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決策以

行政決策以

發布時間: 2021-02-05 16:01:56

❶ 簡述行政決策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方法/步驟
1
1.決策的原則
決策原則是指決策必須遵循的指導原理和行為准則。它是科學決策指導思想的反映,也是決策實踐經驗的概括。領導決策過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具體原則是多種多樣的,如決策過程中的悲觀原則、樂觀原則、最小後悔值原則等等。但是,就領導決策的基本原則而言,有許多是共同的,這些一般原則主要有經濟性、系統性、預測性、可行性、靈活性、民主性等原則。
2
2.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就是研究經濟決策所花的代價和取得收益的關系,研究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領導決策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並且要把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以較小的勞動消耗和物資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果。如果一項決策所花的代價大於所得,那麼這項決策是不科學的。
3
3.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也稱為整體性原則,它要求把決策對象視為一個系統,以系統整體目標的優化為准繩,協調系統中各分系統的相互關系,使系統完整、平衡。因此,在決策時,應該將各個小系統的特性放到大系統的整體中去權衡,以整體系統的總目標來協調各個小系統的目標。
4
4.預測性原則
預測是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預測是由過去和現在的已知,運用各種知識和科學手段來推知未來的未知。科學決策,必須用科學的預見來克服沒有科學根據的主觀臆測,防止盲目決策。決策的正確與否,取決於對未來後果判斷的正確程度,不知道行動後果如何,常常造成決策失誤。所以領導決策必須遵循預測性原則。
5
5.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手段,尋找能達到決策目標的一切方案,並分析這些方案的利弊,以便最後抉擇。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原則的外在表現,是決策活動的重要環節。掌握可行性原則必須認真研究分析制約因素,包括自然條件的制約和決策本身目標系統的制約。可行性原則的具體要求,就是在考慮制約因素的基礎上,進行全面性、選優性、合法性的研究分析。

❷ 行政決策的科學化含義

一、行政決策體制合理化對行政決策科學化的意義:一般來說,行政決策程序應包括明確決策目標、科學擬定方案、優化決策方案、實施、決策績效評估環節等。因此,行政決策程序化對於現代行政決策科學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1、從程序上避免了決策隨意性。雖然行政決策以效率為中心,強調決策時的首長負責制,但這並不意味著行政首長在決策時的獨斷專行;決策過程的程序化在事實上體現了決策過程中的相對分工,程序的限制避免了行政決策的隨意性。2、提高了決策質量。公共政策決策在規定了決策首長負責制的同時,強調決策的程序化,可以廣收民意,容納爭議,舉行聽證,最大限度地對決策進行多層面的思考,使方案在正式實施前做到盡可能的完善,並為決策實施過程中的糾偏提供政策儲備。二、當前行政決策科學化的新特點:1、以市場為導向的決策。我國作為經濟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著市場機製作用不夠充分、市場配置功能不健全、非理性行為突出等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處理好市場配置與配置、市場調節與調節、市場機制與引導之間的關系,成了公共政策供給的一個重要問題。決策者應該明確,市場始終是資源配置的基礎,包括公共政策在內的活動,不能破壞這一基礎,只能促進和補充,才有利於市場配置基礎作用的有效發揮.由此,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公共政策,必須有助於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的充分發揮,而不是人為地改變乃至扭曲這種作用,只能通過宏觀調控和政策服務來克服和矯治這些缺陷。 2、以法律為依據的決策。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管理,強調主要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社會經濟生活,規范社會經濟秩序。但是,由於法律所涉及的范圍總是有限的,其條款也只能是原則性的,因而需要以更為靈活、較為規范的方式來加以彌補或調節,這就為公共政策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基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既解決了在某些無法可依情況下的被動局面,同時又能在變幻莫測的經濟變動和社會沖突中,大大增強的宏觀調控能力,適時化解社會中的各種矛盾。3、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決策。這種決策代表了政策的價值取向。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論採用計劃經濟體制還是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目的,離開人民利益這個基礎,政策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可言。

❸ 行政組織決策是以什麼為後盾

行政組織決策作用方式的特殊性。行政組織決策是以公共權力為 後盾,通過行政的方式作用於社會,作用於公民。行政組織決策對社會具 有強制力的作用。

❹ 行政決策有什麼模式

不同類型的決策活動有著不同的決策模式。

行政決策模式又稱為決策行為模式,是決策者有規律的、反復出現的、標準的、可以使人照著做的標准樣式。對行政決策模式的類型截止目前國內外並沒有作出明確的劃分,但是依據學者們對這一詞語的實際運用情況看,大致上是從兩個方面來加以討論的。
(一)以決策活動過程的基本步驟及其所運用的方法為標准,將決策模式劃分為下面幾種類型:
1.理性決策模式
這是由亞當·斯密提出,並長期被人們認可、接受、流行較廣的決策模型,西蒙稱之為經濟人的無限理性決策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人被假定為具有全知全能理性的人,他們「有一個完整而內在一致的偏好體系,使其總能夠在他們面臨的備選方案中作出選擇;他們總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備選的替代方案;他為擇善從而進行的計算,不受任何復雜性的限制;對他來說,概率計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 也就是說,經濟人在應付復雜的「現實世界」中,能夠為他所要完成的特定目標採取各種措施,選擇最佳方案,即選擇經濟效益(利潤)的最大化決策者能夠通過其理性的認識能力確切知曉整個社會的價值重心,能夠尋找到達成目標的所有決策方案及其後果,知道每個決策選擇方案的收益與費用比例,知道每個方案的價值和優劣性,從而排出優先順序,然後從中選擇最有效的決策方案。理性決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在目標上追求最優化,使決策方案達到收益最大,損失最小,效用最好。但是追求最優化使之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在現實中,決策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知識、能力、資源、時間及其它環境因素的限制,因此,難以具有完全的理性及認識能力,不可能作出最佳選擇。可見,理性決策模式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決策模式。
2.有限理性決策模式
這是西蒙在批評了理性決策模式之後提出的一種決策模式。西蒙認為,純粹理性是不可能的,在現實中,所有決策都是有限理性基礎上的決策。這是因為,第一,人的知識具有不完備性,要受主觀認知、理解能力和客觀條件的限制。決策者對政策問題及其環境的理解總是零碎不全的,不可能具備完備的知識。第二,預見的困難。決策是面向未來的,方案的選擇是以對未來的預見為前提。由於對未來的預見是以現象、而非實際體驗為基礎,任何預見都不可能是完整的。第三,選擇范圍的有限性。按照純粹理性的要求,決策主體要在全部可能的備選方案中進行比較和選擇,但實際上人們只能想到全部可能方案中的很少的幾個。第四,時效的局限。即使每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以及每一種行動方案的全部後果都能夠考慮到,這在成本上也往往是不合適的。因為決策要考慮時機,決策的時機稍縱即逝,一但時機錯過,再好的決策也無濟於事。正是由於理性有限,決策者不可能達到如理性決策模式所要求的那幺完善,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可能找到的備選方案作出「滿意的」或是「夠好的」決策,因此,行政決策的模式只能是有限理性決策模式。
3.漸進決策模式
這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政策學家林德布洛姆針對理性決策模式的缺陷提出的一種決策模式。林德布洛姆認為,人的理性由於受到種種不利因素的制約,決策無法達到完全的理性,因而理性決策模式提出的決策必備的條件是不現實的。它不僅使決策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使決策分析過分依賴於專業技術人員,強化政府權力,減少了公民參與決策的機會和可能性,並且無法解決決策面對的價值沖突和不確定性政策問題,與政府實際的決策活動不大相符。林德布洛姆認為,政策的制定既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又是一個社會互動過程,由於多重主體的參與和制衡,行政決策實際上只是根據過去的經驗,經由對現行政策作出局部的、邊際性的調適過程達到共同一致的政策。因此,決策者只需考慮那些與現存的政策具有漸進差異的政策方案,不必調查與評估全部的政策方案;只需考慮有限的幾個政策方案而不是涉及所有邏輯上可能的方案;對每個政策方案也只評估幾個很可能產生的並且很重要的後果。這樣一來,新政策的出台不過是過去政治體系活動的繼續,是對過去老政策作某種程度上的修正。據此,決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是謹慎的步步試錯過程,而不是對以往的政策的推倒重來。按照這一理論要求,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首先要認真分析研究以往的決策方案,總結經驗教訓,然後再作出改革措施。
4.系統決策模式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政治學家伊斯頓。這一模式的提出,改變了傳統政治學單純從制度進行靜態分析的弊端,進入動態的、研究政府運行過程的政治系統論。這一模式將政治系統簡單地視為一個「箱子」,從外部環境流進箱子內的便是輸入。然後,在這個箱子或系統內,這些輸入又通過不同的政治結構和過程轉變成輸出或政策,反過來又影響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生態等,或者影響政治系統自身。然後,這些影響通過種種不同的復雜的社會過程再流回即反饋到政治系統中,開始影響下一輪的輸入,如此循環不已。為了使分析進一步簡化,重要的輸入被減少到兩種:要求和支持;輸出也被設想成為一種,即具有約束力的決策。要求可來自任何方面(人民、政治家、行政官員、思想領袖等等),這要取決於政權的性質。支持則更為重要,因為它的多樣性影響到政治當局(即政府)政治體制(民主還是獨裁等)和政治共同體的命運。在所有的政治系統中,輸出都通過特定的過程產生,這樣便使得在絕大部分時間內,社會的絕大部分成員承認輸出的約束力。總之,系統分析模式描述了涉及政治決策過程的諸因素,即系統、環境、需求和支持的投入、轉換過程、產出的政策以及反饋等,並描述了這些因素在整個政治運行過程的位置,為科學地認識政治過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概念工具。
(二)以決策主體的構成及其活動方式為標准,將決策模式劃分為:
1.精英決策模式
這一模式是托馬斯·戴伊和H·齊格勒提出的,它是將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統治地位的精英們的價值和偏好的一種決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公共政策不是由人民大眾通過他們的需求和行動決定,而是由占統治地位的精英們決定,然後由政府官員和機構加以實施。精英決策模式的具體內容是:(1)社會總是分為掌權的少數人和無權的多數人。社會價值的分配是由少數人來決定,群眾因無權而不能決定公共政策。(2)少數的統治者和傑出人物主要是來自社會中經濟地位較高的那個階層,他們不是被統治者的代表。(3)在社會制度的基本價值觀和維護這一社會制度方面,傑出人物的看法一致,並竭力維護這種制度。(4)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眾的要求,而是反映了傑出人物的利益、感情和價值觀念,公共政策的變化將是漸進性的,而非革命性的。(5)群眾麻木不仁,活躍的傑出人物很少受群眾的直接影響。相反,傑出人物影響群眾遠遠超過群眾對他們的影響。
精英決策模式無疑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在任何一個大眾參政議政程度比較高的社會中,人民群眾的影響佔主要地位。從現代民主政治的要求看,政府最基本的目標是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為此,他們在制定政策時,必須要反映廣大民眾的利益要求和價值取向,必須獲得他們的認同和擁護,否則任何一個政治系統都不可能穩定和發展。
2.集團決策模式
這是西方決策理論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基本假設是,集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斗爭是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事實。一般而言,具有某種共同利益的個人,均正式或非正式地結合成某一個團體,以便向政府提出他們的利益要求,並希望通過影響政府的決策行為,來實現自己所追求的價值取向。利益集團的存在是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徵之一。個人作為一個個體,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他如果要影響政府的行政決策行為,必須要藉助代表其利益的集團的力量。個人在政治上如要有其重要地位,就必須代表團體利益而行動。「個人只有當他是團體的成員或代表時,他在政治上才是重要的。只有通過團體,個人才能試圖獲取他的政治優先權。」 因此,集團便成為個人和政府間的重要橋梁。政府的行政決策過程實際上是集團間設法影響政策的過程,在這種影響下,政策便成為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競爭後所造成的均衡。這種均衡取決於各個利益團體的相互影響力,一旦這種影響力的格局發生變化,政策便可能隨之改變。
此外,比較有影響的決策模式還有博奕決策模式、體系決策模式、綜合決策模式等。諸種決策模式的提出為我們理解決策過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是也要看到,這些模型依據的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政治運行實踐。尤其是美國政府的決策模式,並不完全符合中國的政治實踐,不能簡單地照般和用於解釋中國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比如,被西方學者認為對政策制定有決定性影響的集團決策模式並不適用於中國的實際。美國的政府構架三權分立,鼓勵社會多元化和各種經濟、社會力量的公平競爭,產生了許多利益集團。它們每年花費巨額錢財,在白宮和國會內進行游說,以影響政府決策,使政府和國會制定出有利於它們行業、團體的政策。因此在美國社會,政府官員的政策制定取決於利益集團的壓力,利益集團的爭論、談判、妥協和競爭是政府制定政策時的主要依據,並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中國雖然也有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但它們的數目比美國要少得多,影響也弱得多。在公共決策中,不會像美國的壓力團體那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中國的政府也不同於美國。在美國三權分立的體制下,利益團體施加影響的渠道很多,造成利益團體不僅數目龐大,影響也比較大。但是中國不同,中國各級政權雖然有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等,但它們不是平行關系,中國共產黨居於領導地位。共產黨和其它組織的關系不是分權關系、競爭關系,而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所以集團決策模式並不適應於中國的國情。

❺ 行政決策的主要特點

1、行政決策主體的特定性

由於行政決策與國家行政權力密切聯系,只有具有行政權力的組織和個人,才能成為行政決策的主體,所以,行政決策的主體是特指具有法定行政權的國家行政機關或工作人員。非經國家機關、法律授權,行政組織以外的其他機關和社會團體或個人,能不能進行行政決策。

2、行政決策客體的廣泛性

行政決策的客體是指一定行政管理轄區域和部門所要解決的有關國家社會公共事務,涉及廣泛的社會事務的管理。從中央到地方,需要涉及很多機構,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包括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國防、外交等各個領域。凡是政府管理的領域所在,就是星恆決策的范圍。

3、行政決策目的的非營利性

行政決策的主要功能首先不是贏利,而是實現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確立公正平等的社會關系。行政決策要維護全社會的公共利益,要提供各種社會公益品,雖然也要考慮經濟效益,但不能直接以贏利為目的。行政決策以實現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均衡地協調社會利益和社會價值,確保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

4、行政決策是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行政決策既是一個從不同備選方案中擇優的抉擇過程,又表現為決策結果所選定的具體方案,而這些方案表現為國家行政組織所制定的各種行政行為准則它是一系列謀略、法令、措施、辦法、條例等的總稱。

5、行政決策過程政治性

行政決策過程是一個權力運用的政治過程,既存在交易、妥協,又有針鋒相對的沖突,甚至是戰爭。這些特點又使行政決策過程充滿各種復雜性和不可預知性。

6、行政決策執行的強制性與權威性

行政決策的目的是實施行政職能、維護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務,其行為以國家權力為後盾,其結果表現為國家的政策或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而這些政策或法律一經確定,付諸實施,便具有特殊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具有普遍邊的約束力。

行政決策一旦形成並公布,不管行政關系的對方是否同意,都必須執行。這種強制性作用,不僅可以約束行政組織內的成員,而且約束該行政組織管理職權范圍內的一切行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

(5)行政決策以擴展閱讀:

行政決策的作用

1、行政決策在公共行政管理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處於核心地位,它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據。

2、行政決策主導著公共行政管理的全過程。

3、行政決策是公共行政管理成敗的決定因素。

4、行政決策是貫徹執行國家意志和加強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徑。

❻ 行政決策包含哪些要素

行政決策體制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
(1) 組織人員。任何決策組織都以人為核心,組織首先是人際關系的體現。
(2) 物質因素。決策組織賴以存在所需的場地、房屋、辦公設備和經費等。
(3) 組織目標。組織成員認為可以追求達到的某種未實現的狀態或條件。
(4) 職能范圍。組織目標的具體化。
(5) 機構設置。承載決策權力的一系列特定機構的確定,是組織內部分工的結果。
(6) 職位沒置。一定機構內的職級、職數和職責的確定。
(7) 權力與職權。權力是影響他人的能力,通常來自決策者本身的綜合條件;職權則是被組織正式承認的權力,與職位密切相關。
(8) 權責劃分。指各部門、層次、成員之間若干從屬、並列等相互關系的確認。
(9) 規章制度。以書面文件等形式對組織進行構建、對運行程序等進行嚴格規范。
(10) 團體意識。形成組織目標的共同心理基礎。
(11) 技術和信息。決策組織的技術包括組織決策原則、方式在內的「政治技術」和決策過程中所採用的科學技藝。
(12) 組織設計。指組織結構的分化整合及組織日標的修正。

❼ 請試論述行政決策的過程

行政決策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處理國家行政事務時,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根據一定的情況和條件,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的分析主客觀條件,在掌握大量的有關信息的基礎上,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或處理的事務,做出決定的過程。
行政決策過程包括以下主要階段和步驟:
第一,情報活動階段:發現問題、確定目標
這是行政決策活動的第一個階段,他構成決策的前提。目標的確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整體環境的探查、研究,找出制定決策的理由;二是在探查出所積累材料的基礎上,分析和辨明決策的條件,進而確立決策目標。對問題的准確、完整的陳述和抽象,是決策目標正確的前提。
第二,設計活動階段:擬定備選方案
這一階段的基本任務可以表述為:列出別選方案;確定備選方案的執行後果;對備選方案可能的後果進行對比性評價。這種設計活動是基於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按照綜合、整體、效用、動態的原則,選擇最優或者是次優的過程。
第三,抉擇活動階段:選定最佳方案
在備選方案擬定之後,就進入選定行政方案的關鍵階段,因為它直接關繫到行動方向以及達到什麼目標的問題。方案的價值標准一般是方案實施後的作用、效果、利益等。滿意決策方案一共有五項要求,然而在實際中,任何決策方案,至多隻能達到可以得到滿意的有限目標。
第四,決策過程反饋
這是指在整個決策過程的確定目標、擬定方案和選擇方案的不同階段中,不斷地通過信息反饋,對過去的抉擇進行實踐性評價和檢驗,尤其是對最後的抉擇進行實踐性評價和檢驗,驗證決策的正確與否及其程度,及時修正決策方向或彌補決策遺漏,從而避免重大決策失誤。

❽ 行政決策

行政決策是政府的一種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處理國家行政事務時,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根據一定的情況和條件,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地分析主客觀條件,在掌握大量有關信息的基礎上,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或處理的事務做出決定。行政決策過程包括以下主要階段和步驟:
第一,情報活動階段:發現問題、確定目標
這是行政決策活動的第一個階段,他構成決策的前提。目標的確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整體環境的探查、研究,找出制定決策的理由;二是在探查出所積累材料的基礎上,分析和辨明決策的條件,進而確立決策目標。對問題的准確、完整的陳述和抽象,是決策目標正確的前提。
第二,設計活動階段:擬定備選方案
這一階段的基本任務可以表述為:列出別選方案;確定備選方案的執行後果;對備選方案可能的後果進行對比性評價。這種設計活動是基於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按照綜合、整體、效用、動態的原則,選擇最優或者是次優的過程。
第三,抉擇活動階段:選定最佳方案
在備選方案擬定之後,就進入選定行政方案的關鍵階段,因為它直接關繫到行動方向以及達到什麼目標的問題。方案的價值標准一般是方案實施後的作用、效果、利益等。滿意決策方案一共有五項要求,然而在實際中,任何決策方案,至多隻能達到可以得到滿意的有限目標。
第四,決策過程反饋
這是指在整個決策過程的確定目標、擬定方案和選擇方案的不同階段中,不斷地通過信息反饋,對過去的抉擇進行實踐性評價和檢驗,尤其是對最後的抉擇進行實踐性評價和檢驗,驗證決策的正確與否及其程度,及時修正決策方向或彌補決策遺漏,從而避免重大決策失誤。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