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唐代行政縣

唐代行政縣

發布時間: 2020-12-20 02:42:50

⑴ 古代是如何劃分區域的即行政區域的大小,比如現代的分為:省-市-縣-鎮-村

秦是郡縣二級制,漢州郡縣三級,唐道州縣三級,宋路州縣三級,元代省路府州縣五級;
秦:郡縣制,在郡縣制底下,共設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當於省長)、尉(相當於防區司令)和監(相當於監察專員)各一。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漢:州郡縣,大漢十三州,之下是郡縣
州作為行政區,在郡之上設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十三個州為:司隸(治雒陽)、徐州(治剡縣)、青州(治臨淄)、豫州(治譙縣)、冀州(治高邑)、並州(治晉陽)、幽州(治薊縣)、兗州(治昌邑)、涼州(治隴縣)、益州(治雒縣)、荊州(治漢壽)、揚州(治歷陽)和交州(治龍編) 。興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則至漢亡,全國有十四州。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
唐朝採用了「道州縣」三級制,但是「道」的實際許可權相互間差異很大,變革繁多,而且其基礎往往是節度使的實際權力膨脹,所以這一體系常被稱為「虛三級」。而且唐朝疆域經歷了顯著的擴張到鼎盛到縮減的過程,後期逐漸趨向藩鎮割據的分裂狀態,行政區劃的記載已經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設的「道」的概念,仍然影響了之後的宋朝,並成為「路」的原形。
唐太宗初設各道大致范圍:
關內:大致相當於今陝西中、北部,甘肅隴東以皮內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大致相當於今河南、山東二省黃河以南、江蘇、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區。
河東:大致相當於今山西全省與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
河北:大致相當於今河北長城以南.河南及山東二省的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山南:大致相當於今四川東部,陝西、甘肅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區。
隴右:大致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的地區。
淮南:大致相當於今安徽、江蘇、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東部長江以北的地區。
江南:大致相當於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貴州東北部的地區。
劍南:大致相當於今四川中部和雲南北端。
嶺南:大致相當於今廣東、廣西二省和越南東北部的地區。
唐玄宗時增設的幾個道大致范圍:
江南東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蘇長江以南地區。
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東部長江以南地區。
黔中道:今貴州全部及其與四川、湖南、廣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山南東道:將原山南道以四川與陝西兩省東境作為分界線劃分,以東為山南東道。
山南西道:將原山南道以四川與陝西兩省東境作為分界線劃分,以西為山南西道。
京畿道:分關內道長安附近諸州增設京畿道。
都畿道:河南道洛陽附近諸州增設都畿道。
道下轄府、州,府、州下領縣。639年(貞觀十三年),10道統領府、州358,縣1551;開元末年(740年),15道統領府、州328,縣1573。至唐中宗時共有6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於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宋:宋朝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時在地方設置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稱上道改為路),後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
宋初,太宗因襲唐朝舊制,分全國為13道:河南道、關西道、河北道、河東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隴右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東道、劍南西道、嶺南道。但不久,在993年(淳化四年)把全國又合並為兩京(東京、西京)10道;去隴右、山南東、山南西三道,並劍南東、西道為一;改嶺南為廣南道;增設兩浙道。但第二年即廢,於是正式廢去道制,改為路制。
在宋太宗初年,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已設21路,第三年後又為19路,989年(端拱二年)改為17路,992年(淳化三年)有16路。可見,在淳化五年以前的15年中,宋太宗一直實行「道」、「路」並存的行政區劃制。淳化五年後,全國設路也未有定規。在997年(至道三年)始定天下為15路:京西路、京東路、河北路、河東路、陝西路、淮南路、江南路、兩浙路、福建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西川路、峽西路。1020年(天禧四年)增至18路,宋真宗分西川路和峽西路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4路,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1074年(熙寧七年)增至23路,宋神宗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分陝西路為永興軍、秦鳳兩路,分京西路為南、北兩路,分河北路為東、西兩路,分京東路為東、西兩路。1085年(元豐八年)頒行的《元豐九域志》,即依據23路的行政區劃制編寫的,京畿所在的開封府則不在23路之列。1105年宋徽宗將國都開封府置為京畿路,合稱為24路。1122年(宣和四年),宋徽宗與金聯盟,約定滅遼後,金將燕雲16州歸還宋朝,因而宋擬置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但金滅遼後失約,所以北宋末年號稱擁有26路,實際上還是24路。
南宋政治經濟中心轉移至兩浙東路,1142年分路16: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嘉定元年(1208年)宋寧宗改為17路,把利州分為東、西兩路。
元代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政區劃制度,其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省(簡稱為省),因此稱為行省制時期,該時期從13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歷經元、明、清三代。元朝開始實行行中書省制。「行中書省」的全稱為「某某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某某行中書省」或「某某行省」。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襲自金國的行尚書省。開始它和金國一樣,只是一種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臨時機構。後來由於戰爭等各種因素,行省也開始干預地方政務,逐漸變成了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轄范圍很大,改變也比較頻繁。到了中葉,開始穩定下來,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地,以及10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府、州、縣,路歸省管。府和州有的歸路管,有的歸省管,還有的州歸府管。縣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元代將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區稱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接管轄,不屬於任何行省。此外,元政府設立了宣政院(初為總制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外,還負責統轄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詳細請網路元朝。

⑵ 我國古代行政區劃分(如郡、縣)如何從大到小排列

我國傳說中上古行政區劃分是「九州」,相傳是夏禹根據山川形式所化分的。
根據《尚書*禹貢》中的記載,名稱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而後世說法不一,如《呂氏春秋》中的記載是: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
為冀,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
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把
九州的疆域區劃與當時的諸侯國境界對應起來。
而春秋前的地方建制,因史料缺乏,已不可詳考,大約分為國、邑、鄙叄級。
其後小國被滅後大邑轉化為縣,邊邑有轉化為郡。至春秋時齊、晉、秦、楚國都有
縣制。以後各國又都設了郡制,郡多設於邊地,面積比縣大,而地位比縣低。戰國
時期由於邊地變的逐漸繁榮,於是在郡下設縣,產生了郡縣二級制。根據《周禮》
上的記載,周王室在其直接統治的領地里實行鄉逐制,公卿大夫和諸侯在其封地實
行都鄙制。居住在鄉、都內的主要是自由民,居住在逐、鄙的是庶人。鄉逐、都鄙
是行政區域的萌芽。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鑒於東周諸侯混混亂局面,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最初設叄拾陸郡,後增至肆拾余縣。郡下設縣,一個郡管轄的縣數不等,或十幾個
縣或貳、叄十個縣。後漢承秦制,實行分封和郡縣並存的制度(郡國並行制)。國
是與郡平行的諸侯封地。郡國下又設有縣、邑、道等。漢武帝建立拾叄州制,由州
統郡國,但州只是監察區的劃分。後到東漢中期才演變為行政區劃。
三國時期基本上與東漢相同,分為益州、交州、幽州、 並州 、涼州 、青州、
冀州、 兗州 、徐州、司州 、雍州 、豫州 、揚州 、荊州 、西域長史府。
魏實行州、郡、縣叄級制。後西晉設貳拾壹州。南北朝後期州數猛增,轄區大為縮
小,郡如同虛設。隋初,有貳佰肆拾壹州,隋文帝撤消郡制,只保留州縣貳級,後
隋煬帝有以郡代州,實行郡縣制。唐初又恢復了州,後玄宗又改州為郡,後又跟改
回來。從此,郡不再作為行政區的建制存在。唐代在州縣上還設有監察性的道。太
宗時分為十道,玄宗十更改為拾伍道。
安史之亂以後,一個節渡使管幾個州,其轄區也叫道,由此演變為了個州縣以
上的行政單位。唐代還實行諸府制,邊疆設都護府,重要地設都督府,京都所在設
府尹。唐後期基本上是道、州府、縣叄級制。
北宋初期沿用唐制,分為拾叄道,後改名為路太宗時分為拾伍路:京東、京西、河
北、河東、淮西、淮南、江南、湖北、湖南、兩浙、福建、西川、陝西、廣東、廣
西;南宋時分為拾陸路。在路下面設州一級的建制,包括州、府、軍、監肆種。
元代實行中書省河行中書省的行政區體制。英宗時將全國劃分為相當於中央政
府的中書省和派出機構行中書省。中書省稱「腹里」,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共有十一個即:嶺北、遼陽、山西甘肅、河南江北、江浙、
江西、湖廣、雲南、四川、征東;下面設路、州、府、縣。明初沿用元的行省制,
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質上沒有差別。地方行政劃分為兩直隸,十三布證使司
,九變。在內地,布證使司下為府,府下為州,州下為縣。(兩直隸:北直隸為今
天的河北,北京;南直隸為今江蘇、安徽。十三布證使司:浙江、江西、湖廣、雲
南、四川、貴州、山東、山西、河南、福建、廣東、廣西、湖廣。九邊:遼東、薊
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
清朝:清朝初期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其餘沿用明制。康熙又時改為行省制度,
全國劃為十八省: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雲南、貴州、山東、山西、河
南、直隸、陝西、甘肅、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光緒時又增設新疆、奉
天、吉林、黑龍江、台灣。共有二十三省。省下面設府和直隸州,其下設廳、州、
縣。並在甘肅等五省少數民族地區設土司,相當於縣。內、外蒙古、青海、西藏設
四藩部。內、外蒙古下設盟,盟下設旗。

⑶ 我國行政區劃的省縣鄉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秦朝實行郡縣制 漢武復帝後期地制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 隋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 宋朝地方政權分州.縣兩級,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 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⑷ 古代縣以下行政體制

里正又稱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是中國春秋戰國時的一里之長,唐代稱里正、明代改名里長(相當於民國的甲長,新中國土改後的生產隊長,現在的村民組組長),其職能沿用至今。

⑸ 唐代行政是州縣二級制,相當於現在的市跟區或縣,那麼唐代州級城市裡的是什麼結構呢。

唐朝城市及結構就是大方塊套小方塊,沿南北東西兩條大道輻射擴散。回
基礎單位就是每答家每戶的私人小院,土坯牆,方的;
然後無數個小院聚集在一起成一個坊,坊間有木柵欄或者磚牆隔開,依然是方的;
最後幾個坊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區,這個沒外牆了,分界線就是兩條大道,很不幸,還是方的;
最後是城牆把整個城市圍起來,你猜對了,就是方的
州級城市裡不設縣的,只是每個坊有武侯維護治安,相當於是古代的警察;每個區會有個區衙門,每個城還有個總衙門。然後州府衙門一般是不接案子的,除非鬧得太大,本來嘛就是個行政單位兼管法政,基本上民事案件區衙門就自行解決了。

⑹ 唐朝有哪幾級行政單位,刺史是什麼官

經過武德、貞觀三十多年的治理,唐王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它的版圖東達於海,西逾蔥嶺,北過大漠,南至林邑,皆為州縣,東西9,500餘里,南北10,900餘里。在這塊遼闊的統治區域里,由於中原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歷史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反映在地方官制上也有所差異。概而論之,中原內地是州縣制或道州縣制;邊疆地區則為羈糜府州制;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建立自己的小王國。現根據不同情況,把唐代地方官制分為道、州、縣制與少數民族之王國制兩個方面介紹。

一、道州縣地方行政職官

唐初依隋舊制,地方上有州(郡)、縣兩級。據《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國有358州,1,551縣。州縣均按其地位之輕重,轄境之大小,戶口之多寡以及經濟開發水平之高低分為上、中、下三等。三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戶以上為中州,二萬戶以下為下州;五千戶以上為上縣,二千戶以上為中縣,一千戶以上為中下縣,其餘為下縣。近京之州稱輔州,京都所在縣名赤縣,京之旁邑謂畿縣,此外還有雄、望、緊、上、中、下等級,一般也是按戶口多少而定的。

州的長官為刺史,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後復稱州,上州刺史從三品,其下佐官有別駕1人,從四品下,長史1人,從五品上,司馬1人,從五品下,錄事參軍事1人,從七品上,錄事2人,從九品下,此外還有司功、司倉、司戶、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參軍各1人,皆從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學、醫學博土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別駕(中州不置)、長史、司馬稱為「上佐」,唐制規定,凡刺史缺員或為親王兼領時,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況下,上佐並無具體職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親實務,故多用以優待宗室或安置閑散官員等,所以自居易稱這類官為「送老官」。諸曹參軍分掌各州府的軍政、財政、刑法、農田以及戶糧諸事務,稱為「判司」。諸曹「判司」由各州錄事參軍事統轄。未設司馬之州,錄事參軍為刺史之佐,處於綜領督察的地位。

縣的長官不分大小統稱令。京縣令,正五品上;畿縣令,正六品上;上縣令,從六品上;中縣令,正七品上;中下縣令,從七品上;下縣令,從七品下。佐官有縣丞、主簿、縣尉等(京縣增設錄事2人)。《新唐書·百官志》說:

縣令掌導風化,察冤滯,聽獄訟。凡民田收授,縣令給之。每歲季終,行鄉飲酒禮,籍帳、傳驛、倉庫、盜賊、堤道,雖有專官,皆通知。

可見縣令統管一縣所有軍政事務,親自處理刑獄。縣丞為之副,縣尉分判眾曹,催征租賦,主簿掌文書簿計。此外,還有七曹佐官,是應州府七曹而設,因事務不多,一般不常設。

州、縣官員都是「親民」之官,一方面要負責刑獄治安,征斂賦役;另一方面要「宣揚德化」、「勸課農桑」,「務知百姓之疾苦」。因此,《冊府元龜》卷636《銓選部·考課》說:「殊功異行及祥瑞災蝗、戶口賦役增減,當界豐儉,盜賊多少」,就是吏部考核州、縣官吏政績的標准。各州縣每年造一次計帳,向尚書省報告戶口及明年所征的課役。《新唐書·食貨志》說,各州縣必須把每年征稅的數目「書於縣門、村坊,與眾知之」。所以,州縣官員的選任,得人與否,對封建政權的穩固關系甚大。唐自太宗開始,就很重視地方吏治,據《貞觀政要》卷3記載,他曾說自己「居深宮之中,視聽不能及遠,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輩實理亂所系,尤須得人。」他親自過問刺史的選用,並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凡作「善事」的就在其名下記上一筆。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又派李靖等13人為諸道黜陟大使,到各地巡查,升遷廉吏,懲罰貪官,問民間疾苦。

州府的判司及縣的簿、尉,雖然職位不高,但一般也是進士及第後的起家之官,若上有官員提攜,下有州縣推薦,幾經遷轉就可能入朝為郎官、御史,甚至可以外派為州刺史,直至藩帥,所以唐代一些高級文職人員大多在基層擔任過這類職務。

唐代首都或陪都所在地有「府」的建制。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並州為太原府,長官稱「牧」,由親王掛名遙領,實際主持府政的是「尹」。如上都京兆尹、東都河南尹、北都太原尹。後來又陸續設有鳳翔、成都、河中、江陵、興元、興德等府,也都有「尹」,但已不置掛名的「牧」。府尹之下有少尹、錄事參軍事以及六曹參軍事,其職掌同於州諸官,只是品秩略高而已。若皇帝不在京城,則置留守官,多由府尹或臨時指定大臣兼任。由於唐代高宗、武後時多居東都洛陽,玄宗以後諸帝雖然都居住長安(除短期避亂外),但洛陽原來那一套略同於長安的職官建置並沒有省去,凡在那裡任職的,叫做分司東都,或稱為分司,這些官員都由東都留守總之。分司各官署往往空存其名,於是朝廷常以貶降或閑廢的官員安置在此。這里的官員一般是除按期拜錶行香外,只領俸而不任事。只有分司御史還可以稍為行使職權。

除分司官外,還有王傅一官,也是養老的。因為唐代親王雖有額定的官屬,而親王並不出閣。名為王傅,官居三品,實際連王的面都沒有見到過。

唐代大官犯了公罪,多半是貶到遠方作州縣以下的官,稱為左降官。這種官只有官名,沒有任職,名為員外,置同正員,其實只能領少數的生活費而已。但由於大赦頻繁,每經一次大赦,即有「量移」的機會(從遠處移回近處),而且在君主或執政大臣有變動的時候,也很容易再起掌權,如德宗時的楊炎,從左降的道州司馬一躍起為宰相。而宰相一旦遠貶為司馬,或錄事參軍的,也不足為奇。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官對左降的朝官總是另眼看待,不敢以僚屬相待。

唐代府、州、縣官最為復雜,因為這是由幾套制度糾纏在一起的,除州縣官外,同時並存的還有以下幾種:

(一)都督與都護

隋煬帝廢除總管府之後,到唐高祖武德初又恢復了,不久改名都督府。一般置於「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唐初規定,管十州以上的為大都督府,不滿十州稱都督府。玄宗開元時進一步規定,戶滿二萬以上為中都督府,不滿二萬為下都督府。都督府設都督1人(大都督府從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從三品)。大都督一般以親王遙領。都督既是軍事長官,故其僚屬也以長史、別駕、司馬為名。開元以後,特別是安史亂後,從邊疆到內地相繼興起了節度、觀察、團練、防禦等使。都督府雖未明令廢除,但已成空名,長史、別駕也不常設,司馬則僅存其名,以位置貶謫或閑散之人,也可以名居此官而實任事於他處(詳見白居易《江州司馬廳記》),這都是無職務的。只有大都督府往往還用長史的名義施行節度使的職權,這是另一問題。

為了管理周邊少數民族事務,唐代還在邊疆地區設置了都護府,所謂「都護」,其意本為監察,《新唐書·百官志》說:「都護掌統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罪過,總判府事」。唐從貞觀到天寶間,先後設置過六個都護府:①安東都護府;②安南都護府;③安西都護府(治龜茲);④安北都護府;⑤單於都護府;⑥北庭都護府。此外,高宗時設昆陵都護府(治碎葉川以東),蒙池都護府(治碎葉川以西),均隸屬安西都護府。都護府有大都護府與上都護府之分。大都護府設大都護1人(一般由親王遙領),從二品,副大都護2人,從三品,副都護1人,正四品上;上都護府設都護1人,正三品,副都護1人,從四品上,其下僚屬之設置,略同於都督府。

邊疆地區的都督府和都護府都有管轄羈糜府州的職責。所謂羈糜府州是唐朝前期於邊遠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的一種類略仿於內地的行政單位。大者稱都督府,小者稱州,以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新唐書·地理志》說,這些府州「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也就是說,中央不向這些府州徵收貢賦,一般內部事務也任其自治,但仍須接受邊州都督與都護的領導。這樣的羈糜府州,據《地理志》的記載,有856個,比內地府州還多。這種以羈糜府州自治,而以都督、都護府監領的邊疆行政體制,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節度使與觀察使

隨著封建軍事制度的演變和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的變化,統治集團中的明爭暗鬥又逐漸激烈起來。自唐睿宗時起(公元684年),為了適應邊防軍的需要,開始設立節度使,由統領當地軍隊的都督兼任。這時地方州郡仍由朝廷委任的各道按察使監督,不隸屬於節度使。天寶中,節度使增至八個,它們是:安西(駐今新疆庫車)、北庭(駐今烏魯木齊)、河西(駐今甘肅武威)、范陽(駐今北京)、平盧(駐今遼寧朝陽)、隴右(駐今青海樂都)、朔方(駐今寧夏靈武)、河東(駐今山西太原)。他們的權力也大大擴張,一般不僅兼任駐區的都督、刺史、且兼任一道的采訪處置使,握有監察地方官吏的大權。同時,他們還兼屯田、水陸轉運等有經濟權的使職。這樣,節度使們就集地方軍、政、財權於一身。《舊唐書·職官志》說:

天寶中,緣邊御戎,置八節度使。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使,得以專制軍事。行則建符節,樹六纛。外任之中無比焉。至德以後,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節度使之號。

節度使往往兼領數鎮,久任不替,長期掌兵。因此,昔日府兵制實行時期的那種「兵散於府,將歸於朝」的狀況已經過去了。此時的節度使,正如《新唐書·兵志》所說「據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還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地方軍閥勢力。

唐代的節度使,實際上有三種不同情況:

(一)早期的節度使,是統轄邊防軍隊、駐守國境,是比較固定的軍事首領。

(二)安史之亂後,軍閥占據地的節度使,形成了半獨立的政權,即使表面上聽命,也始終是唐朝政府力量所不能控制的地方割據軍閥。

(三)一般地區所設的節度使,其性質和魏晉南北朝的都督、刺史相似,以節度使兼任所在的州刺史。這類節度使多設在中原及東南、西南地區,由中央任免,大多數是文人擔任。

節度使直屬軍隊的軍職和使府內的文職,大多數是自行任命的。規定的文職有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等,其中任要職者也可以代行節度使職權。次一等的,可以委派代理州縣職務。這些名為幕職的差遣官,無官階,故此種人必須帶有郎官、御史等頭銜。幕職不限出身,文士不論是否中進士,都可以應聘。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推薦到中央任職。事實上,唐代中期以後的文士,很多都以幕僚作進身之階,這是宋代進士必先任幕職的由來。

唐代有一種駕凌於州縣之上的地方行政機關,叫方鎮,又稱「道」,是依山川形勢而劃分的監察區域。貞觀時期分全國為十道,玄宗時分天下為十五道,至唐後期,全國已被劃分成四十餘道,每道皆置觀察使,雄藩重鎮則帶節度使,不帶節度使者則帶都團練使或都防禦使。它們雖仍是使職,實際上已經成為統領一道軍政、民政、財政、司法等大權的行政長官了。州縣二級建制實際上變成了道、州、縣三級建制,出現了「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專奏事」的局面。

諸道觀察使等,一般以所治州刺史或府尹、長史為本官,其屬下除了原來州府下的一套佐僚外,還有一套人數不少的幕府。其中既有都知兵馬使、都押衙、都虞侯、都教練使、都指揮使等帶兵打仗的武夫,又有副使、行軍司馬、判官、掌書記、支使、推官、巡官等一批文職幕僚,地方事權盡掌於這些人手中。如行軍司馬掌軍籍、符伍、號令印信,德宗朝常以之為「儲帥」。判官,據《通典·職官十四》雲:「掌判倉、兵、騎、胄事」,各藩鎮往往盡委錢谷支計於判官。掌書記,《通典·職官十四》雲:「掌表奏書檄」,凡文辭之事,皆出掌書記。幕職還常被派往巡察管內州縣,有的本身即兼任州縣之職,有的甚至代行刺史之權。中唐以後,這些人實際上是控制州縣的實權派。故《封氏聞見記·風憲》雲:「遊宦之士至以朝廷為閑地,謂幕府為要津」。

方鎮屬下之州郡稱為支州、支郡。支州刺史往往亦帶團練使或防禦使之類的使職,由於方鎮一般皆在支州派駐兵馬,另遣鎮將領兵事,支州刺史實際上是沒有兵權的。所以唐代方鎮對所屬州縣有很大的統治權。五代時期,中央政府逐漸加強了直接對支州的統治,這為北宋時期削弱藩鎮之權以諸州直隸中央奠定了基礎。

唐代臨時性質的要職除節度使、觀察使之外,財政方面則有度支、鹽鐵、轉運、租庸、鑄錢等使,名目不一,分合也無一定。大體上鹽鐵轉運使以揚州為中心,派員巡視各地,在正規職官之外又另成一系統。鹽鐵使往往身兼要職,手握財權,而正規的戶部職官反而不能舉其職,必以其他官員判戶部,才是戶部真正負責人(即使官居戶部侍郎,也要加判本司的頭銜才能實任戶部之職),因此,戶部本身的職務只掌賦役,度支使的職務為統籌財政,鹽鐵使的職務則統一切稅源。三者合一才能行使全部的財務行政。這是五代定名三司使的由來。

⑺ 唐朝實行的行政制度是

三省六部制

⑻ 縣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在中國,「縣」作為行政區劃,該名稱始於春秋時期。讀音為xiàn。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