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包拯執法

包拯執法

發布時間: 2021-01-16 09:30:15

❶ 關於包拯秉公執法的事情

《包拯》劇本裡面不論刀鍘陳世美,還是狸貓換太子,演員都能把握住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演得惟妙惟肖。好像看後包公就從銀屏中向我們走來,他明察暗訪,懲治惡吏,恪盡職守,廉潔奉公,真是眾人期待的清官。
然而,當我看到李貴妃讓包拯依法治罪皇上時,電視劇就暴露出瑕疵了。包拯這個人物就顯得滑稽可笑了。當時在依法治律皇上這件棘手的事上,包拯左右為難:不給皇上治罪,李皇後不許;治皇上的罪,老虎拉車——誰敢(趕)?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是包拯想出一條妙計,讓皇上脫下龍袍,命展昭杖打龍袍,以示懲罰了皇上的不孝之舉。這樣既給足了李皇後面子,又讓大家看到,皇上犯法與庶民同罪,真可謂一舉兩得,弄個好里好面,外不損兵內不折將,大家都高興。皇後落得個教子有方的美譽——教育皇上百事孝當先;皇上讓天下人孝敬父母、遵紀守法——又得個明君的桂冠。這樣,大宋江山,既可穩穩保住,老百姓又不鬧事,看來包拯真會做事。
就憑這一點,包拯這位封建官吏圓滑世故的形象躍然紙上。杖打龍袍這件事,包拯是在秉公執法嗎?我看未必。包拯純粹在整事——滑頭一個。他明知皇後得罪不起,皇上又打不得,只好讓展昭杖打龍袍。可見封建官吏多麼圓滑,諳熟世故。如果沒有這個情節,人們看到包拯的形象似乎更能唯美高大,看到這個形象後,我覺得反而有損害了包拯的形象,不知讀者怎麼想?
有人會說:包拯當時不過是開封衙署,在當時封建社會能把皇帝怎麼樣,做到那份上就已經不錯了,就是當今社會,又有誰敢把上司怎麼樣的。都見大官治小官,誰看到小官治大官的。所以,包拯能棒打龍袍人們就應該心滿意足吧。

❷ 包拯官職及權力

包拯擔任了開封府復、制樞密副使、禮部侍郎、三司使等官職。包拯還曾經做過河北轉運使,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市長。包拯最為人熟知的官職是開封府尹,府尹總領府事,掌管京師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政務。

包拯擔任過三司使,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後,財務行政漸趨繁雜,乃特簡大臣分判度支、戶部、及充任鹽鐵轉運使,分別管理財政收支、租賦與鹽鐵專賣事務。後唐明宗亍天成元年 (公元926年) 委任宰相一人專判度支、戶部與鹽鐵轉運使事務。

(2)包拯執法擴展閱讀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❸ 鐵面無私 秉公執法 公正不阿用這幾個字寫句話來形容包拯

宋代清官包拯是個鐵面無私的人,他斷案一向秉公執法,公正不阿,深受百姓喜愛,他的故事流傳千載。

❹ 秉公執法的包拯最後為何要下令處斬公孫策

說起包青天,又不得不提起公孫策。公孫策是《包青天》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他與展昭齊名,他們一文一武,是包拯的左膀右臂。

公孫策是文,他是包拯的師爺,主要負責給包拯出謀劃策,輔助參與偵查疑案懸案;展昭是武,深入虎穴捉拿犯罪嫌疑人是他的特長。

最後,展昭生擒江龍,女刺客畏罪自盡。公孫策因為私放女兒,自認為有罪,請求包青天處決自己。

行刑過程中,突然天空一道閃電劈掉了劊子手的刀,就在這時,一聲驚呼「刀下留人」,展昭手持聖旨,快馬加鞭疾馳而來。

原來皇上開恩,特意免了公孫策的死罪。

❺ 青天包老爺是如何秉公執法的

包拯尤為人稱道的是其斷訟執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長縣(今屬安徽)時,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農人至縣衙,狀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並無財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必屬怨家的報復行為,於是命農人宰牛賣肉以引罪犯上鉤。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見牛主殺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

包拯執法之剛正不阿,在其出知廬州(今安徽合肥)時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多以為可得其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時恰有一堂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撻一頓,自此以後,親舊皆屏息收斂,再不敢胡作非為。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也做了兩件深得民心的事:

一、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由於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往往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二、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稱蔡河,原自東京(今河南開封)至通許(今屬河南),直達淮河。後來,為了水運之便,又自新鄭引閔水匯入,使之流量大增。時惠民河常漲水為患,大水時「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系?於扇恕薄0??櫓?鈾?豪牡腦?蚰恕爸泄偈雷逯?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毅然下令,將所有跨河修建的樓台、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有些權貴持偽增步數的地券與包拯相爭,包拯皆通過實地測量、驗證,揭示其偽並上朝劾奏,要求嚴懲。

東京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素以難以治理著稱,而包拯「立朝剛毅」,凡以私人關系請托者,一概拒絕,因而將東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動都下」,在他以天章閣待制職任知諫院時,彈劾權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包拯的嚴於律己,廉潔著稱也是十分突出的。二十三歲時,包拯受到出知廬州的劉筠嘉許,聲名大盛,家鄉有一豪富之家曾邀請他赴宴敘談,一位李姓同學欣然欲往,而包拯卻嚴肅地說:「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可見他為官前即確立了從政不徇私情的志向。

端州以產硯著名,端硯歷來是文人士大夫尋覓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時不僅革除了諸前任在「貢硯」數額之外,加征數十倍,以飽私囊和賄賂權貴的流弊,而且任滿離去時「不持一硯歸」。公元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時,在包拯及其子孫墓中僅發現一方普通硯台而無端硯,也足證史載之確。

包拯曾經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不僅如此說,而且還躬身力行並教之於後代。訂立了《家訓》。將《家訓》鐫刻於石碑,豎立於堂屋東壁,以昭示後人。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

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為人愛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

宋仁宗趙禎說:「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

現藏開封博物館的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卻已磨去,據說,這是因為人們在觀賞碑記時,由於敬仰包拯,而經常用手撫摸指點其名,天長日久,所刻之字已經磨平了。

❻ 關於包拯辦案的小故事

一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專一點吃,其餘拿到屬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二 有一次,有兩個婦人為一個小孩而鬧上公堂,包拯判定兩人一人拉小孩的一隻手,誰拉贏了,那小孩就是誰的,在經過一番拉扯之後,其中一位婦人含著淚,先放了手,於是包拯把孩子判給了這個婦人.包拯說:"沒有誰會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的.''於是把孩子給了這位婦人

❼ 包拯對法治的思想是什麼

(一) 包拯的法治思想與人權保障
包拯的人權法律思想以法律「中正慎罰」觀念為要點,認為法令是固國之本,頒行法律務必要慎重。慎行法令,取信於民,則禍亂易平,天下易治。賞罰不濫、中正執法是包拯基本的執法觀,亦是他力行實踐的重要方面。

包拯認為應當貫徹「公私利濟」,「於國有利、於民無害」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包拯經常深入民間,體察百姓疾苦,為民請命,提出「薄賦斂,寬力役,救荒饉」的諫議,並極力主張節省國家費用,要求減冗吏,減冗兵,減修建,省奢侈。
(二) 包拯與清官文化
其一,不畏權貴,剛直不阿。包拯七彈張堯佐就是顯例。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美人的伯父,他依裙帶關系掌握了財政大權,此人昏庸無能,貪婪成性,導致民怨沸騰。包拯不顧個人安危七次彈劾,迫使宋仁宗免去其職位。

其二,清廉自恃,嚴於律己。包拯一生以「正人先正己」為自己的座右銘。《五朝名臣言行錄》稱贊包拯「居家儉約,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官時」。

其三,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包拯曾被譽為「包青天」,這是對其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最恰當的評價。他秉公執法,不留情面,縱使屬吏從舅犯法,也予笞撻,在法律面前不徇私情,能夠對自己的親屬依法論罪,幾乎「六親不認」。

其四,愛民如子,為民請命。包拯愛民如子,捨身為民請命,替百姓伸張正義。如他主張免除常賦以外的一切臨時加派,他上奏朝廷,要求減輕災害地區與貧困地區的田賦,對重災區要罷除一切無名科率,減免百姓對官府的積欠,並開倉濟貧等。

❽ 開封府到底是什麼機構,為何包拯的權力有那麼大呢

開封府是宋朝都城汴京的首府衙門,級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它始建於五代後梁時期,興盛於宋朝,掌管著整個都城轄區的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政務,位列天下首府,地位顯赫。到宋太宗時期,開封府的司法職能被大幅擴大,雖然名義上是地方行政司法機關,卻行使著部分中央審判機關的職權,與御史台、大理寺並列為三大中央審判機關。凡是在京都發生的刑獄案件都歸開封府管轄,小案件可以自行裁決,如事關重大和涉及機密,則可以向皇帝報告。若承旨已斷者,刑部、御史台無輒糾察。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為官者就要像包拯,只要一心為民,不僅會被老百姓銘記,也會被歷史銘記並流芳百世。而要是誰禍害老百姓,不僅會釘在歷史恥辱柱上,並遺臭萬年。

❾ 包拯執法嚴峻的事跡

[編輯本段]【端州執政政績】 據史書記載,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有政績,歸納為三方面: 治理水患,為民辦實事。宋時西江水患頻繁,出三榕峽後,分成三支傾瀉:一支經城南出羚羊峽;一支經南岸、金渡沿宋隆出金利、高明;一支從睦崗經七星岩出水基、鼎湖。每當洪水季節,端州城郊變成澤國。包拯到任後,繼前人在城西、城東擴築西江堤圍,與城牆連成一體,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時,指導民眾在城郊開渠、鑿池,改造瀝湖(今稱星湖),排漬水、築魚塘、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在城內打井7口,分別在府治內、西嶽廟旁、學前街內、分司巷口、豐濟倉右、城北門左、主帥堂前,改變居民歷年來飲用西江河水或瀝湖積水的習慣,減少疾病的發生。 儲糧備荒,興文辦學。在今城內中衙巷與米倉巷之間,興建豐濟倉,以儲糧備荒。為了紀念包拯建糧倉,端州人民把豐濟倉所在地命名為「米倉巷」,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包拯曾寫詩一首:「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往哲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在鵠奔亭(今閱江樓西側),建嵩台驛站,以利便端州與外地的文書和商業往來。在寶月台興建星岩書院,是為端州歷史上第一所公立學校。 為政清廉,品德高尚。《宋史·包拯傳》載:「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方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傳說包拯在端州3年期滿離任時,有人暗中送端硯1件。船到羚羊峽,波濤洶涌,幾乎沉沒,後經包拯查出,擲硯於西江,風浪霎時平息,擲硯處後來升起一島,即今之廣利鎮硯洲。附近的黃布沙,則為包裹端硯的黃布所化雲。 人民為了紀念包拯,在端州城內曾建有包公祠,還有包公收妖台、鎖妨井等神話色彩的遺跡。七星岩石室洞東壁現存包拯題名石刻。

❿ 為什麼說包拯判案鐵面無私

開封府來了個新任知府包拯,北宋朝政日漸腐敗的情況才有所改變。

巧斷牛舌案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里發生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裡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裡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裡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

農民本來捨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里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

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傢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乾的。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讎,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讓百姓擊鼓伸冤

包拯做了幾任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雜稅,清理了一些冤案。後來,他被調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宋仁宗正想整頓一下開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調任開封府知府。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貴通關節,接受賄賂。包拯上任以後,決心把這種腐敗的風氣整頓一下。

按照宋朝的規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託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榨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對權貴毫不手軟

有一年,開封發大水,那裡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佔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築花園、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築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業。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

一些權貴聽到包拯執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有個權責想通關節,打算送點什麼禮物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潔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來在端州(今廣東包公墓肇慶)做過官。端州出產的硯台,是當地的特產。皇宮規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內延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貪污一批,去討好那些權貴大臣。搜颳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幾十倍。後來,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間徵收端硯,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

那權貴聽了,知道沒有空子好鑽,也只好罷休。後來開封府的男女老少,沒有人不知道包拯是個大清官。民間流傳著兩句歌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民間流傳的各種傳說

包拯對親戚朋友也十分嚴格。有的親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點也不照顧。日子一久,親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氣,也不敢再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為樞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裡的生活照樣十分樸素,跟普通百姓一樣。過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遺囑說:後代子孫做了官,如果犯了貪污罪,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許葬在咱包家的墳地上。

由於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們的贊揚,在他死後,人們也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龍圖」。民間流傳著許多包公鐵面無私、打擊權貫的故事,還編成包公辦案的戲曲和小說。雖然其中大都是虛構的傳說,但是也反映了人們對清官的敬慕心情。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