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職能轉變

行政職能轉變

發布時間: 2021-02-16 06:48:31

『壹』 政府職能轉變 內容

政府職能轉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其應擔負的職責和所發揮的功能、作用的范圍、內容、方式的轉移與變化。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性,是由影響政府職能的諸多因素所決定的。
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戰略目標:
1、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
2、調整行政組織結構,加強宏觀調控部門,減少專業經濟部門,適當調整社會服務部門,加強執法監督部門,培養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
3、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行政部門的職責許可權,明確部門間的職責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職能由同一部門承擔,克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
4、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政府職能體系的法制建設,實現政府職能運行的法制化。
社會環境變遷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外在動因。
公共行政科學化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在動力。
技術手段的創新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根本保障
傳統行政文化是影響政府職能轉變的制約因素。

政府職能轉變必須明確三方面的內容:任務、瓶頸、途徑。這是因為我們必須明了政府職能在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下,所要履行的職責,即我們政府職能所要達到的目標。同時根據這一目標尋找差距,找出阻礙這一目標的原因。然後根據原因制定實施方法,最終目標還是為了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建立為社會公共服務型的政府。下面分別探討。
政府的基本職能大體包括四種類型:
第一種,政治職能。包括階級專政的職能,就是保衛的職能、社會治安的職能、民主政治的職能以及國際交往的職能,這都屬於政治職能的范疇。
第二種,政府的經濟職能。在經濟職能中,大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要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實行宏觀調控。在實行宏觀調控方麵包括很多具體的內容:比如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制定經濟規則,調整產業結構,完善市場體系,建立監督機制,監管國有企業,這就是中國特色。這是經濟職能的一個方面,就是要調節社會經濟運行,實施宏觀調控這樣一個職能。經濟職能的第二方面,就是要管理國有資產職能,這也是中國政府職能的特色。第三方面,要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職能,任何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這樣一個格局下,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須要參與國際社會的經濟活動。所以,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職能也稱為政府的重要的經濟職能之一。
第三種基本職能即所謂的社會職能。社會職能大體包括實施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在西方國家稱為福利國家,他們在這方面政府負有更大的職責。這和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相關,我們現在正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另外,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也是政府的社會職能。還有,保護環境、嚴厲地控制人口,這也是中國政府社會職能的特色。再就是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地發展。還有政府要提供各種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如環境保護,西方國家走過了一條"先發展後治理"的彎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現代化的歷程中,就要借鑒西方過去走過的彎路,再不能走他們的老路。我們現在堅持既要發展同時要治理環境,兩個方面要同時進行,不能先污染後治理,這是所謂的第三種職能-社會職能。
第四種基本職能是文化職能,政府所承擔的文化職能。這里講的文化職能是一種大文化的概念,廣義上的文化概念。他包括 科學、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類事業發展的職能。上面我講的政府的基本職能如果在國際社會中來看,以上四種基本職能應該說是所有國家中都有的職能,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它的側重點范圍是有所不同的。

『貳』 行政職能方式轉變的主要體現

行政職能方式轉變的主要體現:
一、職能重心的轉變:
自56年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本應該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但由於受左思潮的影響,經濟的發展未能進入正確的軌道。導致長期重視政治統治職能,輕視社會管理職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從此,各級黨和政府共同開創了我國行政管理的新局面。
二、職能方式的轉變:
隨著政府職能重心的轉變,職能方式也實現了轉變。主要體現在:
1、由運用行政手段為主向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結合轉變。
運用經濟手段的意義在於可以增強企業的自主權,使其從政府的行政命令和指令中解放出來,從而發揮潛力,最有效地使用人力、財力和物力,對於加速我國國民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2、由微觀管理、直接管理向宏觀管理、間接管理轉變。
這種轉變有利於加強企業的自主權,強化企業的經營權,使企業擺脫政府的附屬物地位,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主發展的道路;政府把宏觀管起來,管住管好,弱化其直接干預職能,推動「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新格局的形成。
3、 由重視計劃、排斥市場向把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轉變。
過去的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等同於計劃經濟,而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這樣就把計劃和市場完全對立起來。這是阻礙我國政府職能方式轉變的主要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以後,明確了市場和計劃都是手段,為行政職能方式的轉變指明了方向。
三、職能關系的轉變:
職能關系是指不同的管理職能該由誰來負責以及管理主體之間的職能劃分。在我國,職能關系主要表現為:
1、中央與地方;
2、上級與下級政府之間的關系;
3、政企關系;
4、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5、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6、政府內部各職能部門的關系。
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目前的新一輪改革正在進行。改革除了神話一直以來都在進行的組織改革以外,重點在於政府職能的轉變,並在廣泛領域內推進這種轉變。可以預見,新的行政體制改革關繫到政府理念的重建、政府權力的重組、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調整、經濟管理制度的變革等。

『叄』 行政職能轉變的依據是什麼

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基本內容

1.職能重心的轉變

1956年在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的基本改造之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本應該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但由於錯誤思想的影響和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個別結論理解的偏差,導致了我國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是重政治統治職能,輕社會管理職能;重階級斗爭,輕經濟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為此,各級人民政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實現了政府職能重心的根本轉變,開創了我國行政管理的新局面。

2.職能方式的轉變

隨著政府職能重心的轉變,政府職能方式也進行了轉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
(1)由運用行政手段為主轉變為運用經濟手段為主
(2)由微觀管理、直接管理為主轉向宏觀管理、間接管理為主。
(3)由重視計劃、排斥市場轉向把計劃.與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點擊展開)

(1)由運用行政手段為主轉變為運用經濟手段為主,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結合。重視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價格、財政、稅收、信貸、工資、利潤等經濟杠桿,來組織、調節和影響經濟活動;重視法的調節作用,完善和加強了政府法制建設,積極推進依法行政。這種職能方式的轉變對於加速國民經濟的市場化進程,促進我國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和過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由微觀管理、直接管理為主轉向宏觀管理、間接管理為主。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的轉變,就是把本來屬於企業、而被政府佔有的權力,毫無保留地、實實在在地歸還給企業,強化企業的經營權,使企業擺脫政府附屬物的地位,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主發展的道路;同時,政府要把宏觀管起來,管住管好,弱化直接干預企業的微觀管理職能,強化行政系統的宏觀管理職能,精簡和削弱專業部門,強化監督和宏觀調控部門。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則是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實施管理,推動「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新格局的形成。

(3)由重視計劃、排斥市場轉向把計劃.與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為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明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從而為我國政府職能方式的轉變指明了方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3.職能關系的轉變

職能關系是指不同的管理職能該由誰來行使以及管理主體之間職責許可權的劃分。分清職能、理順關系、明確不同管理主體之間的職責許可權,這是實現行政職能轉變的關鍵環節。在我國,政府職能關系主要表現為: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政府之間的職能關系;政企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理順職能關系,也就是要理順上述這些關系

『肆』 政府職能轉變的詳細解讀

全能型政府的職能模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對象。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產者、監督者、控制者的角色,為社會和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被淡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觀主體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調節。政府由原來對微觀主體的指令性管理轉換到為市場主體服務上來,轉換到為企業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這一重大轉變是艱難的,但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啃掉的「硬骨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政府與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的角色混淆現象得到改變;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迫使政府管理經濟方式轉變;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也將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有一定改變。但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不當干預與市場競爭秩序維護「缺位」並存,政府規模的膨脹加劇,影響了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
事實證明,把經濟決策權歸還給市場主體,同時提供各類市場主體自由競爭、公平交易的市場環境,讓市場主體分散決策並獨立承擔經濟後果和社會影響,政府專注於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維護的有限理性思維,更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

『伍』 政府職能的轉變

一、影響與制約政府職能轉變的要素
政府職能轉變,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其職能的范圍、內容、方式的轉移與變化。影響與制約政府職能轉變的要素有:(1)社會環境的變遷。社會環境變遷是決定政府職能轉變的外在動力。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政府管理的范圍和內容必然將發生很大的變化。(2)公共行政的科學化。公共行政的科學化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在動力。從管理科學化角度出發,政府要理順與企業、市場、社會的各種關系和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按照權責統一的原則合理劃分各級各部門的事權和職能分工。(3)技術手段的創新。技術手段的創新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根本保障。技術手段的創新,一方面給政府廣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提供了充分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在體制上選擇更有效的方式,使自身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發揮,同時可最大限度發揮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4)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傳統行政文化是影響政府職能轉變的制約因素。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中優秀成分的同時,其中的消極因素也對政府職能轉變起到制約作用。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
政府職能轉變,不僅包括政府職能內容的轉變,還包括政府行政職能方式、政府職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應政府機構的調整和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1.政府職能的外部轉移
政府職能的外部轉移,即政府與其他非政府組織之間發生的職能重新調整和組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將不應屬於自己的職能交還給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中介組織,同時還應將屬於自己的職能收歸政府所有。
2.政府職能的內部轉移
政府職能的內部轉移,即政府系統內部縱向層級之間和橫向部門之間的職能配置和劃分。(1)在縱向層級之間要按照必要的集中與適當的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職能范圍,明確各自的權力和責任;(2)在橫向部門之間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職能由一個部門承擔的原則,合理配置和劃分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
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職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風、運行程序等各個方面。政府行政管理手段的轉變,就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一行政手段,轉向以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三、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
政企分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也是當前中國政府機構改革能否成功的必要條件。
1.政企分開的主要內容
(1)政府與企業的社會職責的分開。政府的社會職責是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的管理,而企業的社會職責是依照國家法律和市場規則,以最少的投入向社會提供最多最好的產出。 (2)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開。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企業的資產所有權和生產經營權的行使主體應當是分離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要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
(3)政府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與行政職能的分開。在政府內部,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與行政職能必須分開,同一政府機構不能既承擔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又承擔行政職能。
2.政企分開的主要措施
(1)解除政府主管部門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直屬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2)大量裁減專業經濟部門和各種行政性公司,發展社會中介組織。(3)加強和改善國有企業的監管方式。(4)完善企業所有制制度,實現產權多元化,建立和完善新型的政企分開的融資投資體制。

『陸』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出發,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深化行政內體制改革的核心,把容簡政放權等改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多次做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



新一屆政府成立之初,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在「放」上下大氣力,努力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在「管」和「服」上不斷創新,努力做好監管的「加法」和服務的「乘法」。

『柒』 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

一、政府職能轉變的定義
政府職能轉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其應擔負的職責和所發揮的功能、作用的范圍、內容、方式的轉移與變化。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性,是由影響政府職能的諸多因素所決定的。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
根據十七大報告,主要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部門建設,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規范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精簡和規范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著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問題。統籌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機構設置,減少領導職數,嚴格控制編制。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三、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戰略目標:
1、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
2、調整行政組織結構,加強宏觀調控部門,減少專業經濟部門,適當調整社會服務部門,加強執法監督部門,培養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
3、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行政部門的職責許可權,明確部門間的職責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職能由同一部門承擔,克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
4、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政府職能體系的法制建設,實現政府職能運行的法制化。

『捌』 行政職能的轉變重點是轉變行政的什麼職能

一、推進政府公開行政。 從政府履行職能的方式來看,必須把推行信息公開制度為實現地方政府職能方式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這既是政府的義務也是對公民「知情權」的保障。信息公開,是為了提高政府效率和開透明,實質上是建設高效政府和陽光政府。廢除原有的封鎖信息的保密制度以及新聞披露的審批制度,增加透明度和公開性,廣泛吸收人民參與政府的決策,減少暗黑箱,保障人民應有的對政府決策的知情權和表達權,能提高政府的信譽和決策的效力,推進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順利進行。 最近的房屋徵收新機制:市區聯動、以區為主。高度重視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房屋徵收與補償是頭等民生大事,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備受市民關注。新聞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市民群眾的知曉率,減小拆遷工作的阻力。要依法保障拆遷,保障重點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要始終做到公開、公正、公平,深入細致做好群眾工作,始終將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確保市民群眾利益不受侵犯。 二、加強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管理職能。 2008年,國務院推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六次機構改革,決定組建國家環境保護部,不在保留國家環保總局。這一決定表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政府的環境保護職能中國需強化。 回顧改革開放歷程,我們的巨大發展是用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換來的。十六大以來, 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能源資源的理念開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以合肥市作為例子,「十一五」以來,合肥市在加快發展過程中,堅持生態立市,突出環保優先,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切實加強環境監管,全面推動污染防治,突出做好「水文章」和「綠文章」,生態環保工作取得新進展。 結合國務院機構改革——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是我國環保事業的一個里程碑,是加強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管理職能道路的重要之舉。 三、推進政府管理創新。 當前,重點要在政府管理觀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機制上實現創新。 強化柔性執法意識:文明執法、微笑執法、人性化執法。要強化柔性執法意識。綜合「執法」並非單純的「執罰」。各執法部門要轉變執法觀念,創新執法方式,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處置與疏導結合,要積極推進行政執法手段的多樣化建設,靈活應用各種引導性、服務性的柔性執法手段,做到文明執法、微笑執法、人性化執法,努力消解執法沖突, 化解社會矛盾。要重視抓好執法隊伍建設,加強法律和業務知識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規范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市民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提升文明素質和文化軟實力。 要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首先就要摸清目前行政職能中還存在的問題。 1、政府傳統的管理模式成為制約政府轉變職能的體制因素。 政府習慣於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和行政手段為主的管理模式。其結果,不僅造成了政府權力的膨脹,而且嚴重阻礙了市場機制和社會自律機製作用的發揮。這樣的例子我們經常在報紙、新聞中看到,某地強制農民種植某種農作物,造成了供過於求,造成農民的巨大損失,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保證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外來經濟單位進行各種限制提高准入條件等。 2、地方政府財政保障不足,成為制約制約地方政府轉變職能的經濟因素。 盡管國有商業銀行一直在降低不良貸款比率、迴避金融風險,盡管國家在實施控制銀根的經濟措施,但是政府舉債度日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政府的金融安全存在的巨大的威脅和隱患不僅會影響到政府職能轉變的順利,更有可能帶來地方政府破產的危險。 3、地方政府信用缺失,成為制約制約地方政府轉變職能的誠信因素。 政府信用缺失問題卻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在質量、性能等方面享有充分的信息優勢,而公眾作為消費者處於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狀態。由於公眾本身所擁有的知識、信息相當有限,加之虛假失真信息泛濫,這樣就會懷疑政府所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真實性。這個問題,通過深入開展政府信用建設,取信於民,就能為政府職能轉變鋪平瞭望道路,有利於推動和促進政府改革的深入。 4、各行政部門間協作不利,部門利益盛行。 我國行政機關實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由於各部門間的專業性非常強,不同工作類型部門間的信息交流較高,部門之間不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和溝通,不能站在政府管理的整體利益上通過溝通尋求彼此的結合點,導致部門間不協調現象的出現。我們經常在電視新聞里看到,公民向政府部門求助無效,各部門之間不但不合作,反而互相推脫,造成公民利益被忽略,這就是各行政部門間協作不利的例子之一。 可以看到,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是艱巨的,但值得欣喜的是,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並且正沿著正確的方向加快推進,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將最終取得預期的成果

『玖』 請問政府職能轉變是什麼意思呢

全能型政府的職能模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對象。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產者、監督者、控制者的角色,為社會和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被淡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觀主體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調節。政府由原來對微觀主體的指令性管理轉換到為市場主體服務上來,轉換到為企業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這一重大轉變是艱難的,但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啃掉的「硬骨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政府與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的角色混淆現象得到改變;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迫使政府管理經濟方式轉變;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也將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有一定改變。但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不當干預與市場競爭秩序維護「缺位」並存,政府規模的膨脹加劇,影響了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
事實證明,把經濟決策權歸還給市場主體,同時提供各類市場主體自由競爭、公平交易的市場環境,讓市場主體分散決策並獨立承擔經濟後果和社會影響,政府專注於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維護的有限理性思維,更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

『拾』 行政職能轉變包含的意思有哪些

A、行政職能來轉變主要是行政的經自濟、文化、社會職能的轉變

B、行政職能轉變是行政職能內涵由簡單轉向復雜的過程
C、行政職能行使方式由政治性、行政性、直接性向經濟性法律性、間接性轉變
D、E是行政管理轉變反面,甚至會阻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