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學法規提高

學法規提高

發布時間: 2020-12-14 11:02:54

Ⅰ 如何學習法律

高效聽課方法: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高效記憶方法: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總結提升方法: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
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
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
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Ⅱ 如何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養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高校不可隨波逐流,應堅持獨立的學術精神和辦學理念,消除學術泡沫,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更加註重與哲學、史學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融合,更加註重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層面來解讀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將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則融化在大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因此,提高法律素養要重視法律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注意借鑒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努力營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圍,促進法律知識與法治文明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一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有法必依,切實維護法律尊嚴;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屈服於特權,努力消除司法腐敗。以此,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許可權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約束。

Ⅲ 如何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身法律修養並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一篇小論文

通過學習法律知識,使我們更進一步懂得了法律的意義,真正領會了法律的精神,在今後工作中,我們要以維護一方平安為目標,真正做到把矛盾控制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為促進經濟發展,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Ⅳ 怎樣才能提高法律意識

對於大學生來說, 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它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我們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這種反應和體驗是積極的,能動的。

近年來學生犯罪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有沉迷於網路游戲,模擬網路殺人游戲殺人的;還有因為打牌而把舍友都殺了的馬加爵;將硫酸潑向熊貓的清華學生劉洋……這許許多多的學生犯罪案例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的同時,也不得不使我們反思,造成這些悲劇的原因是什麼?怎麼樣去提高我們學生的法律意識,避免走入歧途?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不得不反駁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式,法律課上內容單調,課堂過於單板,老師授課的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法律課的課時相對來說也比較少,要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很精湛的學到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識是很不現實的。這就是現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學習法律知識興趣不大的一大原因。

1、首先,高校要重視對學生法律課的講授,增加學時,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

2、其次,學校要為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創造氛圍,為學生提高法律意識提供更多的機會。

3、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4、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教育工程,法律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關心的問題。

Ⅳ 學習法律的重要意義

通過學習法律只是,可以使自己的法律意識有所提高,能夠領悟到法律的深層內涵回,處理事情一般會理性答些,從而可以使大學生思想產生質的轉變。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講解很多鮮活生動的案例,使理解到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掌握了基本的法學知識,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范,理解和實踐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的依法制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做為新一代的大學生,作為21世紀的中國的建設者,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加強自我修養,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通過學習經濟法規,學習合同法,學習婚姻法等。可以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到權利和義務,使能夠在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正確的行使權利,正確的履行應盡的義務。在學習工作過程中,更能正確地遵守法律規定,使更能夠在工作生活中免受困擾,保護自身生命財產安全。

Ⅵ 學習法律法規,增加道德修養的好句子,作為主持的開場和結尾,活動主題就是學習法律法規,增加道德修養

你好,我來為你解答:
1、道德產生的條件
首先,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其次,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際的。

2道德的功能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 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3大學生與誠信道德
誠信是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基礎。
誠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
誠信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

4加強道德修養的途徑與方法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
其次,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思想教育體系,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開設相應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並設立專項研究機構,根據學生狀況因材施教。我們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建設者。最後,加強大學生學英模、趕先進,自覺提高道德修養的學習氛圍

5公共生活的特徵
活動范圍的廣泛性。 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公共社會的場所和領域不斷的擴展,從傳統的公交車,影劇院,圖書館,公園,集體宿舍等到新興的證券案交易所,人才市場等,特別是網路是人們的公共生活進一步擴展到虛擬世界。人們即使足不出戶,也可以通過電話,網路等現代通信工具介入社會公共生活。 活動內容的公開性。 公共生活是社會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眾性生活,它能為社會全員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它涉及的內容是公開的,沒有秘密可言。因此,為了提高公共生活質量,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對自己的公共生活行為負責。 交往對象的復雜性。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由於生產力不發達,人們往往是在熟人社會中活動,交往圈很小,人際關系也比較簡單和清晰;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使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對象不再局限於熟識的人,而是進入公共場所的人任何人,因此,公共生活領域想一個陌生人社會,增加了人際交往信息的不對稱性和行為後果的不可預期性,從而造成了交往對象的復雜性。 活動方式的多樣性。 當代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也極大的豐富了人們公共生活的內容和方式。主要表現為公共場所的增加和公共設施的完善,給公共生活的內容和方式提供良好的條件。

6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7社會公德的建設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准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因此,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也是作為公民應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對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作了明確規范。 1、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人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則。在人們的互相交往中,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現。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講文明禮貌能促進人們的團結友愛,是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道德橋梁。 講文明禮貌是社會文明和個人道德修養的標志之一。人的行為舉止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每一個自尊自愛的人都應當把講究個人禮儀當作獲取成功的素質去培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仍會看到種種不講文明禮貌的現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失禮不道歉,無理凶三分,騎車撞倒人後揚長而去,乘車爭先恐後,在公共汽車上見老人或抱小孩的婦女不讓座……如此等等,都是不講文明禮貌的表現,必須認真克服。 文明禮貌包含的內容和要求很多,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禮貌的要求和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更新。例如,中華民族歷來有好客的傳統,「有客上門,當降階而迎」,但是現代社會探親訪友不僅要輕聲敲門,而且需提前通過電話等形式預約。另外,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們與外國友人的交往越來越多,必須了解、掌握對方的風俗習慣,尊重對方的禮儀。 2、助人為樂 當一個人身處困境時,大家樂於相助,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給予熱情和真誠的幫助與關懷,這就是助人為樂。 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人際交往中生活,每個社會成員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一些困難、矛盾和問題,都需要別人的關心、愛護,更需要別人的支持、幫助。如果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能主動關心、幫助他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使助人為樂在社會上蔚然成風,那麼,你就能隨時隨地得到他人的幫助,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這個意義上講,「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愛護他人,幫助他人。具體來說應做到:一是「我為人人」。每個人都應該從乘車讓座、幫助殘疾人過馬路等小事做起,養成關心他人的習慣。二是「遇難相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他人發生不幸、出現困難時,熱情幫助,為其分憂解難。三是「見危相救」。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凶時,遇到有人恃強凌弱時,遇到意外險情等危急情況時,每個公民都應該挺身而出、捨己救人、弘揚正氣。近年來,我市先後涌現了秦炳奎、張東京、左寶忠、盛曉虹等一批見義勇為的模範人物,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四是熱心公益。社會公益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與每位公民息息相關。每個公民都要關注和支持社會公益,多獻一點愛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會生活中做一個熱心人,如賑災救荒、捐資助學、義務獻血、為社會福利事業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3、愛護公物 公共財物包括一切公共場所的設施,它們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種服務和便利的物質保證。對待公共財物是愛護、保護,還是浪費、破壞,是一個公民有沒有社會主義道德的反映。每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一要愛護本單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佔用公家的財物,不化公為私。但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不愛護機器、設備;有些人在家裡千方百計節約用電、用水,在單位卻對「長明燈」、「長流水」滿不在乎,視而不見;有些人甚至化公為私,隨意佔用公家財物,並認為「公家的東西不拿白不拿」。二要愛護公共設施,如電話亭、路燈及有關通信線路、交通設施等,還要包括保護文物古跡,使其為更多的人服務。有些人不注意愛護公共設施,我們遺憾地看到:街頭的公益廣告牌被故意損壞,宣傳櫥窗的玻璃被人為破壞,市區新公園內設置的幾只「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經成了「殘廢」;一些人就是喜歡在公園、文物古跡等地「信手題詞」;有的人甚至把公共設施視為「發財致富的源泉」,惡意偷盜窨井蓋,導致夜間行人受傷致殘。三要敢於同侵佔、損害、破壞公共財物的行為作斗爭。有些人經常抱怨公用設施差,但是對隨意破壞、損害公共設施的行為無動於衷,視而不見,見而不問。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同侵佔、損害、破壞公物的行為作斗爭,時時、處處關心和愛護公共財物.....

8公共生活中法律規范的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9網路生活中的道德
正確使用網路工具
健康進行網路交往
自覺避免沉迷網路
養成網路自律精神

10大學生的擇業觀與就業觀
擇業觀:
樹立崇高職業理想,重視人生價值實現
打下堅實基礎,做好充分准備
服從社會需要,追求長遠利益
創業觀:
一是要有積極創業的思想准備
二是要有勇敢創業的勇氣
三是要有提高創業的能力

11勞動者得權利
1、擇業權;
2、勞動報酬權和社會保險權;
3、勞動保護權;
4、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權;
5、申訴權;
6、依法組織和參加工會、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等
7、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12法律的本質首先,反映工人階級的意志;其次,集中體現了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聯盟。也反映了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要求祖國統一的願望。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的表現。只有在自己的先鋒隊的領導下,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起來,才能形成統一的有組織的力量,並使自己的意志正確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13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權利與義務在結構上是對立統一,在功能上是互補互進的。
權利與義務是密不可分的

1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法律確認和保護公民在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處於平等的地位,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

15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
黨的領導原則
人民民主原則
公民權利原則
法治原則
民主集中制原則

16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權利
平等權
政治權利和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權
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和取得國家賠償權
社會經濟權
文化教育權
特定主體權利

17我國的國體和政體
國體(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專政
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8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1)自願原則(2)平等原則(3)公平原則(4)等價有償原則(5)誠實信用原則
(6)禁止濫用權利的原則

19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指自然人得通過自己的獨立行為取得和行使權利、設定和履行義務的資格。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有兩個顯著特點:
1、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法律賦予的一種資格,不是由其自行決定的,非依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限制或剝奪。
2、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以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和認識能力即意識能力為依據。
20法人成立的條件
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經營場所;(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上述《民法通則》的規定將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也作為法人的條件,但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更主要地體現為法人成立後的特徵。因此,不應當認為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法人成立的條件。

21消費者與經營者發生權益爭議時的解決途徑
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二)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2刑法的基本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
平等適用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23犯罪定義及犯罪構成
犯罪定義:
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從犯罪的法律特徵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是觸犯刑律、具有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的實質概念是從犯罪的社會內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犯罪概念,即在犯罪概念的規定中,既揭示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又強調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徵,使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和法律形式特徵統一在同一個犯罪概念之中。
犯罪構成:
犯罪主體
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客體
犯罪客觀方面

24故意犯罪形態故意犯罪形態是指故意犯罪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出現結局所呈現的狀態,即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與犯罪既遂

Ⅶ 如何做到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學習

一 端正態度,擺好位置。法律法規眾多,學習枯燥無味,學習者要端正學習態度,虛心學習,認真理解法律條文的規定。

二 從基礎學起。學習法律法規,要從基礎理論學起,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培養理論素養,在涉及到具體問題運用法律條文時就會得心應手。
三 堅持學習。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法律法規也隨之不斷更新,幾乎每天都有生效的法律法規,所以要想學好法律,一定要堅持不斷學習,隨時掌握最新動態,比如一個法律已經廢止很多年了,你還拿來適用,就會被當作笑話了。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