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三違處分 » 丹陽司徒王國寶違法

丹陽司徒王國寶違法

發布時間: 2021-02-25 11:52:35

『壹』 丹陽市眾信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怎麼樣

丹陽市眾信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是2009-12-03在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注冊成立的專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屬,注冊地址位於丹陽市司徒鎮丹伏路8號。

丹陽市眾信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11816978936881,企業法人王國寶,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丹陽市眾信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面向「三農」發放小額貸款、提供融資性擔保、開展金融機構業務代理以及其它業務,以及經省主管部門審批的其他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江蘇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69318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20家。

丹陽市眾信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丹陽市眾信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貳』 《世說新語》記載王、謝兩大家族的重要人物

太多了。因為這本書里大部分講的就是世家的故事,而世家又以王謝為代表。僅列舉王家人:
王安豐(見王戎)
王安期(見王承)
王北中郎(見王坦之)
王伯輿(見王廞)
王弼(王輔嗣)2/99、
4/ 6、4/ 7、4/8、
4/10、8/98、 8/110
王彪之(叔虎、虎犢)
26/ 8、26/14
王彬(世儒)7/15
王參軍(見王承)
王粲(仲宣)17/1
王操之(子重) 9/74
王敞 9/18
王昶(文舒、司空)19/15
王車騎(見王洽)
王忱(佛大、王大、阿大、王荊州、王建武)
1/44、 3/24、 5/66、
7/26、 7/28、 8/150、
8/153、 8/154、10/22、
10/25、23/50、23/51、
23/52、31/ 7、34/ 8
王承(安期、王參軍、王東海)
王丞(見王恭)

王丞相(見王導)
王澄(平子、阿平)
王螭(見王恬)

王處之(文將、阿智)
王處仲(見王敦)
王大(見王忱)
王大將軍(見王敦)
王丹陽(見王混)
王導(茂弘、阿龍、王丞相、王公、司空)
王東亭(見王珣)

王東海(見王承)
王睹(見王爽)
王敦(處仲、阿黑、王大將軍)
王恭(孝伯、王寧、王丞)
王苟子(見王修)
王光祿(見王含)
王廣(公淵)19/9
王國寶 10/25、32/ 3、
32/ 4、34/ 8
王含(處弘、王光祿)
2/37、 5/28、 7/15
王和之(興道)26/32
王茂弘(見王導)
王侯(見王渾)
王胡之(修齡、王司州、阿齡) 2/81、 5/52、
7/27、 8/82、8/125、
8/129、 8/131、8/136、
9/47、 9/60、 9/85、
13/12、14/24、16/ 4、
31/ 3、36/ 3
王懷祖(見王述)
王黃門(見王徽之)
王徽之(子猷、王黃門)
6/36、 8/132、8/151、
9/74、 9/80、17/16、
23/39、23/46、23/47、
23/49、24/11、24/13、
24/15、24/16、25/43、
25/44、25/45、26/29、
26/30
王薈(敬文、王小奴、王衛軍)6/26、6/38、23/48
王惠(令明、王尚書)
19/31
王混(奉正、王丹陽)
25/42、
王渾(長源)1/21
王渾(玄沖、王侯、王司徒、京陵侯)8/17、19/12、
19/16、25/8、33/2
王濟(武子)2/24
2/26、 3/ 5、 4/72、
5/11、 8/17、14/14、
17/ 3、19/12、20/ 4、
25/ 6、25/ 8、29/1、
30/ 3、30/6、/30/9
33/2
王季胤(見王詡)
王經19/10
王經母19/10
王荊產 2/67
王荊州(見王忱)
王敬仁(見王修)
王敬倫(見王劭)
王敬豫(見王恬)
王君夫(見王愷)
王堪(世胄)8/139
王愷(君夫)
30/ 4、30/ 5、30/ 6、
30/ 7、30/ 8、36/ 2
王藍田(見王述)
王朗1/12、1/13
王烈(陽秀)8/139
王陵36/6
王凌(彥雲)5/4、19/9
王臨之(仲產、阿林、東陽)4/62、8/120
王領軍(見王洽)
王淪(太沖、參軍)
25/8
王莽 5/57
王眉子(見王玄)
王濛(仲祖、王長史)
2/54、 2/66、 2/68、
3/18、 3/21、 4/22、
4/42、 4/55、 4/56、
4/83、 5/49、 5/51、
5/54、 5/65、 7/17、
7/18、 8/40、 8/76、
8/81、 8/83、 8/84、
8/86、 8/87、 8/92、
8/94、 8/98、 8/109、
8/110、 8/115、8/121、
8/127、8/133、 9/30、
9/36、 9/42、 9/43、
9/44、 9/47、 9/48、
9/73、 9/76、 9/77、
9/84、14/21、14/26、
14/29、14/31、14/33、
17/10、23/32、23/33、
23/54、25/24、25/29、
25/34、26/13、26/22
王謐(雅遠、王武岡)
9/83
王彌(見王珉)
王珉(僧彌、阿彌、王彌、小令)
3/24、 3/25、 4/64、
6/38、 8/152、10/22
王明君 19/ 2
王訥(文開)14/21
王訥之(永言)4/62
王寧(見王恭)
王凝之(王江州)
2/71、19/26、19/28
王彭之(安壽、虎豘)
26/ 8
王平子(見王澄)
王平北(見王乂)
王僕射(見王愉)
王齊(見王熙)
王耆之(修載)
8/122、36/ 4
王洽(敬和、王領軍、王車騎)8/114、8/141、
9/83、14/33、23/44
王廞(伯輿)23/54
王濬沖(見王戎)
王戎(濬沖、王安豐)
1/16、 1/17、 1/19、
1/20、 1/21、 2/23、
6/ 4、 6/ 5、 6/ 6
8/ 5、 8/ 6、 8/10、
8/13、 8/14、 8/16、
8/22、 8/24、 8/29、
9/ 6、14/ 6、14/11、
14/15、17/ 2、17/ 4、
23/ 1、23/ 8、23/14、
23/32、24/ 2、25/ 4、
29/ 2、29/ 3、29/ 4、
29/ 5、34/ 4、35/ 6
王汝南(見王湛)
王僧彌(見王珉)
王僧恩(見王禕之)
王尚書(見王惠)
王劭(敬倫、大奴)
6/26、14/26
王氏(桓沖妻、王恬女)
19/24
王侍中(見王楨之)
王舒(處明)
7/15、 8/46
王叔虎(見王彪之)
王述(懷祖、王藍田、宛陵)4/22、 5/47、
5/58、 8/62、 8/74、
8/78、 8/91、 8/143、
9/23、 9/47、 9/64、
24/10、26/15、27/12、
31/ 2、31/ 5、36/ 5
王爽(王睹)4/101、
5/64、 5/65、 6/42
王思道(見王楨之)
王司州(見王胡之)
王司徒(見王渾)
王肅之(幼恭、王咨議)
25/57
王綏(萬子) 1/42、
8/29、 9/6、17/ 4
王邃(處重)8/46
王太尉(見王衍)
王坦子(文度、王中郎、安北、王北中郎)
2/72、 2/79、 2/99、
4/35、 5/46、 5/47、
5/58、 6/27、 6/29、
6/30、 8/126、8/128、
8/149、 9/10、 9/52、
9/53、 9/63、 9/72、
9/83、21/10、23/38、
25/46、25/52、26/21、
26/25、26/31、27/12
王恬(敬豫、阿螭、王螭) 1/29、 8/106、
14/25、24/12、31/ 3
王衛軍(見王薈)
王文度(見王坦之)
王武子(見王濟)
王武岡(見王謐)
王熙(王齊)6/42
8/ 1、30/11
王羲之(逸少、王右軍、王臨川)2/62、
2/69、 2/70、 4/36、
5/25、 5/61、 6/19、
6/28、 8/55、 8/72、
8/77、 8/80、 8/88、
8/92、 8/96、 8/100、
8/108、 8/120、 8/141、
9/28、 9/29、 9/30、
9/47、 9/55、 9/62、
9/85、10/20、14/24、
14/26、14/30、16/ 3、
18/ 6、19/25、19、26、
19/31、25/54、26/ 5、
26/ 8、16/19、26/20、
27/7、30/12、31/ 2、
36/ 5
王獻之(子敬、阿敬、王令)1/39、2/86、
2/91、5/59、5/62、
6/36、6/37、8/145、
8/146、8/148、8/151、
9/70、9/74、9/75、
9/79、9/80、9/82、
9/86、17/14、17/15、
17/16、24/15、24/17、
25/50、25/60、31/6
王祥(休徵、太保)
1/14、1/19、9/6
王孝伯(見王恭)
王小奴(見王薈)
王興道(見王和之)
王修(敬仁、王苟子)
4/38、 5/57、 4/83、
8/76、 8/123、 8/134、
8/137、 9/48、 9/53、
10/20、25/39
王修齡(見王胡之)
王玄(眉子)
7/12、 8/35、 8/36、
9/ 6、26/1
王修載(見王耆之)
王詡(季胤) 14/15
王緒10/25、32/ 4
王珣(元琳、阿瓜、王東亭、法護)2/102
3/25、 3/26、 4/64、
4/90、 4/91、 4/95、
4/96、 6/39、 7/28、
8/147、9/41、 9/83、
10/22、11/ 7、14/34、
17/14、17/15、22/ 3、
25/60、26/24、32/ 3、
32/4、36/ 6
王雅32/ 3
王衍(夷甫、王太尉)
2/23、 4/11、 4/12、
4/13、 4/18、4/19、
5/20、 6/ 8、 6/ 9、
6/11、 6/12、 7/ 4、
7/ 5、 8/16、 8/21、
8/24、 8/25、 8/27、
8/31、 8/32、 8/37、
8/46、 9/ 6、 9/ 8、
9/ 9、 9/10、 9/15、
9/20、10/ 8、10/ 9、
10/10、14/ 8、14/10、
14/15、19/17、24/ 6、
25/29、26/ 1、26/11、
王乂(叔元、王平北)
1/26、 7/ 5
王廙(世將、平南)
36/3、36/4
王夷甫(見王衍)
王逸少(見王羲之)
王禕之(僧恩) 9/64
王應(安期)
7/15、 8/96
王穎9/18
王永言(見王訥之)
王右軍(見王羲之)
王右軍夫人19/31
王愉(王僕射)1/42
王元琳(見王珣)
王悅(長豫) 1/29、
8/96、25/16、29/ 7
1/26、7/5
王蘊(阿興、王光祿)
7/26、8/137、23/35、
25/54
王湛(處仲、王汝南)
8/17、19/15
王長史(見王濛)
王長豫(見王悅)
王楨之(公幹、思道、王侍中、王主簿)

『叄』 晉書 司馬道子傳在哪裡

《晉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三十四·司馬道子傳》
簡文帝七子:王皇後生會稽思世子道生、皇子俞生。胡淑儀生臨川獻王郁、皇子朱生。王淑儀生皇子天流。李夫人生孝武帝、會稽文孝王道子。俞生、朱生、天流並早夭,今並略之。
會稽思世子道生,字延長。帝為會稽王,立道生為世子,拜散騎侍郎、給事中。性疏躁,不修行業,多失禮度,竟以幽廢而卒,時年二十四,無後。及孝武帝即位,嘗晝日見道生及臨川獻王郁,郁曰:「大郎飢乏辛苦。」言竟不見。帝傷感,因以西陽王錄玄孫珣之為後。珣之歷吳興太守。劉裕之伐關中,以為諮議參軍。時帝道方謝,珣之為宗室之美,與梁王珍之俱被害。
……
會稽文孝王道子,字道子。出後琅邪孝王,少以清澹為謝安所稱。年十歲,封琅邪王,食邑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一戶,攝會稽國五萬九千一百四十戶。太元初,拜散騎常侍、中軍將軍,進驃騎將軍。後公卿奏:「道子親賢莫二,宜正位司徒。」固讓不拜。使隸尚書六條事,尋加開府,領司徒。及謝安薨,詔曰:「新喪哲輔,華戎未一,自非明賢懋德,莫能綏御內外。司徒、琅邪王道子體道自然,神識穎遠,實當旦奭之重,宜總二南之任,可領揚州刺史、錄尚書、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衛府文武,一以配驃騎府。」讓不受。數年,領徐州刺史、太子太傅。公卿又奏:「宜進位丞相、揚州牧、假黃鉞,羽葆鼓吹。」並讓不受。
於時孝武帝不親萬機,但與道子酣歌為務,姏姆尼僧,尤為親暱,並竊弄其權。凡所幸接,皆出自小豎。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既為揚州總錄,勢傾天下,由是朝野奔湊。中書令王國寶性卑佞,特為道子所寵昵。官以賄遷,政刑謬亂。又崇信浮屠之學,用度奢侈,下不堪命。太元以後,為長夜之宴,蓬首昏目,政事多闕。桓玄嘗候道子,正遇其醉,賓客滿坐,道子張目謂人曰:「桓溫晚途欲作賊,雲何?」玄伏地流汗不得起。長史謝重舉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登聖,功超伊霍,紛紜之議,宜裁之聽覽。」道子頷曰:「儂知儂知。」因舉酒屬玄,玄乃得起。由是玄益不自安,切齒於道子。
於時朝政既紊,左衛領營將軍會稽許榮上疏曰:「今台府局吏、直衛武官及仆隸婢兒取母之姓者,本臧獲之徒,無鄉邑品第,皆得命議,用為郡守縣令,並帶職在內,委事於小吏手中;僧尼乳母,競進親黨,又受貨賂,輒臨官領眾。無衛霍之才,而比方古人,為患一也。臣聞佛者清遠玄虛之神,以五誡為教,絕酒不淫。而今之奉者,穢慢阿尼,酒色是耽,其違二矣。夫致人於死,未必手刃害之。若政教不均,暴濫無罪,必夭天命,其違三矣。盜者未必躬竊人財,江乙母失布,罪由令尹。今禁令不明,劫盜公行,其違四矣。在上化下,必信為本。昔年下書,敕使盡規,而眾議兼集,無所採用,其違五矣。尼僧成群,依傍法服。誡粗法,尚不能遵,況精妙乎!而流惑之徒,競加敬事,又侵漁百姓,取財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又陳「太子宜出臨東宮,克獎德業」。疏奏,並不省。中書郎范寧亦深陳得失,帝由是漸不平於道子,然外每優崇之。國寶即寧之甥,以諂事道子,寧奏請黜之。國寶懼,使陳郡袁悅之因尼妙音致書與太子母陳淑媛,說國寶忠謹,宜見親信。帝因發怒,斬悅之。國寶甚懼,復潛寧於帝。帝不獲已,流涕出寧為豫章太守。道子由是專恣。
嬖人趙牙出自優倡,茹千秋本錢塘捕賊吏,因賂諂進,道子以牙為魏郡太守,千秋驃騎諮議參軍。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鉅萬。道子使宮人為酒肆,沽賣於水側,與親昵乘船就之飲宴,以為笑樂。帝嘗幸其宅,謂道子曰:「府內有山,因得游矚,甚善也。然修飾太過,非示天下以儉。」道子無以對,唯唯而已,左右侍臣莫敢有言。帝還宮,道子謂牙曰:「上若知山是板築所作,爾必死矣。」牙曰:「公在,牙何敢死!」營造彌甚。千秋賣官販爵,聚資貨累億。
又道子既為皇太妃所愛,親遇同家人之禮,遂恃寵乘酒,時失禮敬。帝益不能平,然以太妃之故,加崇禮秩。博平令吳興聞人奭上疏曰:「驃騎諮議參軍茹千秋協輔宰相,起自微賤,竊弄威權,炫賣天官。其子壽齡為樂安令,贓私狼藉,畏法奔逃,竟無罪罰,傲然還縣。又尼姏屬類,傾動亂時。谷賤人飢,流殣不絕,由百姓單貧,役調深刻。又振武將軍庾恆鳴角京邑,主簿戴良夫苦諫被囚,殆至沒命。而恆以醉酒見怒,良夫以執忠廢棄。又權寵之臣,各開小府,施置吏佐,無益於官,有損於國。」疏奏,帝益不平,而逼於太妃,無所廢黜,乃出王恭為兗州,殷仲堪為荊州,王珣為僕射,王雅為太子少傳,以張王室,而潛制道子也。道子復委任王緒,由是朋黨競扇,友愛道盡。太妃每和解之,而道子不能改。
中書郎徐邈以國之至親,唯道子而已,宜在敦穆,從容言於帝曰:「昔漢文明主,猶悔淮南;世祖聰達,負愧齊王。兄弟之際,實宜深慎。」帝納之,復委任道子如初。
時有人為《雲中詩》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沈醉,輕出教命。捕賊千秋,干豫朝政。王愷守常,國寶馳競。荊州大度,散誕難名;盛德之流,法護、王寧;仲堪、仙民,特有言詠,東山安道,執操高抗,何不征之,以為朝匠?」荊州,謂王忱也;法護,即王殉;寧,即王恭;仙民,即徐邈字;安道,戴逵字也。
及恭帝為琅邪王,道子受封會稽國,並宣城為五萬九千戶。安帝踐阼,有司奏:「道子宜進位太傅、揚州牧、中書監,假黃鉞,備殊禮。」固辭不拜,又解徐州。詔內外眾事,動靜諮之。帝既冠,道子稽首歸政,王國寶始總國權,勢傾朝廷。王恭乃舉兵討之。道子懼,收國實付廷尉,並其徒弟琅邪內史緒悉斬之,以謝於恭,恭即罷兵。道子乞解中外都督、錄尚書以謝方岳,詔不許。
道子世子元顯,時年十六,為侍中,心惡恭,請道子討之。乃拜元顯為征虜將軍,其先衛府及徐州文武悉配之。屬道子妃薨,帝下詔曰:「會稽王妃尊賢莫二,朕義同所親。今葬加殊禮,一依琅邪穆太妃故事。元顯夙令光懋,乃心所寄,誠孝性蒸蒸,至痛難奪。然不以家事辭王事,《陽秋》之明義;不以私限違公制,中代之變禮。故閔子腰絰,山王逼屈。良以至戚由中,軌容著外,有禮無時,賢哲斯順。須妃葬畢,可居職如故。」
於時王恭威振內外,道子甚懼,復引譙王尚之以為腹心。尚之說道子曰:「籓伯強盛,宰相權輕,宜密樹置,以自籓衛。」道子深以為然,乃以其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以備恭,與尚之等日夜謀議,以伺四方之隙。王恭知之,復舉兵,以討尚之為名。荊州刺史殷仲堪、豫州刺史庾楷、廣州刺史桓玄並應之。道子使人說楷曰:「本情相與,可謂斷金。往年帳中之飲,結帶之言,寧可忘邪!卿今棄舊交,結新援,忘王恭疇昔陵侮之恥乎,若乃欲委體而臣之。若恭得志,以卿為反覆之人,必不相信,何富貴可保,禍敗亦旋及矣!」楷怒曰:「王恭昔赴山陵,相王憂懼無計,我知事急,即勒兵而至。去年之事,亦俟命而奮。我事相王,無相負者。既不能距恭,反殺國寶。自爾已來,誰復敢攘袂於君之事乎!庾楷實不能以百口助人屠滅,當與天下同舉,誅鉏奸臣,何憂府不開,爵不至乎!」時楷已應恭檄,正徵士馬。信反,朝廷憂懼,於是內外戒嚴。元顯攘袂慷慨謂道子曰:「去年不討王恭,致有今役。今若復從其欲,則太宰之禍至矣。」道子日飲醇酒,而委事於元顯。元顯雖年少,而聰明多涉,志氣果銳,以安危為己任。尚之為之羽翼。時相傅會者,皆謂元顯有明帝神武之風。於是以為征討都督、假節,統前將軍王珣、左將軍謝琰及將軍桓之才、毛泰、高素等伐恭,滅之。
既而楊佺期、桓玄、殷仲堪等復至石頭,元顯於竹里馳還京師,遣丹陽尹王愷、鄱陽太守桓放之、新蔡內史何嗣、潁川太守溫詳、新安太守孫泰等,發京邑士庶數萬人,據石頭以距之。道子將出頓中堂,忽有驚馬蹂藉軍中,因而擾亂,赴江而死者甚眾。仲堪既知王恭敗死,狼狽西走,與桓玄屯於尋陽。朝廷嚴兵相距,內外騷然。詔元顯甲杖百人入殿,尋加散騎常侍、中書令,又領中領軍,持節、都督如故。
會道子有疾,加以昏醉,元顯知朝望去之,謀奪其權,諷天子解道子揚州、司徒,而道子不之覺元顯自以少年頓居權重,慮有譏議,於是以琅邪王領司徒,元顯自為揚州刺史。既而道子酒醒,方知去職,於是大怒,而無如之何。廬江太守會稽張法順以刀筆之才,為元顯謀主,交結朋援,多樹親黨,自桓謙以下,諸貴游皆斂衽請交。元顯性苛刻,生殺自己,法順屢諫,不納。又發東土諸郡免奴為客者,號曰「樂屬」,移置京師,以充兵役,東土囂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既而孫恩乘釁作亂,加道子黃鉞,元顯為中軍以討之。又加元顯錄尚書事。然道子更為長夜之飲,政無大小,一委元顯。時謂道子為東錄,元顯為西錄。西府車騎填湊,東第門下可設雀羅矣。元顯無良師友,正言弗聞,諂譽日至,或以為一時英傑,或謂為風流名士,由是自謂無敵天下,故驕侈日增。帝又以元顯有翼亮之功,加其所生母劉氏為會稽王夫人,金章紫綬。會洛陽覆沒,道子以山陵幽辱,上疏送章綬,請歸籓,不許。及太皇太後崩,詔道子乘輿入殿。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於是公卿皆拜。於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已下,日廩七升,而元顯聚斂不已,富過帝室。及謝琰為孫恩所害,元顯求領徐州刺史,加侍中、後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十六州諸軍事,封其子彥璋為東海王。尋以星變,元顯解錄,復加尚書令。
會孫恩至京口,元顯柵斷石頭,率兵距戰,頻不利。道子無他謀略,唯日禱蔣侯廟為厭勝之術。既而孫恩遁於北海,桓玄復據上流,致箋於道子曰:「賊造近郊,以風不得進,以雨不致火,食盡故去耳,非力屈也。昔國寶卒後,王恭不乘此威入統朝政,足見其心非侮於明公也,而謂之非忠。今之貴要腹心,有時流清望者誰乎?豈可雲無佳勝,直是不能信之耳。用理之人,然後可以信義相期;求利之徒,豈有所惜而更委信邪?爾來一朝一夕,遂成今日之禍矣。阿衡之重,言何容易,求福則立至,干忤或致禍。在朝君子,豈不有懷,但懼害及身耳。玄忝任在遠,是以披寫事實。」元顯覽而大懼。張法順謂之曰:「桓玄承籍門資,素有豪氣,既並殷、楊,專有荊楚。然桓氏世在西籓,人或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三吳耳。孫恩為亂,東土塗地,編戶飢饉,公私不贍,玄必乘此縱其奸凶,竊用憂之。」元顯曰:「為之奈何?」法順曰:「玄始據荊州,人情未輯,方就綏撫,未遑他計。及其如此,發兵誅之,使劉牢之為前鋒,而第下以大軍繼進,桓玄之首必懸於麾下矣。」元顯以為然,遣法順至京口,謀於牢之,而牢之有疑色。法順還,說元顯曰:「觀牢之顏色,必貳於我,未若召入殺之。不爾,敗人大事。」元顯不從。
道子尋拜侍中、太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崇異之儀,備盡盛典。其驃騎將軍僚佐文武,即配太傅府。加元顯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征討大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加黃鉞,班劍二十人,以伐桓玄,竟以牢之為前鋒。法順又言於元顯曰:「自舉大事,未有威斷,桓謙兄弟每為上流耳目,斬之,以孤荊楚之望。且事之濟不,繼在前軍,而牢之反覆,萬一有變,則禍敗立至。可令牢之殺謙兄弟,以示不貳。若不受命,當逆為其所。」元顯曰:「非牢之無以當桓玄。且始事而誅大將,人情必動,二三不可。」於時揚土飢虛,運漕不繼,玄斷江路,商旅遂絕。於是公私匱乏,士卒唯給粰橡。
大軍將發,玄從兄驃騎長史石生馳使告玄。玄進次尋陽,傳檄京師,罪狀元顯。俄而玄至西陽,帝戎服餞元顯於西池,始登舟而玄至新亭。元顯棄船退屯國子學堂。明日,列陣於宣陽門外,元顯佐吏多散走。或言玄已至大桁,劉牢之遂降於玄。元顯回入宣陽門,牢之參軍張暢之率眾遂之,眾潰。元顯奔入相府,唯張法順隨之。問計於道子,道子對之泣。玄遣太傅從事中郎毛泰收元顯送於新亭,縛於舫前而數之。元顯答曰:「為王誕、張法順所誤。」於是送付廷尉,並其六子皆害之。玄又奏:「道子酣縱不孝,當棄市。」詔徒安成郡,使御史杜竹林防衛,竟承玄旨CG殺之,時年三十九。帝三日哭於西堂。
及玄敗,大將軍、武陵王遵承旨下令曰:「故太傅公阿衡二世,契闊皇家,親賢之重,地無與二。驃騎大將軍內總朝維,外宣威略,志盪世難,以寧國祚。天未靜亂,禍酷備鍾,悲動區宇,痛貫人鬼,感惟永往,心情崩隕。今皇祚反正,幽顯式敘,宜崇明國體,以述舊典。便可追崇太傅為丞相,加殊禮,一依安平獻王故事。追贈驃騎為太尉,加羽葆鼓吹。丞相填塋翳然,飄薄非所,須南道清通,便奉迎神柩。太尉宜便遷改。可下太史祥吉日,定宅兆。」於是遣通直常侍司馬珣之迎道子柩於安成。時寇賊未平,喪不時達。義熙元年,合葬於王妃陵。追謚元顯曰忠。以臨川王寶子修之為道子嗣,尊妃王氏為太妃。義熙中,有稱元顯子秀熙避難蠻中而至者,太妃請以為嗣,於是修之歸於別第。劉裕意其詐而案驗之,果散騎郎滕羨奴勺葯也,竟坐棄市。太妃不悟,哭之甚慟。修之復為嗣。薨,謚悼王,無子,國除。
史臣曰:泰始之受終也,乃憲章往昔,稽古前王,廣誓山河,大開籓屏,文昭武穆,方駕於魯、衛、應、韓;磐石犬牙,連衡於吳、楚、齊、代。然而作法於亂,付託非才,何曾嘆經國之無謀,郭欽識危亡之有兆。及宮車晏駕,填土未乾,國難薦臻,朝章馳廢。重以八王繼亂,九服沸騰,戎羯交馳,乘輿幽逼,瑤枝瓊萼,鋒鏑而消亡;朱芾綠車,與波塵而殄瘁。遂使茫茫禹跡,咸窟穴於豺狼;惵惵周余,竟沈淪於塗炭。嗚呼!運極數窮,一至於此!詳觀載籍,未或前聞。道子地則親賢,任惟元輔,耽荒曲櫱,信惑讒諛。遂使尼媼竊朝權,姦邪制國命,始則彝倫攸斁,終則宗社淪亡。元顯以童丱之年,受棟梁之寄,專制朝廷,陵蔑君親,奮庸瑣之常材,抗奸凶之臣寇,喪師殄國。不亦宜乎!斯則元顯為安帝之孫強,道子實晉朝之宰嚭者也。列代之崇建維城,用籓王室;有晉之分封子弟,實樹亂階。《詩》雲:「懷德惟寧,宗子維成。無俾城壞,無獨期畏。」城既壞矣,畏也宜哉!典午之喪亂弘多,實此之由矣。
贊曰:帝子分封,嬰此鞠凶。札瘥繼及,禍難仍鍾。秦獻聰悟,清河內顧。淮南忠勇,宣城識度。道子昏凶,遂傾國祚。
參考網址:http://lib.jmu.e.cn/departments2/magazine/philosophyol/064-3.htm

『肆』 有那些姓王的名人

1、王子喬,又名太子晉,春秋時洛陽人。周靈王太子,太原王氏始祖。見(王氏通譜)第一世。

2、王宗敬,春秋時太原(一說平陽)人。王子喬長子,曾任周王室司徒。見(王氏通譜)第二世。

3、王詡,鬼谷先生,春秋末期清溪人。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鬼穀子》、《周易玄悟髓訣》等。見(王氏通譜)第五世。

4、王渠,春秋末期太原人。曾任周王室司徒。見(王氏通譜)第五世。

5、王錯,戰國時洛陽人。曾任魏國將軍。見(王氏通譜)第九世。

6、王墳,一名王賁,戰國時洛陽人。王錯子,曾任魏國中大夫,為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婿。見(王氏通譜)第十世。

7、王翦,戰國、秦時頻陽人。曾任秦大將軍,為秦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見(王氏通譜)第十六世。

8、王賁,字典,秦時頻陽人。王翦子,曾任秦大將軍,為秦統一六國立下大功,封武陵侯。見(王氏通譜)第十七世。

9、王離,字明,秦末時頻陽人。王賁子,曾任秦大將軍,封武城侯。見(王氏通譜)第十八世。

10、王元,秦漢之際琅琊臨沂人。王離長子,秦末避亂遷琅琊,後移居臨沂,為臨沂人,琅琊支始祖。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十九世。

11、王威,字武,秦漢之際先遷琅琊後歸太原。王離次子,曾任漢揚州刺史,為太原支始祖。太原支。翦第十九世。

12、王翥,一名王翳,西漢(?-前200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從灌嬰斬項羽,封杜衍侯。見(王氏通譜)。

13、王競,西漢(?-前188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官車司馬,都尉,封景侯。見(王氏通譜)。

14、王吸,西漢(?-前188年)沛人。官中涓,騎郎將,將軍,封清河侯。見(王氏通譜)。

15、王虞人,西漢(?-前186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從漢高祖劉邦出擊英布,封高陵侯。見(王氏通譜)。

16、王陵,西漢(?-前181年)沛人。西漢開國功臣,官右丞相,帝太傅,封安國侯。見(王氏通譜)。

17、王恬啟,西漢(?-前177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官衛將軍,梁山相,封山都侯。見(王氏通譜)。

18、王欣,西漢(?-前176年)濟南人。官御史大夫,丞相,封宜春侯。見(王氏通譜)。

19、王吉,字子陽,西漢琅琊皋虞人。官諫議大夫。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四世。

20、王駿,字偉山,西漢琅琊皋虞人。官御史大夫。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五世。

21、王扶,西漢琅琊人。名儒,通(詩)經。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世。

23、王崇,字德禮,西漢琅琊皋虞人。王駿子,官大司空,封扶平侯。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六世。

24、王霸,字儒仲,東漢太原廣武人。官尚書,後歸隱。太原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二十八世。

25、王景,字仲通,東漢樂浪人。官徐州刺史,廬陵太守,主持治理黃河。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三十世。

26、王充,字仲任,東漢(27-97年)會稽上虞人。著名思想家,著《論衡》。琅琊支,見(王氏通譜)。

27、王望,字慈卿,東漢琅琊人。官青州刺史。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八世。

28、睿,字通耀,東漢末琅琊人。官荊州刺史,武陵太守。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二十九世。

29、王允,字子師,東漢末(136-192)太原祁縣人。官司徒,計誅董卓,後遇害。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30、王雄,字元伯,東漢三國魏時臨沂人。官東漢幽州刺史。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1、王渾,字長源,東漢、三國魏時臨沂人。王雄子,官東漢涼州刺史,魏尚書令,封陵亭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二世。

32、王昶,字文舒,三國魏時太原晉陽人。王霸七世孫,官司空,封京陵侯。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33、王凌,字彥雲,三國魏時太原祁縣人。王霸七世孫,官司空,太尉,封宜城亭侯。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34、王蕃,字承元,三國吳量廬江人。王望曾孫,官尚書郎,散騎常侍,駙馬都尉,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5、王祥,字休徵,東漢、三國、晉(185-269年)臨沂遷廬江人。官三國魏大司農,司隸校尉,封睢陵侯,晉太保,封睢陵公。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6、王覽,字玄通,東漢、三國、晉(206-278)臨沂人。王祥弟,官魏清河太守,晉宗正卿,光祿大夫,封即邱子。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7、王沉,字處道,三國魏、晉太原晉陽人。官魏黃門侍郎,侍中,守尚書令,封博陵侯,晉錄尚書事,封博陵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38、王渾,字元沖,三國魏、晉太原晉陽人。王昶長子,官魏東中郎將,襲封京陵侯,晉尚書僕射,侍中,司徒,錄尚書事,封京陵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39、王湛,字處沖,西晉(249-295)太原晉陽人。王昶幼子,官太子洗馬,太子中庶子,尚書郎,文學家。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40、王濟,字武子,西晉太原晉陽人。王渾子,尚公主,官驍騎將軍,侍中,河南尹。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41、王浚,字彭祖,西晉太原晉陽人。王沉子,官驃騎大將軍,司空,領烏凡校尉,尚書令,封東莞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42、王戎,字浚沖,西晉(234-305)琅琊臨沂人。王渾子,官侍中,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僕射擊隊,司徒,封安豐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3、王衍,字夷甫,西晉(256-311)琅琊臨沂人。王雄孫,官尚書僕射擊隊,中書令,尚書令,司空、司徒,太尉,封武陵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4、王澄,字平子,西晉琅琊臨沂人。王衍弟,官建威將軍,雍州刺史,荊州刺史,南蠻校尉,封南鄉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5、王敦,字處仲,西晉(266-324)琅琊臨沂人。王覽孫,尚公主,官駙馬都尉,征南大將軍,侍中,江州牧,封武昌公。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6、王導,字茂弘,晉(276-339)琅琊臨沂遷江左金陵人。王覽孫,官侍中,司空,司徒,太保墳傅,封始興公,王氏江左支始祖。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7、王承,字安期,晉太原晉陽人。王湛子,官東海太守,東晉渡江名臣多出其門下。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48、王廙,字世將,晉(276-322)琅琊人。王覽孫,官左衛將軍,荊州刺史,平南將軍,護南蠻校尉,封武陵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9、王彬,字世儒,晉(278-336)琅琊人。王廙弟,官侍中,前將軍,度支尚書,尚書左僕射,封關內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50、王稜,字文子,晉琅琊臨沂人。王覽孫,官豫章太守,廣武將軍。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51、王喬(左加山旁)字開山,晉太原晉陽人。官御史中丞,秘書監,州大中正,廣陵太守,封九原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九世。

52、王舒,字處明,晉琅琊臨沂人。王導從弟,官尚書僕射,會稽內史,封彭澤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53、王允之,字深猷,晉(303-342)琅琊臨沂人。王舒子,官建武將軍,南中郎將,江州刺史,衛將軍,會稽內史,封番禺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4、王悅,字長豫,東晉金陵人。王導長子,官中書侍郎,早卒。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5、王恬,字敬豫,東晉金陵人。王導次子,官後將軍,魏郡太守,吳國、會稽內史,封即邱子。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6、王洽,字敬和,東晉(323-358)金陵人。王導三子,官建武將軍,國吳國內史,中書令。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7、王協,字敬祖,東晉金陵人。王導四子,官撫軍參軍,封武岡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8、王邵,字敬倫,東晉金陵人。王導五子,官丹陽尹,吏部尚書,建威將軍,吳國內史。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9、王薈,字敬文,東晉金陵人。王導六子,官吳國內史,會稽內史,鎮軍將軍,散騎常侍。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60、王羲之,字逸少,晉(303-361)琅琊臨沂人。王導侄孫,官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大書法家,世稱「王右軍」。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61、王述,字懷祖,晉(303-368)太原晉陽人。王承子,官會稽內史,揚州刺史,散騎常侍,尚書令。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九世。

62、王蒙,字仲祖,晉太原晉陽人。王喬(左加山旁)侄,官中書郎,司徒左長史,文學家,有集八卷,女為晉哀帝皇後。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63、王遐,字桓子,晉太原晉陽人。王承弟,女為晉簡文帝皇後,官光祿勛,追贈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64、王胡之,字修齡,東晉琅琊臨沂人。王廙子,官侍中,丹陽尹。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65、王彪之,字叔武(譜作叔虎)晉(305-336)琅琊臨沂人。王彬子,官侍中,廷尉,吏部尚書,尚書僕射,鎮國將軍,尚書令。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66、王坦之,字文度,東晉(330-376)太原晉陽人。王述長子,官侍中,州大中正,中書令,丹陽尹,襲封海西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67、王禕之,字文邵,小字僧思,東晉太原晉陽人。王述次子,尚公主,官中書侍郎。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68、王玄之,字伯遠,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長子,書法家,早卒。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69、王凝之,字叔平,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書法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0、王徽之,字子猷,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三子,官黃門侍郎,書法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1、王操之,字子重,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四子,官侍候中,尚書,豫章太守。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2、王獻之,字子敬,東晉(344-386)琅琊臨沂人。王羲之七子,尚公主,官建威將軍,吳興太守,中書令,女為晉城安帝皇後,大書法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3、王蘊,字叔仁,東晉(330-384)太原晉陽人。王蒙次子,官左將軍,尚書左僕射,丹陽尹,鎮壓軍將軍,會稽內史。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4、王珣,字元琳,東晉(349-400)金陵人。王洽長子,官吳國內史,尚書僕射,尚書令,司徒。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75、王珉,字季琰,東晉(351-388)金陵人。王洽三子,官黃門侍郎,侍中,中書令。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76、王愷,字茂仁,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長子,官侍中,右衛將軍,吳郡內史,丹陽尹,襲封海西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7、王愉,字茂和,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尚書僕射,前將軍。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8、王國寶,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三子,官侍中,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後將軍,丹陽尹。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9、王忱,字元達,小字佛大。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四子,官荊州刺史,建武將軍。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80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寧。東晉太原晉陽人。王蘊次子,官丹陽尹,中書令,平北將軍,青、袞二州刺史。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81、王謐,字稚遠,東晉(360-407)金陵人。王協嗣子,官侍中,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封武昌公。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82、王廞,字伯興,東晉金陵人。王薈長子,官建武將軍,吳國內史。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83、王綏,字彥猷,東晉太原晉陽人。王愉子,官冠軍將軍,荊州刺史,中書令。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84、王誕,字茂世,晉、南朝宋金陵人。王悅孫,官廬江太守,鎮蠻將軍,龍驤將軍,輔國將軍,封洛鄉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5、王鎮之,字伯重,晉、南朝宋(357-422)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官晉御史中丞,禮部尚書,封華容縣男。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6、王弘,字休元,晉、南朝宋(376-428)金陵人。王珣子,官晉太尉長史,宋尚書僕射,侍中,司徒,司空,錄尚書事,太保,封華容公。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7、王惠,字令明,晉、南朝宋(385-426)金陵人。王邵孫,官吳興太守,吏部尚書。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8、王韶之,字休泰,晉、南朝宋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官晉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宋侍中,禮部尚書,文學家,史學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9、王微,字景雲,晉、南朝宋(415-443)金陵人。王珣孫,官宋中書侍郎,文學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90、王僧達,字昌達,南朝宋(423-458)金陵人。王弘子,官尚書僕射,護軍將軍,封寧陵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91、王准之,字元魯(一作元曾),晉、南朝宋(311-426)琅琊臨沂人。王彪之曾孫,官晉尚書左丞,御史中丞,封都亭侯,宋侍中,都官尚書,領吏部,丹陽尹。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92、王球,字蒨玉(一作倩玉)南朝宋金陵人。王謐子,嗣出,官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03、王玄謨,字彥德,晉、南朝宋(387-468)太原祁縣人。王允族裔,官宋都督,前將軍,太常,大將軍,封曲江侯,卒進公爵。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94、王弘之,字方平,南朝宋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王鎮之弟,曾官烏程命,不樂仕進,性好山水。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5、王懿,字仲德,晉、南朝宋(?-439)太原祁縣人。官宋徐州刺史,征北大將軍,封新淦侯,通曉音律。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96、王華,字子陵,晉、南朝宋(385-427)金陵人。王廞子,官宋侍中,右衛將軍,護軍將軍,封新建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7、王曇首,晉、南朝宋(394-430)金陵人。王珣五子,官宋侍中,太子詹事,卒封豫寧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8、王裕之,字敬弘(以字行),晉、南朝宋(368-447)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官晉吏部尚書,宋尚書僕射,侍中,尚書令,為琅琊支餘杭分支始祖。琅琊支餘杭分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9、王僧綽,南朝宋(423-453)金陵人。王曇首長子,尚公主,官尚書吏部郎,侍中,襲封建寧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0、王彧,字景文(以字行),晉、南朝宋(412-472)金陵人。王邵曾孫,官宋侍中,尚書僕射,中書令,中書監,太子太傅,文學家。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1、王悅之,字少明,南朝宋琅琊臨沂人。王獻之孫,官黃門侍郎,御史中丞。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2、王道隆,南朝宋吳興烏程人。王羲之國孫,官右軍將軍,南陵太守,封吳平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3、王僧虔,南朝宋、齊(426-485)金陵人。王曇首次子,官宋尚書僕射,中書令,齊侍中。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104、王儉,字仲寶,南朝宋、齊(452-489)臨沂遷金陵人。王僧綽長子,尚宋公主,官駙馬都尉,侍中,襲封建寧侯,齊左僕射,侍中,太子少傅,封南昌公,文學家。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105、王智深,字雲才,南朝宋、齊琅琊臨沂人。王導後裔,史學家,撰宋記三十卷。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106、王逡之,字宣約,南朝宋、齊(?-495)琅琊臨沂人。王彪之曾孫,官齊寧朔將軍,南康相,侍中,學者。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7、王玄載,字彥休,南朝齊下邳人。官左民尚書,平北將軍,袞州刺史,封鄂縣子。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108、王玄邈,字彥遠,南朝齊下邳人。王玄載弟,官西戎校尉,都官尚書,徐州刺史,封河陽侯。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伍』 《當共戮力》原文

列傳第三十五
書名:晉書 作者:房玄齡等

◎王導(子悅 恬 洽 協 劭 薈 洽子殉 珉 劭子謐)
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覽之孫也。父裁,鎮軍司馬。導少有風鑒,識量清
遠。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
器也。」初襲祖爵即丘子。司空劉實尋引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
書郎,並不行。後參東海王越軍事。
時元帝為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
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會帝出鎮下邳,
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余,士庶
莫有至者,導患之。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
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敦、導
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咸驚懼,
乃相率拜於道左。導因進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
心,以招俊乂。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於得人者乎!顧榮、賀循,
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帝乃使導躬造循、榮,
二人皆應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自此之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
始定。
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導勸帝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
事。時荊揚晏安,戶口殷實,導為政務在清靜,每勸帝克己勵節,匡主寧邦。於
是尤見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傾心,號為「仲父」。帝嘗從容謂導曰:「卿,吾
之蕭何也。」對曰:「昔秦為無道,百姓厭亂,巨猾陵暴,人懷漢德,革命反正,
易以為功。自魏氏以來,迄於太康之際,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不遵
法度,群公卿士,皆饜於安息,遂使人乘釁,有虧至道。然否終斯泰,天道之常。
大王方立命世之勛,一匡九合,管仲、樂毅,於是乎在,豈區區國臣所可擬議!
願深弘神慮,廣擇良能。顧榮、賀循、紀贍、周玘皆南土之秀,願盡優禮,則天
下安矣。」帝納焉。
永嘉末,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導上箋曰:「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
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過亭侯。倉舒,愛子之寵,贈不過別部司馬。以此格萬
物,得不局跡乎!今者臨郡,不問賢愚豪賤,皆加重號,輒有鼓蓋,動見相准。
時有不得者,或為恥辱。天官混雜,朝望頹毀。導忝荷重任,不能崇浚山海,而
開導亂源,饕竊名位,取紊彝典,謹送鼓蓋加崇之物,請從導始。庶令雅俗區別,
群望無惑。」帝下令曰:「導德重勛高,孤所深倚,誠宜表彰殊禮。而更約己沖
心,進思盡誠,以身率眾,宜順其雅志,式允開塞之機。」拜寧遠將軍,尋加振
威將軍。愍帝即位,徵吏部郎,不拜。
晉國既建,以導為丞相軍諮祭酒。桓彝初過江,見朝廷微弱,謂周顗曰:
「我以中州多故,來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將何以濟!」憂懼不樂。往見導,
極談世事,還,謂顗曰:「向見管夷吾,無復憂矣。」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
要出新亭飲宴。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流涕。
惟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收淚
而謝之。俄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江南諸軍事,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
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假節,刺史如故。導以敦統六州,固辭中外
都督。後坐事除節。
於時軍旅不息,學校未修,導上書曰:
夫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庠序設,五教明,德禮洽通,
彝倫攸敘,而有恥且格,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易》所
謂「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聖王蒙以養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習以成性,
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後裁之以位。雖王之世子,猶與國子齒,使知
道而後貴。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於學。故《周禮》,卿大夫獻賢能之書於王,
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貴士也。人知士之貴由道存,則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
其家以及鄉,學於鄉以登朝,反本復始,各求諸己,敦樸之業著,浮偽之競息,
教使然也。故以之事君則忠,用之蒞下則仁。孟軻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
後其君者也」。
自頃皇綱失統,頌聲不興,於今將二紀矣。《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
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而況如此之久乎!先進忘揖讓之容,後生惟金鼓是
聞,干戈日尋,俎豆不設,先王之道彌遠,華偽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謂
也。殿下以命世之資,屬陽九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誠宜經綸稽古,建明
學業,以訓後生,漸之教義,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俎豆之儀幽而更彰。方今戎
虜扇熾,國恥未雪,忠臣義夫所以扼腕拊心。苟禮儀膠固,淳風漸著,則化之所
感者深而德之所被者大。使帝典闕而復補,皇綱弛而更張,獸心革面,饕餮檢情,
揖讓而服四夷,緩帶而天下從。得乎其道,豈難也哉!故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苗,
魯僖作泮宮而服淮夷。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後戰。今若聿遵前典,興復道教,擇
朝之子弟並入於學,選明博修禮之士而為之師,化成俗定,莫尚於斯。
帝甚納之。
及帝登尊號,百官陪列,命導升御床共坐。導固辭,至於三四,曰:「若太
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帝乃止。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以討華軼功,
封武岡侯。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領中書監。會太山太守徐龕反,帝
訪可以鎮撫河南者,導舉太子左衛率羊鑒。既而鑒敗,抵罪。導上疏曰:「徐龕
叛戾,久稽天誅,臣創議征討,調舉羊鑒。鑒暗懦覆師,有司極法。聖恩降天地
之施,全其首領。然臣受重任,總錄機衡,使三軍挫衄,臣之責也。乞自貶黜,
以穆朝倫。」詔不許。尋代賀循領太子太傅。時中興草創,未置史官,導始啟立,
於是典籍頗具。時孝懷太子為胡所害,始奉諱,有司奏天子三朝舉哀,群臣一哭
而已。導以為皇太子副貳宸極,普天有情,宜同三朝之哀。從之。及劉隗用事,
導漸見疏遠,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識咸稱導善處興廢焉。
王敦之反也,劉隗勸帝悉誅王氏,論者為之危心。導率群從昆弟子侄二十餘
人,每旦詣台待罪。帝以導忠節有素,特還朝服,召見之。導稽首謝曰:「逆臣
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執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
於卿,是何言邪!」乃詔曰:「導以大義滅親,可以吾為安東時節假之。」及敦
得志,加導守尚書令。初,西都覆沒,海內思主,群臣及四方並勸進於帝。時王
氏強盛,有專天下之心,敦憚帝賢明,欲更議所立,導固爭乃止。及此役也,敦
謂導曰:「不從吾言,幾致覆族。」導猶執正議,敦無以能奪。
自漢魏已來,賜謚多由封爵,雖位通德重,先無爵者,例不加謚。導乃上疏,
稱「武官有爵必謚,卿校常伯無爵不謚,甚失制度之本意也」。從之。自後公卿
無爵而謚,導所議也。
初,帝愛琅邪王裒,將有奪嫡之議,以問導。導曰:「夫立子以長,且紹又
賢,不宜改革。」帝猶疑之。導日夕陳諫,故太子卒定。及明帝即位,導受遺詔
輔政,解揚州,遷司徒,一依陳群輔魏故事。王敦又舉兵內向。時敦始寢疾,導
便率子弟發哀,眾聞,謂敦死,咸有奮志。及帝伐敦,假導節,都督諸軍,領揚
州刺史。敦平,進封始興郡公,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如故,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固讓。帝崩,導復與庾亮等同受遺詔,共輔幼
主,是為成帝。加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及石勒侵阜陵,詔加導大司馬、假黃
鉞,出討之。軍次江寧,帝親餞於郊。俄而賊退,解大司馬。
庾亮將征蘇峻,訪之於導。導曰:「峻猜阻,必不奉詔。且山藪藏疾,宜包
容之。」固爭不從,亮遂召峻。既而難作,六軍敗績,導入宮侍帝。峻以導德望,
不敢加害,猶以本官居己之右。峻又逼乘輿幸石頭,導爭之不得。峻日來帝前肆
醜言,導深懼有不測之禍。時路永、匡術、賈寧並說峻,令殺導,盡誅大臣,更
樹腹心。峻敬導,不納,故永等貳於峻。導使參軍袁耽潛諷誘永等,謀奉帝出奔
義軍。而峻衙御甚嚴,事遂不果。導乃攜二子隨永奔於白石。
及賊平,宗廟宮室並為灰燼,溫嶠議遷都豫章,三吳之豪請都會稽,二論紛
紜,未有所適。導曰:「建康,古之金陵,舊為帝里,又孫仲謀、劉玄德俱言王
者之宅。古之帝王不必以豐儉移都,苟弘衛文大帛之冠,則無往不可。若不績其
麻,則樂土為虛矣。且北寇遊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竄於蠻越,求之望實,
懼非良計。今特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由是嶠等謀並不行。
導善於因事,雖無日用之益,而歲計有餘。時帑藏空竭,庫中惟有練數千端,
鬻之不售,而國用不給。導患之,乃與朝賢俱制練布單衣,於是士人翕然競服之,
練遂踴貴。乃令主者出賣,端至一金。其為時所慕如此
六年冬,烝,詔歸胙於導,曰:「無下拜。」導辭疾不敢當。初,帝幼沖,
見導,每拜。又嘗與導書手詔,則雲「惶恐言」,中書作詔,則曰「敬問」,於
是以為定製。自後元正,導入,帝猶為之興焉。
時大旱,導上疏遜位。詔曰:「夫聖王御世,動合至道,運無不周,故能人
倫攸敘,萬物獲宜。朕荷祖宗之重,托於王公之上,不能仰陶玄風,俯洽宇宙,
亢陽逾時,兆庶胥怨,邦之不臧,惟予一人。公體道明哲,弘猶深遠,勛格四海,
翼亮三世,國典之不墜,實仲山甫補之。而猥崇謙光,引咎克讓,元道之愆,寄
責宰輔,只增其闕。博綜萬機,不可一日有曠。公宜遺履謙之近節,遵經國之遠
略。門下速遣侍中以下敦喻。」導固讓。詔累逼之,然後視事。
導簡素寡慾,倉無儲谷,衣不重帛。帝知之,給布萬匹,以供私費。導有羸
疾,不堪朝會,帝幸其府,縱酒作樂,後令輿車入殿,其見敬如此。
石季龍掠騎至歷陽,導請出討之。加大司馬、假黃鉞、中外諸軍事,置左右
長史、司馬,給布萬匹。俄而賊退,解大司馬,復轉中外大都督,進位太傅,又
拜丞相,依漢制罷司徒官以並之。冊曰:「朕夙罹不造,肆陟帝位,未堪多難,
禍亂旁興。公文貫九功,武經七德,外緝四海,內齊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
業同伊尹,道隆姬旦。仰思唐虞,登庸雋乂,申命群官,允厘庶績。朕思憑高謨,
弘濟遠獻,維稽古建爾於上公,永為晉輔。往踐厥職,敬敷道訓,以亮天工。不
亦休哉!公其戒之!」
是歲,妻曹氏卒,贈金章紫綬。初,曹氏性妒,導甚憚之,乃密營別館,以
處眾妾。曹氏知,將往焉。導恐妾被辱,遽令命駕,猶恐遲之,以所執麈尾柄驅
牛而進。司徒蔡謨聞之,戲導曰:「朝廷欲加公九錫。」導弗之覺,但謙退而已。
謨曰:「不聞余物,惟有短轅犢車,長柄麈尾。」導大怒,謂人曰:「吾往與群
賢共游洛中,何曾聞有蔡克兒也。」
於時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鎮於外。南蠻校尉陶稱間說亮當舉兵內向,或勸導
密為之防。導曰:「吾與元規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則如君言,
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又與稱書,以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
之。於是讒間遂息。時亮雖居外鎮,而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流,擁強兵,趣向者
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
自漢魏以來,群臣不拜山陵。導以元帝睠同布衣,匪惟君臣而已,每一崇
進,皆就拜,不勝哀戚。由是詔百官拜陵,自導始也。
咸康五年薨,時年六十四。帝舉哀於朝堂三日,遣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賵
襚之禮,一依漢博陸侯及安平獻王故事。及葬,給九游轀輬車、黃屋左纛、
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中興名臣莫與為比。冊曰:「蓋高位以酬明德,
厚爵以答懋勛;至乎闔棺標跡,莫尚號謚,風流百代,於是乎在。惟公邁達沖虛,
玄鑒劭邈;夷淡以約其心,體仁以流其惠;棲遲務外,則名雋中夏,應期濯纓,
則潛算獨運。昔我中宗、肅祖之基中興也,下帷委誠而策定江左,拱己宅心而庶
績咸熙。故能威之所振,寇虐改心,化之所鼓,檮杌易質;調陰陽之和,通彝倫
之紀,遼隴承風,丹穴景附。隆高世之功,復宣武之績,舊物不失,公協其猷。
若乃荷負顧命,保朕沖人,遭遇艱圮,夷險委順;拯其淪墜而濟之以道,扶其頹
傾而弘之以仁,經緯三朝而蘊道彌曠。方賴高謨,以穆四海,昊天不弔,奄忽薨
殂,朕用震慟於心。雖有殷之殞保衡,有周之喪二南,曷諭茲懷!今遣使持節、
謁者僕射任瞻錫謚曰文獻,祠以太牢。魂而有靈,嘉茲榮寵!」
二弟:穎、敞,少與導俱知名,時人以穎方溫太真,以敞比鄧伯道,並早卒。
導六子:悅、恬、洽、協、邵、薈。
悅字長豫,弱冠有高名,事親色養,導甚愛之。導嘗共悅奕棋,爭道,導笑
曰:「相與有瓜葛,那得為爾邪!」導性儉節,帳下甘果爛敗,令棄之,雲:
「勿使大郎知。」悅少侍講東宮,歷吳王友、中書侍郎,先導卒,謚貞世子。先
是,導夢人以百萬錢買悅,潛為祈禱者備矣。尋掘地,得錢百萬,意甚惡之,一
皆藏閉。及悅疾篤,導憂念特至,不食積日。忽見一人形狀甚偉,被甲持刀,導
問:「君是何人?」曰:「仆是蔣侯也。公兒不佳,欲為請命,故來耳。公勿復
憂。」因求食,遂啖數升。食畢,勃然謂導曰:「中書患,非可救者。」言訖不
見,悅亦殞絕。悅與導語,恆以慎密為端。導還台,及行,悅未嘗不送至車後,
又恆為母曹氏襞斂箱篋中物。悅亡後,導還台,自悅常所送處哭至台門,其母長
封作篋,不忍復開。
悅無子,以弟恬子琨為嗣,襲導爵丹陽尹,卒,贈太常。子嘏嗣,尚鄱陽公
主,歷中領軍、尚書。卒,子恢嗣,義熙末,為游擊將軍。
恬字敬豫。少好武,不為公門所重。導見悅輒喜,見恬便有怒色。州辟別駕,
不行,襲爵即丘子。性傲誕,不拘禮法。謝萬嘗造恬,既坐,少頃,恬便入內。
萬以為必厚待己,殊有喜色。恬久之乃沐頭散發而出,據胡床於庭中曬發,神氣
傲邁,竟無賓主之禮。萬悵然而歸。晚節更好士,多技藝,善奕棋,為中興第一。
遷中書郎。帝欲以為中書令,導固讓,從之。除後將軍、魏郡太守,加給事中,
領兵鎮石頭。導薨,去官。俄起為後將軍,復鎮石頭。轉吳國、會稽內史,加散
騎常侍。卒,贈中軍將軍,謚曰憲。
洽字敬和,導諸子中最知名,與荀羨俱有美稱。弱冠,歷散騎、中書郎、中
軍長史、司徒左長史、建武將軍、吳郡內史。征拜領軍,尋加中書令,固讓,表
疏十上。穆帝詔曰:「敬和清裁貴令,昔為中書郎,吾時尚小,數呼見,意甚親
之。今所以用為令,既機任須才,且欲時時相見,共講文章,待以友臣之義。而
累表固讓,甚違本懷。其催洽令拜。」苦讓,遂不受。昇平二年卒於官,年三十
六。二子:珣、珉。
珣字元琳。弱冠與陳郡謝玄為桓溫掾,俱為溫所敬重,嘗謂之曰:「謝掾年
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珣轉主簿。時溫經略中夏,
竟無寧歲,軍中機務並委珣焉。文武數萬人,悉識其面。從討袁真,封東亭侯,
轉大司馬參軍、琅邪王友、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珣兄弟皆謝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安既與珣絕婚,又離珉妻,由是二族遂
成仇釁。時希安旨,乃出珣為豫章太守,不之官。除散騎常侍,不拜。遷秘書監。
安卒後,遷侍中,孝武深杖之。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悅。征為
尚書右僕射,領吏部,轉左僕射,加征虜將軍,復領太子詹事。
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
及王國寶自媚於會稽王道子,而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恭、恢
為方伯,而委珣端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雲:「此當有大手筆
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
隆安初,國寶用事,謀黜舊臣,遷珣尚書令。王恭赴山陵,欲殺國寶,珣止
之曰:「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必大失朝野之望。況擁
強兵,竊發於京輦,誰謂非逆!國寶若遂不改,惡布天下,然後順時望除之,亦
無尤不濟也。」恭乃止。既而謂珣曰:「比來視君,一似胡廣。」旬曰:「王陵
廷爭,陳平慎默,但問歲終何如耳。」恭尋起兵,國寶將殺珣等,僅而得免,語
在國寶傳。二年,恭復舉兵,假珣節,進衛將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事平,上
所假節,加散騎常侍。
四年,以疾解職。歲余,卒,時年五十二。追贈車騎將軍、開府,謚曰獻穆。
桓玄與會稽王道子書曰:「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雖逼
嫌謗,才用不盡;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時事艱難,忽爾喪失,嘆懼之深,豈
但風流相悼而已!其崎嶇九折,風霜備經,雖賴明公神鑒,亦識會居之故也。卒
以壽終,殆無所哀。但情發去來,置之未易耳。」玄輔政,改贈司徒。
初,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薨,便出京師,詣族弟獻之,曰:「吾欲哭
謝公。」獻之驚曰:「所望於法護。」於是直前哭之甚慟。法護,珣小字也。珣
五子:弘、虞、柳、孺、曇首,宋世並有高名。
珉字季琰。少有才藝,善行書,名出珣右。時人為之語曰:「法護非不佳,
僧彌難為兄。」僧彌,珉小字也。時有外國沙門,名提婆,妙解法理,為珣兄弟
講《毗曇經》。珉時尚幼,講未半,便雲已解,即於別室與沙門法綱等數人自講。
法綱嘆曰:「大義皆是,但小未精耳。」辟州主簿,舉秀才,不行。後歷著作、
散騎郎、國子博士、黃門侍郎、侍中,代王獻之為長兼中書令。二人素齊名,世
謂獻之為「大令」,珉為「小令」。太元十三年卒,時年三十八,追贈太常。二
子:朗、練。義熙中,並歷侍中。
協字敬祖,元帝撫軍參軍,襲爵武岡侯,早卒,無子,以弟劭子謐為嗣。
謐字稚遠。少有美譽,與譙國桓胤、太原王綏齊名。拜秘書郎,襲父爵,遷
秘書丞,歷中軍長史、黃門郎、侍中。及桓玄舉兵,詔謐銜命詣玄,玄深敬昵焉。
拜建威將軍、吳國內史,未至郡,玄以為中書令、領軍將軍、吏部尚書,遷中書
監,加散騎常侍,領司徒。及玄將篡,以謐兼太保,奉璽冊詣玄。玄篡,封武昌
縣開國公,加班劍二十人。
初,劉裕為布衣,眾未之識也,惟謐獨奇貴之,嘗謂裕曰:「卿當為一代英
雄。」及裕破恆玄,謐以本官加侍中,領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謐既受寵桓氏,
常不自安。護軍將軍劉毅嘗問謐曰:「璽綬何在?」謐益懼。會王綏以桓氏甥自
疑,謀反,父子兄弟皆伏誅。謐從弟諶,少驍果輕俠,欲誘謐還吳,起兵為亂,
乃說謐曰:「王綏無罪,而義旗誅之,是除時望也。兄少立名譽,加位地如此,
欲不危,得乎!」謐懼而出奔。劉裕箋詣大將軍、武陵王遵,遣人追躡,謐既還,
委任如先,加謐班劍二十人。義熙三年卒,時年四十八。追贈侍中、司徒,謚曰
文恭。三子:瓘、球、琇。入宋,皆至大官。
劭字敬倫,歷東陽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長史、丹陽尹。劭美姿容,有風操,
雖家人近習,未嘗見其墜替之容。桓溫甚器之。遷吏部尚書、尚書僕射,領中領
軍,出為建威將軍、吳國內史。卒,贈車騎將軍,謚曰簡。三子:穆、默、恢。
穆,臨海太守。默,吳國內史,加二千石。恢,右衛將軍。穆三子:簡、智、超。
默二子:鑒、惠。義熙中,並歷顯職。
薈字敬文。恬虛守靖,不競榮利,少歷清官,除吏部郎、侍中、建威將軍、
吳國內史。時年飢粟貴,人多餓死,薈以私米作饘粥,以飴餓者,所濟活甚眾。
征補中領軍,不拜。徙尚書,領中護軍,復為征虜將軍、吳國內史。頃之,桓沖
表請薈為江州刺史,固辭不拜。轉督浙江東五郡、左將軍、會稽內史,進號鎮軍
將軍,加散騎常侍。卒於官,贈衛將軍。
子廞,歷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長史。以母喪,居於吳。王恭舉兵,假廞建武
將軍、吳國內史,令起軍,助為聲援。廞即墨絰合眾,誅殺異己,仍遣前吳國內
史虞嘯父等入吳興、義興聚兵,輕俠赴者萬計。廞自謂義兵一動,勢必未寧,可
乘間而取富貴。而曾不旬日,國寶賜死,恭罷兵符,廞去職。廞大怒,回眾討恭。
恭遣司馬劉牢之距戰於曲阿,廞眾潰奔走,遂不知所在。長子泰為恭所殺,少子
華以不知廞存亡,憂毀布衣蔬食。後從兄謐言其死所,華始發喪,入仕。
初,導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無不利。淮水絕,王氏滅。」
其後子孫繁衍,竟如璞言。
史臣曰:飛龍御天,故資雲雨之勢;帝王興運,必俟股肱之力。軒轅,聖人
也,杖師臣而授圖;商湯,哲後也,托負鼎而成業。自斯已降,罔不由之。原夫
典午發蹤,本於陵寡,金行撫運,無德在時。九土未宅其心,四夷已承其弊。既
而中原盪覆,江左嗣興,兆著玄石之圖,乖少康之祀夏;時無思晉之士,異文叔
之興劉;輔佐中宗,艱哉甚矣!茂弘策名枝屏,葉情交好,負其才智,恃彼江湖,
思建克復之功,用成翌宣之道。於是王敦內侮,憑天邑而狼顧;蘇峻連兵,指宸
居而隼擊。實賴元宰,固懷匪石之心;潛運忠謨,竟翦吞沙之寇。乃誠貫日,主
垂餌以終全;貞志陵霜,國綴旒而不滅。觀其開設學校,存乎沸鼎之中,爰立章
程,在乎櫛風之際;雖則世道多故,而規模弘遠矣。比夫蕭曹弼漢,六合為家;
奭望匡周,萬方同軌,功未半古,不足為儔。至若夷吾體仁,能相小國;孔明踐
義,善翊新邦,撫事論情,抑斯之類也。提挈三世,終始一心,稱為「仲父」,
蓋其宜矣。恬珣踵德,副呂虔之贈刀;謐乃聵聲,慚劉毅之徵璽。語曰:「深山
大澤,有龍有蛇。」實斯之謂也。
贊曰:虎嘯猋馳,龍升雲映。武岡矯矯,匡時輯政。懿績克宣,忠規靡競。
契葉三主,榮逾九命。貽刀表祥,巫水流慶。赫矣門族,重光斯盛。

『陸』 王國寶的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王坦之
母親:范蓋,范汪的女兒,范寧的妹妹。
親戚專
舅舅:中書郎范寧
妻子屬:謝安之女謝氏
堂妹:王氏,嫁會稽王司馬道子
嫂子:桓伯子,桓溫第二女,但不知嫁給王愉還是王愷
兄弟
王愷,王坦之長子,襲爵藍田侯,太元年間為侍中,領右衛將軍。王國寶死後,出為吳郡內史,不久被任命為丹陽尹。死後追贈太常。
王愉,王坦之次子,初任驃騎司馬,加輔國將軍。王國寶死後,出為江州刺史、都督豫州四郡、假節。桓玄篡位後,被任命為尚書僕射。桓玄敗後,暗中勾結司州刺史溫詳,欲謀作亂,事泄被劉裕誅殺。
王忱,王坦之第四子,官至荊州刺史、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建武將軍,死後贈右將軍,謚曰穆。

『柒』 歷史上王姓的名人

古代有王昭君:(公元前~世紀中葉),名嬙,字昭君,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外號「詩佛」。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倪:伏羲和黃帝曾與王倪論道.王倪是嚙缺的老師,王倪論道. 道及天邊,智達宇際。
王子成父:齊國大夫,累遷大司馬,為齊恆公手下一員大將。因敗赤狄功在周王室,被周定王賜姓王氏。為琅琊王氏開祖。
王子喬:被奉為「王氏的始祖。」王子喬是黃帝的四十二代後人,又名晉,字子喬,周靈王的太子,人稱太子晉。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師曠見太子晉後,對其稱善不已。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縱橫家的鼻祖。著有《鬼穀子》兵書十四篇傳世,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四大弟子聞名於世。
王斗:齊人,稷下先生,約活動於齊宣王時期。齊宣王以為賢,於是舉薦賢士五人做官,齊國大治。
王綰:戰國末年,秦國的丞相。
王齕: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王翦
王翦:姬姓,王氏,名翦。戰國著名軍事家,秦大將軍,始皇師之,因功著晉封武成侯,同時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賁:王翦之子,秦代名將,與其父同為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王陵:(公元前?~前181年),西漢初大臣。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前45~後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約96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著名哲學家。

『捌』 王國寶的介紹

王國寶(約330年來-397年5月29日),字自國寶,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中書令王坦之第三子,太保謝安之婿,1晉孝武帝及司馬道子的寵臣,官至尚書左僕射、領選、丹陽尹加後將軍。王國寶以卑屈的奉承去獲得二人寵信,從而權重一時。當時他雖然權勢熏天,但同時亦招來不少人痛恨,其中包括同族的王恭。2之後王恭以討伐王國寶為名起兵,司馬道子只得將王國寶賜死。王恭敗亡後,執政的司馬道子上表復王國寶官職,但是桓玄上台輔政後卻上表將王國寶的家人流放到交州。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