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戰法規
① 游戲逆戰新隊員介紹槍、刀、規則
這一時半會講不過來!來逆戰實戰一把吧!
《逆戰》的游戲共分為3種模式,「對抗模式」、「闖關模式」和「競技模式」。其中每個模式的下方都會分劃副模式。
對抗模式
「對抗模式」是逆戰的特色模式,每種對抗模式的玩法都能帶給玩家不同的體驗。對抗模式注重兩陣營的復活和對抗。一般在對抗模式中,系統會自動從玩家中選擇一到四名玩家臨時組成另一陣營。
機甲戰
機甲戰海報及武器(8張)
玩家被隨機分配到人類陣營或是機甲陣營,後者駕駛主戰機甲在人類的圍攻下堅持兩分鍾不致被全殲才能獲勝。人類玩家則要利用人類靈巧的機動性和地形設法擊毀機甲並俘虜駕駛員。人類陣營的玩家除了使用常規槍械,還能在場景中尋找大殺器(Killer)來對抗機甲。
機甲核心戰(機甲對戰)
機甲核心戰中,主戰機甲將作為基本單位進行戰斗。玩家可以在五種性能完全不同的機甲中選擇一款,優劣互補、協同作戰。游戲分為攻擊方和防守方,防守方據守著一處能源塔核心,一旦被擊毀即認定輸掉比賽。攻擊方需要破譯並打開核心大門,近距離攻擊核心。加入游戲後,玩家可隨意加入「突擊者」和「守衛者」兩個陣營,兩個陣營並沒有嚴格規定誰為攻方。當玩家作為攻擊方,扮演「突擊者」獲得三次勝利後,攻防位置會互換,玩家會繼續扮演「突擊者」,但是目標卻是守衛基地。
機甲團隊戰
在指定時間內殲滅更多的敵方機甲就能獲得勝利。游戲的地圖比機甲核心戰要大,所以降低了機甲高速移動所需要的能量,以便可以長時間高速移動。
坦克戰
《逆戰》坦克模式海報(2張)
坦克戰是以坦克為單位進行團隊競技的模式。兩陣營的玩家會被分配不同的坦克,玩家將駕駛坦克展開對戰。每個陣營可以選擇兩款,一共四款在性能、攻擊力和防護上都各不相同的主戰坦克。變形模式是「坦克攻城戰[6] 」,己方玩家要設法繞過敵方的防護圈攻擊其位於基地的儲油罐。
瘋狂團隊
瘋狂團隊模式海報及武器(6張)
在瘋狂團隊模式中,機甲戰里的各型號大殺器被改裝成了適合瘋狂殺戮的瘋狂武器(Crazy Killer),免費提供給玩家進行對戰。每種武器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玩家需要利用地形配合武器特點消滅敵人。
變異戰
玩家被隨機分配到人類陣營或變異體陣營。變異體可以隨意選擇,並使用各種技能攻擊人類。而人類則可依靠常規武器和大殺器決定戰局。當人類陣營火力不足時,人類可以受到「英雄」金在雲[7] 的援助。
變異對決(英雄對決)
人類和變異體正面對決,通過爭奪輻射包獲取能量,提升能力。變異體需要設法感染人類,而人類則需要活用場上的補給。當人類陣營火力不足時,可以受到英雄援助。
闖關模式
「闖關模式」即為傳統意義上的「合作任務」(CO-OP),在此模式下,玩家需要齊心協力對抗由電腦所控制的AI敵人的攻擊。堅守指定的時間或擊殺了指定數量的敵人就可以進入到下一回合。
保衛戰
在保衛戰中,玩家需要依靠配合防守指定的建築物。源源不斷的AI敵人將攻擊目標建築。玩家可通過常規武器、大殺器和支援武器擊退敵人。不同的保衛戰地圖也擁有不同的玩法。[8]
生存戰
生存模式海報(2張)
在生存戰中,玩家需要堅守一個指定區域數個回合。隨著回合的推進,敵人的威脅性也越來越強。玩家除了可以使用常規武器,還可以使用輪換抽取設備抽取大殺器防守。不同的生存戰地圖也擁有不同的玩法。
圍剿戰
是保衛戰的變型模式,具備三個關卡和最終頭目戰的形式,但卻無法在回合內復生。雜糅了保衛戰和生存戰的玩法。該模式是特別為逆戰新版本「最高通緝」而推出的,其後因為某些原因下線,為有關部門影響所致[9] 。後模式修改了人物,並恢復。
塔防戰
在塔防戰中,玩家需要依靠陷阱來阻擋AI敵人數個回合。隨著回合的推進,原來越強的敵人會試圖越過防禦陣形攻擊玩家防守的基地。玩家除了使用陷阱,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武器還擊,同時自己的武器沒有彈葯限制。
競技模式
競技模式即為傳統的游戲模式。
奪點戰
玩家分為兩個陣營。地圖正中央僅有一個關鍵區域由雙方陣營玩家搶奪佔領,成功佔領該區域的陣營會持續獲得資源得分,率先獲得規定的資源得分的陣營或在規定時間內獲得最多資源的陣營獲勝。
單挑戰
一對一的決斗,在此模式下,玩家對於滑鼠、鍵盤的控制力將成為勝利的關鍵。可以開啟爆頭模式,攻擊敵方的身體將不會造成傷害。勝利方式一般分為按殺敵數決定和按回合勝利數決定。
即將到來
《逆戰》曾在論壇和其游戲內的預告打出過一些模式的介紹和圖片,也有大量玩家猜測未來的版本走向。
生存對戰
以生存戰為基礎的對抗模式,玩家將分為「The Company」和「人類聯盟」兩個陣營,和生存戰相同的在於,人類聯盟需要設法在潮水般的AI進攻下生存。不同的是,加入「The Company」陣營的玩家要利用不同性能的塞伯格,在己方AI大軍的牽制掩護下,設法擊殺「人類聯盟」陣營玩家。
邊境計劃(太空戰)
身著宇航服在太空中進行完全無重力的戰斗,擬真的真空空間,利用助燃劑子彈在宇宙射擊,就連音效也是沉悶的。游戲地圖中不再有「地面」,你可以利用矢量背包進行六軸移動,甚至原地翻轉。漂浮在真空中的浮動彈葯基站將會為玩家提供無限的後備彈葯支援。
機械瞄準
新潮的主流操控方式,機械瞄準射擊和奔跑會應用於所有的競技模式中,同時作為選項開啟關閉。
海戰
蓋迪奧斯要設法攻擊守衛者位於大西洋上的艦隊。
瘋狂爆破
若是技能和大殺器加入爆破作戰——利用「隱身技」進行偷襲,「破釜沉舟」強行攻點,或是利用「團隊醫療」持久作戰,但別忘記技能的冷卻時間。抽取大殺器攻擊敵人,使用電聶器造成連鎖殺敵,或是使用醫療槍救助隊友。合理的和隊友安排火力爆發的時機來取得勝利。
槍械改造
倍受期待的槍械改造,從「所見即所得」幾十種配件為武器進行武裝,不僅可以獲得性能的加成,與其他的玩家手中的外觀也完全不同。基於一套基礎的平衡性,玩家必須規劃好配件的種類,高度改裝的武器在獲得某些性能的加成後會導致其他性能嚴重下降。
② 在太空中比如國際空間站里人們是如何定義方向的有沒有標准規定
這也就是個坐標系的問題,是以地球表面的東南西北上下還是空間中的定點計算姿回態,一般兩個都計答算,還要針對某些特殊的機動計算臨時的第三個坐標系,隨情況切換使用顯示的儀器和飛機的姿態儀很相似,不過多一個自由度,直接把航向也顯示進去了,姿態球變成一個真正三維旋轉的球體
記得採納啊
③ 太空垃圾是什麼
太空垃圾(Space debris、Orbital debris或Space junk)是圍繞地球軌道的無用人造物體;太空垃圾小到由人造衛星碎片、漆片、粉塵,大到整個飛船殘骸構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投資研發二維宇宙飛船,這種航天器使用特殊的二維薄膜材料製成,可以包裹住太空垃圾並使其離開軌道。
二維宇宙飛船的推進劑以液體形式儲存在兩片薄膜之間寬度為10微米的縫隙中。一個大小為1平方米的二維宇宙飛船重量約為35克,因此這種宇宙飛船將大大降低太空發射的成本。
(3)太空戰法規擴展閱讀:
太空垃圾的解決對策:
1、保持清潔
航天專家們已經開始研究限制空間垃圾的產生,以及消除空間垃圾的辦法。如:將停止工作的衛星推進到其他軌道上去,以免同正常工作的衛星發生碰撞;用太空梭把損壞的衛星帶回到地球,以減少空間的大件垃圾。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使用激光武器,將太空垃圾在太空中直接焚燒掉。
2、探測控制
大一些的太空碎片可以用監測導彈和間諜衛星的系統來進行監測。美國和前蘇聯的太空檢測網路已經登記了1萬個太空物體。每天大約有50個雷達、光學或光電感應器要對天空進行大約15萬次觀察,但是這一監測系統卻不能探測到小於10厘米的物體。
3、移動雷達
在日本本州島岡山縣一台遠程式控制制雷達從4月6日起開始工作,該雷達主要作用是跟蹤太空垃圾的移動。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專門用來跟蹤太空垃圾移動的雷達,在其他一些國家都是藉助於軍用雷達來記錄或確定太空垃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空垃圾
④ 電影與書不按規定作文200字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去廣州科技中心看科技電影。
到了廣州科技中心,我和媽媽一起進入大門後,就跑到科技電影院的售票處,我和媽媽買了《國際太空站》、《天狗》、《彗星碰撞》、《非洲大草原》等四種電影票。
第一場電影是《國際太空站》,電影內容是講宇航員如何在太空中組裝太空站,以及在太空站里工作、生活的故事。因為有立體眼鏡,所以,我們看到的電影畫面是立體的。
我們進入巨幕影院,必須先戴上立體眼鏡。
電影開始了,一個飛船從遠處向我們開過來,似乎要撞到我了,嚇得我趕緊往後躲。隨後在黑漆漆的太空里,出現了我們人類組裝建設的太空站,有許多宇航員在那裡工作和生活。
在太空站窄小的空間里,人們飛來飄去,如果不小心,連他們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會在空中亂飄。在那種真空、零重力的環境下,人人都變成了大力士,一個看起來很瘦弱的阿姨輕而易舉地托著一個100磅重的水袋送入儲藏室……這些宇航員們要在太空站生活、工作四個月,然後,再有新的宇航員替換他們的工作。
看了這部影片,我非常佩服那些設計和組裝建造太空站的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們,也很嚮往在太空站里生活。
第二場電影是《天狗》,《天狗》是4D電影,為什麼叫4D電影呢?待會你就知道了,觀看者也要戴上立體眼鏡。
電影開始,有一個鄉村機長帶著他的小狗托托,駕駛水上滑翔飛機到海邊釣魚。他們收拾好行李,上了飛機。飛機起飛了,不久,飛機遇上了颶風,被吹得左右搖晃。我們也好像坐在飛機里,坐的椅子也跟著搖晃了,一起在顛簸搖擺,大風吹得我渾身發抖。
過了一會兒,他們的飛機安全降落,小狗托托跳下飛機,跳上了皮劃艇上出海,小狗托托的毛被水弄濕了,它跳掉港口的木架上,用力地甩身上的水珠,這時我們都尖叫起來,原來托託身上的水珠都甩到我們身上了···。原來4D電影不僅是立體的,還可以讓我們真實地感受電影,太好玩了。
⑤ 軍事理論太空安全對哪些領域有影響
軍事理論太空安全對科技、文化、政治、軍事、經濟領域都有影響。
太空技術具有軍民兩用性質,一些國家希望利用太空技術提升軍事實力,作為維護霸權和反對霸權的基礎,無法就太空安全治理達成共識。
國際合作是太空安全治理的唯一途徑,不僅可以緩解頻軌資源短缺問題,也有助於解決太空環境問題,更有助於禁止太空武器化,實現太空透明與信任建設機制,確保太空的可持續性利用。
國家太空安全是國家安全在空間領域的表現。隨著太空技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應用不斷增加,太空已經成為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命脈之一。
(5)太空戰法規擴展閱讀
中國面臨多元化的太空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太空偵察監視的威脅。衛星偵察具有居高臨下、范圍大、速度快、不受國界和氣象條件限制等特點。美國有近50顆軍事偵察衛星每天在太空巡弋,可見光成像衛星地面解析度已達0.1米,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衛星解析度達0.3米。
日本的太空偵察能力已達到較高水平,其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解析度達0.6米,光學成像衛星解析度達0.4米。相關國家依靠全天候、近實時、多譜段、高精度的太空照相、測繪、監視等手段,收集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科技情報,中國國家安全面臨經常性、現實性的太空威脅。
二是限制或剝奪太空行動自由的危險。少數國家加緊研發太空進攻武器,組建太空對抗部隊、頒布太空作戰條令、組織太空攻防演習,企圖必要時對敵方太空平台、有效載荷以及太空信息鏈路實施干擾、制盲和摧毀。
⑥ 太空垃圾的形成和清除
太空垃圾是圍繞地球軌道的無用人造物體。太空垃圾小到由人造衛星碎片、漆片、粉塵,大到整個火箭發動機構成。
太空垃圾又稱空間碎片或軌道碎片,是宇宙空間中除正在工作著的航天器以外的人造物體,包括運載火箭和航天器在發射過程中產生的碎片與報廢的衛星,航天器表面材料的脫落,表面塗層老化掉下來的油漆斑塊;航天器逸漏出的固體、液體材料;火箭和航天器爆炸、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碎片。
太空垃圾的產生方式一共有以下三種:
一、有意或無意爆炸產生的航天器殘骸。有意的爆炸,極大多數來自前蘇聯和美國太空戰的「預習」。其中前蘇聯就曾進行了19次衛星攔截、爆炸試驗,給太空帶來了500~1000塊大小不等的碎塊垃圾。無意的爆炸,如1973年間,美國有7枚火箭在軌道上爆炸。1986年,歐洲發射的「阿麗亞娜」火箭剛進入軌道就發生爆炸,其碎塊中大於10厘米的就有564塊,還有2300多塊小於10厘米的。
二、宇航員漫不經心的過失。如1982年,宇航員瓦倫丁·列勃捷夫在進行例行的太空行走時,他剛剛打開「禮炮7號」空間站的減壓艙門,由於近乎真空的太空所具有的巨大吸力,把宇航員們不慎留在減壓艙內的一些螺栓、墊圈和一支鉛筆,都吸入太空,成為了太空垃圾。更令人遺憾的是,前蘇聯的一些宇航員還把在太空生活中產生的生活垃圾丟入太空。人們還發現,有一隻被一名美國宇航員丟失的手套,竟在空中飄浮游盪了20多年。
三、衛星和火箭的殘骸。一些失去效用的衛星,仍在軌道上飛行。雖然它們最終會因飛行速度減小,重返大氣層而與大氣層摩擦燒毀,但恐怕要在幾十年到幾百年以後。在近地空間里,還飄浮著許多火箭的殘余部分,如火箭被丟棄的金屬外殼、運載火箭的末級殘體、散落下來的發動機和各種銜接部件等。
清除太空垃圾:
現有情況下太空垃圾一般無法清除,少數因為稀薄的高層大氣摩擦會自行降低高度返回大氣層燒毀,但更多的是長期在外太空漂浮,現在有科研項目打算用激光或發射專用衛星清理太空垃圾,不過尚未取得成功。
現有計劃只能是減少不必要的發射,減少航天器廢棄部件,研發重復使用的航天器,讓將要報廢的低軌道衛星重入大氣層,高軌道衛星上升讓出軌道。
⑦ 求一款太空戰艦類游戲的名字
求一款太空戰進來游戲的名字,有一個航空母艦特別好玩。
⑧ 戰場將怎樣變化
戰場空間是戰爭活動賴以展開的空間依託。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擴展了兵力、兵器作戰的空間性能,大大提高了對敵人的持續打擊能力、快速的信息處理與分發能力,使戰場空間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從人類戰爭史看,戰場空間發展的基本軌跡有兩個趨勢:一是人類戰爭領域由單純的陸地空間,逐步向「海、空、天、電、網」等多維空間拓展。人類未來作戰空間范圍已經由陸地、海洋、空中擴展到外層空間,單維的戰場空間的發展趨勢是從平面到立體,並伴隨從有形到無形空間的發展。二是伴隨多維戰場空間的出現,各個戰場空間內的作戰總是通過某種形式與其他戰場空間發生必然的聯系。在多維戰場空間作戰效果的融合中,陸地、空中、海洋、外層空間、電磁和網路空間等單一戰場空間的作戰威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強。這就是說戰場空間整體發展趨勢是從分隔獨立到多維一體。總的來講,未來戰爭的戰場空間的主要特點是多維化。
一、由「陸、海、空、天、電、網」組成的多維戰場空間
1.未來的陸戰場
陸戰場是人類戰爭最早涉及的作戰空間,在未來戰爭中,陸戰場地位雖然有所降低,但它依然是其他戰場空間不可或缺的依託,依然是最終達成戰爭目的的重要場所,依然是地面部隊交戰的主要作戰空間,是與海戰場、空戰場、電磁戰場等相並列的多維戰場之一。2003年爆發的最具有未來戰爭特點的伊拉克戰爭也證明了這一點。
未來戰爭中,以高技術為基礎的地面作戰的攻擊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更為增強,未來地面部隊的支援火炮,中、短程導彈和地地遠程導彈,可對40~800公里范圍內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裝甲部隊的機動速度可達每小時60~120公里,陸戰場將呈現強火力、機械化、大縱深、精確火力殺傷的特點。由於未來地面部隊具有火力毀傷強度大、機動速度快、打擊精確度高的作戰能力,陸戰場的交戰觀念將由機械化戰爭時期的靠數量取勝轉變為靠質量取勝。以精確的信息、火力打擊為主要手段的具有特種作戰特點的「點穴式精確打擊」作戰模式將成為未來陸戰場的主要作戰模式。從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戰爭實踐,也顯示了陸戰場交戰模式的發展。未來的陸戰場不再只是兩軍對壘,攻防廝殺的近戰戰場,而是縱橫萬里的兵力機動、遠距離火力打擊,以及翼側、側後大距離的迂迴攻擊等大縱深作戰,前沿和後方的界線趨向模糊的高立體、大縱深的戰場。
2.未來的海戰場
盡管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和波斯帝國戰爭中,海戰就成為整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直到20世紀初,海戰場一直處於從屬或服務陸戰場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獨立的海戰場才正式出現,並成為與陸戰場相並列的重要戰場空間之一。在20世紀後期,隨著高技術群的發展,大批量的艦載飛機能力、超視距導彈戰能力和高效能的兩棲作戰能力,使海戰場成為海戰、空戰、陸戰、天戰、電子戰和網路戰的浮動基地。一個海上與海下、海面上空、海上陸地一體化的海戰場體系逐漸形成。從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1986年美軍突襲利比亞「黃金谷行動」、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表明海戰場已經成為具有縱深覆蓋全球、范圍涉及海上海下、交戰節奏緊湊的特點的重要作戰空間。在未來戰爭中,海戰場與其他戰場的聯系更加緊密,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主戰場,是實施超視距精確火力打擊的重要場所和快速大規模投送作戰力量的有效渠道。
3.未來的空戰場
空戰場是隨著飛機的出現而出現的,它是連接外層空間與陸、海戰場的紐帶,在多維化戰場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隨著航空武器裝備系統和導航定位系統、觀測探測系統的發展,空戰場正向全天候、高機動方向發展。隨著航空作戰平台武器彈葯,特別是空基精確制導導彈的發展,空戰場的空間范圍急劇膨脹。未來空戰場的范圍高度可達幾米到幾萬米,作戰距離可達上萬公里。1986年,奔襲利比亞的美國空軍戰略轟炸機群遠程往返達1.2萬余公里。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都有作戰機群從遠在萬里之外的美國本土或歐洲基地參與作戰行動。智能化的航空武器彈葯實現了遠距離發射,「打了不用管」,命中精度在幾米范圍內,使空戰場具有了全天候、全天時、全方位、全高度的作戰特徵。在未來戰爭中空戰場是爭奪戰爭主動權的關鍵戰場,是電磁空間戰場作戰的重要依託,也是作戰力量投送的重要空間。空中偵察、空中電磁對抗、空中指揮、空中突擊、空中機動、空降作戰等通過空戰場實施的作戰,將在戰場中扮演重要角色。
4.未來的電磁空間戰場
高技術兵器大量充斥戰場,導致在時域和空域中又疊加了一個頻域,即電磁戰場。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子設備成為各種武器裝備的核心裝備,電磁領域的對抗已經密布於各個作戰空間。軍隊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和各種武器系統、作戰平台,以及軍隊作戰所依賴的偵察、監視、干擾、搜索、識別、定位和火力打擊等各個方面的電磁對抗日趨激烈。所有的作戰行動都將伴隨著激烈的電磁對抗,使現代戰爭的戰場空間突破了傳統的陸、海、空地理戰場窄間,延伸到電磁頻譜斗爭領域。
隨著以電磁形式存在的戰場信息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角,電磁空間作為未來戰爭的作戰空間基本成型。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電磁空間的利用更加充分和復雜,將充滿激烈的電子偵察與反偵察、電子干擾與反干擾、電子制導與反制導、電子摧毀與反摧毀的斗爭。電子技術裝備所利用的電磁頻譜將覆蓋從短波、微波、毫米波、亞毫米波、紅外到可見光等全部頻譜。而且,電磁空間將全方位地向其他所有空間擴展,並相互滲透,充斥其間。
5.未來的太空戰場
隨著高技術特別是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軍用航天器逐步形成了攻防兼備的作戰力量,天戰場逐漸形成。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使用了100多顆衛星,為其他空間戰場作戰提供90%的戰略情報和大部分目標資料情報,以及部分精確制導武器的導航定位支援。為此太空戰場所具有的優勢地位進一步為世界各國所認識,並成為軍事領域新的制高點。
美國、俄羅斯先後組建了聯合航天部隊,並對太空的軍事應用進行了廣泛開發。美國太空委員會發表報告指出太空將成為21世紀的戰場。2001年1月,美國空軍在科羅拉洲的空軍基地秘密舉行了電腦模擬太空戰演習,使太空戰從純科學概念演變為實戰計劃,這標志著太空戰場的逐步形成。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空中、海上、陸地和電磁空間的軍事活動,特別是軍隊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以及導航、偵察監視、預警測繪和氣象觀察等,都得到了太空戰場軍事系統的強力支援。即使在和平時期,空間力量也能合法地在他國領土上空進行軍事活動,不受國際法規的約束,美軍稱之為「非侵入性前沿存在」。可以預見,由於太空戰場所具有的「高位」優勢,在未來戰爭中,沒有制天權,也就不會有完整的制空權、制海權等其他控制戰場空間的能力,也就難以取得戰爭的勝利。
6.未來的網路空間戰場
未來戰爭中,各種戰場信息的傳輸和處理依賴於戰場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將各個作戰地域、各個作戰時段內的作戰部隊、作戰平台、保障力量連接在一起。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參戰的所有作戰平台,如裝甲車輛、飛機、艦艇、戰場指揮控制系統等,就是通過安裝在其中的計算機網路系統連接為有機的整體。在未來戰爭中,戰場計算機信息網路將滲透於偵察監視、通信導航、指揮控制、武器制導、後勤保障等各個領域和各個作戰單元。由戰場計算機網路系統的軟、硬體所構成的戰場網路空間又為戰爭開辟了一個新的作戰空間,這就是融合有形(計算機硬體)和無形(信息)空間的網路空間戰場。在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的計算機專家通過網路入侵的方式,使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的計算機系統癱瘓了3個小時。由於信息的生成、處理和傳輸越來越依賴於計算機網路,未來戰爭有可能首先在網路空間戰場打響。網路攻擊與反攻擊、網路滲透與反滲透將是網路空間作戰的主要方式。
二、網路信息技術使多維戰場空間實現了「融合」
在未來的戰場上,信息與火力、機動、防護、指揮一起構成了部隊戰鬥力的基本要素,信息充斥於陸、海、空、天、電、網各個作戰空間,主導、控制著各個戰場空間物質流和能量流的流通,把多維戰場空間有效地「鏈接」成一體。
戰場空間的多維一體主要表現為多維戰場空間的相互依存與融合,將多維空間連接一起的是各個空間之間戰場信息的快速流通與共享。未來作戰行動以某一維戰場空間為主的局面將不復存在,各個維的戰場空間將以平等的身份構成一體化的戰場空間。與此同時,整個作戰行動,將在陸、海、空、天、電、網多維空間同時展開,即使很小的作戰行動,也要同時涉及多個戰場空間。戰場對抗呈現地面對抗、空中對抗、海上對抗、空地對抗、海地對抗、海空對抗以及地磁對抗等多種對抗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作戰行動也呈現出諸軍兵種共同參與,各種作戰力量綜合運用,多維戰場空間同時進行交戰的多維立體交叉行動特點,實現了陸、海、空、天、電、網多維一體的作戰。在這個戰場上,作戰沒有固定的主導空間,但根據需要,任意的一種戰場空間又可能成為主導空間。也就是說,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作戰空間不僅僅是在范圍上向大縱深、大立體和全方位擴展,更重要的是在本質上發生了變化,即作戰空間趨向一體化。不僅戰場的前方、後方、翼側的界限與區別趨於淡化,而且陸地、海洋、天空和太空等不同種類的戰場空間之間的界限和區別也在作戰行動過程中趨於淡化。
此外陸、海、空、天、電等不同的作戰力量在不同作戰空間的流動急劇增加,陸軍要擔負海、空、天、電、網等空間的作戰任務,其他軍種也必然會擔負在不同空間的作戰任務。可見,在戰場空間向多維化發展的同時,也在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各個戰場空間的作戰行動呈現出日益增強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相互制約的多維一體關系。
⑨ 國家發射衛星、太空飛行器、空間站等,需要遵守什麼約定或者什麼國際法律嗎還是說,有能力,都可以發
國際組織空間立法-聯合國:
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與
其他天體活動所應遵守原回則的條答約》
·《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發射到
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
·《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
·《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
·《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
·《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宣言》
·《各國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國際直接電視廣播
所應遵守的原則》
·《關於從外層空間遙感地球的原則》
·《關於在外層空間使用核動力源的原則》
·《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
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
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的宣言》
除此之外,歐洲空間局,歐盟,獨聯體,美國都有自己的空間法,詳細介紹可以查看《國際空間立法概覽》
⑩ 歷史小論文反對戰爭愛好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相伴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始終的一對孿生姐妹,人類社會有多久,戰爭就存在了多少年。戰爭中孕育著和平,和平中又潛伏著戰爭。
一.關於戰爭
古往今來,銘刻在人們的意識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世界的征服者;
有許多大人物是因為戰爭而鑄就不朽之名;
輝煌的歷史多是在戰爭時期或是達到了頂峰,或是化為廢墟;
………
對於戰爭,不同的人都各自有著自己認為最合適的解釋。
英國17世紀哲學家霍布斯認為:戰爭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自然狀態,他就像人體的疾病一樣,偶爾要發一發,以去處痼疾,協調身體。
二戰風雲人物巴頓堅定地認為:戰爭是人類所能參加的最為壯觀的競賽,戰爭會造就英雄豪傑,會盪滌一切污泥濁水。
甚至一位科學家曾講到:「我不知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來打,但我知道第四次,那一定是用石頭和棍棒。」
在眾多人的眼中,戰爭是一種災難,是可怕的,是萬惡之源。它殺戮無辜人民,搶掠他人財物,毀壞繁榮城市,抹去地球上那歷盡滄桑,日積月累起來的文明。
然而,什麼是戰爭?為什麼會有戰爭?戰爭的本質又是什麼?對這幾個問題,上述的三種人物,因個人思想原因或客觀條件制約,都沒能准確而合理地給予解釋。
直到卡爾·馮·克勞塞維茨高聲地吼到:
「整個民族的戰爭,特別是文明民族的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發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政治貫穿於整個戰爭行動中,並在戰爭中起作用的各種力量所允許的范圍內對戰爭不斷發生影響。」
「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如果說戰爭有特殊的地方,那隻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
他在著作中所提出的「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手段的繼續」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戰爭的本質,還原了戰爭的本來面目。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越接近現代,戰爭則越像克勞塞維茨所說的那樣。從最初遠古人類因個人、部落利益而戰,逐漸發展到為一個國家、一個共同體而戰,甚至席捲全球,形成世界級的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究其原因不過就是兩大軍事集團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引起的,一方是新崛起的勢力,想坐上霸主地位;另一方是老霸主,想極力保住原有地位。又因為在當時,國際和談等手段並不流行,本來經過和談或許就能解決的政治問題,最終以塞爾維亞青年的一聲槍響而爆發。從而造成1000萬人死亡,3400多億美元的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繼續,又造成5000萬人死亡,1.1萬億美元的損失。
而此後的四次中東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則是大國因政治、經濟利益去控制、指揮小國去攻打小國,甚至直接出兵的政治手段。
由此可見,戰爭的的確確是政治手段的一種延續。然而在戰爭實施過程中,戰爭手段日益擴大化、豐富化,逐漸顯現出超信息化、高科技化、隱蔽化以及局部化等特徵。有資料顯示,美國正採取實際行動,有計劃地落實其獨霸太空的圖謀。俄羅斯也在加緊研製自己的太空裝備,聲稱在2008年前做好太空戰准備。
雖然戰爭有時會在客觀上刺激科學的進步、生產的擴大,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對戰爭的恐懼和憎恨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制止戰爭,保持和平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呼喚。
二. 艱難的和平之路
每當戰爭一開始,總會有一種力量阻止它,直至戰爭隱退,它才顯現,那就是和平。
現代世界,維護和平主要是靠國際間相互達成的法規,以及由多數國家組成的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即聯合國安理會。
近代戰爭公約是從海牙公約開始的。海牙公約,即「海牙法規」,是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所通過的13個公約和一些聲明文件的總稱。主要是限製作戰手段或作戰方法。
1928年生效的日內瓦議定書,全稱是《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在法律上禁止使用化學和細菌武器。
1929年生效的非戰公約在國際法上,特別是在確定侵略戰爭為非法方面,是最重要的法律根據。
特別是1979年,《埃以和約》的簽定,結束了埃以兩國30多年的戰爭狀態,把世界和平又向前推了一步。
199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全面禁止核實驗條約》把國際裁軍與軍控推向一個高潮。
2000年,韓朝兩國領導人會晤,進一步推動了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這一系列的公約和行動,似乎都在預示著:世界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然而,戰爭危險依然存在,小規模的戰爭也時有發生。世界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戰爭並存的局面。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面,個別超級大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而一些國家和地區隨著舊的格局被打破,地區間種種矛盾突現,戰爭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由於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具有獨立性及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故而無法從根源上消除戰爭。
再一方面,戰爭與和平本身就是統一的。在和平中走向戰爭,在戰爭中走向和平。1917年的平安夜,打了近10個小時的英德軍隊全部放下武器,手牽手,高高興興地開了一個「篝火晚會」,雖然他們明天仍要拿起武器相互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