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東莞行政沿革

東莞行政沿革

發布時間: 2021-01-13 12:02:55

1. 東莞日報的歷史沿革

1986年2月6日,《東莞市報》試刊第期出版,開始了立足東莞、服務本土、關注莞人莞事的發展歷程;
1986年6月1日,《東莞市報》創刊,開始致力於在東莞履行「宣傳黨的政策,表達群眾心聲,傳達知識信息,建設兩個文明」使命的歷程;
1989年1月1日,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東莞市報》開始向全國發行,邁出重要的發展步伐;
1995年1月1日,《東莞市報》更名為《東莞日報》,經試刊後同月9日正式出版,逐漸發展成為東莞頗具影響力的主流平面媒體。
從2006年6月1日至2007年11月28日,《東莞日報》三次改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以「黨報的心,都市報的身」為全新辦報理念,以「本土就是主流」為價值觀和品牌概念,啟用新的報徽、報頭、版式,每周總版數達170版,全力打造華南地區具有國際化的區域整合型主流媒體,向「中國最優秀的地市級黨報」的目標大步邁進!
2006年6月1日第一次改版,啟用全新報徽、報頭,採用國際流行的「瘦報」報型,鮮明提出「本土就是主流」口號和「黨報的心,都市報的身」的辦報理念。
2006年12月26日第二次改版,在國內地市級黨報中首創頭版導讀化,推出輿論監督專欄《獨立調查》,強化評論力量,每周總版數提升至144版。
2007年11月28日第三次改版,強調「貼近就是力量」,大幅增加本土資訊,本地新聞、本土時評、深度調查、專業報道、文體信息……更貼近民生、貼近社會,實現從媒體大整合到大融合的跨越。相信東莞是個文明東莞,我們一起把東莞創造文明的東莞。
2009年1月1日東莞日報成立了東莞日報社發行中心自辦發行,告別了23年郵政發行的歷史。
2009年3月12日,東莞日報第四次改版,打造主流政經大報。
《東莞日報》社社長、總編輯陸世強。
2010年7月23日,《東莞時報·常平雜志》正式創辦。每周一期,逢周五齣刊發行。
2011年8月23日
經過長達一年的監測考量評估,備受關注的2010年~2011年中國報刊廣告投放價值排行榜8月19日正式出爐。2011年8月23日獲悉,東莞日報獲評「全國城市黨報十強」,總排名第五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前四名廈門日報、杭州日報、南京日報、長江日報均來自副省級城市,東莞日報是唯一一份入圍全國城市黨報前五強的地市級黨報。

2. 關於東莞可園歷史沿革的書有哪些

歷史沿革
夏商時代:屬徐州,稱「人方東夷」、「人方國」、「隅夷」。
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稱「人方國東夷」。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叫「郯子國」。
秦代稱東海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 堂邑、廣陵、凌12個縣。
西漢時稱東海郡,屬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丞、建陽、曲陽、司吾、於鄉、都陽、陰平、?吾鄉、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平曲38個縣。
東漢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
三國時期稱東海國,屬魏。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城11個縣。
西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鄉、贛榆12個縣。
東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後趙、前燕、南燕、東晉。轄朐縣、郯城、利城、襄賁、祝祺、厚邱、贛榆7個縣。
南朝前期稱東海郡,轄齊郡、東莞、琅玡、西海、東海、北海郡;南朝後期轄青州、冀州(僑置)轄地同上。
南朝齊、梁稱:(一)東莞郡、琅玡郡,轄即丘、南東莞、北東莞3個縣;(二)北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5個縣;(三)北海郡,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7個縣;(四)齊郡。轄臨淄、齊安、宿豫、尉氏、平慮、昌國、益都、西安、泰9個縣。
北朝東魏稱琅玡郡(又稱海州朐縣)。(一)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東、勃海3個縣。(二)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廣饒、下密4個縣;(三)海西郡,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四)沭陽郡,轄下邳、臨渣、懷文、服武4個縣;(五)琅玡郡,轄朐、海安、山寧3個縣;(六)武陵郡,轄上鮮、浴安2個縣。
北齊北周稱海州。(一)東海郡,轄廣饒、東海2個縣。(二)朐山郡,轄朐山縣;(三)武陵郡,轄上鮮、洛安2個縣;(四)沭陽郡,轄沭陽縣;(五)海安郡,轄襄賁縣。
隋朝稱海州,後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5個縣。
唐朝隸屬於河南道。先稱海州總管府,後稱海州,又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
五代時屬吳、南唐、後周,稱海州,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
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於郁洲島(連雲港東部)立青州、冀州,是為連雲港獨立設州郡之始。青州領齊、北海、西海三郡,其中齊郡轄臨淄、華城、齊安、西安、宿豫、尉氏、平虜、昌國、泰、益都十縣,北海領郁、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七縣,西海轄縣不詳,冀州無實領土,共計十七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連雲區和新浦區東部。同年,徐州移治朐縣(今連雲港市海州區),領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五縣,相當於今新浦區西部、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沭陽縣、新沂縣、漣水縣、灌雲縣、灌南縣、淮安市淮陰區。
宋後廢帝元徽元年(西元473),徐州移治新昌(今安徽省滁州市),而所轄淮北領土不改。
齊高帝建元元年(西元479),東海郡轉屬冀州,改名北東海郡,領土不變,同時,青州無西海郡,改轄東莞琅邪二郡,領即丘、北東莞二縣,此時連雲港東西兩部分才合一,作為一個完整的行政區,轄現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新沂縣、漣水縣、淮安市淮陰區。同年,北海郡郁縣易名都昌縣。
齊武帝永明元年(西元483),廢齊郡齊安縣。
齊武帝永明二年(西元484),青州齊郡移治瓜步(今南京市六合縣),同時廢華城縣入臨淄縣,青州因此增領今南京市六合地區。
梁武帝天監十年(西元512)之後,多析置州縣,青冀二州分為東彭城、北海、東海、僮陽、琅邪、北譙、齊、武陵八郡,其中東彭城郡轄龍沮(梁武帝置)、彭城(梁武帝置)、清河(梁武帝置)三縣,北海郡轄贛榆、都昌(梁武帝置)、廣饒(齊武帝置)、下密(梁武帝置)四縣,東海郡轄襄賁、臨海(梁武帝置)二縣,僮陽郡轄縣不詳,琅邪郡轄海安(梁武帝置)、招遠(原朐縣,梁武帝改名)二縣,北譙郡轄縣不詳,齊郡轄縣不詳,武陵郡轄高密縣,共計十二縣。
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西元513),青、冀二州為北魏所佔,仍領東彭城、北海、東海、僮陽、琅邪、北譙、齊、武陵八郡,從歷史記載來看,梁仍有青、冀二州,所轄地域不詳。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西元551),青、冀二州改名海州,轄東彭城、東海、海西、沭陽、琅邪、武陵六郡,其中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樂(彭城縣改)、渤海(清河縣改)三縣,東海郡轄贛榆、安流(都昌縣改)、廣饒、下密四縣,海西郡轄襄賁、海西(分襄賁縣置)、臨海三縣,沭陽郡轄下城(新置)、臨渣(新置)、懷文(新置)、服武(新置)四縣,琅邪郡轄海安、朐(招遠縣改),山寧(北譙郡改)三縣,武陵郡轄上鮮(齊郡改)、洛要(高密縣改)二縣,共計十九縣,相當於今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

3. 求東莞歷史地理沿革的資料

深圳歷史沿革:1.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又稱鵬城。 何謂「鵬城」? 在深圳東部50多公里開外的南澳鎮,有一處名叫鵬城的地方,城門象北京的
,只是規模小了很多。 城牆經風雨侵蝕,一番破敗景象; 城樓雖不及山海關雄壯,仍古味十足。進入城門,只見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兩旁平房都是磚木結構,
,露出房檐的椽子都已腐敗,看起來年代已相當久遠。當地居民稱這個地方叫王母,又叫大鵬,這座城就叫鵬城。「鵬城」由此得名。

,有人把這個鵬城的名字安在了深圳的頭上。特別是深圳自建立特區以來,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綜合經濟實力已經位列全國大中城市中的前列,是一座充滿生機,充滿美好發展前景,潛力無限的城市。而深圳的
正象展翅高飛的大鵬,搏擊風雲,遨遊長空,勇往直前。所以,鵬城也就
地叫響了。
2.
部族
( 史前——公元前214年)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
中期,就有
先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年代,深圳是
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
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3.秦皇設郡
(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
的深圳,便融入了

4.東晉建縣
(公元331——1573年)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
。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
(南頭)。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廢東官郡,
改屬
,縣治在今深圳南頭。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東莞,於南頭設屯門軍鎮。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椎394年(
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
及大鵬守御
。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島設立了南頭水寨(廣東6大水寨之一),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管轄與牽制范圍

,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國艦隊出使
,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廣東省東南的政經重鎮,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5.新安古城
(公元1573——1841年)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
。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
,轉危為安」之意,擴建東莞守御
基地,建立
,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清朝初期,政府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
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復置新安縣,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復原界。
6.縣境分割
(公元1842年——
)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
》,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

十年)1月11日,
因《
》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
(清光緒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租給英國99年。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7.復名寶安
(公元1913年——1979年)公元1913年(民國三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
8.縣治遷移
(公元1938年——1953年)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9.深圳建市
(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
、龍華、
、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
。1980年7月,分
,成立沙頭角區。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區內設立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蛇口5個管理區。1990年1月,撤銷特區內管理區,設立福田、羅湖和南山3個區。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1997年10月,從
分出
。2004年成為一個無農村的城市。郵政編碼:518000,區號:0755。 深圳地理氣候:深圳市位於廣東省中南
,珠江入海口之東偏北。東西長81.4公里,南北寬(最短處)為10.8公里,東臨
,西連
,南鄰香港,與
接壤,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被稱為「香港的
」。全市總面積202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多數來自外地,因此深圳被稱為「移民城市」。 深圳市的特區與非特區之間建有一條全長129.7公里的特區管理線,在進出特區的7條公路的路口分別設有邊防檢查站。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於1980年,它東起
北仔角,西到
安樂村,南與香港新界緊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脈,總面積327.5
,包括了羅湖區、

,是我國除海南省以外最大的經濟特區。 深圳屬亞熱帶
,年平均溫度22.3C,最高溫度38.7C,最低溫度0.2C。
為1924.7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年平均日照數為2060小時,太陽年輻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平均每年受
(台風)影響4―5次。

4. 橋頭鎮的建置沿革

宋朝初期,就在東岸人在橋頭境內聚居生息;南宋末年,有部分人從南雄珠璣巷遷此定居,其後還有小部分於元、明、清三代相繼遷徙於此定居。
明朝以前建置
據陳伯陶主編的《東莞縣志》記載:「明以前邑制,城內日坊,附城日廂,坊三而廂一,其在野則以鄉統都,鄉四而都十三(卷三,與地略、都坊)。」當時東莞縣分文順鄉、歸城鄉、恩德鄉、延福鄉,橋頭境內的鄉村大部分屬歸城鄉。
清朝期間建置
據陳伯陶《東莞縣志》(與地略)載,清代東莞縣城鄉「分五屬」,即分別為捕廳、戒廳、京山司、中堂司、缺口司五屬管轄。今橋頭境內鄉村當時歸京山司管轄,京山司機構設於茶山。
民國期間建置
民國成立後,東莞縣取消了清朝的「五屬分隸」,實行縣轄區制。據有關檔案資料記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間,東莞縣轄6個區,區下設鄉,鄉下設保。當時橋頭境內基本上屬第三區,名豐樂鄉(30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間,國民黨縣政府將區鄉建置作了調整,東莞縣仍設6個區,橋頭仍屬第三區,當時人口有16123人。橋頭轄村有:橋頭墟、東橋市、巷頭、土橋、李屋、李屋新圍、鄧屋、鄧屋新圍、楊公朗、朗廈、田溪頭、路塘、馮屋、逕貝、逕貝新圍、中和墟、嶺頭、神墩、塘頭廈、石水口、嶺廈、大洲、大洲新圍、禾坑、禾坑新圍、東岸、東岸墟、邵江頭、江頭、湴湖、陳屋邊頭、中心崗、山邊、屋廈。
此外,今橋頭境內的田頭角當時則屬常平鄉。司馬、九江水則屬豐樂鄉(今屬常平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建置
1949年10月17日,東莞全境解放。建國初,東莞縣劃分8個區,橋頭屬第七區。
1953年春,東莞縣將原來的8個區劃分15個區,橋頭地區劃為第九區。
1954年7月10日,區鄉建制又變化,東莞縣建立10個鄉級鎮,把茶山、寮步、大朗、常平、清溪、橋頭、厚街、道滘、望聯、東中等鄉改為鄉級鎮。
1955年9月,第九區改稱橋頭區。
1957年12月,東莞縣撤區設鄉,成立37個大鄉,橋頭鄉管轄橋頭、謝崗。
1958年9月,東莞廢大鄉制,建立人民公社制。將常平、橫瀝、橋頭、東坑4個大鄉合並成立常平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橋頭從常平公社析出,成立橋頭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東莞縣人民公社制度撤消,橋頭公社改為橋頭區,各大隊改為鄉。
1985年,東莞撤縣建市,東莞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11月,橋頭區改稱橋頭鎮,原區公所管轄的14個鄉略作調整,變為16個管理區和1個居委會:東江、山和、崗頭、屋廈、邵崗頭、朗廈、李屋、鄧屋、橋頭、嶺頭、逕聯、田新、石水口,大洲、禾坑、田頭角、蓮城居委會。
2000年,各管理區改稱村。

5. 東莞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1957年10月,東莞縣工商聯籌資在莞城彭屋大街解放前的建東中學校址(莞城市橋路72號)創辦東莞縣建設中學,簡稱「建中」,屬民辦初級中學。
1958年10月,建設中學改由莞城鎮人民政府主辦。
1967年11月,建設中學更名為紅衛中學。隨後,莞城勞動中學並入紅衛中學。
1968年12月,紅衛中學將班級分散到博廈學校、人民小學、羅沙小學、同德街小學、中心小學和阮涌小學。
1970年4月,紅衛中學復辦,更名為莞城中學,並增設高中部。
1971年9月,莞城中學更名為莞城第一中學,簡稱「莞城一中」。
1995年,莞城第一中學改由東莞市人民政府主辦,成為市直屬學校。同年4月,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1998年8月,莞城第一中學搬遷到城區學院路128號(現東莞中學初中部校址)。
2004年7月,莞城第一中學實行高初中分離,初中並入東莞中學初中部。
2004年9月,莞城第一中學搬遷到東城牛山偉業路178號。
2005年8月,莞城第一中學更名為東莞市第一中學,簡稱「東莞一中」。
2006年5月,東莞市第一中學通過了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導驗收。
2007年6月,東莞市第一中學被評為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並通過了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驗收確認。

6. 石排鎮的歷史沿革

據《東莞縣志》記載:東莞縣在明代以前,縣城設三個「坊」,附城設一個「廂」,城外鄉村,設五個「鄉」,「鄉」以下共轄20個「都」,「都」以下共轄183個「里」。
石排各村,當時按地域分別隸屬於「文順鄉」的第三、四兩都。
明朝以後,清朝期間東莞縣鄉鎮,分別由「捕廳」、「戎廳」、「京山司」、「缺口司」、「中堂司」等五個廳司管轄。當時,石排各村按地域劃分,分別由「戎廳」和「京山司」兩衙管轄。
民國時期,東莞縣劃分為11個區,石排地區屬第六區,區公所設在茶山。當時,石排劃分為雲崗鄉、太和鄉、福隆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日本投降,日偽政權覆滅。東莞縣政府遷回莞城。不久,實行並區聯保,將全縣原來十一個區合並為六個。石排三個鄉改屬第二區,區公所設在石龍。
1949年,各級人民政府成立,石排分為雲山鄉、和平鄉,隸屬東莞縣第七區,區公所設在企石,後遷至江邊村。第七區還管轄園洲鄉、民主鄉、豐樂鄉和大同鄉,共6個鄉。
1952年,撤銷雲山鄉、和平鄉,設立中坑、埔心、石排、龍崗、福隆、黃家壆6個小鄉,仍屬第七區管轄。區公所設在企石。
1953年,中坑、埔心2個小鄉屬石龍區管轄,石排、龍崗、福隆、黃家壆4個小鄉屬企石區管轄。
1957年12月26日,成立石排大鄉,轄以上6個小鄉及田寮村。
1958年9月,東莞縣撤銷區、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石排鄉、園洲鄉、企石鄉合並成立企石人民公社。1959年,改為6個管理區。
1961年6月,從企石人民公社分出成立石排人民公社。管轄中坑、埔心、石排、龍崗、福隆、黃家壆6個大隊。
1964年,石排人民公社將6個大隊改為石排、下沙、廟邊王、福隆、沙角、黃家堡、赤坎、向西、水貝、田寮、橫山、埔心、田邊、中坑、燕窩15個大隊。
1968年,改為石排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3年,石排區公所成立,管轄18個鄉及1個居民區。,管轄石排、福隆、廟邊王、下沙、沙角、黃家壆、赤坎、向西、水貝、田寮、橫山、埔心、谷嚇、塘尾、李家坊、中坑、田邊、燕窩18個鄉及1個居民區。
1987年,石排鎮成立,管轄18個管理區及1個居民區。管轄石排、福隆、廟邊王、下沙、沙角、黃家壆、赤坎、向西、水貝、田寮、橫山、埔心、谷嚇、塘尾、李家坊、中坑、田邊、燕窩18個管理區及1個居民區。
1987年4月,撤銷石排區公所,設立石排鎮。
1999年各管理區改為村,各村共轄68個自然村。

7. 東莞石排海霸酒店的歷史沿革

海霸酒店前抄身為石排海霸酒襲樓。石排海霸酒樓創立於1993年,2008年4月15日搬遷至現址,並進行軟硬體設施的全面升級。在18年的發展歷程里,石排海灞酒樓在東莞市粵式酒樓的發展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回想90年代初期,東莞市海鮮酒樓業以其快速專業的方式逐漸興起之時,海霸酒樓便興時而起,開創先河。十八年來,海霸酒樓傳承南粵美食文化,不斷開拓創新,優越品質始終如一。在「顧客至上,員工第一」的經營理念指引下,全體員工百折不撓、真誠團結、排除萬難,不斷
開創海霸酒樓良好的經營局面。
時至今日,海灞酒樓已在東莞市石排鎮、石碣鎮、常平鎮擁有三家分店,成為在東莞地區乃至南粵大地享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餐飲連鎖企業。
2010年我們邀請廣東知名牌名冠金凱悅酒店集團為我們做升級運營管理。
隨著海霸酒店的誕生,我們期待與您一道譜寫「海霸」劃時代的新篇章!

8. 東莞南城地產足球俱樂部的歷史沿革

1958年11月,為迎接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廣州體院足球隊由廣東省體委接管。原領隊常榮、主教練鄭德耀留任,調入原八一隊教練陳虞添協助訓練,羅榮滿任助理教練。成立廣東省足球隊。
1960年3月,廣東足球隊首次參加全國甲級聯賽。第一階段獲廣州賽區第一名,決賽排名第五。11月3日,廣東隊與天津隊爭奪全國錦標賽錦標,以1∶2 失利,屈居亞軍。
1961年,廣東隊參加全國足球分區賽武漢賽區比賽,但在這一年全國甲級聯賽中,無緣進入前10名,廣東足球出現短暫挫折。同年11月,廣東建立三線梯隊,取名「萌芽足球隊」。陳少偉任領隊,張文祿和龔伯強任教練
1962年恢復全國甲級聯賽,參賽隊伍增至29隊,廣東獲第六名。10月,《體育報》評出全國22名優秀足球運動員,廣東隊前衛黃福孝、前鋒張均浪榜上有名;《北京晚報》評出全國10名優秀射手,張均浪列第二位。
1963年國家體委組織全國足球聯賽,排第一至二十三名的隊伍為甲級隊,第二十四名後為乙級隊。比賽結果,廣東隊排第五。同年張均浪、梁德成入選國家隊,參加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這一年楊子旋被《體育報》和《北京晚報》聯合評選為全國優秀足球射手。1964年由於廣東隊對梯隊的銜接採取「一刀切」的辦法,導致在1964年全國甲級聯賽排第十名,瀕臨降級。但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在10月的1964年度聯賽的決戰階段,廣東隊終於取得6戰3勝3平不敗戰績,爭得第十名,保住甲級席位。
1965年廣東隊在全國甲級聯賽中排第十名(最後一名),降為來年乙級隊。年底,省體委對廣東隊作了調整。廣東隊仍由蘇永舜執教,除保留較年青的16名隊員外,調進原廣州隊12名隊員。
1966年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廣東足球隊處於癱瘓狀態。
1969年,廣東足球隊重建,由張日揚任班主任,陳漢粦和趙勇為教練。
1970年全國24城市足球隊集訓賽在廣州舉行。廣東隊取得9勝3負的良好成績。
1973年春,蘇永舜重返廣東足球隊任教,陳漢粦、黃福孝輔助。這一年廣東隊獲全國足球聯賽第四名。
1974年參加全國聯賽,由於隊伍新組,配合生疏,賽果欠佳,排名第十二(共42隊)。
1977年,廣東隊在主力容志行、何佳、歐偉庭、蔡錦標上調國家隊的情況下,仍取得全國聯賽第三名。
1978年,中斷了12年之久的全國足球甲級聯賽和升降級制度恢復。廣東隊在16支甲級隊中排名第五。
1979年,廣東隊第一次獲得甲級聯賽冠軍。
1980年廣東足球隊進行了調整,留下10名老隊員,補充了16名原青年隊的隊員,教練冼迪雄。同年的全國足球甲級聯賽,廣東隊由於要參加6月在廣州舉行的廣州國際足球友好邀請賽(有6個國家和地區7個隊參加),未參加聯賽的全部比賽,有關比賽不算積分。最終排名第12名。12月,中國足球協會評選1980年中國足球最佳陣容,廣東古廣明、容志行、蔡錦標榜上有名。
1981年廣東隊在4名老隊員退役、3名主力上調國家隊的情況下,參加全國足球甲級聯賽,先勝1980年全國冠軍天津隊,再勝第四屆全運會冠軍山東隊,接著又擊敗了穩獲本屆全國冠軍的八一隊,獲得第四名。
1982年由於冬訓期間,廣東隊連續有外戰任務,導致4月參加全國甲級聯賽,體力不足的弱點暴露無遺,7場加時賽均以點球決戰失利,名次退到第九。
1983年,連續3年被評為全國十佳運動員之一的容志行退役。廣東足球協會與《足球報》於2月27日在廣州舉辦了「容志行告別賽」,表彰他為發展中國足球運動作出的貢獻。為運動員舉辦告別賽,這在中國體壇還是第一次。同年廣東足球隊還獲得全國甲級聯賽(南區)冠軍。賽後,隊伍作了調整,梁德成、岳永榮任教練。原一、二隊合並組成廣東隊。
1984年廣東隊獲全國足球甲級聯賽第七名,並在10月舉行的首屆足協杯中取得亞軍。
1985年1月2日,廣東足球隊與廣州萬寶冰箱廠共建的「廣東萬寶足球俱樂部」成立。這是一種「官辦民助」的形式。萬寶俱樂部注意人才梯隊的建設,將廣東青年足球隊、廣東少年足球隊、廣東女子足球隊吸納為基本會員,創辦了「萬寶兒童走訓班」,舉辦了「萬寶杯」 業余體校足球賽。同年,廣東萬寶隊在足協杯賽中分獲第二名,在全國甲級聯賽中分列第五。
1986年,在第三屆中國足協杯賽中,廣東萬寶隊獲第三名,而平均年齡僅20歲的乙級新軍萬寶二隊卻躍居第四名,令傳媒側目。在全國甲級聯賽中,廣東萬寶一隊名列第八。
1987年2月,廣東萬寶二隊的謝育新應邀加盟荷蘭茲瓦魯市PEC「82」足球俱樂部,成為中國籍足球運動員轉到國外球會第一人。1987年全國甲級聯賽賽制進行改革,規定1986年度甲級聯賽的前7名和1985年度冠軍遼寧隊列為甲級A組;將甲級聯賽後8名與乙級聯賽前4名定為甲級B組。由於廣東萬寶隊名列1986年甲級聯賽第八名,被編入甲B。鑒於賽程規定「運動員一年內不得代表兩支隊比賽」,由廣東足球代表隊取代萬寶隊的位置,並於10月參加全國甲級聯賽B組角逐,奪得冠軍。之後萬寶隊從第七屆全運會目標考慮,對隊伍進行了調整,由萬寶二隊抽調14名隊員到一隊,何錦倫任助理教練,領隊和主教練仍是葉細權和岳永榮。
1988年全國甲級聯賽賽制又再更改。由1986年甲級隊和乙級聯賽前4名進行兩個階段循環賽,名列前8名的隊參加翌年(1989年)甲A聯賽,列第九名以後的隊參加甲B聯賽。廣東萬寶隊在多名主力上調國家隊的情況下,獲得甲級聯賽第五名,取得參加1989年甲A聯賽資格。
1989年的全國甲A聯賽中,廣東萬寶隊列甲A第六位。
1990年,廣東萬寶隊在全國甲級(A組)聯賽中,排名第七,降入甲B組。
1991年,甲B組聯賽,廣東隊在第一階段列第二名,但在最後的決賽中,以2:0戰勝火車頭,獲得冠軍,並且重返甲A聯賽。
1992年,在主教練陳熙榮的帶領下,廣東隊列甲A第七名。1992年9月15日由廣東宏遠集團與廣東省足協共同組建成立『廣東宏遠足球俱樂部』。
1993年,在即將職業化的最後一個賽季中,廣東隊在積分相同的情況下,由於凈勝球劣勢獲甲A第二名。
1994年,中國足球實行職業化,宏遠成為中國足壇首吃職業化螃蟹的球隊之一,並且在中國足壇開引進內、外援的先河。6月1月,陳亦明接替何錦倫出任球隊主教練,並率隊取得甲A第7名。
1995年,廣東宏遠成為了最先大手筆引進明星球員的球隊,先後簽入了黎兵、馬明宇等國腳。並且取得了廣東宏遠隊隊史上在職業聯賽中的最好成績:第4名。
1996年,已經是廣東人最引為驕傲的球隊,在中國足壇素有「華南虎」的美譽,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甲A球隊之一的廣東宏遠成績開始出現波動,成績下滑至第9名。
1997年,年輕的郭億軍成為球隊主教練,五輪之後由領隊岳永榮擔任。但是好景不長,賽季中球隊僅獲得16分聯賽墊底從而降入甲B聯賽。
1998年3月,宏遠集團購買俱樂部全部股權,使其成為宏遠集團全權擁有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宏遠可以講是國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職業隊,隊員的人事關系都轉到了集團,算作宏遠集團下屬企業的職工。並且將主場遷至韶關。在主教練陳玉良的帶領下,取得甲B第5名。
1999年,廣東宏遠由於球市不佳,再將主場遷至廣西柳州,宏遠也是國內首支把主場遷到外省的球隊。同年列甲B第3名。
2000年3月9日,廣西金嗓子制葯廠出資800萬元人民幣買斷了宏遠集團屬下的足球隊兩年的冠名權,球隊更名為『宏遠足球俱樂部金嗓子喉寶隊』主場也遷至廣西南寧。該年甲B排名第7。
2001年,何錦倫接替出任廣東九運會足球隊主教練的陳玉良成為球隊主教練,在率隊在貴州主場取得了甲B第10名。
2001年12月9日,廣東宏遠的一二隊(共35名球員)及甲B資格以180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青島海利豐足球俱樂部,僅保留三、四線隊(共57名隊員)。
2003年7月3日,由東莞市南城區政府牽頭協調區內10家最具實力的地產發展商合股出資成立東莞南城地產足球發展有限公司,通過重新整合原廣東宏遠隊組建的『東莞南城地產足球俱樂部』正式成立。球員主要由原廣東宏遠足球俱樂部三四線隊隊員組成。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由政府牽頭組建的地產足球俱樂部。
當時10家發展商共籌措15股,即東莞市南城區房地產開發公司(2股) 、廣東宏遠房地產開發公司(2股) 、廣東光大企業集團有限公司(2股) 、東莞市康華房地產開發公司(2股)、 東莞市篁城開發有限公司(2股)、 東莞市御花苑商品住宅建造有限公司(1股)、 東莞市新中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1股)、 東莞市石竹新花園建造有限公司(1股)、 東莞跨日鞋業集團有限公司(1股)、中信華南集團東莞公司(1股)。
2004年,參加了2003-2004年的香港聯賽的東莞南城足球俱樂部因為球員斗毆事件,被香港足總處以嚴厲懲罰。最後取得港甲第6名。
2005年,東莞南城首次參加了中乙聯賽,並以預賽南區第一的成績進入決賽圈,只可惜在決定沖甲的半決賽中加時賽以2-3負於南昌八一,只得第三名無緣晉級中甲,此後退出了乙級聯賽,從職業足壇消失,但仍保持著青少年梯隊的建設。
2011年,東莞南城在經過7年的籌備後,再次參加乙級聯賽。在預賽中東莞隊以南區第四名晉級決賽階段第一輪就以客場進球爆冷淘汰北區預賽冠軍撫順新野,但於第二輪負於重慶隊無緣再晉級,及後又於季軍賽不敵福建駿豪只得第四名。
2012年賽季結束後,東莞南城隊正式轉讓給梅州,球隊也將易名為梅州市梅縣區俊誠客家足球隊。除了已經簽約廣州恆大的七名隊員(分別是門將方鏡淇,後衛李偉新,前衛胡威威、廖力生、王睿、張興博以及前鋒楊超聲)外,原籍梅州的葉楚貴等人將會從東莞回到梅州踢球,繼續征戰中乙聯賽。

9. 東莞鎮的歷史沿革

相傳立村於商末,後為邑,有謂即古東鄆者。西漢置東莞郡,曾治今沂水縣城子內嶺,東漢移容治今沂水城,南北朝南齊間徙治於此。唐初廢郡為鎮,宋因之,明清置社,1931年復鎮稱,20世紀50年代「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與庫山鄉合並,改稱東莞公社,人民公社化運動結束後改稱東莞鄉並與庫山鄉分治,後又復稱東莞鎮,與龍王廟鄉合並至今。

10. 東莞市長安醫院的歷史沿革

長安醫院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萬平方米;開放病床420張,年回門(急)診量93餘萬答人次,年住院人次數1.7萬余。
醫院除了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重症外,以創傷急救、骨科、產科為重點專科特色。每年有10餘項新技術項目開展,發表有價值的醫學論文共20餘篇。
1997年被東莞市委授予「市職業首先建設先進單位」、被市衛生系統評為「先進單位」;1999年被東莞市委、市政府評為市「文明單位」;2000年被授予省「百家文明醫院」,2002年被省評為「行風建設先進集體」和「巾幗文明示範崗」等光榮稱號。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