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挑撥
『壹』 衛鞅最後結局如何
衛鞅最後結局: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1)執法挑撥擴展閱讀:
衛鞅被殺背景:
孝公去世後,太子即位,為秦惠王。惠王即位不久,公子虔等人便上告商鞅謀反,在惠王面前挑撥說道:「如今百姓不論老少,知道的只是商君之法,卻不知道是大王之法。
商鞅好似人主,大王為人臣。大王還記得當年商鞅對您的處罰嗎?」惠王聽信讒言宣布商鞅謀反,派士卒追捕商鞅。商鞅聞訊逃到邊關。晚上要住旅店,旅店主人不知他就是商鞅。
說:「商君的法令規定,收留沒有證件的客人是要受到處罰的。」商鞅聽了嘆道:「想不到變法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於是連夜離開秦國逃到魏國。
但魏人怨恨他曾率秦軍攻打過魏國,不肯庇護他。商鞅便想經魏逃到其他的國家,但魏國認為商鞅是秦國通緝的罪犯,秦國現在又很強大,如果不送回商鞅,會招來麻煩。
於是准備把商鞅押送回秦國。商鞅聞訊後只得逃回自己的封地商邑,聚集封邑內的軍隊北攻鄭國。不久,被惠王派來的軍隊給包圍了,在鄭黽池被殺。
衛鞅故事:
秦孝公已經決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變法,又擔心天下對自己的非議。新法准備就緒後,還沒公布,他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
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
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後就頒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
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將依新法處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
以瓊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
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