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與違法
㈠ 違約與違反合同是一回事嗎,根本違約和非根本
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違約的約定不一定有書面合同,更寬泛。但違法合同的話版,肯定是有合同的權,舉例來說一人在商場受傷,商場就可能違約(安全保障義務),但說違反合同就不太合適。
按照違約行為是否完全違背締約目的,可分為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完全違背締約目的的,為根本違約。部分違背締約目的的,為非根本違約。同樣一個違約行為,可能導致根本違約,也可能是非根本違約。根本違約承擔的違約責任重,非根本違約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相對輕一些。
㈡ 違約金超出法律規定違法嗎
在履約過程中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約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關於違約金調整具體規則和基本原則的規定。具體規則:(1)以實際損失為基礎;(2)兼顧合同履行情況;(3)當事人的過錯;(4)合同履行的預期效益。基本原則: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這是調整違約金所應遵循的,也是衡量違約金調整是否正確最終最高的判斷標准。如果違約金調整後違背了該兩條原則,其裁判結果都是錯誤的。畢竟具體規則必須要在基本原則的指導下適用。關於違約金是否過高的判斷標准。此規定也屬於具體規則的范疇,也應在基本原則的指導下適用。在適用時不能拘泥、僵化,以為凡是超過損失30%的,都認為是過分高於所造成的損失。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㈢ 法律責任的產生原因限於違法和違約。對錯,為什麼
法律責任的產生原因除違法和違約外,還有法律規定,即無過錯責任或叫嚴格責任,指僅僅由於出現了法律所規定的法律事實,就要承擔某種法律責任。
㈣ 違法違約行為與違約行為之間的區別
違法犯罪是刑事案件,違約是民事糾紛,性質不同
㈤ 在經濟交往中,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由於一方違約或違法致使對方遭受經濟損失的風險稱為
信用風險。
㈥ 侵權責任與違法責任的區別與聯系
盡管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競合現象並不能抹煞兩類責任之間的區別,也不應導致兩種責任制度的完全融合。由於兩類責任在法律上存在著重大的差異,因此對兩類責任的不同選擇將極大地影響到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換言之,是依合同法提起合同之訴,還是依侵權法提起侵權之訴,將產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後果。具體來看,兩類責任的區別主要體現是:
(1)舉證責任上的不同。在合同之訴中,受害人一般對違約方違約不負舉證責任,而違約方必須證明其沒有過錯,否則,將推定他有過錯。在侵權之訴中,侵權行為人通常不負舉證責任,受害人必須就其主張舉證,當然對某些侵權行為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但這畢竟只是特殊現象。
(2)義務內容的區別。合同的義務內容往往是根據合同當事人的意志和利益關系確定的。在侵權行為中,不存在法定的義務內容由當事人的利益關系決定的問題。所以,某些形式上的雙重違法行為,依據侵權法規定已經構成違法,但依據合同法卻可能尚未達到違法的程度,如果當事人提起合同之訴,將不能依法受償。
(3)責任構成要件和免責條件不同。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就應承擔違約責任。但是,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
(4)責任形式不同。違約責任採取違約金等多種形式。而侵權責任主要採取損害賠償的形式,損害賠償是以實際發生的損害為前提條件的。此外,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但侵權責任不可能通過此種辦法來解決。
(5)責任范圍不同。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且法律常常採取可預見性標准來限定賠償的范圍。對於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其賠償范圍不僅應包括直接損失,還應包括間接損失。
(6)對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在合同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致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對債權人負責,然後才能向第三人追償。而在侵權責任中,行為人僅對自己的過錯致他人損害的後果負責。
(7)訴訟管轄不同。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由上可見,由於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因此,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不法行為承擔何種責任將導致不同的法律後果的產生,並嚴重影響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
3.責任競合的處理
從各國立法和判例看,在處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方面,主要採取了兩種方法:(1)禁止競合制度。這一制度以法國等國為代表,認為合同當事人不得將對方的違約行為視為侵權行為,只有在沒有合同關系存在時才產生侵權責任。(2)允許競合制度。這種方式以德國等國代表,認為合同法與侵權法不僅適用於典型的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而且共同適用於雙重違法行為。我國《合同法》採取了第二種方法,即允許責任競合,允許受害人就兩種請求權作出選擇。
在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時,受損害方有權作出選擇,即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規定請求侵害方承擔違約責任(違約損害賠償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規定(主要是《民法通則》關於侵權責任的規定)請求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受害人將依法直接產生基於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的雙重請求權,當然可以選擇上述其中一項請求權來行使。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允許受害人選擇適用的法律和請求權,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和制裁不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