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三違處分 » 失職和違規

失職和違規

發布時間: 2020-12-20 07:46:33

⑴ 如何正確區分瀆職犯罪與工作失誤的界限

瀆職犯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或者行使職權過程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一般認為,過失的瀆職犯罪容易與工作失誤相混淆。涉案人往往辯解自己的行為是工作中的慣性操作,或推託是單位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所致。實踐中如何區分二者界限有一定難度,現就此談一些看法。
一、內涵不同
首先分析一下瀆職犯罪與工作失誤易混淆的原因,即社會上目前對瀆職犯罪還存在較大寬容心理。「好心辦壞事」、「失誤難免」、「交學費」、「花錢買教訓」等錯誤思想認識,使有關部門在檢察機關查處案件時,易將瀆職犯罪特別是失職型瀆職犯罪以工作失誤相搪塞。失職型瀆職犯罪主要是指玩忽職守類犯罪。事實上,二者定義仍有著明顯區別。
玩忽職守類犯罪,意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不認真履行職責,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在職務犯罪中規定過失瀆職犯罪,是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刑法的一個突出特點。其表現在於因為嚴重不負責任而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而工作失誤行為則是由於經驗不足、能力水平有限,或因無法預見和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影響,雖行為人盡力履行了職責,但仍給國家、集體和人民利益造成損失的行為。其表現在行為人已盡可能地履行了職責,盡到了職責的要求。
二、追責前提不同
瀆職犯罪與工作失誤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二者追責前提不盡相同。
1、規范性前提不同。
瀆職犯罪與職務行為有關,如行政執法人員瀆職犯罪與行政法規、條例和行政機關實際工作程序密切聯系。如果行為人沒有違反職責規定,即使發生了重大損失的結果,也屬於客觀上無法預見,是意外事件或工作失誤;如果違反了職責規定,且主觀上應該預見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卻沒有預見,則主觀上存在過失,屬瀆職犯罪。
但在具體辦案過程中,辦案人員時常發現「隔行如隔山」。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涉案人往往辯解自己的行為是工作中的習慣性操作,是因為單位規章制度不健全,不承認自己有罪;或者承認自己有做錯的地方,僅是工作失誤而已。因此,這就需要辦案人員要非常熟悉相關行政法規、熟悉具體操作規定,再對照瀆職罪名的各立案標准,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盡管目前各行各業行業規定和管理法規眾多,領域廣、技術性、專業性和政策性強,局外人難以具體掌握。但在具體適用時,一般都能找到明確的規定。如《土地管理法》中對於建設用地的審批許可權有明確規定,立案標准更有一次性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基本農田10畝以上,或者其他耕地30畝以上,或者其他土地50畝以上等細化規定。熟悉並加以准確適用,做到區分罪與非罪界限並不難。
但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一般來說,行為人是否盡職盡責,恪盡職守,是正確區分瀆職罪與工作失誤所導致的嚴重後果的基本界限。而在機構改革過程中,由於政策界限不清,體制不健全,從而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公務中主觀認識不符合客觀情況,雖然盡職盡責,但還是難以避免工作失誤,導致造成重大損失就不構成瀆職罪。此外,還要區分一般違反內部規定和觸犯刑法的關系,要根據違規的程度和造成的危害綜合考慮,不能籠統和簡單地把機關內部的工作規定作為認定行為人瀆職犯罪的依據。如根據《關於加強檢察機關稅務機關在開展集中查辦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瀆職犯罪專項工作中協作配合的聯席會議紀要》精神,對那些主觀罪過輕,僅僅是違反內部工作規定造成的工作失誤,或由於政策性原因,或在原有制度條件下,一般公務人員尚難完全達到規定要求,又未造成嚴重危害後果的,應由有關機關作內部行政處理。
2、有關前提罪問題。
有些過失瀆職犯罪,行為人不僅需要違反刑法的禁止性規范,而且還必須在此之前違反了其他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工作紀律所要求的注意義務。即部分過失瀆職行為以違反除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規規章等為前提。過失瀆職行為在違法性上的這種特殊性,不僅是過失瀆職犯罪區別於一般過失犯罪及故意瀆職犯罪的重要標志,也是過失瀆職犯罪與工作過失區分的關鍵點。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的成立,以失職被詐騙為前提。那麼,這里的詐騙是否必須構成犯罪。結合本罪客觀上致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規定來看,本罪的前提即詐騙行為應以實質上構成犯罪為必要。所以,在前提罪不構成的情況下,過失型瀆職罪就是工作過失。
三、主觀目的不同
主觀目的是正確區分瀆職犯罪與工作失誤極其重要的方面。工作失誤的主觀動機,往往是行為人想把工作搞好,或想創造性地工作,但事與願違。在工作失誤中,行為人的主觀過失屬於一般錯誤,客觀上不存在瀆職行為。即其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行為人始終抱著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從主觀願望到實際行為都是積極的,盡心盡職的,往往是因為經驗不足,或者技術水平不高等原因而發生了危害結果。而瀆職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往往是對權力的認識存在偏差,對權力行使的後果未作過厲害思考。行為人雖然主觀上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但客觀上卻未能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不盡職守,馬虎草率,漫不經心等,以致發生了重大的危害結果。在疏忽大意的過失中,行為人沒有預見到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錯誤地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能夠實現預期的公務目的;在過於自信的過失中,行為人錯誤地認為自己的行為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進而實現預期的目的。正是在這種錯誤意識的支配下,行為人實施了過失瀆職的行為,造成了危害社會的結果。當然,這兩種情況都必須是嚴重不負責任下的主觀狀態。此外,玩忽職守甚至還存在著主觀惡性更大的罪過形式——間接故意,這是工作失誤所沒有的。
關於主觀目的方面,有必要對以下兩個問題予以重點分析。
1、作為的瀆職犯罪與不作為的瀆職犯罪。
在作為的瀆職犯罪中,行為人屬於主動違反法律規定,在這種情況下,「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應當視為客觀的超過要素,不能因為行為人對後果沒有具體的認識、希望與放任就認為不符合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在瀆職類犯罪中,行為人主觀方面只需要對違反規定有具體認識,對具體危害結果只需要具有概括認識即可,也就是說行為人一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行為,則無需討論其主觀動機為何,因為其行為首先就違反了既定的法律秩序,就可能發生行為人當時認識不到的危害結果。
而在不作為的瀆職犯罪中,行為人不履行職責,屬應為而不為,不能將「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視為客觀的超過要素,因為確定「應為」的標准必然包括對「重大損失」的認識。如在需要前提罪成立的瀆職犯罪中,需要行為人主觀上明知或應當知道其瀆職的具體內容涉及他人的犯罪行為,且客觀上行為人對此種犯罪負有履行職權依法查處的職責而故意不依法履行職責或玩忽職守。所以,在犯罪客觀方面需要前提構罪的瀆職罪中,行為人的行為是工作失誤還是瀆職犯罪的首要判斷標準是瀆職行為人主觀上明知或應當知道他人的行為涉嫌或構成犯罪。從這個意義上說,不作為的瀆職行為人的主觀認知依賴於瀆職罪的前提罪。
2、徇「私利」與「公利」的問題。
工作失誤的目的絕不可能也不應當是為了謀求私利。同一行為,如果有謀求私利動機的存在,工作失誤就成為了工作故意失誤,就可能構成瀆職犯罪。如刑法第四百一十四條放縱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是指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負有追究責任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規定的追究職責,情節嚴重的行為。行為人的犯罪主觀故意和動機顯而易見。
與「私利」相對應的是「公利」。辦案中對於集體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以及形式上是集體研究但實質上是個人決定的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能否定罪,存在異議。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2003〕167號)規定:徇私舞弊型瀆職犯罪的「徇私」,應理解為徇個人私情、私利。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了本單位的利益,實施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定罪處罰。」最高檢立案標准等相關規定,對除「私情私利」之外,「徇私」是否還包括「徇本單位集體之私」問題沒有明確規定。
筆者認為,刑法分則之所以將「徇私」規定為犯罪要件的主要原因是合理界定犯罪范圍。即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因為法律素質、政策水平、技術能力不高而出現差錯的情形排除在瀆職犯罪之外。而所謂「因公徇私」顯然不是由於法律素質、政策水平、技術能力不高的緣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正當履行職責所實現的利益、刑法所要保護的法益就是「公」,非處於實現公利與保護公益的意圖,就應當評價為「私」,「徇單位之私」的說法目前也已為公眾廣為接受。許多公務人員在履行職務過程中,因為對法律的理解不深不透,或者有的因為認為是為了集體為了工作,在具體行為上就有恃無恐,為所欲為,甚至是借口領導同意或領導決定,便不顧及個人行為和制度的約束性,不計後果,因此有必要強化對「因公徇私」具體法律概念的現實效應的評價。綜上,筆者認為「徇私」行為作為一種主觀故意和動機,其應包含徇「小團體和本單位」利益。單位為「小團體和本單位」利益「徇私」往往比個人操作主張的徇私枉法影響更壞,社會危害性更大。因此,將謀求這類「公利」作為工作過失與瀆職犯罪的區別,亦有助於嚴肅法律權威,防止借口「公利」,將瀆職犯罪包裝成工作過失。

⑵ 工作失誤和違規操作有區別嗎

肯定是有區別的,工作失誤,只是你不小心犯的錯誤,並不是說故意犯的,違規操作就說明你違反了這個操作規程

⑶ 政府工作人員失職是否算是違紀

失職應追究失職的責任,但失職不一定就違紀(可能涉嫌違法)。如果違反了黨的紀律規定或行政管理規定則屬於違紀違規問題,沒有規定的即不違紀違規。

監察法規定,被調查人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 ,監察機關已經掌握其部分違法犯罪及證據

被調查人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嚴重職務違法或者職務犯罪,監察機關已經掌握其部分違法犯罪事實及證據,(仍有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查的,經監察機關依法審批,可以將其留置在特定場所。)

《監察法》原文規定如下:

第二十二條被調查人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嚴重職務違法或者職務犯罪,監察機關已經掌握其部分違法犯罪事實及證據,仍有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查,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監察機關依法審批,可以將其留置在特定場所:

(一)涉及案情重大、復雜的;

(二)可能逃跑、自殺的;

(三)可能串供或者偽造、隱匿、毀滅證據的;

(四)可能有其他妨礙調查行為的。

對涉嫌行賄犯罪或者共同職務犯罪的涉案人員,監察機關可以依照前款規定採取留置措施。

留置場所的設置、管理和監督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⑸ 什麼是違規違紀行為

所謂違規違紀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違反法律、法規、規章以及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應當承擔紀律責任的行為。

違法違紀行為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不具備這些條件,就談不上違法違紀行為,更談不上追究紀律責任。這些條件包括四個方面,即違法違紀行為的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

違法違紀行為的主體,是指違法違紀行為的實施者或稱行為人。 違法違紀行為的主觀方面也稱主體主觀上的過錯,是指違法違紀行為人對其實施的違法違紀行為及造成的後果。

(5)失職和違規擴展閱讀

違規違紀處理堅持以下四項原則:

1、堅持失職問責,盡職免責的原則。當發生員工違規違紀的行為之後,對事件的責任人仔細調查,對負責人和事件相關人存在失職的情況,一律問責,絕不姑息;對負責人和相關人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的,可免除責任。

2、堅持以責定罰,過罰相當的原則。當違規違紀行為發生後,對負責人和相關人職不履責,本職工作不到位的,要根據其責任大小和事件所造成的後果程度來定罰,犯的過失要與懲罰相當,絕不大過小罰,也不小過大罰。

3、堅持懲教結合,寬嚴相濟的原則。事件發生後,對責任人和相關人的懲罰和教育要結合起來,只罰不教,起不到懲罰的目的,難保事件不會再次發生;只教不罰,無法體現從嚴治黨的精神,也起不到警示群眾的目的。

4、堅持嚴格程序,依法合規的原則。在處理責任人和相關人的方法和原則上,要嚴格按照程序走,並合法合理合規的對事件進行處理。

⑹ 失職瀆職類違紀行為如何認定

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二)不涉及犯罪的失職瀆職行為。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不涉及犯罪但須追究黨紀責任的,應當視具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開除黨籍處分。」,因此,如果黨員的失職瀆職行為雖然不涉及犯罪但須追究黨紀責任的,應當直接適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視具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開除黨籍處分。

⑺ 如何認定失職行為中的直接責任和主要領導責任

失職行為中的直接責任和主要領導責任按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三十七條規定認定。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三十七條違紀行為有關責任人員的區分:

(一)直接責任者,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對造成的損失或者後果起決定性作用的黨員或者黨員領導幹部。

(二)主要領導責任者,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對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或者後果負直接領導責任的黨員領導幹部。

(三)重要領導責任者,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對應管的工作或者參與決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或者後果負次要領導責任的黨員領導幹部。

本條例所稱領導責任者,包括主要領導責任者和重要領導責任者。

(7)失職和違規擴展閱讀

主要領導責任和直接責任的區別

1、責任者的適用對象。直接責任者既可能是黨員,也可能是黨員領導幹部。領導責任者中,無論是主要領導責任者,還是重要領導責任者,只能是黨員領導幹部,普通黨員不能成為領導責任者。

2、責任者違紀行為的適用范圍。根據條例規定,六大紀律中只對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等五種行為的人員進行責任區分,不對違反生活紀律行為的人員進行責任區分。

3、認定違紀行為的直接責任者、主要領導責任者、重要領導責任者,在職務層級上一般是依次遞增的。即直接責任者是科長,主要領導責任者一般是分管領導,重要領導責任者通常是主要領導。

如:某縣林業局林權科,僅憑申請人張某提供的個人身份證復印件,林地所在地的村委會、林管站的證明(後經查明所蓋公章系偽造),沒有按職責要求進行現場勘查、實地走訪,即經林權科受理承辦,分管副局長審核,局長審批,於2016年5月為張某辦理了林權證。

後經查實該林權屬於李某。張某憑此林權證在國有某銀行辦理了抵押貸款20萬元無法償還,致使國家財產造成損失。

上述違紀事實,屬於新修訂《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不構成犯罪但須追究黨紀責任的」情形。直接責任者是林權科科長,主要領導責任者是分管副局長,重要領導責任者是局長。

⑻ 刑法、黨紀對於失職瀆職(罪)規定中的異同點是什麼

對於失職瀆職行為,輕者違紀違法,重者構成刑事犯罪。對於失職瀆職犯罪,由檢內察機關瀆職侵權部門立案偵查容,最後向法院起訴判刑。對於被判刑人員,如果是黨員幹部會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作紀律處分,對判緩刑及以上徒刑的人員,會被開除黨籍和公職;紀檢部門也可對失職瀆職人員先行進行調查處理,構成犯罪的向檢察機關移送。
相同點:都是對失職瀆職人員的處理。
區別在於:黨紀處理是黨內的紀律處分,其依據是黨內條例規章;刑事處理是國家按刑法進行的法律追究並受刑罰處罰,其依據是刑法。黨內處理只要構成違紀就可以了,刑法處理必須構成犯罪才行。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