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長官由來

行政長官由來

發布時間: 2021-02-08 21:55:21

Ⅰ 宰相的由來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員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神宗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徽宗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高宗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孝宗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不常設,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故常改變其名稱權責,方便皇帝施政。

2008-03-11 20:55 回復

中書相國
4位粉絲
正式會員5
2樓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幹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Ⅱ 英國統治時期香港特首怎麼產生的

英國統治時期,香港那時候沒有特首,最高統治代表是香港總督(簡稱港督),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王代表,共歷28任。

香港總督的由來: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1843年,《英王制誥》頒布,宣布設置香港殖民地。

英王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總督則是英王的全權代表,兼任香港三軍司令。港督的權力很大,主持香港的行政機關行政局和立法機關立法局,兩局的議員都是由港督任命。

直至1991年才有第一次立法會直選選出部分議員。早期的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勛爵是第一位);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政治家,曾任英國保守黨黨魁。

(2)行政長官由來擴展閱讀:

香港總督擁有很大的權力,掌管軍政大權。

第一,港督兼任香港三軍司令,是駐港英軍的總司令,而駐港三軍(陸、海、空)英軍司令通常由英國陸軍中將或少將擔任,一般也都由港督推薦。這就意味著港督掌握著香港所有的軍事權。至於警察,更是掌握港督手中。

第二,港督主持香港行政機關的行政局和立法機關的立法局,並委任兩局的議員。出席之外,兩局所討論的一切議案或法案最終需要得到港督同意並簽署才可通過(1985年廢止)。換句話說,港督在所有議案上有「最終否決權」。

這使得兩局在港督施政上,只會擔任顧問及輔助角色。

除此之外,港督也是兩局(行政局和立法局)的最高長官(1993年廢止)。這意味著香港總督同時擁有行政權和立法權,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所做的事,且不會受到制約。

Ⅲ 知縣,知州,知府的區別它們的由來它們的全稱是什麼

知有主管的意思。

所以管理一個縣的叫知縣,管理一個州的叫知州,管理一個府的叫知府。

知縣:

知縣,官名。秦漢以來縣令為一縣的主官。唐稱佐官(縣里的其他正式官員)代理縣令為知縣事。也就是「知縣」一詞的起源。

宋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職權由中央派遣的官員代理,所謂「知事」),如當地駐有戍兵,並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兼管軍事。

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知州:

知州中國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權知"意為暫時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為正式官名,為各州行政長官,直隸州知州地位與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當於知縣。

知府: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達魯花赤,只在散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是達魯花赤的屬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姦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知府地位相當於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同知則為唯一的副市長。

(3)行政長官由來擴展閱讀:

知州的特別之處:

明清兩朝,知州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官制,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知州是從五品,月俸十石,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此處特別說明,州有二種,即屬州和直隸州。

屬州的待遇與縣同等,直隸州的待遇與府同等,但品秩相同。這是明官制和清官制的不同,無論是

屬州和直隸州都是從五品,不同的是俸祿。

明以知州為一州之長,轄縣;明清有直隸州、散州之別,前者直隸於省,可以轄縣,後者隸屬於府、道,不轄縣,長官均稱知州。知州一般是從五品文職官員

著名知府

清朝康熙年間的長沙知府陳鵬年。這位知府很體恤百姓,當時康熙南巡,總督阿山主張增加攤派用作南巡之資,陳鵬年堅決反對。為著這件事,陳鵬年得罪了阿山。後來,因為建講堂,陳鵬年讓阿山抓住了把柄,差點被整得殺頭。

清末台北知府陳星聚,出身貧寒,母親守寡含辛茹苦供他上學,從小就受「好好學習,長大要做好官、清官」的啟蒙教育;在當官後遇災年,他「減糧減稅」助民眾度過災年。百姓稱他是好官;遇惡霸橫行鄉里,能嫉惡如仇,伸張正義,為民除害,百姓稱他為清官。

在法軍侵略台北的危急時刻,又帶領人民抗擊侵略,帶頭拉石築城,動員全城10萬軍民築城守城;他不顧個人安危,隻身上山勸說對他有深仇大恨的山大王山妹下山共同保衛台北,群眾又稱他為「孤膽英雄」知府。他以身作則,愛民如子,嫉惡如仇,剛正不阿,一心救國。

Ⅳ 朝廷百官百官是怎麼來的什麼來歷呢其中包含什麼官員

朝廷百官包括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

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西漢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或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集權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後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於是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成帝綏和元年(前8),採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未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根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說的三公名稱完全一致。又將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師、太保置於三公之上,頭銜高而無實權。西漢未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

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台。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更迭專權。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目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滅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犯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己」。

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買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並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

九卿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Ⅳ 一把手的來歷

一把復手最早出自朱自清的制《三家書店》。原文為:「劍橋是第一把手。」

一把手是指組織、單位、世界最高領導人。 一把手的基本特徵是擁有實際上的人事權、經營管理權、財務管理權和職務、薪資調動權。在農村指村裡的最高領導者。在一個家庭中指佔有重要地位的人,掌握家裡的一些重大事件決定權的人,通常指夫妻之間的某一個。

基本解釋:

1、參加活動的一員

2、在某一方面才幹出眾的人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3章:「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福軍和一把手馮世寬有分歧,登雲明顯地支持世寬。」

3、單位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

(5)行政長官由來擴展閱讀

二把手,相對於一把手而言。一個地區或單位里僅次於正級的副級人物,俗稱二把手。在一個團隊中,二號人物實際上是「一號」的「副手」,屬於「二把手」,要做個優秀的「二把手」,發揮到「二把手」的最佳效用,就得有「兩手」。

例如,在NBA中,最著名的二把手加索爾就助科比連續兩次拿到冠軍,和二把手皮蓬助喬丹拿到冠軍。

Ⅵ 官位的由來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 (1)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2) 除。拜官授職,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 擢。提陞官職。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5) 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 (6) 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7) 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參考資料:http://www.ruiwen.com/news/14398.htm

Ⅶ 知府,縣令等官職的由來是什麼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 (1)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2) 除。拜官授職,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 擢。提陞官職。 (4) 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5) 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 (6) 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7) 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 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Ⅷ 一把手的由來

「一把手」是什麼?這個問題既清楚又糊塗。清楚是因為這個詞隨時隨處都可以聽見,每天被叫得震天價響;糊塗是因為字典里沒有這個詞,任何工具書里都還沒有確切的解釋。

從前沒有什麼「一把手」的稱謂。政府里有書記、市長,還有縣、鎮、鄉長,企業里有書記、廠長、經理,事業里除了書記,則有校長、院長、所長、主任等等稱呼,不知道誰是一把手,誰是二把手,誰是三把手,只知道有正副之分,黨政之別。黨務的事找書記,政務的事找什麼長,有的時候書記和長都說了算,小一點的事則找分管的副手。不知什麼時候有了一把手、二把手之分,其他的稱謂開始淡化。到哪裡去辦事,首先不是弄明白誰是書記,誰是什麼長,而是誰是一把手。而一把手又很難弄清,按理本應該黨是領導一切的,可那裡卻是黨委監督下的什麼長負責制,行政是一把手;按理這里本該是行政長官說了算,可卻是黨委領導下的什麼制,書記是一把手。如果你弄不清誰是一把,而錯找了人,辦不成事不說,還把其他「把」無意間推上了難堪的境地。因此,我國的小民百姓,得首先弄清什麼是「一把手」。

什麼是「一把手」?一把手就是古代皇宮里金鑾殿上坐著的那個人(有時是太後),就是梁山上排坐次的宋江(宋江作一把手有點過於仁慈),就是巴金《家》中的高老太爺。

「一把手」又被習慣地稱作「老大」或「大老闆」。既然是老大,自然權力無異於黑社會的首領;既然是大老闆,自然單位里的一切都歸他所有。

某一地區或某一單位里的所有財務都是他的家產,他可以隨意支配,任意揮霍。屬下進普通飯店吃一頓工作餐他會批評為奢侈浪費,他天天進高檔飯店,龍蝦鮑魚,一擲千金,他會說那是接待貴賓或客商的需要;屬下出外開一次會議,千百元的票子他要一審再審,大會小會強調無私奉獻、節約為本,可自己什麼歐洲、美國一游就是十幾,幾十萬開銷,那叫出國考察,是單位發展大計的需要。財務制度只是為了保障家產不至外流,由常務主管的財權早就收歸己有,而單位的財務主管又都是自己的心腹,是黃世仁家的穆仁智,是莫懷仁家的莫福。

所有的屬下和員工都是自己的子民或僱工。阿Q對革命的幻想「我喜歡誰就是誰,我要什麼就有什麼」,如今在他那裡都實現了。想提拔誰就提拔誰,想獎勵誰就獎勵誰,想撤誰的職就撤誰的職,想讓誰下崗就讓誰下崗,就看你們的「表現」如何,死爹、嫁女、生病、生日、年節,機會多得很。單位里的美女更是自己的小蜜後備隊,得看需不需要,需要你陪酒就陪酒,需要你陪歌就陪歌,需要你陪舞就陪舞,需要你陪……就看你有沒有奉獻精神。提干,長工資,晉級,滿上算,不然的話,可別怕被打入冷宮。

其他「把手」都是自己的臣子和子侄,地位最多高不過庶出的兄第。「把手」之間雖只有數字的差別,有的只差一橫、兩橫,其權力可有天壤之別,一把手是說了算的家長,其他「把手」充其量只不過是家庭的成員,協助家長管好這份家業而已。班子會上(稱為家務會更好一些),一把手說一不二,其他「把手」只有符合稱是的權力,執行中出了問題,則都是其他「把手」工作不力,能力欠佳,被大罵一頓是最輕的處罰。班子的團結總是令人稱道,因為班子中容不得有異見之人。如果哪個「把手」敢對一把手懷有二心,說個不字,就請小心,找個借口把你開了是早晚的事。

「一把手」是什麼?「一把手」就是絕對的權力,就是專權的同義語,就是腐敗的禍根。

要想根治腐敗,減少經濟犯罪,實現吏治清明和政治民主,必須削弱「一把手」的權力,淡化(最好取消)「把手」的稱謂。俗話說,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在各級政府包括企事業單位,長官的統領必不可少,但應該是首長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而不應是一把手專權的按權排坐制,在領導集體(或叫領導班子)中,應取消梁山式的交椅制,實現現代意義的圓桌會議

Ⅸ "一把手"有什麼來歷

「一把手」是什麼?這個問題既清楚又糊塗。清楚是因為這個詞隨時隨處都可以聽見,每天被叫得震天價響;糊塗是因為字典里沒有這個詞,任何工具書里都還沒有確切的解釋。

從前沒有什麼「一把手」的稱謂。政府里有書記、市長,還有縣、鎮、鄉長,企業里有書記、廠長、經理,事業里除了書記,則有校長、院長、所長、主任等等稱呼,不知道誰是一把手,誰是二把手,誰是三把手,只知道有正副之分,黨政之別。黨務的事找書記,政務的事找什麼長,有的時候書記和長都說了算,小一點的事則找分管的副手。不知什麼時候有了一把手、二把手之分,其他的稱謂開始淡化。到哪裡去辦事,首先不是弄明白誰是書記,誰是什麼長,而是誰是一把手。而一把手又很難弄清,按理本應該黨是領導一切的,可那裡卻是黨委監督下的什麼長負責制,行政是一把手;按理這里本該是行政長官說了算,可卻是黨委領導下的什麼制,書記是一把手。如果你弄不清誰是一把,而錯找了人,辦不成事不說,還把其他「把」無意間推上了難堪的境地。因此,我國的小民百姓,得首先弄清什麼是「一把手」。

什麼是「一把手」?一把手就是古代皇宮里金鑾殿上坐著的那個人(有時是太後),就是梁山上排坐次的宋江(宋江作一把手有點過於仁慈),就是巴金《家》中的高老太爺。

「一把手」又被習慣地稱作「老大」或「大老闆」。既然是老大,自然權力無異於黑社會的首領;既然是大老闆,自然單位里的一切都歸他所有。

某一地區或某一單位里的所有財務都是他的家產,他可以隨意支配,任意揮霍。屬下進普通飯店吃一頓工作餐他會批評為奢侈浪費,他天天進高檔飯店,龍蝦鮑魚,一擲千金,他會說那是接待貴賓或客商的需要;屬下出外開一次會議,千百元的票子他要一審再審,大會小會強調無私奉獻、節約為本,可自己什麼歐洲、美國一游就是十幾,幾十萬開銷,那叫出國考察,是單位發展大計的需要。財務制度只是為了保障家產不至外流,由常務主管的財權早就收歸己有,而單位的財務主管又都是自己的心腹,是黃世仁家的穆仁智,是莫懷仁家的莫福。

所有的屬下和員工都是自己的子民或僱工。阿Q對革命的幻想「我喜歡誰就是誰,我要什麼就有什麼」,如今在他那裡都實現了。想提拔誰就提拔誰,想獎勵誰就獎勵誰,想撤誰的職就撤誰的職,想讓誰下崗就讓誰下崗,就看你們的「表現」如何,死爹、嫁女、生病、生日、年節,機會多得很。單位里的美女更是自己的小蜜後備隊,得看需不需要,需要你陪酒就陪酒,需要你陪歌就陪歌,需要你陪舞就陪舞,需要你陪……就看你有沒有奉獻精神。提干,長工資,晉級,滿上算,不然的話,可別怕被打入冷宮。

其他「把手」都是自己的臣子和子侄,地位最多高不過庶出的兄第。「把手」之間雖只有數字的差別,有的只差一橫、兩橫,其權力可有天壤之別,一把手是說了算的家長,其他「把手」充其量只不過是家庭的成員,協助家長管好這份家業而已。班子會上(稱為家務會更好一些),一把手說一不二,其他「把手」只有符合稱是的權力,執行中出了問題,則都是其他「把手」工作不力,能力欠佳,被大罵一頓是最輕的處罰。班子的團結總是令人稱道,因為班子中容不得有異見之人。如果哪個「把手」敢對一把手懷有二心,說個不字,就請小心,找個借口把你開了是早晚的事。

「一把手」是什麼?「一把手」就是絕對的權力,就是專權的同義語,就是腐敗的禍根。

要想根治腐敗,減少經濟犯罪,實現吏治清明和政治民主,必須削弱「一把手」的權力,淡化(最好取消)「把手」的稱謂。俗話說,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在各級政府包括企事業單位,長官的統領必不可少,但應該是首長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而不應是一把手專權的按權排坐制,在領導集體(或叫領導班子)中,應取消梁山式的交椅制,實現現代意義的圓桌會議制。

Ⅹ 凱撒大帝的由來

凱撒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故被一些歷史學家視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皇,有凱撒大帝之稱。甚至有歷史學家將其視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終身獨裁官的日子為羅馬帝國的誕生日。影響所及,有羅馬君主以其名字「凱撒」作為皇帝稱號;其後之德意志帝國及俄羅斯帝國君主亦以「凱撒」作為皇帝稱號。

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或稱凱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
凱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花了八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大約是現在的法國),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西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歷》。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愷撒身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古羅馬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共和國末期的獨裁者。出身於羅馬著名的尤利烏斯家族,父親曾任行政長官。少年時期學習過修辭學和演說術,受過良好的教育,從政初期曾是民主派領袖,反對貴族派。歷任財務官、監察官、祭司長和大法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結成三頭同盟,共同統治羅馬共和國,史稱「前三頭」。公元前58年取得高盧總督職位,幾年內征服了高盧全境。他不僅有大量財富,更重要的是他訓練了一支忠於自己的強大軍隊。公元前49年,凱撤打敗了龐培,奪取了政權(克拉蘇已在一次對帕提亞的作戰中死去)。以後幾年間,他獲得無限期的獨裁權力,集執政官、獨裁官等大權於一身,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軍事獨裁者。共和國名存實亡,元老院權力日漸削減。凱撒實行的一些措施,如將行省土地分給8萬老兵,減輕負債者的債務,懲治貪污勒索官吏等,觸動了元老們的利益,引起元老貴族的不滿。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元老院議事廳,被以布魯圖和喀西約為首的反對派刺死。凱撒留下兩部有歷史價值的著作,即《高盧戰記》、《內戰札記》。
該猶斯•猶理烏斯•凱撒出生於公元前102年, 正是羅馬共和國發生嚴重政治危機的時代。這時,羅馬的經濟基礎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它已經變成西方古典時代奴隸制度最發達的國家,原來的小農業已完全被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庄園取代,直接的軍事掠奪和以貢賦等方式向被征服地區進行的壓榨,使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財富大量湧入義大利,加速了羅馬的社會分化。
經濟上的巨大變化,自然要影響到羅馬的政治生活,被征服土地在日益擴大、由僱傭軍組成的常備軍在不斷擴充,奴隸人口在急劇增加,由失業小農民和釋放奴隸構成的遊民階層也在大量湧向首都,這就需要大大加強國家機器才能應付,但這時的羅馬國家體制卻基本上還是當年台伯河上那個小公社的那套城邦制度。它那年年重選的文官政府、它那已變得臃腫不靈的公民大會和它那由少數世代掌權的豪門貴族壟斷的元老院,根本無法適應這個局面。從公元前二世紀三十年代起,就不斷有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種種民主改革的方案,但都因為觸犯豪門貴族的利益,因而受到盤踞在元老院的一小撮所謂貴族共和派的反對,遭到失敗。此後,主張民主改革的人前仆後繼、奮斗不息,民主運動從合法的要求改良逐漸發展到採取陰謀暴動甚至內戰的方式。公元前82年,豪門貴族的保護者蘇拉用血腥的大屠殺鎮壓了反對派,民主運動才一時沉寂下去。但大屠殺並不能消除引起要求改革的根源,蘇拉不久死去後,民主運動馬上就卷土重來。這時,羅馬貴族共和政府的顢頇無能、社會秩序的動盪不安,軍人的專橫跋扈,已經大大削弱了國家的力量,到公元前一世紀的七十年代,局勢終於發展到極為可慮的地步。東方強鄰的進攻和西方行省的割據都還在其次,嚴重的是地中海上的海盜橫行和斯巴達克斯所領導的奴隸起義。海盜橫行不但使沿海地帶民不聊生,連羅馬也因海外的糧食運不來而有斷炊之虞;奴隸起義使義大利遭到漢尼拔戰爭以來最沉重的一次兵災,而且從根子上震撼了羅馬的奴隸制度,打擊了奴隸制經濟。奴隸起義迫使奴隸主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也迫使奴隸主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迫使他們不得不變換已不能保障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共和政體。正象革命導師恩格斯指出的那樣:「……當某一個國家內部的國家政權同它的經濟發展處於對立地位的時候——直到現在,幾乎一切政治權力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都是這樣,——斗爭每次總是以政治權力被推翻而告終。」凱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凱撒出身於羅馬的一個古老但已中落的貴族家族,由於他和老一輩的民主派領袖馬略和欽奈有親誼,青年時代就受到貴族共和派的排擠,迫使他只能自始就站在民主派一邊,逐漸成為反對派的領袖,一面也按部就班地從財務官、工務官升到司法官。但在這時候,他除了在街頭的遊民階層中擁有巨大的號召力以外,沒有別的政治資本,為此他設法跟當時在軍隊中有極大勢力的克耐猶斯•龐培和代表富豪們即所謂騎士階層的羅馬首富馬古斯•克拉蘇斯結成「三人同盟」。當然,這三個人代表的是三個不同利益的集團,只是因為同樣受到把持元老院的貴族共和派的排擠,才湊合到一起去的。凱撒在這兩個人的共同支持下,當選上公元前59年的執政官,但由於元老院的掣肘,並沒有什麼大的建樹。
這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政局動盪,羅馬統治集團中無論那一派的領袖人物,都從實際經驗中體會到,要掌握政權,必須先有一支武裝力量,只有利用武力,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此,凱撒在執政官任期屆滿之後,竭力設法爭取到高盧行省去擔任行省長官,目的是趁在高盧的機會訓練起一支自己的軍隊,作為政治上的後盾;同時,在高盧大事開拓疆土,擄掠奴隸,還可以為自己在羅馬的奴隸主階級中取得聲譽,又可以乘機積聚起一大筆財富來作為今後政治活動的資本。
凱撒在公元前58年前往高盧,到公元前49年初方回義大利。他在高盧的九年中,據普魯塔克說,曾經屠殺了一百萬人,俘虜了一百萬人。他本人和他部下的將吏都發了大財,使他能在羅馬廣施賄賂,甚至一直賄賂到要人們的寵奴身上。他還在平民中舉辦各種演出,發放大宗金錢,並在義大利許多城鎮興建大量工程,既討好了包主的人,也討好了因此獲得工作機會的平民。這樣一來,他在義大利公民中的聲望,漸漸超出「三人同盟」中的其它兩人,特別是他借高盧作為練兵場所,訓練起一支當時共和國最能征慣戰的部隊,而且是一支只知有凱撒、不知有國家的部隊。
凱撒的成功刺激了克拉蘇,他在公元前63年趕到東方去發動對安息(即 帕提亞)的戰爭,希望在那邊取得跟凱撒同樣的成功,不料全軍覆沒,死在那邊。這就使得原來鼎足相峙的「三人同盟」,只剩下凱撒和龐培兩雄並立,彼此日益猜忌,加上元老院中一些人的從中挑撥拉攏,和凱撒的女兒因難產而死等原因(凱撒為了維持聯盟曾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龐培終於和凱撒破裂,正式站到元老院一邊去,成為貴族共和派藉以對抗凱撒的首領。公元前49年凱撒帶著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義大利,龐培措手不及,帶著全部政府人員和元老院倉皇逃出羅馬,渡海進入希臘,聽恁義大利落人凱撒手中。次年冬天,凱撒也趕到希臘,在法薩勒斯一戰擊敗龐培主力。龐培逃往埃及,被埃及人就地殺死。凱撒在肅清了其他各地龐培余黨後,重新統一全國。
凱撒一個行省一個行省地肅清龐培余黨的過程,也就是掃除羅馬貴族共和體制的殘余影響,建立新的統治機器的過程。因而,被凱撒重新統一了的這個羅馬國家,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軟弱無力、遇事拖拖沓沓的舊的羅馬共和國,它已經是一個全新的中央集權的軍事獨裁國家,已經能夠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那樣地統一指揮全國了,這對地中海沿岸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肯定是有利的。
凱撒從統一羅馬國家到死去,還不到四年,但就在這樣短的時。期內,他仍能完成了許多值得稱道的工作,最堪注意的有兩個方面:首先,他象摧枯拉朽地破壞了舊的貴族共和體制,把軍政大權集中於一身,基本上完成了向君主獨裁製的過渡,把過去幾百年發展中隨時遇到問題、隨時修修補補、牽強湊合起來的那些重床疊架、支離破碎的舊制度,作了一番整齊劃一的工作。他把執政官、統查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重要職務兼於一身,他把元老院降為咨詢機構、他把公民大會當作可有可無的裝飾品,都是為他後來的繼承人把羅馬變成披了共和制外衣的帝國開創了道路。次之,他企圖逐步廢除舊羅馬作為一個城邦霸國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特權,把義大利各城鎮的地位提高到和羅馬相等,把各行省的地位提高到和義大利相等,並且把公民權陸續給予羅馬的各個行省——當然只給奴隸主階級——使這個大帝國的統治集團基礎更加擴大鞏固。但這項工作僅只完成了一部分。過去他在高盧時就已經把公民權給了山內高盧人,後來還讓他們的部分首領進入元老院,引起了那些把公民權視為禁臠,不願別人分享的舊公民的不滿,他們譏刺他:
「凱撒在凱旋式里牽著高盧人走,
卻牽他們進了元老院;
高盧人脫下了長褲子,
反穿上了(元老們的)闊邊長袍子。」
公元前44年,他制定適用於義大利各市鎮的自治法,給它們跟羅馬同樣的地位;他恢復了義大利一向免除的關稅;他還計劃廢除由商人承包徵收行省稅賦的辦法,改由國家直接派人收取,取銷行省人民最痛恨的一項秕政。難怪當時沸沸揚揚地傳說他想把首都遷到亞歷山大里亞去,把羅馬改造成一個東方式的君主國家,主要就是因為他降低了羅馬城在國家中地位的緣故。
凱撒在公元前44年被貴族共和派的殘余分子刺殺,結束了他忙碌的一生,他的嗣子、他姊姊的孫子該猶斯•猶理烏斯•凱撒•屋大維安弩斯,那奧古斯都,在凱撒奠立的基礎上,徹底完成了把奴隸制的羅馬共和國改建成帝國的任務。
歷來評論凱撒的人很多,大部分人都把他吹捧成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偉大的政治家,天才的統帥,作家、演說家等等,彷彿他是一個恁空建立了這個大帝國的人。其實,凱撒的一生斗爭,只不過是奴隸主階級中一個統治集團跟另一個統治集團為了該不該改變統治方式而作的斗爭,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改善了這個奴隸制國家的處境,使奴隸制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可是受惠的仍然只是奴隸主階級,根本沒影響到當時廣大奴隸階級的命運。其次,他一生的成功,主要應該歸之於他的恰巧處在羅馬共和國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歷史時代,一時風雲際會,機緣湊合,讓他不自覺地完成了歷史要他完成的事業,這里,他的個人品質象堅毅、機智大膽、圓滑等等,在其中只起了極其有限的作用,因而過分吹捧凱撒是不恰當的。正象革命導師恩格斯說的那樣:「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這點可以由下面的事實來證明,即每當需要有這樣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如凱撒、奧古斯都、克倫威爾等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竭力詬責凱撒,說他鎮壓了民主運動,把他的取銷行會組織、恢復義大利關稅。減少發給貧民口糧分額等等,說成是背叛平民。這些責難往往是出於對羅馬當時的所謂「平民」、「民主運動」等等名詞作了過分現代化解釋的結果。要對共和末年聚居在羅馬的所謂平民、他們的構成、他們的政治作用和經濟地位等等作一番分析,是一件比較復雜的工作,而且也不是這里該做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肯定說,他們絕不是十八、九世紀的那種工業無產階級。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二版的序言中引用過的西斯蒙第的名言——「羅馬的無產階級依靠社會過活,現代社會則依靠無產階級過活」——這就是關於他們的最中肯的結論。在公元前一兩世紀中,他們在政治上從來沒產生過一位自己的代表,也從來沒提出過自己的一套政治綱領,他們一直是形形色色政治活動家手中播弄的工具。正跟我們不能把他們當做現代無產階級一樣,我們也絕不可以把凱撒看做是路易•拿破崙甚或梯也爾一流人物。凱撒在這里,只是不多不少地做了當時其他活動家做過的事情,可以責備他的至多是他起初利用了他們、後來又離開了他們而已。而離開他們、甚或損害到他們,則是.當時不問那個民主派活動家一旦當權之後,勢必難免的事情。特別是凱撒,只要從前面簡單地舉出來的他所致力的工作來看,就可以知道這是他這些工作的必然結果。首都的遊民階層久已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要減輕對行省的搜括、減少羅馬這個城市的特權,就不得不採取一些對這些遊民不利的措施,象發放給公民的免費口糧,被凱撒從三十二萬份一下子降到十五萬份,把這一過去一向認為是公民應享的特權嚴加限制,變成真正的社會救濟,就是一個例子。而且建立了強有力的個人統治之後,公民大會連作為橡皮圖章的作用都失去了,遊民階層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就宣告結束,用不著再竭盡國庫所有去討好他們,這正是合乎邏輯的發展,也是從共和國向帝國過渡的必然結果。凱撒一生的所作所為可議的地方雖然很多,恰恰不在這一方面。
除了軍事和政治的事跡,凱撒還發明了一種安全通訊方式。其原理就是將信中的每一個字母往下移三個位置,從而實現隱藏文章中信息的功能。當接收者受到密文時,他們將信中的每一個字母往前移動三位,使得文章恢復可讀性。雖然這種隱藏方式(專業術語是加密方式)在當今高科技的社會里根本不具備安全性,但在當時已經是一種進步了。即便如此,當今未接觸過加密這個概念的人們,對密文也能產生無知。這個事跡,是絕大多數從事計算機學的人都知道和尊重的, 因為這種加密原理在許多領域里都用到,只不過是更加的復雜。這個加密原理究竟是不是凱撒發明的,恐怕我們不會知道,但在人類史上,他還是屬最早使用加密的人。

愷撒出身於貴族世家。公元前78年開始政治活動,起初被選為軍事護民官,後歷任度支官、市政官、大法官、羅馬遠征西班牙行省總督等職。愷撒為了競選執政官成功,需要龐培和克拉蘇這兩位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支持,於是,他決意與龐培和克拉蘇建立友好關系。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愷撒這三位有著巨大影響的政治家達成了相互支持的秘密協議,歷史上稱之為「前三頭同盟」。為了鞏固這一同盟,愷撒把他年僅14歲已經和別人訂了婚的女兒嫁給了年近50的龐培。在龐培和克拉蘇的一致支持下,愷撒於公元前59年當選為執政官。愷撒經過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已經獲得了廣大平民和騎士階層的支持,成為與龐培、克拉蘇齊名的強有力的人物。
公元前58年,愷撒出任高盧總督。他統率大軍,經過3年的征戰,到公元前56年底,基本上並吞了整個高盧。然而他在高盧的統治並不穩固,高盧地區接連爆發反羅馬人的起義。公元全52年春,高盧全境爆發了一場反對羅馬統治的大起義。起義軍主力在高盧北部的阿利細亞城紮下了堅固的營寨。這是一座幾乎攻不破的城堡,羅馬人除了進行長期的包圍之外,別無其他辦法。愷撒把所有的部隊都調到這里,20萬高盧起義軍也雲集阿利細亞城下,雙方一場惡戰不可避免。戰役開始之前,馬人環繞阿利細亞城築起一道堅固的壁壘。愷撒寄希望於這些復雜而堅固的工事能夠阻止高盧人的進攻,用以補充自己兵力的不足。高盧起義軍首先從內外兩側同時向羅馬人堅固的工事發起了進攻。在盾牌的掩護下,一隊接一隊的高盧人像螞蟻一樣往上沖。在戰斗中,羅馬各軍團由於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士氣開始低落。尤其在羅馬人的旗手被砍倒後,羅馬人的陣腳開始顯得有些混亂。一位年青的羅馬士兵張惶失措,突然發現愷撒剛剛站立過的塔樓上已經空無一人,同時位於營寨右邊的羅馬騎兵放棄了陣地,以全速急馳而去。這位年青人絕望了。突然,堅守在柵欄後面的羅馬士兵發現高盧人的攻勢猛然削弱了,剛才還在向羅馬工事沖擊的高盧人停止了沖鋒,他們的隊伍散開了,出現在羅馬人視線中的竟是他們自己的騎兵。原來,愷撒指揮他的騎兵抄襲到高盧人的後方,給他們致命的一擊,短短幾個回合之後,高盧人便開始由進攻改為逃竄。爾後,高盧人全部投降。阿利細亞之戰就這樣出乎意料的結束了。愷撒以6萬軍隊與高盧人將近25萬人的大軍相峙,竟以一支騎兵的偷襲扭轉了戰局,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愷撒、龐培、克拉蘇的「三頭同盟」是不可能持久的,他們是相互利用的關系。克拉蘇在戰爭中陣亡,使原來成鼎足之勢的三人同盟變成了愷撒、龐培兩雄並立的局面。這時,愷撒的女兒去世,這就意味著愷撒與龐培的聯姻關系中斷,兩人之間為了權力的爭斗已勢所難免。於是奴隸主兩派發生了內戰。
公元前50年,以龐培為首的貴族派元老院因擔心愷撒建立獨裁政權,通過決議拒絕延長愷撒擔任高盧總督的任期,令其遣散軍隊。愷撒拒不執行這一決定。當時,他的軍隊絕大多數分駐在北山高盧,身邊僅有一個軍團和一些輔助部隊。為了把握戰機,經過一番周密策劃之後,愷撒於公元前49年1月,果斷的率領一個軍團,越過義大利和高盧諸行省之間的界河比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羅馬進發。沒有準備的龐培反對派,匆忙率領一批元老和兩名執行官離開羅馬,逃往希臘。同年11月,愷撒率領7個軍團出其不意地在希臘登陸,次年春又增加了4個軍團和1個騎兵隊。6月,愷撒與龐培在希臘的法薩盧進行決戰,愷撒徹底打敗了龐培,龐培逃到埃及,被埃及國王派人殺死。公元前45年,愷撒實現了他的軍事獨裁統治。
愷撒征戰一生,多謀善斷,善於抓住戰機,特別是能在不利的情況下,以頑強的意志堅持自己的戰略企圖,扭轉戰局,表現出他那不同凡響的高超的軍事藝術,在羅馬乃至世界的歷史上留下了蓋世英名。由柳洪平創建。
歷史學家們這樣記錄下了愷撒征戰時的威猛:「象一陣旋風攻下八百個城鎮,征服三百個部族,與三百萬人發生多次激戰,屠殺一百萬人,將一百萬人擄為奴隸。」這段文字描述的應該是他在征股高盧時的經歷吧。
愷散一生征戰無數,但在電影《愷撒大帝》中,戰爭場面並不太多,或者確切地說只有一次,那就是困圍戈爾人的戰爭,我不知電影中的戈爾人是指當時的什麼人,但對表現愷撒的威猛已經足夠了。戈爾人的首領把他們的婦孺趕出了城,想讓她們成為愷撒的包袱,這對於精明的愷撒來說,簡直是對他的智慧和意志的一種小看。
誰都知道羅馬的連年的征戰,包括他們的內戰,先是蘇拉與馬略,再是龐培與愷撒,再是屋大維與安東尼。電影開始時,蘇拉已經取得了勝利,正在嚇唬那些元老員的議員們。愷撒還只是一個一事無成的軍官,但蘇拉因為愷撒放走了自己的敵人並且覺得他以後可能有害,決定處死他,但龐培,這個愷撒未來的敵人救了他一命。
愷撒沒有死於海盜之手,在龐培外出征戰海盜期間,把羅馬治理的井井有條,被遠為執政官,但這並沒有讓愷撒欣喜,因為他眼睜睜地看著龐培一次次凱旋,而他還沒有一點政治資本。
她女兒對龐培真真假假的愛情為他贏得了最初的軍隊,八年的征戰,愷撒撈足上政治資本,這個時候當然是他和龐培一決高下的時候,但龐培死於勢利的埃及人,他的死,好像只是為了愷撒與埃及艷後的相遇鋪平路。
愷撒的政治野心不斷地彭漲,不知死神已經慢慢地向他發出召喚,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
前44年,凱撒遭以馬可斯·布魯圖斯所領導的議員而暗殺身亡。凱撒身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