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詩違法嗎
A. 黃力民是誰- 轉載「塗改那些不好聽的古詩」
-------------------------------------------塗改那些不好聽的古詩·黃力民· 10年前一些大學專家熱炒所謂「人文教育」,我在報刊發文說「人文教育」被他們誤讀成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根本無關乎人文主義與人文精神,因而也無益於中國社會的進步。看看專家們的說辭,繞來繞去無非是孔孟唐詩紅樓夢,在大多數今人眼中這就是電視台搶答競猜節目的調料。 後來就有《批評家茶座》2003年第1輯發表《歷史的困境》反駁我的觀點以捍衛「國學」,特別因我對唐詩之大不敬,該文章開頭引了我的一段話作為靶子: 一千年前社會上流傳著數萬首唐詩,清朝人就只編了「三百首」,再過一百年也許就要編「三十首」了,最重要的是與唐詩相對應的環境已不復存在。 雖有「三十首」之說,我自己其實不是一個鄙視唐詩的人,我能背誦的古詩詞若不及「三百首」、也得有200多。但我的古詩詞理論水平,確又在中學階段之下,古詩詞於我的作用,一多半在於古文古詩詞的閱讀、默誦極有益於消遣解悶、甚至是催眠。 2010年隨大流進了世博會,因不堪擁擠,只好坐在寶鋼大舞台看演出。那天是江西省表演專場,大屏幕上出現陶淵明的《飲酒》,並伴有演員抑揚頓挫的朗誦: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但是你試著再讀一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一定是更加郁悶,原因就在六、七句首尾相繼的那兩個「山」字。不知何時起我就討厭這兩個「山」字,管他陶淵明不陶淵明,我是早已私自將它改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煙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了。 就視覺而言,漢字類於圖畫,字的相同或不同應當納入美學判斷。在聽覺方面,所謂抑揚頓挫當然包括音的相同或不同的因素。即便是催眠時默誦詩詞,也希望有基本的美感,字詞的雷同可說是關系極大。字詞雷同的問題經世博會寶鋼大舞台的華麗放大,終於勾起我的清算。 古詩詞理論如何解說字詞的雷同?我一無所知,也沒打算去查找,我的議論純粹由直覺而生發。對於惜墨如金的詩詞,必然非常在意雷同字詞,特別是20字或28字出現相同字詞時一定很搶眼,這無須什麼理論解釋,從實際情形就可認定。 至少李商隱是使用雷同字詞的大師: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詩句因有雷同字詞而顯示著一種遞進的張力,可以斷定他一定不是無意間造成撞車。 林升《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8字中竟有四組雷同字,但體現的不是張力,而是散漫、慵懶,與詩的主題恰好合拍。試改成「直把臨安作汴州」就沒有這般痛快。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居然連用三個「黃鶴」!只覺得不錯,卻是「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好看、好聽的雷同字詞例子,似乎難以取得一致意見。也許這里成立的是托爾斯泰定律的翻版:好的詩詞各有其好處,不好的詩詞都一樣不堪忍受?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有兩個「風」字,「風流」與「風雨」卻是風馬牛不相干。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有兩個「山」字,雖然都是Mountain,中國話可以說得不一樣。 劉禹錫《竹枝詞之七》「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有兩個「人」字,但前「人」不是後「人」。 讀出來的感覺是拖沓、渾濁! 我的凃改是: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帝業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帝業」取自章碣《焚書坑》「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阜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瞿塘嘈嘈十二灘,村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後來在網路上發現《竹枝詞之七》竟有「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之說,這究竟是歷史上傳下來的不同版本?還是有人與我一樣因厭惡兩個「人」字而擅自篡改呢? 既然涉及聽覺美感,同音字亦可能令人生厭。 薩都剌《百字令·登石頭城》: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艣,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 壁與蔽同音。「蔽日旌旗,連雲檣艣」可能出自屈原《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或蘇東坡《赤壁賦》「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此處改「遮日旌旗」還是「掩日旌旗」?(「掩日」有越王勾踐鑄劍之典故。) 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微與危同音。改成「細草輕風岸,危檣獨夜舟」或「細草微風岸,高檣獨夜舟」。 盧綸《晚次鄂州》: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賈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鼙鼓聲。」 城與程同音。改成「雲開遠見漢陽門,猶是孤帆一日程。」疑問是漢陽門能不能看得見呢?我以為漢陽城也未必能看得見,盧綸所謂「雲開遠見漢陽城」多半可理解為以「遠見」來表達心情之迫切。 盧綸此詩還有一處別扭,即「舊業已隨征戰盡」。「征戰」的含義當伴隨著慷慨、悲壯,如「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而盧詩這里應當體現出受害、無奈。杜甫有「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在「兵革」、「烽火」、「戎馬」中選「兵革」,改定為: 「雲開遠見漢陽門,猶是孤帆一日程。 賈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兵革盡,更堪江上鼙鼓聲。」
B. 表達憂傷的詩句
1、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宋·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譯文:淚眼汪汪問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語,紛亂的,零零落落一點一點飛到鞦韆外。
2、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唐·李商隱《錦瑟》
譯文: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
3、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4、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譯文: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5、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元·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
譯文: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庄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C. 轉載現代已故詩人如顧城的詩,這些版權費是給誰的
著作權來法規定,作品受保護自的期限是50年。如果作品超過50年,則屬於公共知識,不用支付費用;如果沒有超過50年,則屬於私權,需要支付費用,支付的對象為原著作權人的繼承人。如果無法找到原著作權人繼承人,可以將費用向著作權協會提存轉交。
D. [轉載]詩歌是什麼,請傾聽來自彝人世界的聲音求解
中國最著名彝族詩人吉狄馬加(現居青海省西寧市): 詩人是人類的良心;詩人要真正站在人類的精神高地上,關注人間疾苦、人民福祉、人類命運。詩歌需要更加關注現實,關注人類,幫助人類走出困境,這是一種責任。詩是通向世界、同向自由的門扉;在不同文化中尋覓「使人們更加親近」的因素和內涵。中國彝族著名詩人、中國後朦朧詩傑出代表詩人、中國「非非」詩派重量級詩人之一吉木狼格(現居四川成都市): 詩歌在思想之前,在知識之前,在所有已知的人類文化之前,或者在人類文化的最前端。詩歌為自己負責。詩人他們只代表自己,回到個人、回到生活本身,他們寫自己想寫的詩,說自己想說的話。一個自覺的詩人,他就是為詩歌這個形式而寫。面對文化,詩歌具有超前性,至少靠前性,它永遠在前方,在我們下筆之前誰也不知道它是什麼樣子。這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我說過願意用一生去靠近它,但是離它越近,越得不到它。對於詩,我要說的是:同意所有關於詩歌的言說,同時對所有關於詩歌的言說表示懷疑。 中國彝族著名散文詩作家 、青年文學評論家海訊(現居四川省西昌市): 文學拯救自己的靈魂。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是一種能力、道德和責任的尺度,更是一種拯救。 每個人的一生劃過時光的長空都不過是一瞬。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蘊含著大自然賦予的創造力。我自幼就對靈魂生活情有獨鍾,我愛思想和大自然勝於愛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靈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顯赫的權勢與誘人的名利都高貴。 在歷史上,每當世風腐敗之時,人們就會盼望救世主的出現。其時,救世主從來都一直就在我們心中。因此,於我看來,與其說自己喜歡文學,不如說自己一直都在拯救,拯救自己的靈魂於水深火熱之中。作文其實就是做人。要是非得說點我的文學觀,我倒以為:每個人不管做什麼,只要自始至終做一個心裡有天有地的人,此生便了無遺憾!中國彝族著名雙語詩人阿庫烏霧(羅慶春)(現居四川成都市): 關注母語!關注詩歌!關注世界!母語,族群尊嚴與個人使命。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先天地擁有多元共生、互補互融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論是否受創造主體個人文化視野、思想觀念、感情傾向的制約和限制,不論對本民族文化的總體發展趨勢有無正確的把握,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都必須和只能走向「文化混血之途」。 人的生命的真正的快樂,首先是從承擔開始的。自從我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使命、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天資、自己的機緣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以來,我就能夠很平靜地思考、寫作。至少能夠寬容地、平靜地感受生命的潮汐,承擔生命負荷時力求做到舉重若輕。用我至今還十分健全的生命肌體和旺盛的思維活力來完成對我與生俱來的母語文化生命力的承載與接續,用我一生的文化行為、精神舉措及生命內涵去破譯並保護我的母語文化。中國彝族著名詩人霽虹(現居四川省會理縣): 其實,詩歌是一條自我們的靈魂里流出來的河流,流動著我們民族的記憶,只有融入人類真、善、美和大愛之心,這條河流才會永遠清澈而不會斷流。 詩歌不要華麗的語言,我喜歡平淡中見神奇;用自然而又質朴的語言,表現出我們人類豐富深刻的情感,這才是大作品。中國彝族著名散文作家諾爾烏薩(現居四川省西昌市): 文學,歷來是通過以語言文字構成的各類文學門類來反映客觀現實,表達人們內心情感世界,反映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里社會生活的藝術形式。 雖然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裡,但我們每個人所面對的特定環境又不盡相同。作為一個彝人,一方面我們不遺餘力地守望腳下這片與生俱來的神奇土地,守望這片別具特色的現實土壤,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去面對和適應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語境下的大背景。 我們生存於這樣一種歷史與現實,山裡與山外交替交融的雙重生活境況之中,那麼我個人認為該是由彝族文學率先來反應和表達這樣一種民族思維和觀念正在發生裂變的時代,這也屬於它的責任和使命。 就我的散文,我始終不渝和努力去貼近我所熟悉的現實生活,以簡潔、朴實、生動和流暢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在這個時代的感受,表達我們共同所關注的那些畫面和情節,避免晦澀與故作深奧。這就是我永遠的追求。世界著名彝族女探險家、女作家吉胡·阿莎(英美藉彝人、現居英國、中國西昌市): 詩歌是心靈的故事,是心靈的酸甜苦辣咸。只有當心靈被一把尖刀插在裡面時,詩歌就流出來了,就像鮮血一樣。真正的詩人是沒有名子的,真正的詩人在民間。那些無病呻吟的詩歌是因為不痛不癢的緣故。中國彝族知名作家、彝族青年詩人趙振王(現居雲南省昆明市): 為彝山抒寫;為愛情抒寫;為步履抒寫。寫詩的人生,是自由的;有詩的人生,是幸福的。在文學的沃土裡,點點滴滴栽種,顆顆粒粒回收。將軍旅詩和愛情詩,進行到底!中國彝族著名青年詩人普馳達嶺(現居北京市): 漂泊與鷹對視,用一生的虔誠,合掌走入文學的隧道。守候的日子,亮一亮生命中缺失的暢然。固守低於生命高於群山的詩歌山脈,是我一生牧放的不死的箴言與信仰。我的言語生長在表象之內,所謂的思想與靈感不是在背負著文字前進,而是在文字的翅膀上用靈魂掌舵著飛翔。站在岸上,我們看到的是水中飛翔的風景,有些事物與岸無關。潛入水中,我們感知的是岸上馳騁的世界,有些事物與水無關。有一種仰望比泉水的叮咚高過八度。有一種回漩比漣漪更加神奇壯美。 與風一起奔跑,我們感悟的是無風的世界;與火一起跳動,我們預知的是無極的寒冷。最高的音階不一定是音符,可能是火苗。最痛的愛不一定給心臟,可能給了故鄉。我是我的敵人,痛苦在酒杯里;我是我的詩歌,燃燒在骨頭中。詩歌最重要的品質是有靈魂的根骨;詩意最重要的強度是有生命的體驗。靈魂的冒險與遠游,確立了人的個性。生命的體驗與感悟不棄詩意的生活。人類居住在年齡的內部,我們卻從未發現過年齡一次。麥子就生長在麥子生長的地方,我們卻忽略了麥田。從文字中站立起來的語言就是詩。如果可以打開真理的眼睛,人類可以不直視真理。中國彝族青年詩人付榮元(白雲、吉狄吉萬)(現居四川省會理縣):詩歌是為了自己的心靈與靈魂有一束亮光,寫詩的目的是「清洗自己靈魂的房間」。中國彝族青年詩人沙輝(現居四川省鹽源縣): 詩歌創作是向自己和讀者打開自我並傳達生命體驗。詩歌是「神靈」關注現實的另一隻眼、人文精神的藝術化「現身」,它引領人類走向審美藝術高地。 在當下,它應該成為現代社會打破一切又重構重組之際人類尋求建立心靈美學的「共同心聲」;成為人類真善美的引領者、人文關懷的昭示陣地;成為「精神生存」的標榜和構建力量。 作為一個忠貞於自我心靈虔誠於自我生命的人,始終秉持白居易式質朴文風以讓作品回歸一種醇正與厚實,追求「直擊現實而詩意盎然」、以藝術化形式無限「遠離」卻又無限逼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實。對自欺欺人和因故弄玄虛而背離生活的詩歌寫作保持應有的警惕,拒絕濫情性的詩寫行為,推崇生命感動中自然生成的現實意義寫作。中國彝族青年詩人王國清(曲木伍合)(現居四川省喜德縣): 詩,是對生的呼喊,對靈的救贖及洗禮,給自己給讀者都要留有想像與回味的空間。以詩的名義出發,吸一口純朴的民風,聆聽呼吸的聲音。詩歌,不應為神秘而神秘,不應為易懂而易懂。用最簡潔的語言,呈現最豐富的思想;用文字觸摸內心,直達生命的本真。作為一名文學作者,我自然認為,應該簡單地做人,平淡地生活,自然地寫詩!這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彝族青年詩人、作家阿克鳩射(現居四川省昭覺縣): 詩歌沒有永恆的承諾,只有永恆的光芒。我與詩歌有時只是陌路的相逢,但總有一刻,可以挨得很近,可以互相坦誠,猶如憂傷時的一支歌,孤獨時的一杯酒,冬夜裡的一把火。 (待續)
E. [轉載]英國詩人蘭德說「我和誰都不爭」
英國詩人蘭德的詩中曾這樣寫道:"我和誰
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備走了。"
喧囂世界上的爭奪、摩擦、嫌怨;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吵鬧、嫉妒、勾心鬥角……
,其實都是爭的結果。看那沒有當上官的爭著要當官,當上官的爭著要陞官;沒有錢的爭著發財,有學歷的爭著晉職稱,沒有職稱的爭搶好崗位,兒女爭著啃老,老人老了兒女爭奪家產……人們是明裡爭,暗裡爭,大利益爭,小利益爭,今天爭,明天爭,你爭我爭他也爭,人說不爭白不爭。直爭得人仰馬翻,雞犬不寧。到頭來權錢爭到手了,幸福不見了;職稱爭到手了,同事的友誼不見了;名聲爭到手了,快樂不見了;財產爭到手了,親情不見了;非分的東西爭到手了,心安不見了。也就是說,你絞盡腦汁,處心積慮,甚至不擇手段,你死我活爭到手
的,不是快樂,不是幸福,不是心安。只是煩惱、痛苦、仇怨和疲倦至極的身心。
草在石縫中、石板下,獨自努力地綠著。盡管它顯得那麼孤單、弱小、了無生氣,但它依然是春天的一部分--廣袤世界中渺小而又頂天立地的一部分。
生命只在被慾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會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
網上看到有這樣一段話:
有錢萬貫,也是黑白一天;
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間;
寶車百乘,也是有愁有煩;
高官厚祿,也是每天上班;
妻妾成群,也是一夜之歡;
山珍海味,也是一副肚腩;
F. 請為曹操做一首詩,若是轉載請註明!
原創:
倚天
孫劉豈無帝王夢,
亂世不奸怎稱雄?
不求軒墨載青史,
平生惟願九州同.
G. 《[轉載]李滄東電影《詩》的影評》txt全集下載
[轉載]李滄東電影《詩》的影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回:
內容答預覽:
詩的背面是殘酷
文/孫孟晉
一個現代人如果經歷了官場的洗禮後,依然保持著驚人的追求,是值得好好尊敬的,他不叫王滄東,他叫李滄東,之前擔任過韓國文化部要職。
我相信李滄東是看開了,他的新電影《詩》找不到《綠洲》、《薄荷糖》時期的外傾的張力。他學會了在人生的背面輕輕地勾勒殘酷,人,有他面目全非的另一面,也許是慾望的蹂躪,也許就是一種無名的怯懦,李滄東在直面這種人背後的東西。
《詩》,從結構上看,是雙線齊頭並進的,一位做外婆的老年婦女為了實現幼時的願望而讀詩歌寫作班,但這條線索是一根副線,它宛如游離於人的意識背後的那一絲沖動,時時地將有趣的和無趣的生活勾勒出色彩。
外婆和外甥生活在一起,外甥和其他五位中學同學強奸了一名女同學,而這名女生從橋上縱身一躍而結束了生命,五位家長和學校為了逃避罪責和名譽損失,聯手擺平死者的父母。
看似本片的重點在展示人類的冷漠上,以及對社會世態的無奈處理。但從電影的極其克制……
H. [轉載]淺談如何進行中國古代詩歌教學(完全修改稿)
淺談如何進行中國古代詩歌教學 (完全修改稿) 在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中,收有大量的古代詩歌。這些詩歌,不但思想情感豐富,意蘊深厚,而且清新自然、膾炙人口,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審美性。這對學生的審美意識教育,以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都具有極為重大的作用。那麼,怎樣進行古代詩歌教學,實現古代詩歌教學目標?對此,我們認為,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點以及古代詩歌的特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注重朗讀,感受語音美漢語是一種富有音樂美的語種。漢語語音層面主要包括節奏和音律兩種形態。節奏是漢語語音在一定時間里呈現的長短、高低和輕重等有規律的起伏狀況;而音律是由漢字聲調(在古詩中就是平仄)、語調和韻的變化和協調而形成的內部和諧狀況。節奏是詩歌的生命。就格律詩而言,五言詩每句三個節奏,七言詩四個節奏,平仄聲在一句中交替出現,韻是在相鄰或相間的詩行或文句末尾之間形成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的語音狀況。它們和諧統一在一起,產生語音美或音樂美。不但給讀者心理上的愉悅感,而且傳達出特定的神韻,表現出特定的意味。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七言詩四個節奏,每一句平仄有規律地交替出現,形成一種高低起伏的節奏感,而詩句押「秋」、「流」、「州」韻,使整首詩產生和諧的旋律。這樣,不但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旋律美,而且更好地表達作者內心情感。在中國,古體詩也有其獨特的音韻特徵,如,李白的名著《蜀道難》,為了更好地表現情感,在語言運用上採用了散文化句式,長短錯落,加上「天」、「然」、「煙」、「顛」等字的運用,使之在音韻上層層相疊,而且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主旋律。因此,在錯落有致的詩句中同樣產生了節奏感,產生韻律美。正如古人評價此詩:「妙在起伏。」但是,語音美只有在朗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才能獲得審美享受。第二,注重字詞,感受煉字美文學是語言藝術。詩,特別是中國的古代詩歌,要在短小的篇幅內表現盡可能多的內容,尤其需要精美的語言。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詩貴活句,賤死句。」詩歌中的「活句」、「活字」(活詞)有如畫龍點睛,能使全詩的藝術形象活起來,賦予形象以生命的作用。這就是說,語言要有生命,用有生命的語言構成有生命的藝術形象。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中的「泉眼」與「細流」著一「惜」字,「樹陰」與「小池」用一「愛」字,優美的境界全出,這是多麼富有生命力的情境。它不僅表現了事物間的普遍聯系,而且賦予事物以生命,化無情為有情。又如,杜甫的詩句「江間破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詩中的「涌」、「接」,不但使詩歌富有形象性,動態性,而且大大增強詩歌活潑的生命力。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抓住這些關鍵的詞語,不但有助於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感悟,而且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第三,注重意象,提高認識美意象,是中國美學中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是抒情文學作品構成的重要因素。在作品中,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是經過詩人的心靈『化』出來的藝術符號」,屬於「第二自然」。意象具有一定的象徵性、情感性,它往往運用於抒情文學作品中。從中國詩歌文化來說,許多意象不但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情感,而且凝聚著中華文化的內涵,表情功能極強。一個意象一經產生,或經過詩人反復運用而固定,自然積淀著相應的文化內涵,不但情感深厚,而且滲透了理性,成為一定思想情感的載體。這樣,詩人可以根據表達需要而自由選用;讀者讀到這些意象詞語,也就容易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像「折柳」、「南浦」、「長亭」、「遊子」、「落葉」、「孤帆」、「浮雲」、「落日」、「秋日」、「月光」等,在詩詞中,往往與離愁別恨有關,成為表達相思離別的符號。比如,宋代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詞中「庭院」這一意象,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其意象意義是「抒發少婦思念徵人的怨情」。詩人用它統攝以下的意象:「楊柳」、「堆煙」、「 簾幕」、「 淚眼」、「 亂紅」、「鞦韆」等,使之巧妙結合,形成深邃的藝術意境,從而表現了閨中思婦那復雜的內心感受。第四、注重意境,感受情感美意境「是指詩歌中心靈化了的生活場景。它是由意象與意象的有機組合而形成的」。(胡山林《文學欣賞引論》河南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文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說過「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意境即為「第二自然」,因此,具有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富於生命、韻味無窮等特點。意象與意象的組合所形成的時空形態(也叫「場」),使詩歌形成了「空框結構」,也成形成了「召喚結構」。這樣的結構,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這中間之美召喚著讀者去想像,去思考,讓讀者徜徉其中,感受著詩歌所蘊含那無盡的審美意蘊和審美情韻。如,柳宗元的《江雪》,可以說,詩歌描繪的生活場景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種「寒雪獨釣」的畫面,是詩人的心靈幻化出的「第二自然」。它召喚著讀者去思考,去想像。一個清高孤傲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出現在腦海,而且從這個形象中,更感受到它所蘊含的一種精神境界——追求心靈自由和行動自由。可以說,這首詩的意境是深遠的,意蘊更是深刻的。因此,在教學中,注重詩歌的意境,不但感受到詩歌完美和諧的藝術美,而且在含蓄蘊藉中,獲得餘味無窮的情感美。第五、注重手法,感受技法美藝術手法或技巧,是形式美的體現。根據現代文學藝術思想,一定的形式(技巧)不但有助於思想情感的表達,而且自身也表現出一定的意義的。可以說,在詩歌藝術中,藝術形式與作品的內容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而詩歌意蘊及其意境的形成,與詩人巧妙地運用一定的藝術手法(技巧)相聯系。可以說,在詩歌創作中,一定的藝術技巧是缺少不了的,巧妙地運用這些藝術手法或技巧,不但有助於提高詩歌的形象性、藝術性,增強藝術表達效果,而且更好的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常見的藝術手法或技巧有白描、比喻、誇張、襯托、擬人、象徵等。在詩歌創作中,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人運用了誇張的寫法。王安石的《梅花》運用了是襯托的手法,它用冬天的白雪,來襯托報春的白梅。白雪是高潔的,但白梅凌寒而開,冒雪而放,又有幽香透出,比白雪更加高潔。在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運用藝術手法或技巧的運用,不但增強詩歌的形象性,而且把無生命的東西寫活,賦予詩歌以生命,巧妙地表達思想感情。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如果理解了這些藝術技巧,不但有助於理解詩的意蘊,而且學會了怎樣進行審美的方法,從而提升審美能力。第六、知人論世,感受深層美「知人論世」作為一種文學欣賞方法,是孟子提出來的。孟子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現代文學大家魯迅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他們都強調了在文學鑒賞中必須了解作者的性格、生平經歷,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等。1、知人 文學作品是一定社會生活和作家生活歷程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作品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作家感受、體驗、理解、認識了的社會生活,有些內容甚至是作家的親身經歷。因此,在鑒賞文學作品主題的時候,了解作家的經歷、思想、創作意圖,對於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是非常重要的。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柳宗元因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被貶,到達永州時寫的。因為革新失敗,詩人被削官降職,流放荒蠻。此時他雖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對他政治上的打擊迫害並未停止,面對嚴酷的政治環境,柳宗元毫不屈服。因此,寫作《江雪》一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作者在詩歌中,刻畫了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不懼風雪嚴寒,獨自江邊垂釣的老漁翁的意象。我們在閱讀這首詩歌時,不會認為這是真實的人或事。因而,老漁翁是詩歌的焦點,客觀上說,老漁翁是一個象徵體。他是詩人用來表現了自己身處逆境而堅持操守、毫不妥協的精神品格。2、論世 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或對人生的感悟的結果。在作品中,不管作家寫的是現實題材,還是歷史題材,抑或是神話題材,都是作家對所處時代精神的體現或外化,都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間接地打上時代烙印。因此,在文學鑒賞中,注重考察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即作品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寫出了作品。如,杜甫的《三吏》、《三別》,就是在「安史之亂」的特殊背景下寫出來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感受到詩歌的意蘊以及詩人所蘊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又如,《古詩十九首》主要內容是反映東漢末年動亂不安之中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表現遊子思婦離別相思的惆悵,還有表現人生無常、功名不就的苦悶以及及時行樂的思想。現在不知道詩歌的作者情況,對這些思想這樣理解?對此,如果能論世,問題就迎刃而解。從歷史來看,東漢末期,政治黑暗,文人失意,加上當時道家思想盛行,所以滋生出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就是很自然了。因此,在教學中,注重知人論世,對於學生了解作品的深層意義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抓住藝術形象是前提,把握藝術技巧是關鍵,分析詞句是基礎,只要注重詩歌的特點,更有助於提高古代詩歌教學效果,有效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I. 監獄中的詩人,獄中詩,獄中豪情詩集 可轉載盡在qq23499933空間
23499933qq空間里有很多
豪情日誌。獄中現代詩詞
J. 紅色詩歌,100字,速度啊 坐等答案 。。。不轉載更好。
寫人物的可否抄?這是我曾寫過襲的。
信念
血,他一生理想的味道,涌動在骨髓里的不老青春。淚,他一世闖盪的孤獨,踏響了黑暗路途的明目燈火。喊,他永遠追隨的夢想,呼叫著和平與愛的美好世界。憶,我追悼午夜的光輝,揮去的痛楚變作永恆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