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實現
① 如何實現政治與行政的協調 西方行政學
行政的適度集權化復是政治與行制政實現協調的必要途徑。協調不僅取決於政治對行政的適度控制是問題,而且還取決於行政權利是必要集中問題。國家的分權,特別是中央和地方的分權,容易造成行政力量統一性的破壞,從而使國家意志表達是執行出現問題。要控制出現這種問題,只有通過行政權的集中這個唯一的途徑。因為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權化了,才能達到政治與行政功能之間的必要協調。
② 在庫伯看來,實現行政理論行為的途徑有哪些
美國行政倫理學家特里.庫柏認為,人們進行倫理思考的方式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情感表達層次,就是對於倫理問題表明自己的情感傾向性。「這些自發的、未經思考的情感表達也許是價值判斷的最常見的形式。這些情感表達既不想引起回應也不想勸阻別人;既不提供有關事態的證據又不提供詳細的事態描述。然而,根據是誰說出的和強烈程度如何,它們可能會變成更為系統和理性的處理辦法」。[1]
第二個層次是道德規范層次。「這是嚴肅提出問題並予以嚴肅回答的第一個層次:我們指出與問題相關的恰當的行為方式並開始評估各種可能的辦法及其後果;我們根據某些被我們奉為道德指導准則的規則、格言、諺語來思考這些行為過程及其可能的後果」。[2]大多數時候,問題就是在這個層次里得到解決的。因為當著遇到有關倫理問題的時候,「一方面是思考了替代的行為方法及其可能性後果,另一方面是將之與相關的道德規則聯系在一起,在這兩個過程中,可替代的方法變得越來越有限,最終只有一兩種方法才是最為關鍵的方法。我們基於實際的後果和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接受的相關道德判斷的基礎上作出決策」。[3]
第三個層次是倫理分析層次。「當可利用的道德規范無助於解決具體問題時,當它們互相沖突時,或者當它們給行為開出的葯方似乎不對症時,就需要對我們的道德規范進行基本的再思考」。「有時候問題會太獨特、太復雜或者其後果影響面太大,以至於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只有重新審查我們的常規行為標准中隱含的倫理准則」。 「對『准則』簡潔而恰當的定義是『給行為提供一般的法律和規則指導』」,「倫理准則指的是為實現某一價值所必須具有的行為方式」。「它明確的將一種價值和一種行為方式聯系在一起」。[4]在這里,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的相對穩定的關系稱為倫理准則的基本形式。比如,公正是公共倫理准則之一,其基本價值是「一視同仁」,公務員招錄採取「凡進必考」的規定,同時規定了統一的考試資格,給予具備這些資格的人員以考試的機會,這就是公正倫理的具體實現方式。
第四個層次叫做「後倫理層次」。「大多數行政人員都不會到達這一最為基本的哲學思考層次。只有在被特定的頑固和乖戾的對手的逼迫下,或被一種深深的理想破滅的失望感覺僅僅抓住時,或者面臨全面的個人危機時,我們才會運用這一層次。」「在這一層次里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世界觀——我們對人類本性的認識、對真理的認識和對生活意義的認識。」「『為什麼我應該遵守道德規范』這一問題時後倫理層次的例證。」[5]
如果說,在道德判斷和倫理分析層次上我們毫不懷疑地使用一些基本的准則、規范,那麼,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必須質疑並證明這些基本准則、規范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了。比如,在公共管理領域,我們都不懷疑公正、忠誠、誠信、責任等准則,但是,當著這些准則本身受到挑戰時,或者這些准則相互之間發生沖突時,我們就要質疑:為什麼需要公正?為什麼誠信重要?比如,如果遵行誠信,可能會公開一些對公共部門不利的「秘密」,與對所屬組織的忠誠規則發生沖突,選擇忠誠還是選擇誠信,就是棘手的問題。後倫理層次必須將有關規則進行比較排序,有如解決法律規范的競合關系一樣,需要確定處理規則沖突的規則和程序,追尋這些規則設定的本來目的和意義。
處理倫理沖突問題的過程一般循著上述的四個層次漸進展開,但是,並非處理每個具體的倫理問題都需要走完全過程。一般說來,簡單的問題只涉及情感表達,這往往與人們的情感好惡相聯系,比如,「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僅僅是藉助道德輿論的力量就足以解決一些最基本的倫理問題了。社會上的「缺德」「沒良心」的簡單評價,普遍適用於大量的基本倫理問題。稍微復雜的倫理問題的解決,往往要通過道德判斷和倫理分析這樣兩個層次。「正是在這兩個層次里可以培養決策技巧,也是在這兩個層次里我們試圖思考出我們應該做什麼,這兩個層次里還有有意識地和具有某種程度地系統性地處理問題的方法。」[6]顯然,在道德判斷和倫理分析的層次上,我們不僅要對特定的倫理問題作出准確的道德判斷,還要確定處理這一倫理問題的行為方式。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情感表達上,無法獲得實質性的解決辦法,反之,過多沉湎於後倫理層次的價值觀反思,在行政哲學上或許能夠有所進展,但是,對於公共部門的公務人員來說,或許是過於高深而不務實了。
從實踐的角度看,解決倫理問題需要一個基本的倫理決策模式,這種模式是程序和方法的統一體。大體的過程是:首先,認識倫理問題,通過描述事實情形,定義倫理問題來確定倫理問題;其次,界分可供選擇的方法,就是要採取發散型思維,盡可能多的設想解決倫理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解決該倫理問題的若干解,但是,是否是最佳解還需要對方法進行評價;再次,設想可能的後果,其中包括不採取任何對策的後果以及採取各種解決方法的可能後果,同時比較各種後果的「損益值」;最後,在各種後果比較的基礎上,確定某種或幾種方法的組合,做出倫理決策。從決策模式的基本形態來看,有關決策理論和方法具有通用性。但是,與工程問題或者經濟問題的決策所不同的是,倫理問題涉及的變數大多是心理、觀念、價值等變數,具有主觀模糊性,因此,預測價值觀念方面的「損益值」是又很大的不確定性,況且,價值觀念本身又是具有相對性,對於某些社會群體認為是又價值的,而在其他群體看來,可能是低價值甚至是無價值的。這就增加了倫理決策的難度和復雜性。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
按照特里的觀點,解決行政倫理問題需要構建負責任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由兩個基本因素組合而成,並在實踐中交互作用產生合力。這兩個要素是負責任行為構成要素和個人倫理自主性組成要素。前者具有統一性和絕對性,就是說,公共部門要履行職責,那麼,所有的公務人員都應當具備負責任行為構成要素。這些要素的形成,取決於個人道德品質、組織制度、組織文化和社會期待。在個人道德品質缺乏基本要求、組織制度形同虛設、組織文化腐朽墮落、社會期待不抱希望且無約束力的情況下,要求公共部門切實負責,幾乎是不可能的。個人倫理自主性組成要素,具有獨特性和相對性,這是在達到負責任行為構成要素的水準之上構建起來的,這些要素的形成,取決於限定和超越組織、對組織權力進行約制的法律和制度機制的外部環境,更加取決於個人的自我意識。
二者的結合,就產生負責任的行政行為。具體地說,第一,在行為方式上,前者是在現有的倫理法規和倫理立法范圍內活動,後者是在政治共同體和個人意識的價值觀范圍內活動;第二,在知識系統方面,前者擁有和完善公共職業領域內的系統知識、關於組織、組織使命以及政策領域的知識,後者擁有和完善當前和關於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知識,擁有和完善關於個人價值觀、信仰、信念、世界觀以及生活重點等方面的知識;在時間和精力分配上,前者致力於為組織工作和組織使命貢獻精力和時間,後者保持和培養與家庭、社會以及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在決策導向上,前者決策要與組織的法定使命相一致,後者基於公眾的願望、要求和利益,建議對組織使命實施法定改革;在行動自由度上,前者對組織等級制度負責,後者質疑、抵制與組織使命、職業法規以及政治意識價值觀不一致的命令,建議為防止報復行為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證;在遵守組織紀律方面,前者遵從組織的非規范准則和程序,後者基於公眾的願望、要求和利益,建議修改准則、規章、制度和程序;在活動范圍上,前者在特定的組織制度框架內活動,後者鼓勵與其他組織的部門之間、民選官員以及與公眾之間進行合作。[7]所以,可以這樣說,一個負責任的管理模式,是在基本的負責任行為標准上,發揮每個公務人員的個人倫理自主性,這樣,既保證了公共部門的基本倫理水平,也充分整合了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同時,對於公共部門的等級制度、剛性規則和僵化體制是一個有效的沖擊和改造
③ 在庫珀看來,實現行政理論行為的途徑有哪些
實現行政倫理行為的正確路徑選擇之一:內外控制機制之整合
負責任行為的版構成要素: 1. 個人品權質 2. 組織結構 3. 組織文化 4. 社會期待
(實現行政倫理行為的正確路徑選擇之二:保持個體倫理自主性 個體倫理自主性的構成要素:
1.組織邊界的劃定和超越 ;2.約束組織權力的法律機制和制度機制 ;3.自我意識
以上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④ 淺談如何實現行政管理現代化
摘要我國加入WTO 後, 開放的中國正在不斷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和國際化城市建設的力度,國際化的經濟規則給政府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加快行政管理現代化建設無疑是促進中國走向國際化的強有力保障。關鍵詞:行政管理 現代化 電子政務中國經濟進入全球化,政府的職能和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如何在原有基礎上深化改革, 就成為擺在政府面前一個實實在在的、無法迴避的問題。在科技和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行政管理現代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實現行政管理現代化就要對行政管理各方面的內容賦予現代化的思維和觀念,以現代化的行政理論加以指導並組織行政管理的活動,運用科學的手段為行政管理提供技術基礎並輔之以執行,制定比較完備的行政法規以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一、 行政管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行政管理現代化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1、思想觀念現代化。行政管理觀念現代化,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到現代化的過程是人自身自我完善的過程, 樹立強烈的創新思想和開拓精神, 准備和樂於接受他未曾經歷的新的生活體驗、新的思想觀念和新的行為。要勇於拋棄墨守成規、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等傳統觀念, 改變家長式、長官意志、獨斷專行的管理思想以及唯命是從、以教條和機械的方法處理行政事務的舊習慣。2、行政組織機構的現代化。現代化的組織機構必須有靈敏的信息系統、科學且權威的咨詢系統、民主和高水平的決策系統、高效的執行系統和強有力的法制性的監督系統。此外, 現代化的組織機構, 應當有合理的機構設置、精幹而有效率的公務人員、較高的智能、合理的年齡結構、明確的職責許可權、標準的工作程序和公正、嚴明的考核、獎懲等激勵機制, 使得各組成部分協調運轉, 從而保證行政管理的效率性。3、知識現代化。21 世紀是科學、管理飛速發展的時代, 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日益增多, 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 只有努力掌握和豐富現代化科學知識, 才能使自己跟上時代變化的步伐, 做好政府管理工作。4、管理技術手段的現代化。落後的行政管理技術和辦公手段是造成我國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質、內容、形式和手段都需逐步變革, 必須採用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技術、自動化的辦公手段, 在政府內建立起高效率的決策支持系統和信息傳遞加工系統,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二、 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前提條件樹立民主觀念是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前提條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是民主的行政管理,而行政民主化的基本前提就是行政公開,而且公開性不僅限於決策層,還應該擴大到全社會,公民能夠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通過某些代表自己利益的組織介入政府決策,表達自己的心聲;另一方面,行政公開有利於公眾了解政府行政工作,對政府工作提出建議、進行監督,有效促進政府行政決策的合理化和科學化,提高政府服務質量,密切政府與公眾的聯系,有效防止一些行政工作人員的「黑箱操作」和****現象的產生。政府可以通過採取相關措施實現行政公開,例如:1、通過網站、媒體、設立固定政府信息公開設備設施、定期召開政府新聞發布會、設立服務熱線等方式,切實增強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度。最近,政府機關各局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就是規范、統一公開發布政府信息的一項舉措,極大地推進了行政民主化。2、建立預公開制度。政府在發布各種政策、規章以及實施重大決策前,應組織政府領導成員或職能部門的負責人,開展專項的社會咨詢活動,圍繞重要決策和工作部署,組織各界人士進行討論、論證或舉行聽證會。3、擴大公民參政議政的渠道,提高政府對公眾意見和投訴的回應力,通過互聯網、信訪、走訪等途徑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聯絡,以建立一個以公民為中心的政府行為目標,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以公眾的滿意度作為政府工作成敗的衡量指標。三、 行政管理現代化的核心行政效率是提高全社會效率的核心,是行政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要實現行政管理現代化歸根到底就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其途徑主要有:1、實行行政主體多元化。引入行政服務的競爭機制,減輕政府職能負擔,讓其他社會力量包括社會團體、企業、中介組織去承擔公共行政職能,通過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共同合作的方式達到社會治理,對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產生激勵作用,提高政府服務意識。2、建立「有限政府」的觀念,實現行政管理高效化。首先要限制政府的職能范圍,「讓政府只做它應該管的事」,在它應該起作用的職責范圍內行使權力,承擔責任。其次是限制政府的權力,讓它只在其權力范圍內起作用,不得隨便干預市場行為,把政府職能放在加強宏觀調控上。3、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大規模減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條件、環節和內容,盡快建立網上審批系統。4、合理設置政府各級機構,精簡行政隊伍,提高公務員素質。行政組織的設置要以職能需要為基礎,避免「因人設廟」的現象,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實行責任制政府。加強公務員的技術意識、廉政意識和服務意識,對公務員進行能力評估和績能考核。四、 電子政務是行政管理現代化的手段在信息化社會里,政府現代化的根本特徵表現為政府的信息化,電子政務是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政府管理形態,是政府行政管理現代化的核心內容。電子政務的發展過程,就是改造傳統政府建設現代化政府的過程。電子政務在政府行政管理現代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1、改變政府的管理理念信息技術是一種新的事物,它不僅代表先進的技術,而且也代表一種新的思想、新的思維;信息技術本身是創新的產物,並且推進其他領域的創新,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這將極大地改變政府的管理理念。1) 建立服務式政府。目前指導著西方國家大力推行行政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服務型政府將是未來政府的基本定位,綜合服務將是未來政府的核心職責,政府原有的一些管理職能將移交給其他實體,政府更多的精力將投放到單個實體無法處理的信息服務和信息管理領域。電子政務的發展是以用戶為中心,按照用戶需要來設計政府的網路功能,它將促使政府由一種多層次、多部門、以管理為主的形態向一種智能型的、顧客取向的、以服務為主的形態轉變。2) 建立規范化政府,電子政務的框架設立和功能體現,是建立在網路的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之上,標准化和規范化是電子政務發展的基本前提,電子政務的交互性、透明性、公開性和檢索性,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政府的規范化和依法行政。3) 建立學習型政府,信息化條件下政府的管理與以往大有不同,對公務員的綜合素質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公務員更新觀念,樹立開拓創新意識和積極進取精神,不斷更新知識,造就成為復合型人才。2、改革政府的組織結構正像電子商務深刻地改變了商業結構一樣,電子政務將極大地影響和改變政府的結構和職能。傳統的行政組織形式是官僚科層組織結構,它與工業化時代平穩的管理環境相對應而存在。電子政務的發展則將逐步縮減以至取消中間管理層,增寬管理幅度,改變科層組織結構,按照政府和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重新構造政府結構,使政府的組織結構設計更加精簡和合理,促進傳統金字塔型的行政組織扁平化,從而優化政府的組織結構。政府組織機構的設立將根據公民的意向和需求來確定,朝著「單一窗口」、「跨部門」、「24小時」、「自助式」的方向發展。未來還可能出現政府動態網路機構的設立,即電子政府網路結構的各部分可以根據社會的需求相應的變動、增加或撤減。很顯然,新的政府組織結構將改變傳統的固定工作流程和死搬硬套的工作方式,力圖建立一個有彈性、有應變能力的政府管理新機制。3、轉變政府的運作方式傳統政府的運轉方式,大多以集中開會研究、自上而下的逐級下達指令和自下而上的層層匯報、上下級之間的層層報批和層層審批為主要工作方式,「文山會海」、「公文旅行」總是克服不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效率低下,並且容易出現信息失真和政府****。電子政務通過虛擬辦公、電子郵件交換、遠程連線會議等手段,改變政務信息的傳遞和流動方式,減少紙件政務信息的數量,改變政府的辦事方式,逐步擴大和完善政府的網上辦公功能,變官僚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變簡單命令型政府為互動規范型政府,構建適合信息社會的政府工作方式。4、增強政府的決策能力政府通過網上與公眾進行互動溝通,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調整政府的行為,將有力地促進政府決策的公開化、民主化和效率化。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政府獲取信息和處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政府能夠及時獲得和處理大量的信息,建立各種各樣的政務信息資料庫和政府輔助決策系統,進行辯證地和系統地思考和整理,大大提高政府的綜合能力和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政府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可以通過網路讓公眾參與,讓公眾發表意見,使政府及時了解社情民意,有效集中群眾智慧;決策後,政府又可以通過網路及時獲得決策實施過程中的反饋信息,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發展變化的最新動態,並據此完善或追蹤決策;而公眾也可以通過信息網路監督政府的運作過程和結果。同時,在政府內部電子政務也能夠有效的防範下級政府違背上級決策精神而肆意妄為,在更大程度上保證下級政府更好地執行上級政府的決策,切實保證政府決策的順利執行。5、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1) 電子政務以電子公文和網路辦公為主要方式,加快了政務信息的傳遞速度,加快了政府的辦事速度,從而增強了推行政令的時效性,大大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2) 政府信息化推動政府行政組織結構的變革,縮減甚至取消中間管理層,精簡政府管理機構,將大大簡化行政運作的環節和程序,有些中間管理層環節被計算機程序取代或被取消,這無疑將很大地提高政府的運轉效率。3) 電子政務的目標之一是降低行政運作成本,隨著電子政務地深入發展,政府行政管理結構將逐步優化,公務員隊伍素質將逐漸加強,政務信息傳遞效率和政府辦公水平將不斷提高,這些都會促使行政運作成本的減少。6、促進政府的反腐倡廉電子政務的公開性和交互性,將加強政務的透明度和依法行政。政府通過網路公開辦事程序,公布政府政策法規及舉報監督辦法,使民眾能及時通過政府網站獲得詳盡的信息,參與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從而避免暗箱操作,防止以權謀私,促進政務公開和廉政建設。從我國電子政務的實踐來看,電子政務的廉政功能已初步顯現,如走私、逃套匯.騙稅的重要手法,就是在單證上弄虛作假。過去我們把防偽的重點放在紙面單證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是治標不治本。如今,十二個中央部委聯合推出的「口岸電子執法系統」採用了「電子底帳+聯網核查」的管理模式,使各管理部門之間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直接核查對方的執法電子數據,進而從根本上防止不法分子的造假機會。此外,電子采購和招標的推行也被實踐證明是增強政府采購透明度、減少這一領域****現象的強有力的方法。結束語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步伐和建設力度,轉變政府職能,加快行政管理現代化建設無疑是促進國際化城市建設的強有力保障。同時,行政管理現代化是一個既有理論又有很強實踐性的概念,還需要我們在行政管理現代化的建設發展中,不斷探索,真正建立現代化的行政管理組織制度體系。
⑤ 政府行政功能實現的方式有哪些,需適當擴展
myisam_recover = 64K#允許復的GROUP_CONCAT()函數制結果的最大長度
transaction_isolation = REPEATABLE-READ
innodb_file_per_table
⑥ 什麼是行政
行政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以及立法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狹義地講,指國家職能中,除了立法和司法以外的全部職能的總稱;廣義地講,指作為決策職能的政治之外的執行職能。
「行政」指的是一定的社會組織,在其活動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組織、控制、協調、監督等活動的總稱。
在行政法上,行政具有以下特徵:
(1)行政是指公共行政,而不包括企事業單位的行政,二者區別在於:
其一,性質不同。公共行政具有公共性質,一般行政具有個別或局部的非公共性質。
其二,目的不同。公共行政的目的在於謀求公共利益,維持公共秩序;一般行政的目的是為了個別或局部的利益。
其三,手段不同。公共行政具有許多特權,可以採取強制措施;一般行政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只能採取合同的方式。因而它們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制度。
(2)行政是行政機關的活動。從形式上看,行政限定於行政機關的活動。法律對於國家的活動按其表現機關的不同,規定不同的法律制度。行政法上的行政只能是指行政機關的活動。
(3) 行政的實質在於組織管理國家事務,而非立法機關的制定法律,也非司法機關的裁決案件,這是從實質上對行政的界定。組織管理活動直接影響公民的權益,因而需要法律規范,並適用不同於其他活動的法律規則。
(6)行政實現擴展閱讀:
思想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
在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基礎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謀劃好未來全國人口和經濟的基本格局,引導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二)主要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引導人口與經濟在國土空間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和城鄉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務;
堅持集約開發,引導產業相對集聚發展,人口相對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其他城鎮點狀分布的城鎮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氣候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尊重自然,開發必須以保護好自然生態為前提,發展必須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確保生態安全,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堅持城鄉統籌,防止城鎮化地區對農村地區的過度侵蝕,同時,也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強化海洋意識,充分考慮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做到陸地開發與海洋開發相協調。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原則,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妥善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處理好開發與發展的關系。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有序適度開發的基礎上。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編制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就是要在大規模開發過程中,既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區域,又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劃定限制、禁止開發區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政府對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設計和總體布局,體現了國家戰略意圖,政府應當根據主體功能區的定位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法律法規和區域政策,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符合主體功能區的定位。
三是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從全局利益出發,謀求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局部服從全局,全局兼顧局部。
四是處理好主體功能與其他功能的關系。主體功能區要突出主要功能和主導作用,同時不排斥其他輔助或附屬功能。
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的主體功能是集聚經濟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態區、農業區、旅遊休閑區等;限制開發區域的主體功能是保護生態環境,但在生態和資源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也可以發展特色產業,適度開發礦產資源。
五是處理好行政區與主體功能區的關系。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需要打破行政區界限,改變完全按行政區制定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的方法,同時,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也需要依託一定層級的行政區。
六是處理好各類主體功能區之間的關系。各類主體功能區之間要分工協作,相互促進。優化開發區域要通過向重點開發區域轉移產業,減輕人口、資源大規模跨區域流動和生態環境的壓力;
重點開發區域要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增強承接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超載人口的能力;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要通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逐步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生態屏障和自然文化保護區域。
七是處理好保持穩定與動態調整的關系。主體功能區一經確定,不能隨意更改。禁止開發區域要嚴格依法保護;限制開發區域要堅持保護優先,逐步擴大范圍;重點開發區域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變化,適時調整為優化開發區域。
⑦ 行政實施的名詞解釋
行政管理學基本概念之一,指行政組織採取相應的手段和措施實現行政決策的過程。是行政的一個基本環節。
行政實施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准備實施,組織所需的人力、物力、資金;②研究和確定具體實施的計劃,包括實施的方法、手段、程序等;③協調相關的各個方面的行動,使其步調一致;④及時掌握信息反饋,調整計劃,糾正偏差,並對具體實施工作進行監督;⑤實施結果的檢查、分析和衡量,總結經驗,改進工作。根據不同的管理目標和不同情況,行政實施可採用不同方法。行政實施方法主要有:①直接實施或間接實施。前者為行政組織直接實現行政決策,後者則是依靠社會組織、群眾團體以及個人等非行政組織實現行政決策,而行政組織只起控制、監督作用。②常規實施或非常規實施。前者是按照既定的行政程序和實施手段處理經常反復出現的行政事務;後者則是對於過去沒有進行過的或非常復雜、重要的行政問題,採取新的或特殊的實施方法。③行政手段實施或非行政手段實施。前者是通過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手段實現行政決策;後者則藉助經濟手段、社會影響、行政誘導等方法實現行政決策。在行政實施中,這兩種手段往往結合使用。
⑧ 如何實現政治與行政的協調
1、政治適度控制行政
為了求得有效的行政管理,就必須將政治與行政分開;同時,「在一個民治的政府里,表達國家意志或制定法律的機關,必須對執行這種國家意志或法律的機關進行某種控制。」
被委託執行這方面國家意志的機構,應該具有極大的獨立性,為了保持這種獨立性,甚至冒險使表達出來的國家意志喪失它作為實際的行為規范的資格也在所不惜。
2、行政應當適度集權
國家行政體制從其一開始,就包含著行政集權的萌芽。而在城市中,為進行必要的改革而邁出的第一步是使城市的行政集中和集權化。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權化了,才能達到政治與行政功能之間必要的協調。
首先,在全國、州和城市集中行政權力,承認有一種政府功能應該是不受政治影響的,同時政黨作為一種政治性團體,必須受到公眾的限制和控制。
(8)行政實現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政府體制中都存在著兩種主要的或者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國家意志的表達功能和國家意志的執行功能。在所有的國家中也存在著分立的機關,每個分立的機關都用他們的大部分時間行使著兩種功能中的一種。這兩種功能分別就是政治與行政。
人類的政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性的事實,所以不同的民族在同一智力水平和道德階段上的政治制度表現出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人們可以抽象地考察國家,並將之比作「有機體」;
同時由於心理上的原因,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的行為,既存在於表達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動中,也存在於對執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動中。因此,每個政府都建立了一些區別的機關,它們並不可能把自己完全限於行使其中的某一種功能。
古德諾認為二者之間必須實現某種形式的協調。他提倡政治與行政劃分,只是為了說明政府機構之間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的兩種功能之間的劃分那樣涇渭分明。
「以執行國家意志為主要功能的政府機關,經常地,事實上是通常的,又被賦予表達國家意志的具體細節的職責,盡管這家一直的具體細節在表達時,必須合乎由主要職責在於表達國家意志的機構所制定的一般原則。這就是說,被稱為執行機構的機構,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擁有大量的制定法令權或立法權。」
在另一方面,「以表達國家意志為主要職責的機關,即立法機關,通常又有權用某種方式控制以執行國家意志為主要職責的機關對國家意志的執行。
也就是說,盡管人們能夠區分開政府的兩種主要功能,但卻無法嚴格的規定這些功能委託給哪些政府機關去行使。」所以實際政治的需要要求國家意志的表達與執行之間協調一致。
⑨ 古德諾主張如何使政治與行政實現協調
古德諾在代表作《政治與行政》中,率先系統闡述了政治與行政分離理論,認為政治是表示國家意志的領域,行政是實現國家意志的方法和技術,行政不應受政治權宜措施及政黨因素的影響。它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反對政黨分贓制,進行行政改革,實行科學管理的要求,對美國的行政實踐和理論研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行政學研究的出發點。戰後,由於行政職能在經濟領域內的擴大,行政學的研究開始注意行政在國家政治進程中的作用,古德諾的理論逐漸受到批評。古德諾的理論對戰後行政學有一定影響。
⑩ 行政行為如何實現「程序」與「實體」並重
做到依法、合理做出裁決,我認為合理最重要,因為很多行政行為就是一種裁量行為,合理了一般也就合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