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績效評價

行政績效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1-16 08:49:45

行政績效評估有哪些特點有哪些

行政績效評估的定義:就是運用科學、客觀的方法、標准和程序,對內行政績效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容、歸納、總結,並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整體評估的活動,也稱為行政績效考核。

行政績效評估的特點:

  1. 系統性

  2. 層次性

  3. 注重定量性

  4. 多角度性

  5. 公正性

  6. 復雜性

Ⅱ 行政績效評估的行政績效評估的方法

(一)行政績效評估的信息收集方法
行政績效評估必須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基礎上,因此在績效評估過程中必須全面地、有效地收集信息。為了使收集信息更加全面、有效,就有必要採用一整套科學的信息收集方法。行政績效評估的信息收集方法是指在行政績效評估過程中所採用的一系列收集信息方法的總和。具體說來,主要有如下方法:
1、利用官方記錄的方法
官方記錄包括:修理的物件的數量、進行水處理的數量、收集垃圾的噸數等可以用於衡量完成工作量的記錄;收到的投訴的數量、交通傷亡的數量、統計的犯罪數量和被逮捕的人數、消防和警察部門的接警數目等可以用於衡量服務質量的記錄。
2、培訓觀測者的方法
這種方法是對觀測者進行培訓,讓他們對服務的質量作出評價,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質量品質評價。如評價街面的清潔情況、街道的路況、公園和運動場的維護情況、房屋的外觀情況等。哪些人可以作為觀測者呢?如果評價程序簡單的話,一般的公務員和大學生就可以擔當,復雜的評價則需要專門的人員。一些本來就從事檢查的人,如固體廢物的檢察員和工作質量的監工,他們就可以擔任質量觀測者。
保證觀測者評價的准確性的措施有:①提供等級標准;②在使用前先實驗一遍;③被選擇的評價者應獨立於被評價的組織之外;④定期檢查觀測者的評價,以保證評價的質量;⑤培訓新的觀察者和在出現新的問題時對觀測者進行重新培訓。
3、公眾滿意意見調查方法
公眾滿意調查通常使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調查可以獲得下列資料:對受害者的調查能獲得比官方犯罪記錄更准確的信息;公眾的參與或使用率(對公園、娛樂設施、圖書館、公共運輸等);從收費和停車記錄中判斷旅遊的情況;對接受社會服務的人員進行調查獲得諸如接受培訓後的就業時間和薪水提高的幅度的情況;從社會服務部門得到實際幫助的人數;等等。
問卷調查還能直接獲得公眾對服務質量的評價,如:對娛樂機構和文藝活動的滿意度,能否獲得圖書館服務及其服務質量,對社區環境清潔的滿意程度,不被犯罪侵害的安全感,公共交通服務的便捷性及其服務的質量等。
保證公民意見調查准確性的方法有:①避免抽樣錯誤,合理選擇樣本;②採用隨機抽樣;③樣本要求有代表性,應包括所有的公眾類型;④採用合適的訪談技術,以提高回收率;⑤對訪談者進行充分的培訓和監督控制;⑥問卷至少要發放給多個不同教育水平的人;⑦精心設計問卷內容,避免含糊和有偏見的問題。
採用的調查方法有:信件調查、親自訪談、電話采訪和綜合運用各種訪談技術。
4、特別的資料收集方法
有些績效的衡量需要藉助特別的設備來獲得資料,如空氣、水、噪音污染等的測定。路面平整度的測量也是一個例子。在獲得相關的技術數據以後,還應將它們轉換成人們普遍能理解的概念。
(二)行政績效評估的定量測定方法
評估有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採用各種方法來監測公共行政部門運行的結果;應用某種價值觀念來確定這些結果對特定個人、團體以及整個社會的價值。這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是指在任何一個評價報告中都有事實和價值兩個前提存在。事實就是上面介紹的一系列行政績效信息,價值則是我們據以評估的指標體系。
行政績效評估主要包括行政經濟成本測定、效率測定、效益測定和公平測定四項內容,每項測定都要藉助於一系列績效指標。行政績效評估的測定方法就是指在行政績效評估過程中用於測定行政管理的經濟成本、效率、效益和公平程度的方法的總和。測定一般分為定性測定和定量測定兩類,這里主要介紹的是前三項內容的定量測定方法。
1、經濟合理性評估方法
在績效一定的前提下,盡可能節省行政投入,就會使行政管理更加經濟,否則就會不經濟,即有可能造成浪費。在保質保量完成一定行政任務的情形下,行政投入越低,行政績效越高;反之,行政投入越高,行政績效越低。經濟合理性評估方法就是指通過對行政投入的測定來確定行政管理是否經濟合理的一種評估方法。
(1) 成本與投入的比率測定法
這是指通過測定作為行政管理成本的資金轉化為投入行政管理過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設備的比率來衡量行政績效的一種評估方法。行政管理的成本表現為資金,但是行政機關從事管理活動時直接投入的並不一定是資金,而是由資金轉化生成的人力、物力和設備等。成本與投入的比率即現有資金向投入的轉化率。
(2) 行政開支和業務開支的比率測定法
這是指通過測定行政開支與業務開支在總開支中的比率來衡量行政績效的一種評估方法。對公共服務機構來說,直接用於服務對象的開支為業務開支,服務機構的運營開支則為行政開支。由於兩種開支具有不同的性質,它們之間的比率就成為衡量行政經濟成本的一個標志。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政府曾對森林保護專項基金的使用狀況進行了評審,結果發現專款中每100英鎊中就含有90英鎊的行政開支,實際用於樹木修復的支出只有不到10%,大部分專款都用於購買辦公設施、設備,支付雇員工資、差旅費等。這就是不經濟的一個典型案例。
(3) 人均投入測定法
這是指通過測定投入行政管理的轄區居民人均費用來衡量行政績效的一種評估方法。這里的人均投入並非行政組織工作人員的人均開支,而是轄區所有成員在特定領域的人均開支。例如英國警察工作績效指標中就有「警察工作的居民人均凈投入」的內容並採取分享計算的方式。作為納稅人,公民實際上是這些投入的承擔者,將這項測定作為一種績效評估指標,可以清楚地看到行政機關的稅收用途和實際效果,是公民監督政府的一個有效工具。此外,還可以比較警察部門在不同方面的人均凈投入和不同地域的警察部門在同一方面的人均凈投入,這些都是衡量人均投入並進行有效比較的評估方法。
(4) 單位成本測定法
這是指通過測定每完成一單位行政工作量所需成本來衡量行政績效的一種評估方法。單位成本這一概念涉及投入和產出,因而這既是一個經濟水平的展示,也是一個效率水平的展示。
(5)經濟改進餘地測定法
這是指通過測定完成某一行政工作任務是否存在經濟改進餘地來衡量行政績效的一種評估方法。測定節支可能性或尋求節支領域的方法就是經濟改進餘地測定。如果通過調查和分析,發現現有的行政績效在現有的人力、設備和財政支持下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可以節省投入,就可以從反面說明行政績效不高。如果發現只有依靠大力實施人員更換或者培訓,更新現有設備和加大財政投入,才能促進經濟績效的提升,則說明現有條件水平的經濟績效已經充分發揮出來了。
2、成本-收益評估方法
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如同在經濟活動中一樣,任何收益的取得總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構成所謂的效率。在成本一定的情形下,收益越高,則效率越高;在收益一定的情形下,成本越高,則效率越低。成本-收益評估法是指分析人員通過將行政活動的貨幣成本和總的貨幣收益量來進行比較,以測定其效率的行政績效評估方法。
成本-收益分析已被廣泛運用於許多不同的公共項目和工程。它最早用在大壩建設、提供水源包括分析水力發電、洪水控制、灌溉、娛樂的成本-收益分析上。這種分析方法具有以下特徵:
其一,它試圖衡量一個公共項目可能對社會產生的所有成本和收益,包括許多很難用貨幣成本和收益來計量的無形部分。
其二,如果一項政策或項目的凈收益(即總收益減去總成本)大於零並高於其他公共或私人投資方案的凈收益時,它就被認為是有效率的。因此,這種方法體現的是一種經濟理性。
其三,一般使用私人市場作為公共項目評估的出發點和參照物。公共投資的機會成本常常通過考慮投資於私人部門可能獲得的收益來計算。
成本-收益分析有很多的優勢:第一,成本和收益都以貨幣為共同的計 量單位,從而使分析人員得以從收益中減去成本,這在後面談到的成本一效益分析中是不可能的。第二,成本-收益分析使我們超越單一政策或項目的局限,將收益同社會整體的收入聯系起來。這也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個別的政策和項目至少在原則上可以用貨幣來表示。最後,成本-收益分析使分析人員可以在更廣泛的不同領域間進行項目比較(如健康和交通),因為凈收益是用貨幣來表示的,具有可比性。
該方法的具體操作可以分為以下步驟:
首先, 估計成本和收益
使用這種分析的關鍵是考慮一個政策或者項目可能帶來的所有成本和效益。為避免遺漏,我們可以將成本和效益進行分類羅列。
(1)內部和外部成本及收益。當分析人員和項目決策者劃定目標群體時,就可以粗略界定內部成本及收益和外部成本及收益。內部成本及收益是由項目投資經營主體承擔的成本與獲得的收益。例如,要在城市中心區域建造體育館,作為城市改造和發展項目的一部分,它要在城市轄區范圍內發生成本、取得收益,包括建造成本和租金收入。該項目也可能有外部成本及收益。是對目標邊界以外的正溢出或負溢出。例如,由於該體育館的設施在周邊地區數一數二,可能城市周邊的體育愛好者都來進行體育活動,而原來的周邊體育設施將出現空閑。
(2)可直接計量和間接計量成本及收益。成本或收益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有形是指成本和收益可用直接的市場價格來計算,無形是指成本和收益須間接地使用估計的市場價格來計算。
(3)首要和次要成本及收益。首要成本或收益是指與最重要的項目目標相關的成本或收益,次要的含義正好相反。例如,體育館的修建的最主要目標是迎接即將在本市召開的運動會,那麼首要的成本或收益就包括建造成本和運動會收入。因為如果城市較小和已有一些體育館,所以運動會過後的使用率預計將比較低,則其維護費用和日常租金就只是次要成本和收益。
(4)凈收益值和再分配性收益。這里的問題在於,成本和收益相抵是使總體收入增加,還是僅僅引起不同人群之間的資源轉移。凈收益值指真正的凈收入增加(總收益-總成本),而再分配性收益是指以一個群體的犧牲為代價向另一個群體「貨幣性地」轉移收入,但並不增加凈收益值。這兩種變化所帶來的福利分別被稱為真實的福利和貨幣性的福利。例如,體育館的修建可能帶來運動會期間收入除減去成本外,還凈賺100萬元,這是凈收益值即真實的福利;另外,如果運動會以後該體育館的收入也一直增加,而城市中其他體育設施的使用相應減少並導致其收入減少(假設前者的增加量與後者的減少量幾乎相等),那麼該體育館所獲得的收入是再分配性收益,其所獲福利是「貨幣性」的。因為兩者互相抵消,而沒有改變凈收益值。
3、成本-效益評估方法
成本-效益評估方法是評估人員通過量化各種政策或行政方案的總成本和總效果來對它們進行對比從而提出建議的方法。不同於成本-收益分析試圖用統一的價值單位來衡量所有因素,成本-效益分析使用兩個不同的價值單位。成本用貨幣來計量,而效益則用單位產品、服務或其他手段進行計量。由於缺乏統一的計量單位,這里就無法運用凈效率和凈收益這樣的概念來進行評估。但是,可以計算出成本-效益和效益-成本比例,例如,成本/衛生服務量的比率或衛生服務量/成本的比率。
這些比率與成本-收益比率相比,在總體上有不同的含義。一方面,它們都告訴我們每投入1元能產出多少產品或服務,或者說每單位產品和服務需花多少貨幣。另一方面,成本-收益比率告訴我們在特定的情況下收益多於成本多少倍,如果有凈收益的話,成本-收益比率必然小於1。這對於成本-效益比率卻不適用。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意義。
成本-效益分析特別適用於這樣的問題,即為了實現不能用收入表示的目標而最有效地使用資源的問題。在美國,它已經用於司法、人力資源培訓、交通、健康、國防和其他領域。它有如下明顯特徵:
其一,由於它避開了用貨幣單位來計量收益的問題,因而比成本-收益分析更容易應用。
其二,由於很少依靠市場價格,因此它很少運用私營部門利潤最大化的邏輯。例如,它很少考慮收益是否大於成本或在私人部門的不同投資是否能得到更多的利潤等問題。
其三,特別能適用於評估外部性和無形的成本或收益,因為這些影響都很難用貨幣進行衡量。
成本-效益評估模式的一般關注焦點是:
( 1) 最低成本評估
在確定了想要達到的效益以後,通過實證分析尋找完成預定效益的最低成本。如果行政績效成本高於這個最低成本,則被認為行政績效的效益比較低。
(2) 最大效益評估
在確定允許的最大成本上限(通常為預算限制)後,通過不同的操作方式的評估,找出可能形成的最大效益。如果行政績效低於這個效益,則行政效益比較低。
(3) 邊際效益評估
邊際效益是指在現有成本(固定成本)外再多花一定成本(變動成本)所獲得的額外效益。例如,假設政府在義務教育方面每月花費10 000元人民幣維持學校一個20人的班級,每人人均現有成本為500 元。這里10 000元為固定成本,20人接受義務教育為效益(最低效益)。如果再增加500元的成本,這個班級可以增加到23人,後3人的人均成本不到200元。因為對於同一個教師來說,教20人和23人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教師工資成本不會有太大的增加,此外黑板、粉筆等教學設備的成本也不會有太大的增加。本來,按照固定成本計算,增加500元投入只能增加1人接受義務教育,但實際上增加了3人,多出2人接受義務教育則是新增加成本所產生的邊際效益。在採用邊際效益分析方法進行績效評估時,如果服務或產品的數量以及成本可以用兩個連續的尺度表示出來,就可以計算兩個(以上)方案的邊際效益。例如兩個警察局提供治安服務的成本可以用下面兩個尺度來衡量:與每小時巡查相關的成本;已報告的、已阻止的、已調查的及已結案的針對財產的犯罪行為的數量。可以對兩個警察局建立連續的成本-效益函數。一般說來,超過要求的最低效益又具有最低成本-收益比率的方案,往往具有更大的邊際效益。

Ⅲ 行政績效與社會績效如何區分

  1. 績效的含義:指的是個人或組織開展的活動所取得的成就或產生的積極效果。 一、行政績效

行政績效的含義:行政機關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進行社會管理活動和自身管理活動所產生的工作成就以及積極效果。

行政績效評估的含義:行政績效評估就是運用科學、客觀的方法、標准和程序,對行政績效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歸納、總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整體評估的活動,也稱為行政績效考核。

行政績效特點

1.系統性。

2.層次性:評估對象具有層級結構;評估的切入點也具有層次性。

3.注重定量性:績效考核的關鍵在於,以量化的方式評價和反映組織的工作效果,並清晰指出組織是否朝著它的既定目標前進。

4.多角度性:評估的多角度,是由被評估對象——政府部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以及彈性決定的。

5.公正性:公共部門以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要求行政績效評估的標准和執行活動,都必須體現社會公正性與合理性。

6.復雜性:行政管理的對象主要是社會及其成員,而社會是十分復雜的綜合體,因此待評估的公共政策和行政行為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

行政績效評估的地位與作用

(一)行政績效評估的責任落實作用

(二)行政績效評估的對比作用

(三)績效評估的計劃輔助作用

(四)績效評估的監控支持作用

(五)績效評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六)績效評估在吸引政治資源方面的作用

行政績效對於我國現階段的作用:

第一,開展行政績效評估能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

第二,行政績效評估能夠提高我國政府的行政績效;

第三,行政績效評估能改善和提高我國政府的信譽和形象。

行政績效評估的信息收集方法

行政績效評估信息收集方法的含義:在行政績效評估過程中所採用的一系列收集信息方法的總和。

信息收集方法:

(一)利用官方記錄的方法;

(二)培訓觀測者的方法;

(三)公眾滿意意見調查方法;

(四)特別的資料收集方法;

行政績效評估的定量測定方法

行政績效評估定量測定方法的含義:在行政績效評估過程中用於測定行政管理的經濟成本、效率、效益和公平程度的方法的總和。

二、社會績效

最近這幾年來,企業的社會績效(corporate socia1 performance)已經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課題。另外,它也是企業社會環境中重要的部分,是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延伸。企業的社會績效有兩個主要的部分:⑴傳統的社會責任;⑵對社會回應的新關懷。企業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觀念早為管理者和學者們清楚地表示過了,但現代的社會責任觀念卻是源於鮑文(H.R Bowen)的一本書—《企業人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Businessman,1953)。鮑文認為:商業經理有義務去「追求有利於我們社會目標和價值的政策;做出有利於我們社會目標和價值的決策;追隨有利於我們社會目標和價值的行動」。後來學者們對「社會責任」的定義更明確。戴維斯(Keith Davis)認為社會責任指的是:「商業人士基於理性所做出,至少部分是超出廠商直接的經濟和技術利益之外的決定和行為。」馬奎爾(J o s e p hW.McGuire)和戴維斯的想法類似,他認為:「社會責任的概念是指企業不僅有經濟和法律的義務,它對社會還有超越這些義務的責任。

Ⅳ 行政績效評估的程序

  1. 行政績效評估程序是指實施行政績效評估的過程及其所包含的各個階段。

  2. 實施具體的行政績效評估應包括制定計劃、初步調查、管理控制評估、詳細評估和撰寫評估報告五個步驟。

Ⅳ 行政績效評估的基本方法

績效考核是實現績效管理的重要工具,簡單說,你希望下屬重視哪一方面的工作表現,就設定怎樣的績效考核指標。
適用於行政辦公室的績效考核指標有:重點工作時間節點、公文處理及時性和差錯率、行政成本費用率、出勤率等。
績效考核要靈活運用,根據當前重點工作,選擇具體可量化、有時效性的指標來考核。

Ⅵ 工作的成效,可以對其行政績效做出怎樣的評價

行政人員的績效考核辦法
企業中的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流程基本上屬於公司核心業務流程以外的輔助流程,工作性質主要為支持、服務。其工作本身具有以下五大特點:
第一:工作難以量化。行政人員的工作結果很難用定量的數據來衡量,往往需要通過定性指標來判斷,這就很難避免判斷過程中的主觀性。
第二:工作內容往往為某項事件的過程,成果不顯化。這將加大考核者對行政人員工作質量的判斷難度。
第三:臨時性工作任務多,計劃性不強。相對而言,在日常工作中,行政人員與本職工作相關的臨時性工作任務較多,有些企業中某些行政崗位人員的臨時性工作甚至佔到了其工作量的40%以上。這將直接影響考核人對行政人員考核重點的關注。
第四:行政部門內部存在著大量臨時性的團隊合作式工作。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精簡人員、提高效率已成為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的手段之一。這種情況下,行政部門越來越多地採用人員互為A、B角的工作方式,倡導並實行部門內部團隊合作,在工作繁忙或臨時追加工作時,往往會調動部門大部分甚至全部人員開展某項工作。這將增加考核者判斷每個行政人員在團隊工作中表現的難度。
第五:需要協調橫向、縱向的相關部門開展工作。工作本身需要做大量內外部協調,協調的質量會影響到相關部門的業績,甚至企業的業績。因此對其工作質量的衡量可能會涉及多個考核者。

Ⅶ 行政崗位如何進行績效考核


一、績效指標體系設計:

1、根據戰略目標的要求,設計企業層面的KPI(關鍵績效指標),然後運用各種方法技術將企業關鍵績效指標分解到部門、崗位將企業。

2、根據工作說明書的內容設計各部門、崗位的PRI(崗位職責指標)。

3、根據各崗位的勝任特徵模型設計各類崗位的PCI(崗位勝任特徵指標)。

4、再根據崗位的不同設計各類人員的工作態度指標。由此構建完成整個企業的績效指標體系。


(7)行政績效評價擴展閱讀:

具體的績效考核方法

(1)自我評估法。所有行政管理人員都採用自我述職報告和上級主管績效考核綜合評判的方法。自我評估是員工對自己過去一段工作結果的總結,讓被績效考核者主動地對其自己的表現加以反省、評估,為自己的績效作出評價。

(2)上級評價:採用級別評價法,即直接領導初評打分、上級主管領導復評打分的方法。由直接上級進行評估是績效考核員工績效的傳統方法,也是管理者常用的一種引導和監督員工行為的方法。選擇由直接上級進行績效考核,是因為通常他們是最熟悉員工工作以及他們的工作狀況和工作結果的人。在員工的直接上級獨立地對員工評估後,一般還要由上級的上級對評估結果做出復核,這樣有助於減少單一上級主觀、有偏見的評估結果。

(3)橫向績效考核:由主要外部協調部門的人員進行評價。由主要外部協調部門的人員進行評估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外部協調部門的人員對行政管理人員的服務精神、協調溝通能力、對外部需求的反應能力等更加能夠掌握最真實、全面的資料。

最後,要確定行政人員績效考核周期。

績效考核周期設置的一個原則是要針對企業的不同實際情況來進行設置,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如果評價周期過長,一方面評價結果會帶來嚴重的「近因效應」,從而給績效考核結果帶來誤差,另一方面將使員工失去對績效考核的關注,最終影響績效考核的效果,不利於員工績效改善的目的。如果績效考核周期太短,一方面將導致績效考核成本的加大,最直接的影響是各部門的工作量加大,另一方面由於工作內容可能跨越績效考核周期,導致許多的工作表現無法進行評估。


網路-績效考核

Ⅷ 行政部員工績效考核方案及標准

績效考核方案和標准:

1、「四公原則」:即「公正、公開、公平、公道」,執行公正,過程公開,評價公平,實施公道,考核應就事論事而不可將與工作無關的因素帶入考核工作;

2、客觀性原則:用事實說話,切忌主觀臆斷,缺乏事實依據;

3、反饋原則:考核者在對被考核者進行績效考核的過程中,需要把考核結果反饋給被考核者,同時聽取被考核者對考核結果的意見,對考核結果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正或做出合理解釋;三天一溝通,七天一反饋,一月一激勵,一年一兌現。

4、時效性原則:績效考核是對考核期內工作成果的綜合評價,不應將本考核期之前的行為強加於本次的考核結果中,也不能取近期的業績或比較突出的一兩個成果來代替整個考核期的業績;

5、結果導向原則:突出業績,強調以績效結果為依據,同時兼顧潛力或者關鍵行為以及個人表率作用對員工和團隊的價值貢獻。

(8)行政績效評價擴展閱讀:

績效考核的 考核內容

1. 工作態度

即積極主動地對待工作,遇到責任范圍內的問題應及時報告,並提出相關解決辦法。其主要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1) 出勤率

(2) 工作主動性

(3) 工作積極性

(4) 合作性

(5) 工作責任感

2. 工作任務

(1) 工作計劃完成率。

(2) 業務協作,主要考核其配合他人完成工作的態度及結果,如服務響應時間、服務質量等。

(3) 公文處理的及時率。

(4) 文稿起草的及時率。

(5) 公文處理的差錯率。

(6) 企業內部信息通報的完成率、及時率和准確率。

(7) 文件管理的規范性。

(8) 按時參加企業及部門的相關會議,不得無故遲到、缺席。

(9) 積極主動地接收領導交辦的工作並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

3. 工作能力

(1) 專業技能

(2) 組織協調能力

(3) 溝通能力

Ⅸ 行政績效評估的行政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

行政績效評估是運用不同的指標來衡量政府績效的過程,因此,確立評估的指標體系是評估活動的基礎和核心。所謂行政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是指行政組織根據一定的價值准則所設定的作為衡量行政績效高低的一系列數據、標準的總和。前面已經談到,行政績效評估具有多目標性和彈性的特徵。行政機關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必須服務於公共利益。但是,社會層面的公共利益范圍廣泛、內容頗多,政府所追求的價值也不一而足,這就為行政機關的行為設定了多種目標和價值取向,也對行政績效的評估提出了指標體系系統化的要求。把行政績效的指標單一化和簡要化,會抹殺行政組織的價值多樣性,對行政組織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都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並強調要教育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強調指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加強政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就是要克服現實中存在的以單一的經濟指標和數字進行政績評估的錯誤傾向,引導績效評估與考核逐漸走向全面化、科學化和整體化。
根據不同的標准,對行政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可作不同的分類。
(一)根據行政績效的內容性質劃分
1. 經濟發展指標
經濟績效表現在經濟的持續發展上,國民經濟不僅在量上擴張,而且在結構合理的前提下有質的提升。一般來說,一國的行政經濟績效主要是指宏觀經濟發展水平,主要指標有:
①人均國民收入的水平;②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③社會就業率;④進出口總額;等等。當然,也有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同看法。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默瑞爾教授和奧爾森教授指出,為更加准確地衡量一國經濟的真實績效,需要考慮其實際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和潛在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的差距。換言之,良好的經濟績效意味著一國能盡可能地挖掘該國經濟增長的潛在能力,縮小其實際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和潛在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的差距。
2. 社會發展指標
社會績效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社會全面進步。社會全面進步內涵豐富,包括: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社會公共產品供給及時到位,社會治安狀況良好,人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社會群體、民族之間協調,沒有明顯的對抗和尖銳的沖突;等等。具體來說,可以有以下一些指標:
(1)社會教育事業發展指標。包括適齡兒童就學率,單位人群的初中、高中和大學畢業率,國家財政年度投入教育的比例,學生身體素質指標等一系列指標。
(2)社會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指標。包括單位人群的醫療機構數目、單位人群的醫療設施數目、年度人均醫療健康支出、不同地區之間健康支出的差異值、國家醫療投入的實際效果等指標。
(3)環境保護指標。包括國家森林面積、人均森林面積、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數量、人均綠化面積等指標。
(4)社會治安和事故指標。包括年度治安事件的發生率,各類案件的發案率和破案率,各類交通、安全事故的頻率,事故死亡人數等指標。
3. 政治發展指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績效最經常表現為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是一種政府制度安排,這是政府核心能力之一。政府制度安排的能力越強,政治績效就越容易體現。政治發展內容寬泛而抽象,指標不易確定,但主要包括:
(1)行政機構管理指標。包括行政機構中公務員數量、與人口總數的比例,行政機關自身支出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例等。
(2)行政決策指標。包括政治性的行政決策民主化程度指標、公眾和社會專家參與決策程度指標、決策程序的時效指標等。
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政治發展三類指標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宏觀層面的行政績效評估指標。經濟發展在整個行政績效體系中發揮基礎作用,沒有經濟發展,後兩者將失去物質基礎。社會發展是行政績效體系中的價值目標,沒有社會全面發展,經濟發展也將失去意義。政治發展是整個行政績效體系的中樞與核心,為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提供製度和法律的保證。只有這三方面指標有機地、全面地運用於行政績效評估,才能達到客觀和公正地評估行政績效的目的。
(二)根據評估的方法劃分行
根據評估的方法劃分,行政績效評估也有若干類指標,國內外學者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學者芬維克認為行政績效評估包括了三個層面: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即著名的3E指標。學者弗萊恩在此基礎上加上了公平(equity)指標,成為4E,受到世界各國管理實踐者的認同,下面進行具體說明。
1. 經濟評估指標
經濟評估指標即成本評估指標,一般指組織投入到管理項目中的資源水準。成本指標關心的是「投入」的項目,以及如何使投入的項目獲得最經濟的利用。換句話說,成本指標要求的是以盡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與維持既定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產品或服務。成本指標好像是在詢問:「某組織在既定的時間內,究竟花費了多少錢?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費金錢?」經濟指標並不關注服務的品質問題。
資金是行政管理活動的血液。然而,一個行政組織從事管理活動時實際投入的並不是金錢,而是由金錢轉化而來的人力、物力、設備等等。即使在一些涉及金錢直接付出的活動中(如救濟金的發放),也需要人力、物力和固定資產來處理個案申請。這些人力、物力、設備等構成了行政組織對特定管理活動的投入,而獲得和維持這些人力、物力、設備所花的資金,就是投入的成本。不經濟既可以表現為獲得某一投入(如購買一台設備)花了高於市場價的資金,又可以表現為超量投入,如辦公條件過於豪華、設備閑置等等。
2.效率評估指標
效率指標要測定的是「行政機關在既定時間內,預算投入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人們通常將行政效率定義為行政投入與行政產出的比率關系。一般說來,行政效率與行政投入呈反比例關系,在行政產出一定的情形下,行政投入越高,行政效率越低;反之,行政效率越高。而行政產出與行政效率則呈正比例關系,在行政投入一定的情形下,行政產出越高,行政效率越高。效率評估主要測定產出與投入的關系。這一關系可由一系列效率指數顯示出來。效率指標通常包括:服務水準的提供、活動的執行、服務與產品的數量、每項服務的單位成本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效率這一概念。例如一項公益政策從決策到實施用了很短的時間,我們就說行政組織的效率很高。但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效率評估。效率評估對效率的描述至少應具備兩個特徵:第一,這一描述是定量而非定性的;第二,這一描述反映的是整體而非個別情況。這是組織績效評估的必然要求。
效率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生產效率(proctive efficiency),它是指生產或提供服務的平均時間成本;另一類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它是指組織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滿足利害關系人的不同偏好,也就是說,在政府部門所提供的各種項目中,如國防、教育、健康等,其預算配置比例是否符合民眾的偏好順序。
例如,英國政府部門和社會科學界在長期的實踐中,開發了一套復雜的效率測定技術方法。它涉及一些專門的概念,如「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包括不同的分析技術,如回歸分析、數據網路分析、參照系與非參照系比較技術等等。
3.效益評估指標
效益評估關注的是組織工作的質和社會效果,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沒有質的量和沒有效益的效率是毫無意義的。效益評估是評估內容中最為重要的一項。
行政管理工作包羅萬象,不同部門的工作性質差別很大,因而其效益的展示方式也不同。對某些行政管理活動而言,其效益只能通過產出的質來體現,而有的行政管理活動的效益則只能體現為產出的社會效果。一般來說,人們對社會效果的測定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看管理活動的產出是否滿足了社會或公眾的需求;二是看這一活動的產出對既定目標的實現作出多大貢獻。前者是直接測定,後者是間接測定,因為既定目標並不總是等同於客觀效果,盡管人們正是追求特定社會效果才選擇這些目標的。
效益同樣需要一系列效益指標來測定。效益指標的設計是十分困難和復雜的。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有的測定需要與既定目標比較,而目標往往不十分明確,也沒有充分量化;指標要求的是量的描述,而質與社會效果往往難以量化;社會效果測定需要到行政組織之外去收集有關的信息資料,這一工作開支龐大,費時費力;行政管理活動的社會效果與直接產出比較具有明顯的時間上的滯後性,而實踐往往要求在某些活動的社會效果未充分展示時就對它進行效益評估。目前一些流行的主要做法如下:
(1)質的量化展示。例如,在衛生與社會保險部門為醫療衛生系統擬訂的評估方案中,為醫院的服務質量制定一些指標,如手術前後死亡人數、非計劃重新人院人次、病人在院感染率、免疫接種率等。可見,質的量化可通過一系列量的分析綜合來反映一個事物的質。
在那些難以直接量化展示的領域,往往需要使用替代指標或中介指標。替代指標是對質或社會效果的間接顯示。舉例來說,不同大學的畢業生質量難以進行直接測定和比較,於是人們用畢業生在一定時期的就業率、申請就業的成功率、首次就業的平均工資水平等來間接測定。中介指標就是用中間效果來推斷或預測最終社會效果,它是針對組織產出的社會效果具有滯後性這一特點而設計的測定方法。舉例來說,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最終社會效果是交通事故率的降低。在最終社會效果未充分展示時,可以用公眾對交通規則的了解程度、司機系安全帶的比率等來測定宣傳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替代指標和中介指標是有其缺陷的,因而不能濫用此類指標。
(2)用民意測驗測定效益和服務質量。既然行政管理活動的目的是滿足社會或公眾的需求,那麼測定社會效果和質量的最佳方法,就是面向服務對象,了解他們的評價、他們的滿意程度。民意測驗法雖備受青睞,但也有局限性,如成本高,受公眾判斷力的影響而難以准確可靠。此外,受益者的滿意並不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這一服務是否提供給了最需要它的人?
(3)質量保證體系。質量保證是一套完整的質量控制過程,主要應用於那些從事量的處理工作的行政部門和業務性質單一的公共服務機構。對於那些應用了質量保證體系的部門來說,其績效評估只注意效率。
4. 公平評估指標
在20世紀7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中,公平問題開始日益受到廣泛重視。公平評估指標因而成為衡量政府績效的重要指標。公平指標主要關注於:「接受政府提供的服務的團體或個人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待遇?社會中相對的弱勢群體是否能夠同樣享受到公共服務?」因此,公平指標通常是指接受行政機關服務的團體或個人所獲得的公正性,一般無法由市場經濟自身自發解決。公共行政學者弗雷德里克森曾經提出社會公平的復合理論,認為社會公平可以分為下列類型:
(1)單純的個人公平。系指一對一的個人公平關系,例如每人獲得某種公共物品的數量或者機會平等。
(2)分部化的公平。系指同一類別下的公平關系,如農夫與商人有不同的賦稅標准與薪資水平,這是基本分工所造成的實際公平。
(3)集團性的公平。系指團體或次級團體所要求的公平,例如黑人要求與白人有平等的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女性和男性享受平等的政府失業補助金等。
(4)機會公平。每個人的天賦不同,後天的發展也不同,但如果兩人都有相同的機會參與競爭某種行政職位,就是機會平等。
(5)代際公平。指這一代與未來一代之間的公平。
目前美國行政機關運用3E指標進行績效評估的情形相當普遍,其中至少有68%的政府機關使用「效益」指標,14%使用「經濟指標」,8%使用「效率」指標。可見,不同政府部門根據自身的特點,可以選取不同的指標對行政績效進行評估。 行政績效評估的程序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