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思維

行政思維

發布時間: 2021-01-19 00:07:17

Ⅰ 考公申論:什麼是「行政思維和法律思維」 有沒有相關的學習材料

申論的輔導書籍是根據情況購買的,可以買半月談或者其他政府機關的雜志,看公務員寫的文章對於申論是非常有幫助的。

你不用太糾結某些字眼,你需要做的就是查看考試科目的大綱,購買相應的教材和真題。

「申論」考試具有內容範圍廣、答案源於材料又高於材料且切入點多等特點,考生往往因不易把握而失去准備方向,思維混亂,心緒不寧,無形中加大了考試的難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申論考試在材料選擇、題目設計和答案設計中都會貫穿著一些作為公務員需要培養並且固化的思維。掌握好這些思維並將其轉化為答案,會使備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行政思維擴展閱讀:

申論

1、申論材料的社會性

申論命題一定會涉及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這也是申論與其他種文體最大的區別。具體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普遍關注、政府相關、兩種選材(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內容多樣。

2、申論要求的程序性

申論大綱中對材料內容理解和作答都給出了明確的程序性要求:閱讀理解——分析綜合——提出方案——書面表達。在此,提醒廣大考生:一定要按照給定程序來作答。

3、申論目的的確定性

申論要考什麼,目的是什麼,如果無法得出正確的認識,就必然導致答題出現根本性的錯誤。申論的給定材料具有社會性,就是讓考生模擬假如你在公務員的工作中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這是提前的測驗,目的就是考查你是否具有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是否具有認清社會現象的能力,閱讀和綜合分析都是手段,

只有要考生提出觀點、思路和方案才是最根本的,關鍵是對存在的問題有何認識?思路就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想法是什麼?方案是怎樣使材料中的問題得到解決,解決的步驟和方法是什麼,這才是申論考查的目的,

即考生必須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申論的核心,參加考試的考生一定要了解申論的根本就是對給定材料中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或方案。做到了這一點,就抓住了申論的關鍵。

4、申論載體的形式化

申論是圍繞給定材料的寫作,從寫作形式上看是書面型的寫作。書面形式與口語形式是有區別的,這就啟發考生應學會使用合適的詞語、規范的句子、完整的段落和簡潔的語言來表達,不是抒情式、不是議論性而是陳述式、實用的表達形式,適當使用復句,學會條理性分段或分層,這些都是申論在寫作上必須符合形式化的要求,不符合形式化的內容決不可能是申論所需要的。

參考資料:網路-公務員考試錄用公共科目

Ⅱ 我國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對行政執行有什麼影響

文化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在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在版行政活動領域即權表現為行政文化。

一是對行政行為的影響。任何特定的行政活動無不受到行政文化的制約,無論是行政決策還是行政執行都是如此。

二是對行政觀念的影響。行政文化對人們行政觀念的影響是長遠的、深層的。

三是對行政體制的影響。行政文化從多方面影響行政體制,這種影響和作用是潛在的、復雜的,通過歷史條件、地理環境、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政治狀況、經濟水平等。

總之,行政文化對行政管理的影響是廣泛的、深遠的,以致有人稱之為「行政的非正式組織」,行政文化通過行政行為、行政觀念、行政體制對任何特定的社會行政活動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直觀的、簡單的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多樣的、潛在的過程。

Ⅲ 如何用互聯網的思維做好行政管理

這個題目好大,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哈,能說下具體指哪方面的行政管理不?

Ⅳ 如何養成依法行政的思維習慣

一是要學。學「依」,學怎麼依靠法律;掌握「依靠」的方法;學「法」,學能依靠的「法」;學「行政」,學行使權力的方式方法。法律知識是依法行政思維不可或缺的基礎和前提。學習法律知識,就是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學習和掌握工作所必備的法律法規,並在工作、生活中不斷積累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識。

諺語有雲:「不知道法律的規定不能成為免責的理由。」學習法律知識,首先要結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既要學習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又要學習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這樣有助於真正領會法律精神;既要學習實體法律規范,又要學習程序法律規范,這樣有助於確立「程序與實體並重」的正確認識;既要學習法理學、邏輯學等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學習實務中的實際應用知識,這樣有助於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樣的學習將為形成依法行政思維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要做。「做」是養成習慣的實踐過程,不能「懶政庸政」,多「做」多「行政」自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縱觀中國歷史,但凡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都有一種堅韌不拔追求真理的行為習慣。《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這里講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鍵兩句話。何為修身?

這就告訴我們,要用習慣來修身,用習慣來進行自我管理,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過去的哲人對習慣的重視,尚能如此,我想,今天為黨工作的各級公職人員能否從中有所思呢?

一是要「做」出依法行政的環境。從上到下,一切違背法律規定的命令不下,一切違背法律精神的決策不做,讓依法行政者少受干擾;

二是「做」大司法隊伍依法行政的建設力度,公、檢、法、司要在依法行政方面作出表率。黨委要加強對他們的領導,但不能幹預他們的公正執法。人大要加強監督,定期和不定期聽取他們的工作報告,為他們公正司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要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解決辦案經費問題;

三是「做」出全群眾參與機制。我們的決策、決定的形成,要充分集思廣益,聽取方方面面特別是法律界的意見;

四是「做」出健全群眾監督機制,讓不依法行政者受到嚴厲的問責;

五是「做」大執法檢查的力度,重點圍繞執法習慣來設定考核內容等。

Ⅳ 現在很多事業單位考試考綜合能力測驗,主要進行邏輯思維、行政能力、知識結構等方面的測試。

主要就是綜合能力,其實就和公務員的 行測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事業單位考試難度要比公務員考試的難度還要大。所以,知識面和邏輯思維比較好的話能有些優勢。

Ⅵ 邏輯思維方法在行政決策過程中的有哪些作用

迄今為止,每每談到科學邏輯的應用問題,人們往往只是局限於自然科學領域.如果綜觀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科學的發展應該早於自然科學.自從人類社會形成起,人們就開始了對社會的研究,社會科學就應運而生了;而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則誕生於近代工業革命的前後.此後,社會科學便與自然科學產生了分道揚鑣,而且逐漸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作為一種方法論的科學邏輯則成了自然科學的專利,進而與社會科學「絕緣」.
但隨著近代社會科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感覺到社會科學要健康發展必須擁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方法論.本文所要探討的正是這一種被認為是自然科學專利的科學邏輯,在社會科學領域中依然是可以生根發芽的,並且是必不可少的.
二、行政決策中應用科學邏輯的必要性
決策就是決策主體根據自己所處的條件和環境在多個可能中的行動方案中選擇一個符合自己偏好的行動方案的過程.它是研究決策的一般規律並藉以指導人們實施合理決策的一門科學.所以決策應該是一門社會科學.又因為決策並非如其他實驗科學一樣具有「可觀性」,因此,決策又是人們的一項高級的思維活動.人們的這項思維活動既要考慮到以前的經驗事實,又要注重當前的社會環境,還要對將來可能產生的影響有一個基本的預見.尤其政府行為的行政決策,更是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行政決策必須是科學的,必須是一個合乎邏輯思維方式的過程,必須是要照顧廣大人民群眾意願的.這樣,科學邏輯便可以在行政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所謂的邏輯思維方式,是指邏輯思維形式、規律和方法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用於指導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維方式.它具體包含知識、經驗、問題情景和對事物結果的推測等因素的參與.而行政決策的本身就是一個從經驗到現實,再到未來的分析與綜合過程,可見,行政決策的過程必然也是一個邏輯思維的過程.
三、科學邏輯要求行政決策程序化與非程序化相結合
程序化決策是指反復出現的,具有一定結構且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加以解決的決策.因為科學邏輯是一門關於思維的科學,人類思維活動是應該遵循一定規律的.這種理性的形式要求行政決策過程也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在這個程序中准確運行,從而得出合理的決策.
比如在日常的行政活動中,一些或者有大部分都是操作中可以反復的(如:政府年度總結報告、政府官員換屆選舉、一般職位的聘任等)這些行政行為的決策就應該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並且根據各方面的數據資料作出精確合理的安排.這樣才能夠避免行政決策中產生不必要的偏差,進而符合邏輯的理性要求.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行政決策所面臨的是一個復雜的、變動不居的信息社會,對信息的分析和處理僅僅用程序化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突發性事件中,必須迅速作出決策的時候,就不可能根據原有的一系列程序進行決策了.比如在98年長江大洪災中,在每一次緊急情況下,我們黨和政府的決策層就充分表現出其決策的智慧,設想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再循規蹈矩的按照一般的程序化決策進行,那麼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必將受到更大的損失.
非程序化決策是指結構性不好,非重復出現的,而且通常是必要重要的決策.因此決策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時,也就是在以前決策中從沒遇到過的問題時,打破程序化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的行政決策才更具有彈性,更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比如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中,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這樣的決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創造性的重大決策,因此,這也不可能通過十分程序化的過程來決定,而只能夠「摸石頭過河」.否則,一切都那麼循規蹈矩就只會「貽誤戰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行政決策的程序化的打破非但沒有違反科學邏輯的理性,相反地,這樣才是邏輯理性的重要體現.因為科學的思維既要求人們按照一定的規律辦事,也要求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創造性,不做規律的奴隸.
四、科學邏輯要求行政決策放棄最優化而爭取滿意性原則
人們都知道,在大多數重要的行政決策中,有絕大部分都是不確定性的決策.這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首先,行政決策要求有充分的信息,而對許多問題尤其是突發性問題或新出現的問題時,決策對象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有些信息是錯誤的;其次,行政決策是一個集體決策而不是個人決策的過程,這樣決策者之間就有一定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也不可能是絕對協調的.因此,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最優化的決策是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的.在決策的實踐中,行政決策一定是在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下進行的,如果我們等到了接近於最優化決策之後才作出決策,那麼我們永遠也不可能作出一項決策.
我們黨和政府在歷史上有過太多這樣的失誤.比如在50、60年代提出的「超英趕美」政策、「跑步進入社會主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種種行政決策都是在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最優化.在這種行政決策中尤其是關乎國家大政方針上,一味追求「最優化」是不合乎實際的.因此,我們的行政決策只能堅持相對滿意的決策原則.
五、行政決策中非邏輯——直覺、情感因素的應用
盡管,嚴格按照科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行政決策可以減少失誤,達到精確,但是,決策畢竟是人的行動,人並不是按照機器那樣規律地運行、規律地產生的.因此,行政決策過程中,人的主觀因素是不可忽視的.「我們認為在行政決策科學化的道路上,對於人際互動和情景定義的困難,文化背景和價值選擇等諸多因素所造成的行政決策過程中,偏好的整合必須要加強.同時實際生活中的決策活動又對行政決策的偏好整合手段以來增多.特別是當前我國國家公共行政部門和利益集團的領導群體決策出現種種失誤,都與偏好沒有提高到交好的整合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從行為決策論和心理決策論角度,通過對行政決策過程中的偏好整合研究,去迴避行政決策中的風險顯得十分重要.」
按馬克斯·韋伯的行為類型,人們的現實行動可以分為四中類型:價值合理的行為,目標合理的行為,傳統的行為,情感的行為.前兩種是理性的行為,後兩種是情感的行為.就決策的行為來說,一般都是理性的行為,然而理性的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由於其活動本身的非人格因素和利益關系,導致人們的非理性化傾向,使得感情行動也出現在決策過程中.
合理性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但是在合理慾望指導下創造出的各種行政決策支持系統並不能完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行政決策中,情感的人和理性的人交織在一起,既給決策埋下了風險,又為我們研究決策科學,進行風險防禦留下了空間.因此,行政決策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人的「非邏輯因素」的積極作用,發揮人作為一種「會思維的動物」的優勢,使得行政決策更加優化可行.同時又應該防止人在決策過程中過度誇大主觀情感因素,雖然主觀的直覺與情感因素是能夠觸發創新的源泉,但是,客觀的環境依然是不可忽視的.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行政決策中的直覺、情感因素雖然是觸發決策者創新靈感的一個源泉,而由於個人利益的誘惑,這又會成為行政決策不公正的禍首.所以,直覺、情感因素的應用就應該在一定科學的機制指導下進行.因此,從更高的層次看來,這種非邏輯因素的應用又必須是在一個更大的邏輯范圍內進行
六、行政決策中決策者錯覺的產生與避免
行政決策中的錯覺是指一種認識的偏差,又可稱之為認識的偏誤.偏誤不同與錯誤,它是人們不自覺產生的,如同人們看東西時會產生錯覺一樣.但是,這種錯覺的存在卻很可能給行政決策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行政決策中認識的偏誤造成決策者產生錯覺的原因有多種,按照行政決策的過程來劃分可以分為:信息獲取階段的認知偏差;信息加工階段的認知偏差;信息輸出階段的認知偏差;信息反饋階段的認知偏差.下面我們以一些具體的歷史事件來說明.
在50年代末,我國廣大農村興起了「浮誇風」的熱潮,當時曾經出現過「畝產13萬斤」的超歷史記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一些荒唐的口號隨處可見.分析這種歷史現象我們可以發覺,這首先是行政決策者在信息加工上出現了認知偏誤,因為國外資本主義的畝產量都很高,而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所以生產力一定比資本主義高.於是,就在行政決策中指定了一些不合實際的行政目標.在信息輸出中又出現了「如意算盤」的錯覺,感到事情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出現,並且認為未來的一切都已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強烈要求人們按質按量完成.而另一方面,廣大人民在「革命熱情」的鼓舞下,「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於是,就在信息的反饋中造成了行政決策者的錯覺,認為這樣的行政目標真正實現了,吸收了這一信息,進而又在下一步的行政決策中提出更高的指標.這樣的惡性循環就導致了當年許許多多荒謬和悲慘的事件發生.

Ⅶ 戰略性思維的特點(關於行政管理方面)

戰略性思維一般具備以下特點:群體性;社會性;前瞻性;核心性;步驟性;價值導向性……

Ⅷ 如何提高機關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

根據《決定》的部署,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重點是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1、重視法治思維養成,教育引導黨員幹部在學習和實踐中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社會比較缺乏法治傳統,一些領導幹部不習慣、不善於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手段推動工作、解決問題。因此,必須重視法治思維的養成,教育引導黨員幹部著力提高法治素養。一要牢固樹立法治信念。黨員幹部要從關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進一步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懷有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要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

2、要加強法治學習培訓。
在法治已確定為黨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領導幹部不學法、不懂法,有的連基本法律常識都不知道,怎麼能當好領導?怎麼能保證不出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不僅要學履行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而且要學法的原則、原理,學法的價值、精神。通過學習,知道法律授予了什麼權力,這些權力的邊界在哪裡,權力行使的原則、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權力需要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各級黨組織及其組織部門要加強法治教育培訓,把憲法法律列為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把法治教育納入各級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幫助廣大幹部切實提高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同時,要堅持把法治教育與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

3、要高度重視法治實踐。
法治思維的養成特別是法治能力的提高,關鍵靠實踐。各級領導幹部在領導和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一定要撲下身子、躬身實踐,凡是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按法律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法治原理。同時,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線,注意剖釋個案,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從而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