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三違處分 » 無權處分贈與

無權處分贈與

發布時間: 2021-02-08 11:18:31

㈠ 請問:贈與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贈予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的前提條件之一是「以合理的價格轉讓」,而贈予是無償的,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

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1)無權處分贈與擴展閱讀:

善意取得制度的本質是犧牲真正權利人的財產權利,以保證善意受讓人取得所有權和其他物權,旨在協調所有權的維護與交易便捷,力爭達致「靜」與「動」的均衡。

對此,主要包括即時時效說、權利外像說、法律賦權說和佔有保護說,皆主張善意取得制度旨在保護交易安全,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依據「首要者乃在交易之安全與便捷(減少交易成本)。

但保護財產秩序也要對財產所有權採取靜的保護,即承認財產交易的善意取得,需要權衡兩個財產價值。德國、法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兼顧財產所有權的「靜態安全」和「動態安全」,對善意取得採取積極的「中間法」立場。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善意取得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㈡ 基於無權處分訂立的贈與合同怎麼處理

看所有權人是否追認或撤銷。

㈢ 無權處分的法律效力

一般情況下,對財產的處分權是屬於所有人的,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是無效的民事行為,並且很可能構成對他人財產的侵害,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特殊情況下的無權處分行為,法律出於鼓勵交易的考慮,規定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種處分行為所訂合同有效。比如某甲出國前,將一批保質期為二年的高級營養保健品寄存某乙處,講明年內回國取走。一年多後,某甲因故仍未歸,又一時聯絡不上,某乙遂與商場簽訂該保健品銷售合同。經某甲歸國後追認,該銷售合同有效。當然,追認的形式權利人既可以向買受人作出追認,也可以向處分人作出追認。無論向誰作出追認,其法律後果都由權利人承擔。法律這樣規定,對於在特殊情況下為保護他人財產利益而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是個鼓勵,更重要的是,促進了資源能向有效發揮作用的地方實行流轉,防止了資源的浪費。 《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3.3條第(2)明確規定:「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無權處置與該合同相關聯之財產的事實本身不影響合同的效力。」我國現行《合同法》中關於無權處分的規定在幾次草案中數易其稿,最終才有了現在的第51條規定,立法者在保護所有人利益與保護交易安全兩層目的之間力求尋找一個平衡點,讓雙方滿意,但事實上並沒有做到。,既然傳統民法向現代民法過渡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就應當確立現代民法理念,現代民法提出了社會所有權的觀念,認為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是個人主義的絕對崇拜,不利於社會整體利益的協調和發展,保護實現動態的交易安全,較之靜止的財產安全,更能體現全社會的自由、正義、效益和秩序。依此觀念,就應當以保護動態的交易安全為先來處理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問題。由於無權處分人與相對人、無權處分人與權利人、權利人與相對人三層民事關系,其中只有無權處分人與相對人之間的關系為純屬交易關系,因此應在保障此交易安全的前提下再考慮其他兩層民事關系的問題。
以此為出發點,我們分幾個方面作如下分析:
(一)相對人明知無權處分人無處分權而與之進行交易的行為。相對人明知無權處分人無處分權而與之進行交易行為,其目的在於使自己通過交易獲得本屬於權利人的利益,而對於無權處分人無處分權不加理會,雙方通過默示主觀上達成了惡意串通,客觀上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根據《合同法》第52條第2款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合同無效。」因為法律只保護合法的合同關系,對內容或目的違法的合同關系,一概否定其效力。如果對此種主觀具有惡意的相對人的利益加以保護的話,勢必會破壞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造成市場交易秩序的混亂。在這種場合,權利人可以基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請求相對人返還財產,也可以依侵權行為的規定請求無權處分人賠償損失。
(二)相對人不知或者不應當知道無權處分人無處分權而與之進行交易的行為。相對人由於不知道權利人的存在,所以其主觀上是善意的。對於善意的相對人,應當給予充分的保護。
對於相對人為善意的無權處分可區分不同的交易階段做出不同的認定:
1、相對人和無權處分人的合同已經履行完畢,標的物已經交付給相對人。此時即涉及到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問題。善意取得,亦稱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佔有的他人的財產轉讓第三人,第三人在取得該財產時是公然善意、有償和無過失的,則第三人可依法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第三人在取得財產的所有權後,原財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無處分權人賠償損失。
由此可知,善意取得作為財產權的一種原始取得方式,是無權處分行為的結果,是基於法律規定而使無權處分行為轉化為有效行為的又一方式,應當作為《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一個例外。法律之所以規定善意取得制度有其必然的原因:
首先是基於佔有之公信力,善意受讓人出於對公示的信賴,應當取得物權。否則,連法定方式都無法保證出讓人具有處分權,交易就失去了最起碼的保障。
其次是基於交易之便利。當今的商品交易非常頻繁,如果在交易中由第三人負擔無權處分的風險,則受讓人勢必輾轉調查讓與人處分許可權之有無,這將增加交易費用,拖延交易時間。該種情況下,無論權利人事後是否追認,使該無權處分行為符合權利人的意思表示,從而排除其有效地障礙,也無論無權處分人在訂立合同後是否取得了標的物的處分權(通過交易、受贈等行為),糾正了主體不合格之錯誤,均不影響該合同成為有效的合同。
當然,這種情形必須符合善意取得的法定構成要件,即:
(1)處分財產的出讓人必須實際佔有被讓與的該財產。且此佔有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而合法地佔有處分物。對於盜贓和拾得物,各國規定有所不同,大致有三種模式:一是規定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蘇俄民法典》第152條;二是規定原則上不適用善意取得,但通過法定方式取得的,可以發生善意取得的效力。如《日本民法典》第193條、第194條規定:「於前條情形,佔有盜贓物或遺失物時,受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二年間,可以向佔有人請求回復其物。」「盜贓及遺失物,如系佔有人由拍賣處、公共市場或出賣同種類物的商人處善意買受者時,受害人或遺失人除非向佔有人清償其支付的代價,不得回復其物。」即第一經過二年除斥期間;第二是在法定場合買受;三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美國統一商法典》的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還有法院查封、扣押的財產等均不適用善意取得。其立法意圖是保護佔有處分物的合法性。
(2)受讓人須通過交換實際佔有已取得的財產。這種交換,是指通過買賣、互易、贈與、債務清償、出資等具有交換性質的行為。至於這種交換行為是否應為有償,各國規定不同。在多數西方國家及日本等國,規定並無有償無償的限制,只要屬於交換行為即可,因而贈與也是善意取得的合法交換方式。《蘇俄民法典》第152條則規定,適用善意取得的財產必須是有償取得,無償取得不適用善意取得。我們認為非通過交換而轉移佔有的財產,即使受讓人已經實際佔有該財產,也不發生善意取得效力。如繼承和遺贈,不是交易性質的法律行為,而且繼承和遺贈的財產必須是被繼承人或遺贈人生前合法的財產,如果被繼承人或遺贈人的財產非其所有,即使繼承人或受贈人已接受了這些財產,也不能發生原所有人喪失所有權的後果。
(3)轉移佔有的財產須是法律允許流通的動產。法律禁止流通的財產,如毒品、文物等,不得適用善意取得。同時,善意取得的財產必須是動產,不動產的所有權一般都要進行過戶登記,出讓時必須出示權利證書,因而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4)受讓人取得財產時須出於善意。善意就是不知情,即受讓人在受讓財產時不知讓與人為非財產所有人或無轉讓權人。受讓人必須在讓與人交付財產時為善意。財產交付完畢以後,如果受讓人得知讓與人無權處分,並不影響所有權的取得。如果受讓人在財產交付前或交付時已知讓與人無權處分財產,即為惡意。此時,對於無償取得標的物的善意相對人以及其它法律規定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情形,權利人仍有權行使拒絕追認權。因為在這些情況下,善意人要麼未付出相應的對價而取得標的物,要麼未依法律規定來訂立和履行合同,所以法律讓善意相對人負擔一定的不利益,從而向保護權利人的利益一方傾斜,是合理的,也符合公平公正原則。
2、相對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合同雖已生效但未履行或者標的物尚未交付。此種情況下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因此不應按前述的原則來處理。,這是應當適用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典型。此種情況下允許權利人享有追認權是給予權利人一定的選擇權,如果權利人認為此合同對已有利可以追認其為有效合同,如果權利人認為此合同有損於自己的權益,可以拒絕追認,使該合同成為無效合同。而對於並未受領交付的善意相對人來說,可以向無權處分人主張締約過失責任,無權處分人基於自己對誠信義務的過失,賠償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失。

㈣ 無權處分一定是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么

所謂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待定,是指只有在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人事後取得處分權的情況下才為有效,否則歸於無效。題目中選項A未提到轎車的所有人乙追認甲的贈與行為,所以該贈與行為是無效的

㈤ 案例 無權處分租賃物,出租人能否主張受贈人返還

出租人是所有權人,承租人是有權佔有人。如果承租人將租賃物贈與第三人,由於沒有支付相應對價,不符合物權法106善意取得的要件,故出租人可基於物權返還請求權要求第三人返還租賃物。

㈥ 丈夫未經妻子同意贈與第三者30萬元,如何要求返還

根據《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所規定的,「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這種撤銷權是法律賦予贈與人單方享有的權利。贈與人行使撤銷權的時間是在贈與財產權利轉移之前,一般為標的物交付之前,如果該錢款還沒有交給第三方,可以撤銷贈與合同。如果給了,除了協商讓他主動返還以為,沒有更好的方法。
一、贈與合同任意撤銷權的基本規定
任意撤銷權,是指贈與人依據自己的意志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享有撤銷贈與的權利。即《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所規定的,「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這種撤銷權是法律賦予贈與人單方享有的權利。贈與人行使撤銷權的時間是在贈與財產權利轉移之前,一般為標的物交付之前,如果贈與的財產需要辦理登記手續,則在辦理登記手續之前。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之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消滅,贈與人不負給付義務。
二、享有撤銷權的主體
在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之中,享受有撤銷權的主體,依《合同法》的規定僅限於贈與人,而不包括受贈人。因為受贈人雖然在接受贈與財產之前,是有權拒絕接受贈與的,但是,此種拒絕接受贈與的權利並不能稱其為贈與合同的撤銷權,因為撤銷權是形成權,其基本內涵是權利人依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與他人之間形成的法律關系歸於消滅,而受贈人拒絕接受贈與財產的行為並不能產生撤銷權所引起的法律後果。
三、贈與合同任意撤銷權的行使條件
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並不是無限制的,為維護合同的嚴肅性,法律規定贈與人撤銷贈與也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贈與人撤銷贈與應受下列限制:
1.贈與人撤銷贈與必須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
若贈與財產的權利已經轉移,贈與人不得撤銷贈與。若贈與財產的權利已經轉移一部分,則贈與人僅能就未轉移部分為撤銷,對已經轉移部分不得撤銷。
對於動產而言,在贈與物交付前,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對於不動產而言,在辦理權利轉移登記之前,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對於財產權利而言,根據法律規定轉移權利是否以登記為生效要件,在財產權利交付或辦理權利轉移登記之前,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2.贈與人可撤銷的贈與必須不是具有救災、扶貧等具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
由於救災、扶貧等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贈與使得贈與具有了重要的社會意義,若贈與人可以隨意撤銷這種贈與,則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
具有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是指基於道義上的情感而作出的贈與,如果允許贈與人隨意撤銷這種贈與,不僅與道義不符,而且會給受贈人造成情感上的極大傷害。因此,凡是具有救災、扶貧等具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不論當事人依何種形式訂立贈與合同,贈與人均不得撤銷該贈與。
「社會公益」的內容,按照《公益事業捐贈法》的規定,包括下列事項:
(1)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等困難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活動。
(2)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3)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
(4)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其他社會公共福利事業。
3.贈與人撤銷贈與,僅限於沒有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
此類合同中,贈與人作出贈與的意思表示不能不說是經過法律上的慎重考慮,不存在一時沖動考慮欠周的問題,如果允許贈與人隨意撤銷這種贈與,既嚴重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也蔑視公證的嚴肅性。所以,若贈與合同已經過公證,則不得撤銷。
另外,贈與人撤銷贈與,須將其撤銷贈與的意思通知受贈人,如果贈與人不向受贈人為撤銷贈與的意思表示,不能發生撤銷贈與的法律效果。

㈦ 為什麼梁慧星認為合同法51條無權處分中的處分行為,只包括轉讓和贈與,而不包括設定擔保和使用權

物權四大權利,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能區分嗎。

㈧ 贈送無處分財產給他人,他人是否取得物所有權

他人不能取得物所有權,因為你是無權處分人。

㈨ 贈與房屋沒過戶,受贈人有處分權嗎

沒有權復利,
因為住房產權屬於房制產證登記人所有,沒辦理過戶,住房產權和受贈方無關。
《物權法》:
第十七條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三十九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㈩ 民法一物二買、無權處分、債權人撤銷請求權的問題

以下均為個人見解:

  1. 一物二賣:如果根據物權無因性理論,甲和乙雖然合同有效,但是未轉移動產,動產所有權還屬於甲,甲又與丙訂立合同並交付,此時兩個合同都是有效的,但是物權只能轉移一次,因為動產交付給了丙,認為甲和丙之間達成了物權合意,與基礎的債權分離,因此丙取得了物權,不論善惡意。

    但是中國民法並不承認物權無因性理論理論,而是用善意取得制度來規定一物二賣。這樣立法有一個盲點,就是先驗地認為所有人是個理性人,也就是說第二買受人一定會以市場價或者高於第一買受人的價格買物時出賣人才會賣,因為如果第二買受人出價低,那為什麼不賣給第一個?有錢不賺?而在第二買受人出價足夠的情況下就不認為是惡意的,而是正常的商業競爭。所以規定善意取得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是沒說能不能對抗惡意第三人。既然在法條上找不到直接的規定,我還是傾向於使用物權無因性理論,另外物權法23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合同法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僅僅看這兩個的話也沒有說善惡意的問題,反正交付了就轉移所有權。

  2. 債權人的撤銷權有兩個必要的要件,一個是第三人惡意,這里的惡意指的是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受讓債務人的財產或者接收贈與。還是那個道理,在這種一物二賣的情況下一般不太可能出現惡意第三人,因為這樣做對債務人沒有好處,這種撤銷權一般都出現在借貸合同一類。其次,債務人與第三人的行為要嚴重危害債權,導致債權不能實現。不僅是指債權約定的標的物無法交付,而且是指起訴之後會導致債務人無法以其他方式承擔責任,也就是說會危害到債權的救濟,還是那句話,這也不太可能出現在一物二賣的情況下,因為一件東西不能交付,可以起訴違約,讓債務人以等價金錢方式賠償,這樣就沒有危害到債權。

以上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