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萬法規律

萬法規律

發布時間: 2021-02-12 14:14:34

❶ 萬法皆生是什麼意思

萬法抄皆生的意思就是,世間萬襲物的法則,大都建立在活在世間的萬物的基礎上,以及他們感悟出來的東西,所以被稱之為萬法皆生。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並沒有單獨、固定、恆常的存在。所以在究竟上,是不可得的。這里講的一切事物,就是萬法。包括了看得見的實物,也包括了看不見的思想、甚至也包括了佛法本身。所以是一切一切的事物。都是遵循這個規律(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

❷ 請問有誰知道什麼叫做萬法歸自然

這是一種氣功界的論述.有「萬法歸自然」,「練功貴乎自然」
在少林武功中也提及了這以境界,詳述如下
1.第一境界——外五行與精氣神力
研習少林傳統武術和其他門派一樣,先練其形。少林傳統武術的形又分為外五行與內五行。這里主要要講的外五行,即眼、手、身、法、步。
所謂眼者為見性,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穿力。盯其目標,待其變化,對其一絲一毫亦不放過。只有仔細的觀察、正確的判斷才能果斷出擊,一擊即中。武術上常用的指上而打下、聲東而擊西,這就是眼的妙用。古譜上有雲:動作之始眼為先。練習第一境界者首先要從練眼開始。
手,手是人身上的一樣兵器。可拳、可掌,可攻、可守。可以根據進攻或防守的不同需求變換不同的手法去應對。少林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有起、隨、追三勢伏在內,所謂的起、隨、追就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手臂在人體的三大節中為梢節,其起勢是滾出滾入,這也是少林拳出拳有別與其他拳種的特點之一。而人的手臂亦可分為三節:掌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他也包含起、隨、追三勢,即手起、肘隨、肩追,這也是出手進攻的三個階段。在防守時,手要隨勢滾落、貼身而防,彌補破綻。
身,身是人體的樞紐,力量傳發的主宰。古譜上有雲:出手以手為妙,進步以步為奇。但無論是出手還是進步都要以身為要。身以滾而進,手才能以滾而出。身為身體三節之中節,如中節不明,全身皆空。動、靜、急、徐,閃、展、騰、挪、盡在身法。
法即為方法,練習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練習的效果。眼法、手法、身法、步法等方法的相互協調、相互結合,這才構成了少林拳。少林拳的練習方法分為定勢練習法和不定勢練習法。所謂的定勢練習就是沿著套路一招一勢的去練習,練習的過程是一個定勢。而在實戰運用時就是一個不定勢。定勢是不定勢的雛形與基礎,我們練習定勢也是為了將來不定勢的需要。從定勢到不定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通過扎扎實實的練習,才能從定勢逐漸向不定勢轉變。
步,三節中的根節,乃人體萬力之源。顧名思義,步也就是人體基礎的基礎。少林拳中的樁功就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一點,它要求步之出入、落地、進攻、進退都穩如泰山。弓、馬、撲、虛、歇等步行要輕盈敏捷、變換靈活。少林拳的步還講究「向前一進踩,後退一回跺」,這也是少林拳步法的獨到之處。
練習外五行,主要是練習動作的協調與配合、練習少林拳法中身法八要:起落進退、翻側收縱。起就是起橫落順,起要展身而起,落要縮身而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進步就踩,退步就跺。進步要低,退步要高,步到身到,偎身靠打。翻身要砸,側身要快。翻身顧前後,側身顧左右。收要縮身,縱要猛發。收如伏貓,縱如猛虎。每個動作都要按照身法的八要去練。在眼、手、身、法、步中,眼為旌旗,手要開合,身要轉動,法要變化,步要進退。練習第一境界者,此為首要。
精、氣、神、力也是少林拳第一境界練習者需要練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即精神,少林拳的精神主要是從身體的四個方面體現出來,這四個方面就是「四梢」。即:發為血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指甲為筋梢,在出拳的同時必須四梢齊。發,要怒發沖冠;牙,牙可斷金;舌,舌可摧勁;指,指如鋼釘。
氣即為氣息。少林拳譜中有:一氣通天地,二氣隔山河之說。何為一氣,一呼一吸為一氣。呼吸與動作的開合收發是相互照應、相輔相成的。吸為合落,呼為開起。在收發中,收為吸,呼為發。吸時猶如萬道鋼繩纏身,呼時用萬均之力抖身而發,掙斷鋼鎖。呼吸調整的是否得當,運用的是否正確,直接決定著你的出拳的力量和速度。影響著你全身的協調和動作的規范性。古人雲:練拳先練氣。因此說練氣也是練習少林拳的一個重組成部分。我們在練拳前,首先要氣沉丹田。何為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識引導氣感下行而獲得的一種對丹田的刺激,並使身體重心下降,步架穩沉。氣沉丹田後還要意守,就是排除雜念,全副精神注意到丹田之內,耳無聞、目不見。心不外馳、鎖心猿、栓意馬,一心一意體會真氣之活動。少林拳的八段錦在練氣上就有著其獨到之處。
神,神及為神韻。練其行,需有其神,是為韻。少林古拳譜有雲:頭如猴行,身如龍行,步如雞行。也就是說在練習少林拳時,頭要有靈猴般的靈敏、多變。身要有神龍般的矯捷、靈活。步要有雄雞般的輕盈和沉穩。練拳時,大,要有大江之水洶涌澎湃、一瀉千里之磅礴。小,要有清風拂細水般的靜逸。用身法練其行,用心雲體其韻。
力,是為力量。少林拳在發力上也有其獨到之處,有其獨特的發力方法。這也是少林武術在我國武術界一直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其有三大發力階段:一,通過練習樁功,外五行有機配合而發出的力量是為本力。二,在動作正確規范的前提下,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靠身體靈活多變產生的力量叫巧力。三,在圍身靠打短兵相接時,用潛意識帶動全身各個部位,將力量凝聚於一點而發出的力,叫寸力。在此境界中,力量在進攻變化時要形成一種自然之力。是為外五行與精氣神氣合為一體崩發出人體潛伏的力量。
第一境界的外五行與精氣神力是練習少林武術的基礎與根本。只有通過刻苦的練習,你才能對少林傳統武術有初步的認識,才能體會到「心為君、膽為帥、手足為兵、目為旌旗、氣為先行」之內涵。

2.第二境界——內外五行與大自然的結合

在少林傳統拳的第一境界中,我們已詳盡而全面的介紹了少林拳的外五行與精氣神力。練習第一境界,剛開始就得扎扎實實的練習老師教的套路,其中每一招一勢都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師傅教你的主法,是他多年積累的結果。要以此為跳台,用你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去實踐,形成你自己的風格,向更高的層次、更高的境界躍進。
這個階段對於習武者來說,既是一個收獲的階段,也是一個自足階段。大多數習武者到了這一階段,覺得自己小有所成,也有了一些成就,被隨之而來的鮮花和金錢沖昏了頭腦。就練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可以了,甚至認為這就是練武的結果,也就止步不前了……。但經過時間的考驗、春夏秋冬的洗禮,你的思想就開始慢慢地轉變,你就會覺得自己練過的不過爾爾。
我們練習武術,練的就是自己的開合、自己的空隙。每一動是開,每一靜是合,開與合是動作的過程。在開合之際就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點,也就是空隙。為了更快、更好的彌補自己的空隙,就要將外五行與內五行進行充分融合,將自己的精氣神提到最高,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這就到了品味的階段。就像什麼樣的茶用什麼樣的水,什麼地方的茶什麼季節最好喝,什麼樣的茶用多高溫度的水才好。茶具的運用、倒茶的藝術等,綜合在一起,方見你品茶的水平與喝茶的功夫。這個階段是你對武功品味的階段,你就會發現你的思想可以超越人。但超越不了武功,更超越不了禪的境界。此時,在你的心裡便開始思索圓的理論,「除栽不離鎖,起隨追中行,字字八分勢,盡在一圓中。」在第二境界中我們首先要透徹了解內五行,然後將其與外五行有機的結合,使其融為一體,才能將其與大自然相聯系。離鎖,起隨追中行,字字八分勢,盡在一圓中。」在第二境界中我們首先要透徹了解內五行,然後將其與外五行有機的結合,使其融為一體,才能將其與大自然相聯系。
古人雲:君子修身養性,內外兼修。我們習練少林傳統拳也是如此。外五行者:眼手身法步,內五行:心肝脾肺腎。外為陽,內為陰,外五行是外在的,可以直接用形體表現出來的東西。而內五行則內在的,無法用形體去表現。但它最深入、更實質的去接觸人體內在的思想和意識。因此說,它就要比外五行更高一個層次,也就更難練。
練習內五行是充分利用大腦的意識,精氣神氣擰為一體,讓意識逐個通過內五行。其順序是:肝木生火攻心,明目發脾行肺氣,入腎水動其步。其意是說:練拳時,固肝壯膽、二目出神、呼吸自然、心動帶身、身領手腳。這就是歌雇中所說:身心一動手腳隨,要將兩拳並一腿,前手起,後手隨,兩手互換一氣摧。在練拳時要用大腦的意識去引導內五行內在的轉動,要其如長江之水,綿綿不絕。
內五行再帶動外五行從而完成一系列的動作。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的過程也是外五行的陽與內五行陰相互平衡、相互支配的過程,從而達到陰陽平衡。古拳譜有雲:起要橫,落要順,起橫落順人難近。其要求是: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練拳的起落就是法,世界萬物有法才能變。法的本身就是自然,那麼拳法中的橫為陽,順就為陰,陰陽結合才有變化,這樣就吻合了自然變化的規律。
眼前無敵似有敵,就是說在練功時,要將身體全身心的投入到練功當中去,把自己的意識和思想高度集中。用意識把自己放入到一個四面楚歌之境地,不允許自己出現一絲一毫的鬆懈和失誤。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是我們練習武術目的。這個目標不但是初學者的目標,又是所有習練者共同追求的目標,所有的人都在這個目標裡面轉,讓你揣摩不透也領悟不透,這也就是少林拳的奧妙之處和神秘之處,叫你想超越但又無超越、不能超越。
在此境界中我們還必須掌握「六合」。少林古拳譜有:少林六合無雙傳,多少玄妙在此間。六合分為外三合和內三合。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有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功合。外三合是外在的,用形體、形態隨意可以表現出來。因此在練拳的時候要一絲不苟,隨時注意自己的外三合有沒有合住。而內三合則是內在的,需用用自己的大腦、自己的意識去感覺。用自己的意識將內三合合住並與外三合融匯一處,讓其強大限度的輔助自己的動作。外三合練表,內三合練意念。也就是說內三合的練習也就是智慧的開發。少林拳的每一招一式都在六合之中。一開一合,一起一落,一進一退,一呼一吸,一動一靜,無不在六合之中。
武術有內外五行。外五行:手法身法步;內五行:心肝脾肺腎。自然也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剋,形成了天、地、人缺一不可的空間,自然生、自然滅的輪回,是陰陽自然變化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五行的相生相剋才是千變萬化之源。武術也是其中一分子,外五行的眼手身法步和內五行的心肝脾肺腎與大自然的水木金火土的結合,才能達到最高境界,想要講通力之源、法之源,就得領會五行及五行的生克制化關系,用心去開支,用心去領悟。
到了這個階段,招勢的奇妙不再是這個境界所追求的目標,你才會感到道的高低不平,道的漫長,道的艱難。此時拳情、武趣、法門頓開。練其道,動其圓,舞其情,知其妙,悟其禪,動如千斤重,靜如清泉水,五行內合勁,萬法歸自然。

3.第三境界——拳與禪的結合

通過內外五行與自然五行的結合,也就是拳法與自然的結合。我們了解到拳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為了生存,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向大自然討生命,向大自然要生活。揮全力運巨斧與天博命,劈雨霧掃障礙欲尋歸蹤。人類經歷了艱難而又漫長的歷程,在這艱難而又漫長的歷程中,人類逐漸的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氣,了解了天地陰陽自然變化的規律。也就知道如何去順其自然,如何將自己融入自然。人類也就積累了一整套的與大自然或斗或順的生存經驗和本領,而武術就是其中本領之一。
少林寺是禪宗祖庭,決定了少林拳和禪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少林拳從南北朝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一千多年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一直為世人所矚目,並非是其單單能打能殺,而是其與禪緊密相連,相互融洽,「以禪入武,以武悟禪。」少林拳是我國歷史文化與佛學完美相結合其內涵不斷升華的必然產物,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只在戰場的拼殺,它已形成了一種古老文化,成為了一種國粹,它與禪的至高思想融為一體。為了彌補拳法中動作開合的缺陷,就與內三合:心、意、氣、力,內五行:心、肝、脾、肺、腎有機的結合,練習智慧的開發。武術與禪的結合也就研成了「武術禪」。禪,是虛無飄渺、似有似無、似空非空的空頭概念,你看不見也抓不著,更無從著手去理解和深究。只有將其與武術相結合,將其從虛無飄渺轉變成為一個實體,讓武術成為其代言人。我們才能從實際出發,從根本出發,用禪去彌補拳,用拳去全現禪。
人們常說的「禪拳歸一」也好,還是「禪武宗風」也好,無疑都是說禪與拳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是相互依靠、相互生存的。武學研習者素質的高低,人品的高低,對武學目的的認識,對武學人生觀的認識,都直接影響著你能達到武術境界的高低。這也就是我們需要學習、需要修的禪。而你認識的錯誤或認識的偏差就是你修禪道路上的魔,我們只有用智慧、用真理去消除魔障、斬荊拔棘,才能攀上武學之顛峰。剛柔相濟是拳,清澈見底是禪。我們只有在清澈見底的禪水之中找到自我,看清自然,超越自我,才能將拳之底蘊,拳之內涵發揮到極至。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先讓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識提高一個層次,提高一個境界。將禪與拳揉為一體,達到拳理禪慧的境界。這也是練習少林拳者最終要達到心境。
人類要想超越自然,就必須先看清自我、了解自我。只有看清了、了解了自己的面目、自己的本質,才能讓你的思想進一步開始轉變,更深在去理解人體的本能和人體的潛能、結構、氣血、運行的規律、穴位時間的定論、天氣和人心情的變化。到了這個時候,你才會覺得人是如此的簡單,如此的平常。
思想境界的提高,自然離不開古文化、兵法、書法、棋趣的熏陶,談禪論武,使你的思想情操達到上乘。到此,有很多的武術疑問、難點便會迎仞而解,思想突然轉變。古文化和武術的結合,兵法、棋趣、書法好象無武不能。琴棋書畫都是拳,行動坐卧皆是禪。武術與兵法、與計謀、與陰陽的結合構成了古代戰爭的靈魂。元代的福裕禪師在任方丈期間,能支派周邊三個省的兵馬。明代的小山和尚曾三次掛帥平倭。這就是將武術禪的理論充分融會到戰爭當中去,用武術為戰爭的實體,用禪為戰爭的理論。兩者相互協調、相互支配,構成戰爭的主體。禪與拳搭配的是否合理,運用的是否得當,就直接決定著戰爭的成功與失敗。
少林拳從內五行到外五行,從外三合到內三合,直到禪武歸一,它把健體強身、報國安良、修心養性從頭至尾做了一個統籌。從求動作、求招式到求思想,求品位至明自理、悟禪慧,真正的體現了少林拳的博大精深,不愧為武術之至尊、中華之瑰寶。
能達到第三境界的人,除了先天要有很好的資質外,還要經過後天的不斷學習、不斷磨練、不斷積累,具備很高的武德,很高的文化修養,才能從古文化中吸取營養,去觀察世事,觀悟人生。
拳在意中練,隨機應心變,三節分明妙,六合求機玄。內外五行固,法能生萬變。禪武融一體,自然是圓理。苦磨持久中,佛祖即成全

❸ 萬法皆空是什麼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字面的意思大致如下:萬法皆空,就是一切法都是空。但唯有因果不空。這句話是方便說。其中有內在的含義。
萬法皆空,這句話是經典,也是大家公認的。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並沒有單獨、固定、恆常的存在。所以在究竟上,是不可得的。這里講的一切事物,就是萬法。包括了看得見的實物,也包括了看不見的思想、甚至也包括了佛法本身。所以是一切一切的事物。都是遵循這個規律(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正因為遵循了這個規律,所以萬法緣起緣滅。其實緣起緣滅就是因果。因為因,所以果。
換句話來說,其實這兩句話就是一句話。萬法皆空就是萬法緣起緣滅。因果不空也是萬法緣起緣滅。
我們的法師方便說這句話,是為了慈悲發心,想告訴三界有情眾生。萬法緣起緣滅。萬法因緣生。這樣的道理。第一、是為了讓眾生看破萬法存在的本質是空。因為是有條件的。條件一旦變,則萬法變。也可以說是諸行無常。第二、佛開示的四諦。苦集滅道。這是苦,我已離。這是集,我已斷。這是滅,我已證。這是道,我已修。也是因果。知道這是苦,就必須知道苦的因。苦的因就是集。那怎麼消滅集呢,就是滅。那麼修行滅的道路是什麼呢。就是道。這些話邏輯貫通也是因果。
因果的道理在我們所知道的這個娑婆世界、其他世界都是必定存在的。要知道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也是因地發願,修行菩薩道,果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所以也就可以來推算:在我們所能知道世界中,萬法皆空,因為萬法都是因緣生。因果不空,也是因為萬法因緣生。

❹ 道家萬法歸一什麼意思

道家萬法歸一的意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此句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一切都最終歸於道,無論是什麼,他們的源都是道。起於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復終又歸於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全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

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

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4)萬法規律擴展閱讀:

「道法自然」的本體論意義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註:「人當法地安靜柔和也,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勞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道清靜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王弼註:「法,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

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無故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

可見,「法」此處並非法令制度,而作動詞「效法」之意。《道德經》第25節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據帛書記載,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為,道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法自然」並不是把道與自然對立起來,道是終極的、絕對的,沒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這一概念在老子的學說中一般有三方面構成,即一是不幹預,自由發展,二是不勉強,三是出於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見,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規律達致「無為而無不為」之境。此處,「法」一詞在句中作為動詞,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無法則、法律之意。

當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則之意,即遵循社會常理、常識、常情,而這些既是「道」的引申義,從而也可作為世俗法律之根基與合理性之評判。

老子認為,「國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

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來成就,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在於道是根基、母體之所在。而王作為國家的統治者要治理國家,也應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運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倫理、政策、規則等都應順應道的發展規律。

2、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於古書一般沒有標點與分段,所以後人在加註的時候,囿於不同的學識,從而對此句話產生不同的意義理解。這種劃分是由唐代李約在《道德真經新注》斷句而成,他將「人」改為「王」而銜接上句國中四大之君王大。

李約註:「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謂「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謂之「德」。凡言人屬者耳,其義雲「法地地」如地之無私載。

「法天天」,如天之無私覆。「法道道」,如道之無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例也。後之字者謬妄相傳,皆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則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

豈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無心,而亦可轉相法乎?又況「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離決裂,義理疏遠矣。

高明也在《帛書老子校注》中認為,李說雖辨,而歷代學者多棄之不用或謂「乃小兒牙牙學語」單詞重疊,非老子之。雖說不詞,但確為古之一說,況且如今尚有信從者。

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謂人,地,天皆法於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雖謂「三生萬物」不言而喻,生萬物者當為「道」絕不會理解為生萬物者「三」耳。

古棣在《老子校詁》中解釋此四句說:「法地地」,是說以地之所以為地者,為法,地之所以為地,即地無私載;「法天天」,是說以天之所以為天者,為法,天之所以為天,即天無私覆;「法道道」,是說以道之所以為道者,為法。

道之所以為道者的特質,即「道法自然」 。「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為法,而不橫加干預,亦即「無為」。

這里「法」字有法則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無私載、謙卑無爭為法,以天之無私藏為法,以道之自然為法,從而道與自然歸一。

此處之法乃道之法,對道的遵循可以使得天、地、人三界秩序井然,得以理治。高定彝認為,此句表達了古人的系統論的觀點, 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人、天、地、自然等構成了一個有層次、結構、整體的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當然由王到地、天,最後到道、自然,葉海煙認為,這一層層遞進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擴充為「歸向」、「超越」的意蘊,而不止於「依循」、「效仿」 。

❺ 一切皆有法,萬法皆有宗。知足常樂!是啥意思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來的生存法則,也就自是自然法則。簡單講就是 生老病死。人在世間只是短暫的停留。逃脫不了自然法則的約束。
自然法則有它的規律,那就是生死循環。這樣的規律也就是所說的世間萬物根本,也就是宗。無論是科學角度講的宇宙誕生,還是無數宗教形式的創建者對教義的渲染。都掌握了一定的真理。結果都是想讓大部分人遵循生存的規律,在宗教形式的宣揚中,傳播著信仰與宗教所履行的教義。
其實,一切很簡單,各種宗教形式大多以行善助人為主,如果人沒有那麼多慾望,當然沒有那麼多煩惱,自然會坦盪開懷,也是"樂"字的詮釋。
無論,我們信佛或是基督。都改變不了生死循環。直到萬物毀滅,所有宗教和科學也就同時毀滅了.迎接這個浩瀚宇宙的會是新的天地。

❻ 萬法唯一體,

蓋聞流萬法唯一理,貫萬古唯一心,心者萬法之源眾妙之體,靈明不昧,清凈空寂.
觀經說版:「是心作佛權,是心是佛,故心心不異,佛佛相通.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
心佛一如,名異而體同.
「萬法唯一理」容易理《道德經》的「道」、《易經》中的「太極」,盡管名字不同,但「道」和「太極」都是指宇宙組成的「終極元素」,其實質是一樣的.而《易經》就是講「太極」的運動規律——陰陽的運動規律,所以「一理」就是「陰陽的運動規律」.道家、佛家只是從不同的側面來研究「陰陽的運動規律」.
「萬古唯一心」應該是從時間空間、非時間非空間的角度來說的,即根據陰陽理論,有時間空間就必然有非時間非空間,而這種「時間空間、非時間非空間」的核心規律就應該是「心」的運動規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心心不異,佛佛相通」:從上面可以看出,「一理」和「一心」可以看成「一理」為陽、「一心」為陰,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❼ 世間規律 空生萬物 萬法必竟空 這句話怎麼理解。是什麼意思

你好!
什麼都是空的,包括宇宙來自空,看看霍金的書就知道這些意思了
如有疑問,請追問。

❽ 萬法皆因果

世事無常,變化不定,緣聚緣散,神秘莫測。但萬事皆有其因,所謂萬法皆空而因果不空,其根源在於無明。無明造業,有業因就有果報,業因是種子,種子遇緣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以一切法都不出因果。既然是業因果報,為什麼佛法說緣生?因為緣是條件,條件具足才能生,條件不具備,雖有業因種子,也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種子是因,但如果沒有緣,如陽光、土壤、雨水、肥料,千年種子也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所以因雖然是生的根本,但什麼時候生,結果如何,則全由緣是否具備而定。有緣才能生,無緣縱然有種也不生。所以佛法說緣生。
緣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眾緣和合,非常復雜,不是一個條件,而是多個條件。如布施,須施者、受施、施物三者具足,才能完成。這是從粗的方面而說,這三方面因緣已是千差萬別,說之無盡。如從細的方面而說,每一個緣裡面又有無量緣。施者、受施、施物每一緣里,如果不在同一地方、同一時間出現,這一布施的行為便不能發生。而這些緣的聚合又非緣不可。聚合是緣份,人與人聚會是緣份,人與物的聚會也是緣份。兩個不相識的人,對面相遇,目光交錯,莞爾一笑,就是緣份。你在大街上摔倒了,有人扶你起來,也是緣份。四年同窗,那是多生的緣份。如是家人眷屬,更是多生多世緣份深厚。所謂偶然,出乎意外,神秘莫測,其實都是必然,無不是緣聚而現。由此可見,一切法莫非眾緣聚合而生。大到世界,小到微塵,無不是無量緣合。但我們並沒有細心去觀察過,甚至於根本就不曾想過這椿事。不知道緣合是如此之復雜。它的復雜程度與盡虛空遍法界相等,與眾生識心中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無異。所以佛法說緣生,有多層含義:一是說明一切現相都是緣合,沒有自體,當體即空。諸法緣生,諸法不過是因果果因的變化而已。緣生無自體,皆是虛幻不實,並非真實的存在。這是宇宙世間一切萬物的真相。十法界依正庄嚴的真相是什麼?就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哪裡有真實?哪裡有實在?所以在一切萬法之中要想得到,只是妄想。故應無所住,一切法皆不能執著。但法雖非實,卻是無始劫來遇緣即起,因果果因,不曾斷絕。凡夫執以為實,故自生纏縛,不得自在。二是說明能現相之性體空寂,了不可得,但能生萬法。性體雖空,卻不是無。有體就有用,遇緣即起用,起用就現相。一切諸法、萬事萬物都是自性所變,故自性是真實存在。三界內的無色界天人與三界之外的二乘人不明白隨緣之理,乃一味執著空,故不能托勝緣結勝果,佛說二乘人墮偏真涅槃,是焦芽敗種。大乘菩薩不執有不執空,於一切法應無所住,故能超越六道十界。三是說明緣生無常,因緣聚合無有定法,缺少了任何一緣,皆不能生。何時因緣成熟,哪些因緣聚合,皆無有定法,所以萬事萬物變化莫測。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就是巧遇。還有巧得,如新疆和田玉就常現奇緣。有的在河床里小坐,無意間搬來一塊石頭作板凳,感覺石頭冰涼,結果發現是一塊玉。有的把車開到河床里,搬一塊石頭墊車輪,感覺石頭不一般,結果又是一塊玉。緣生無常,命運也可改變,所以要而生其心。生善心造善業得善果,生惡心造惡業遭惡報。故雖緣生無常,而因果報應卻有定法。
所謂緣生緣滅,其實並無生滅,只是緣聚緣散而已,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世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人生由四大五蘊六根聚合而生,四大五蘊六根都具有各自功能,互相不能代替。如六根中眼耳鼻舌,一個功能失去了,並不影響其他功能作用。四大五蘊六根聚合就得人身,緣散了四大分離,五蘊六根敗壞,人身不存,是為空。所以說五蘊皆空,蘊就是聚集的意思。不僅緣散了是空,緣聚時緣本身也是空。《心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此理。色身由細胞組成,而細胞又是由各種物質元素構成,物質窮究到底,是波動現象。受想行識是心的總稱,心是念念生滅,前念滅,後念生,三心不可得。身心俱不可得,故又說「諸法無我」。有情眾生如是,無情眾生亦然。前面說世界、微塵都是波動現象。所以說萬法皆空。
緣與因是一體的,眾緣和合,說到底是因緣和合。因是主體,沒有因,就沒有緣生,正如沒有種子,誰生根發芽?緣其實也是因,是眾生一生中造的多種業因和多生多劫造的業因。因緣是偏正關系,主者為因,輔者為緣;正者為因,依者為緣;親者為因,疏者為緣。人生得此身,五戒十善是業因,父母是緣。緣深者為父母愛人,緣淺者是親戚。世間一切眾生之間關系很復雜,概括起來卻不外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四種緣。所有緣都是自己造的因,故佛教導我們要隨緣,因為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間善惡都是緣,譬如被人罵、遭人打,不要心生怨恨,因為可能是你前世傷過他、罵過他。心生怨恨,不但此緣未了,還會越結越深。隨緣才能消舊業,得自在。隨緣是無住,無住是不執著。不論善緣惡緣現前,都安忍受報,心中若無其事,縱然是惡報,也沒有苦受。無住還要生心,生心要造善緣。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報恩要多報一些,還債要多還一點。此生一定要了塵緣,結法緣,為眾生造增上緣。 善學者,當以緣生之理,隨機感緣,示種種法,以拔眾生之苦,予眾生之樂。緣生之理,說到底就是內三心不可得、外緣起性空不可得,明白了此道理就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隨機感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證本非緣生之性,超然於一切緣生法之外,解纏縛之苦,得自在之樂。自度化他,禪緣至上,凈緣至殊,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道契居士

❾ 萬法由心造,諸相由心生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唯心"本身就是一種唯心論,世間萬物由心而生,萬法自然,境由心生,這句話應該是指見版到的感權受到的都是心中所想的意思,心中有則有,心中無則無。

更深層的意思你的心會影響你的行為舉止,形成習慣、性格和外貌;心不再為外界所紛擾,卻因自己的本性而變得善、美好、樂觀、積極即可轉換你的環境,簡單說你的認知變了,這個世界也不同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看日落很美,有人會很凄涼。

(9)萬法規律擴展閱讀

這句話的啟示:

一切唯心造,謂一切的物境,均由吾人的心念所感得,作惡行善,皆由心為主宰,善惡的報應,也就是由於心的主宰造業,所感得的業果。

按照佛教徒的說法,這個心就是我們人的心。對於人的心能否產生萬有萬法,能否產生神仙鬼怪、佛菩薩,佛教徒是這么解釋的:

萬法唯心造,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假若離了自心,就無法可說。而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有如畫家,畫佛成佛,畫魔成魔,畫鬼成鬼,畫眾生成眾生。所以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就是法,法就是心。離心無法,離法無心。

❿ 萬法井然有序,這個佛法應該如何解釋

因果律是宇宙規律之一 是自動自覺的完成的 不需要干預 當然是需要有序了 不然怎麼提現公平公正公開啊啊啊~~~~~~~~~~儒家的子思在《中庸》一書的開篇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將子思的話翻譯出來,便是先天賦予生命的的靈魂叫做性,統率性合的宇宙叫做道,遵循宇宙規律叫做宗教。這是子思對性命、宗教的非常正確的見解。要遵宇宙規律,首先要認識宇宙規律。那麼,宇宙到底有哪些規律呢?
任何宗教都在探索和揭示宇宙萬物的起源、存在方式及規律。截至目前,任何宗教都還沒有揭示出宇宙的起源,我在破譯《德道經》的過程中卻發現道這創始人老子在《德道經》中揭示了宇宙萬物的七大規律:一、宇宙無同在律。二、宇宙有無作用律。三宇宙萬物相依相律。四、宇宙圓滿混同律。五、宇宙自身調節律。六、宇宙無限循環律。七、宇宙無極存在律。下面將分別予以簡要的闡述。
一、宇宙有無同在律。
《德道經》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少;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所說的「道」,佛陀所說的「世界」,耶酥所說的「上帝(或神)」穆罕默德所說的「真主」,其實都是對同一宇宙的不同稱謂,名詞雖異實質則同。老子所說的「無」,便晚們通常說的虛體存在或陰性存在或隱態存在;老子所說的「有」,則是我們通常說的實全存在或陽性存在或顯態存在。「有」、「無」兩種存在,其實是同時出現的,只不過遼述時用了不同的名稱而已。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領悟「有」「無」兩種存在同時出現同時存在的現象,老子則用白晝、黑夜舉例說明;我們習慣上認為白晝只是白晝,黑夜只是黑夜,老子卻認為白晝黑夜同時出現同時存在,白晝就是黑夜,黑夜就是白晝。老子卻認為白晝黑夜是可以同時出現、同時存在,白晝之時有黑夜,黑夜之時有白晝。只不過我們看到白晝時,黑夜隱藏在地球的另一側而已;實際上只要脫離太陽系去看白晝和黑夜,那隻是太陽光照地球的特異性造成的。不只白晝黑夜這樣存在,宇宙萬物都這樣存在。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生中有死,死中有生。這不是我們認識各種存在的竅門兒。哲學家喜歡下定義,老子卻說,對宇宙萬物的存在,只能陣述,無法定義,因為定義總是片面的。
二、宇宙有無作用律。
《德道經》第十一章中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在這一章中,老子用車子、容器、房屋這些我們熟悉的事物,形象地揭示了宇宙萬物「有」、「無」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就是說「有」依靠「無」創造利益,「無」依靠「有」發揮效用。佛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陀說的「色」,就是老子說的「有」,是我們所謂的身體;佛陀說的「空」,就是老子說的「無」,是我們所謂的靈魂。生命存在時,身體離不開靈魂,靈魂離不開身體,身體就是靈魂,靈魂就是身體,二者相依存、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不僅人的「有」「無」,「色」「空」這樣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萬物的「有」「無」、「色」「空」,都這樣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三、宇宙萬物相依律。
《德道經》第二章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所說的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便是宇宙萬物相互依存的規律。我們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這話雖然有一定道理,從真理的高度看,卻不是這樣。萬物生長雖然要依靠太陽,太陽生存也要靠萬物,萬物之間總是相互依存的。我們認為相互矛盾的事物,其實並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和諧。
四、宇宙圓滿混同律。
《德道經》第四章中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或存。」在這一章中,老子揭示了宇宙圓滿混同的規律;宇宙既虛空又盈滿,既混沌又清澈,頓挫萬物的尖銳,調解萬物的糾紛,諧和萬物的光芒,混同萬物塵埃。佛陀所說的菩薩不住人我相、不生分別心,耶酥所說的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其實都是覺悟者重新回歸圓滿混同的宇宙境界。
五、宇宙自身調節律。
《德道經》第二十五章中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實就是宇宙自身調節律。老子所說的「法」,就是依法或歸依的意思。因為宇宙有其自身的存在、運動規律,並不以任何人甚至神的意志為轉移,不僅人類、而且萬物,都必須歸依宇宙,順應宇宙規律。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六、宇宙無限循環律。
《德道經》第四十章中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其實就是宇宙的無限循環運動;「弱者,道之用」,其實就是宇宙之「無」生生不息的作用。萬物雖然產生於實有的天地,天地卻產生於宇宙的虛無子宮。實有的天地萬物雖然會停止運動、循環,宇宙母親卻會以其無法毀滅的「無」創造出新的「有」,無限運動、循環。
七、宇宙無極存在律。
《德道經》第三十二章中,老子先說:「道常無名之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意思是宇宙永遠隱藏自身地純朴,即使微小地存在著,天地之間誰也不能使它臣服,這便是宇宙存在的無極之小。接著,老子又說「道之在天下,猶谷川之於江海。」意思是說宇宙雖然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天地萬物對宇宙卻又象百穀百川之水永遠向江海匯聚,這便是宇宙存在的無極之大。所以,宇宙存在,即是極小存在,又是極大存在。這種存在的實質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宇宙即萬物,萬物即宇宙,便是極好的說明,因為萬物都是宇宙的化身。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