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北京清朝行政

北京清朝行政

發布時間: 2021-01-11 17:24:12

① 北京在清朝叫什麼名字

清朝的北京叫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1)北京清朝行政擴展閱讀:

我國首都」北京「的名稱的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地名的演變,能夠反映出相應「地方」的歷史文化進程,是我們回顧特定地區通史的絕佳視角。

首都北京作為一個自燕國分封以來便在戰略上雄踞北方的重要城市,相繼使用過許多名字:薊、燕、廣陽、幽州、范陽、幽都、析津、薊北、南京、燕京、燕山、永安、大興、大都、北平、順天、宛平、北京。在這些名字背後,我們可以追溯到古都北京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② 滿清時期,當時北京市長的權利究竟有多大呢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一定聽說過“順天府尹”這個官職。那麼,順天府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

順天府這個地方位於北京,最早產生於遼、宋時期。之後,歷經數代更迭,才在明朝永樂年間,確定了“順天府”這個名字。這幾個歷史階段的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是,官府辦公的衙署卻一直沿用著同一座院落,即:今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西北側的東公街與西公街之間的地段。

清朝入關坐擁天下後,繼續沿用了這個名字。

當然,增加順天府尹的權力,也是需要承擔風險的。

從表面上看,雖然,順天府尹有很重要的“一票”,但是,很多時候他也是經常被“潛規則”的。有不稱職的順天府尹,會在表面上執行法律法規,利用皇帝給他的特權謀取私利,所以,真到關鍵時刻,順天府尹也是會掉鏈子的。

所以說,順天府尹在清朝官制中,確實扮演著一個較為重要的角色。

③ 問、清朝的地方行政區劃

清代地方行政區劃:府、廳、州、縣

作者:何珍如 轉自:中國大網路全書

清代將地方行政區劃為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廳﹑州﹑縣)三級。府廳州縣為省級以下行政區劃。


省以下的一級行政區劃﹐管轄若干縣(州﹑廳)。府的行政衙門所在地稱府治﹐即附郭縣。某些府親轄地方﹐無附郭縣。府的行政長官為知府﹐初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1753)改為從四品。雍正中﹐全國共設一百六十七府。乾隆時增加為一百八十四府(包括順天府﹑奉天府)。至光緒二十五年﹐增為一百八十七府。除順天府外﹐直隸省十府﹐奉天府尹二府﹐吉林二府﹐山東省十府﹐山西省九府﹐河南省九府﹐江蘇省八府﹐安徽省八府﹐江西省十三府﹐福建省九府﹐浙江省十一府﹐湖北省十府﹐湖南省九府﹐陝西省七府﹐甘肅省八府﹐新疆省六府﹐四川省十二府﹐廣東省九府﹐廣西省十一府﹐雲南省十四府﹐貴州省十二府。到清朝末年﹐全國共有府二百餘個。


設置在少數民族地區或戰略要地的地方行政單位。分直隸廳和散廳。直隸廳直屬於布政使司﹐相當於府或直隸州。散廳一般隸屬於府﹐也有的隸屬於道。廳的行政長官稱同知或通判﹐同知為正五品﹐通判為正六品。直隸廳和散廳品級相同。清初﹐知府常派其佐──同知﹑通判分防府內各地﹐其駐各地的辦事機構稱廳。以後廳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域單位﹐其行政長官仍沿用同知﹑通判舊稱﹐不過已與各府的同知﹑通判不同。光緒末年﹐全國有直隸廳﹑散廳一百餘個。


清承明制﹐直屬於布政使司的州稱直隸州。直隸州有屬縣﹐是相當於府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唯其規模略小﹐政事稍簡。隸屬於府的州﹐稱州(散州﹑屬州)﹐是相當於縣一級的地方行政區。直隸州和州的行政長官皆稱知州﹐直隸州知州為正五品﹐屬州知州為從五品。光緒末年﹐全國設直隸州﹑散州二百一十餘個。


初級地方行政單位。清承明制﹐縣一般隸屬於府和直隸廳﹐或隸屬於道和直隸廳。例如﹐黑龍江省的大通縣﹑湯原縣隸屬於興東道﹐奉天省的安東縣﹑寬甸縣隸屬於鳳凰直隸廳。縣的行政長官為知縣(正七品)。清朝末年﹐全國設縣一千三百餘個。

④ 清朝時候的地方行政區劃是怎麼劃分的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
直隸、 江蘇、

安徽、江西、 浙江、 福建、 湖北、

湖南、 山東、 河南、 山西、 陝西、

甘肅、 四川、 廣東、 廣西、

雲南、 貴州、
清朝的官制(地方官制)
一、順天府

清定都北京後,以北京為順天府,設府尹 1人,掌京畿地方之事。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後,特派大臣 1人兼管府尹事,從六部尚書、侍郎內選任。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以後,順天府所屬共24州縣,設西路、東路、南路、北路四廳,分管各州縣事。四廳所領州縣如下:

西路廳:領琢州及大興、宛平、良鄉、房山 4縣。
東路廳:領通州、薊州及三河、武清、寶坻、寧河、香河 5縣。
南路廳:領霸州及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東安 6縣。
北路廳:領昌平州及順義、懷柔、密雲、平谷 4縣。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於四路廳設同知 1人,分管所領各州縣。初設時專掌捕盜,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後,兼管各州縣錢糧。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後,刑名案件也由各廳同知審轉,並定四路廳的關防為「刑錢捕盜同知」。西路同知並管稽水利,其關防加「水利」二字。四廳各設典吏若幹人(少者 2人,多至14人)協助同知辦事。

順天府職官在兼管大臣與府尹之下,設有府丞、治中、通判、經歷、照磨、司獄各 1人,府學教授及訓導各 2人,吏員61人,分掌所屬事務。以上各官,除府學教授、訓導有滿員 2人外,其餘都是漢人。

府丞自有辦事衙門,管理學校、考試之事;治中辦理錢糧,戶籍、田土等事;通判辦理詞訟、禮儀及雜項事;經歷、照磨、司獄的辦事機構為經歷司、照磨所及司獄司。經歷司掌收發文移,照磨所掌核對文書及鄉試繕冊彌封之事,並兼管貢院(順天府鄉、會試考場)校舍什物,司獄司掌刑部所送流徒人犯收押與發遣事務。以上三機構均有吏員協助辦事。府學教授、訓導分掌教習順天府文、武學生。府學並兼保管書籍與文廟祭器、樂器。有繼承、攢典各2人,協助辦事。

順天府所屬各州縣,除直屬兩京縣外,其他各州縣地方事務,均要分別匯報順天府及直隸總督查核。

二、奉天府

清初,盛京地方設遼陽府,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改為奉天府,設府尹 1人,掌盛京地方之事。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規定,由盛京將軍節制。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改派盛京六部侍郎 1人兼管。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又改由盛京將軍兼管,府尹加二品銜,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撫事。據《光緒會典》卷74所載,奉天府所屬僅有二府、四廳、五州、十四縣。至光緒間增至五府,四廳、六州、二十六縣。

五府:錦州府、昌圖府、新民府、海龍府、兆南府。
四廳:鳳凰直隸廳、興京廳、金州廳、營口廳。
六州:遼陽州、復州、寧遠州、義州、岫岩州、遼原州。
二十六縣:承德縣、興仁縣、海城縣、蓋平縣、開原縣、鐵嶺縣、鎮安縣、彰武縣、東平縣、西豐縣、西安縣、柳河縣、錦縣、綏中縣、廣寧縣、懷德縣、奉化縣、康平縣、安東縣、寬甸縣、通化縣、臨江縣、懷仁縣、緝安縣、靖安縣、開通縣。

奉天府的官僚機構略同於順天府。

⑤ 清朝的行政機構中都有哪些職務,分別是干什麼的

清代的中央機構如下:內閣【相當於國務院】:明朝時為了進一步集權而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宰相的權利轉移到內閣,由內閣來處理國家政務。清朝繼承了這一做法,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稱為軍機大臣,統稱大軍機,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又稱小軍機。【這些宰相相當於政治局常委】。 中央行政機構: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由於部比較少,所以這些堂官相當於副總理兼部長】。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相當與中央的直屬機構】。 軍事系統: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中侍衛皇帝的稱為親軍【北京衛戍區】,由侍衛處(領侍衛府)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中央警備團】,權位尤重。其他守衛京師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等。驍騎營由八旗都統直轄;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各設統領管轄;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由於都是特種兵,設掌印總統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等,設總統管轄;善撲營則專門練習摔角。 駐防八旗【大軍區】駐扎於全國各重要之地,視情況不同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內地將軍等只管軍事,而駐扎邊疆的將軍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將軍是滿官的稱號,戰時則任命親王為大將軍。 綠營即漢兵,駐扎京師的稱巡捕營,歸步軍統領管轄。綠營的建制分標、協、營、汛幾級,標又分為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八旗駐防將軍、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率。督標、撫標、軍標、河標、漕標都是兼轄,實際各省綠營獨立組織為提標、鎮標,提督實為一省的最高武官,總兵略低於提督。總兵以下,副將所屬為協,參將、游擊、都司、守備所屬為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為汛。 行憲機構:清朝沿襲明代設監察院【中紀委】,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監察院長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則為總督、巡撫的加銜。 地方行政: 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省委書記】,布政【省長】、按察【政法委書記】兩使為督、撫的屬官。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省軍區司令】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省以下有道【地委】的設置,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市委書記】、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府以下為縣,設知縣【縣委書記】、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為散廳,設置同直隸廳。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長官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⑥ 清代北直隸的行政區劃具體是哪些

河北省位於中國北方,簡稱“冀”。自古有“英雄之鄉”之稱。有“燕趙之鄉”之稱。自金朝在北京建都以來,河北一直是北京的首都。元代稱北直里,明朝稱北直里,清朝改稱河北。

清初,趙州至州、河北省之州分為七級:趙州之州、河北省之州為衡水市轄區。

宜州歷史悠久。始建於隋朝,因易水而得名。明代隸屬於淶水縣,隸屬於保定府。清初,它繼承了明朝的制度。雍正十一年升直隸府。同時

⑦ 清朝行政區劃的內地


清代山海關以內、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被稱為「內地」,又稱為「關內」或「漢地」。內地的行政區劃承襲了明代「省—府(州)—縣」的建制。一級政區為布政使司,通稱「行省」或「省」。二級政區為府、直隸州。府管轄的州(散州、屬州)不再領縣,形成了單式的三級制。清代初年,原為臨時差官的巡撫取代布政使,成為一省的長官。在一些民族雜居之處及戰略要地,設置了新型政區「廳」,分為省直轄的直隸廳和府轄的散廳。少數直隸廳下轄縣。
明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派出的差官「道員」,在清代也保留下來。道員的統轄區域是「道」,介於省與府之間,有分巡道、分守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名目。清初的道並不是行政區,道員亦無品級。乾隆以後,定道員秩品為正四品,分巡道、分守道的職權也漸趨一致。有的道下直接領縣。有人認為清末的道實際上已成為省、府之間的一級政區 。 在行省設置方面,基本沿襲了明代所置的兩京與十三布政使司,即南北二京及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廣、四川、雲南、貴州。1644年(順治元年)定鼎北京,以盛京為留都 。1645年(順治二年)改北直隸為直隸省,改南直隸為江南省。1664年(康熙三年),分湖廣為湖北、湖南二省。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正式分為江蘇、安徽二省。1668年(康熙七年),陝西省正式分為陝西、甘肅二省,自此形成了所謂「內地十八省」的格局。分別為直隸、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1885年(光緒十一年),分福建省台灣府置「福建台灣省」。兩年後台灣正式建省,正式稱「福建台灣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因甲午戰爭戰敗,台灣省被割讓予日本,遂被廢除。1905年1月(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分江蘇江寧、淮安、揚州、徐州四府及通州、海州二直隸州置江淮省,旋即裁撤,仍為江蘇省。此後至清末,內地仍為十八省,與東三省、新疆省合為二十二省。 清代的府、州、廳、縣,按照「沖、繁、疲、難」的考語分為不同等次。考語字數越多,地位就越重要。一般以四字俱全者為「最要缺」,三字者(沖繁難、沖疲難、繁疲難)為「要缺」,二字者(沖繁、繁難、繁疲、疲難、沖難、沖疲)為「中缺」、一字或無字者為「簡缺」 。
沖:地當孔道者為沖
繁:政務紛紜者為繁
疲:賦多逋欠者為疲
難:民刁俗悍,命盜案多者為難 盛京,由盛京將軍統轄 。
奉天府 / 盛京副都統 、錦州府 / 錦州副都統 、熊岳副都統 、金州副都統 、興京副都統 吉林,由吉林將軍統轄 。
寧古塔副都統 、伯都訥副都統 、三姓副都統 、吉林副都統 、阿勒楚喀副都統 、拉林副都統 、琿春副都統 黑龍江,由黑龍江將軍統轄 。
黑龍江副都統、 墨爾根副都統 、齊齊哈爾副都統 、布特哈副都統 、呼蘭副都統 、呼倫貝爾副都統 、通肯副都統
光緒末年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與日俄戰爭嚴重動搖了清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迫使其廢除滿洲的旗民分治制度,設立行省。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廢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地將軍衙門,改設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隨後裁撤各城副都統、總管,改為府、廳、州、縣。1911年(宣統三年),奉天省領八府、八廳、六州、三十三縣;吉林省領十一府、一州、五廳、十八縣;黑龍江省領七府、六廳、一州、七縣 。

⑧ 明清兩代北京地區的行政區名叫什麼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改大都路曰北平府」,可能意在表明北方已平定,於版是,權一個新的名稱「北平」又出現了。永樂皇帝朱棣武力篡奪皇位後,「以北平為北京」,這是今天的北京第一次獲得「北京」這個名稱。1421年,明朝正式定都北京,稱「北京」為「京師」,府名叫「順天府」,相當於元代的「大都路」。
因此,從明代正式定都北京開始,北京的普通名稱就是「北京」、「燕京」。清朝遷都北京以前,常稱北京為「燕京」,也稱「北

⑨ 清代在京城管治安的是個什麼官

「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版領」,主要負責權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品秩為「從一品」。步軍統領衙門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是京師衛戍部隊。掌京城守衛、稽查、門禁、巡夜、禁令、保甲、緝捕、審理案件、監禁人犯、發信號炮等要職。
從一品官員官服,清代官員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九門提督應該是武官,胸前就應該綉麒麟圖案的官服,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