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三違處分 » 亂違法次第

亂違法次第

發布時間: 2021-02-17 17:50:10

⑴ 次第是啥意思!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致病因素,而且是導致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稱為內傷七情。七情做為致病因素,有別於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入人體,而是直接影響有關的臟腑而病,情志因素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所有疾病的轉歸起著重要作用。《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欲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佛教用語: 【六欲】 [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一色慾謂若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無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貪著。是名色慾。二形貌欲謂若見端容美貌。無智愚人。不知其忠。心生貪著。是名形貌欲。三威儀姿態欲謂若見行步輕徐。舉止詳緩。揚眉頓臉。含笑嬌盈。無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愛染。是名威儀姿態欲。四言語音聲欲謂若聞巧言美語。稱情適意。意聲清雅。歌詠贊嘆。無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愛著。是名言語音聲欲。五細滑欲謂男女身份輭細滑澤等。無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沒溺。是名細滑欲。六人相欲謂若男若女。必得所愛之人。互相貪染。是名人相欲。
希望採納

⑵ 崇禎治亂是什麼典故

明末政治腐敗,積弊難匡,權閹魏忠賢與客氏狼狽為奸,殘害臣民,荼毒天下。熹宗至死不能察其姦情,終生為之蒙蔽。天啟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篤,召見閣、部、科、道官員於乾清官,宣諭魏忠賢、王體乾都是老實聽命、對皇室忠貞不渝之人,可以與之共商大事。「內閣黃立極等對曰:『皇帝任賢勿貳,諸臣不敢仰體!』上悅」。熹宗又下一道遺詔說:「以皇五弟信王由檢嗣皇帝位。」時魏忠賢勢力猖熾,中外危傈。熹宗召信王入宮,對群臣說:「吾弟當為堯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當,只說:「陛下為此言,臣應萬死。」信王出,熹宗死於乾清宮,年23歲。魏忠賢親迎信王入大內,朱由檢萬分惶恐,在袖中自帶食物入宮,不敢用御膳,深懼食中投毒。時大臣亦不得見信王。朱由檢是夜燃燭獨坐。久之,見一太監持劍過門,信王取劍觀賞,留於幾上,允以有賞。旋又有值更者擊梆而過,信王出門慰勞,問左右欲給酒食,何出?侍者以宜問光祿寺。傳旨取給之,歡聲如雷。次日,即皇帝位於中極殿,受百官朝拜,不準慶賀,是為庄烈帝。

朱由檢即位之初,頗思有所振作,素知魏忠賢專權誤國,蓄意除之。先是,楊所修、楊雛垣彈劾崔呈秀,誠探朱由檢是否能辨姦邪。崇禎帝覽奏,令崔呈秀歸里守制。接著,賈繼春上疏彈劾崔呈秀,給事中許可征揭露崔呈秀子崔鐸考試作弊,非法中舉做官。經吏部核實後,罷崔呈秀官。又浙江巡撫潘汝禎為魏忠賢建祠作俑,被削籍。因崔呈秀案件事多涉魏忠賢,所以崇禎帝將魏忠賢調離大內,安置於鳳陽。

先是,魏忠賢奸黨頌其功德,請建生祠者絡繹於道。此時楊邦憲上疏披露此事,朱由檢剛剛繼位,讀此疏時,邊讀邊笑。魏忠賢預感崇禎帝深惡此事,急忙辯解,硬說疏中頗有誇張不實之辭,朱由檢權且作罷。後主事錢元憋又上疏揭露說:魏忠賢構黨株連,陰養死士,陳兵自衛。員外史躬盛、主事陸澄源也都交章論其罪惡。嘉興貢生錢嘉征,列魏忠賢十大罪狀。其中,「掩邊功:遼左用兵以來,墮名城、殺大將,而冒侯封伯。傷民財:郡縣請祠遍天下,一祠所費不下五萬金。敲骨剝髓,孰非國家之脂膏!褻名器:崔呈秀之子鐸,目不識丁,賢書(因魏忠賢致書考官示意)遂登前列」。讀後令人發指。於是朱由檢召見魏忠賢,使內侍宣讀十大罪狀疏,忠賢震恐喪魄,以重寶賂信王府太監徐應元求解難。徐應元曾是魏忠賢的賭友,朱由檢得知此事,痛斥徐應元,立即下令收捕魏忠賢。詔諭說:「逆惡魏忠賢,擅竊國柄,誣陷忠良,罪當死,姑從輕發鳳陽。乃不思自懲,素蓄亡命之徒,環擁隨護,勢若叛然,令錦衣衛逮治。」魏忠賢接旨從鳳陽上路後,走到阜城,忽聞皇帝下諭逮治,知無生路,即與死黨李朝欽一起自縊身亡。崔呈秀在家,聽說魏忠賢已死,於是排列姬妾,羅列珍寶,呼酒痛飲,一杯畢則碎一杯,飲後自縊而亡。熹宗乳母客氏亦被處死,其家屬無少長皆被誅。人皆以為這是客氏一家過去荼毒天下臣民的報應。

初,魏忠賢用事,外廷文武大臣阿附魏忠賢者,有「五虎」、「五彪」之目。「五虎」是文臣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仇文煥五人,他們主要是給魏忠賢出謀劃策的。「五彪」是武官許顯純、田爾耕、孫雲鶴、楊寰、崔應元五人,他們主要是主管殺戮的。所以在詔書中特別標明這文武十人名姓。此外還有周應秋、曹欽程等號為「十狗」,又有「十孩兒」、「四十孫」之號,不可勝數。總之,朱由檢即位之日,也正是魏忠賢勢力極為囂張之時,然而崇禎帝能不動聲色,懲辦元兇,盡誅黨羽,旁無一人相助,能做到「神明自運,宗社再安」。史書謂「崇禎始政,天下翕然稱之」。在誅殺魏忠賢翦除閹黨的同時,還罷蘇、杭織造。並詔諭天下說;「封疆多事,征輸重繁,朕甚憫焉。不忍以衣服組綉之工,重困一方民。其俟東西底定之日,方行開造,以稱朕敬天恤民至意。」

南京御史劉漢建議尊崇儒學,整頓吏治,慎加名號,重農節用。朱由檢同意此議。下旨:吏部對現任官員嚴加清汰,正式編制之外的官員,要嚴加薦選,寧缺勿濫。文臣不是正卿,武臣不是勛爵,總兵不是實有戰功之人,不得妄加保、傅之銜。朱由檢在便殿批閱奏章,聞到一股香氣,心意擾亂,他很懷疑,出外散步片刻才安定下來。他詢問內官此為何香?內官回答說:這是內宮發春之香,兩朝都照此點燃。崇禎帝怒斥內官,讓他們立即毀掉,不準再燃。同時還長嘆說:「皇考、皇兄皆為此誤也。」

崇禎元年(1628)正月,禁止宮中穿文綉華麗衣飾,婦女不準戴金冠等。這是聽了御史梁天奇的諫議後,崇禎帝作出的決定。敕命司禮監典賣魏忠賢田宅。有人請求將魏忠賢宅院加賜功臣。崇禎帝說:「俟東西底定,留賜策以待功臣。」並榜示其宅第為「策勛府」。戶部給事中黃承昊上疏說:太祖時,邊餉銀只有四十九萬三千八十八兩,神宗時就增到二百八十五萬五千九百餘兩,熹宗時已達三百五十三萬七千七百餘兩。其他京支雜項,萬曆年間歲收不過三十四萬一千六百餘兩,而近年來竟增到六十八萬二千五百餘兩。今戶部開支共五百餘萬兩,而歲入不過三百二十三萬兩,虧空近二百萬兩。這樣邊兵無法不荒疏,而農官也無法不愁怨。請求敕令各邊都撫,清查歷年增餉用度。至於京支雜項,也要切令各衙門自加嚴汰。還建議西北邊塞,應督責當地官府開墾荒田,以定軍餉。

戶部給事中韓一良上言:以前皇上召大臣於平台,有「文臣不愛錢」之語,然而今天世上哪一個地方可以不用錢呢?又有哪一個官員不愛錢呢?韓一良認為,當時的官員,縣官是行賄的首惡,各部給事是納賄之魁。而當今說起蠹民之罪,沒有一個不歸罪於郡守縣令的。然而守令的薪俸又多不到位,又怎能養廉呢?他說,自己上任不到兩個月就辭退賂金500兩。他說自己交友很少,還有賄賂者,其餘官員貪贓情況就可想而知了。他建議嚴懲納賄貪贓者,首惡重辦,使所有官員視錢為污,懼錢如禍,這樣文官不愛錢的風氣才能樹立。崇禎帝認為韓一良的建議很好,特將中外大臣召集於平台,讓韓一良宣讀他的建議,並予以褒獎,當即提升他做右僉都御史。

崇禎元年(1628)七月,寧遠兵變。當時四川、湖廣兵駐寧遠的人,因為缺餉四個月,嘩變。其於13營也都響應,變兵將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涵淳捆綁於譙樓上。兵備副使郭廣剛剛到任,收集了兩萬金頒發給部眾,士兵仍不滿足,於是又向商民借了錢共足5萬兩。士兵怨恨稍平,釋放所縛官員。畢自肅引罪自縊。崇禎帝遣袁崇煥前去調解。袁崇煥八月抵山海關,與郭廣商議,先誘首惡張正朝、張思順,讓他們先抓15人斬於市。再斬中軍謀士吳國琦,杖責參將彭簪古,貶黜都司左良玉等人。然後讓張正朝、張思順為前鋒戴罪立功。張世榮、蘇涵淳以貪虐而引發兵變,也予以貶斥。只有都司程大樂所轄一個營沒有附和嘩變,特予以褒獎。於是寧遠兵變始靖。十月,錦州又發生兵變,袁崇煥請增軍餉。崇禎帝召廷臣議,閣臣求允發增餉。崇禎責成戶部尚書畢自嚴全權辦理。禮部尚書周延儒說:「關門昔防敵,今且防兵。寧遠嘩餉之,錦州嘩復餉之,各邊且效尤。」帝曰:「『卿謂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發,但需求經久之策。』帝頷之,降旨責群臣。居數日,復召問,延儒曰:『餉莫如粟,山海關粟不缺,缺銀耳。何故嘩,嘩必有隱情。安知非驕弁捕煽,以脅崇煥邪?』帝方疑邊將要挾,聞延儒言大悅,由此屬意延儒」。崇禎此時暗問周延儒,並聽信奸臣之言,對有功邊臣,始生狐疑猜度之心,為後來冤殺袁崇煥種下夙因。

崇禎二年(1629)四月,山陝大飢,起義發生,朝臣捐俸助餉。崇禎帝認為諸臣捐俸助餉是興利除弊,國家受益必多。順天府尹劉宗周說:陛下勵精圖治,召廷臣於文華殿,親理細務,朝令文考,急欲太平盛世速來。然而急功近利,就要見小利而慕近功。他說:朝廷汲汲所求者,邊事也。然而「竭天下之力以養飢軍,而軍愈驕,聚天下之軍以冀一戰,而戰無日,此計之左者矣」。邊塞防守,情況復雜,應從長計議,不應急求數年之效,這樣必會引發相反效果。他又舉例說:「今日所規規於小利者,理財也。民力已竭,司農告匱,而一時所講求者皆聚斂之術,水旱災傷,一切不問。有司以掊克為循吏,而撫字之政絕;大吏以催科為殿最,而黜陟之法亡,赤子無寧歲矣。頃者嚴贓吏之誅,自執政以下坐重典者十餘人,可謂得救時之權。然貪風不盡息者,由於道之未盡善,而功利之見不泯也。」崇禎帝不久又復故大學士張居正蔭,賜故都督戚繼光表忠祠堂。

八月,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史堇,陰謀興大獄為魏忠賢及逆黨報仇。就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定袁崇煥罪名。還牽連到過去首輔錢龍錫,認為殺毛文龍,是錢龍錫首倡。史擎說:「袁崇煥離京時,以重金數萬賄賂錢龍錫,錢龍錫巧為營干,轉禍於毛文龍,置國法於不顧。」崇禎覽奏後大怒,敕命刑部官五日內查明此案,案情查明後上報。崇禎帝召諸臣於平台,認為袁崇煥謀叛,當處以極典。群臣認為,斬帥雖錢龍錫開端,但有「處置慎重」等語,本意不在專殺;至於議和之事,首倡於袁崇煥,錢龍錫並未批准。然而軍國大計,兩臣私下商議就去執行,不上疏請示,造成惡果,罪責難逃。「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余貲,天下冤之」。劉宗周於十月「事稍定,乃上疏曰:『己巳之變,誤國者袁崇煥一人。小人競修門戶之怨。異己者,概坐以崇煥黨,日造蜚語,次第去之。自此小人進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廷浸疏。文法日繁,欺罔日甚,朝廷日墮,邊防日壞,今日之禍,實已巳以來釀成之也。」』可見崇禎自錯殺袁崇煥後,對朝廷危害極大,奸臣競進,朝政日暗,明王朝危亡之勢已難挽回。

刑科給事中吳執御說:理財加派不得已而用之,這種事怎可逾年而不廢止?他認為,捐募和搜刮,兩者很難取法。崇禎帝則認為,加派是向富人加派,連累不了窮人,捐募是憑人們的正義感,至於搜刮固然會滋養姦邪,但如果得到循吏,依法行事,難道還會給百姓帶來不利嗎?這時崇禎帝已經露出剛愎自用,不納嘉言的本性。是年(1631),浙江海盜擾害沿海,湖廣民變後樹幟與朝廷對抗。宣大兵餉需數十萬,責成兩廣解納,實際只納銀七千兩遠不及酬,崇禎帝責其玩忽職守。山、陝飢民起事,見官兵即散,官兵退則又聚。崇禎帝認為,「寇」也是朝廷子民,可撫就撫。廣西靖江王府,因爭繼位內哄。四川鄉紳褒挾御史事發生。雲南、貴州亦生民變。朝廷面臨多事之秋,吳執御上疏說:現在朝廷每年收入四百萬兩,今天又加到七百萬兩,但仍缺額一百六十萬兩,朝廷仍覺糧餉不裕。吳執御認為,加派則害民,不加派則害兵。過去寧遠、錦州兵變,袁崇煥集數百萬金消解,耗費浩大。他認為沿邊各城邑,應令吏部選補賢能,用本地錢糧訓練本地土著,這個辦法一實行,糧餉可以不取償於司農,兵不藉助於戍卒,當屬方便可行之策。崇禎帝認為,錢糧留截本地,國稅將從何而出?不聽。不久,吏科給事顏繼祖又諫減催科事,嚴遭斥責。此後,吏部考選官員,先看稅糧能否完足,不問如何撫民。朝廷選官又專於催科。這一切都導致了明朝法制的明顯變化。

崇禎帝於多事之秋,惟思急功近利,不思納諫革弊,摧舊立新。山西提學僉事袁繼咸上言曰:「養鳳欲鳴,養鷹欲擊。今鳴而箝其舌,擊而紲其羽,朝廷之於言官,何異於此!使言官括囊無咎,而大臣終無一人議其後,大臣所甚利,忠臣所深憂,臣所為太息也!且皇上所樂聽者讜言,而天下誤以攻彈貴近為天子所厭聞,其勢將披靡不止。」崇禎帝認為袁繼咸是越職言事,痛加斥責。這時崇禎帝益加剛愎自用,不納忠言,再也不像初登極嘁那樣謙恭謹慎了。

崇禎後期,邊關戰事日緊,山陝農民起義日熾,全國災荒頻仍。在危難之中,崇禎帝還要經常游獵,性格也變得喜怒無常,苛責直言忠鯁之士,親信重用佞俸之臣。為應付後金進攻,加強薊遼邊防,加派遼餉;為鎮壓農民起義,加派剿餉;為操練士馬,再加派練餉。三餉負擔已超過農民—之半,再加上其它京用雜項催征,百姓苦不堪言。荒年飢歲則人相食。以致朝野臣民均斥崇禎帝為暴主昏君!終於在內外交困之下,陷大明王朝於覆亡之地。

崇禎十五年(1642)十一月,左都御史劉宗周上言六事:一、建道揆,他認為京城是首善之地,先臣馮從吾曾建「首善書院」,請求迅速恢復,以表明朝廷致治之本;二、貞法守,太祖讀《老子》,深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之理,立即焚毀錦衣刑具,要求一切訴訟,聽法司決斷,不必下錦衣,今應恢復此事;三、崇國體,大臣三品以上獲罪應該讓九卿、科、道會審後,交付刑法部門,依法收系,不可濫系無辜。即使在刑戮之時,也不能忘記禮遇之意;四、清伏奸,凡是朝廷收到匿名文書,請求立即毀掉;五、懲官邪,京城士大夫與地方官員交際愈多,奸巧愈深,要求臣屬聽到消息後,就馬上彈劾告發。再遇中外官勾結之事,皇上要嚴斷;六、飭吏治,他認為當今吏治腐敗,如催科火耗、詞訟贖鍰,已成定例。至於營升謝薦,賄賂之風就更加厲害。請求嚴懲貪贓枉法,以清吏治。不難看出,劉宗周所言六事,活生生勾勒出崇禎末年明朝官場腐敗,弊端叢生、風教敗壞的黑暗政治概貌。崇禎帝對這六條建議雖深感痛切,但已無力回天。

崇禎帝統治晚期舉措失當之處更多。如不顧天下災荒頻仍,催科捐稅,加派三餉日甚一日,把全國人民推入苦難深淵;為加強防邊和鎮壓各地起義,督飭巡撫、總兵奮力剿討,也不顧條件如何,敵我形勢是否許可,凡邊將失事敗陣者,非系即殺,從不與廷臣商討。因此很多鎮將遭敵圍襲,只能戰死疆場,以報效朝廷,致使名將越來越少。尤甚者,偏信中官,總以中官鎮撫、監督各要害,以致邊將鎮卒難以獨立運作,手腳被縛。如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明朝覆亡在即,清兵與李自成起義軍都逼近京師,崇禎帝仍「遣內臣高起潛、杜勛等十人監視諸邊及近畿要害」。關鍵時刻京城守備至關重要,崇禎帝竟令「太監王承恩督察城守」。然而太監並不完全忠心於崇禎帝,如李自成兵至宣府時,「太監杜勛降」。當李自成兵臨居庸關時,崇禎帝又遣他認為可靠的唐通「偕內臣杜之秩守居庸關」。不料,起義軍一到,「唐通、杜之秩降於自成」。李自成入居庸關。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頭,他一向寵信的貼身太監王承恩,應在京城守衛戰中大顯身手。不料,李自成軍剛到,未及交手,「京師京營兵潰」。這時,只能把崇禎帝逼上煤山與王承恩同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京城面臨危急時,左都御史李邦華、右庶子李明睿「請南遷,及太子撫軍江南」,皆不準。當李自成起義軍兵臨居庸關時,李建泰亦請南遷,崇禎帝卻「召廷臣於平台,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李邦華等復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既無充足准備,又根本不具備必勝條件,不思採取靈活變通之計,死守京城。自己不思轉機,又不肯放權於皇太子,那麼京城的文武重臣、皇親國眷就只能隨這個糊塗皇帝一起殉葬了。在國家危亡,迫在眉睫之時,崇禎帝的措置之誤,更是難以令人理解到崇禎帝縊死煤山前,在御書衣襟中還說:「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崇禎帝自信自用如此,至死不覺己非,將一切罪過都推給諸臣,其剛愎自用則可想而知!但,他畢竟不能算是個荒淫暴君。史論說:崇禎帝「端居深念,旰食宵衣,不邇聲色,不殖貨利,而馴致敗亡,兒與暴君昏主同失而均貶」,其主要原因是「化導鮮術,貪濁之風成於下,股肱乏材,孤立之形見於上」。倒還頗有些功過分明的兩點論味道。比起崇禎帝的怨天尤人來要高明得多;《明史》的評論說:「崇禎帝雖每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但十分可惜的是他「用匪其人,益以債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這樣的評論似乎更近乎公允。因此講述崇禎帝,宜應區別前後兩期,前期誅滅權閹,不近聲色,不殖貨利,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大有中興氣象,因此「天下翕然稱是」。但到了後期,剛愎自信,不納忠言,用匪其人,以至於達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的程度,最後落得個國破身死、求告無門的悲劇下場,也就不足為怪了。

⑶ 修行的次第是什麼

佛法的整個修行方法,也就是學佛要有十種心,這十種心是個次第:
一、信心,要信三寶、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議。

二、因果心,有信心以後,就要斷惡修善,了解因果、深信因果。 佛都信息港心願團隊

三、出離心,有了因果心以後,即使你福報大到做上帝,做全世界最有錢的,還是有生老病死、有輪回,所以你要發出離三界輪回的決心,叫出離心。

四、空心,有了出離心以後,怎樣修出離心呢?諸法體性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一點都不要執著,要得到出離你就要有空心,觀察任何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緣起性空的,緣起是存在的現象,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起;既然都是因緣條件所生起的,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所以本體都是空。這道理你要天天用,花是緣起性空的,這張紙是因緣所生起的,花草樹木是永恆存在的嗎?不是,所以它是空的。你跟你先生的關系是不是緣起性空的?是,那你就放得下了,因為有執著就會痛苦,但是如果你用空性的眼光看,這只是一個條件,可能我跟他的因緣只有七年、三年,慢慢的就放得下。

五、慈悲心,雖然我們要出離痛苦,但是眾生都還在生死痛苦中,沒有眾生怎麼有我們的存在,離開別人沒有自己,所以我們要對眾生和自己的痛苦,生起出離心,修行空心,但是想到眾生的苦,所以要生起慈悲心。

六、忍辱心,有了慈悲心,你要如何度眾生呢?要修忍辱不要生氣,大乘經典幾乎有五分之一的篇幅,在告訴菩薩不能生氣,「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忍辱是力量,前面已經修過空心,所以哪有我在被欺負呢?

佛都信息港心願團隊

七、不退心,有忍辱心以後還要有什麼心呢?你傷害我,我還是要度你,一定要讓你離苦得樂,不管生命如何痛苦,我還是要成佛度眾生,要有這個不退轉的心。

八、念佛心,為了讓我們不退轉,不念佛不行,有阿彌陀佛加持我,對眾生愛心不退;乃至念觀音菩薩、念唵嘛呢唄美吽,目的都是要幫助你的心不退轉。觀音菩薩曾經因為退轉菩提心而頭裂開,阿彌陀佛趕快教他念六字大明咒,這樣再怎麼痛苦,你還是會恢復度眾生的本願不退轉,這叫不退轉的心。

九、菩提心,有不退心以後,這個世界再痛苦,世界的責任我們都要負擔,生起了對眾生苦的責任,你才會圓滿你的菩提心。

十、攝化心,有了菩提心以後,你就要很努力的度眾生,不厭其煩。

我剛出家住在屏東恆春的五公寺,我師父都叫我守在門口等信徒來,不管是什麼信徒都要度他,不管他有沒有錢,想辦法把佛法給他,為了要度他要講他的方言,講他喜歡聽的話,要積極不能漠不關心。一個人如果漠不關心別人的苦難,那就會退轉掉,慢慢關起門來讀書、打坐,不理人家,看到人很討厭,這樣就不行了。所以要很積極的去引導,做動畫、唱歌,辦佛教音樂晚會,什麼人都度,這樣以方便的方法來攝化眾生,大家一起來學佛。佛法如甘露,生死之鑰,剛剛這十個心,一定要把它抓得緊緊的,信心,因果心,出離心,空心,慈悲心,忍辱心,不退心,念佛心,菩提心,攝化心。

萬法惟心造,我們要一直調整自己的心,在最好的階段裡面,積極的努力圓滿生命的任務,生命的任務就是成佛度眾生,最艱巨、最有價值的生命的任務,然後就朝這個成佛之道不斷的努力。

⑷ 胡言亂語-語無倫次-()-()

次第花開,開門見山,

如果你願意,可以繼續!

山明水秀_秀才人情_情急智生內_生不遇時_時乖運乖
乖嘴容蜜舌_舌橋不下_下車之始_始終如一_一人有慶
慶吊不行_行同能偶_偶變投隙_隙大牆壞_壞植散群
群蟻潰堤_堤潰蟻穴_穴居野處_處高臨深_深中隱厚
厚積薄發_發蒙解縛_縛雞之力_力盡筋疲_疲於奔命
命辭遣意_意氣相投_投梭之拒_拒之門外_外強中干
干父之蠱_蠱惑人心_心神不定_定亂扶衰_衰當益壯
壯志凌雲_雲泥異路_路斷人稀_稀世之寶_寶刀不老
......

⑸ 為什麼有人說 密宗很可怕,所謂密宗是有不得見人的秘密。

阿彌陀佛

密宗是佛傳的,是正法佛教,怎麼會可怕呢?除非那人不了解亂說,或被假密宗誤導了。

密宗的意思如下。

凈空法師---諸佛決定沒有秘密。密藏是什麼意思?佛的智慧太深,不但眾生不能明瞭,聲聞、緣覺、菩薩都沒有辦法明瞭。

我們要曉得,諸佛決定沒有秘密。密藏是什麼意思?佛的智慧太深,不但眾生不能明瞭,聲聞、緣覺、菩薩都沒有辦法明瞭。

譬如前面我們讀過的一塵一毛的微點,這是諸佛密藏。這個微點,好像是現代的科學家也只最近二、三十年發現的量子,也叫小光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它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也就是說,一百億個小光子組成一個電子。我們肉眼看不到,一般顯微鏡也看不到。這個小光子裡面有世界,這是如來秘(密)藏。這么小的一點,它里頭有世界,世界有多大?跟我們現實的虛空法界一樣大,那裡面有諸佛菩薩,那裡面也有一切眾生。這還不深秘(密),深密的是微點世界裡頭還有微點,那個微點里頭還有世界,重重無盡,這是諸佛密藏。究竟明了,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誰?等覺普賢。修普賢菩薩的法門,證到等覺位,就有能力進入毛塵、微點的世界裡面去。

我們想想,我們這個身體,這物質的身體,多少微點?一個電子一百億的微點,你就曉得我們身上多少,沒法子計算!我們身上多少細胞,細胞再分析,多少原子,原子再分析,多少電子。像這樣的諸佛密藏,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有能力,因為經上說得很好,彼國一切菩薩,只要是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菩薩也包括在其內。他沒說凡聖同居土在外,他沒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菩薩不在內,沒說,那就全是。我們迴向偈也常常念,「願得智慧真明了」,含煳籠統,這真明了到底是什麼不知道,別人念我就跟著念。古大德寫了,照念,沒搞清楚。稍稍體會得一些你就真正明瞭,真實不可思議。

文摘恭錄—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七五集)

夢參法師---所謂密宗,西藏教義,跟我們一樣的。不過西藏的教義有系統,有顯宗的次第,就是菩提道次弟,有密宗次第,最後還有圓滿次第。

聖嚴法師---因為不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是從印度佛教發展出來的,許多從印度傳至的西藏或中國的經文,都尚未有對譯本,而這是很大的事業,期待大家不分彼此,共同來完成。

凈慧法師---密宗密法無言說,利用各種金剛儀式表法,為方便說法,教化眾弟子。將戒義、法理隱入各種金剛儀式中展現,法相雖無言說,義理又有言說;如預知、解夢、祭祀、辯經、跳金剛舞等儀式。世人不解其詳,切莫妄議是非;各宗難解其要,不可多加評判。特別是修行其它法門的行人,不以本宗常識知見去思議密宗短長

⑹ 久住雖然音信稀 爾今何必亂猜疑 且待日交壬癸後 正是人間相會期!什麼意思

聖意:蘭復芳春景真堪愛,菊吐制清香色又佳。 乾坤各自為情意,不解東風次第開。
謀望:昔曾許汝到春來,豈料營為事不諧。 且待菊梅開綻月,依然名利兩全哉。
家宅:指望家和萬事成,年來憂悶幾曾伸。 因知不把家神敬,門戶無人有向聲。
婚姻:婚若成時待月圓,不須心下意懸懸。 雖然好段姻緣事,爭奈他人尚未堅。
失物:丟失如何怨老天,神明豈肯為財憐。 伊君要聽真消息,不在明年在後年。
官事:戒伊不用苦貪嗔,恐有文詞到訟聽。 凡事抽身歸去好,閉門靜坐作賢人。
行人:久去雖然音信稀,汝今何用意躊躇。 菊蘭自有開花日,各自根由等待時。
占病:此處懨懨怨滿懷,未逢良葯事不諧。 平安等到三更後,禍去從交福降來。
解曰:占家宅小口有災,陰人有災,宜作福,失物難尋,病者作福,求財半遂,
行人有信,官事留連未達,六甲未產,六畜旺相,婚姻可合遲。

⑺ 《大學》和《論語》中的這兩段話矛盾嗎如果不矛盾,為什麼

不矛盾。孔子畢生教學,其核心思想是仁愛,以此為統領,教育學生一步步走上仁政禮治的從政之路。
《大學》主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總結,論述人成長的基本規律是這樣八個步驟:「格物」,即探索事物的規律;通過探索規律,才能達到有智慧,即「致知」;人在有智慧後,才能意念真誠,即「誠意」;意念真誠後,才能做到心態端正,即「正心」;心態端正後,才能夠修養好自己,即「修身」;修養好自己後,才能治理好家庭,即「齊家」;治理好家庭後,才能治理國家,即「治國」;國家治理好後,才能實現天下太平,即「平天下」。這八個步驟也是以仁愛為核心,一步步提高起來的,從自己內心世界的修養,一直到天下的和平和諧。
而《論語》論述的是走上仁政禮治的具體方法。這段話,是教育學生走向仁愛起點的方法。有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是實現仁愛的根本,所以孔子說「入則孝,出則悌」;謹慎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誠信,《論語》中有多處論述,也是仁愛的具體內容;廣泛地愛護眾人,而且親近仁者,更是通向仁愛之路的具體方法。
你感到有矛盾的,可能是「行有餘力,則學文」這句話,原因可能是把「文」理解成了文化。其實,「文」在這里的意思是「六藝」,即練習禮節、演奏樂器、駕車、射箭、寫字、計算這些簡單的技藝。孔子的這句話意思是,如果還有餘力,就去學習這「六藝」。
孔子認為這樣的技藝,雖然也有可取之處,但君子精力有限,應該致力於根本的東西。
孔子的思想體系是融會貫通的,從總體上理解了,就感到一致,而不覺得有矛盾了。

⑻ 請教南傳佛教的修行次第,特別是入門

小乘佛教的修行次第
可以先讀《善生經》《玉耶女經》《十善業道經》,這些經有講如何處理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夫妻的關系、婆媳的關系、學生與老師的關系、工人與老闆的關系、朋友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理財、做人等等。

然後修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道品,為梵語 bodhi-pāksika 之意譯,
道,通往涅槃之道法;
品,品類差別。又作菩提分、覺支,即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
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
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趨於菩提,故稱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處,又作四念住。
(1)身念處,即觀此色身皆是不凈。
(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
(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斷。
(1)已生惡令永斷,簡稱斷斷。
(2)未生惡令不生,簡稱律儀斷。
(3)未生善令生,簡稱修斷。
(4)已生善令增長,簡稱防護斷。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
(2)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3)念(心)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
(4)思惟(觀)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
(2)精進根,修於正法,無間無雜。
(3)念根,乃於正法記憶不忘。
(4)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是為定根。
(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了,是為慧根。

(五 )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
(1)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
(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
(5)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

(六)七覺分,又作七覺支、七覺意。
(1)擇法覺分,能揀擇諸法之真偽。
(2)精進覺分,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3)喜覺分,契悟真法,心得歡喜。
(4)除覺分,能斷除諸見煩惱。
(5)舍覺分,能舍離所見念著之境。
(6)定覺分,能覺了所發之禪定。
(7)念覺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道諦。
(1)正見,正見真理。
(2)正思惟,心無邪念。
(3)正語,言無虛妄。
(4)正業,住於清凈善業。
(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
(6)正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
(7)正念,能專心憶念善法。
(8)正定,身心寂靜,正住而不味著。

⑼ 學不躐等和不陵節而施一個意思么

是的,意思都是為抄學習不能超越次第,應循序漸進。

(9)亂違法次第擴展閱讀

【拼音】xué bù liè děng

【釋義】學習不能超越次第,應循序漸進。

【出處】出自戰國後期《禮記》中的《學記》 :「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不陵節而施」「雜施而不孫,則亂壞而不修」。 表示學習要循序漸進。《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被稱為"教育學的雛形"。是我國古代教育經驗和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

⑽ 次第是啥意思!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致病因素,而且是導致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稱為內傷七情。七情做為致病因素,有別於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入人體,而是直接影響有關的臟腑而病,情志因素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所有疾病的轉歸起著重要作用。《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欲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佛教用語: 【六欲】 [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一色慾謂若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無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貪著。是名色慾。二形貌欲謂若見端容美貌。無智愚人。不知其忠。心生貪著。是名形貌欲。三威儀姿態欲謂若見行步輕徐。舉止詳緩。揚眉頓臉。含笑嬌盈。無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愛染。是名威儀姿態欲。四言語音聲欲謂若聞巧言美語。稱情適意。意聲清雅。歌詠贊嘆。無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愛著。是名言語音聲欲。五細滑欲謂男女身份輭細滑澤等。無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沒溺。是名細滑欲。六人相欲謂若男若女。必得所愛之人。互相貪染。是名人相欲。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