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的發展
① 行政崗位的發展前途在哪裡
越小公司要求越多,行政人事財務會混淆分工不明確。越大的企業行政工作反而簡約。但大企業的行政簡約而不簡單。需要很強的能力。行政屬於後勤保障部門,永遠保障銷售和技術部門的正常運行。一個好行政是很有發展的。 來自職Q用戶:李女士
行政是總務嗎?感覺可以朝總助or總秘發展 來自職Q用戶:匿名用戶
② 行政管理學的發展歷程
行政管理學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化大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行政管理學的產生奠
定了物質基礎;行政管理的實踐為行政管理學的產生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材料;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的發展為行政管理學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行政管理學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L.von施泰因提出,他於1865年撰寫的《行政管理學》一書,用行政法的觀點闡述行政問題。1887年美國學者T.W.威爾遜發表了《行政管理學之研究》一文,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建立一門獨立的行政管理學科。威爾遜因此被譽為行政管理學的奠基人。1893年美國學者F.J.古德諾出版了《比較行政法》,此書成為美國的第一部行政管理學教科書。1900年他出版了《政治與行政》一書,提出行政與政治分離的理論。此後,愈來愈多的學者把行政管理學作為單獨學科加以研究。1926年美國學者L.D.懷特撰寫了《行政管理學導論》一書,論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講求效率的必要性,以及對行政管理進行科學研究的可能性。1927年美國學者W.F.威洛比發表了《行政管理學原理》,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行政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基本形成。
行政管理學的產生和形成受到當時工商企業科學管理的影響,並從中吸收了許多原理、方法。1911年美國管理學家F.W.泰勒根據長期實踐經驗,撰寫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提出一套企業科學管理的理論。法國管理學家H.法約爾提出了組織管理功能理論,並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14條管理原則,對改進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發展行政管理學起了積極作用。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學管理時期或傳統理論時期。其理論的主要缺陷表現在過分重視機械效率,忽視社會效益;把行政組織視為封閉式組織系統,忽視組織外部環境的影響;片面強調人的物質利益,忽視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對人的尊重。
20世紀3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工人運動的發展,使傳統理論受到很大沖擊。1927~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等人通過霍桑實驗,提出人際關系理論。美國學者C.I.巴納德在《執行者的職能》中提出均衡理論。20世紀40年代以後,美國學者А.Н.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美國學者F.赫茨伯格在《工作的動機》提出雙因素理論,美國學者D.麥克格雷戈提出X理論和Y理論。與此同時,美國學者H.A.西蒙開創了以行政決策為重點的行政管理學研究的新領域。他從人的有限理性出發,把決策理論、數學方法、計算機學融為一個新的研究體系。美國組織學家J.G.馬奇提出理性與組織融合理論;美國政治經濟學家C.E.林德布洛姆提出漸進決策理論。他們把行為科學和決策理論用於行政研究,對行政管理學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行為科學時期。
行為科學推動了行政管理學的發展。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從只注重行政組織結構、法令、規章制度及權責分配,到同時重視組織成員意見的溝通、個人慾望的滿足、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從只重視監督制裁到重視激發人的積極性;由專斷領導到民主管理;由「重事」到「重人」。這些都表現出行政管理學的飛躍。但是,這個時期又出現了新的片面性,如過分強調人的行為因素;過分注重人的理性作用,忽視了組織結構、法制的作用,忽視了環境的影響作用等。60年代,行政管理學理論有了新的突破,進入了系統科學階段。主要特點是廣泛應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新成就來研究行政管理,特別是重視運用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管理理論認為,行政組織是由許多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統,各個部分彼此獨立,但又相互依存和制約。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視行政系統與外界環境、外部系統之間的關系,又要重視行政系統內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既要強調行政組織結構、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強調人的因素。還認為管理活動中內外環境復雜多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要尋求唯一最佳管理方式是困難的。所以主張隨環境變遷來選擇管理方式。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提倡生態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F.W.雷格斯;主張社會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T.帕森斯;研究環境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F.E.卡斯特;以及提出Z理論的美籍日本學者威廉·大內等。系統管理理論已被普遍接受,成為當代研究行政管理的一種值得重視的理論。 行政管理學誕生於美國。美國的學者和改革家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1887年,威爾遜發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諾出版《政治與行政》以及1926年懷特(Leonard D?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學導論》,對行政管理學的主要內容作了論述,使行政管理學成為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
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的階段有的學者把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傳統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00年以後);人性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30年以後);系統權變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60年以後)。有的學者把它分為形成階段——傳統管理階段;成長階段——科學階段;科學化階段——現代化管理時期。
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產生的條件:行政管理學於19世紀末萌芽到20世紀初誕生於美國,是有歷史必然性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上層建築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就政府行政活動的變化而言,主要有:
⒈政府職能由政治統治擴大到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由消極放任「守夜人」變成積極干預社會生活的「行政國家」。
⒉行政職能加強和行政活動范圍擴大,使行政機構迅速增加,行政人員隊伍日益壯大;而「功績制」的實施和「政治中立」原則的確立,更促使行政成為「非政治化」的管理領域。
⒊行政機構臃腫所造成的龐大的財政開支和效率極低的官僚作風,妨礙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上述客觀條件,推動了行政管理學產生於當時的美國。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行政管理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產物,威爾遜等人則是順應這一時代需要並進行了理論創造的著名代表。
同時,學科發展也為行政管理學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行政管理學在西方
行政管理學在西方各國的發展演變有如下情形:由政治與行政分離的研究,到政治與行政配合的研究;由靜態的研究到動態的研究;由以事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為中心的研究;由法規的研究到行為的研究;由機械的效率觀到社會的效率觀;由單科的研究到科際的研究等。發展趨勢表現為:
(一)研究領域的拓寬和加深
(二)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更結合實際
(三)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和交流
行政管理學在中國
行政管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前後。但在當時的年代,未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也未造成學科研究的強勢;雖是新生學科,但發育不全,步履維艱。
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和學科建設認識上的偏頗,行政管理學的有關專業和課程被取消,該學科的研究和傳播也隨之中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行政改革的迫切性日益鮮明地擺在人們的面前,也因此而推動人們對行政管理學的重新認識。198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和勞動人事部召開了新中國建國以來由政府主持的第一個研究行政管理學的會議——「行政科學研討會」。會議從理論和實踐上探討了開展行政學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學體系的任務及發展中國行政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次研討會的成功,標志著行政管理學在中國的重建,並成為它進一步發展的新起點。
在往後的20多年裡,中國行政管理學在恢復重建的同時獲得迅速和健康的發展。
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了一套嚴密的封建行政管理體系:實行大一統的國家行政組織體制;實行封建官僚制度;在中央集權制內部實行等級尊卑主從制度;建立嚴格的監察制度;建立嚴格的行政管理法規,如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周禮》、《秦律》、《唐六典》、《元典章》、《明會典》、《清會典》等;建立周密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吏的選拔、任用、察舉、獎懲、迴避、俸祿、致仕等。
當行政管理學在西方國家產生之後,中國學者很快就予以重視,加以引進和研究。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翻譯出版了美國學者所著的《行海要術》、《行政綱目》,日本學者蠟山政道所著的《行政管理學總論》、美濃部達吉所著的《行政法撮要》。孫中山參考國外行政管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中國傳統提出五權分立思想,中央與地方均權的思想,公開考試、擇優選官的思想等。同時,中國的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設立行政管理學課程。從30年代起,中國學者撰寫的行政管理學著作陸續問世。其中最早、最系統的行政管理學專著是1935年出版的張金鑒所撰的《行政管理學之理論與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調整後,行政管理學雖然沒有作為獨立學科進行系統研究,但相關學科從不同角度對國家行政卻作了有益的探討。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進入新的階段。1980年12月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廣泛恢復了政治學的研究活動,其中包括行政管理學的研究。1984年國務院辦公廳、勞動人事部發起召開行政管理科學研討會,同年11月勞動人事部成立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1988年夏正式建立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此後,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等院校、中國共產黨各級黨校、成人教育組織均成立了行政管理學研究或教學機構。同時,還出版了一批行政管理學著作和教材。
③ 行政崗位有哪些發展空間
行政崗位相對而言發展空間比較小,因為可替代性強,專業性又不強。大部分晉升不僅是靠工作能力,更主要看背景和討好上司的能力。
所以如果想要獲得發展,要逐漸發展不可替代、專業性強的工作能力。現實中很多行政崗位的人為了升職就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書能力,爭取寫出好報告,成為單位一支筆,就很容易升職。
④ 我國人事行政管理的發展將呈現的趨勢包括哪些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揮,一切行政管理的發展成效越來越取決於對人的管理。
1、人事行政專指政府對行政人員的管理。人事行政的主體是行政機關,人事行政的客體是行政人員即公務員。
人事管理的外延還要大,其主體不僅包括政府組織,還包括其他企業組織和各種社會組織,因此人事管理指向的對象包含了所有組織中的成員。
2、人事行政具有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監督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是通過人事行政制度的運行實現的。人事行政制度以法律、法規、政策及行政命令等形式表現出來。
人事行政的目的、要求、內容、步驟和方法等由制度加以規范,使人事行政的整個過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證了政府人事管理的公平和高效。
因此人事行政制度是人事行政的科學化、規范化,是人事行政的核心內容,現代人事行政制度就是公務員制度。
3、人事行政的基本任務是選人、用人、謀求人與事的匹配,人與人的協調。
現代政府管理涉及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政府職能在不斷擴大,管理的事務日益增多,政府的規模也在相應地膨脹,政府內部的分工越來越細,因此能否選擇合適的人才,並充分的利用人才,關乎政府行政目標的實現。
現代人事行政追求的目標就是事得其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國家行政管理構築一支精幹、高效的公務員隊伍。
4、作為政府公共行政系統的子系統,人事行政是由取才、用才、育才和留才等環節構成的整體,這些環節各自獨立,但又環環相套,不可分割,哪項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人事行政整體目標的實現。
人事行政的環節體現為:「入口」管理,即公務員的分類、考試、錄用的制度、程序及技術方法;過程管理,即對公務員在職過程中的人事考核、獎懲、任用、晉升、交流調配、培訓、工資福利等的管理活動;「出口」管理,即國家公務人員退出公職系統,即退職、退休、辭職、辭退等的管理措施。
管理學發展演變的歷史就是人事管理不斷進步的歷史,因此公共行政學從確立之初就把人事行政作為學科框架的重要支柱。
人事行政理論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繫到政府的績效,關繫到政府在國民中的形象,關繫到全體公民公共利益的實現。
(4)行政的發展擴展閱讀:
主要作用
(一)人事行政是鞏固國家政權、保持政治穩定的必要條件。
人事行政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發展和政權建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事行政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政治穩定,也就是保持國家政治生活的正常、有序進行。
科學的人事行政制度能保證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正常化,不因領導人的更替或突發事件的發生而影響「行政機器」的運轉。這既是政治穩定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影響政治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西方發達國家日益健全的文官制度對這些國家政治統治秩序的相對穩定起到了十分顯著的作用。一些發展中國家經常發生政治動亂,政權極不穩定,雖有許多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但與這些國家人事管理制度上的落後、混亂狀況也有很大關系。
(二)人事行政是提高行政管理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因素。
所有的行政管理活動以及行政管理過程的各個環節都要通過人去組織進行。
公務員的素質與行為對政府管理的質量與效率具有關鍵作用,甚至決定著政府管理的成敗。科學的人事行政管理能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培養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國家公務員隊伍,並能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能最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實現政府的管理目標。
⑤ 行政管理簡述加入WTO後我國行政發展的基本趨勢
在加入WT0以後,我國的經濟、社會已經並將發生重要的變化,行政管理也不能置回身於這答種變化之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行政管理主要呈現出以下幾種發展趨勢:
1. 加快從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轉變的步伐
2. 重塑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3. 由權力行政向規則行政的行政理念轉變
4. 從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轉變
⑥ 結合十八大,論述我國行政發展的前景和趨勢
在中國市場化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發揮了很大作用,目前的政府管理,無論從組織架構、管理方式、運行機制等,與計劃體制下相比,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在充分肯定政府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如果政府依然強勢不改,繼續扮演經濟建設型政府的角色,忽視或者淡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甚至繼續把大量的公共財政資金投資於競爭性領域,繼續強化政府的行政審批色彩,其結果,不僅會導致市場作用和行政權之間的扭曲,引發政府行為的紊亂,助長權力行使的非理性,而且還有可能引發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因此迫切需要我們加大以政府自身改革為中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進而推動政府轉型。
中共十七大,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成績的總結,也為包括行政體制改革內在的各項事業在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從十七大報告中透視出來的未來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法制趨勢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改革的理念與目標
中共十五大提出「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而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精簡、統一、效能」這6個字並沒有出現,反映出隨著形勢的發展,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目標和理念上的一些改變。
在改革的初期,當時主要面臨的問題是計劃經濟體制下遺留下來的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等問題,精簡機構和人員成為當務之急。而隨著我國幾次比較大的機構調整、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入,人員的「精簡」已不再是主要問題,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做好現有部門、機構之間權力關系的理順,「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這體現出一種理念上的變化,從注重機構、人員數量的比較表層的改革轉向注重提高現有人員工作效率,協調部門之間權力等深層次的內容。
關於改革的目標。中共十五大提出「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中共十七大提出「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相比於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的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了「決策、執行、監督」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並細化了對這三者的要求。
中共十七大報告還指出「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反映出政府高層越來越將行政體制改革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對待。
二、對新時期政府的角色要求與職能定位
筆者認為,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對於今後政府的角色有了認真的思考和明確的定位:「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從這些表述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兩點:一是要建立一個「責任政府」,其標志是有「健全」的「政府職責體系」。政府管理著社會公共事務,政府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但是絕不意味著政府在花錢的時候,不對納稅人的錢負責任。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對自己的行為高度負責的政府,一個職權與責任相協調的政府。二是要從以往管制、管理轉向服務的新觀念,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最終是要為納稅人服務的,納稅人不交錢,政府一天也存在不了。所以我們提出要樹立著以公眾、老百姓為中心的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在這個過程中,要善於利用包括信息化在內的各種先進手段。
行政體制改革還要求處理好政府同社會、企業的關系,這從本質上看也是一個政府職能如何定位的問題。政府職能定位總體是解決公共問題,具體包括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四個方面,所有非公共問題不是政府長項,要讓位給市場,讓位給社會。因此我們現在要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治理創新,就應該按照這樣一種政府職能定位,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關於「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部門建設,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以及「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論述,正是反映了這一理念,表明政府今後要朝著加強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目標邁進,而不是過多的干預企業,也不是過多地干預市場。
我們在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中,主要應該解決五個問題。第一,要加快審批制度改革的步伐,減少政府對市場、對社會過多的干預。第二,要反對和打破地方行政性壟斷。第三,要加強中長期計劃。第四,加強重要領域的行政監管。比如市場秩序、社會秩序的維護,這都是重要領域。第五,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三、中國行政機構的調整與「大部制」改革思路
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精簡和規范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這是「議事協調機構」作為專有名詞第一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具有特別的意義。所謂「議事協調機構」一般是由於要承擔跨部門的重要業務工作的組織協調任務以及臨時突發性事務而成立的,如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等。這類機構雖不列入政府工作部門的組織序列,但它們通常由政府的某位領導擔任主任、組長,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中國,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大量的臨時性議事協調機構,這些機構帶有強烈的一事一議性質,事後又往往得不到及時撤銷,造成政府部門臃腫、領導兼職過多、增加行政開支、常設機構職能被削弱等弊端。
以前在中央幾次機構調整中都曾經大量裁撤這些機構,但每次調整完往往很快又膨脹。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整頓這類機構的要求,顯示了中央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以及對精簡和規范此類機構的決心。十七大報告中還首次公開提出了「大部制」改革思路。
根據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實踐,所謂大部制就是將一些職能相近或相關的部門整合為一個大部,將原來的部委改為內設的職能司局,或者由部委管理但又具有一定獨立性的機構。如法國的經濟、財政和工業部,不僅負責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和工業政策,而且負責經濟宏觀管理、財政預算和決算、轉移支付、國際貿易、稅收管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政策和協調,下轄機構包括海關、稅收、統計、貿易、公平交易監督等,僅巴黎本部的工作人員就接近1萬人。因而,大部門體制所謂的「大」至少應包含「組織規模大、職能范圍廣」的意思。
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設置普遍呈現出「機構數量較少,職能范圍廣泛」的特點,比如美國的部級機構只有15個、英國18個、加拿大19個、澳大利亞16個、法國18個、德國14個、西班牙15個、日本12個、韓國18個、新加坡15個。它們的一些大部門(giant department)可能下轄20多個執行機構和幾十個咨詢委員會,服務范圍幾乎涵蓋所有相關或相近行業。
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是從計劃經濟時代傳留下來的,明顯存在機構設置過細、政府對經濟運行管理太過微觀、具體的問題,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運行的管理則應該以公共服務、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為主,機構設置宜粗不宜細。另外,進行大部制改革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減少領導職數、整合編制和人力資源,從而避免因部門職能交叉、權責不清而導致的政出多門、相互推諉,因部門利益特點突出而導致的國家政策被「挾持」等問題。
在我國,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隨後,國務院按照「決策、執行、監督分離」的原則對一些部委進行了「合並同類項」和成立新的機構。而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這對今後的改革具有指向性作用。
四、政府部門間權力結構的重新梳理
在中共十七大報告關於行政體制改革的內容中,對政府部門間權力結構的重新梳理和調整著墨很多,筆者認為這其中值得重點關注的是所謂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
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曾提出,要「依法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和許可權,正確處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今年對此問題又做了強調,必須「規范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反映出中央和地方、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這兩對矛盾已成為當前行政體制改革中的突出問題。
長期以來,在我國行政管理實踐中,行政機關與本級政府之間存在著不同的關系類型。有些部門直接歸本級政府領導,屬於組成部門,如民政、統計;有些部門既受本級人民政府領導,又受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如監察、公安;有些行政機關實行全系統垂直領導,如國稅、海關;還有一種半垂直領導體制,即中央、省級政府對行政部門有領導權,省以下實行垂直管理,省以下地方政府對這些部門沒有領導權,如工商、地稅等。
一個行政部門是實行垂直領導,還是歸本級地方政府領導,主要取決於該部門的職能、特性,同時這也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例如,2003年前後,隨著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升溫,各地違法用地和各種名目的「圈地運動」愈演愈烈。國家處於宏觀調控和保護耕地的需要,決定全國實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體制。
關於行政部門實行垂直管理還是歸屬本級政府哪個更好,理論界一直存在著爭議。垂直的領導體系的好處是有利於集中權力、避免地方保護主義,但也容易使垂直領導部門脫離監督,弱化地方人大的權力和地方政府職能的完整性。
要處理好兩者關系,筆者認為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一是哪些部門需要並適宜垂直領導。哪些部門需要垂直管理或者是接受雙重領導,需要慎重考慮,因為從本質上看這是一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問題。筆者認為,從保證地方政府完整性、積極性和監督有效性的角度出發,應該盡量將垂直管理壓縮在最小范圍內。
二是垂直領導如何實現。目前不同部門垂直管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些垂直管理比較徹底,有些則同時帶有「橫向」和「縱向」的特點。如國土資源部門,其財政撥款來自本級政府,但是副處級以上的人事權實行垂直管理。究竟需要建立一種什麼樣的垂直管理運作機制?如何切實保證管理效率和效果?也是需要關注的話題。
三是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其他部門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從目前的實踐情況來看,現實中一些實現垂直管理的部門,特別是人事權和財務權都受垂直領導的部門,由於不受地方政府節制,容易滋生出嚴重的權力部門化、利益部門化傾向。因此,如何加強地方政府對這些部門的約束力,如何保證這些部門在接受垂直管理的同時又能和地方發展規劃相協調?這些將是下一步改革中需要關注的話題。
⑦ 行政發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行政發展的基本原則是行政合法性和行政合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則指的是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行為,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不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行為要做到合情、合理、恰當和適度。因為要求法律對所有的行政行為都予以具體的詳細的規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這樣,行政機關就被賦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其視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行為。但僅以行政合法性原則限制自由裁量權是不夠的,必須以行政合理性原則限制。一般認為,行政合理性要求: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的目的;行政行為必須有合理的動機;行政行為應考慮相關的因素,而不考慮無關的因素。
⑧ 發展行政與行政發展的區別
發展行政和行政發展在張國慶的行政學概論裡面是提出過的:
發展行政回就是要建立配合國答家發展的行政體系、積極興利和追求效能。
行政發展通常是指行政系統為適應環境的變化,採用科學方法,健全行政體系,改善行政活動方式和行政關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的指行政職權威意志的過程。與行政改革的關系密切。定義是從竺乾威的《公共行政學》上找的。
⑨ 行政工作可以怎樣發展
如果你是女生,建議不要換工作了,在一個地方工作久了,內部調整很容易,只要有空缺,都會有機會的,去別的地方想面試一個高於現在的職位,競爭大,不是那麼容易 來自職Q用戶:車先生
行政工作其實看你自己,說多了,其實行政可以往行政主管啊經理這方面晉升,但是行政是文職看你自己覺得多你以後工作有沒有發展,幫助,有的話還是可以去做的。 來自職Q用戶:何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