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環境行政

環境行政

發布時間: 2020-11-20 18:08:24

㈠ 我國現階段的行政環境

行政管理和行政環境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對我國行政改革有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當前我國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作為市場經濟對於行政改革的要求,要通過行政改革使政府完善市場宏觀調控,並在行政改革中著重處理好幾個問題,一是明確政府職能定位,二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三是引入競爭機制,四是建制和落實並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層次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以及我國加入wto,當代的中國,不僅社會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而且政治活動中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行政生態環境的變化既從根本上導致了當代中國行政改革的發生和延續,而且也對日後的行政改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與期待。盡管我們並不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行政體制與行政制度的改革和調整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然而,在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以後,行政改革已在相當多的方面遇到了困境與障礙卻也是不爭之事實。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引發行政改革困境和障礙的因素應是多方面的,不過相對而言,制度因素在其中的影響力應是最顯著的。有鑒於此,現階段我們通過對我國行政改革困境的制度分析並進而尋求出相應的對策措施便有了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行政改革的內涵與實質分析

對於行政改革內涵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曾進行過長期的研究並也取得了諸多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具體的概念界定上,國內外至今仍未形成各方能共同接受的一致性定義。盡管如此,在以下方面,國內外學者仍有一致的地方:行政改革不僅僅是政府部門職能與結構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結構變革以及一種制度的重新安排。我們認為,行政改革主要是指政府有意識地對行政組織和行政職能進行再調整,以達到影響行政人員和社會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然後再在提高社會經濟運行效率的基礎上,使社會的整體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其實,拋開其他外在形式,行政改革的實質或說是本質特徵應是一種行政管理體制與制度上的創新,這一點無論是從行政改革初始形式上看,還是從行政改革的過程與結果來看,都是如此。

㈡ 行政管理與行政環境的關系

行政環境就是政府管理的環境,它是指圍繞行政活動和行政現象這一主體的外部境況,是各種直接地或間接地作用和影響行政活動的客觀因素的總和。
宏觀行政環境即通常所說的國情,包括國際的社會、自然環境和國內的社會、自然環境,它是行政環境的基礎,對行政活動有決定性的作用。
行政管理與行政環境的關系是雙向的、辨證的。一方面,行政管理都處在一定的行政環境中,並受到行政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有什麼樣的行政環境,就有什麼樣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必須適應行政環境的變化,由於行政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行政管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行政管理必須從實踐出發,從客觀的行政環境出發;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對行政環境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它可以改造行政環境,要麼使行政環境變好,要麼使行政環境變壞。

㈢ 中國行政環境的特點

當代中國行政環境的特點及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摘要 我國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這是當前我國行政環境的總體態勢。這一總體態勢對我國的行政管理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即要求為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創造各種條件。一個方面要培養市場經濟的各種新的因素,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制度、價格體系、市場法律體系,等等。另一方面,還要克服在轉變過程中由於社會利益結構和政治權力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各種消極現象,解決轉變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阻礙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問題等等。因此,探討當代我國的行政環境的特點以及對行政管理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集中闡述了行政環境的相關概念及內涵,圍繞行政環境的具體內容,分析了我國政府管理面臨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國際環境的特點,結合這些環境的特點,進一步探討了它們對我國行政管理的影響。

本文系運用規范研究方法進行的專題研究。全文分三個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討論了行政環境的相關概念及其分類。其次(第二部分),是對我國政府面臨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國際環境的特點進行了剖析。最後,是對這些環境的特點對我國行政管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本文主要創新體現在對當代中國面臨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國際環境的特點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並由此出發研究其對我國行政管理的影響。

關鍵詞:行政環境;行政管理;政府

一、行政環境的涵義及分類
環境是人類活動賴以進行與延續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文化條件等的總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之中,都與它周圍的事物相輔相成。就某一主體而論,環境一般指主體自身以外的、與主體直接或間接地相互作用著的各種因素或條件。行政環境的涵義,學術界雖然表述不一,但基本上都是借鑒或依據環境的含義而類推出來的。一般來講,行政環境是指圍繞政府系統的、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和作用於行政管理活動的各種因素或條件的總和[1]。

依據不同的標准,我們可以對行政環境做不同的分類。從作用於一國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的屬性來分,可以把行政環境分為行政自然環境和行政人文環境兩類[2]。行政自然環境,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行政管理直接或間接面臨的相關的自然條件。行政人文環境,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行政管理直接或間接面臨的社會人文條件;從作用於一國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的國別界域來分,可以把行政環境分為國內行政環境和國際行政環境兩類。國內行政環境,指一國領土內社會各方面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狀況。其中又以經濟狀況、政治氛圍和文化環境為主要因素。國際行政環境,指一國行政管理運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國際條件和國際關系;以行政系統自身界線來分,可以把行政環境分為系統外部環境和系統內部環境。系統外部環境,指與行政有關聯的、在行政系統界線之外的、對行政運行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因素或條件。系統內部環境,指與行政組織的生存發展相關聯的、在行政系統之內的、對行政運行產生直接、具體影響的各種物質的、精神的因素或條件。

二、當代中國政府面臨的行政環境特點分析
我國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這是當前我國行政環境的總體態勢。這一總體態勢對我國的行政管理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即要求為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創造各種條件。

(一)政治環境的特點分析
從政黨制度來看,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為我國的政黨制度,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執政黨在執政理念、執政體制、執政方略、執政目標等方面進行了革命性的創新,確立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方略。從國家結構形式來看,我國實行單一制國家結構形態。按照我國憲法確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確保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堅持地方服從中央,下級服從上級。在中央統一領導下,也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且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自治機關,行使法定的自治權。另外,為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港、澳、台問題,我國實行了「一國兩制」。從指導思想來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及其實踐進一步擴大了黨的執政資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務。從政治風氣來看,政治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黨的領導;思想上,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組織上,發揚民主,堅持集體領導;工作上,忠於職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就目前的政治風氣而言,我國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以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相統一為核心,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特徵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日益成為社會思想道德的主流。

雖然我國政治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政治腐敗成為影響政治權力合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二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總體上是協調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政令貫徹危機;三是黨政不分比較嚴重,行政還沒有完全成為一個專門的領域;四是民族分離主義和恐怖主義相勾結,直接影響了邊疆穩定。

(二)經濟環境的特點分析
從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我國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加,這些年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一直在8%以上,在世界上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排名己躍為第四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3]從我國的經濟體制變革來看,中共十四大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這些年來,我國大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初步建立;調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展開。與此同時,實行了鼓勵兼並、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逐步形成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完善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促進公平和效率。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中共十三大根據基本國情、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國際環境確定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發展戰略」,中共十五大,又將第三步目標標進一步具體化為:到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現在,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階段。[4]

雖然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成徹底觸動,深層次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這是完善新體制面臨的首要挑戰;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還有不少漏洞。這些缺陷具體表現如下為:一是政府職能與改革開放新階段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二是國有大企業改革難度加大,柯斷領域的改革相對滯後;三是金融體制改革仍有待深入;四是社會保障制度漏洞較多;五是市場秩序需要規范;六是城鄉分割體制障礙依然嚴重。

(三)文化環境的特點分析
我國現階段面臨的文化環境明顯地具有社會轉型時期的文化特點:一是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有待大力發展,黨領導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二是教育科學文化發展方面不平衡。在某些尖端技術和科學文化的某些領域有較高的發展水平,但整個社會的教科文衛水平與發達國家比較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三是倫理道德狀況呈現出層次差異,社會主義道德風尚佔主導地位;四是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在交織,沖突和融合中並存,有待在可持續發展發中整合;五是黨和國家臻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即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先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堅持「兩為」(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和「雙百」(百花齊放、百家爭雞)方針,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繁榮學術、文藝和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5]

(四)國際環境的特點分析
就一國發展的外部條件而言,國際環境主要指下列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物質生產條件。 二是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舞台上的各種行為主體和行為者。三是國際行為或相互行為的結構狀態,包括世界經濟體系、國際政治關系體系、國際軍事力量格局、國際文化、信息傳播體系等。

上述三個方面的因素所構成的國際環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國際社會成員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國際社會是個多元化的壯會,其成員的種類、規模、實力各不相同,有國家的和非國家的、國際和國內的、政治性和非政治性的。各個成員之間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水平也有顯差異。至於歷史傳統、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等更是存在著差異和沖突。二是國家之間各自獨立、相互平等,同時又互相聯系和制約。在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是最主要的構成要素。但是國際間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又使得各主權國家之間要適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要考慮到國家之間力量對比狀況對本國的影響,要自覺遵循公認的國際行為准則。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則提出了改變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要求,由此帶來了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中的變革趨勢。同時,強權、霸權、恐怖注意、分裂主義等現象也時常出現。如何在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際准則下獨立、平等、穩定和富有效率地發展,使中國「和平崛起」成了當代國際環境變遷中我國政府考慮的重要議題。

三、行政管理環境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一)政治環境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政治環境決定和制約著行政管理,政治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行政管理的變化。[6]具體地說,政治觀念和政治思想的變革.政治制度的變革、階級關系的變化、政治運動以及其他政治參與的變動,勢必導致政府管理系統從價值取向、結構與功能到行為模式等各個層面和環節產生相應的變化,實踐中,政府管理系統的有效運行,也有助於政治系統各種政治目標的實現,有助於政治系統的穩定和發展。

第一,政黨制度的影響。黨的「十二大」通過的黨章對執政黨在國家生活中如何發揮領導作用做了明確規定,即「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黨必須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做好黨的組織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發揮全體黨員在一切工作和社會活動中的先鋒模範作用。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黨必須保證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機關、經濟、文化組織和人民團體積極主動地、獨立負責地、協調一致地工作」。

第二,國家結構形式的影響。不同的國家結構形式中政府管理系統對整個國家的作用有較大的差異。在單一制的國家中,中央政府具有全面領導權,地方行政機關要接受中央政府的領導,地方政府不具有獨立性性。在復合制的國家中,整個國家的領土被劃分為若干相對獨立的行政范圍,成員國擁有各自對內對外的主權和某些立法權能。我國是單一制國家,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有四種情況需要區別,一是中央與各省的許可權劃分,二是中央與直轄市的許可權劃分,三是中央與民族區域自治地區的許可權劃分,四是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許可權劃分。

第三,政治風氣的影響。不同的政治風氣,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行政職能、行政任務和行政目標的落實。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政治風氣的主流決定了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政治上依法行政,推進民主和法制建設;經濟上,努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上,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國政治風氣中也有一些不良習氣,如某些機關「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官僚主義尚存;又如浮誇風嚴重,即所謂「幹部出數字,數字出幹部」;再如權力腐敗蔓延等。這些,是值得警惕和必須革除的陋習。

(二)經濟環境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經濟環境是制約和影響行政管理的重要因素。經濟環境對行政管理主體行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綜合起來,其主要表現是:經濟環境的性質決定政府行為的性質及其變革,經濟環境的變遷決定了政府職能的變遷。

經濟環境的性質決定政府行為的性質及其變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有什麼性質的經濟基礎,就會有相應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政治系統謀求與經濟環境的動態平衡的任何努力,都不能超越以一定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為核心的特定經濟環境的發展水平,都必須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遷而變革。就中國的情況看,經過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己形成,經濟成分、經濟組織、經濟利益、就業方式等日趨多樣化。這些具體的經濟壞境因素的變化,要求政府職能、機構設置、管理方式和領導作風等都必須努力實現下列根本性的轉變:由過去單一的行政命令手段轉向綜合運用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倫理的手段;由習慣於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轉向搞好宏觀調控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由原來的機構臃腫、職責不清轉向機構精簡、職責清晰、廉潔高效、運轉協調和行為規范,從而形成有限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績效政府。

經濟環境的變遷決定了政府職能的變遷。經濟環境往往因政府所處的地域、層次、文化的不同而有著不可忽視的差異。但無論差異多大,我們都能看出經濟環境的變遷,尤其是經濟環境中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的變遷,決定了政府職能的變遷。就政治職能而言,政府職能除了常常提及的保衛國家的獨立和主權、保護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其各種合法權益,保護國家和個人的財產不受侵犯,以及維護國家的政治秩序之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政府具有界定和保護產權的職能。就政府的經濟職能而言,政府對於微觀經濟既要放開搞活,又要限制其消極作用。就政府的社會職能而言,政府必領擔當起實現若干社會目標的責任。

(三)文化環境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文化環境制約和影晌著政府管理及其職能。文化環境制約著行政主體的活動方式。[7]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任何行政主體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而每一社會的文化則通過各種特定的社會形式和傳播模式靜靜地持續塑造著行政主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另一方面,一定社會的文化環境總是對政府管理系統提出各種積極要求,而政府管理系統要保持與社會環旗的平衡,行政主體的行為就必須適應一定社會中佔主導的社會思想、情感、信仰、觀念、道德、宗教感情和傳統。

文化環境對政府管理及其職能的規模、引導和調整,主要是通過行政文化的兩項功能來體現:一是聚合功能。行政文化所形成的管理氛圍,寄託了全體公務員的理想和希望。行政文化越發達,行政個體對組織的歸屬感越強烈,進而導致行政組織產生強大的內聚外聯的動力機制。二是控制功能。行政文化對行政組織及其公務員的活動靜悄俏地進行著自覺或不自覺的直接或間接督促、反省和檢查,從而使行政主體的活動沿著一定行政文化的取向運轉。行政文化對行政系統的控制是通過行政文化的各個要素及其影響途徑來實現的。例如,行政制度作為政府機關制定的規范行政主體行為的規程和准則,倡導什麼,禁止什麼,能較好地指引行政實踐。行政動機通過行政主體以願望、興趣、理解等形式表現出來,變成推動政府管理行為的潛在方量,變成管理的價值和行為取向,行政態度由認識、情感和價值取向所組成,體現為行政主體對行政客體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結構和比較穩定的直觀評價和好惡傾向。

(四)國際環境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國際環境對我國行政管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加強合作交流,發展我國經濟。和平與發展是當代國際社會的主旋律。在這一主旋律下,從中國主要的國家利益出發,無論是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祖國統一,都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以便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努力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強實現國家利益的綜合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二是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我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有責任參與引導國際事務發展的正確方向,提出國際事務解決的原則和途徑,積極參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體育等方面事務的協調管理。三是要實施科教興國,佔領二十一世紀發展的制高點。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新的科技革命以原子能和電腦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內容,遍及所有科學技術領域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領域,產生許多新的綜合性的高科技產業,推動了信息資源在人類生產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增大。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國際環境中許多因素,加速了國際政治的多元化趨勢,國家之間的競爭明顯地主要表現為技術的競爭和人才資源的競爭。[8]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電子政務」的對策,加大了科學研究的投入,深化了教育體制和教育內容的改革,開始了整體性的人力資源開發,積極地扶持了高科技產業和小企業的發展。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實現,都是為了使我國佔領21世紀發展的制高點。

結 語
通過本文的初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行政環境制約和影響著政府管理的運作及其變革,同時政府管理在適應環境的同時能動地利用和改造著行政環境。我國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這是我國政府管理面臨的總體行政環境。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面臨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國際環境又各具特點。這些特點對行政管理產生了重要影響,都迫切要求政府向有限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績效政府轉變。

主要參考文獻
[1] [澳] 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98.

[2] 王文義. 新公共管理與中國行政環境的適應性分析[J]. 河南師范太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43-44.

[3] 曾峻. 環境、職能、體制行與行為:關於加強行政體制改革的總體性思考[J].理論探討,2008(4):7-11.

[4] 楊冠瓊,江河. 行政環境與行政管理的互動與協調[J].經濟管理,2008(9):95-96.

[5] 邱微微. 行政生態學與政府管理模式[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4)106-107.

[6] 張震,劉芬.行政環境與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策略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2007(12):96-100.

--------------------------------------------------------------------------------

[1][澳] 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98.

[2]王文義.新公共管理與中國行政環境的適應性分析[J].河南師范太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43.

[3]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網站.

[4] 曾峻. 環境、職能、體制行與行為:關於加強行政體制改革的總體性思考[J].理論探討,2008(4):7.

[5]曾峻. 環境、職能、體制行與行為:關於加強政體制改革的總體性思考[J].理論探討,2008(4):10.

[6]楊冠瓊,江河.行政環境與行政管理的互動與協調[J] .經濟管理,2008(9):95.

[7]楊冠瓊,江河. 行政環境與行政管理的互動與協調[J].經濟管理,2008(9):96.

[8]張震,劉芬.行政環境與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策略研究[J] .中國公共安全,2007(12):96.

㈣ 簡述行政環境的特徵與分類

行政環境的特徵

1、廣泛性:由於公共行政系統極為龐大,作用范圍極為廣泛,與其構成有機聯系的環境因素也因之具有極為廣闊的范圍。公共行政生態是行政系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外部要素的總和。因此,凡是作用於行政系統的外部條件和要素,從地形分布、山川河流,到氣候特徵、自然資源;從人口數量、民族狀況,到階級狀況、歷史傳統;從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到社會制度、經濟狀況,乃至人際關系、道德水準等,這些自然的、社會的種種因素都屬於(納入到)公共行政生態的范疇。

2、差異性:構成公共行政生態的綜合要素,(各個要素作用的向度、力度和維度是有差別的)對於行政主體來說,沒有一個是完全相同的;行政主體對於公共行政生態的反應也是有差異的。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千差萬別,經濟狀況、風土人情以及文化習慣也不相同。各種不同管理體制、管理機制的形成與發展,正是這種差異性的具體表現和產物。

3、復雜性:公共行政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它對公共行政的影響和作用不僅具有廣泛性,更具有復雜性。眾多的外部生態環境條件和要素本身,以及這些要素之間,構成縱橫交織的復雜關系網路。

4、可變性:一方面是公共行政生態自身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是公共行政生態在公共行政活動的引導下發生改變。公共行政生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社會環境中人的因素。人是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就是人的組合,而自然環境也會被人為活動在一定程度改變。只要人是活躍的,公共行政生態就會不斷變化。

5、互動性:行政環境各要素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途徑作用於行政管理;行政組織通過各種行政管理方式、途徑反作用於外部環境因素,從而改造客觀世界。它們之間呈現出互動性。

行政環境的分類

行政環境的內容廣泛而復雜,從不同角度分類,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1、根據內容的劃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與行政管理發生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自然條件(生物與非生物)

社會環境:指人與人的活動所形成的並對行政管理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作用的各種社會因素的總和。(政治、經濟、文化,也叫人文環境)

2、根據地域的劃分:國內環境與國際環境

國內環境:一個國家國內對行政管理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因素之和。

國際環境:一個國家與世界各國家、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自然地理環境等方面的關系以及其他國與國之間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際政治局勢的穩定程度、國際經濟與科技發展狀況、國際文化發展趨勢等等。

3、根據規模和層次程度劃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類

宏觀行政環境:主要是指基本國情,廣義地說也包括國際的公共行政生態和國內的公共行政生態。

中觀行政環境:是指行政系統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情況,包括行政組織的結構是否合理,職權劃分是否明確,溝通是否順暢,制度是否健全等。

微觀行政環境:是指一個行政機構內部甚至一個領導班子內部的具體情況,包括結構是否合理,責任是否明確,人際關系是否良好,工作方法技術是否正確有效等。

4、從不同作用上分,可分為良性行政環境和惡性行政環境。

㈤ 什麼是行政環境

行政環境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一個一致公認的定義。一般認為,行政環境就是政府管理的環境,是指圍繞行政活動和行政現象這一主體的外部境況,是各種直接地或間接地作用和影響行政活動的客觀因素的總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行政活動和行政現象的所有外部因素;二是指行政活動內部系統的相關因素。
主要特點
編輯

復雜性
行政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中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社會的,也有自然的;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如此眾多的因素構成了行政環境的不同門類,不同層級,它們從不同角度對行政活動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

差異性
行政環境在國家間,地區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國家間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方面存在眾多差異.一國內部的不同行政區域之間,往往也存在著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環境的差異決定了行政風格與模式的不同,行政特色隨之產生.

變異性
環境因素,尤其人文環境因素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只不過變化程度是否顯著而已.環境的重大變化往往對行政系統產生重大影響,這時行政系統常常要進行改革或重大調整,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一般而言,伴隨社會環境重大變化而來的往往是行政改革的進行.

關聯性
環境因素,尤其是社會環境因素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間存在著連帶關系.其中某一因素的變化會引起連鎖反應,使眾多環境因素發生相應變化.環境的這一特徵要求行政系統對環境進行綜合把握,同時,對環境施加影響必須慎重,必須考慮到由此而來的系列變化.

㈥ 行政環境具有如下特點( )

行政環境的特點 :
1、復雜性。行政環境是多種多樣的,是多層次、多結構的,是非常復雜的。同時,這些公共行政環境要素不是孤立的,它們往往是互相交織一起,互為因果,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和各種環境要素交織在一起,有時很難把這些環境看成是單一的要素,甚至也很難分清公共行政環境的類型。如果把公共行政環境的多結構性和多層次性加上人為的因素,就使公共行政環境的就更加復雜,更加難以確定。認識了行政環境的復雜性特點,才能認識行政管理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2、約束性。行政只能在行政環境所提供的空間和各種條件下進行,不能超越它所提供的各種限制條件,必然受到行政環境的約束。行政環境有歷史性的限制條件,意識形態提供的價值和行為的約束條件,傳統文化所提供的約束條件等,它們共同對行政產生影響。公共管理不能超越歷史和現實所能夠提供的各種條件。
3、特殊性。行政環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各種行政環境之間的差異性上。其次,這種
多特殊性還表現在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的行政環境的差別。
4、不穩定性。如果行政環境的變化幅度比較小,比較穩定的,是漸變的,可以稱之為穩態環境;如果行政環境的變化幅度比較大,可以稱之為動態環境。動態環境的特點就是它的不確定性。一般來講行政環境是比較穩定的。但是,行政環境有時也是不穩定的。行政環境的不穩定性可以分解為兩個維度:復雜程度和變化程度以及不可預測的突變性特點。

㈦ 行政環境 的內容是什麼

官方解釋太復雜了,定義:行政環境是指圍繞行政管理主體並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行政管理活動的客觀因素的總和。行政環境是行政活動的生存、發展空間,同時也是行政活動施加影響的對象。
簡單講一下,太雜了。
如果你是一個地區政府的一號,那麼此時你的主要職責就是發展經濟,但是你面臨的問題有,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政府內部環境。政府內部環境比如:和你競爭一號失敗的人,為了不讓你出政績,就會想辦法影響你,就在政府內部和你進行一系列的斗爭。地理環境,就是當地的實際情況。

㈧ 簡述環境行政責任的形式

環境行政違法行為必然引起法律上的後果,即產生環境行政責任。從環境行政違法行為後果來看,法律上主要反映為兩個方面:
1、對環境行政違法行為人進行懲罰;
2、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補救。
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
1.行為違法。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行為。
2.行為人的過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也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實踐中,對環境的破壞多表現為故意,對環境的污染多表現為過失。
3.行為的危害後果。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危害後果不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此情況下,違法行為如環境保護法第35條第1—5項的行為即使沒有造成危害後果,也要承擔行政責任。但在另一些場合,必須產生了危害後果才承擔行政責任。
4.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而不是表面的、偶然的聯系。當然,在不以危害後果為必要條件的場合,則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問題。

㈨ 環境行政責任有哪些

1.環境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

(1)行為違法。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行為。

(2)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也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實踐中,對環境的破壞多表現為故意,對環境的污染多表現為過失。

(3)行為的危害後果。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危害後果不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此情況下,違法行為如環境保護法第35條第1—5項的行為即使沒有造成危害後果,也要承擔行政責任。但在另一些場合,必須產生了危害後果才承擔行政責任。

(4)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而不是表面的、偶然的聯系。當然,在不以危害後果為必要條件的場合,則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問題。

由此可見,行為違法和有過錯,是行為人承擔環境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危害後果和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存在的因果關系,在法律明文規定的場合才成為行為人承擔環境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

2.環境行政處罰的形式。環境保護法規定了警告,罰款,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責令重新安裝使用,責令停業、關閉五種環境行政處罰的形式。

有關環境污染防治的單行法中還規定了責令限期治理,繳納排污費,支付消除污染費用,賠償國家損失,責令限期改正,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消除污染,沒收違法所得,責令搬遷,責令改正等環境行政處罰的形式。

3.環境違法行為與相應的環境行政處罰的內容。環境保護法對環境違法行為及相應的環境行政處罰措施作出了如下規定:

(1)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2)拒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3)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排污費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4)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5)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6)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人生產或者使用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7)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削斥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的標準的,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8)對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

(9)對經限期治理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