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置行政邊界
㈠ ArcGIS里怎麼畫邊界線。比如地級市的地圖。合並成一個省級界線地圖。
首先我假設你擁有某個省所有地級市行政界線的矢量數據,拷貝一份該數據,載入版到ArcMap,在Editor工具條權中Start Editing,將那些除省界外的地級市的界線刪掉,完成後再將剩下的線選中後,點擊在Editor那個小三角,有個Merge,將線合成為一根線即可。還有一種方法如果你的地級市界線中有關於省界的屬性欄位,直接Selection後輸出就完事啦
㈡ 武都區的行政區劃
1950年武都縣建政,武都縣設9區,85鄉。
1953年由9區分為14區,即:城關、兩水、角弓、金廠、安化、楊壩、甘泉、漢王、三河、透防、坪頭、琵琶、洛塘、木馬區,共轄138個鄉。
1954年3月26日,坪埡鄉劃歸舟曲縣管轄。
1955年,由14區合並為10區:兩水、金廠、安化、楊壩、漢王、三河、透防、坪頭、洛塘、五馬。設立城關鎮由縣直屬。轄10區、1鎮、99鄉。
1956年,鄉的建制由99個合並為70個。8月16日大院、勵志、東坪3鄉劃歸宕昌縣管轄;康縣的龍壩、麻灘鄉劃歸武都縣。11月14日將解板鄉劃歸康縣。
1957年10月29日,太平鄉劃歸康縣。
1958年3月22日,設1區 (洛塘區)43鄉,撤銷兩水、金廠、安化、楊壩、漢王、三河、透防等7區,坪頭和五馬區並入洛塘區,由70個鄉鎮並為43個。9月26日,撤銷洛塘區,並將43個鄉鎮合為35個。11月17日,35個公社合並為17個。12月20日,撤銷康縣,除江浪公社劃歸徽縣外,其餘10個公社並入武都縣。同時撤銷宕昌縣,將沙灣、新寨公社劃歸武都縣。至此武都縣為29個公社。
1961年11月,恢復武都專區建制。12月15日,武都縣分出原康縣,恢復宕昌縣。同年17個公社分為45個,設立10個區工委,即兩水、金廠、安化、隆興、佛崖、漢王、透防、三倉、洛塘、五馬。
1962年,將沙灣、新寨兩個公社劃歸宕昌縣管轄。同年又從姚寨公社分出部分大隊成立了東江公社。
1963年,由城關分出部分大隊成立了五鳳公社。同年,將舟曲縣坪埡公社劃歸武都縣管轄,至此武都縣共轄48個公社。
1966年,部分公社合並,同時撤銷了兩水、漢王、透防、安化、金廠區工委。佛崖、隆興區合並為甘泉區工委;五馬、洛塘、三倉區合並成立了洛塘區公所。武都縣共轄有2個區、41個社鎮。
1968年,撤銷了甘泉、洛塘區,公社管委會一律改為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2年,恢復原柏林公社建制。1975年又恢復洛塘區。1979年恢復原漢林公社建制。
1980年11月,公社革命委員會一律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1年底,武都縣共轄1區、1鎮、42公社,即洛塘區,城關鎮,城郊、錦屏、坪埡藏族、角弓、石門、兩水、蒲池、龐磨、池壩、金廠、漢林、馬街、柏林、安化、隆興、龍壩、魚龍、佛崖、熊池、黃坪、甘泉、龍鳳、東江、漢王、桔柑、外納、透防、三河、郭河、玉皇、琵琶、月照、五庫、三倉、草河、盤底、洛塘、楓相、渭河、西支、五馬、裕河等四十二個公社。
1983年,撤銷洛塘區、42個公社全部撤社建鄉。至此武都縣轄1鎮、41鄉、1民族鄉。
1984年,龐磨鄉更名為馬營鄉(鄉政府由龐磨村遷至馬營村)。
1985年,兩水撤鄉設鎮。
1986年,洛塘、漢王、東江、安化撤鄉設鎮;從桔柑鄉分置磨壩藏族鄉,
1996年,武都縣轄6鎮,36鄉,2民族鄉。
2004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甘肅省隴南市和武都區。
2004年6月,撤銷錦屏、金廠、熊池、透防、草河、盤底、渭河、西支8鄉,同時建立馬街、角弓、魚龍、琵琶、三河、甘泉6鎮。至此武都區轄12鎮、22鄉、2民族鄉。
2014年8月,撤銷外納鄉、馬營鄉、柏林鄉,設立外納鎮、馬營鎮、柏林鎮。 武都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陝西、甘肅、四川交界地帶,長江流域嘉陵江中游,秦巴山系結合部,陝、甘、川三省交通要道,隴南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重鎮,是隴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武都區東與本市康縣相接,南連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和本市文縣,西接本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和本市文縣、宕昌縣,北鄰本市宕昌縣、禮縣和西和縣,東北與本市成縣隔水相望。
武都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2°47』~33°42』、東經104°34』~105°38』,總面積為4683平方公里。 武都地處甘肅南部,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的支脈東西向橫貫全境,境內高山、河谷、溶洞、丘陵、盆地交錯,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氣候垂直分布,地理差異明顯,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寶貝的復雜地帶」。
武都區境內海拔667—3600米,城區海拔998米。最低處為裕河鄉曲家庵,海拔667;最高處為城郊鄉擂鼓山(史書稱為露骨山),主峰海拔3600米。相對高差2933米,垂直差異明顯。根據立地條件,可分為川壩河谷區、半山乾旱區、高寒陰濕區和林緣區,具有「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點。 武都區境內有水杉、紅豆杉和大熊貓、金絲猴等國家級保護動植物。擁有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銅河流域)、裕河金絲猴自然保護區和武都裕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
武都有「千年葯鄉」、「千年椒鄉」之美稱,有各類動植物1300多種,各類中葯材1200多種,有花椒、橘柑、油橄欖等經濟林果百餘種,其中有「米倉紅芪」、「武都黃連」、「大紅袍」花椒、油橄欖;白龍江河谷地帶則被專家認為是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地。建成了花椒、油橄欖、茶葉、核桃、中葯材、蔬菜及山野菜、畜禽水產養殖和優質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基地和產品基地。
㈢ 哪裡有鄉鎮村的行政邊界
這么細的行政區劃是很難找的,尤其是村界,全國得有多大,得有多少個村啊,這個應該是不好找,致於鄉鎮的行政邊界的話,據說水經注軟體公司有全國的鄉鎮邊界,我買過他們軟體,好說歹說才同時送了我一個鎮的邊界,疊加非常准,你可以自己去問下。
㈣ 矢量數據疊置與柵格數據疊置有何不同
參考文獻多緊緊圍繞削減基於網格的矢量數據轉換方法研究這一問題,矢內量數據,刪除對現容狀和喬治亞的分析和總結應用的發展趨勢,全方位的數據網格削減了一些轉換演算法矢量數據轉換,並比較其運算速度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改善方法。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和優化的空間數據結構緊密,光柵和矢量數據之間的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的有效轉換的關鍵技術之一。由於柵格數據是非常有利於空間疊加分析,通常需要將矢量數據轉換成柵格數據的分析。對地理信息系統文本的對比分析兩種結構的基本數據,在總結關於多邊形的邊界代數演算法的基礎上過去的矢量數據柵格數據轉換的方法填充圖形的操作使用,加上基本原則或減,提出一個破線,以改善邊境(數據系列)跟蹤方法。該演算法原理簡單,而不是從相對復雜的操作,速度快,簡單的判斷點,保證了灌裝精度。
㈤ 結合實際舉一個應用疊置分析的實例
疊置分析(Overlay Analysis)
覆蓋疊置分析是將兩層或多層地圖要素進行疊加產生一個新要素層的操作,其結果將原來要素分割生成新的要素,新要素綜合了原來兩層或多層要素所具有的屬性。也就是說,覆蓋疊置分析不僅生成了新的空間關系,還將輸入數據層的屬性聯系起來產生了新的屬性關系。覆蓋疊置分析是對新要素的屬性按一定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分析,進而產生用戶需要的結果或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
1)多邊形疊置
這個過程是將兩層中的多邊形要素疊加,產生輸出層中的新多邊形要素,同時它們的屬性也將聯系起來,以滿足建立分析模型的需要。一般GIS軟體都提供了三種多邊形疊置:
(1)多邊形之和(UNION):輸出保留了兩個輸入的所有多邊形。
(2)多邊形之積(INTERSECT):輸出保留了兩個輸入的共同覆蓋區域。
(3)多邊形疊合(IDENTITY):以一個輸入的邊界為准,而將另一個多邊形與之相匹配,輸出內容是第一個多邊形區域內二個輸入層所有多邊形。
多邊形疊置是個非常有用的分析功能,例如,人口普查區和校區圖疊加,結果表示了每一學校及其對應的普查區,由此就可以查到作為校區新屬性的重疊普查區的人口數。
2)點與多邊形疊加
點與多邊形疊加,實質是計算包含關系。疊加的結果是為每點產生一個新的屬性。例如,井位與規劃區疊加,可找到包含每個井的區域。
㈥ 層序邊界的識別
層序邊界的識別是層序地層學研究的基礎,只有將層序邊界找准,其後所進行的層序對比、層序內部細分及層序演化特徵的研究才具有可靠性。據陸相層序邊界識別標志和級別劃分(表2.1、表2.2)。可以歸納出3種方法,即地震剖面識別標志、鑽井層序界面識別標志、層序地層框架建立。
表2.1 陸相盆地層序邊界的識別標志
表2.2 陸相層序地層劃分級別
2.2.2.1 地震剖面識別標志
鄂爾多斯盆地勘探程度較高,並積累了豐富的地震資料,特別是重點地區如靖邊-安塞、隴東地區等二維測網、三維連片面積覆蓋面大,這為選擇一個骨幹剖面圖,並從不同方位追索識別地震層序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地震層序邊界主要根據反射波的終止類型(削截、上超、下超和頂超)來確定,這些終止類型它不但是劃分層序的主要依據,也是追蹤地層幾何體終止方式的關鍵標志。為了了解時代地層的分布,首先分析地震剖面上各標准反射波組的地質屬性(即層位標定),然後分析不整合面特徵、劃分層序界面級別。
根據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的削截程度,延伸范圍和沉積間斷時間長短,可將不整合界面劃分兩級:一級不整合面一個,即Tj,與印支晚期構造事件相吻合,代表盆地基底隆升或收縮時的古風化剝蝕面,是構造旋迴劃分的標志,為盆地內可作區域追蹤對比的不整合面(圖2.2,圖2.3);二級不整合面一個,即T10,與印支早期構造事件相吻合,代表盆地短暫的抬升或收縮形成的古侵蝕面,屬區域性平行不整合面。
圖2.2 延長組頂部古地貌剖面圖
圖2.3 延長組頂部侵蝕面地震反射特徵典型剖面
2.2.2.2 鑽井層序界面識別標志
鑽井包括測井和錄井資料,後者結合岩心與露頭觀察組合岩性剖面。岩性剖面與其對應的測井曲線,能夠靈敏地反映出由基準面變化所引起的地層旋迴變化,它與地表資料相比,具有縱向上高解析度的獨特優勢。因此它是識別層序界面與分辨高精度層序的重要手段。
(1)岩性剖面界面識別標志
1)古風化暴露面。主要包括古土壤和植物根土層,它往往代表無沉積作用或沉積間斷、不整合面標志。古風化暴露面上的雜色泥岩或風化殼常代表沉積物沉積水下又暴露地表或接近地表遭受淋濾作用的產物。在露頭區內蒙古准格爾旗一帶,三疊系頂與侏羅系構成不整合接觸處(並可能發生過褶曲現象),延長組顏色由棕紅變淡,結構松軟的土壤化程度增高,頂面見氧化鐵質薄膜分布,並與上覆巨厚的礫岩、砂礫岩層接觸,礫岩中所含赤山組砂岩,礫石表面也局部可見被氧化鐵質薄膜包覆(圖2.41;另外,盆地內部經大量鑽井揭露在延長組頂部與上覆侏羅系底的河道沖刷接觸處,也見到類似的古風化暴露面。
圖2.4 內蒙古准格爾旗五字灣構造橫剖面圖
(示侏羅系與三疊系的不整合接觸)
2)河道滯留沉積。地層剖面中的沖刷現象及其上覆的滯留沉積物,一般代表基準面下降於地表之下的侵蝕沖刷作用,常具明顯的沖刷面,是層序邊界的標志。但這種界面要還可細分出兩種:①基準面下降產生的河道切割不整合面,河道改道(自旋迴作用)產生的不整合面,較高級的旋迴界面常是區域分布、規模較大的河道沖刷切割面,如盆地內的T3/J和T3T/2接觸邊界;它們多發育在構造強烈剝蝕區(圖2.5);較次一級旋迴滯留界面如長8段/長9段、長7段/長8段、長3段/長(4+ 5)段,它們多發育在斜坡部位,基準面下降受到切割情況下形成的。②自旋迴作用河道沖刷或基準面上升水進沖刷面,它的特徵是沖刷滯留物多見盆內屑,一般幅度較小,分布范圍有限,前者在地層長1段、長2段、長3段和長9段、長10段地層中,即辮狀或曲流河-三角洲體系內部多見,後者僅在長7段較大的水進期中分布。
(2)岩性、岩相標志
作為層序邊界面的濱岸上超向下遷移,在岩性或錄井剖面中常表現為沉積相朝盆地方向移動,如淺水沉積物直接覆蓋於較深水沉積物之上,如河流-三角洲沉積直接覆於深水泥岩之上,兩類沉積之間往往缺失過渡環境沉積。這在盆地內長6段與長7段的橫向對比剖面中表現得很突出。
岩相類型或相組合在垂向剖面的轉換位置,如水體向上變深的相序或相組合向水體逐漸變淺的相序或相組合轉換處往往是界面位置。如盆地內長7段深水相(或濁積岩)與長6段三角洲前緣相接觸,由深水到淺水形成的相組合轉換點。延長組上部長1段屬湖泊萎縮後的泥沼或湖沼沉積,與其上覆的延安組河流沉積接觸,且兩者之間呈沖刷接觸或區域不整合接觸,形成湖沼與河流沖積相組合的轉換處;以及長9段頂部的水退層位與上覆長8段底的水進層位所組成的相序轉換點,均構成重要的界面位置。
圖2.5 延河長10段油層組底部河道沖刷界面(SBl)
(據李文厚等,1999)
1.沖刷面;2.細砂岩;3. 粉砂岩;4.滯留沉積;5.粉砂質泥岩
(3)基準面旋迴標志
在河流相地層中,辮狀河道發育或砂體縱向上相互切割,彼此疊置(如盆地北部與西部邊緣長10段),往往反映較低的可容納空間,因此位於基準面旋迴上升的早期;低彎度或曲流河發育的孤立的向上變細的河道砂體出現,可意味著可容空間增加,表明處於基準面上升期。基準面的上升,常伴隨著地下水面的上升,在河間地區發育差的泄水盆地,形成河間湖泊(或稱洪泛湖、蓄水窪地),如處於盆地北緣的長(4+5)段中上部出現的以暗色泥岩發育為特徵的洪泛湖,它相當「最大洪泛面」,處於基準面上升向基準面下降的轉換位置。並基於上述可容空間的變化,進而劃分基準面旋迴和界面。另外,當湖盆處於廣闊盆地時,湖面寬、水體淺,強大的風暴浪導致形成風暴沉積。在記錄中已發現多處風暴沉積,如長6段油層組的風暴沉積物(A7井)和長(4+ 5)段油層組的風暴沉積物(耿56井)等,它不僅指示繼長7期大規模水進(湖侵)之後古斜坡上的水深,而且也可以指示一個准層序(或組)的頂界。
(4)測井曲線界面識別標志
①准層序疊置方式或測井曲線形態突變。准層序疊置方式或測井曲線形態突變,而在大范圍或區域上有共性反映,往往是層序邊界識別標志。如盆地內長10段/r2界面處測井曲線發生突變,自然電位曲線在界面以下為大段平直或退積疊置方式,而界面以上為箱狀呈加積-進積疊置方式,兩者之間呈突變關系;長8段/長9段油層組分界處,在盆地南部界面之下,自然電位曲線呈大段平直段落,反映泥質為主的三角洲平原沉積;界面之上自然電位曲線為箱狀、鍾狀或復式鍾狀,呈加積與進積疊置方式;兩者之間呈一明顯的沖刷面,局部地段沖刷面起伏可達5m以上;再如,長3段/長(4+ 5)段油層組分界處,界面之下自然電位曲線呈「細脖子」段,反映泥質、粉砂質泥岩沉積並夾有煤線,界面之上為箱狀,呈加積-進積疊置方式。②層序組或體系域界面。Ⅳ級准層序組或體系域邊界的識別,關鍵是要識別出凝縮層或生油密集段。它在測井曲線上通常以高自然伽馬、高聲波時差、高電阻率、自然電位偏正等(長7段中上部)為特徵,全盆地分布穩定。凝縮層通常與沉積層序間最大水深相伴生,代表湖平面達到最高、湖岸上超點達到向陸最大時期,即最大湖泛面形成時期,而最大湖泛面是層序內的重要界面,該界面以下是湖侵體系域,界面以上是高位體系域。在測井曲線上該界面以下為退積型准層序組,界面以上隨著可容空間由最大逐漸減小或准層序組由退積型轉為進積型准層序組。低位體系域與海相不同,海相低位體系域中往往發育重力流(或濁流)沉積,如盆底扇、斜坡扇沉積體系與相組合,而在湖盆中由於低位期湖域小、水體淺、近源碎屑物供應相對充分,多形成河流-三角洲沉積體系(緩坡帶)、沖積扇-扇三角洲-辮狀三角洲沉積體系(陡坡帶),在測井曲線上表現為加積和退積型為主的兩種准層序組。准層序組的邊界,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有一個或兩個邊界是層序邊界,同時也可以利用識別出的凝縮層和層序邊界的配置關系,劃分出層序邊界。
(5)古生物層序界面識別標志
①生物碎屑層。主要指分布在晚三疊世不同時期湖盆中的介形類以及雙殼、腹足類等生物,它們生活在淺水環境中,死亡後殼體經湖浪作用搬運至岸線附近,後期受湖水的不斷破碎,形成雜亂堆積的殼體碎屑層,因此它可以反映濱岸環境,當其上地層為反映水體逐漸或突然加深的沉積相類型時,這些碎屑層便可以近似代表准層序或准層序組頂界。②遺跡化石。遺跡化石在盆地不同沉積時期中均有較好的保存或記錄,研究較多的是長6段和長(4+5)段油層組各門類。它既是生物行為習性的反映,也是它們賴以生存底質的反映,而這兩者直接受環境因素的控制,因而與環境關系十分密切。利用生物遺跡對環境條件如水深、沉積速率、水動能條件和供氣狀況的敏感性,可以反映出在岩性剖面上表現出來的沉積間斷面。③生物數量和種屬的變化。層序是某一控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套地層,其中所含生物數量從下到上應該是漸變的,從多到少或從少到多因沉積環境不同而定。但是層序邊界上下地層,由於環境發生很大差異,生物數量差別很大,發生突變,從而利用地層中相鄰兩層中生物數量突變而分析是否存在層序界面。如果上、下地層中的生物化石不但數量突變,而且所代表的時代相差較遠,或古生物化石群發生突變,出現生物演化的不連續或生物種屬的突變,這就更說明地層之間發生過沉積間斷或長時間的侵蝕風化,是不整合層序邊界存在的證據。鄂爾多斯盆地晚三疊世延長組生物地層研究工作開展較早,而且結合地層時代劃分,沉積環境對各門類化石的地層分布、種屬與數量的變化、生物演變都作了較深入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上三疊統延長組所含的古植物群、孢粉組合、介形類組合、雙殼類及葉肢介類組合,即不同於上覆侏羅系,也與下伏中三疊統有明顯差別,甚至大多數生物門類的種屬與上覆侏羅系或與下伏中三疊統之間均明顯出現生物演化不連續或斷代現象,說明延長組頂、底界面發生過沉積間斷或不整合。其次,延長組內部不同油層組或段,生物數量與種屬也有明顯變化,如長7段—長8段/長9段—長10段之間,在長7段—長8段油層組,隨著湖盆擴張,湖面上升,水體擴大,生物的種屬明顯增多,甚至有些種屬分異度極高,達到全盛時期,形成中生代最重要的生油層段,也是凝縮層的重要標志。
表2.3 鄂爾多斯盆地晚三疊世層序地層的基本框架
2.2.2.3 層序地層框架建立
綜合分析地震與構造不整合面資料,測井與岩性剖面資料及古生物資料,依據在我國東部陸相油氣勘探中應用層序地層學分析所採用的層序級別劃分意見;遵循由大到小原則,首先進行不整合界面在宏觀上確定其三級層序以上的地層等時性;其次,隨時間間隔縮短,可用古生物,岩性與岩相標志等確定四級層序地層等時性,然後以更小一級的層序地層標志層,分析其沉積的旋迴性,確定其准層序。與其同時,對遠離湖盆地或河流沖積相地層應用了基準面旋迴分析方法進行了分析,或採用兩種方法共同探討了層序地層的結構特點。
結果,將鄂爾多斯盆地晚三疊統延長組劃分為一個Ⅱ級層序;其內部劃分為五個Ⅲ級層序,它們由下而上分別是Ⅲ1(長10段)、Ⅲ2(長9段—長82亞段)、Ⅲ3(長81亞段—長63亞段)、Ⅲ4(長62亞段—長3亞段)、Ⅲ5(長32亞段—長1段),對應的層序邊界分別是SB1、SB2、SB3、SB4、SB5(表2.3)。
㈦ 分水鎮的行政區劃
明清時期
本區域行政區劃,明以前無考。明清設里甲制度,甲以下設團、甲、牌三級,民國《萬縣志》記述「甲大者兩分之,曰前後某甲,甲之長謂之團總。視甲之大小設團若干,置團首。團以下十家為牌,牌有首,十牌為甲,甲有長」。這一時期大二甲轄分水、黃泥、大興、三元、王家、瑞池6個場,設團若干。
民國時期
1927年,國民政府改行政管理體制,甲改鄉鎮,甲以下實行保甲制度,即改團為保,大二甲改為黃泥鄉,設保50個。
1929年推行城鄉自治後成立的第二區轄龍鳳鄉等10個鄉鎮。
1929年由黃泥鄉析出部分保設立培文鄉、三元鄉。
1931年撤銷培文鄉、三元鄉、黃泥鄉,並入大二鎮。
1935年改設第三區,鄉鎮改為聯保,轄12個聯保。
1938年改聯保為鄉鎮,培文鄉與三元鄉合並,轄10個鄉鎮,
1941年調整鄉鎮建制,轄14個鄉鎮,此後直到民國38年沒有大的變化。
解放以後
1949年12月建立高升區,轄培文鄉、三元鄉、孫家鄉、分水鄉、三正鄉、高梁鄉、石馬鄉、五梁鄉、順溪鄉、高升鄉10鄉。
1950年3月置分水區,轄培文鄉、孫家鄉、分水鄉、三元鄉4鄉。1951年1月改分水區為五區,劃出三元鄉至14區,劃入三正鄉,轄三正、分水、培文、孫家4個鄉,71個保(其中三正鄉19個保,分水鄉15個保,培文鄉19個保,孫家鄉18個保)。
1951年後,廢除保甲制,建立村政權,71個保全部改為行政村。
1952年9月劃出孫家鄉(見《萬縣組織史》),轄三正、分水、培文三鄉。
1953年行政區劃大調整,1月,從分水析出龍門村建立分水鎮,轄2個段1個村;從培文鄉析出青雲山、鏵頭嘴、袁家山、大興場、楠木寺、金獅嶺等6個村成立興安鄉。2月,響水鄉高興村(原響水鄉13保)3個隊劃歸分水,後設五馬村;響水鄉付家村(此前為八勝宮村)並入石杠村劃歸分水鄉管轄;甘寧鄉三角村劃歸分水鄉,分水鄉石杠、石梯2村劃入新成立的易家鄉歸第14區管轄。6月,從三正鄉析出四方、蘭花、紅椿、楊柳、新屋、新民等6個村建立棗園鄉;從分水鄉析出石燕、黃泥、禮福、白果、紅豆、鳳凰、清坪等7個村建立黃泥鄉;從培文鄉析出龔家山、八角、向廟等5個村成立向廟鄉;從三正鄉析出上石孔、下石孔、石龍、白果、麻柳,分水鄉析出五馬、智德等村組建新石鄉。
1953年7月後,分水區管轄三正、分水、培文、新石、棗園、黃泥、向廟、興安、分水鎮等9個鄉鎮。
1955年12月恢復五區為分水區、撤銷8個小鄉,恢復為三正、分水、培文3鄉(其中新石鄉的智德、五馬劃歸分水鄉,其餘村劃入三正鄉;黃泥鄉所轄村分別並入分水、三元、易家鄉);保留分水鎮,改轄3個段,1個村;劃入高升鄉、石馬鄉、三元鄉(此前,1953年7月劃出易家、瑞池、筆峰、三更、小彎、雙河、新村等7個村組建了瑞池鄉)、易家鄉、孫家鄉。被撤銷的高石鄉(1953年11月成立,辦公地點望月嶺)的回龍村(後與中壩村合並)劃入分水鄉;被撤銷的大梁鄉(1953年1月成立,辦公地點新屋院子)的永角、王興2村劃入三正鄉;甘寧鄉辣子坪村與高升鄉小城村1隊合並為辣子村劃歸三正鄉管轄;被撤銷的高洞鄉(1953年1月成立)的茶坪、牟家2村劃入三正鄉;三元鄉的紅豆村劃歸分水鄉。被撤銷的新石鄉的五馬村與高興村合並成立新的五馬村。全區轄鄉鎮9個,行政村7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364個。
1956年6月,撤銷易家鄉,其石杠、中壩兩村劃歸分水鄉管轄。1958年搞人民公社,11月改鄉為公社,適當合並或改村為管理區隊。全區轄公社7個,鎮1個,共設區隊152個。
1961年4月劃出石馬公社。改公社管理的區隊為生產大隊,並新增設組建了雙豐、紅寨、五馬、砂坪、青龍、楠木寺等生產大隊。4月,從高升公社中析出荊竹、楊見、蒲團、帽合等4個生產大隊,並將楊見分出毛壩,蒲團分出白羊、荊竹分出雙河共7個生產大隊,復置毛壩公社;從三正公社中分出四方、蘭花、新民、新屋、茶坪、牟家、永角、王興等8個生產大隊並將茶坪分出砂坪,永角分出青龍共10個生產大隊復置棗園公社。7月,從分水公社析出禮福、三角等生產大隊復置黃泥公社。12月,從培文公社析出大興場、金獅嶺、袁家山3個生產大隊並將大興場分出楠木、青雲山共5個生產大隊成立大興公社。全區轄10個公社1個鎮,106個生產大隊,804個生產隊。
1966年11月,全區5個公社在「破四舊」時期更名,高升改為光輝、棗園改為紅花、培文改為文武、三元改為燈塔、孫家改為太陽,同時43個生產大隊也更名。
1975年11月全部恢復原名。1979年培文公社紅古大隊劃出花果園大隊,全區增劃53個生產隊,1980年再次增劃190個生產隊。
1981年地名普查毛壩公社更名為茅坪公社,另有38個大隊更名,分水鎮3個居民小組組建成1個社區,全區轄10個公社1個鎮,107個大隊,1個社區,1047個生產隊。
1984年4月,全區公社改為鄉。7月,分水鄉並入分水鎮,直到1992年未有變動,全區轄9鄉1鎮,107個村,1個社區。
1992年10月,分水區建制撤銷,轄區合並組建了三正鎮、培文鎮、分水鎮、這一時期轄區有3個鎮,72個村,6個社區,775個村民小組。
1998年11月,分水鎮析出三角、石梯、金鳳、紅寨、杉林、石杠、禮福、白果、紅豆、清坪等10個村和黃泥社區設立黃泥鄉。培文鎮析出鄧家、梨子、高樓、張家山、大沖、老觀、石硤、花屋、油寨等9個村和三元社區設立三元鄉;析出楠木寺、大興、金獅嶺、青雲山、袁家山等5個村設立大興鄉。1998年12月,經原萬州區天城管委會批准,撤銷分水鎮下壩村、雙豐村,建立敬家河、雙豐、下壩3個社區。這一時期轄區有3鄉3鎮,70個村,9個社區,732個村民(居民)小組。
2004年9月,三正鎮、分水鎮、培文鎮、黃泥鄉、三元鄉、大興鄉合並組建成分水鎮。10月,調整村居規模,合並村、居民小組。
2005年12月,分水鎮轄分水嶺社區、三正埠社區、張家嘴社區三個社區和石碾村、大地村、五馬村、川心村、竹山村、雙紅村、辣子村、四方村、棗園村、茶坪村、王興村、黃泥村、三角村、紅豆村、培文村、郎家村、龔家灣村、八角村、紅古村、大沖村、三元村、花屋村、大興村等23個村,198個村民小組,27個居民小組。 分水鎮地處渝東平行嶺谷區與山地過渡地帶,地貌以丘陵為主,四周山巒重疊,深丘峽谷縱橫,地質復雜,地形多樣,海拔在200~850米之間。
地貌
境內地質復雜,地貌多樣,以低山、丘陵為主,次為低中山。全境最高點為北部悅君山馬鬃嶺,海拔1373米;最低點為西南部的王場河溝,海拔240米,境內相對高差1133米。全境低山、丘陵面積約佔三分之二,低中山和山間平地面積約佔五分之一,極少的平壩和台地零星散布。
地質
境內地質構造線屬於新華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帶武陵山褶皺帶西緣與大巴山弧形褶皺帶控制的四川菱形構造盆地的北東三角區一隅。多為小褶皺,呈雁形排列,紐狀起伏。其褶皺以鐵峰山背斜和萬縣向斜為主。鐵峰山背斜在白廟入境,境內全長10公里,地層為三疊紀須家河組和中、下侏羅紀。萬縣向斜核心地層為上侏羅紀,由東北向西南在紅古村陳明岩進入忠縣境。
山脈
境內北部為鐵峰山脈,約呈東西走向,在境內東起於荊竹溝,西止於白廟梁,長約10公里,寬約3.5公里。在境內稱為悅君山(地名辦確認)。
㈧ 如何巧記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這部分知識具有量大、難度低的特點,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在高考中這部分知識直接出現的概率很小。但是它卻是學習整個中國地理的綱、基礎、知識的落腳點。
1、中國的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
海陸位置: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緯度位置:南北跨緯度近50°,大部分在溫帶,南部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2、中國的疆域:
⑴面積廣大,陸地面積有960萬平方千米(還有37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300萬平方千米經濟專屬區)。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國。
⑵領土四至
最北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主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島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img,45,21]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附近
南北跨緯度近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多、約5000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3、疆界和鄰國
⑴陸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國界長達2萬多千米,共有14個陸上鄰國,從鴨綠江口開始到北侖河口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參照地圖冊)。
[注意]我國已於2004年3月承認錫金是印度的一個邦。
鄰國名稱所屬區域
與中國相鄰的省
地理特徵
朝鮮
東亞
遼寧、吉林
半島國
俄羅斯
相鄰部分屬北亞
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蒙古
東亞
內蒙古、甘肅、新疆
內陸國
哈薩克
中亞
新疆
均為內陸國,哈薩克為世界最大的內陸國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
阿富汗
西亞
新疆
內陸國(目前世界熱點)
巴基斯坦
南亞
新疆
臨海國、與我國相鄰的是克什米爾的巴控區
印度
南亞
新疆、西藏
臨海國(重點國家)
尼泊爾
南亞
西藏
內陸山國,以喜馬拉雅山與中國分界,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尼邊界
不丹
緬甸
東南亞
西藏、雲南
臨海國,怒江流入緬甸後為薩爾溫江
寮國
東南亞
雲南
內陸國,瀾滄江流入緬甸、寮國後為湄公河
越南
東南亞
雲南、廣西
臨海國
⑵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國家:
我國有18000千米長的海岸線,對於我國的海上疆界同學們應了解如下幾個概念:
臨海:和大陸直接相臨的海域。我國的臨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太平洋、南海。這里應注意我國台灣島的東部與太平洋直接相臨。(廣闊的太平洋給我國帶來了大量的水汽,對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及海洋運輸、海洋資源開發產生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領海:國家領土在海中的延伸,屬於國家領土的一部分。領海的范圍是從大陸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12海里。國家對領海行使主權。
內海:如果邊緣海或海峽完全屬於我國領海,則為我國內海。我國的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
專屬經濟區:從大陸海岸基線向海中延伸200海里。專屬經濟區所屬國傢具有勘探、開發、使用、養護、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資源的權利,對人工設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環保等的權利。其它國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飛越的自由,以及與這些自由有關的其他符合國際法的用途(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等)。
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渤海海峽
半島:我國的半島自北向南有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
島嶼:我國是世界上島嶼眾多的國家之一。我國90%的島嶼分布在東海和南海。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分別是我國第一、第二、第三大島。舟山群島、廟島群島、澎湖列島、南海諸島是我國的四大群島。浙江省是我國島嶼分布最多的省。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注意]關注「海島爭端」
在東海、黃海地區,我國與朝鮮、韓國、日本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劃界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我國的釣魚島則仍被日本占據著。
南海地區的形勢更為復雜。目前,在南海地區,各國的專屬經濟區相互重疊交叉,我國的海洋權益受損最嚴重。
目前,日本不但在東海釣魚島問題上態度蠻橫,而且其海上自衛隊走出國門,南下與東盟國家在馬六甲海峽開展聯合巡邏和聯合軍演,插手南海地區事務。
近年來,印度的軍事戰略有所調整,以「控制印度洋」為中心,同時開始執行「向東看」政策。印度加緊建設遠洋海軍,並已經「東進」南海海域,與越南等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頗令周邊感到不安。
4、我國的行政區劃
三級行政區:我國疆域遼闊,為了便於行政管理,有利於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三級,我國擁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注意]這是我們學習的難點,建議同學們通過經常看電視(天氣預報)、報刊、多看地圖、多做填圖練習和拼圖游戲等方式,熟練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位置、大小、輪廓特徵等以及他們的簡稱、省會所在地城市等。
㈨ 如何合並這兩張圖,我像把他倆疊加在一起,在地形圖的基礎上有行政區域劃分
使用Photoshop就可以合並,也不太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