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行政區劃
㈠ 元朝行政區劃的介紹
元朝開始實行行中書省制。「行中書省」的全稱為「某某等處行中書省」,簡版稱權「某某行中書省」或「某某行省」。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襲自金國的行尚書省。開始它和金國一樣,只是一種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臨時機構。後來由於戰爭等各種因素,行省也開始干預地方政務,逐漸變成了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轄范圍很大,改變也比較頻繁。到了中葉,開始穩定下來,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地,以及10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府、州、縣,路歸省管。府和州有的歸路管,有的歸省管,還有的州歸府管。縣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
自元代開始,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政區劃制度,其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省(簡稱為省),因此稱為行省制時期,該時期從13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歷經元、明、清三代。
㈡ 元朝高層政區是什麼
元代的行政區劃制度抄,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省(簡稱為:省)。元代中葉,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地,以及10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州(府)、縣,路歸省管。府和州有的歸路管,有的歸省管,還有的州歸府管。縣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
㈢ 元朝行政區劃的問題
這個表裡說的很詳盡了,請參內考容:
http://www.dhllj.com/user/dhllj/yuandy/0701211444.htm
㈣ 元朝的地方行政區劃
元朝開始實行行省制。它的全稱為某某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某某行中書省或某某行省。元朝的行省制是沿襲自金朝的行尚書省。開始它和金朝一樣,只是一種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臨時機構。後來由於戰爭等各種因素,行省也開始干預地方政務,逐漸變成了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轄范圍很大,改變也很頻繁。到了中葉,開始穩定下來,將全國分為1個中書省直轄區和10個行中書省,以及宣政院轄地。省下有路、府、州、縣,路歸省管。府和州有的歸路管,有的歸省管,還有的州歸府管。縣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
直轄地區
元朝將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區稱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接管轄,不屬於任何行省。此外,元朝設立了宣政院(初為總制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外,還負責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
行中書省
元朝行省列表
名稱 首府 主要管轄范圍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 張掖 今寧夏、甘肅東北部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開封 今河南南部、湖北東北部、江蘇、江西東北部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武漢 今湖北東南部、湖南、廣西、貴州大部、廣東西南部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南昌 今江西、廣東大部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杭州 今江蘇大部、安徽、浙江、福建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遼陽 今中國東北、朝鮮東北部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和林 今內蒙古北部、蒙古國、西伯利亞南部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西安 今陝西大部、內蒙古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西北部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成都 今四川大部、陝西西南部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昆明 今雲南、貴州西部
另外,元朝曾以朝鮮半島的高麗王國置征東行省,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自辟官屬,財賦不入都省,與元朝其他行省性質不同。
㈤ 元朝地圖全圖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
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一統中國。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范圍內。
自滅南宋後雖然多次對日本、緬甸、安南、爪哇等國有所沖突,然而疆域大體趨於穩定。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窩闊台汗國,元朝取得窩闊台汗國的漠西領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
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時領有大漠南北與林木中地區(即尼布楚地區),經由歷代蒙古諸汗的經營及三次西征後,疆域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
成吉思汗時期分封東道諸王與西道諸王,東道諸王是鐵木真之弟,大多分封於塞北東部與東北地區,從屬性較強;西道諸王則是鐵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長子術赤於鹹海、裏海、巴爾喀什湖以北的欽察草原,後由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封次子察合台於錫爾河以北的西遼舊地,史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分封於乃蠻舊地,後由海都建立窩闊台汗國;塞北、漢地、東北、青藏及新疆東部則由幼子拖雷獲得,後由元朝直轄。
(5)元朝行政區劃擴展閱讀:
元朝行政區劃:
元朝時期,全國劃分為由中書省所直轄的京畿地區(即河北、山東、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區),由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以及十個行中書省,分別為嶺北行省、遼陽行省、甘肅行省、陝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雲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元朝的藩屬國有高麗、緬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國。其中有兩個直屬的藩屬國,即高麗王朝與緬甸蒲甘王朝,分置特別行政區征東行省與緬中行省。西北方面,1268年窩闊台汗國的海都意圖奪回汗位而聯合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反元,史稱海都之亂。
直到1304年元成宗時期,元廷與這三大汗國達成和議,並與伊利汗國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成為元朝的藩屬國,而且元成宗並賜伊利汗國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實質上也承認其獨立性。
到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國聯合攻滅窩闊台汗國。元文宗年間編纂《經世大典》時,將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列為元朝的藩屬國。
㈥ 元朝行省制度的十大行政區劃和兩個單列區劃具體是哪幾個
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專浙省、江西、湖廣屬。
兩個單列區劃:
1、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直轄。
2、由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今西藏)。
㈦ 東漢、唐朝、宋朝、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區劃分別是
分別是:郡、州、州(府,軍,監)、行省。
看這題的意思,應該是行省這一制度的由來。東漢在郡之上有州,唐朝在州之上有道,宋代在州之上有路,不過這些起先都是監察區而非行政區。不過可以看做是行省的前身。
㈧ 元朝行政區劃與前朝相比有哪些重要變化
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分封制,當然結果是相對慘痛的,商湯革命滅了夏,武王伐紂滅了商,春秋戰國的亂世顛覆了周。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實行郡縣制,也就是國家-郡-縣三級制,最初是三十六郡,後來增設到四十郡。
楚漢戰爭後,漢高祖劉邦開歷史倒車,恢復了部分分封制,後來在景帝時釀成「七國之亂」。當然除了封國外,其他地區依然實行郡縣制,最多的時候到了100多個郡,如此多的郡,單純靠朝廷直接管理肯定有難度。因此漢武帝時期開始將整個國家分為十三個部(或稱州),每部設刺史一名,相當於狄仁傑的黜陟使,負責監察各自區域內的郡縣吏治狀況。東漢末期,為了對抗農民起義,朝廷將十三個刺史部升級為州,在地方上增設州牧,州牧為實權派地方長官,於是地方官制從郡縣兩級變成了州郡縣三級。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是亂世,暫且不說。
隋唐時期,隋文帝取消了郡的叫法,全國變成了州縣兩級,隋煬帝時又將州改為郡,恢復了秦始皇時期的郡縣兩級治理。但是,中央下面是一百多個郡,同樣無法有效管理,於是又按照西漢的辦法,設置了一部分的監察州,長官為刺史。
唐代,監察州改稱為道,如狄仁傑的河北道行軍大總管,全國分為十道,後來變為十五道。唐初的道並非固定的行政區劃,而是像漢代的刺史一樣,是一種監察區域,後來逐漸演變為行政區域。韓國和朝鮮,以及日本到現在還有道的叫法,如首爾所在的京畿道,以及日本的北海道。
宋代,道取消,改稱為路,全國分為10-15路,地方官制為路-州-縣三級,路的最高長官是轉運使。
元代開創性地發明了行省制度,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在中央設中書省管理全國政務,成為「都省」,在地方設立十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既替中央政府收權,又為地方部分留權,所謂權大而不專,正是這個意思。
從元代起,省的行政叫法固定下來,唯一變化的是各省的管轄區域和省的數量多少有變化。從這里起,省-州-縣的三級地方官制開始穩定下來。
㈨ 元朝的行政區劃等級怎麼區分
有設省、路、府、州、縣五級行政建制,也有設省、府、州、縣四級行政建制的地方,還有設省、府(州)、縣三級行政建制的地方,與宋代相比,多了行省這一等級
㈩ 元朝時期,地方行政區的基本結構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專書省總理全國政屬務,也稱都省;因元朝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掌管轄境內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國重事,統領路、府、州、縣;距離省治遠的地方,另設宣慰司統之,作為行省的派出機構.
元朝時期,地方行政區劃的構成有:行省,路,府,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