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趨勢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趨勢

發布時間: 2021-01-01 18:03:44

㈠ 從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中,能得到哪些啟示

秦時期,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權,實行的是郡縣制,中央集權,這是比較好專的國家管理方法,至少我認為比分封屬制度要好.
1.各部門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約,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一個基本特點.
2.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皇權的強化和相權的弱化是一個基本趨勢.
3.歷代中央官制之間有繼承和發展關系,如秦與漢、隋與唐等.

㈡ 夏商周以後我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趨勢及影響

夏商周時代是中國國家機器的萌芽發展階段,成立了所謂的中央政府機構,但地方的概念僅僅是作為宗主國勢力控制所及范圍的地區,而在中國存在著大量的方國或(諸侯國),它們政治上承認夏朝、商朝、周朝的宗主國地位,負有定期朝貢和拱衛王室的義務,但在各方國或(諸侯國)內,夏商周君主是不能介入各諸侯國內政的,他們存在很大的獨立性,儼然一個半獨立王國。經過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發展演進,伴隨封建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一國中央政府的管轄下,先後出現縣和郡地方行政機構,並形成以郡統縣的格局,地方行政制度終於逐步發展成熟。崇尚法家的秦國統一六國後,首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全面推行郡縣制。之後的西漢王朝依據當時歷史條件逐步發展出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地方行政格局,漢武帝設立十三刺史部,在東漢逐步發展為統御郡縣的地方領導機構,由此形成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機構和制度。三國、兩晉、南北朝,漢人政權基本沿襲漢朝即成體制,只不過南朝濫設州府,導致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制度形成虛設;北朝在少數民族政權管理下,北齊為解決地方上緊急重要的事情,曾出現過臨時設立行台這一機構代表中央政府全權處理地方上政務。隋朝完成統一後,地方行政制度重新釐定為郡縣或(州縣)兩級制度。唐朝基本沿襲隋朝地方行政體制,地方軍事上,出現了招討使、制置使等等軍事任職,並在邊疆設立節度使統管所在軍區的軍事、民政、財政、監察等方面職權,逐步成為後世所謂的「藩鎮」。宋朝地方行政體制基本沿襲唐朝體制,在地方設立州縣兩級制度,並在州之上分管財政、監察和軍事的主官,直接受命於中央政府,在南宋初期為整合地方資源應對金國進攻,曾設立統管一方的宣撫使、制置使、招討使等職位,有時在此基礎上,以宰相都督諸軍事行政上直接統領宣撫使、制置使、招討使等。之後沿長江沿岸遍設軍區,以都統制管理一方軍區部隊。進入元朝,地方行政出現了一個大的回歸。元朝在地方設立了行中書省機構,統轄路、府(州)及縣等行政機構。明朝初期繼承元的模式,以布政使統領一省之民政、財政,在州之上設立廳的行政機構,之後,逐步臨時性設立巡撫統一職管一省民政軍事。清朝以來,地方行政基本沿襲明朝的制度,只不過設立將總督和巡撫設為定製,總督側重管理一至二省軍事,巡撫側重掌管一省的民政,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等成為巡撫和總督輔助官員。

㈢ 概述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變的趨勢並以史實說明

好吧,剛高考完的文科生擼過……
趨勢:從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
史實: a. 夏商時期,中央設相、士,地方則是方伯和王。地方是自主政權。
b. 周時期,通過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諸侯王,拱衛周王,地方諸侯有極大自主性。後期周天子淪為名義的象徵。
c.秦時期,設郡、縣,地方官吏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冊封,不再分封諸侯王,有效的管理了地方。
d.漢朝,西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地方侯國有獨立地位因而導致了八王之亂。漢武帝通過推行「推恩令」逐漸廢除侯國,在地方設牧守、刺史(監督)。
e. 唐代,地方設節度使,地方權力無限膨脹,最終導致了唐王朝的分崩離析。
f. 宋朝,宋太祖把酒釋兵權,地方設路—府、州、軍、監—縣三級,皆有文官任長官,財、軍、政權分開,軍隊定期上京保衛王都,自此地方權力逐漸收歸中央。
g.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地方為各行中書省,極有效地管理了地方政權和鞏固中央集權。設置番政院管理西藏事務。
h.明代設置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管理地方事務。
i.清較之前沒什麼變化,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地方處於中央集權管理之下。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㈣ (16分)古代中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變革與政治發展變化密切相關。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至於周衰,人


(1)封建:實行分封制(封邦建國)。(2分)
弊端:地方權力過大,中央難以控制。(2分)
(2)威脅:經濟上,諸侯王鑄造錢幣,實施商品專賣,嚴重擾亂國家的經濟秩序,影響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2分)政治上,諸侯王發展個人勢力,藉以對抗中央,嚴重威脅中央集權。(2分)
問題:分封制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郡縣制是適應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3)影響: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2分)
趨勢: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逐漸趨於多層次;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加強。(4分)

㈤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趨勢

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被削弱。

1、皇權不斷加強

西漢初期在中央設立三公,分別掌管行政、監察和軍事。到漢武帝時,「尚書令的權力日益重要,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的權力被削弱,到了東漢光武帝時,進一步剝奪三公許可權。

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宋朝時期讓中書門下行使宰相的行政權,後來又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權。

明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清朝雍正皇帝設置了軍機處,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2、中央集權

秦朝廢棄周朝分封制選擇郡縣制,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到東漢末年,州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隋文帝廢郡,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縣兩級制。唐太宗時,在隋朝州縣兩級制的基礎上,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演變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明清多效仿。

(5)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趨勢擴展閱讀:

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2、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3、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4、為人類創造了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利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進。

5、能管轄足夠的生產資源,實現物質生產資料的自我供給,內部整合資源。

㈥ 概括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演變趨勢

1漢代:「中朝」與「外朝」、
(1)漢初,任命功臣為相,丞相作為皇帝的高級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實權;
(2)漢武帝時,頻繁任相,設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隨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近臣親信和將領組成,是決策機構)對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為首的朝廷官僚組)形成「中外朝」漢武帝故意提拔布衣親信組成「中朝」,並有中朝對國家政事先做出決策,將原屬丞相的決策權分割給了中朝,「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變為執行機構。由此達到了削弱相權、強化軍權的作用。
概括漢朝政治特徵:漢武帝用內朝官來壓抑外朝官以侵奪相權,是漢代中央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徵。
2、唐朝時期的相權: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圖,解釋三省的職責,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決策、執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職責。唐朝將其分開,同時增加了審核部門,即門下省,進一步分化相權。將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首長均為丞相。同時,唐朝還設置政事堂,參政議政。各省長官和被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官員,即可進入政事堂議事。凡進入參政堂議政的都是丞相。這些被冠以頭銜的官員,由於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這既有利於發揮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3、宋朝:「二府」
統治者鑒於唐朝後期割據混亂局面教訓,不斷削弱和分割相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中書門下、參知政事。宋朝從三大方面來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引導學生總結君權和相權互動的趨勢: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
三、中國監察體制的變化
引導學生回顧秦時期的監察部門:御史大夫。
西漢: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約二千石,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體現,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州從臨時性轉變地方行政單位。東漢末年,地方三級行政機構:州-郡-縣。
東漢-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設置監察機構的目的:官員之間相互監督,以便於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但是皇權卻沒有人監督和控制,因此,專制制度的存在勢必影響監察的效能。
結合當代中國領導人加強自我監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國。
四、選官制度的變化
過渡:皇帝要維護專制政權,必須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為其服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建立了哪些變化?
世官制度、察舉制度、科舉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縣制立體圖,說明世官制度的運行情況。世官制不等於分封制:一無土地,二官職不能世襲。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權為世家大族控制,底層優秀人才無法進入政權參政。
2、察舉制
察舉製作為選官制度,即選官要先經官吏察訪,然後推薦給中央予以任用,舉薦的標準是看德行和才能。
(1)漢武帝徵召
解決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層徵召優秀人才。張謇的故事。
徵召的弊端,插入東漢時期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清素清白濁如泥,高門良將怯如雞。說明徵召制度到了後期,弊端叢生,徵召權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寒族人士很難躋身上層,不利於統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參考標准。如,才學、相貌等等。比徵召制要公正客觀一些。但後期還是顯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衰亡於明清。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備、更合理的選官制度。科舉制通過考試擇優錄取,顯然要把察舉制時代僅憑現任官僚的主觀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舉制的優點,考試一視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給底層民眾參政提供了機會,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基礎。同時也有利於中央集權。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證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提高創造了條件,有益於社會形成重學風的風尚。
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析科舉制的弊端:科舉考試的內容多不出儒學經典範圍,特別是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和創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秦地方行政區劃:郡、縣(道);西漢初郡國並行制;東漢地方行政區劃:州、郡、縣;
唐地方行政區劃:道、州、縣;
宋地方行政區劃:路、州、縣;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或簡稱為省。
行省即中書省派到地方的臨時機構。出示元朝地圖,地域遼闊,如果都到首都匯報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設立行省。
行省官員原本代表中央到地方執行政務,因此可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書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務權、軍政要務權、賦稅權被剝奪,官員定期到中央覲見,匯報工作。後來它從臨時暫住轉變為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介紹明清的地方行政區劃:明地方行政區劃:省、府、縣;清地方行政區劃:省、道、府、縣。
中央對地方管理的方式:設立監察機構進行監督;省官互遷制度。
總結地方行政區劃變遷過程,引導學生概括變遷的目的: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二、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課堂小結]
從秦漢至元統治制度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強,這樣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維護了封建國家統一;弊端則是地方沒有自治權,人浮於事,行政效率低。

㈦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變化趨勢是什麼

縱觀歷代地方行政層級的變遷,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層級嬗變體現出以下幾條規律。(一)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中國古代,以皇帝為主組成了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在皇帝制度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擁有行政、司法、財政、軍事等無所不包的最高權力,皇權的這種特點決定了中央集權變化的規律:從單個朝代來說,開國皇帝一般比較英明,對中央集權的控制能力也比較強,但皇位世襲制決定了繼承人的素質會逐漸降低,再加上外戚與宦官專政,集權統治會逐漸削弱,最終走向滅亡;從歷代發展趨勢來講,經歷了秦漢「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兩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六部」制和明清「內閣六部」制等不同的形式和發展階段,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日漸成熟和完備。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補充,地方行政層級調整必然受中央集權變化規律的影響。在各個朝代開始階段,為了提高政權運轉效率通常會減少地方行政層級。但為了解決管理幅度過大和軍事問題會設立監察區和軍管區,這些非行政區最終會演變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層政區,使地方行政層級變多,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表現為此消彼長的關系。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發展史,正是中央集權加強到削弱、再加強再削弱的交替更迭,地方行政層級變化也表現為波浪式,最終隨著封建集權制度的不斷完善而趨於穩定。(二)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要線路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改進,沿襲為主,變革為輔。沿襲主要源於歷代王朝都面臨著大體相同的環境和條件。一是面臨的經濟基礎變化不大。封建政權崇尚重農抑商政策,確保稅賦征派和地租徵收,在維護政治穩定和鞏固封建統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阻礙了工商業發展。二是共同傾向於「內重外輕」政策。歷朝王朝成立之初,為了避免地方分權偏重,中央集權被削弱從而引發割據分裂局面,多採用「內重外輕」政策,在發展經濟和保持穩定兩者之間多選擇後者,即使地方喪失抵禦能力也在所不惜,這在宋、明兩朝最為明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革新,是中央集權能力不斷加強的客觀需要,也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斷完善的內在要求。秦朝在郡政區實行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漢朝設置13部刺史,唐朝設道對地方派遣監察官員,宋朝設置互不統屬的路,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無不是中央加強集權的創新;隋朝罷除郡的建置,宋朝消除方鎮割據,明朝廢路為府,也是中央加強集權的變革。對於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層級少,則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層級多,則管理鏈條長,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層級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存在一個可容忍的變動區間。地方行政制度的這種內在要求,接納中央集權演變而來的新的高層政區,必須使原有的高層政區級別逐層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層級的相對平衡。(三)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徵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政區,是相對穩定的。縣級的相對穩定性表現在自秦國推行郡縣制以來,任何朝代的基層政區都是縣,也從來沒有被取消過。究其原因,一是百里之縣的設計比較合理,適合農民朝出晚歸的出行要求,對於官員下鄉勸課農桑也比較合適;二是維護中央政權的需要,縣是各朝中央政府落實一切政令的基本單位,賦稅徵集、軍隊招募、百姓安居樂業皆屬縣的職責范疇。縣以上地方行政層級,受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博弈往往處於震盪變動之中。為了避免地方割據,必須將高層次的政區劃得較小,導致高層次政區數目增多。中央的有效管理幅度達不到,就需要設立巡視或派出機構。這些機構有轄區,就會轉化為地方行政層級。當行政權和軍事權合一後,就可能對中央集權構成新的威脅。這使中央政權處於兩難境地,內外輕重處於轉換之中,高層政區頻繁變動在所難免。(四)財政改革是影響地方行政層級嬗變的重要因素財政改革對地方行政層級嬗變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財政是地方行政制度變革的重要內容。自古以來,財政就在行政體制中占據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還是張居正「一條鞭法」,財政改革一直是中央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也在古代地方行政體制變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財政改革對地方行政層級嬗變的影響,還表現在財政是地方行政制度變革的推動力量。商鞅變法中制土分民、履畝而稅、重農抑商等財政改革措施,保證了封建國家上層建築的形成和完善,為中央集權的確立和實行郡縣制創造了條件。商鞅為了配合國家對人口的管理,還制定了完善的戶籍制度,從而催生了縣制。古代各朝從國家安全出發,同時也為了涵養財源,徙民邊塞,實行軍、民屯墾,建立起都尉、都督、都護府或都司衛所等軍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並逐漸融入到地方行政層級中來。

㈧ 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呈現什麼趨勢

您好。
你好,不知道你這道題是需要精簡一些的答案呢還是繁復一些回的.

一、精簡一些的答案:答
反應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呈現開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大趨勢.

二、繁復一些的答案:
趨勢:
1、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斗爭的產物.其確立和變更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相適應的.
2、在郡縣制的發展過程中,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督和制約,而地方則要求有充分的獨立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歷代統治者總是採取調整地方結構和限制地方權力的措施以加強中央的統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