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與法規的
㈠ 情誼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區別
情誼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區別:
1、是否有受法律拘束的意思
情誼行為中沒有受法律拘束的意思,法律行為中當事人具有受法律拘束的意思;
2、是否有締結法律關系的意圖
情誼行為中沒有締結法律關系的意圖,法律行為中有締結法律關系的意圖;
3、是否無償
情誼行為一般是無償性的,法律行為一般是謀利的有償服務;
4、所涉事務發生領域不同
日常生活中的情誼行為一般都處於純粹社會交往領域,法律行為發生在除此以外的領域。
情誼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的本質區別是前者不具有受法律拘束的意思,不具有締結法律關系的意圖。由此,情誼行為的施惠人對自己的承諾並不承擔法律上的給付義務。
(1)行為與法規的擴展閱讀:
作為一個禮儀之邦,情誼行為在我國有深厚的存在基礎。紛繁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大量的情誼行為,如請客喝酒吃飯、搭乘他人便車、答應叫醒同乘旅客、相約共同外出釣魚等。我國有關情誼行為的民事司法實務案例豐富,但對情誼行為的理論研究卻極為薄弱。
民法學視野中的情誼行為是指行為人以建立、維持或者增進與他人的相互關切、愛護的感情為目的,不具有受法律拘束意思的,後果直接無償利他的行為。情誼行為的當事人分別為「施惠者」與「受惠者」。
單純情誼行為本身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而是處於法律調整范圍之外的純粹生活事實,法律不應當過度介入,否則將使得社會生活規則被破壞殆盡。
研究情誼行為有利於我們對比區分民事法律行為,豐富對民事法律行為的判斷標准,並能拓寬對民事法律事實的研究。相關研究還能促使我們反思無償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規則及民事法律行為規則在有關情誼行為領域的適用可能。明確這些問題,對法院適用法律也會產生有益的指導。
㈡ 法律事件與法律行為的聯系與區別 還有概念
法律事件是客觀事實,不以人的一直為轉移;法律行為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發生的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即法律事件是客觀的,而法律行為是主觀的,但它們都是法律事實的一種
㈢ 法律問題: 什麼是主行為和從行為原句是:根據行為之主從關系,可以把法律行為分為主行為和從行為。謝
標准不同,角度不同。學理上,根據不同的標准將民事法律行為劃分為不同的版類型。以法律權行為與原因的關系為標准,可以將其劃分以民事行為內容上的主從關系為標准,可以將民事行為劃分復為主行為和從行為。(1)主行為是指不需要有制其他行為的存在就可以獨立成立的行為。例如,對於對於抵押合同來說,主債務合同就是主行為。(2)從行為是指以其他行為的存在為前提的行為。從行為依附於主行為,如:擔保之債與主債比較,主債合同就是主行為,擔保合同就屬於從行為。為有因行為和無因行為。
㈣ 法律和行為規范哪個包含哪個
在法的角度上來說,在我國,法律是效力僅次於憲法的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
而行專為規范不屬於法的范疇,應屬該更多的是屬於道德約束。
違法的,一定是不道德的,但不道德的,不一定違法。
完全是兩個范圍、兩種概念,沒有交集。
㈤ 法律規范的分類有哪些
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把法律規范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按照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授權性規范、義務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
1、授權性規范
授權性規范,是規定人們可以為一定的行為或者不為一定的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為一定的行為或者不為一定的行為的法律規范。
2、義務性規范
義務性規范,是規定人們必須積極作出一定行為的法律規范。
3、禁止性規范
禁止性規范,是規定禁止人們作出一定行為或者必須不為一定行為的法律規范。禁止性規范也可以說是一種義務性規范。禁止性規范與義務性規范的區別在於:義務性規范是設定作為義務,禁止性規范卻是設定不作為義務。
二、 按照法律規范強制性的程度,可以分為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
1、強制性規范
強制性規范,是指法律規范所確定的權利和義務十分明確、肯定,不允許有任何方式的變更或違反的法律規范。強制性規范表現為義務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兩種形式,或者說義務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絕大部分都屬於強制性規范。
2、任意性規范
任意性規范,是指法律規范允許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自行確定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規范。
三、按法律規范內容的確定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確定性規范、委任性規范和准用性規范
1、確定性規范
確定性規范,是指法律規范直接而明確地規定了行為規則的內容,適用時無須再援用其他的法律規范來補充或說明的法律規范。大多數法律規范是確定性規范。
2、委任性規范
委任性規范,是指法律規范沒有明確規定行為規則的內容,而是授權由某一專門機構加以規定的法律規范。
3、准用性規范
准用性規范,是沒有明確規定行為規則內容,但明確指出可以援引其他的規則是本規則的內容得以明確。
四、按照法律規范所調整的行為是否可能發生在該規則之前,可以分為調整性規范和構成性規范
1、調整性規范
調整性規范,是對已經存在的各種行為方式進行評價,並通過設定權利和義務來調整相關行為的法律規范。
2、構成性規范
構成性規范,是以規則的產生為基礎而導致某些行為方式的出現,並對其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與調整性規范的不同,在構成性規范產生以前,該規則所涉及的行為不可能出現.
(5)行為與法規的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的時間效力,是指法律規范在什麼叫開始生效、在什麼時間終止生效以及對其生效前的行為和事件是否具有溯及力。
1.法律規范的生效時間
法律規范的生效時間通常有三種:從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法律本身規定了生效的具體時間;法律本身規定了其生效時間取決於其它法律的生效施行。
2.法律規范終止生效的時間
法律規范終止生效的時間通常有:
1.新的法律公布實施後,原有法律自然失去效力。
2.新的法律公布生效時,明文規定原有的同類法律廢止。
3.有的法律因已完成其歷史任務而自然失去效力。
4.法律本身明確規定生效期限,期限屆滿自行終止效力。
5.由有關機關頒發專門的決議、決定,宣布廢除某些法律,從宣布廢除之日起,該法即停止生效。法律規范終止生效還可分為明示廢止和默示廢止。
3.法律規范的溯及力
法律規范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規范對其生效前發生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在一般情況下,法律不溯及既往,但也有一些例外。在刑法的適用上現代各國通常採取「從舊兼從輕」的原則。
㈥ 民事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區別
民事行為來是民事法律自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無效的民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區別:
1、二者性質不同。民事法律行為是行為人的合法行為,這種合法行為的目的在於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而民事行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為和無效的民事行為,合法的民事行為和非法的民事行為。
2、法律後果不一樣。行為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可以產生預期的法律後果。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受法律的保護。民事行為有合法與非法、有效與無效之分。對於非法的或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不受法律保護。
㈦ 法律是國家什麼和什麼的行為規范
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版為內容的具有普權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法律特徵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2.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5.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㈧ 名詞解釋: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
事實行為:來行為人不具有設源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事實的一種。能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人的活動行為。
如:先佔、加工、無因管理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以及債權標的物的給付行為等均屬於事實行為。
(8)行為與法規的擴展閱讀:
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區別: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4、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民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條件。
㈨ 法律事件與法律行為的聯系與區別 還有概念
1、法律事件復是法律規范規制定的、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且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客觀事實。屬於法律事實中的一類,可劃分為絕對事件和相對事件。絕對事件不是由人們的行為而是由某種自然原因引起的。例如:人的自然死亡與出生、時間的流逝等自發性質的現象。相對事件是由人們的行為引起的,但它的出現在該法律關系中並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例如:國家調控銀行利率。
2、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以發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法律事實。
3、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的區別:
(1)法律事實分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
(2)法律事件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自然災害、戰爭等;
(3)法律行為具有主觀性,人的意志可以去干預它,如訂立合同等。
㈩ 法律行為與准法律行為的區別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其要素的行為.
准法律行為:意思通知、觀念版(事實)通知、感權情表示的行為.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兩這種意思表示的構成不同,法律行為中意思表示的構成要件有目的意思、法效意思、表示行為、表示意思。其中法效意思為其核心。准法律行為之區別於法律行為就在於其法效為法律的規定而非當事人的法效意思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