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周朝行政區劃

周朝行政區劃

發布時間: 2021-01-17 07:31:57

『壹』 大連地區的行政區劃始於周朝嗎

行政區他是一些周期他朋友圈是愛哈哈炫。還有一些周村的一些可以設置很有意思。

『貳』 周朝行政區劃的劃分

諸侯國
周初封國中,姬姓諸侯國數量最多,《荀子·儒效》篇中:「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又說:「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大概共封了五六十個新國。姬姓諸侯國中,多為文、武、周公之胤,且多為周公旦攝政時所封。
出自文王之諸侯國主要有: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郇等;
出自武王之諸侯國,主要有:邗、晉、應、韓等;
出自周公旦之諸侯國,主要有:魯、凡、蔣、邢、茅、胙、祭
異姓諸侯國多為功臣、前代賢王和歸附小國,主要有:齊、呂、申、陳、宋、薊、焦、祝、杞、紀、許、楚等。
另外還有其他一些諸侯國,如越、英、舒、黃、江、息、徐、莒、奄、郯、萊、六、鄖、孤竹、邾、繒、祝其、費、顓臾、鮮於等。他或過於弱小,為大國之附庸,如郯、顓臾等;或周初不承認周王室而遭到鎮壓,成為周王朝之諸侯國,如奄、徐等;或者實力雖有,但因各種原因並不周王朝所承認為有資格為獨立諸侯國,如邾國。
以上為周初封建之國,西周自康王之後分封逐漸減少,其主要分封之諸侯國主要有:鄭、梁、秦。
以上諸侯國中,最重要之諸侯國有:齊、楚、秦、晉,此四國於春秋之時發展成為一流強國。尤其楚、晉兩國,春秋末期,有一統天下之勢及能力者唯此二國。然戰國初期,晉國轟然倒塌,一分為三;而楚國則自楚威王之後,雖挾滅越之威,但卻風光不在,屢為秦國所敗,國勢日削。
西周時期,畿內諸侯多稱「伯」,如芮伯、鄭伯等;畿外諸侯多稱「侯」,如魯、衛之君稱魯侯、衛侯。侯、伯當是爵位名稱,西周時期稱公的較為普遍,王朝中的大臣都稱公,如周公、召公,公在當時也可能是一種爵位。周代真正的五等爵,有人考證就是被後人說的畿服制的侯、甸、男、采、衛。這種說法雖尚有可疑之點,但大致不錯。
按照周制,大國諸侯有時還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衛康叔為周司寇,西周末期鄭桓公為周司徒,都是其例。諸侯在其封國內設置的官制,大略與王室相等,還有軍隊各自成為一方之主。
周天子對諸侯擁有較大的權威,諸侯還能聽命納貢。《左傳》昭公十三年說:「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除貢納外,還需朝覲述職,出兵從征。周天子有權干涉諸侯內政,有時還向諸侯國派遣監國的使臣,與諸侯並稱為「諸侯、諸監」。
西周時期,周天子尚能號令諸侯,進入東周,周王室權威下降,諸侯多不履行對王室的義務。王室本身還要依附當時之大國晉、鄭與衛,更不用提號令諸侯之事。周鄭交質與「射桓王肩」,更讓周天子之僅存之威嚴也亦喪失。然列國之諸侯在名義上仍為周王之臣屬,除楚國之外,多無譖越稱王之舉。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為自己本國利益服務,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口號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實則行擴張兼並之實。進入戰國之後,國家兼並多已完成,周王朝之諸侯國,僅剩20多個,其中最大者七,號為戰國七雄。戰國之世,除魏惠王、齊威王曾有朝周之舉,然亦是作秀,其他諸侯國之國君已再無朝周之舉。
鄉里
春秋時期,隨著「國」「野」區別的逐漸消失,當時的公社形式也就逐漸發展到了「書社」階段。「書社」是公社向地方行政單位之鄉、里過渡的一種形式。在春秋時期的文獻中已經出現了鄰、里、鄉、黨的單位,鄉下有黨,里下有鄰,但鄉與里的關系,不甚清楚。當時的鄰、里、鄉、黨,有時並列,有時交織,又時稱鄰里,時稱鄉黨。這種互混,正是一種新制度產生時期的正常現象,並不足奇。
鄉是郊內「國人」居住的聚落,原來本指一個公社組織;黨「謂族類無服者」(《禮記·喪服》鄭注),說明它是因族而成,族黨關系密切,多相連稱,是為有血緣關系之人組成之公社。一旦其中一人出事,往往同黨之人多受牽連,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雲:「盡殺奕氏之族黨」。昭公二十七年又雲:「盡滅郤氏之族黨」。
春秋以前也有鄰里組織,它是以相鄰的幾家作為一個編制單位的。《周禮·地官·遂人》職的「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便是其例。西周時期的鄰、里組織,主要分散在「野」里,它與「國」中的鄉、黨不同之處有政治等級上的尊卑,政治權力上的不同以及經濟剝削上的差異,等等。但其與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作為一種地方行政機構的鄉、里,在本質上是有區別。
「書社」形成之後,這種鄉、黨、鄰里也就先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行政機構。不過,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為了保證這套行政體系的鞏固,仍然沿襲了原來的血緣地域組織在內的約束力量及其形式和名稱,貫穿以新的統治內容,從而改造為共賞同罰的隸屬機構。例如,原來的「國」中仍有鄉、黨的單位,同樣,「野」里仍有鄰、里的組織。這是在公社殘跡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為新型地方行政組織的。
郡縣
鄉里產生,促進郡縣之發展。鄉、里本較郡縣產生的早,當郡縣還在邊境出現時,鄉、里已在中心地帶形成,它們的性質是一致的,因而奠定了郡縣廣泛推行的基礎。所以,在中國的郡縣制尚未形成前,在各諸侯國之下是鄉、里、而不是郡縣。
縣的起源,或舉楚或舉秦,今難詳證,不過早期的縣大抵都是國君直接統治的領邑。公元前627年,晉國胥臣薦舉郤缺有功,文公賞以「先茅之縣」(《左傳》信公三十三年)。公元前294年,晉勝秦於輔氏,「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亦賞大伯以瓜衍之縣」(《左傳》宣公十五年)。
最初的縣都設在邊地,《淮南子·主術》高誘注雲:「縣,遠也。」甚是。這些縣,具有國君直屬的邊地軍事重鎮性質,國君任命的縣之長官是可以世襲的。春秋後期,隨著社會的變化,晉國出現了代表新興勢力的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就在他們的領地內推行了縣制,因而縣也就逐漸變成了一種地方行政組織。
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又出現了郡的組織。郡,本來設在新得到的邊地,因為邊地荒僻,地廣人稀,面積雖然遠較縣為大,但其地位要比縣低。隨著春秋戰國間政治形勢的發展,郡縣制便由邊地向內地推移成為鄉、里之上的一種機構。郡縣兩級的地方組織即郡下分設若干縣,當是戰國時代邊地逐漸繁榮以後的事情。 周朝所分封之貴族及其所率領的公社農民進駐新佔領的區域後,首先是建立一個軍事據點,這樣的據點稱之為「城」,也稱之為「國」。而「國」之外廣大區域稱之為「野」。王朝的畿內和諸侯國都有這種國野之分,即鄉遂之別。
王畿以距城百里為郊,郊內為鄉,郊外為遂。王朝六鄉六遂,大國三鄉三遂。周代的「國」和後來的商業城市不同,它對「野」沒有調節生產的功能。其生計一般都要仰賴「野」的供給,所以周人的殖民營國也兼閡野。
國野之分,亦帶動國人與野人的不同政治地位。國人與野人同屬平民階層。
國人
所謂國人,就是居於國中之民,他們與統治貴族是同族,有較為疏遠的血緣關系。周代之宗法制推行,由於按照「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一順序分封,最後總有人淪為平民。這樣的平民就是稱之國人。國人既與統治者同族,自然享有較多的政治權力。由於周代仍然殘存大最的原始民主,因此在王朝和諸侯國中,國人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其干預政治的方式很多,或決定國君的廢立,或過問外交和戰,或參議國都遷徙,大凡中原的中小國家如鄭、衛、宋、曹、陳、許或山東半島的莒、紀等表現得最為明顯,這可能是這些國家中保留原始公社的遺習較多的緣故。
《左傳》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邢人、狄人伐衛,衛侯以國讓父兄於弟,及朝眾曰:「荀能治之,毀請從焉。」眾不可,而後師干訾婁。狄師還。「國人」不是統治階級,無權染指王位,衛侯讓位,只能讓給「父兄於弟」,這本來是氏族共同體的現象,但是,凡國之事又要經過全體成員的認可,所以衛侯讓位而朝「眾」即「國人」,「國人」反對,奴隸主貴族也無可奈何。這也是氏族共同體的殘留習俗。
《左傳》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三月,鄭國貴族於如立公子繻,越一月,「鄭人(即鄭國「國人」)殺繻,立髡頑,子如奔許」。這種內政外交方面的例證很多。春秋時期,晉、楚爭霸,中原小國深受其苦,朝楚則晉攻之,朝晉則楚攻之。衛國夾在晉、楚之間,有一次,「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於晉」,衛侯乃「出居於襄牛」(《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衛國國君在外交上違背「國人」的意見而自作主張,就被流亡於襄牛,如果不從氏族社會遺習去看「國人」的行為,是很難做出充滿的解釋的。
野人
野人,即居於野之人,亦稱庶人。與周的統治階層沒有血緣關系,他們的來源是被征服的民人。武王滅商和東征勝利以後,他們對被迫遷於成周的殷民稱之為「殷庶」或「庶殷」。對一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小國,則稱之為「庶邦」庶人與「國人」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外族,後者是本族。他們的地位差別,表現非常明顯。當時的「野人」雖也保有公社組織,但在古籍中絕無「野人」與政之例。
野人雖不能不參政,但是他們亦不是奴隸。野人與國人一樣,都必須服役,而且亦與國人一樣可以享受一定免役。但野人所服之役比國人要差許多。如兵役,野人僅負責軍械的搬運等粗笨之活,以及照顧侍侯國人,他們多無參戰之權力。但野人地位雖低,畢竟尚屬平民階層,他們平時生產和生活有自己的公社組織。周人在征服東方廣大區域後,並沒有破壞該地區原有之公社機構。甚至其公社中之貴族亦不更換,只是讓他們轉而效忠服侍他們而矣。與國人一樣,貴族無權對野人隨意進行處置和殺戮。
區別
國人雖為平民,但他們有資格享接受教育,而野人則無受教育資格。
消失
西周末期開始,國野區別開始漸漸消失。春秋時期乃國野區別消失加劇的時代。春秋時晉國「作州兵」與魯國「作丘甲」都是促使了國野的消失。作州兵和作丘甲,目的都是讓野人與國人一樣當兵,從而擴大兵源。春秋中後期,國野的趨同,原鄉存於國人中的「鄉校」亦常見於野人之中。野人政治地稍有抬升,但更多則為國人政治地位急劇下降。這就是孔子所嘆之禮崩樂壞。

『叄』 湖南省現行行政區域在周朝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期湖南納入楚國版圖,當系湖南行政區劃制度萌芽。可知,湖

湖南歷史悠久

『肆』 宋朝、元朝實行郡縣制,周朝、明朝實行分封制。明朝的行政區劃,怎麼開歷史的倒車呢

樓主可能沒搞明白,明朝仍然是「郡縣制」,只是初年朱元璋的時候分封諸王。下面可以簡單談談兩個草莽皇帝和中國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區域的劃分。

1.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兩個通過農民起義,直接躍居帝位的草莽皇帝。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劉邦從某一個角度可以說就是個流氓,他可以騎在文人雅士脖子上撒尿,可以在別人要烹煮他父親的時候說「願分一杯羹」。而朱元璋最有名的是殺功臣,他前後近二十年的時間殺了5萬多功臣宿將。他本想這樣可以讓他的子孫更好的統治。而戲劇性的是這樣以來朝中就沒有知兵的大臣了,導致朱棣起兵的時候,建文帝朱允炆都沒有將可派,而朱棣僅用了四年便攻陷了京師。

一般說來,打天下的開國皇帝文化水平都比較低。這兩位草莽皇帝也不例外,而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以為只要把自己的至親分封到周邊建藩拱衛京師,便可永保太平。這也就導致了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和建文帝時的靖難之役。而不同的是,景帝有周亞夫,而建文帝則無將可派。還有一點很有意思,那就是朱元璋做過兩件事,一個是廢除宰相這個職務,另一件是朱元璋不允許侍官(太監)干政。而他的後代倒沒再設宰相,卻十分依賴宦官,這就導致中後期宦官權勢頗重。

2.夏商周都實行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當時分封的諸侯國少則六七十,多則上百。到秦統一六國時,嬴政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這是秦始皇非常高明的一點。而郡縣制在後來執行的時候雖有所不同,但大體還是如此。

秦時的郡大概不到四十個,且秦朝的時間較短,就不提了。漢朝初年的時候郡的數量變化不到,到七國之亂的時候一共有54個郡,而當時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後來平定後,中央便逐漸將郡收歸中央。武帝時將郡的規模減小,而把數量增加到一百二十多個。大郡的戶口可達百萬以上。郡的長官太守為二千石高官,地位和中央九卿一樣,下面一級便是縣。這樣漢代的官階很少,升遷優越,所以官員可以各安其職,效率很高,所以漢代的地方行政永為後世傳為美談。另外,漢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各區派一刺史,而刺史開始只是六百石的小官。

唐代則將全國設為358個州,雖然州的地位和郡相等,但唐代的州的規模比漢時的郡就相去甚遠了,在唐代,戶口超過十萬的便稱為上州,而下州戶口不足兩萬。然後中央劃分了十道,各道派一觀察使監察。而後來觀察使逐漸演變成州的更上一級了。這樣地方上實際有了三級,而下縣長官要升遷,先要做中縣長官,然後做上縣長官,最後才能去下州擔任職務。這樣官階較多,雖然升遷機會多,但下級的永淪為下級,則人浮於事,效率低了很多。而邊疆地區賦予觀察使軍權,即演變成節度使,造成後來的藩鎮割據。

宋多沿襲唐舊制。在全國設置路,相當於唐時的道。一開始有15個,後來又二十多個。路下面是州,州下面還是縣。而每一路有四個監司官:倉、憲、帥、漕。這樣州長官上面便有四個上司,處事更難。

元代同宋一樣,也分為路、州、府、縣。但元統治者為了控制地方,將中央即中書省的官員派到地方,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時則長期駐扎。這也是現代咱們所說的省的由來。但實際上省的劃分只是為了軍事統治,而和道、路是很不同的。

明朝明知行省制度不合理,卻不知怎的沿襲了下來。明在全國設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即十三個省,但明人不稱為省。省的長官為布政使。而與承宣布政使司並列的還有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合成三司。司即省部又向下派分司(清時稱為道台)監察地方,這樣憑空又多了一級,地方官更難做。

清代為了控制地方,則又將明代非常設的巡撫總督規定為常設官員,這樣地方上又多了一級。而真遇事時,中央又會派遣經略大臣、參贊大臣之類的欽命官員,巡撫和總督不過聽命而已。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地方官階越來越多,地方官越來越難做是趨勢,但郡縣制的本意並沒有變,朱元璋的分封建藩只是個插曲罷了。

『伍』 周朝行政區劃的介紹

周朝實行的是典型的封建制。周王朝把王畿以外之地分封給同姓、功臣和先代後裔,回授以不同答的爵位,建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以拱衛王室。周初封國中,姬姓諸侯國數量最多,《荀子·儒效》篇中:「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又說:「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大概共封了五六十個新國。姬姓諸侯國中,多為文、武、周公之胤,且多為周公旦攝政時所封。按照周制,大國諸侯有時還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衛康叔為周司寇,西周末期鄭桓公為周司徒,都是其例。諸侯在其封國內設置的官制,大略與王室相等,還有軍隊各自成為一方之主。

『陸』 周朝行政區劃的沿革

周武王實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為了安撫殷民,同時加以監視;其次是進行武裝移民,藉此擴展勢力;還有就是籠絡人心,以鞏固周朝的統治。
封建實際上是分封諸侯,即將土地分給諸侯去建立他們的管轄范圍。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經過和內容,主要有以下數項:
武王克殷後,自動退出殷都,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到那裡,繼續管理商的遺民; 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監視武庚,稱為「三監」; 武王定都於鎬京後,又分封親屬和功臣為諸侯,這些封國大多數集中於黃河南岸。 西周建立兩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兒子周成王年幼繼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政事,這種做法稱為「攝政」。三監不滿,便散布謠言,說周公會對成王不利,又慫恿武庚共同起來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親自領兵東征對付三監,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把亂事平定下來。後來他在洛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東都,並將其作為統治東部地區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又把參加武庚叛亂的「殷頑民」遷到那裡,且派駐重兵加以監管。周公又制定禮樂制度,藉以維系國家和社會的秩序。
第二次封建的原因
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實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
分化殷地遺民,防止殷民再次起來叛變; 鞏固周朝的統治,作為王室的屏藩; 擴大統治范圍,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第二次封建的情況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內容主要包括:
把殷人舊地分封為宋、衛二國,以方便統治; 大封親屬和功臣,作為王室的屏藩;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國向東移,部分更遠至東方海邊,藉此擴大統治范圍,並將殷人的封國包圍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亂。 其中如將姜尚之子呂伋封在山東的齊,召公奭之子於燕,加強對東方的控制。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