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宋朝行政制度

宋朝行政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1-25 06:18:53

⑴ 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路與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省有什麼區別

  1. 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路」與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省」,其區別在於:

  2. 路:轉運使、副使、轉運判官成為朝廷特命的路一級的常設官員,主要管領所屬州郡的水陸轉運和財政稅收,其後權力擴大,後來又增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場平穩與鹽鐵專賣。但軍權始終掌握在北宋朝廷手中。

  3. 省:元行省在行政、軍事。司法三領域內代中央行事或收權更為突出,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則相對弱化。但在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另外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 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

  4. 路的來源:北宋統一中原後,為改變「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除收軍權於中央外,地方行政機構採取分路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政區。路以水陸轉運使為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場平穩與鹽鐵專賣,恢復秦漢以來地方分權而治的狀況。

  5. 行省制的來源:行省制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台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一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祖中統年間,尚書省並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⑵ 宋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宋朝最初是州、抄縣兩級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後發展為路、州、縣三級制度。 宋代最低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是縣,設縣令為其長官。由於常常派京官帶本官的職銜去掌管一縣之事,稱知某縣事,簡稱知縣。還有縣尉,負責一縣的治安

縣之上為州,州的長官是朝廷委派文職京官前來「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簡稱知州。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鎮割據的教訓,加強中央對地方官的控制,又由朝廷派通判到各州,名義上是知州的副手,實際上一切州事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簽署方才有效。通判位秩低於知州,但可以監督知州,並且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情況。

⑶ 宋朝和元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是什麼

中央設中書省管行政,下轄六部,設樞密院管軍事,設御史台管監察。地方內設直屬中書容省的行中書省,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這就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今天的行政區劃與元朝一脈相承。

在邊疆地區設立相應的機構進行管理,如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台灣);北庭都元帥府管西域軍政;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沿海及邊疆地區軍政,隸屬中央的宣政院。

⑷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點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來要特點是自中央集權的加強,體現在職官制度上,有幾大特點,即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

宋代的政治制度,處於從隋唐三省制到元代一省制的過渡時期,北宋前期的「中書門下」(政事堂)實際上已取代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行政效率較高。由於當時官名與職務分離造成的混亂,以及新設政權機構大小不一造成的權責失衡,促成元豐改制而恢復為三省六部制,六部制的恢復協調了朝中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為金、元、明、清所沿襲,顯示其適應封建經濟基礎的生命力。但是,三省制的恢復,卻不久即暴露其行政效率差而慢的弱點,雖屢經改進,但其形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需要具有較高行政效率的職權集中的朝廷。南宋時,合並中書、門下二省為一省,宰相、執政、樞密院長官合署辦公,三省、樞密院實際上只設辦事機構等措施,為向元代只設中書省(或尚書省)的一省制奠定了基礎。路級機構是元代行省的雛形,以及許多宋代制度和官稱為後代所沿用等,這些都是五代和宋代的政治制度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表現。

⑸ 宋代監察制度建設的主要內容

宋代監察機構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發展而加強。中央沿襲唐制,御史台仍專設三院。地方如設通判,與知屬州平列,號稱監州,有權隨時向皇帝報奏,成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此外,路一級的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等,也負有監察州縣的責任。為保證監察御史具有較多的從政經驗,宋代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

按規定,御史有聞風彈人之權,每月必須向上奏事一次,稱月課。上任後百日必須彈人,否則就要罷黜為外官或受罰俸處分,名為辱台錢。

從此開御史濫用職權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彈劾宰相,亦有勸諫之責。御史台還有權分派御史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

(5)宋朝行政制度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歷時二千多年,在古代國家的政治運行中,對於國家權力、政府權力、官僚權力的監察和約束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也應該認識到,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作用是有限的,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可以說,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主要特點始終與其歷史局限形成二元對立。

單線垂直的歷史局限是監察制度的性質。位高權重的歷史局限是古代國家政治制度結構,監察活動法律化的歷史局限是傳統的人。

⑹ 簡述秦朝到宋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

秦朝到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

創立──秦朝:
①內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頒秦律、焚書坑儒等。
②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
③意義: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鞏固──西漢:
①內容:推行郡縣封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勢力膨脹。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王國的威脅;思想上實行「大一統」(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特點:重新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完善──隋唐:
①內容:隋首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承並完備;創立和完善科舉制。
②特點: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機構的權力。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又把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權力分給六部,防止專權。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其機構運轉更加靈活。

加強──北宋:
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並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點是削弱地方權力和剝奪大將的兵權,財權、行政權和兵權收歸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發展趨勢:
(1)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2)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3)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
(4)加強對官員的選拔與監督。

中央集權:
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⑺ 宋朝官職等級

1、諸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太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為正一品。

2、尚書左右僕射,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光祿大夫,為從一品。

3、門下侍郞,中書侍郎,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4、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5、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6、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7、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8、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9、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10、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11、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12、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13、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14、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15、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7)宋朝行政制度擴展閱讀: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宋朝官制,以元豐(宋神宗年號)改制為界限,改制前、後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

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樞密院是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簡稱「樞府」。宋代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共掌文、武大權,稱為東、西「二府」。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財政機構,號稱「計省」。唐末稅法混亂,田賦、丁稅的收入無法維持王朝的龐大費用,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鹽鐵和度支。五代後唐明宗始設鹽鐵、度支和戶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職權是總管全國各地之貢賦和國家的財政。

長官是三司使,其權位之重,與執政無殊,號稱「計相」。宋代監察機關,沿襲唐制,中央設御史台,下設三院。

⑻ 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麼

宋朝最初是州、縣兩級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後發展為路、州、縣三級制度。
宋代最低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是縣,設縣令為其長官。由於常常派京官帶本官的職銜去掌管一縣之事,稱知某縣事,簡稱知縣。還有縣尉,負責一縣的治安。
縣之上為州,州的長官是朝廷委派文職京官前來「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簡稱知州。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鎮割據的教訓,加強中央對地方官的控制。
由朝廷派通判到各州,名義上是知州的副手,實際上一切州事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簽署方才有效。通判位秩低於知州,但可以監督知州,並且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情況。
(8)宋朝行政制度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制度的演變,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替又非常多,再加上地區之問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即使在同一時期,各地區推行同一種行政區劃制度,也會有所差別。自秦漢以來,我國歷朝歷代的地方政府層級基本上是在二級和三級之間循環。
宋代地方行政區劃有三級。最高一級是「路」,「路」下有「府、州、軍、監」,為第二級,也是《水滸傳》中經常遇到的;最下一級行政機構是「縣」,這在《水滸傳》中也較為常見。路級行政劃分是承襲了唐朝的「道」,北宋初年也稱道,分全國國為十道,宋太宗時則改「道」為「路」。
宋朝鑒於前朝武將在地方上擁兵自重、對抗中央的弊端,改由「文臣知州」,並派由朝廷的官員前去擔任,即《宋史∙職官志》說的「府、州、軍、監,宋初革(除)五季(代)之患,分命朝廷出守列郡(即州、府)」。因此,往往在某知府、知州前面,還加以中央官員的頭銜。
宋代在「府」與「州」或「軍」中還設有通判官,用以監督知府、知州或知軍,通判又為知府、知州的副職,凡本府、本州的大事公文,都需通判與知府、知州共同簽署,方可施行。
《水滸傳》第39回,在宋江充軍發配到江州時,因題反詩遭到黃文炳向江州蔡九知府告狀、陷害,被判死刑,後被梁山好漢劫法場,救上樑山。這個黃文炳即是江州過河對面無為軍的通判。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宋朝管制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宋朝

⑼ 簡述秦朝到宋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

秦朝到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步步加強中央集權。

創立──秦朝:
①內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頒秦律、焚書坑儒等。
②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
③意義: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鞏固──西漢:
①內容:推行郡縣封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勢力膨脹。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王國的威脅;思想上實行「大一統」(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特點:重新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完善──隋唐:
①內容:隋首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承並完備;創立和完善科舉制。
②特點: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機構的權力。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又把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權力分給六部,防止專權。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其機構運轉更加靈活。

加強──北宋:
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並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點是削弱地方權力和剝奪大將的兵權,財權、行政權和兵權收歸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中央集權:
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特點:
(1)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3)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
(4)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權力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5)皇權藉助於神權,宣揚「君權神授」等理論;
(6)以文化專制鞏固政洽專制;
(7)中央和地方、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伴隨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始終;
(8)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明清時期登峰造極,並走向反動。

⑽ 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

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10)宋朝行政制度擴展閱讀

宋朝的文化

科技

畢升宋代,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推動下,科學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也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處於領先地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中國四大發明,在宋代得到改進並應用。

提到兩宋科學技術時,人們還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夢溪筆談》。如李約瑟博士把沈括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夢溪筆談》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在其他方面也有頗多成就,如醫學方面,醫學從此前的三科分為九科,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錄》。針炙有了很大發展。《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所收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種。

宋朝的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寧宗慶元四年頒布的《統天歷》。該歷法由楊忠輔創制。它與現代所測數值只相差26秒,而與現行的公歷所採用的數據相同,

比西方《格里歷》的頒行早383年。但因推測日食等不驗,《統天歷》只使用到開禧三年。同年又造《開禧歷》代替統天歷,行用於世45年。

學術

完成了儒學復興,傳統經學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促進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完成了古文運動。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佔了六家,詞達到全盛,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開辟了新的紀元。

史學體裁多樣,興起了方誌學、金石學;著作豐富,史家輩出,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峰。書院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如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都達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發展。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