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軌跡

行政軌跡

發布時間: 2021-01-23 08:12:38

A. 行政問責的發展軌跡分析

1、從同體問責為主向異體問責為主發展
從我國行政問責發展歷程來看,我國「非典」事件以前主要實行的是同體問責,是執政黨系統對其黨員幹部的問責,或者行政系統對其行政幹部的問責。這種同體問責有利於發揮對失職、失責行為經常性的監督和問責。但從現代行政問責的一般原理和我國以往公共行政實踐結果等方面顯示,單一的問責主體和啟動機制無法實現多類問責內容的問責效果。「非典」事件觸發了異體問責在行政問責制中的作用,我國行政問責制度逐步開始轉向異體問責。
人大是最主要的異體問責主體。我國《憲法》第3條、第128條明確規定由人大產生的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對人大「負責」。當然,各級人大仍然要進一步通過立法落實憲法和法律賦予其的多項剛性監督問責手段的運用,如特定問題調查、質詢、罷免、投不信任票等。2.媒體是最有效的異體問責主體。媒體能及時揭露各種腐敗現象,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媒體獨立性與中立性逐漸增強,也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到行政問責過程中來。3.公民是最本源的異體問責主體。1982年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
2、由應急型問責機制向長效型問責制度轉變 以前往往是發生了重大安全事故才會對相關領導人進行問責,現在則是對行政決策進行制度性定期審查,行政問責終於成為一項「制度」而存在。目前,我國各級行政機構開始施行問責督查制度,對工作進度和問責情況進行跟蹤督查,並將問責結果存入本人檔案,作為本級組織人事部門一年之內考核、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改變了過去對問責事件缺乏連續管理的片面做法。
3、從以行政責任、法律責任為主轉向注重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
以前往往只對濫用職權、越權行為問責,而行政不作為因易被忽視而乏人問責,導致一些官員為避免「做多錯多」而犯下「行政責任」、「法律責任」,而對「政治責任」、「道德責任」視而不見。目前,問責范圍從追究「有錯」官員向「不作為」官員深化,在細化有錯責任行為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無為問責的深度,制定承擔行政不作為責任的標准,對各種無為行為進行了科學有效的界定,對行政不作為嚴加打擊,納入問責體系。以往僅僅對行政官員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問責,對官員的道德問題往往以違反黨規黨紀的形式進行黨內處分,現在則將官員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也納入到了行政問責范疇。
4、從權力問責逐步轉向制度問責
「非典」事件以前,我國權力問責的案例並不少見。當時主要是針對各種安全事故進行問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作用不大,「療效」不顯。「非典」事件以後,兩名正省部級主要領導辭職,《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出台,標志著制度問責的開始。中國幹部人事制度的整體改革,也出現了制度化信號。實施制度問責,是從政治責任、領導責任、管理責任、直接責任、間接責任等,一層層問下去。制度問責提高了行政官員的政治責任心;澄清了吏治,做到了制度反腐;化解了幹部隊伍的能上不能下問題。

B. 個人行蹤軌跡報告怎麼寫

一、行蹤軌跡信息合理利用的規則依據

現行法律規范在四個方面為個人行蹤軌跡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規則依據:

第一,保證數據提供的真實性。《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規定,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預防及控制措施,並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第二,保證數據獲取的正當性。《安全信息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范》規定,在「與公共安全、公共衛生、重大公共利益直接相關的」情形下,信息控制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無需徵得個人主體的授權同意。

第三,保證數據流轉的安全性。《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二條對掌握個人行蹤軌跡數據的網路運營者設定了履行數據安全保護的義務。《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也明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第四,保證數據傳播的合法性。疫情當前,向轄區內提供確診患者行蹤軌跡信息,讓公眾知曉周圍環境是否存在感染風險,是全民防控的一項重要工作。《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條明確了疫情信息公布的權威渠道,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經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授權之後,方可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二、行蹤軌跡信息合理利用的實施策略

(一)最小化採集范圍:以手機基站定位與身份證核驗為主,終端記錄與節點核驗相配合。

最小化採集一方面應使個人所需上報的信息類型和數量最小化,另一方面應使掌握個人行蹤的信息控制主體范圍最小化。已完成身份認證、覆蓋絕大部分人群,且不需要個人添置新的設備或安裝新的應用,是基站定位和身份證核驗的共有優勢。

(二)垂直化信息聯動:建立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平台,制定事件觸發與數據傳遞機制。

中國電科在2月份匯總了交通、鐵路、民航等部門數據,建立了大數據平台,用於協助單位或個人查詢是否有與確診或疑似患者的接觸史。作為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平台的雛形,其數據來源主要是公共交通運輸的票務數據,相對較為單一,但不失為有益的嘗試。

乘坐公共交通時的身份驗證,實質也屬卡口身份證核驗,因此,最理想化的數據平台是同時接入電信運營商提供的個人漫遊地數據與卡口身份證刷卡數據。一旦疫情發生,平台正式啟用,要求信息控制者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自下而上接入所掌握的個人行蹤軌跡。

出現待證事實時,平台自上而下為基層組織提供關注對象的過往行蹤及實時定位;疫情結束後,啟動數據刪除機制,保證個人行蹤軌跡信息不可被檢索與訪問。

C. 怎麼才能不讓查到行程軌跡

不要帶手機。

因為通信行程卡是通過手機定位反饋運行軌跡的。

2020年3月6日,「通版信權行程卡」微信小程序在全國上線。此舉意味全國手機用戶只需打開「通信行程卡」,填寫手機號碼和驗證碼,即可獲取本人過去14天內停留4小時以上到訪地的行程證明。

「通信行程卡」通過用戶手機所處的基站位置獲取手機信令數據,信令數據的採集、傳輸和處理過程完全自動化,而且有嚴格的安全隱私保障機制,能充分保護用戶隱私。

(3)行政軌跡擴展閱讀:

通訊出行卡查詢結果與實際出行不一致

為了保證通信的連續性,實現無盲區的覆蓋,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務質量,行政區劃交界處的兩個基站的信號可能會交叉覆蓋,造成結果的偏差。如果用戶住在城市邊界附近,或者他或她開車很遠,或者乘火車等等,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當用戶的查詢結果與實際出行不一致時,管理部門可以根據用戶提供的客票、客票或其他輔助材料對驗證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參考資料來源:法制網--建立分析模型 提供預警預測 電信大數據助力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政協網--通信行程卡APP來啦!武漢也轉綠卡咯!

D. 醉駕處理完行政,過了幾天交警隊打電話問行駛軌跡是什麼意思

了解您醉駕的行蹤,可以用於判斷違法行為的過程。並且可以避免違反「一事不再罰」原則。

E. 簡要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軌跡

中國抄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軌跡

1.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線索,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歷史作用及其影響。
2.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和演變的過程,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了解明朝和清朝強化君主專制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掌握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其歷史作用和社會影響。
4.理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線索及其階段性特徵。

F. 行政人員可以查詢自己的手機軌跡嗎

現在社會科技發達,不光是能查出你的手機軌跡,還能計算你每天走了多少步啊

G.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發展軌跡是什麼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軌跡1.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線索,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歷史作用及其影響。2.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和演變的過程,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了解明朝和清朝強化君主專制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3.掌握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其歷史作用和社會影響。4.理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線索及其階段性特徵。 專題線索梳理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初創、確立、改革、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選官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金朝的猛安謀克制、遼朝的蕃漢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後金和清政權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認識: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實施郡縣制度以來,逐漸發展和完善。這一制度,組織系統龐大,結構嚴密,在征發徭役、兵役,徵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鞏固邊疆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封建統治,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猛安謀克制以及蕃漢分治等我國少數民族政權所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不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2.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演變: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漢時得到鞏固,隋唐時完善,北宋時加強,元朝時發展,明清時期皇權得到進一步強化。認識:發展趨勢:一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結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明太祖廢丞相,使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基本上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進一步強化了君主專制局面。二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條件,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緩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過國家大分裂。三是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極影響:①君權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概括地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後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危害尤為嚴重。評價這一歷史現象時,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即使是明清時期,這一制度在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反擊外來侵略方面仍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3.選官制度:主要包括漢朝的察舉制、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舉制度。認識:漢代選官以「鄉舉里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里輿論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但是,輿論評價一旦與仕途沉浮相聯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物或社會集團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審時度勢,提出了「惟才是舉」的用人原則,這既是對處於亂世求賢的需要,也是對漢代「選舉失實」的刻意糾正。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沖擊之下,鄉里組織遭到破壞,「鄉舉里選」的傳統做法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三國時的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起初,這一制度是致力於解決朝廷選官和鄉里清議的統一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後整個兩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門第高低分配權力,不能滿足數量眾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門第高的士族腐敗,因而加劇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地方割據分裂的傾向,說明士族制度已經腐朽。同時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尤其是均田制實行後,中小地主勢力增長,非常渴望進入統治階層。隋唐時期,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為革新政治、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在選官上實行了科舉制。由於一般農家子弟生活貧困,能讀書應試者可謂鳳毛麟角,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絕大多數是庶族地主。因此,科舉制度實際上是一種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剝奪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權,削弱了地方豪強士族的勢力,使封建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央,有利於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選官方面的腐敗,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薦舉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通過科舉考試,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於籠絡人才,緩和了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推動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發展。科舉制度的消極影響:明清時專重「四書」「五經」,以八股文取士,禁錮了士人的思想,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種種弊端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極端強化的產物。4.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線索及其階段性特徵西周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得以確立。這是一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戰國的變法運動,破壞了貴族等級社會,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權制、官僚制、郡縣制等紛紛出現,對此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朝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政體,郡縣制在全國范圍推廣。西漢王朝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實施「郡國並行」制,對地方官員的監察力度加強,至漢武帝時期州刺史的設立,標志著監察制度更加嚴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兩大鼎盛時期之間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許多制度,表現出承前啟後的過渡性。如選官用人制度,自察舉制經由「九品中正」制向科舉制過渡;中央中樞機構,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轉變;軍事制度,出現於北朝的府兵制,發展成為隋唐府兵制的基礎;賦稅制度,曹魏的租調制是隋唐租庸調制的濫觴;土地制度,從曹魏的「屯田」、西晉的「占田」發展到北魏的「均田」,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繼承。這些發展中的重要制度,不僅在魏晉南北朝時支撐著國家機器的運轉,而且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提供了制度保證。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繼秦漢以後又一次大的發展時期,其確立的基本框架,一直影響到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隋朝統治者採取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確立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建立科舉制,擴大地主階級政權的基礎。唐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由統一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並再度走向統一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邊疆地區進一步開發,民族融合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元朝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後來發展成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元政府在澎湖島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地區,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元朝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的聯系,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明清(鴉片戰爭以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時期。明初對專制政權進行了全面強化,皇權具有絕對權威,成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清朝軍機處是總攬軍國大計的中樞機構,軍機處的設立,既減少了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的環節,又提高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和保密性,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的體現。理藩院的設置,空前地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各民族的管轄。我國的疆域得以最後確定。對西藏宗教領袖的冊封制度、金瓶掣簽制度、駐藏大臣制度等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並為後代所效仿。

H. 簡要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軌跡。 300- 500字說明 滿意有追加 ~~

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兩大基本矛盾專: (1)中央與地方屬割據勢力的矛盾。其斗爭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割據勢力不斷削弱 a、郡國並行制 ,相互監督,牽制。起因是西漢初統治者錯誤認識秦滅亡原因,搞分封而產生的問題的補救措施。後果嚴重,產生大動亂。 b、設置監察區 並把監察區發展成行政實體。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後果是州演變成行政實體後,兼有了地方行政權與軍權,與中央分權。東漢末年混亂主要原因一是皇權過重後,皇帝昏弱幼小,外戚宦官代行天威,引起動亂。二是州的刺史兼有行政權與軍權。唐朝中後期混亂局面的原因有三點,皇權削弱、監察區實體化、藩鎮割據。 c、權歸中央 (2)中央內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在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條件下,權力高度集中,位於權力頂峰的皇權自然成為各方力量爭奪的焦點。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最為突出。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大致軌跡是:中央權力加強,地方權力縮小;皇權不斷加強,皇帝總攬大權,相權不斷削弱。

I.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軌跡是什麼所要解決的矛盾是什麼漢唐元明清是如何做的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軌跡 1.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線索,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歷史作用及其影響。 2.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和演變的過程,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了解明朝和清朝強化君主專制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掌握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其歷史作用和社會影響。 4.理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線索及其階段性特徵。

J. 接到行政人事部摸排員工生活軌跡的電話時 應告知行政部哪些信息

如果接到行政人事部摸牌生活軌跡的電話的話,你應該如實告知他你的生活和誰接觸過去了什麼地方。坐過什麼交通工具?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