利於出口的機遇,繼續執行「穩定和振興經濟計劃」,大力增加出口,經濟開始呈現復甦。1995年經濟形勢繼續好轉,1996至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三年增長7%左右。主要礦藏有鑽石、黃金、錳、鎳、鈾、鐵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12億噸,天然氣儲量156億立方米,鐵礦30億噸,鋁礬土12億噸,鎳4. 4億噸,錳3500萬噸。森林面積250萬公頃。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食品加工業是主要工業部門,占工業營業總額的35%~40%,其次是棉紡織業,還有煉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業。近年來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增長較快。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收入的66%。可耕地面積802萬公頃,全國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濟作物占重要地位,可可和咖啡是兩大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60%。
A可可生產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國家出口總額的45%。咖啡生產現居世界第四位、非洲第一位。籽棉產量居非洲第三位,棕櫚產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糧食不能自給,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葯等。1994年起,熱帶水果出口量亦有所增加,主要有香蕉、菠蘿、木瓜等。森林資源豐富,木材曾是第三大出口產品。畜牧業不發達。禽蛋基本自給,肉類一半靠進口。漁業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7%。重視發展旅遊業和開發旅遊資源。外貿連年順差,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可可、原油、咖啡、木材、金槍魚、棕櫚油、棉花、橡膠等,進口機械設備、交通工具、化學製品、石油製品、建築材料、電器、食品等。主要貿易夥伴是法國,其次為荷蘭、義大利、奈及利亞、美國、德國、馬里、比利時和盧森堡等。進出口貿易的98%以上通過海運。阿比讓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黑非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也是布吉納法索、馬里等西非內陸國家的主要出海口和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港口設備較完善。聖佩德羅港是第二大港口。
國名:剛果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Congo),簡稱剛果(布)
獨立日:8月15日(1960年)
國慶日:8月13日(1963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綠、黃、紅三色構成,左上方為綠色,右下方為紅色,一條黃色寬頻從左下角斜貫至右上角。綠色象徵森林資源及對未來的希望,黃色代表誠實、寬容和自尊,紅色代表熱情。
國徽:為一年輕黑人女子圖案,銘牌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勞動、進步」。
國家政要:總統德尼·薩蘇-恩格索 (Denis Sassou-Nguesso) ,1979年、1984年、1989年、1997年、2002年幾次當選總統。
自然地理:面積34.2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西部,東、南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彭,西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0多公里。東北部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間為馬永貝山地。剛果河(扎伊爾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剛果金的界河。境內剛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誇拉河等,庫依路河單獨入海。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濕度大。
人口:386萬(2004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有大小民族56個。最大的民族是南方的剛果族,約占總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佔16%;中部太凱族佔20%;北方原始森林裡還生活著少數俾格米人。官方語言為法語。民族語言南方為剛果語、莫努庫圖巴語,北方為林加拉語。全國居民中一半以上信奉原始宗教,26%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3%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布拉柴維爾(Brazzaville),人口95萬(1996年)。
行政區劃:全國共劃分10個省,6個直轄市,83個縣。
簡史:13世紀末14世紀初,班圖人在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剛果王國。15世紀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繼侵入。1884年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將剛果河以東地區劃為比屬殖民地,即今扎伊爾,以西地區劃為法屬殖民地,即現在的剛果。1910年,法國佔領了剛果。
⑹ 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的介紹
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是中央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三十九條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給持有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中國公民簽發的一種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現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身份證明局負責簽發。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網頁列出的信息, 同意給予澳門特區護照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共有114個,其中免簽的有:土耳其,汶萊,日本,以色列,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黎巴嫩,蒙古,丹麥,比利時,立陶宛,冰島,西班牙,匈牙利,列支敦斯登,希臘,克羅埃西亞,波黑,波蘭,芬蘭,法國,法羅群島,安道爾,阿爾巴尼亞,直布羅陀,拉脫維亞,俄羅斯,英國,保加利亞,愛爾蘭,挪威,捷克,荷蘭,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奧地利,義大利,塞普勒斯,塞爾維亞,愛沙尼亞,聖馬利諾,瑞士,瑞典,葡萄牙,德國,摩納哥,摩爾多瓦,盧森堡,羅馬尼亞,馬爾他,馬其頓,黑山,巴西,多米尼克,阿魯巴,瓜德魯普,法屬蓋亞那,英屬維爾京群島,格陵蘭,格瑞那達,馬提尼克,庫拉索,聖馬丁,智利,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墨西哥,安圭拉,聖文森和格林納丁斯,蒙特塞拉特,模里西斯,南非,埃及,留尼汪,維德角,馬里,馬約特島,納米比亞,坦尚尼亞,塞席爾,聖赫勒拿,吉里巴斯,法屬波利尼西亞,斐濟,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薩摩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紐埃,萬那杜,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
具體的介紹信息可以參考網路的信息:http://ke..com/link?url=IaL-_3Tk8fP6C4toMDqde1j1mPKq-v1ggyLi3OLVa
⑺ 納米比亞這個國家有什麼問題
(2018·黃石)15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入非洲,逐步建立起了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內這一體系最終崩容潰的標志是納米比亞的獨立。
(2016·咸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非洲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掀起了民族獨立浪潮。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是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
(2010·恩施)「二戰」後,非洲的獨立浪潮首先在北非興起,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幾百年的歷史結束的是納米比亞的獨立。
⑻ 納米比亞的行政區劃
行政區全國劃分為14個行政區,如下: 贊比西
Zambezi 貝塔尼恩
Bethanien 赫魯特方丹
Grootfontein 卡奧科蘭
Kaokoland 卡里比專布
Karibib 基特曼斯胡普屬Keetmanshoop奧卡漢賈
Okahandja 戈巴比斯
Gobabis 卡拉斯堡
Karasburg 馬林塔爾
Mariental 奧馬魯魯
Omaruru 翁丹瓜
Ondangua 奧奇瓦龍戈
Otjiwarongo 奧喬
Outjo 首都
溫得和克(Windhoek)為納米比亞的首都,全國第一大城市。位於中部高原上,南緯22°34′,東經17°06′。海拔1645米。人口31.6萬。年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7℃。地處乾旱地區,周圍丘陵阻擋旱風侵襲,氣候涼爽。年均降水量為370毫米。霍屯督族和赫雷羅族最早定居此地。
⑼ 澳門的詳細信息
澳門概況
地理和人口
地理位置
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岸,毗鄰廣東省,與香港相距60公里,距離廣州145公里。本地時間比格林威治子午線時間早8小時。
面積
澳門的總面積因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擴大,已由19世紀的10.28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今日的27.3平方公里,面積約是香港的四十分之一、新加坡的二十三分之一。澳門包括澳門半島、仔和路環兩個離島。半島北面與中國大陸相連,南面分別由嘉樂庇大橋、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與仔連接;至於仔與路環,則由全長2.2公里、6線行車的路連貫公路相接。
人口
在2005年3月底,澳門居民約有46.98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17,000人。澳門半島北區更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區之一。
澳門人口近20年快速增長,每年以接近4%的幅度增加。人口的流動性相當大。全年人口流動量高達2,500萬人次。
根據2004年底的統計,澳門人口當中,52% 為女性。在年齡組別方面,17.1% 為15歲或以下,74.8% 介於15到64歲,8.1%為65歲或以上。兩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均超過78歲。
2001人口普查顯示,43.5萬居住人口中,中國籍居民佔95%,葡國籍佔2%及菲律賓籍佔1%。
澳門的官方語文分別是中文及葡文。澳門以中文為日常用語的居住人口超過97%,而使用葡萄牙語的人口則為0.7%,其餘人口使用英語、菲律賓語及其它語言。
居澳時間方面,超過80%人口在澳門居住超過十年。至於出生地點,在澳門或是在中國大陸出生的居民各占約45%,在其它地方出生者不足10%。
氣候
澳門的氣候炎熱而潮濕,全年溫差較大, 6月至9月的氣溫可高達攝氏30度以上, 11月至2月則可低至攝氏10度以下,但平均氣溫很少低於攝氏14度。每年的台風季節,澳門都有可能受到來自南太平洋的熱帶風暴影響。
政治體制
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的規定,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澳人治澳」是指由澳門人自主管理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澳門當地人組成。按照基本法規定,「澳人」就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包括符合基本法規定條件的中國人、葡萄牙人和其它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委員、立法會議員、終審法院院長及檢察長必須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其中部分職位還必須由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
「高度自治」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依照基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幹預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內的事務。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它權力。高度自治不等於完全自治,為維護國家的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央政府保留了必要的許可權。例如,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外交事務和防務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
行政架構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是澳門的行政機關。政府的首長是行政長官。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設司、局、廳、處。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主要官員由在澳門通常居住連續滿15年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制定並執行政策;管理各項行政事務;辦理基本法規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授權的對外事務;編制並提出財政預算、決算;提出法案、議案,草擬行政法規;委派官員列席立法會會議聽取意見或代表政府發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必須遵守法律,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負責;執行立法會通過並已生效的法律;定期向立法會作施政報告;答復立法會議員的質詢。
行政長官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首長,向中央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負責。
行政長官由年滿40周歲,在澳門通常居住連續滿20年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行政長官在本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任期為5年,可連任一次。
行政長官的主要職權包括:領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執行基本法和適用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其它法律;簽署立法會通過的法案,公布法律;簽署立法會通過的財政預算案,將財政預算、決算報中央人民政府備案;決定政府政策,發布行政命令;制定行政法規並頒布執行;提名並報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各司司長、廉政專員、審計長、警察總局局長和海關關長等主要官員,及建議中央人民政府免除上述官員職務;委任部分立法會議員;任免行政會委員;提名並報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檢察長,及建議中央人民政府免除檢察長的職務;任免各級法院院長和法官、檢察官、公職人員等;在特定的情況下,有權解散立法會。
行政會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是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機構,會議由行政長官主持,每月至少舉行一次會議。行政會的委員由行政長官從政府主要官員、立法會議員和社會人士中委任。行政會委員的人數為7至11人。行政長官認為必要時可邀請有關人士列席行政會會議。
立法會
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組成,大多數議員由選舉產生,除第一屆另有規定外,每屆任期4年。
任期至2001年9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有23名議員,其中8人由直接選舉產生、8人由間接選舉產生、7人由行政長官委任;2001年10月就職的第二屆立法會有27名議員,其中10名由直接選舉產生、10名由間接選舉產生、7名由行政長官委任,任期至2005年;第三屆及隨後的每屆立法會議員數目為29人,其中12名來自直接選舉、10名來自間接選舉、7名為行政長官委任。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設主席、副主席各一人。主席、副主席由立法會議員互選產生。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副主席由在澳門通常居住連續滿15年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行使的職權包括:制定、修改、暫停實施和廢除法律;審核、通過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案;審議政府提出的預算執行情況報告;根據政府提案決定稅收,批准由政府承擔的債務;聽取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並進行辯論;就公共利益問題進行辯論;接受澳門居民申訴並作出處理等。
在特定情況下,立法會以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可對行政長官提出彈劾案,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決定。
司法機關
澳門特別行政區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只服從法律,不受任何干預。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初級法院、中級法院、終審法院。澳門特別行政區終審權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
澳門特別行政區初級法院可根據需要設立若干專門法庭。原刑事起訴法庭的制度繼續保留。
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行政法院。行政法院是管轄行政訴訟和稅務訴訟的法院。不服行政法院裁決者,可向中級法院上訴。
澳門特別行政區各級法院的法官,根據法官、律師和知名人士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推薦,由行政長官任命。澳門特別行政區各級法院的院長由行政長官從法官中選任。終審法院院長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其任命和免職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澳門特別行政區檢察院獨立行使法律賦予的檢察職能,不受任何干涉。
廉政公署
澳門特別行政區廉政公署是一個獨立的機構,廉政專員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廉政專員和他屬下的機構擁有法律所賦予的一切權力,其工作不受特區政府任何部門、官員和社會人士的干擾。
為了撲滅貪污和行賄受賄,特區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從肅貪、防範、立法、教育著手,建立一個廉潔法治的社會。
審計署
澳門特別行政區審計署根據基本法設立。審計署獨立工作,不受干預。審計長對行政長官負責。審計署致力完善公共部門的內部監管制度,透過審計工作,發揮對公共行政的促進作用,強化公共財政管理運用效率。
警察總局
警察總局局長於2000年11月由國務院批准委出並於2001年9月就職。警察總局主要任務之一是統一指揮治安警察局與司法警察局,以進一步加強兩個警務機構的合作。根據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警察總局局長屬主要官員。
海關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根據基本法設立澳門海關,以統一執行規范對外貿易活動及保護工業和知識產權的工作。在設立海關前,有關工作由經濟局與水警稽查局共同負責。海關關長於2000年7月由國務院批准委出並於2001年9月就職。根據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海關關長屬主要官員。
法律和司法制度
法律制度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制度,建立在法治和司法獨立的基礎上。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特區的法律制度以大陸法為根基。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通過,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確保國家對澳門的基本方針政策得以實施。換言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制度和政策,包括社會、經濟制度、有關保障居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關政策,均以基本法的規定為依據。
澳門特別行政區原有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其它規范性文件,只要不抵觸基本法,仍繼續生效。
《刑法典》、《刑事訴訟法典》、《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商法典》是澳門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
有關國防、外交及其它在澳門特區自治范圍以外的事務的全國性法律,可由特區公布或自行立法,在澳門施行。
基本權利保障
《基本法》保障澳門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自由旅行和出入境的自由。《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多項國際勞工公約中適用於澳門的條文繼續有效。
澳門特區繼續遵行各項主要的國際人權公約,包括《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禁止酷刑和其它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兒童權利公約》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司法制度
《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不受任何干涉。
澳門特別行政區設有初級法院、中級法院和終審法院。澳門的終審權屬於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法院的組織、職權和運作由法律規定。
初級法院可根據需要設立若干專門法庭。特區繼續保留原刑事起訴法庭的制度。
各級法院的法官,根據由法官、律師和知名人士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推薦,由行政長官任命。選用法官以其專業資格為標准,符合標準的外籍法官也可聘用。目前有數名資深葡人法官在各級法院服務。
各級法院的院長由行政長官從法官中選任。終審法院院長由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檢察院獨立行使法律賦予的檢察職能,不受任何干涉。特區檢察長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由行政長官提名,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檢察官經檢察長提名,由行政長官任命。檢察院的組織、職權和運作由法律規定。三名資深葡人檢察官現時受聘於檢察院,其中一人擔任助理檢察長。
經濟發展
經濟概況
澳門是微型海島經濟,經濟規模無可避免地受市場、資源和結構等方面的局限,但仍然是亞太區內極具經濟活力的一員。
隨著博彩旅遊業的增長持續向好,2004年本澳經濟實質增長率達28.0%,以當年價格計算,2004年全年本地生產總值為826.9億澳門元。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180,965澳門元,相當於22,620美元,等如香港的97%。
本地生產總值經2004年高速增長後,2005年的增長速度回復正常,繼第一季錄得8.6%的實質增長後,第二季錄得8.2%的增長。
雖然澳門的經濟規模不大,但具有開放和靈活的特點,在區域性經濟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傳統上,澳門的經濟以出口為主,在加工業進行轉型以適應新時代的同時,服務出口在澳門整體經濟上所佔的比重變得越來越大。
澳門是中國兩個國際貿易自由港之一,貨物、資金、外匯、人員進出自由。特區政府成立後,把維護和完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作為經濟施政的主線,營造受國際社會認同、自由開放、公平競爭和法治嚴明的市場環境,確保經濟制度不受干擾和影響。
2001年3月,世界貿易組織對澳門進行每6年一次的貿易政策審議,在報告中對澳門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予以肯定,指出特區成立以來經濟運作正常,澳門仍然是世界上貿易和投資政策最自由開放的地區之一。
特區政府致力加強對外經濟合作,利用自身獨特的優勢,逐步發展成為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服務中心,同時,有效發揮本澳與亞太地區、歐盟、拉丁語系國家,尤其是與葡語國家傳統聯系的優勢,更好地擔當內地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的橋梁。
特區政府經濟總的施政方向是:把握機遇,營造優質的發展環境,增強本澳的競爭優勢,推進區域經濟合作,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提升龍頭產業,穩定傳統行業,扶持新興行業,加快經濟復甦步伐,保持和鞏固本澳經濟發展的勢頭,為本澳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
旅遊博彩業
旅遊博彩業是澳門主要的經濟動力之一,其中包括作為澳門最大直接稅來源的博彩業,及其它如酒店、飲食、零售等行業,對推動澳門經濟的發展相當重要。
迅速發展的旅遊業及服務業是澳門最重要的外匯來源,90年代以來,澳門旅遊業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自1992年起,旅遊業的收入已經超過出口產值。特區政府成立後,旅遊業發展步伐更為迅速。
2005年上半年,旅客入境總數逾892萬人次,較2004年同期增加超過15.4%。訪澳旅客最多的三個市場分別依次是內地(499萬)、香港(265萬)和台灣(74.4萬)。截至2005年6月底,酒店業可供應用客房總數為10,571間,上半年平均入住率為66.48%。
2005年第二季,來澳旅客平均逗留1日,人均消費為1,334元(166.75美元),較2004年同期下跌12%,其中以國內旅客的消費最高,達2,856元(357美元)。
2004年全年旅客入境總數逾1,667萬人次,較2003年的1,189萬人次增加超過40.3%。
近十年來,博彩業在澳門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30%左右,特區成立後,治安穩定,博彩業亦重拾穩定的增長,至2002年上升至澳門整體產業的33.3%。
2005年上半年,澳門的博彩業錄得225.7億澳門元(28.2億美元)的毛收入,約等於拉斯維加斯市同期博彩業收益(37.2億美元)的75.8%,繳納的直接稅近85.2億澳門元(10.7億美元)。
製造業
澳門製造業是以紡織制衣業為主,且以勞動密集和外向型為模式發展,大部份產品銷往美國及歐洲。
製造業在澳門歷史悠久,早期以炮竹及神香為主,而目前仍然是澳門製造業主力的紡織制衣業始於60年代,70年代至8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除紡織制衣業之外,玩具、電子和人造絲花等工業亦蓬勃發展。踏入90年代,澳門受到歐美兩大出口市場經濟疲弱、本地工資上漲的影響,加上新興工業國家在產品價格上的競爭,製造業發展的步伐明顯放緩。
2005年上半年本澳總出口值為73.9億澳門元(9.24億美元),較2004年同期下跌27%,當中紡織品及成衣產品佔比重72.5%。本地產品出口為48.5億澳門元(6億美元),較2004年同期下跌35.8%,再出口總值25.4億澳門元(3.18億美元),較2004年同期下跌1.1%。
以出口市場計算,57%的本地產品銷往美國及歐盟,分別佔45.9%及11.1%。
全球成衣貿易配額制度於今年取消後,澳門的製造業正面臨重大的挑戰。為此,特區政府率先向中央政府提出與珠海合建跨境工業區的概念,以便結合兩地的生產優勢,為製造業提供條件,面對新挑戰。有關計劃獲中央政府批准後,澳門、珠海雙方已初步同意選址澳門西北區的青洲,填海造地,興建跨境工業區,填海及相關工程經已動工,雙方亦已開始招商的工作。
服務業
加強對外經濟合作,包括發展雙邊和多邊經濟關系以及強化區域經濟合作,是特區政府既定的發展策略。
面對中國加入WTO及新一輪改革開放,澳門將利用自身獨特的優勢,逐步發展成為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服務中心,為外商到珠江三角洲投資和發展提供合作的平台。
特區政府也繼續加強與新加坡、日本、香港、台灣等地經貿交流與合作。同時,有效發揮本澳與歐盟、拉丁語系國家,尤其是與葡語國家傳統聯系的優勢,更好地擔當內地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的橋梁。
2003年10月,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簽訂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同時首屆「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及「國際華商經貿會議」亦先後在澳門舉行,突顯了澳門連接珠江三角洲、葡語國家和世界華商之間的平台作用。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上,參與各方簽署了「經貿合作行動綱領」,確立了彼此間的合作,並同意在2006年再在澳門舉行論壇和部長級會議。
就業
二零零五年第二季的勞動人口估計為24.2萬人,其中就業人口佔95.8%,失業人口佔4.2%;勞動力參與率為62.2%,男性及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分別為69.4%及55.7%。
博彩業
博彩業在澳門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踏入20世紀,博彩業結合旅遊業的發展,成為澳門經濟支柱之一,更為澳門帶來「東方蒙地卡羅」的稱號。
2004年,澳門的博彩業的毛收入比2003年增長43.4%,錄得423億澳門元(52.9億美元),約等於拉斯維加斯市同期博彩業收益(67.9億美元)的75.8%,繳納的直接稅逾152億澳門元(19億美元)。
2005年上半年,澳門的博彩業錄得225.7億澳門元(28.2億美元)的毛收入,約等於拉斯維加斯市同期博彩業收益(37.2億美元)的75.8%,繳納的直接稅近85.2億澳門元(10.7億美元)。
從專營到開放
自1962年起,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取得博彩專營權,經數次續期,專營合約至2001年12月31日屆滿。根據合約規定,專營公司每年向政府繳付博彩稅,稅率經多年修訂,至2001年為專營公司總收入的31.8%。在二十世紀90年代,政府約一半的年度收入來自博彩稅,差不多佔本地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娛樂公司在專營時期的最後數年間,每年毛利都在130億到180億澳門元之間,而政府的博彩稅收入則在42億到59億澳門元之間。
除娛樂場博彩外,澳門的博彩活動還包括賽馬、賽狗、「白鴿票」彩票和近年興起的「足球博彩」。
特區政府成立後,決定待博彩的專營權於2001年底期滿後開放博彩業,藉此發展具競爭力的博彩業,為澳門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且進一步鞏固澳門作為區域內博彩中心的地位。
由於博彩業在澳門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區政府在整個開放過程,包括成立研究博彩業發展的專責委員會、聘請顧問公司深入研究探討,抑或制定相關的法律及行政法規、招標程序,皆以審慎、嚴謹的態度展開各項工作。
制定系列規范博彩業法規
立法會在2001年8月底正式通過16/2001號法律《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法律制度》。法律除明確界定娛樂場及幸運博彩的意義外,並就批給制度、條件及競投工作等定出多項規定。
在通過《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法律制度》後,政府即著手制訂一系列相關的行政法規,作為對法律的補充,並成立工作小組負責統籌有關工作。
2001年10月31日,行政長官透過批示正式設立「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批給首次公開競投委員會」,以統籌有關招標競投程序的工作,並向行政長官就發出博彩經營牌照作出建議。委員會共有8名成員,由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擔任主席。
競投招標工作於11月2日正式展開,設於博彩監察暨協調局的競投委員會開始接受投資者索取資料及遞交標書。博彩牌照競投招標工作於12月7日結束,競投委員會共收到21份標書。提交標書的公司所代表的資金分別來自本地、香港、美國及馬來西亞等。
對外關系
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一個區域性的非主權實體,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建立了廣泛和密切的關系。根據基本法的規定,澳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科技、體育等適當領域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地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系,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
駐澳領事機構
截至2004年年底,在澳門特區執行領事職務的國家共有69個。其中,葡萄牙和菲律賓在澳門特區均設有總領事館(菲律賓駐澳總領事館未開館,菲駐港總領館暫時在澳門特區執行領事職務)。
駐港總領事館領區包括澳門特區的國家有50個:比利時、德國、瑞典、丹麥、紐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奧地利、瑞士、芬蘭、奈及利亞、以色列、西班牙、荷蘭、日本、美國、義大利、韓國、印度、法國、智利、波蘭、馬來西亞、俄羅斯、新加坡、泰國、捷克、孟加拉、土耳其、希臘、英國、阿根廷、巴基斯坦、哈薩克、羅馬尼亞、南非、委內瑞拉、秘魯、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寮國、匈牙利、安地卡及巴布達、埃及、緬甸、尼泊爾、柬埔寨、越南。
在澳門特區委派名譽領事的國家共12個:馬里、法國、英國、幾內亞、莫三比克、秘魯、不丹、蘇利南、愛沙尼亞、維德角、幾內亞比索、尼日。
駐港名譽領事館領區包括或擴大至澳門特區的國家共8個:坦尚尼亞、盧安達、納米比亞、衣索比亞、烏拉圭、挪威、肯亞、斯里蘭卡。
免簽證待遇
直至目前為止,共有51個國家及12個地區同意給予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待遇:土耳其、日本、以色列、印尼、南韓、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黎巴嫩、蒙古、丹麥、比利時、立陶宛、冰島、西班牙、匈牙利、希臘、克羅埃西亞、波蘭、芬蘭、法國、安道爾、直布羅陀、拉脫維亞、英國、保加利亞、愛爾蘭、挪威、捷克、荷蘭、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奧地利、義大利、塞普勒斯、愛沙尼亞、瑞典、葡萄牙、德國、摩納哥、盧森堡、羅馬尼亞、馬爾他、阿魯巴、瓜德魯普、法屬蓋亞那、馬提尼克、荷屬安的列斯、智利、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南非、埃及、留尼旺、馬里、馬約特島、納米比亞、坦尚尼亞、吉里巴斯、法屬波利尼西亞、薩摩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
另外,約旦容許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在抵埗時始實時辦理入境簽證。
亞太地區的合作
特區政府致力加強與東亞地區的夥伴合作關系,藉此推動澳門的經濟發展。其中,日本與新加坡是澳門發展區域合作的主要夥伴。
行政長官何厚鏵先後出訪新加坡和日本,尋求進一步拓展澳門與該等地區在經貿、旅遊、技術和學術上的合作和交流。其中,新加坡民事服務學院與澳門行政暨公職局合作,為澳門各級公務員開辦一系列的培訓課程。
旅遊業
雖然澳門人口只有46萬,但每年接待逾1,000萬旅客,旅遊業是這個城市最重要的經濟支柱。特區政府明確訂定以博彩旅遊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其它行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政策,鞏固澳門在區域經濟中的獨特角色。
2005年上半年,旅客入境總數逾892萬人次,較2004年同期增加超過15.4%。訪澳旅客最多的三個市場分別依次是內地(499萬)、香港(265萬)和台灣(74.4萬)。截至2005年6月底,酒店業可供應用客房總數為10,571間,上半年平均入住率為66.48%。
2005年第二季,來澳旅客平均逗留1日,人均消費為1,334元(166.75美元),較2004年同期下跌12%,其中以國內旅客的消費最高,達2,856元(357美元)。
2004年全年旅客入境總數逾1,667萬人次,較2003年的1,189萬人次增加超過40.3%。
豐富的旅遊資源
中西文化交融的 城市面貌、不同風俗包容共存的人文環境、以及獨有的博彩娛樂一直是澳門重要的旅遊資源。
澳門素有東方蒙地卡羅之稱,博彩業是澳門旅遊業不可或缺的一環。設於澳門和離島的多間娛樂場,客源亦以入境旅客為主。
特區政府在2001年宣布開放博彩業,並於2002年初,向三家在不同型式的博彩旅遊活動中具有豐富經驗的公司發出博彩經營准照,推動博彩業邁向多元化,以娛樂渡假及會議旅遊等不同特色招徠旅客,使博彩娛樂成為一項具吸引力的旅遊項目。
除此以外,澳門市內別具特色的旅遊景點還有:位於炮台山上的澳門博物館,收藏了展現澳門歷史的物品,並定期舉辦與澳門歷史有關的展覽。此外,多所專題博物館,例如大賽車博物館、葡萄酒博物館、海事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等等,再加上位於新口岸海旁區的觀音像、矗立於路環最高點的漢白玉媽祖像、南灣湖的音樂噴泉,向旅客展現了澳門多姿多彩的不同面貌。
匯聚東西文化風貌
⑽ 中國有哪些自由貿易區
截至2019年6月,中國有12個自由貿易區。
分別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
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國相互徹底取消商品貿易中的關稅和數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員國之間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各成員國仍保持自己對來自非成員國進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有的自由貿易區只對部分商品實行自由貿易,如「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內的自由貿易商品只限於工業品,而不包括農產品。這種自由貿易區被稱為「工業自由貿易區」。
有的自由貿易區對全部商品實行自由貿易,如「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對區內所有的工農業產品的貿易往來都免除關稅和數量限制。
(10)納米比亞行政區劃擴展閱讀:
自由貿易區的基本職能:
自由貿易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也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是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的一種特殊的功能區域。
自由貿易區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點外,還可以吸引外資設廠,發展出口加工企業,允許和鼓勵外資設立大的商業企業、金融機構等促進區內經濟綜合、全面地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局限在於,它會導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稅。
如果沒有其他措施作為補充,第三國很可能將貨物先運進一體化組織中實行較低關稅或貿易壁壘的成員國,然後再將貨物轉運到實行高貿易壁壘的成員國。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商品流向的扭曲,自由貿易區組織均制訂「原產地原則」,規定只有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原產地產品」才享受成員國之間給予的自由貿易待遇。理論上,凡是製成品在成員國境內生產的價值額佔到產品價值總額的50%以上時,該產品應視為原產地產品。
一般而言,第三國進口品越是與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生產的產品相競爭,對成員國境內生產品的增加值含量越高。原產地原則的涵義表明了自由貿易區對非成員國的某種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