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全球化

行政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1-01-24 04:53:40

Ⅰ 誰能幫我大概寫一篇關於「行政管理」的論文!!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職能轉變
摘要]現階段我國政府職能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對微觀經濟領域干預過多,將會阻礙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自由流
動,不利於運用全球資源發展本國經濟。在入世以後,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進程進一步加快,這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
了更高要求。中國政府應積極適應這種變化,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政府管理體制,以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壓力和挑戰。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中國政府;職能轉變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
動和優化配置,商品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貿易。市場對資源
的優化配置將突破傳統的一國范圍而在全球范圍內成為基
礎性的調節機制。市場對資源優化配置基礎性作用的擴展,
極大地改變了政府的運作基礎和環境,原來在一國范圍內構
建的傳統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已經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現
實。為更多地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2001年中國主動
做出了加入世貿組織的重大戰略選擇,這意味著中國更深入
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之中,中國經濟將面臨著更為激烈的
國際競爭與考驗。這種競爭,從表面上看是企業之間的競
爭,但其背後是政府管理方式、機制、職能與效率的競爭。如
何適應新形勢,調整政府職能,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
害,是當前中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帶來的挑戰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從計劃經
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因此,中國政府轉變職能同時面
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化和經濟欠發達三重挑戰,這就使中
國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為艱巨。
1.要求政府必須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
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為基礎的,沒有
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就沒有生產要素國際間的自由流動,
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經濟全球化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
的任務遠未完成,市場體系還很不完善。中國要在參與經濟
全球化中獲得競爭優勢,必須盡快完成本國的市場化改革,
加快建立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制環境,以吸引世界范圍
內的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匯聚,藉以推動本國經濟快
速發展。
2.要求政府在開放市場過程中必須合理把握進程
市場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屬性。發展中國家參與
經濟全球化,就必須開放其國內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最終
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但伴隨著市場開放而來的,往往是發
展中國家國內產業受到沖擊,其弱小的國內經濟容易被強大
的外部經濟沖垮,對開放與改革進程產生不利的影響。這就
要求政府在推進市場開放中要循序漸進,在擴大開放前要加
快國內改革,提高國內企業和市場對外部沖擊的適應能力,
同時合理把握市場開放進程,採取得力措施化解開放市場可
能引起的矛盾,使負面效應盡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須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運行機制
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提
高,中國既要防止內部經濟的過冷與過熱,同時又要應對外
部經濟的沖擊,如國際經濟條件的變化,國際間經濟波動的
傳遞,國際游資的投機性沖擊等,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及時對
以往側重於國內均衡的宏觀經濟調控模式進行調整,加快建
立適合開放經濟下宏觀經濟運行特點的宏觀經濟調控運行
機制,以解決和消除經濟運行中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確保
國家經濟安全。
4.要求政府必須建立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體制環境
經濟全球化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中國與國際接
軌的程度進一步加深,要求中國政府管理體制必須與國際規
則相適應、相協調,並按照國際慣例和多邊交往的游戲規則
辦事,而中國傳統政府管理體制所存在的低效、低能等弊端,
已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必須
在不違背國際規則的前提下,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體制和管
理方式,提高管理與服務的效率,特別是要著力培育公平有
序的經濟發展環境,使本國市場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
二、中國政府職能轉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對政治
體制改革認識的逐漸深化,中國政府針對政府職能轉變進行
了數次規模較大的改革。中國各級政府的職能轉變取得了
不同程度的進展,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從總體上看,政府
自身改革仍然落後於經濟機制轉軌的步伐,政府職能轉變力
度也小於機構改革的力度。
1.對微觀領域的干預過多
當前我國政府既是社會經濟管理者,又是國有資產所有
者。這種雙重身份使政府承擔了大量的本來應由企業來完
成的經濟建設職能,政企不分、政企錯位的現象仍然比較突
出。一方面,政府部門過多地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干
預企業的人事安排和內部管理,政府職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
或代替了企業和市場的職能,形成實際上的「審批經濟」。出
現這種情況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角色尚未清晰。政
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權的代表,為了完成其對國有資產保值
增值的職能,就很難將自身的利益從企業經營中退出。另一
方面,絕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作
為經濟組織,卻還承擔著相當一部分社會職能,在利用生產
要素及對生產要素進行再配置時,還有多種約束,使企業無
法對市場作出快速反應並追求利潤最大化,也使企業未能成
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
2.政府過多承擔投資主體職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融資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在促進經
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
的。主要體現在:投融資的主體比較單一,仍然存在政府主
導和國家壟斷,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不少部門和
地方政府花費大量精力爭資金、爭項目,且投融資管理部門
職能交叉,資金使用和管理分散,難以形成整合效應,低水平
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的現象比較普遍;以行政審批替代投資
決策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3.對市場秩序的監管不到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當是市場秩序的提供者和維
護者。但從中國目前情況看,政府在這方面的職能轉變始終
未能到位,規范、監管市場秩序的力度仍然不夠。一方面,規
范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仍不健全;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門
執法意識和觀念缺失,執法不嚴,管理鬆懈。這就直接導致
大量本不具備資格的市場主體通過種種手段進入市場,有的
使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來獲得利益,甚至出現了欺行霸市、
制假售假和偷、逃、漏、騙稅等現象,擾亂了市場秩序。同時,
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條塊分割的普遍存在,在破壞市場
經濟秩序的同時,也阻礙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4.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弱化
隨著一些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的不斷「下放」和廣泛分
散,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門出現了利益集團化的傾向,比如一
些政府部門控制著資源分配審批權等,這種控制權是不願輕
易讓渡給市場的。他們在制訂政策、法規、規劃和發展戰略
時,或當地區和部門利益與公共利益和全局利益發生沖突
時,往往受部門和地區利益的驅使,作出一些違背公共利益
和全局利益的選擇和決策。追逐地方和部門利益所帶來的
嚴重後果是,「這些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職能弱化,甚至導致
整個部門乃至行業的體制性腐敗,社會公共權力淪為謀取個
別部門和行業特殊利益的工具」。
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在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格局
中搶占發展制高點
對中國而言,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在於,發展可以進一步
利用國際經濟資源;挑戰則在於,如果不能盡快擺脫舊體制
的束縛,經濟體制轉軌滯後、市場環境長期不完善,那麼不僅
難以吸引國際經濟資源,而且本國資源也可能外流。從這個
意義上說,各國、各地間的競爭從表層上,是爭取全球經濟資
源的競爭,進一步看,則是市場有效性的競爭、是公共環境水
平的競爭。而能創造和維護有效市場機制和良好公共環境
的是政府。因此,本質上是政府職能定位和行政效率的競
爭。可以說,推進政府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決定中國能在
多大程度上分享經濟全球化利益的一個關鍵。在經濟全球
化的大背景下實現我國政府職能的戰略性轉變,重點應放在
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政府角色定位,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的職能定位可以概括
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在經濟調節
方面,要改進政府調節經濟活動的方式,進一步健全完善政
府對宏觀經濟發展的預測、監控和預警體系,並加大對涉外
經濟活動的監管力度,提高對市場信號的甄別和快速反應能
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在市場監管方面,要加快培育各類
合格的市場競爭主體和要素市場,積極發展市場中介組織,
加大對市場行為的監管力度,大力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打破
部門保護、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培育全國統一、規范有序、
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在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
同時,要更加重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各級政
府及其部門要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
公共服務傾斜,包括大力發展科教文衛等社會各項事業,加
強公共設施建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政府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等等,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
眾。
2.堅持政企分開,妥善處理政府、市場和企業三者之間
的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是宏觀調控的主體,市場在國
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企業是市場競爭的
主體,並在競爭中創造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相互獨立又協調
互動,才能構成有效的市場機制。政府的作用在於彌補市場
缺陷或市場失靈,解決那些單靠市場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問
題,並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目前我們的政府存在將
「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部分統統包攬下來,政府應有一
些職能反而被弱化。因此,理順政府、企業和市場之間關系
的關鍵是要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生活的直接干預,將主要注
意力明確無誤地放到創造更具效率的市場上來,把政府不該
管的事交給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更大程度地發
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真正還權於企業,還權
於社會,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企業和整個社會經濟活
力和效率。
3.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和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改進政府
調節經濟活動的方式
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的關鍵所
在。長期以來,由於行政機關對行政審批過度依賴,行政審
批項目過多過濫,不僅行政成本付出很多,政府對經濟活動
調節的成效往往也不理想,而且極易形成滋生腐敗的土壤。
各級政府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加大行政審批制
度改革力度,凡是可以下放的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
費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簡的審批一律精簡,讓政府從涉及
經濟利益關系的審批程序中撤出,杜絕「審批經濟」的存在,
促進「全能型、審批型、管理型政府」加快向「有限型、服務型
政府」轉變。同時,要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政府應從
競爭性項目的經濟性管制及時轉向社會性管制,如制定競爭
政策、實行公平市場准入等,並推出一批項目鼓勵和引導社
會資本參與建設,激活社會投資。對國家非限制類的非政府
投資項目,要由行政審批制改為實行登記備案制。
4.嚴格依法行政,全面規范政府行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以法制為基礎的經濟,不僅個
人、企業和其他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要接受法律約束,而且
政府本身也要接受法律約束。政府要嚴格按照WTO規則
和行政許可法的精神,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現行的法律、法
規和政策,並進一步完善立法,抓緊制定尚處於空白狀態的
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同時,
要進一步規范行政行為,盡量減少行政干預,減少政府公文
和紅頭文件,充分運用市場和法律的手段,管理本地區、本部
門的經濟和社會事務。
四、結束語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
經濟轉軌的國家,加入WTO後,按照嚴格的時間表兌現開
放市場與修改有關規則的承諾。可以看到,中國政府職能轉
變的任務是艱巨的,但值得欣喜的是,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已
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並且沿著正確的方向加快推進,我們
也有理由相信,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將最終取得預期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周春明.經濟全球化浪潮與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
[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2)
2王欣.加入WTO與政府服務職能的轉變[J].學術論
壇,2000,(4)
3劉永艷.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政府職能轉變[J].中
共中央黨校學報,2001,(4)
4李森.經濟全球化與我國政府職能轉變[J].發展論
壇,2001,(1)
5尹志芳.經濟全球化視野下的政府職能轉變[J].中
共山西省委黨校省直分校學報,2006, (3)
6程學童.全球化對政府轉型和經濟職能轉變的影響
[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3).
7吳琳?.淺析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政府職能的轉
變[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Ⅱ 行政管理專業畢業論文,幫幫我

你這篇中國知網也好,

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網路文庫都有!

英文原文最內好用谷歌學術搜索容!

==================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通讀一遍,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附件僅供參考!

Ⅲ 經濟管理者的統籌性作用要求其對經濟管理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全面考慮,也就是堅持什麼觀點

政府的經濟管理?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如何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讓市場在自然資源的配置中發揮作用,政府在經濟管理上如何更為有效,讓市場經濟的活力充分展現,這正是政府管理經濟值得探討的方面。1政府管理經濟的必需性根據傳統理論,完全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都不可能實現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優,這種情況下市場下會失靈,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補充市場失靈,從而糾正因市場失靈而引起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公益物品、外部效應、自然壟斷、不完全的市場和信息不完整、不對稱,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這都是市場失靈的表現。補充這些失靈,就是政府的天職。
一、經濟全球化對政府職能轉變的新要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和新的世界性經濟運行機制的啟動,跨國公司、全球金融機構、世界性經濟組織等成為主要角色先後登場,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強。全球范圍內的組織國際聯合、控制資源流向、影響經濟生活、引導文化潮流、操縱信息媒體,深刻地影響著主權國家的社會生活,也對傳統的權力運作帶來了挑戰。哈貝馬斯認為,全球化的經濟超出民族國家的調控能力,迫使人們去尋找替代方案——如把迄今民族國家所承擔的社會福利職能轉讓給跨國機構。對於政府來說,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政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主權國家間的相互依賴性既有利於用規則貿易取代強權貿易,從而給予發展中國家自我保護的手段,也將為國際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機會。由於在客觀上要求分工的深化與市場規模的擴張,全球化也推動著生產從國內區域間分工向國際分工發展,推動著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張。在追逐規模效益與分工效益的過程中,跨國公司通過投資活動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協調其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格局,推動產業內貿易和公司內貿易的高速發展。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向哪個地區,就會加速哪個地區的發展。同時,全球化也為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平等的機會,各國都在力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加速自身發展。因此,全球化無疑拓寬了政府活動的空間和領域。
另一方面,全球化對我國政府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作為發展中國家和典型的後發型國家,中國要成功地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在全球化競爭中立穩陣腳,關鍵是要建立一個得力的政府,求真務實、具有強烈責任感的政府,放眼全球、目標遠大、應急有策、精幹高效、運轉靈活的政府。但現有政府管理體制仍舊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政策的可預見性和法規的透明度不高,依法行政的理念很難植入。從依法治國的理念載入憲法到有法必依成為行政主體的自覺行動,中國的歷程十分漫長。另一個嚴峻的事實是:有法不依、無法可依甚至知法犯法的情況在實踐中依然大量存在;憑經驗辦事、按首長的指示辦事、看上級的臉色辦事、搞「暗箱行政」等情況在一些地方還屢見不鮮。內部法規大於國家法律,造成壟斷經濟,即「權力經濟」,其主要表現為:市場准入,壁壘限制;長官意志,一言九鼎;行業壟斷,為所欲為;法規體系薄弱,程序性法規匱乏。這些表現都與全球化不相容。
第二,政府的實際運作方式還不夠規范。在政企關繫上,我國政府還未完全從企業活動中超脫出來,權力性干預和管制依然過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滯後,實質性的審批范圍過大。在市場機制的培育上,我國政府的依法管理還很不完善,對經濟的干預依然過寬,缺乏現代的公共服務觀念。在管理隊伍上,我們還亟待建立一支懂得並能駕馭現代市場經濟、有效進行宏觀調控的政府人才隊伍。在管理手段上,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能力將受到挑戰:跨國公司可能通過多種途徑繞過東道國政府的控制,可能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環境、法律透明度的高低和勞動力用工制度,隨時轉移生產和投資。這決定了中國在全球化環境中深化行政改革、建立全球化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求政府從傳統的行政命令方式轉變為行政指導方式,從剛性行政轉變為柔性行政。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管理變革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公共行政理論研究處於空白狀態,實踐中也一直遵循政治行政一元論(政治與行政不分)和古典的官僚制度(韋伯的科層制理論)。結果,政府往往以政治的方式對待行政(如政策制定),以行政的方法對待政治(如資源分配),並由此導致了一些問題和一定程度上的制度性腐敗。更為重要的是,傳統公共行政理論認為:政府應該提供所有的公共產品,這一理念是導致政府擴大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的重要價值原則;同時,政府是外在於市場的公共權力機制,這一觀念造成了政府與市場的脫節,使得政府運作缺乏市場效率,市場運作缺乏公共支持。
相比之下,新的公共行政理論是融合了公共理念與市場理念、以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and Effectiveness,即經濟、效率和有效性)為目標的管理改革模式。它極大地突出了市場理念和公眾的重要地位。
在強化市場理念方面,新理論將政府納入整個市場體系中加以通盤考慮,詳細評估政府的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公共職能對市場供求的影響;認為應該將公共服務視為重要的市場領域,將政府管理看作是市場機制與公共機制的結合;討論政府在注重公平與公正的前提下提高資金運用的市場效率,把政府服務的質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崇尚和推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社區化和社會自願服務,強調在不同的服務機構間引入競爭機制和市場檢驗。這樣,政府就不再是單一的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其管制和審批部分的權力將大規模釋放甚至取消。而信息資源的公開發布程度和提高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度的要求,使政府內部機構變革成為必然。
在政府與公眾關系方面,新理論強調顧客取向、以服務對象為中心,並通過建立企業化政府來提高政府的能力與效率,使公眾獲得更多高質量的服務。在實踐中,全球化使政府與公眾的關系開始發生變化。投資來源的「非本國化」、經營活動的「非本土化」、交換的「電子信息化」以及國際民間組織力量的日益「自治化」,都使公眾和公民社會在社會生活中的自治式運作能力、承受各種風險的自主能力大大加強。這對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加強對社會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不再從管理主體的角度考慮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會與公眾的立場上考慮政府如何為公眾服務、對部門內部的組織結構進行改革。
在這種背景下,政府管理的變革要立足於國際化競爭,以建立現代公共管理的思維模式為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建立以政府為核心的開放主體體系,從而最大限度地謀取社會公共利益。這要求政府具備:(1)全球意識,即開放的公共管理理念;(2)服務和效率意識,即提供高效、公平的服務,更多地吸引外資;(3)風險意識和責任能力,正確地把握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的主動權;(4)應變和整合能力,及時調整管理戰略,有效地整合各種因素及利益多元化引起的沖突與矛盾,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而參與全球競爭。(5)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即推進「電子政府」建設,實現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行政。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管理變革的取向
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政府在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政府如何運用市場法則來進行公共事務管理、提高公共行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乃是目前面臨的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借鑒西方國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政府管理應當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一)從以權力為中心向以規則為中心的轉變
以權力為中心的運作方式,隨意性和無序性較大、公開度低,容易導致暗箱操作、違法行政。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權力是凌駕於一般公民權力之上的,行政權力支配一切。而在全球化時代,社會環境瞬息萬變,社會需求多元化,政府難以繼續試圖向社會提供壟斷性服務。政府應該「轉向一種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務提供(劃槳)分開的體制」,「選擇把自己局限於政策和指導從而把『實干』讓給他人去做」,從而有所為、有所不為。這要求政府必須嚴格依法行政,政府運作的基本規則應從以往運用行政權力進行強制性干預,轉變為通過制度供給引導服務對象按照政府規范實施行為,即由權力行政轉向規則行政。
(二)從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轉變
全能主義政府實際上就是無限政府。並且,政府取代了社會自治,通過計劃手段操縱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這不僅在理論上缺乏科學性,而且在實踐上也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從公共行政科學化的角度來說,政府職能應該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從原有的「包攬一切」轉換到「做市場不能做的事情」,彌補市場的不足。也只有從無限政府轉向有限政府,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由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由單一的行政手段轉向經濟、法律、行政手段綜合並用,才有可能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
(三)從管制行政向服務行政轉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將不再單純地限制市場主體的活動,而應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參與和干預經濟生活。它在理論上也不再僅僅採取單純的管理性行政,更應當實施滿足社會和公眾需求的服務性行政。
在西方,各國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最終選擇了服務職能,實現了由過去重管理輕服務、「以政府為中心」,到開始注重公共服務、「以滿足公眾需求為中心」的轉變。在中國,政府管理變革離不開國際公共行政發展的宏觀背景和時代的特殊性,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中國入世的特殊要求。它們預示著政府職能結構的中心將由行政管制的職能逐步轉向公共服務的職能,意味著政府施政需要符合公眾的意志和願望、重新設定政府與公眾的地位和關系,也表明了政府行為的公眾取向和「顧客」中心。
(四)從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轉變
全球化必然對政府行政提出遵循透明度原則的強制性要求。當前,中國政府不斷加快網上政府建設,通過互聯網公布職能部門的聯系方式和辦事程序,開設了「政府公報」、「政府信息」、「政府法規」等窗口欄目。不僅如此,政府更應當繼續增強信息的公開化程度。除依法應當保密的事項外,政府應當公布各項行政法規,特別是那些影響管理相對人權利和義務的行為標准或工作程序。這些做法至少有兩個好處:其一,政府能夠及時通過各種媒體為公眾所知,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其二,確保社會組織和公眾個人的信息獲取權,使他們能夠了解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信息,並參與公共決策過程、監督政府施政。這便是所謂的由暗箱行政轉向透明行政。
除上述四個方面之外,為了有效回應全球化的趨勢,政府應當適時地從依政策行政向依法行政轉變,從免責行政向責任行政轉變,從而迎合政府改革的治理行政、規則行政的理念和趨勢。

參考參考吧!

Ⅳ 畢業論文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的開題報告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的開題報告
這個我剛好有的哦

Ⅳ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管理創新的要求及對策中國行政管理論文
【題名】: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管理創新的要求及對策中國行政管理論文(engGuanLiLunWen)
【關鍵詞】:政府管理創新 行政作風 行政方式 行政體制 政府行政職能 要求 相應對策 政府政策
【keywords】:ZhengFuGuanLiChuangXin XingZhengZuoFeng XingZhengFangShi XingZhengTiZhi ZhengFuXingZhengZhiNeng YaoQiu XiangYingDuiCe ZhengFuZhengCe
【作者】:馮靜 【來源】: 知識詞典
【期刊名稱】:中國行政管理(ZhongGuoXingZhengGuanLi)
【國際標准刊號】:1006-0863 【國內統一刊號】:11-1145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武漢430060(,WuHan430060)
【分類號】:D63 D035 【頁碼】:-35-37 【出版年】:2002.12
經濟全球化要求政府管理創新,其中包括政府行政職能、行政方式、政府政策法規、行政作風、行政體制的創新,為此,必須採取相應對策。

Ⅵ 經濟全球化與行政科學管理研究 論文怎麼寫

你看我寫的這些,你完全可以去參考下,或者你直接可以按照這些方面去分析研究。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於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
一.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
(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二.我們在看到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逐漸積累的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
(一)經濟危機。
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可能性增大。
(二)社會動亂。
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
(三)大國對抗。
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
(四)地區動盪。
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
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Ⅶ 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組織系統系統的影響的發生機制主要有哪些

參考:http://wenku..com/link?url=sW_A6OY6W7eUuJK-lwZjqhFQpnsYStbow1SWa

Ⅷ 什麼是自貿區

一、自貿區的意思

1、自貿區其實就是「自由貿易區」的簡稱,它通常是指兩個以上的國家或者地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准入限制,開放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2、有時它也用來形容一國國內一個或多個消除了關稅和貿易配額、並且對經濟的行政干預較小的區域。自由貿易區的出現是經濟全球化充分發展的表現和必要條件,有了多種多樣的自貿區,該區域的人民才能享受到來自各國各地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自貿區的不斷發展,就是全球一體化的最終目標。

3、狹義僅指提供區內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貨物的進口豁免關稅的地區,類似於出口加工區。廣義還包括自由港和轉口貿易區。

二、自貿區的主要特點

1、數量不斷增加

最典型的是美國對外貿易區的迅速增長。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開始下降,與此同時,美元貶值,失業人數增加。在此情況下,為了刺激對外貿易發展,各州紛紛設立對外貿易區。到1980年,全美的自由貿易區增加到77個,到1994年底,自由貿易區已達199個,貿易分區達285個,總數為484個。

2、功能趨向綜合

隨著自由貿易區數量的持續增長,自由貿易區的功能也在不斷擴展。早從70年代開始,以轉口和進出口貿易為主的自由貿易區和以出口加工為主的自由貿易區就已經開始相互融合,自由貿易區的功能趨向綜合化。

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都可在區內自由進出,在區內可以進行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保稅倉儲、商品展銷、製造、拆裝、改裝、加標簽、分類、與其他貨物混合加工等商業活動。

因此,世界上多數自由貿易區通常都具有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倉儲、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綜合起來就會大大提高自由貿易區的運行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3、自貿區管理不斷加強

各國的自由貿易區在初創時由於條件不同,功能各異,管理水平也相差較大,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競爭發展,各國自由貿易區的管理已逐漸趨向規范化。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由貿易區的基礎設施和管理手段也大大改善,形成了各自頗具特色的管理體制。

世界上四個主要的自由貿易區(阿聯酋迪拜港自由港區、德國漢堡港自由港區、美國紐約港自由貿易區、荷蘭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貿易區)的管理機構權威性非常強。四國對自由貿易區管理機構授權上大體相近,都是港區合一,成立經聯邦政府授權的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和協調自由貿易區的整體事務,投資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有權審批項目立項。

特別是著眼於自由貿易區與城市功能的相互促進,超前進行整體規劃和建設,極富特色和成效,帶動了周邊城市經濟發展,尤其是在金融、保險、商貿、中介等第三產業發展上成效顯著。

(8)行政全球化擴展閱讀:

自由貿易區從自由港發展而來。通常設在港口的港區或鄰近港口地區,尤以經濟發達國家居多,如美國有對外貿易區92個。早在50年代初,美國提出:可在自由貿易區發展以出口加工為主要目標的製造業。

20世紀60年代後期,有發展中國家利用這一形式,並建成特殊工業區,發展成出口加工區。20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的自由貿易區向高技術、知識和資本密集形發展,形成「科技型自由貿易區」。

Ⅸ 論述全球化對中國行政法律制度的影響

如果一個落後國家發展過快,而法律跟不上發達國家的法律就會造成諸多問題,拿中國和美國比,最明顯的就是近幾年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各種質量門(比如汽車問題不召回)、各種不平等條約(發達城市制定的條約明顯歧視外地人)、各種社會矛盾(城管、臨時工、拆遷隊,最明顯的就是最近山東因拆遷燒死人)等等!中國的問題太多了,不對中yang那幫飯桶作過多評論(為飯桶不值得),送你四個字「拔苗助長」,你圍繞這四個字結合中國發生的問題發揮你的想像。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