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執法公正
㈠ 包青天公正執法的事例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
資料來源《宋史-列傳第七十五-包拯傳》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ge.net/Art/2006/05/16/Article_200605164387_1.htm
㈡ 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剛正不阿(用這幾個詞語連起來寫一句話來形容包拯)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秉公執法。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㈢ 包拯公正廉明的事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
資料來源《宋史-列傳第七十五-包拯傳》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ge.net/Art/2006/05/16/Article_200605164387_1.htm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這世代流傳的詩句表達了人民對包拯的贊美。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包拯後來說他「生於草茅」,指的是他降臨在今肥東縣一農家。但其父包令儀考中進士做了知縣後不久,便把家遷到合肥城內。包拯少時在城內香花墩讀書,他28歲中進士,因孝義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後出仕。曾先後知天長、端州、瀛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縣、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當過的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我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宋史》第316卷《包拯傳》中說:「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閭里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進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又說:「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與人不苟合,不會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包拯做過許多有益於百姓平民的好事,「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來,關於包拯的口碑、話本小說、戲劇曲藝乃至當代的電影電視就演義了許許多多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故事,演義的結果,使包公的形象更豐滿,甚至神化、傳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們寄託、祈望的理想人物。
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傳揚始於其身前。而源於宋代的話本並紅火於元代的包公戲,自明清到近世,不斷發展,推陳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包拯在「京官」開封府尹任上不到一年半光景,描寫這一時期他斷案的故事無疑是最精彩的華章,傳播之廣,渲染之烈,溶進了人們熾熱的「包公情」。
現存18種元代公案戲中,寫包公審案斷獄的就達11種,如無名氏的《包待制陳州糶米》、關漢卿的《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等;明清又誕生20種。明代《元曲選》100種里包公戲佔10種;打開《京劇劇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戲,《金丸記》、《桃花記》、《胭脂記》、《珍珠記》、《雙釘案》、《正朝陽》、《鍘美案》、《赤桑鎮》、《鍘包勉》、《砸鑾駕》、《打龍袍》等保留劇目歷久不衰。1993~1995年,長達236集的台灣電視連續劇《包青天》風靡大陸和台、港、澳、東南亞及歐美華人社會。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鐵面無私」漸漸有了「定規」,即「相貂」(帽翅加長的宰相帽)、「黑滿」(烏黑濃密的飄胸長須)、黑蟒(袍)、厚底(靴)且額頭上長著「月牙」,這月牙兒有「上昭日月」的含義,黑臉(鐵面)包公一出場,就明顯有別於其他人物。包公升堂斷案過程中一般都有兩樣道具。其一為獨角獸。傳說中斷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見人爭斗就用角去頂壞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獨角獸,以示「曲直明鑒」。其二為三口銅鍘。龍頭鍘斬皇親國戚,虎頭鍘斬貪官污吏,狗頭鍘斬市井刁民。
歷史上的包拯當然沒有傳說或舞台上的包公那般神奇。他既有政職、軍職,亦有文職,甚至有閑職,還做過諫官。包拯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於他的剛直清廉,高風亮節。稍舉幾例:
智審牛舌案。包拯於宋景?四年(1037年)任天長知縣。某天某農戶前來報案,自家耕牛被人將舌頭割掉了眼看將死。包拯讓他回去先把牛殺了吃,過幾天再來。誰想幾天後那農戶來時案子已破了。原來包拯「等賊上門」,當時屠宰耕牛是犯罪的,那賊人來告發農戶,卻自投羅網。
不持一硯歸。端州(今廣東肇慶)出名硯。歷任官府征貢品時,都要假朝廷之名多搜刮幾倍乃至幾十倍以中飽私囊。包拯從端州離任時,卻不帶走一方硯。航船途中發現一門生私攜了一方硯台,包拯大怒,立命擲於江中,方才繼續趕路。今肇慶仍有包拯「投硯處」、「洗硯池」景。
疏浚惠民河。包拯主持開封府時,城池汛期吃緊而城內蔡河河道邊常被有權勢的官僚佔去砌蓋樓房水榭,阻滯了水流。包拯即令限時拆除,對過限不拆的「大人物」則開名單上報朝廷請求降他們的罪。這樣一來果然靈驗,蔡河經整治疏竣後水暢其流,百姓稱之為「惠民河」。
關心民疾苦。包拯擔任御使期間對西北邊防多有良策。如他提出將青壯年農民組織起來平時耕作,戰時打仗,以減輕徭賦,擴大兵源。他提議對京東地區的一些冶鐵專業戶緩征生鐵以讓他們休養生息。他上書緩征500萬石江淮地區的稻穀,「請支義倉米賑給百姓」,以解災民燃眉之急。
任人當唯賢。包拯晚年做台諫時,積極向朝廷舉薦賢才,同時彈劾那些貪贓妄為之徒。掌管全國財政物資大權的三司使張堯佐,是仁宗皇帝的寵妃張美人的伯父,聲名狼藉。包拯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彈劾到底,終於使得張堯佐等人丟了官。
不為親者諱。「廉者,民之表也」,包拯為官嚴於律已,生活儉朴,「飲食器用如布衣時。」任廬州知府時,他的外甥犯了法,他依法定罪,毫不留情。他的兒子包綬,為官多年,死後只留下幾卷著述,「無毫發所積為後日計者」。他的孫子包永年也是「了無遺蓄」,包永年的喪事由兩個弟弟合力營辦,土坑木棺。
包拯曾有遺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刻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這段話作為包公家訓,被刊刻於石碑上,豎在堂屋中,作為嚴格要求子孫後代的「銘」,對今人也有所啟迪。現在,包公的這段家訓,仍在合肥包公祠中,昭示來者。
千百年來,包拯作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過時空,為前人和今人,為黃皮膚「龍的傳人」和其他膚色熱愛中國、崇尚清廉的外國人所敬重。「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包拯出仕時寫的這首戒廉詩,體現為民者願,可作「為政者師」
㈣ 鐵面無私 秉公執法 公正不阿用這幾個字寫句話來形容包拯
宋代清官包拯是個鐵面無私的人,他斷案一向秉公執法,公正不阿,深受百姓喜愛,他的故事流傳千載。
㈤ 有關包拯的治法公正故事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專全部罷除。
包拯在朝廷為屬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
㈥ 青天包老爺是如何秉公執法的
包拯尤為人稱道的是其斷訟執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長縣(今屬安徽)時,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農人至縣衙,狀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並無財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必屬怨家的報復行為,於是命農人宰牛賣肉以引罪犯上鉤。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見牛主殺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
包拯執法之剛正不阿,在其出知廬州(今安徽合肥)時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多以為可得其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時恰有一堂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撻一頓,自此以後,親舊皆屏息收斂,再不敢胡作非為。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也做了兩件深得民心的事:
一、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由於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往往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二、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稱蔡河,原自東京(今河南開封)至通許(今屬河南),直達淮河。後來,為了水運之便,又自新鄭引閔水匯入,使之流量大增。時惠民河常漲水為患,大水時「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系?於扇恕薄0??櫓?鈾?豪牡腦?蚰恕爸泄偈雷逯?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毅然下令,將所有跨河修建的樓台、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有些權貴持偽增步數的地券與包拯相爭,包拯皆通過實地測量、驗證,揭示其偽並上朝劾奏,要求嚴懲。
東京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素以難以治理著稱,而包拯「立朝剛毅」,凡以私人關系請托者,一概拒絕,因而將東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動都下」,在他以天章閣待制職任知諫院時,彈劾權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包拯的嚴於律己,廉潔著稱也是十分突出的。二十三歲時,包拯受到出知廬州的劉筠嘉許,聲名大盛,家鄉有一豪富之家曾邀請他赴宴敘談,一位李姓同學欣然欲往,而包拯卻嚴肅地說:「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可見他為官前即確立了從政不徇私情的志向。
端州以產硯著名,端硯歷來是文人士大夫尋覓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時不僅革除了諸前任在「貢硯」數額之外,加征數十倍,以飽私囊和賄賂權貴的流弊,而且任滿離去時「不持一硯歸」。公元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時,在包拯及其子孫墓中僅發現一方普通硯台而無端硯,也足證史載之確。
包拯曾經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不僅如此說,而且還躬身力行並教之於後代。訂立了《家訓》。將《家訓》鐫刻於石碑,豎立於堂屋東壁,以昭示後人。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
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為人愛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
宋仁宗趙禎說:「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
現藏開封博物館的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卻已磨去,據說,這是因為人們在觀賞碑記時,由於敬仰包拯,而經常用手撫摸指點其名,天長日久,所刻之字已經磨平了。
㈦ 關於包拯秉公執法的事情
《包拯》劇本裡面不論刀鍘陳世美,還是狸貓換太子,演員都能把握住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演得惟妙惟肖。好像看後包公就從銀屏中向我們走來,他明察暗訪,懲治惡吏,恪盡職守,廉潔奉公,真是眾人期待的清官。
然而,當我看到李貴妃讓包拯依法治罪皇上時,電視劇就暴露出瑕疵了。包拯這個人物就顯得滑稽可笑了。當時在依法治律皇上這件棘手的事上,包拯左右為難:不給皇上治罪,李皇後不許;治皇上的罪,老虎拉車——誰敢(趕)?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是包拯想出一條妙計,讓皇上脫下龍袍,命展昭杖打龍袍,以示懲罰了皇上的不孝之舉。這樣既給足了李皇後面子,又讓大家看到,皇上犯法與庶民同罪,真可謂一舉兩得,弄個好里好面,外不損兵內不折將,大家都高興。皇後落得個教子有方的美譽——教育皇上百事孝當先;皇上讓天下人孝敬父母、遵紀守法——又得個明君的桂冠。這樣,大宋江山,既可穩穩保住,老百姓又不鬧事,看來包拯真會做事。
就憑這一點,包拯這位封建官吏圓滑世故的形象躍然紙上。杖打龍袍這件事,包拯是在秉公執法嗎?我看未必。包拯純粹在整事——滑頭一個。他明知皇後得罪不起,皇上又打不得,只好讓展昭杖打龍袍。可見封建官吏多麼圓滑,諳熟世故。如果沒有這個情節,人們看到包拯的形象似乎更能唯美高大,看到這個形象後,我覺得反而有損害了包拯的形象,不知讀者怎麼想?
有人會說:包拯當時不過是開封衙署,在當時封建社會能把皇帝怎麼樣,做到那份上就已經不錯了,就是當今社會,又有誰敢把上司怎麼樣的。都見大官治小官,誰看到小官治大官的。所以,包拯能棒打龍袍人們就應該心滿意足吧。
㈧ 包拯執法嚴峻的事跡
[編輯本段]【端州執政政績】 據史書記載,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有政績,歸納為三方面: 治理水患,為民辦實事。宋時西江水患頻繁,出三榕峽後,分成三支傾瀉:一支經城南出羚羊峽;一支經南岸、金渡沿宋隆出金利、高明;一支從睦崗經七星岩出水基、鼎湖。每當洪水季節,端州城郊變成澤國。包拯到任後,繼前人在城西、城東擴築西江堤圍,與城牆連成一體,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時,指導民眾在城郊開渠、鑿池,改造瀝湖(今稱星湖),排漬水、築魚塘、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在城內打井7口,分別在府治內、西嶽廟旁、學前街內、分司巷口、豐濟倉右、城北門左、主帥堂前,改變居民歷年來飲用西江河水或瀝湖積水的習慣,減少疾病的發生。 儲糧備荒,興文辦學。在今城內中衙巷與米倉巷之間,興建豐濟倉,以儲糧備荒。為了紀念包拯建糧倉,端州人民把豐濟倉所在地命名為「米倉巷」,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包拯曾寫詩一首:「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往哲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在鵠奔亭(今閱江樓西側),建嵩台驛站,以利便端州與外地的文書和商業往來。在寶月台興建星岩書院,是為端州歷史上第一所公立學校。 為政清廉,品德高尚。《宋史·包拯傳》載:「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方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傳說包拯在端州3年期滿離任時,有人暗中送端硯1件。船到羚羊峽,波濤洶涌,幾乎沉沒,後經包拯查出,擲硯於西江,風浪霎時平息,擲硯處後來升起一島,即今之廣利鎮硯洲。附近的黃布沙,則為包裹端硯的黃布所化雲。 人民為了紀念包拯,在端州城內曾建有包公祠,還有包公收妖台、鎖妨井等神話色彩的遺跡。七星岩石室洞東壁現存包拯題名石刻。
㈨ 包拯對法治的思想是什麼
(一) 包拯的法治思想與人權保障
包拯的人權法律思想以法律「中正慎罰」觀念為要點,認為法令是固國之本,頒行法律務必要慎重。慎行法令,取信於民,則禍亂易平,天下易治。賞罰不濫、中正執法是包拯基本的執法觀,亦是他力行實踐的重要方面。
包拯認為應當貫徹「公私利濟」,「於國有利、於民無害」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包拯經常深入民間,體察百姓疾苦,為民請命,提出「薄賦斂,寬力役,救荒饉」的諫議,並極力主張節省國家費用,要求減冗吏,減冗兵,減修建,省奢侈。
(二) 包拯與清官文化
其一,不畏權貴,剛直不阿。包拯七彈張堯佐就是顯例。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美人的伯父,他依裙帶關系掌握了財政大權,此人昏庸無能,貪婪成性,導致民怨沸騰。包拯不顧個人安危七次彈劾,迫使宋仁宗免去其職位。
其二,清廉自恃,嚴於律己。包拯一生以「正人先正己」為自己的座右銘。《五朝名臣言行錄》稱贊包拯「居家儉約,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官時」。
其三,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包拯曾被譽為「包青天」,這是對其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最恰當的評價。他秉公執法,不留情面,縱使屬吏從舅犯法,也予笞撻,在法律面前不徇私情,能夠對自己的親屬依法論罪,幾乎「六親不認」。
其四,愛民如子,為民請命。包拯愛民如子,捨身為民請命,替百姓伸張正義。如他主張免除常賦以外的一切臨時加派,他上奏朝廷,要求減輕災害地區與貧困地區的田賦,對重災區要罷除一切無名科率,減免百姓對官府的積欠,並開倉濟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