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減少行政層級

減少行政層級

發布時間: 2020-12-15 12:05:36

① 減少行政管理層次的管理方法叫做什麼管理

所謂管理層次,就是在職權等級鏈上所設置的管理職位的級數。當組織規模一定專時,管屬理層次和管理幅度之間存在著-種反比例的關系。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層次就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小,則管理層次就越多。因此從兩個角度減少管理層次:第一種,管

② 行政執法要適當上移行政執法重心,減少行政執法層次對嗎

《全國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要求,減少行政執法層次,適當下移執法重心。

③ 如何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具體來講,需著重抓好以下5個方面的改革。

1、優化政府機構設置

目前政府機構設置過多、分工過細,這是造成部門職能交叉、權責脫節、運行不暢、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必須繼續推進機構改革,優化機構設置,重點是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改革。實施大部門制改革,主要是對職能相近、管理分散、分工過細的機構,對職責交叉重復、相互扯皮、長期難以協調解決的機構,進行整合調整、綜合設置,形成科學合理、精幹高效的管理體系。實施這項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從各方面的實際出發,堅持積極穩妥方針,把握好條件和時機,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決定》提出要「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這是著眼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做出的重大決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與政府機構相比,黨委部門、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機關以及人民團體機關的機構設置數量較少,具有一定特殊性,但同樣存在某些機構及其內設機構設置不科學、不合理、職責關系不順等問題,有必要按照改革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完善,有的還需要結合職能調整進行適當整合。通過改革,形成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發展要求的黨政群機構新格局。

2、理順部門職責關系

目前,政府部門存在的一些體制機制問題,固然與職能轉變不到位、機構設置不科學有關,但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部門間的職責分工不合理、責權不一致、運行機制不完善。

《決定》在強調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機構改革的同時,明確提出要優化職能配置,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完善運行機制,這是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的重要內容。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能分工,進一步明確和強化責任,完善政府職責體系。按照宏觀調控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的職責定位,合理確定各自的權責范圍和職能重點,堅持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確需多個部門管理的事項,明確牽頭部門,分清主次責任,建立健全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行政效率。

二是在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事權的基礎上,理順上級部門、垂直管理機構與下級政府及其部門的職責關系。

三是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優化政府部門權力結構,明確不同部門的權力性質、地位及其相互關系。適當集中相關部門決策職能,加強決策咨詢能力和現代智庫建設,提高決策科學性。強化執行機關和部門執行力,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監督機關和部門的體制機制,促使政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健全政府內部權力運行程序和工作規則,完善工作流程,加強制度建設,克服行政權力部門化傾向,確保各項權力依法有序運行。

3、優化行政區域設置

行政區劃設置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政府組織結構優化;實行省直接管理縣(市)是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優化行政層級、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省在適度調整行政區劃設置和布局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索,對促進城鎮化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決定》提出要繼續開展這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一是科學把握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對行政區劃調整的新需求,以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效益為出發點,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行政效率為目標,穩妥開展行政區劃體制創新。完善設市標准,對具備條件的縣有序改市。二是按照分步實施、先易後難、成熟先行的原則,在一些人口規模、面積大小、管理幅度適合的地方,依法有序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繼續推行擴大縣(市)許可權或縣級財政由省直接管理的改革試點,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可進一步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三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決策,及時總結經驗,加以正確引導。四是堅持配套改革。無論是行政區劃調整,還是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改革,不僅涉及事權劃分,還涉及人事管理、財政管理、司法管轄等方面的體制調整,都需要綜合考慮,科學論證。

4、嚴格績效管理

嚴格績效管理是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政府執行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樹立正確政績觀的客觀需要。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結合實際,開展多種形式的政府績效管理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但總體上尚處於探索階段。《決定》提出要「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這為全面推進績效管理指明了方向。一是要按照科學發展和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的要求,科學確定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和指標權重。二是根據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層級政府的職能特點和管理任務,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績效標准和考核重點,增強績效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三是完善績效評估機制和方法。四是注重績效評估結果有效運用。

5、嚴格控制機構編制

機構編制管理是優化黨的執政資源配置和加強國家政權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決定》提出:「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幹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這對加強機構編制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要切實貫徹落實。一是強化機構編制剛性約束。各地各部門應嚴格按規定設置機構、配備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在核定的行政編制和領導職數內配備人員。二是創新機構編制管理。樹立新的管理理念,著力向改革要編制、向管理要編制、向信息技術要編制,妥善處理嚴格控制與滿足需求的矛盾。三是嚴肅機構編制紀律。嚴格遵守機構編制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嚴禁行政編制和事業編制混用,嚴禁上級部門干預下級機構編制事項。健全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和協調機制,加大違法違紀行為查處力度,維護機構編制管理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④ 怎麼樣的行政區劃和行政層級才是最理想的

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是國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既是當前我國公共政策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也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面對的一個難點。之所以說是熱點,是因為眾說紛紜,討論熱烈;之所以說是難點,是因為該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到重大的利益調整,政策制定者十分慎重,多年來一直進行的是微調而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一、問題的提出和界定
截至2004年底,我國地方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即23個省(含台灣,下文討論暫不包括台灣)、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5個民族自治區(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廣西)、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目前,除四個直轄市外,其他省區的政府層級設置一般為省(自治區)——地區(地級市、盟、自治州)——縣(縣級市、旗、自治縣)——鄉(鎮、辦事處)四個層次。除台灣外的27個省和自治區設有50個地區(州、盟)、283個地級市,共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其下又設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包括縣、市轄區、自治縣、旗等),4萬多個鄉鎮級行政區劃。這是我國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基本情況[1]。
當前,對我國現行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非議主要是,管理層次多,管理成本較高,而管理效率則較低。例如,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曾撰文指出,「目前我國行政管理層次之多為世界之最,減少層次是必然趨勢。」 [2] 區劃調整主張者普遍認為,目前我國省級行政區過大,有關討論的焦點也首先體現在省級行政單位的設置上,進而擴展到整個國家的行政區劃調整和政府層級設置及其職能定位。他們在省制上的主張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四派,即廢省、聯省自治、縮省、虛省[3]。目前最為響亮的是縮省的聲音,學界人士、地方基層官員乃至國家主管部委均有人為此鼓吹。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教授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指出,應該考慮一項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認為理想的途徑還是在劃小省區的前提下堅持二級制,將全國重新劃分為50個左右的省(含自治區,但名稱可改變為自治省),每省平均管轄40至50個縣,與此同時撤銷市(地)和計劃單列市。以一本《縣域論》而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的山西省太原市副市長張春根,曾鮮明地提出過「縮省-撤市-強縣」的新郡縣制主張。張春根認為,以法國、德國的情況來看(法國55萬平方公里,5780萬人口,設22個大區,96個省;德國35.7萬平方公里

⑤ 行政區劃的層級有關的因素

1.國家規模。一般來講,國家面積大、人口多,行政層級要多一些。
2.國家結構形式。一般來講,回單一制答國家行政層級要多一些,聯邦制國家行政層級要少一些。
3.歷史傳統。如果一個國家有實行多級行政層級的傳統,該國減少行政層級會有一定阻力。
當然,上述只是普遍性因素,一個具體的國家,行政層級的影響因素可能是上述其中一個或幾個,或許與上述因素無關。

⑥ 當前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重點提高辦事效率 還是精簡人員

當前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重點是提高辦事效率

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辦事效率,要提高效率就需要解決職能交叉重疊人浮於事的問題,就需要精簡。

1、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這不僅是對企業的要求,也是對政府的要求。

沒有高效的政府就沒有高效的辦事效率,也沒有高效的企業。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辦事效率,要提高效率就需要解決職能交叉重疊人浮於事的問題,就需要精簡。精簡的方法,從橫向來看就是左右合並實行大部門制,目前大部門制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今後還需要繼續深化,應該說還有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空間。從縱向來看,就是上下精簡,減少行政層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行政層次一般不超過4個,中國有5個,顯然層次多了。以前歷次改革大多數是進行橫向合並,今後需要把重點放在縱向減少層次上。行政層次過多直接影響政府效率。黨的十八大報告已經指明了我國縱向行政機構改革的方向,即「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改革,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

2、無論是橫向實行大部門制還是縱向減少行政層次,目的都是要提高效率。

要提高效率,不僅要減少不必要的機構,減少冗員,更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就是減事。如果僅僅機構減少了,人員減少了,而事沒有減少,其結果必然是陷入精簡與膨脹的怪圈。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需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既有 「越位」即政府管了許多不應該管的事,也有「缺位」即需要政府管的沒有管好,在兩者之中,難點是解決「越位」。

⑦ 影響行政組織層級設置的因素

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是國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既是當前我國公共政策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也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面對的一個難點。之所以說是熱點,是因為眾說紛紜,討論熱烈;之所以說是難點,是因為該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到重大的利益調整,政策制定者十分慎重,多年來一直進行的是微調而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一、問題的提出和界定

截至2004年底,我國地方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即23個省(含台灣,下文討論暫不包括台灣)、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5個民族自治區(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廣西)、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目前,除四個直轄市外,其他省區的政府層級設置一般為省(自治區)——地區(地級市、盟、自治州)——縣(縣級市、旗、自治縣)——鄉(鎮、辦事處)四個層次。除台灣外的27個省和自治區設有50個地區(州、盟)、283個地級市,共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其下又設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包括縣、市轄區、自治縣、旗等),4萬多個鄉鎮級行政區劃。這是我國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基本情況[1]。

當前,對我國現行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非議主要是,管理層次多,管理成本較高,而管理效率則較低。例如,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曾撰文指出,「目前我國行政管理層次之多為世界之最,減少層次是必然趨勢。」 [2] 區劃調整主張者普遍認為,目前我國省級行政區過大,有關討論的焦點也首先體現在省級行政單位的設置上,進而擴展到整個國家的行政區劃調整和政府層級設置及其職能定位。他們在省制上的主張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四派,即廢省、聯省自治、縮省、虛省[3]。目前最為響亮的是縮省的聲音,學界人士、地方基層官員乃至國家主管部委均有人為此鼓吹。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教授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指出,應該考慮一項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認為理想的途徑還是在劃小省區的前提下堅持二級制,將全國重新劃分為50個左右的省(含自治區,但名稱可改變為自治省),每省平均管轄40至50個縣,與此同時撤銷市(地)和計劃單列市。以一本《縣域論》而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的山西省太原市副市長張春根,曾鮮明地提出過「縮省-撤市-強縣」的新郡縣制主張。張春根認為,以法國、德國的情況來看(法國55萬平方公里,5780萬人口,設22個大區,96個省;德國35.7萬平方公里,8027萬人口,設16個州),中國現行的一級行政區顯然劃得過大,由於省太大,一省之內各地自然條件、人文傳統與經濟利益差別過大,在省政上各地居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不一,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上都不利於人民自治原則的更好落實。按該措施的積極倡導者、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的說法,所謂「縮省」,就是把現行的省級建制規模縮小,從國內外的經驗和管理需要出發,全國省級建制可以設置50-60個。一般認為,劃小省(區)的辦法有三:一是將一個省一分為二;二是從幾個省中劃出一塊再設一個省;三是以一個特大城市為中心增設幾個重慶模式的直轄市。而在戴均良看來,第三種辦法比較好,增加機構少、震動小、比較容易為地方接受。另外,還可以擴大現有直轄市的行政區域,如北京、天津可以與河北一起統籌規劃,上海可以與江蘇、浙江一起考慮。[4]

2004年4月,曾有媒體報道,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在香港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中國行政區劃將進行改革,總體思路可能是「縮省並縣,省縣直轄,創新市制,鄉鎮自治」這十六字訣。新的行政區劃方案會在2005年出台,屆時的規劃中,中國將有50個省、直轄市和大量新增的縣。鑒於該報道在國內外引起的混亂,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於2004年5月1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聲明,有媒體近日刊發報道稱中國行政區劃改革將設50個省區市,這種說法嚴重失實,報道純屬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戴均良說,近期境內外一些新聞媒體紛紛刊載中國將要分省的有關傳聞,從中國目前國情出發,重新進行大規模分省不現實,既會影響社會穩定的大局,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行政管理成本。他估計,近幾年這方面沒有大動作[5]。由此可見,公共政策決策層對此保持謹慎,始終未為各種調整言論所動。但無論大區劃調整與否,政府層級如何設置,進而職能分工如何定位都確是公共政策不可迴避的問題。誠如前述,諸多對現行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詬病,也集中在由此導致的管理上的低效率。因此,本文在考察制度演進的基礎上,從管理學視角就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做簡要探討。

二、中國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制度史演進

自從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社會,夏、商、周國家建立以來,在國家疆域內的行政區劃和政府(政權)層級設置就是一個客觀存在。從歷史學的角度看,這一客觀存在的制度,始終是發展變化的,任何制度在不同歷史斷面均不相同,動輒拿一個籠統的「古代」概念說事並無意義。但我們仍然可以縱覽歷史研究的時間鏈條,通過梳理制度變遷的軌跡,歸納可以確定的制度傳統,以資今世政策決策參考。回顧我國幾千年歷史演進的脈絡,如下三個制度傳統可以確信不移。

一是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傳統。傳說中禹定天下為九州,實際上從夏到商,不過是以大邑為領袖的、由眾多方國組成的方國聯合體。武王伐紂,經過軍事征服和封邦建國,周王朝的勢力范圍更加擴大,號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地方區劃和管理上實行的是 「宗統與君統合」的家國同構封建制。秦滅六國,秦始皇采李斯言,在全國堅決推行了郡縣制。但由於短命的秦帝國覆滅,單一的郡縣制如同早產兒夭折於襁褓中。到漢初又實行了分封制,王國與郡縣並存,經景帝削藩,武帝時進一步集權,除京畿地區外全國地方分為13個監察區,置13州,每州設刺史,逐步演變成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東漢後,長分裂、短統一,盡管士族閥門的勢力一直很強大,但郡縣制在幾百年博弈中一直延續到隋前,並逐步占據上風。隋唐兩朝以後,作為各朝代地方行政單位的州、府、道、路、省、使司、縣等,稱謂不盡相同,但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傳統定型下來。可見,我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經歷了方國聯合體——家國同構封建制——郡縣——王國與門閥並存——單一制國家的定型的歷史邏輯脈絡。同時,考察歷史,可以發現,自東漢後,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至隋唐後更進一步穩定下來,直至清季。同樣,在縣以下,並非沒有政權組織或相當組織存在,只是基層組織非由國家任命的官僚直接管理而已。

二是上層集中的決策制度傳統。該項制度傳統是與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傳統緊密相關的。根據已知史料、甚至上古傳說,就不難看到夏、商、周三代中央集中議事決策的制度影子。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形態對帝制形成起到巨大的催生作用,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官僚政治為特徵的制度傳統逐步建立起來,此後兩千年的封建帝制歷史中,皇帝越來越走向政務處理的前台,決策權高度集中在中央。統一時期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如此,分裂時期各割據政權也大都存有強烈的統一動機只是客觀力量不足而已,而在其各自政權內部朝廷和州縣的關系亦是如此。回顧制度演進,就中央和地方而言,決策權主要集中於中央,就地方各級而言,決策權集中於上級,決策權居高不下是中國政治的一大制度傳統。

三是大國中對特殊地方實行例外管理的制度傳統。中央對特殊地方實行例外管理的制度傳統,源於我國的疆土、人口、民族、宗教等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客觀特殊性。自西漢武帝經營西域以來,漢宣帝設西域都護;東漢魏晉南北朝,延續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別管理的制度,設校尉或中郎將;唐代時設羈縻府州和都護府建制。到元代,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設置宣撫使司、宣慰使司、安撫使司等等,均統屬於中央政府宣政院,形成「土司」制度。明清兩代則實行土官和改土歸流制度,實行特別行政治理。實際上,該項制度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並未斷裂,新中國實行的民族自治地方、直轄市乃至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央對特殊地方實行例外管理的制度傳統。

考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制度傳統,我們的一個基本的假設是,制度的自然演進是有效的。換言之,在漫長的制度演進過程中,不排除千鈞一發的事件影響制度演進的方向和程度,但長期形成的確定不移的制度傳統,是經住歷史檢驗的有效形式。有基於此,承認、尊重、延續制度傳統並進而開展制度創新,才能有助於現在從管理學的視角,科學地分析當前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公共政策。

三、從管理學視角看當前和今後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公共政策取向

本文所謂管理學的視角,也即「有效」的視角,就是通過組織中的人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高效率地追求高效果。從這一視角分析政府組織的公共政策取向有兩層意思,一是組織的制度設計要實現組織的預期效果,二是設計的組織制度運作要高效率。實際上前文所述關於現行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諸多非議,焦點所在也正是何種制度安排更為有效的問題。但從總體上看,他們的共同點是減少層次,增加一級行政區的數量,認為這樣可以改進現行制度安排的效率。本文認為,前述關於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種種主張,也僅僅是某種構想,從未經過實踐的檢驗,理論上也並不符合各類組織包括政府等公共組織普遍適用的管理學原理,很難簡單地斷言這些構想的實施就一定能改進政府組織的效率。因此,本文對大規模改變省制的主張不敢苟同,對與此相乾的一些貌似新穎的主觀設想也心存疑問。實際上,基於制度史的分析,可以從管理學的若干視角切入對該問題予以探究,本文僅就以下幾點做簡要說明。

第一,影響組織結構設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機械的套用管理寬度和管理層次的消長關系原理。管理寬度是組織中上級可以直接指揮的下屬的數量,管理層次則是組織中指揮鏈上科層的數量,在組織規模一定的前提下,增大管理的寬度可以減少管理的層次。這正是一些人主張減少層次、改變省制的理論基礎。原理並無錯誤,但卻不能簡單機械的套用。首先,影響組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組織的生命周期、組織規模、組織戰略、組織環境、組織技術、人員素質等等。這些都是影響組織結構設計的權變因素。例如,美國的國土規模與我國相當,但其他因素均相去甚遠,法、德等歐洲國家僅就規模而言與我國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毋論其他。因此組織設計各有特點,不宜簡單的同美國這樣的大國類比,也不宜同歐洲那樣的小國類比。其次,政府組織的管理寬度同樣受上述因素的影響,究竟政府各個層級上合理、有效的管理寬度多大很難確定,因此,往往可能在實踐上導致增加管理寬度卻無法減少管理層次的悖論。例如,重慶的直轄並未改變現在四川省內的政府層級設置,新四川無論人口還是面積仍然很大,仍然可以抵得上歐洲的一些國家,其現行四級層次仍很難減少為三級,悖論由此產生。依次類推,按照某些所謂方案,深圳直轄、青島直轄、大連直轄,等等,都很難減少廣東、山東和遼寧的原有區劃和層級。

第二,戰略決定結構,組織結構應與時代背景下的組織戰略內容和戰略制定實施的特點相匹配。就時代背景而言,目前的中國正處於一個迅猛的城市化過程中。盡管這一過程在不同區域和不同階段進展很不平衡,但可以確定,與農業經濟相聯系的「縣制」將越來越淡化;相反,城市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作為行政區劃單位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形式和中堅力量,簡單否定「市制」是不可取的。但就我國的規模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全部城市是不現實的,省作為大區級行政單位,其統籌區域發展的作用仍無可替代,而省級單位過小則無法有效的發揮這種統籌領導作用,京、津、滬三個老直轄市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存在的某些發展「瓶頸」,在一定程度上就體現出這種矛盾。我國的國家戰略和戰略制定實施特點,是同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傳統和上層集中的決策制度傳統緊密相連的,制度傳統決定了戰略及其特點,進而要求相應的組織結構。比如,戰略的制定集中於上層,實施則需要一個從上到下一直延續到最基層的網路體系,這就決定了我國政府組織的層級鏈條不可能太短,改進管理效率的關鍵不在於壓縮鏈條本身,而在於為鏈條上不同層級的組織進行科學的職能定位,高層做正確的事情,中層正確的做事情,基層把事情做正確,這才是在行政區劃調整和政府層級設置問題上制定公共政策的基點。

第三,管理是組織中人的管理,建立一套既傳承我國制度傳統又符合現代管理理念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是推動政府再造、提高行政效率的根本,行政區劃調整和政府層級設置只有放在這個機制框架內考察才有意義。這樣一個制度體系,包括政府公務人員的職位分析、招募、甄選、錄用、工資薪酬、福利待遇、績效考核、培訓開發、晉升、退出等等,簡言之,即選、育、用、留、裁。特別是建立「裁」的機制,最難,也最為關鍵。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有效的機制,單靠縮省或者撤省等區劃調整政策,既無法減少地市這一政府層級,也無力承擔減少政府工作人員總量之重。此外,文化即人化是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問題上的基本觀點,文化也是管理中的重要因子。現行省制的文化認同感是千百年歷史延續的結果,大規模分割省制導致的文化混亂短期內將難以彌合。所謂縮省強縣論者,僅強調縣域的文化認同而忽視省域的文化認同是不妥當的。特別是在當今,市場日益擴大,人員流動頻繁,全國2000多個縣並非全部為人熟知,而省、市的身份認同感則要強烈的多,從這個意義上看,主觀臆想色彩濃厚的大規模省制區劃改變也應慎行。

基於政治制度演進的歷史考察,從現代管理學的視角看,本文的基本結論是:(1)當前,單獨的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特別是大規模改變省制的公共政策不可取;(2)全國范圍內的省縣直轄的體制目前缺乏現實條件,空想主義色彩過於濃厚;(3)處於城市化、工業化和信息化浪潮中的中國,一方面正經歷巨大的變革,另一方面結構性不平衡仍十分巨大,「縣——鄉體制」和「市——區」可能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並存,但適應城市化進程的後者是趨勢所在。因此,在縣制、市制上要有所比較,既不能簡單復古到「縣」,也不能強求冒進到「市」。(4)在行政區劃調整和政府層級設置上,從基層切入,以削減鄉鎮數量和內設機構、裁減縣級行政人員編制、直接減輕群眾負擔為突破口,試點現行、總結經驗、逐步推開,符合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漸進式改革模式和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總之,實現政府再造、提高行政效率,需要在創新制度傳統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系統推進。

⑧ 怎樣才能達到減少管理層次的目的

隨著行政管理人員素質的提高,綜合管理能力的增強、辦公手段的現代化,行政管理的幅度趨於逐漸擴大,使管理層次減少,從而達到精簡高效的目的。

⑨ 中國是否有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的必要

中國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在香港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中國的行政區 劃改革將在2015年內正式啟動,改革方案將於今後兩年內完成。改革後,中國設大約 50個省級政區,為此至少有4個城市將升格為直轄市。 中國現行行政區劃建制一般有4個層級,即省-市地州-縣-鄉鎮,少數地區在縣與 鄉鎮之間還派生出第5級管理層-區公所。如此繁多復雜的行政管理層次,居世界之最。 這種區劃費人費時,缺乏透明,不利溝通,影響效率,因此,對此加以簡化,已是勢 在必行。事實上,福建、江蘇、浙江和湖北等省已經開始了試點式改革,讓縣直接接 受省的領導,從而逐漸取消地級管理層,據說,效果良好。 在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劃多分為兩到3層。中央政府一般希望控制的層次越少越 好,中央的政令由此可以直達基層。秦代時就只設了郡、縣兩級。但到了清代,版圖 擴大,兩級管理不能奏效,管理級層升到3級,即省、府(州)、縣。 1949年以後,中國實行的是省-地區-縣-鄉鎮「虛四級制」,其中地區是虛的, 是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而不是一級政府。因此,有省長、縣長,卻沒有「地區長」。 省和縣都能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地區卻不行。 將啟動的行政區劃改革按照戴均良司長的總結將是沿著「縮省並縣、 省縣直轄、創新市制、鄉鎮自治」的原則來進行。 其中的重要舉措之一將是「撤並鄉鎮」。這項改革的試點也已於1999年開始, 目前,按照中國民政部的統計,全國25個省已經完成試點,即撤並鄉鎮一共7196個。 接下來,中國還將對規模過小的市、市轄區和縣進行調整。除少數邊疆地區的市、 市轄區和縣不做變動外,其它地區都應推進這項改革。 改革行政區劃的另一重點是「創新市制」,包括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增設直轄市逐 步劃小省份;通過市縣脫鉤、改革市管縣體制,減少行政管理層次。 按照中國「財經網」透露的消息,新增直轄市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必須是 大的區域里的首位中心城市,同現有直轄市保持一定距離。第二,人口不能少於200萬。 第三,經濟總量應高於全國大城市平均值,財政至少能夠自給自足。 1、北京都:現轄區域不變。 2、渤海省:由現天津市、現河北省秦皇島市、唐山市、承德市、廊坊市組成,省會天津。 3、遼東省:由現遼寧省大連市、丹東市、營口市、寬甸、桓仁、岫岩組成,省會大連。 4、遼寧省:由現遼寧除上述餘下地區,合現內蒙赤峰市、哲里木盟組成,省會沈陽。 5、吉林省:由現吉林合現內蒙興安盟組成,省會長春。 6、黑龍江省:由現黑龍江合現內蒙呼倫貝爾盟組成,省會哈爾濱。 7、雁雲省:由現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現河北省張家口市、淶源組成,省會大同。 8、平原省:由現河北省邯鄲市、刑台市、現河南省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新鄉市、 焦作市、濟源市、現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組成,省會安陽。 9。內蒙古自治區:由現內蒙古自治區除上述地區以外的地區組成,首府呼和浩特。 10。山西省:由現山西除上述地區外的地區組成,省會太原。 11。河北省:由現河北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石家莊。 12、膠東省:由現山東省青島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組成,省會青島。 13、淮海省:由現江蘇省徐州市、連雲港市、濱海、響水、灌南、宿遷市、現安徽省 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亳州市、現河南省商丘市、現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 濟寧市、荷澤市組成,省會徐州。 14、山東省:由現山東除上述地區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濟南。 15、上海都:包括現上海、現江蘇崑山、太倉,現浙江嘉興、寧波、舟山等地。 16、浙江省:由杭州市、桐廬、建德、淳安、湖州市、紹興市、現安徽黃山市、宣城 市、現江西婺源組成,省會杭州。 17、浙南省(東甌省或雁盪省)——由現浙江溫州市、台州市、麗水市、金華市、 衢州市組成,省會溫州。 18、江蘇省:由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淮安市、鹽城市組 成。省會江陰(靖江)。 19、揚子江省:由現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揚州市、現安徽省馬鞍山市、滁州 市、蕪湖市、巢湖市、銅陵市、池州市、安慶市、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組成,省會南京。 20、淮河省:由現安徽省六安市、阜陽市、現河南省周口市、駐馬店市、信陽地區 組成,省會潢川。 21、河南省:由現河南省除上述地區外餘下地區組成,省會鄭州。 22、襄(陽)荊(州)省(或淅川省):由現湖北省襄樊市、十堰市、荊門市、荊 州市、枝城組成,省會荊門。 23、三峽省:由現重慶市、現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州組成,省會重慶。 24、湖北省:由現湖北省除上述地區外餘下地區組成,省會武漢。 25、黔中省:由現湖南湘西州、懷化市、現貴州省銅仁地區、黔東南州組成,省會懷化。 26、嶺南省:由現湖南省衡陽市、郴州市、現廣東省韶關市、連縣、連山、陽山、 現江西省贛州市、吉安市組成,省會井岡山。 27、嶺西省:由現廣西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地區、現湖南省永州市組成,省會桂林。 27、湖南省:由現湖南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長沙。 28、江西省:由現江西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南昌。 29、廈汕省:由現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龍岩市、現廣東省汕頭市、潮州 市、梅州市組成,省會廈門。 30、福建省:由現福建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福州。 31、香港都:由香港、澳門、現廣東省珠海市組成。 32、廣南省:由現廣東省茂名市、湛江市、現廣西防城市、欽州市、北海市、玉林 市、貴港市、梧州市、賀州市組成,省會玉林。 33、廣東省:由現廣東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廣州。 34、廣西自治區:由現廣西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合現貴州興義州、雲南文山州 組成,首府南寧。 35、海南省:現海南省不變,省會海口。 36、秦巴省:由現四川省南充市、巴中市、達州市、廣安市、廣元市、現陝西省漢 中市、安康市組成,省會巴中。 37、金沙江省:由現四川省攀枝花市、涼山州、九龍縣、稻城縣、鄉城縣、現雲南 省東川區、昭通地區、麗江地區、迪慶州、永仁、元謀、組成,省會攀枝花。 38、南詔省(大理省):由現雲南省大理州、保山市、臨滄地區、德宏州、怒江州 組成,省會保山。 39、貴州省:由現貴州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貴陽。 40、四川省:由現四川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成都。 41、雲南省:由現雲南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組成,省會昆明。 42、陝西省:由現陝西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合現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組 成,省會西安。 43、甘肅省:由現甘肅省除上述地區外的餘下地區合內蒙額濟納旗組成,省會蘭州。 44、青海省:不變。 45、寧夏自治區:不變。 46、西藏自治區:不變。 47、北疆自治區:由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哈密地區、吐魯番市、昌吉 州、伊犁州、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組成,首府烏魯木齊。 48、南疆自治區:由現新疆巴音州、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咯什地區、克孜州組 成,首府咯什。 49、台灣省:不變。

⑩ 管理學中減少管理層次的方法有哪些

請耐心閱讀!
管理幅度設計的方法
管理幅度大與小各有千秋,那麼,處在一定客觀環境下的企業應如何確定具體的管理幅度呢?管理幅度設計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兩種。
1.經驗統計法
這種方法是通過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管理幅度進行抽樣調查,以調查所得的統計數據為參照,再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去確定管理幅度。
2.變數測定法
20世紀70年代,美國Lockhead公司對管理中依據的變數管理寬度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驗證了若干決定管理寬度的重要變數。 變數測定法是把影響管理幅度的各種因素作為變數,採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做法來確定管理幅度的一種方法。

管理幅度
管理學家格蘭丘納斯(Graicunas)指出,當增加一個下屬時,直接單獨聯系的數量按算術級數增加,而相應的聯系總數,由於加上直接團體聯系和交叉聯系,是按指數比例增加的。 格蘭丘納斯認為,控制幅度應限制在「至多5人,可能最好是4人」。但這一規則有一個例外,即在組織的基層從事例行工作時,員工相對其他部門的人而言接觸人員較少,監督工作不太復雜,則可以有一個較寬的控制幅度。而組織的較上層卻與此大不一樣。
編輯本段管理幅度設計的指導思想

Yintl(鷹騰咨詢)在「管理上市」系列叢書之《上市·策》中,對管理幅度設計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總結了管理幅度設計的指導思想。  1、管理幅度是有限的。  2、有效管理幅度不存在一種普遍適用的固定的具體人數,其大小取決於若干基本變數,也就是影響因素。  3、組織設計的任務就是找出限制管理幅度的影響因素,根據影響因素的大小,具體確定特定企業各級各類管理組織與人員的管理幅度。
編輯本段管理幅度設計考慮因素
對企業來說,確定管理幅度需考慮以下影響因素: 1.計劃制定的完善程度。事先有良好、完整的計劃,工作人員都明確各自的目標和任務,清楚自己應從事的業務活動,則主管人員就不必花費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從事指導和糾正偏差,那麼主管人員的管轄幅度就可以大一些,管理幅度大,管理層次就相對少一些;反之,計劃不明確不具體,就會限制一個管理人員的管轄范圍,管理幅度就相對較小。 2.工作任務的復雜程度。若主管人員經常面臨的任務較復雜,解決起來較困難,並對企業活動具有較大影響,則他直接管轄的人數不宜過多;反之,可增大管理幅度。 3.企業員工的經驗和知識水平。當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較強,管理經驗豐富,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可適當增加其工作量,加大管理幅度;同樣,下屬人員訓練有素,工作自覺性高,也可採用較大的管理幅度,讓他們在更大程度上實行自主管理,發揮創造性。 4.完成工作任務需要的協調程度。如工作任務要求各部門或一個部門內部需要協調的程度高,則應減少管理幅度,以較為高聳的結構為宜。 5.企業信息溝通渠道的狀況。當企業溝通渠道暢通,通訊手段先進,信息傳遞及時,可加大管理幅度。
編輯本段管理幅度設計的方法
管理幅度大與小各有千秋,那麼,處在一定客觀環境下的企業應如何確定具體的管理幅度呢?管理幅度設計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兩種。
1.經驗統計法
這種方法是通過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管理幅度進行抽樣調查,以調查所得的統計數據為參照,再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去確定管理幅度。
2.變數測定法
20世紀70年代,美國Lockhead公司對管理中依據的變數管理寬度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驗證了若干決定管理寬度的重要變數。 變數測定法是把影響管理幅度的各種因素作為變數,採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做法來確定管理幅度的一種方法。
編輯本段影響管理幅度的因素
綜合和發揚兩種基本組織形態的優點,要求確定合理的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由於管理層次的多少取決於管理幅度的大小,因此後者便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具體確立組織的管理幅度和層次時,我們只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系: 1.在被管理人員確定的情況下,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則管理層次越少;反過來,管理幅度越小,則管理層次越多。 2.管理幅度與管理的政務和事務的難易程度和規范程度有關。管理的事務越難、越不規范,則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如管理的事務較容易,且規范、穩定,變化小,不需要創造性,則管理幅度可大些。 3.管理幅度與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進程度有關。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進,則管理幅度可大些。否則,就可小些。 4.管理幅度與被管理對象有關。被管理人員素質高、責任心強,能獨立勝任工作且忠於組織,、則管理幅度可大些。否則,可小些。 5.不同管理層次和工作性質。管理幅度也應有差別。 6.管理幅度與組織法規健全與否有關。對於一個法規、程序健全的組織,幅度就可大些。
編輯本段造成結果
一般來說,管理幅度越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越復雜。法國數學家格雷卡耐斯研究提出:管理幅度與關系數成指數函數關系,即下屬數量按等差級數增加,則關系數按幾何級數增加。這就提示我們,一個管理者如果管理的下屬太多,就會引起復雜的人際關系。因此,一方面要把幅度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另一方面要加強部門和人員之間的溝通。 管理幅度與層次適度還要求盡量減少幅度和層次。這樣可以避免政出多門,二可以簡化辦事程序,從而提高行政效能。前面提到,管理幅度和層次有較大的彈性,但對於公共行政組織來說,還是應盡量保持相對穩定.並用法規形式固定下來,這樣才能防止機構和人員不斷膨脹、部門之間扯皮現象發生和職責不清。 任何組織都需要解決主管人員直接指揮與監督的下屬數量問題,但在同樣獲得成功的組織中,每位主管直接管轄的下屬數量卻往往是不同的。根據孔茨和奧唐奈的介紹:美國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任盟軍歐洲部隊最高司令官時,有三名直屬下級,而這三名下屬沒有一人有多於四名下屬的;1975年,通用汽車公司的總經理有兩名執行副總經理和一個由13名副總經理組成的小組向他直接報告工作;同年一家管理較好的運輸公司的最高主管直接領導七名主要下屬……這些事實表明。努力去確定一種適用於任何組織的管理幅度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可能有結果的。「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工作內容、工作能力、工作環境與工作條件。
1.工作能力
主管的綜合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強,則可以迅速地把握問題的關鍵,就下屬的請示提出恰當的指導建議,並使下屬明確地理解,從而可以縮短與每一位下屬在接觸中佔用的時間。同樣,如果下屬具備符合要求的能力,受過良好的系統培訓,則可以在很多問題上根據自己的符合組織要求的主見去解決,從而可以減少向上司請示、佔用上司時間的頻率。這樣,管理的幅度便可適當寬些。
2.工作內容和性質
(1)主管所處的管理層次。主管的工作在於決策和用人。處在管理系統中的不同層次,決策與用人的比重各不相同。決策的工作量越大,主管用於指導、協調下屬的時間就越少,而越接近組織的高層,主管人員的決策職能越重要,所以其管理幅度要較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小。 (2)下屬工作的相似性。下屬從事的工作內容和性質相近,則對每人工作的指導和建議也大體相同。這種情況下,同一主管對較多下屬的指揮和監督是不會有什麼困難的。 (3)計劃的完善程度。下屬如果單純地執行計劃,且計劃本身制定得詳盡周到,下屬對計劃的目的和要求明確,那麼,主管對下屬指導所需的時間就不多;相反,如果下屬不僅要執行計劃,而且要將計劃進一步分解,或計劃本身不完善,那麼,對下屬指導、解釋的工作量就會相應增加,從而減小有效管理幅度。 (4)非管理事務的多少。主管作為組織不同層次的代表,往往必須佔用相當時間去進行一些非管理性事務。這種現象對管理幅度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3.工作條件
(1)助手的配備情況。如果有關下屬的所有問題,不分輕重緩急,都要主管去親自處理,那麼,必然要花費他大量的時間,他能直接領導的下屬數量也會受到進一步的限制。如果給主管准備了必要的助手,由助手去和下屬進行一般的聯絡,並直接處理一些明顯的次要問題。則可以大大減少主管的工作量,增加其管理幅度。 (2)信息手段的配備情況。掌握信息是進行管理的前提是利用先進的技術去收集、處理、傳輸信息,不僅可幫助主管更早、更全面地了解下屬的工作情況,從而可以及時地提出忠告和建議,而且可使下屬了解更多的與自己工作有關的信息,從而更能自如、自主地處理分內的事務。這顯然有利於擴大主管的管理幅度。 (3)工作地點的相近性。不同下屬的工作崗位在地理上的分散,會增加下屬與主管以及下屬之間的溝通困難,從而會影響主管 直屬部下的數量。
4.工作環境
組織環境穩定與否會影響組織活動內容和政策的調整頻度與幅度。環境變化越快,變化程度越大,組織中遇到的新問題越多,下屬向上級的請示就越有必要、越經常;相反,上級能用於指導下屬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卻越少,因為他必需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環境的變化,考慮應變的措施。因此,環境越不穩定,各層主管人員的管理幅度越受到限制。
編輯本段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
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是組織結構的基本范疇。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是影響組織結構的兩個決定性因素。幅度構成組織的橫向結構,層次構成組織的縱向結構,水平與垂直相結合構成組織的整體結構。在組織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通常成反比例關系,即管理幅度寬,則管理層次少,反之亦然。
(一)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又稱控制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所能夠直接領導、指揮和監督的下級人員或下級部門的數量及范圍。決定管理幅度寬窄的主要因素一般有三個: (1)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性格、知識、才幹、精力、經驗、習慣、年齡、動機、作風等; (2)組織的正式規定,如規章、制度、規劃、紀律、責任、待遇、慣例以及技術設備、氛圍、人際關系、權力的集中程度等; (3)社會的總體發展水平、社會對組織的需求、社會道德風尚及意識形態,以及與組織有關的家庭或家族意志等。 管理幅度與專業化的橫向分工相聯系,國家行政組織分工採用的基本標准主要有: (1)按職能劃分,即將性質相同或相似的工作歸類組成一個組織單位,由該單位全權負責處理這一類行政事務。這有利於權力統一、責任明確、提高效率,但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造成協調困難、妨礙綜合優勢發揮。 (2)按程序劃分,即按工作程序或設備技術標准組建單位。其優點是有利於充分利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術,促使有效的技術合作,節省人財物力。其缺點是有可能造成技術官僚傾向,重視技術手段輕視法律政策,淡化公共行政的社會公益目的等。 (3)按地域劃分,即按自然、社會和歷史條件劃分行政區域,在此基礎上組建行政單位,轄區一切行政事務均由其掌理。這種劃分行政權力集中,因地制宜,有利於照顧地方利益和反映地方意見,但處理不當也可能出現地方本位主義或挾地自重現象,妨礙國家的整體進步和發展。 (4)按人或物劃分,即以管轄對象(人或物)為劃分標准組建行政單位。這種劃分好處是對象明確、職責清楚,有利於不受干擾、全力以赴,但也可能肢解行政職能、割裂機體,妨礙整體行政功能。
(二)管理層次
管理層次亦稱管理層級,是指組織的縱向等級結構和層級數目。管理層次是以人類勞動的垂直分工和權力的等級屬性為基礎的。不同的行政組織其管理層次的多寡不同,但多數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級或高、中、低、基層四級。前者如通用的部、局、處三級建制,後者如國務院、省政府、縣政府、鄉政府四級領導體制。但無論哪一種層次組建方式,其上下之間都有比較明確和嚴格的統屬關系,都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結構。
編輯本段管理寬度確定的方法
70年代,美國洛克希德導彈與航天公司(Lockhead)對管理中依據的變數與管理寬度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驗證了若干決定管理寬度的重要變數。這些變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職能的相似性? 指一名主管人員領導下的各部門或人員所執行的職能的異同程度。顯然,下屬職能相似程度高,則管理寬度可較大。? 2.地區的鄰近性? 指一位主管人員領導下的單位或個人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分散程度。下屬較為集中的,管理寬度可較大。? 3.職能的復雜性 指要完成的任務和要管理的部門的特點和工作性質的難易程度。? 4.指導與控制的工作量? 它包括領導一方與被領導一方的工作能力、業務熟練程度、需要訓練的工作量、授權的多少,以及需要親自關心的程度等。? 5.協調的工作量? 指本單位與上級單位、同級單位之間,以及與下屬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所需花費的精力和時間。? 6.計劃的工作量? 指用來反映主管人員及其所在單位的計劃工作職能的重要性、復雜性和時間要求。 在明確了決定管理寬度的變數依據之後,該公司把這些變數按困難程度分成五級,每級規定一個權數,表示影響管轄人數的重要程度。 ?總之,管理寬度問題存在於各類、各級組織之中,它是研究和具體設計組織結構時要考慮的最基本的問題。我們知道,管理寬度的確定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但這諸方面因素影響程度的不同,決定了管理寬度的彈性是很大的,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值。因此,這就要求處於各級主管職位的主管人員應根據本單位的具體情況,隨機制宜地考慮各種影響因素,運用各種方法,來確定自己理想的管理寬度。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