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大公共突發衛生
1. 國際: 全球環保重大決策
(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21 世紀議程、地球憲章、京都議定書、生物多樣性公約……)
·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又稱 《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簡稱 《人類環境宣言》,於 1972 年 6 月 16 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全體會議通過。該宣言是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闡明了與會國和國際組織所達成的7 個共同觀點和26 項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
《人類環境宣言》中 7 個共同觀點:
(1) 人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塑造者。由於當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已具有以空前的規模改變環境的能力。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對於人的福利和基本人權,都是必不可少的。
(2) 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關繫到各國人民的福利和經濟發展,是人民的迫切願望,是各國政府應盡的責任。
(3) 人類總是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類改變環境的能力,如妥善地加以運用,可為人民帶來福利,如運用不當,則對人民和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現在地球上許多地區出現日益加劇危害環境的跡象,在人為環境,特別是生活和工作環境中也已經出現了有害人體身心健康的重大缺陷。
(4) 在發展中國家,多數的環境問題是發展遲緩引起的。因此,它們首先要致力於發展,同時也要顧到保護和改善環境。在工業發達國家,環境問題一般是由工業和技術發展產生的。
(5) 人口的自然增長不斷引起環境問題,因此要採取適當的方針和措施,解決這些問題。
(6) 當今的歷史階段要求世界上的人們在計劃行動時更加謹慎地顧及將給環境帶來的後果。為了在自然界獲得自由,人類必須運用知識,同自然取得協調,以便建設更良好的環境。為當代和子孫後代保護好環境已成為人類的迫切目標。這同和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目標完全一致。
(7) 為達到這個環境目標,要求每個公民、團體、機關、企業都負起責任,共同創造未來的世界環境。
《人類環境宣言》中 26 項原則歸納起來有 6 個方面:
(1) 人人都有在良好的環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有為當今和後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神聖職責。
(2) 保護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規劃時要妥善安排,以防將來資源枯竭。各國有按其環境政策開發的權利,同時也負有不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環境造成損害的義務。有毒物質排入環境應以不超出環境自凈能力為限度。對他國或地區造成環境損害,要予以賠償。
(3) 各國在從事發展規劃時要統籌兼顧,務使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互協調。
(4) 因人口自然增長過快或人口過分集中而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區域,或因人口密度過低而妨礙發展的區域,有關政府應採取適當的人口政策。
(5) 一切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應提倡環境科學的研究和推廣,相互交流經驗和最新科學資料。鼓勵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造成經濟負擔的環境技術。
(6) 各國應確保國際組織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有效合作。在處理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國際問題時,國家不分大小,以平等地位相處。本著合作精神,通過多邊和雙邊合作,對產生的不良影響加以有效控制或消除,同時要妥善顧及有關國家的主權和利益。
《人類環境宣言》第一次為國際環境保護提供了各國在政治上和道義上必須遵守的規范,總結和概括了制定國際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並為各國國內環境法的發展指出了方向。
《人類環境宣言》明確宣布: 「按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各國具有按照其環境政策開發起資源的主權權利,同時亦負有責任,確保在他管轄或控制范圍內的活動,不致對其他國家的環境或其本國管轄范圍以外地區的環境引起損害。」「有關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國際問題,應當由所有國家,不論大小在平等的基礎上本著合作精神來加以處理。」這項宣言對於促進國際環境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1 世紀議程 (Agenda 21)
《二十一世紀議程》是一份 800 頁的旨在鼓勵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的全球可持續發展計劃的行動藍圖,它於 1992 年 6 月 14日在里約熱內盧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
《二十一世紀議程》是將環境、經濟和社會關注事項納入一個單一政策框架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 《二十一世紀議程》載有 2500 余項各種各樣的行動建議,包括如何減少浪費和消費形態、扶貧、保護大氣、海洋和生活多樣化以及促進可持續農業的詳細提議。《二十一世紀議程》內的提議仍然是適當的,後來聯合國關於人口、社會發展、婦女、城市和糧食安全的各次重要會議議案又予以擴充並加強。
·地球憲章 (Earth Charter)
1992 年 6 月 3 日至 14 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183 個國家的代表團和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 70 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這個會議也叫 「全球環境首腦會議」。會議通過了 《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又稱 《地球憲章》,這是一個有關環境與發展方面的國家和國際行動的指導性文件。全文規定了國際環境與各國可持續發展的 27 項基本原則,第一次在承認發展中國家擁有發展權力的同時,制定了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方針。
自然環境是 《地球憲章》首要關注的課題。憲章認為,環境保護、人權、平等的人類發展及和平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地球憲章》是一套道德原則,聲明如何在 21 世紀建立一個公正的、可持續的以及和平的全球社會。
這個 「民眾的憲章」是經過長達十年的對話與磋商才完成的。全球文明社會不斷發展, 《地球憲章》適用於這個時代的嶄新共識。迄今已有超過 6000 個代表世界上百萬民眾的團體簽署了對憲章表示認同的協議書。
《地球憲章》已被翻譯成 26 種語言,作為推進教育、對話、自我檢討及改革的工具,憲章廣受支持。
·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
《京都議定書》又譯 《京都協議書》、 《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於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 「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京都議定書》的簽署是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
《京都議定書》需要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55% 以上的至少55 個國家批准,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
《京都議定書》於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 1998年 3 月 16 日至 1999 年 3 月 15 日間開放簽字,共有 84 國簽署。中國於 1998 年 5 月簽署並於 2002 年 8 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截至2005 年 8 月 13 日,全球已有 142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 30 個工業化國家,批准國家的人口數量佔全世界總人口的 80%。《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於 1992 年6 月1 日在內羅畢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1992 年 6 月 5 日,由簽約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並於 1993 年 12月 29 日正式生效。常設秘書處設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是全球履行該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一切有關履行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大決定都要經過締約國大會的通過。
該公約是一項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旨在保護瀕臨滅絕的植物和動物,最大限度地保護地球上的多種多樣的生物資源,以造福於當代和子孫後代。公約規定,發達國家將以贈送或轉讓的方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補充資金以補償它們為保護生物資源而日益增加的費用,應以更實惠的方式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從而為保護世界上的生物資源提供便利; 簽約國應為本國境內的植物和野生動物編目造冊,制訂計劃保護瀕危的動植物; 建立金融機構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清點和保護動植物的計劃; 使用另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的國家要與那個國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術。
截至 2008 年 5 月,該公約的簽字國有 190 個 。中國於 1992年 6 月 11 日簽署該公約,1992 年 11 月 7 日批准。
2004 年 2 月,《生物多樣性公約》 締約方第七次部長級會議在吉隆坡舉行,會議通過 《吉隆坡宣言》。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次: 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表現的是千千萬萬的生物種類。在地球上熱帶雨林中生活著全世界半數以上的物種 (約 500 萬種) ,因此,那裡的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
生物多樣性具有很高的價值,它不僅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如膠、油脂、芳香油、纖維等,還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許多野生動植物還是珍貴的葯材,為治療疑難病症提供了可能。
隨著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濫捕亂獵等,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天幾十種的速度消失。這是地球資源的巨大損失,因為物種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種不僅會使人類失去一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食物鏈引起其他物種的消失。如今,世界各國都在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為之付諸行動。
·內羅畢宣言 (Nairobi Declaration)
為了紀念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10 周年,促使世界環境的好轉,國際社會成員國於 1982 年 5 月 10 日至 18 日在內羅畢召開了人類環境特別會議,並通過了 《內羅畢宣言》。在充分肯定了 《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的基礎上,針對世界環境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一些各國應共同遵守的新的原則。
(1) 斯德哥爾摩會議是加深公眾對人類環境脆弱性的認識和理解的強大力量。自那時以來的這些年裡,環境科學取得了重大進展; 教育、宣傳和訓練得到了很大發展。幾乎所有國家都通過了環境方面的立法,不少國家已在憲法中寫入了保護環境的條款。除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外,還設立了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締結了一些有關環境合作的重要國際協定。斯德哥爾摩宣言的原則在今天仍和 1972 年時一樣有效。這些原則為今後的歲月提供了一套改善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守則。
(2) 然而應當指出,行動計劃僅是部分地得到了執行,而且其結果也不能認為是令人滿意的。這主要是由於對環境保護的長遠利益缺乏足夠的預見和理解,在方法和努力方面沒有進行充分的協調,以及由於資源的缺乏和分配的不平均。因此,行動計劃還未對整個國際社會產生足夠的影響。人類的一些無控制的或無計劃的活動使環境日趨惡化。森林的砍伐、土壤與水質的惡化和沙漠化已達到驚人的程度,並嚴重地危及世界大片土地的生活條件。有害的環境狀況引起的疾病繼續造成人類的痛苦。大氣變化(如臭氧層的變化、二氧化碳含量的日益增加和酸雨) 、海洋和內陸水域的污染、濫用和隨便處置有害物質以及動植物物種的滅絕,進一步嚴重威脅人類的環境。
(3) 過去十年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看法,即進行環境管理和評價的必要性。環境、發展、人口和資源之間的緊密而復雜的相互關系,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加,特別在城市地區內對環境所造成的壓力已為人們所廣泛認識。只有採取一種綜合的並在區域內做到統一的辦法,並強調這種相互關系,才能使環境無害化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4) 對於環境的威脅,因為貧窮和揮霍浪費變得更為嚴重。這兩者都會導致人們過度地開發其環境,因此, 《聯合國第三個發展十年國際開發戰略》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均屬於旨在全球性努力扭轉環境退化的主要手段。將市場調節和計劃相結合起來,也可有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以及環境和資源的合理管理。
(5) 一種和平安全的國際氣氛,沒有戰爭、特別是沒有核戰爭的威脅,不在軍備上浪費人力、物力,也沒有種族隔離、種族分離或任何方式的歧視,沒有殖民主義和其他方式的壓迫和外國統治,對於人類環境將有極大的好處。
(6)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越國界的。為了大家的利益在適當的情況下,應通過各國間的協商和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來加以解決。因此,各國政府應逐步制訂環境法,包括制訂各種公約和協定,並擴大科學研究和環境管理方面的合作。
(7) 不發達狀況,包括有關國家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造成的環境缺陷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可以通過各國間及其內部更公平地利用技術和經濟資源,來加以克服。發達國家及有能力這樣做的國家,應協助受到環境失調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幫助他們處理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應用適當的技術,尤其是利用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能使經濟和社會進步與保護自然資源統一起來。
(8) 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來發展環境無害化,尋求利用自然資源的方法和管理方法,並使傳統的畜牧制度現代化。應特別注意技術革新在促進資源的代替、再循環和養護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傳統能源和常規能源的迅速耗費,對有效地管理和節約能源以及環境都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各國之間或各國家集團之間合理進行能源規劃很有必要。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將對環境產生非常有利的影響。
(9) 與其花很多錢、費很多力氣在環境破壞之後亡羊補牢,不如預防其破壞。預防性行動應包括對所有可能影響環境的活動進行妥善的規劃。此外,還應通過宣傳、教育和訓練,提高公眾和政界人士對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在促進環境保護工作中,必須每個人負起責任並參與工作。所有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在內,在採用工業生產方法或技術以及在將此種方法和技術出口到別的國家時,都應考慮其對環境的責任。在這方面,及時而充分的立法行動也很重要。
(10) 國際社會庄嚴重申各國對斯德哥爾摩宣言和行動計劃所承擔的義務,重申要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在環境保護領域內的各國努力和國際合作。國際社會還重申贊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工作,使其成為促進全球環境合作的主要機構,並呼籲增加提供資金,特別是通過環境基金,用以處理環境問題。國際社會敦促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既要集體地也要單獨地負起其歷史責任,使我們這個小小的地球能夠保證人人都能過著尊嚴的生活,代代相傳下去。
·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委託起草,並經有關國際組織審定,於1980 年3 月5 日公布的一項保護世界生物資源的綱領性文件。
地球資源是整個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礎。為了防止資源的繼續退化和耗竭,喚起各國政府和廣大公眾的重視,1975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提出編纂 《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簡稱 《大綱》)的題目和結構,並委託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起草,經過反復磋商,寫成 《大綱》的初稿,提交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審議,經過修改後,於1980 年3 月5 日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首都同時公布。
《大綱》既是一個知識性綱領,又是一個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的行動指南。基本內容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了保護自然資源的目標,主要有三個: ①保持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 ②保存遺傳的多樣性,即保存世界上有機體遺傳物質種類的多樣性; ③保證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永續利用 (特別是漁場、野生生物、森林和牧場) 。《大綱》還提出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必要條件。
第二部分是建議各國採取行動。 《大綱》要求必須改變目前開發和保護脫節的做法,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開發的目的是為取得社會和經濟福利,保護的目的則是保證地球資源能夠永續開發利用,並支持所有生物生存的能力,兩者是一致的。各國在制訂開發政策以及貫徹執行的每一個過程,要同自然保護結合起來,制訂能促進資源再循環利用的環境政策和保證資源永續利用的自然保護政策。
第三部分是要求採取國際行動。 《大綱》指出許多生物資源是共有的,保護某些生物資源往往不是一個國家的事。一個國家的生物資源可能受到另一個國家開發活動的影響,所以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有效地保護。如熱帶森林的保護,乾旱地區土地的合理利用,公海、大氣和南極等全人類共有資源和財富的利用,國際性江河和海洋的保護,以及在全球設立遺傳資源保護區等,都應制定國際公約和開展國際合作。
《大綱》發表以後,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重視。許多國家按照《大綱》確定的原則和方法,制定了本國的保護資源的法規和措施,以防止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世界大自然憲章 (World Charter for Nature)
憲章認識到:
(1)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有賴於自然系統的功能維持不墜,才能保證能源和養料的供應。
(2) 文明起源於自然,自然塑造了人類的文化,一切藝術和科學成就都受到自然的影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有最好的機會發揮創造力和得到休息與娛樂。
憲章深信:
(1) 每種生命形式都是獨特的,無論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得到尊重,為了給予其他有機物這樣的承認,人類必須受行為道德准則的約束。
(2) 人類的行為或行為的後果,能夠改變自然,耗盡自然資源; 因此,人類必須充分認識到迫切需要維持大自然的穩定和素質,以及養護自然資源。
憲章確信:
(1) 從大自然得到持久益處有賴於維持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也有賴於生命形式的多種多樣,而人類過度開發或破壞生境會危害上述現象。
(2) 如果由於過度消耗和濫用自然資源以及各國和各國人民間未能建立起適當的經濟秩序而使自然系統退化,文明的經濟、社會、政治結構就會崩潰。
(3) 爭奪稀有的資源會造成沖突,而養護大自然和自然資源則有助於伸張正義和維持和平,但只有在人類學會和平相處、摒棄戰爭和軍備以後才能實現。
憲章重申人類必須學會如何維持和增進他們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同時保證能夠保存各種物種和生態系統以造福今世和後代。
憲章堅信有必要在國家和國際、個人和集體、公共和私人各級上採取適當措施,以保護大自然和促進這個領域內的國際合作。
為此目的,《世界自然憲章》,宣布 5 項一般原則、8 項憲章功能、11 項憲章實施方案,以此指導、判斷並約束人類一切影響自然的行為。
·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 (Vienna Convention on Protecting Atmospheric Ozone Layer)
《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簡稱 《公約》) 於1985 年3 月在維也納簽署,《公約》明確指出大氣臭氧層耗損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呼籲各國政府採取合作行動,保護臭氧層,並首次提出氟氯烴類物質作為被監控的化學品。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了保護臭氧層,曾採取了一系列國際行動。1976 年 4 月,UNEP 理事會第一次討論了臭氧層破壞問題;1977 年 3 月,UNEP 理事會召開臭氧層專家會議,通過了第一個《關於臭氧層行動的世界計劃》; 1980 年,UNEP 理事會決定建立一個特設工作組來籌備制定保護臭氧層的全球性公約。經過幾年努力,終於在 1985 年 3 月,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的 「保護臭氧層外交大會」上,通過了 《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並於1988 年生效。
《公約》的目的是採取適當的國際合作與行動措施,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足以改變或可能改變臭氧層的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公約》促進和鼓勵各國就保護臭氧層這一問題進行合作研究和情況交流,要求締約國採取適當的方法和行政措施,控制或禁止一切破壞大氣臭氧層的活動,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減少臭氧層變化的影響。公約雖然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的控制協議,但在處理全球環境問題上的合作邁出重要的一步,為今後採取國際性措施控制 CFCS (氯氟烴) 做好了准備。
截至 2000 年 3 月,參加 《公約》的締約國共有 174 個,我國政府於1989 年9 月11 日正式加入 《公約》,並於1989 年12 月10 日生效。
2. 求全年的國際重大節日
以下都是公歷的國際法定節日
1.1 元旦
1.26 國際海關日
1月第一個星期日 黑人日
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 國際麻風節(世界防治麻風病日)
2.2 世界濕地日
2.7 國際聲援南非日
2.10 國際氣象節
2.14 情人節
2.15 中國12億人口日(1995年)
2.21 反對殖民制度斗爭日 國際母語日
2.24 第三世界青年日
2.28 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
3.1 國際海豹日
3.3 全國愛耳日
3.5 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
3.8 國際勞動婦女節
3.12 中國植樹節
3.14 國際警察日(節)
3.15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3.16 手拉手情系貧困小夥伴全國統一行動日
3.17 國際航海日 中國國醫節
3.18 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
3.20 全球法語日
3.21 世界林業節(世界森林日) 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 世界兒歌日 世界睡眠日
3.22 世界水日
3.23 世界氣象日
3.24 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3.27 世界戲劇日
3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4.1 國際愚人節
4.2 國際兒童圖書日
4.7 世界衛生日
4.10 非洲環境保護日
4.15 非洲自由日
4.16—18 全球青年服務日
4.18 國際古跡遺址日
4.21 全國企業家活動日
4.22 世界地球日 世界法律日
4.23 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世界讀書日)
4.24 世界青年反對殖民主義日 亞非新聞工作者日
4.25 全國預防接種宣傳日
4.26 世界知識產權日
4.27 聯誼城日
4.30 全國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4日至6日之間 清明節(踏青節)
4月第三個星期日 世界兒童日
4月最後一個星期三 秘書節
5.1 國際勞動節 國際示威遊行日
5.3 世界哮喘日
5.4 中國青年節 五四運動紀念日 科技傳播日
5.5 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
5.8 世界紅十字日 世界微笑日
5.12 國際護士節
5.15 國際家庭(咨詢)日
5.17 世界電信日
5.18 國際博物館日
5.20 全國母乳喂養宣傳日 中國學生營養日 世界計量日
5.21 世界文化發展日
5.25 非洲解放日
5.26 世界向人體條件挑戰日
5.29 國際維和人員日
5.30 "五卅"反對帝國主義運動紀念日
5.31 世界無煙日
5月份第二個星期日 母親節 救助貧困母親日
5月第三個星期二 國際牛奶日
5月份第三個星期日 全國助殘日
6.1 國際兒童節
6.5 世界環境日
6.6 全國愛眼日
6.11 中國人口日
6.12 世界無童工日
6.14 世界獻血者日
6.17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乾旱日
6.20 世界難民日
6.22 中國兒童慈善活動日
6.23 國際奧林匹克日 世界手球日
6.24 世界骨質疏鬆日
6.25 全國土地日
6.26 國際禁毒日(國際反毒品日) 國際憲章日(聯合國憲章日)
6.30 世界青年聯歡節
6月份第三個星期日 父親節
7.1 中國共產黨誕生日 香港回歸紀念日 國際建築日 亞洲「三十億人口日」(1988年)
7.2 國際體育記者日
7.7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7.11 世界(50億)人口日(1987年)
7.20 人類月球日
7.26 世界語(言)創立日
7.28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
7.30 非洲婦女日
7月第一個星期六 國際合作節
8.1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8.6 國際電影節
8.8 中國男子節(爸爸節)
8.9 國際聲援南非和納米比亞婦女斗爭日 國際土著人日
8.12 國際青年日
8.15 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日
8.22 鄧小平誕辰日
8.26 納米比亞日
8.26 全國律師咨詢日
9.3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9.8 國際新聞工作者(團結)日 世界掃盲日
9.10 中國教師節 世界預防自殺日
9.14 世界清潔地球日
9.16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9.18 "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中國國恥日)
9.20 全國愛牙日
9.21 國際和平日
9.22 世界無車日
9.26 快樂節日網建站日
9.27 世界旅遊日
9月第三個星期六 全民國防教育日
9月第四個星期日 國際聾人節
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 世界心臟日 世界海事日
10.1 國慶節 國際音樂日 國際老人節
10.2 國際和平(與民主自由)斗爭日
10.4 世界動物日
10.4—10 世界空間周
10.8 全國高血壓日 世界視覺日 國際左撇子日
10.9 世界郵政日
10.10 辛亥革命紀念日 世界居室衛生日 世界精神衛生日
10.11 聲援南非政治犯日
10.12 世界60億人口日
10.13 中國建隊節 世界保健日 國際教師節 採用格林威治時間為國際標准時間日
10.14 世界標准日
10.15 國際盲人節 世界農村婦女日
10.16 世界糧食日
10.17 世界消除貧困日
10.20 世界廚師日
10.22 世界傳統醫葯日
10.24 聯合國日 世界發展信息日
10.28 世界「男性健康日」
10.31 世界勤儉日
10月第一個星期一 國際住房日
10月第二個星期三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
11.8 中國記者節
11.9 中國消防宣傳日(消防節)
11.10 世界青年節(日)
11.14 世界糖尿病日
11.16 國際寬容日
11.17 國際大學生節(國際學生日)
11.19 世界廁所日
11.20 世界兒童日 非洲工業化日
11.21 世界電視日 世界問候日
11.25 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
11.29 聲援巴基斯坦國際日
11月11日所屬的一周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
11月第四個星期四 感恩節
12.1 世界艾滋病日
12.2 廢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12.3 世界殘疾人日
12.4 中國法制宣傳日
12.5 (經濟和社會發展)國際自願人員日 世界弱能人士日
12.7 國際民航日
12.9 「一二*九」運動紀念日 國際反腐敗日 世界足球日
12.10 世界人權日
12.11 世界防治哮喘日
12.12 西安事變紀念日 國際兒童廣播日
12.13 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12.15 世界強化免役日
12.18 國際遷徙者日
12.19 南南合作日
12.20 澳門回歸紀念日
12.21 國際籃球日
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節
12.24 平安夜
12.25 聖誕節
12.26 毛澤東誕辰日
12.29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12月第二個星期日 國際兒童電視廣播日
3. 世界上近年來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有哪些
2020年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
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瑞士內日內瓦宣布,將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
2020年2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關於修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命名事宜的通知,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名稱修訂為「COVID-19」,與世界衛生組織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稱保持不變。 2020年3月4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3)全球重大公共突發衛生擴展閱讀
傳播途徑
據央視新聞消息,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介紹:衛生防疫專家強調,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污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4. 全球重大自然災害事件哪個時期發生得最多
地震
5. 有什麼關於全球重大環保事件的~~
水俁病事件
1950年,在日本水俁灣附近的小漁村中,發現大批精神失常而自殺的貓和狗。1953年,水俁鎮發現了一個怪病人,開始時步態不穩,面部獃痴,進而是耳聾眼瞎,全身麻木,最後精神失常,一會兒酣睡,一會兒興奮異常,身體彎弓,高叫而死。1956年又有同樣病症的女孩住院,引起當地熊本大學醫院專家注意,開始調查研究。最後發現原來是當地一個化肥廠在生產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時,採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劑工藝,把大量含有有機汞的廢水排入水俁灣,使魚中毒,人和貓、狗吃了毒魚生病而死。1972年日本環境廳公布:水俁灣和新縣阿賀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痛痛病事件
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兩岸出現了一種怪病,患者中婦女比男士多,患上此病,則全身骨骼疼痛,不能行走,故取名為「痛痛病」。經調查,這是一種鎘中毒事件,起因是附近的電鍍廠、蓄電池製造廠及熔接工廠或因采礦工業含鎘之廢水未經適當處理而徑行排水,污染了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稻米和飲用水含鎘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化工廠事件
1986年位於萊茵河上游的瑞士一座叫做桑多茲的化工廠倉庫失火,有10噸殺蟲劑和含有多種有毒化學物質的污水流入萊茵河,其影響達500多公里。
金礦事件
2000年,羅馬尼亞邊境城鎮奧拉迪亞一座金礦泄漏出氰化物廢水,流到了南聯盟境內。毒水流經之處,所有生物全都在極短時間內暴死。流經羅馬尼亞、匈牙利和南聯盟的歐洲大河之——蒂薩河及其支流內80%的魚類完全滅絕,沿河地區進入緊急狀態。這是自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以來歐洲最大環境災難。
疾病來自水
林林總總的水污染不僅破壞生態環境,也正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體健康。水是重要環境因素之一,也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成年人體內含水量約占體重的65%,每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約2—3升。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如體溫調節、營養輸送、廢物排泄等都需要水來完成。
我們的正常生理活動正受到水污染的威脅,我國湖泊環境研究首席科學家劉鴻亮院士介紹說,國內外由水中檢出的有機污染物已有2000餘種,其中114種具有或被疑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三致物質」,我國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檢出百餘種有機污染物。
水污染造成的疾病具有一下特徵:一是漸進性,各種有毒物質在體內緩慢積累直至發病,因時間長不易察覺,更具隱藏性。二是不易分解。大多數毒性有機物及所有重金屬在體內無法被分解和代謝掉,只能在人體內長期滯留,不斷積累。三是易於體內積累。重金屬一旦進入體內便與人體蛋白質結合形成難以代謝掉的化合物。
6. 21世紀蔓延到中國首次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是什麼
中國進入21世紀後,遭遇的首次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是SARS。
2002年爆發的SARS是21世紀第一次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很快蔓延到幾十個國家,共感染了8000多人,導致近800人死亡。SARS的致死率為9.6%
在SARS事件中,人們意識到當前人員流動速度快數量大,公共衛生安全不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自己的事情,已經成為需要全球協作解決的問題。
7. 全球解決重大疾病問題方法
每個人都注重好自來己的個人衛生源,勤洗手,手不要周圍去摸東摸西的,再去接觸自己的口、眼睛和鼻子,也不要像一個沒素質的人隨地吐痰就好了,也有一些人特怪的,明明戴上了口罩,打噴嚏時還要把口罩脫下來打噴嚏,傳播細菌,在這個緊張的時期里是最沒有公德心的,也最為人不齒的事。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幫忙了。不要有任何自私自利的行為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總會有一兩個害群之馬的人出現拖一群人的後腿。
8. 當前人類面臨哪些全球性重大問題
愛滋病問題愛滋病問題,更是一個凝重的話題,提及讓人不寒而慄.艾滋病流行規模之大,罹患人數之多,造成人類生命與社會經濟損失之大,均已超過歷史上任何一種傳染病.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倖免艾滋病的侵害.更為嚴重的是,全球艾滋病流行的勢頭還在迅猛上升,尤其是南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普通人群中的低感染率往往掩蓋了艾滋病毒在高危人群中迅速擴散這一真相.下面是從網路上搜尋的一組數據: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艾滋病已經奪去了3100萬人的生命.僅在2003年就有300多萬人死於艾滋病,又有約500多萬人感染艾滋病毒.在2003年底的世界總人口中,估計有4000萬人是艾滋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其中約300萬是兒童.從這組數據看,愛滋病的流行和蔓延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目前,防治愛滋病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了保障日益增多的愛滋病感染者的人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於1988年元月全球高峰會議提出了《愛滋病防治方案》,並且確定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愛滋病日」,協助世界各國發展愛滋病疫情防治策略,同時每年確定一個宣傳主題,提出關注愛滋病的呼籲.2005年至2007年愛滋病日的主題均是「遏止愛滋,履行承諾」.愛滋病流行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使勞動力喪失,從而影響整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愛滋病流行使得醫療費用急劇增加,衛生資源被大量耗費;愛滋病流行導致貧困人口增加,加大貧富差距,造成大批的孤兒,增加社會負擔;愛滋病流行導致人均期望壽命大幅度降低.這樣看來,愛滋病不僅僅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我國對愛滋病的控制採取的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同時,要標本兼治.控制愛滋病傳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是進行積極的健康教育,進行衛生宣傳,用科學的知識武裝思想.同時,要創造一種有利於控制愛滋病的社會環境,提倡社會對愛滋病人的關懷,平等對待愛滋病人,尊重他們的權利,降低他們傳染他人的危險.當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重大問題(之三)黨政領導幹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考試復習2009-07-1915:35:01閱讀732評論0字型大小:大中小貧困問題思來想去,貧困問題似乎是與社會發展極不協調的頑疾,21世紀仍是與現代這會相伴隨的社會現象,被聯合國列為社會發展問題的首要的全球問題.我們從全球范圍看,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確實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人類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有統計稱,世界財富增加了7倍.與此同時,由於發展不均衡和分配不合理,全球范圍內的貧富懸殊日漸擴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日益拉大了.當然,任何一個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客觀存在著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發達國家也不例外.以最富有和經濟最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雖然具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享有很高的生活水準,但在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上美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為典型,已經成了困擾美國的一個社會頑疾.消除貧困,始終是人類為實現社會公正、平等、正義的遠大目標和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理想,人類多次向貧困宣戰.然而,直到21世紀,盡管世界經濟年年增長,社會財富日積月累,但貧困卻在全球蔓延,消除貧困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發展問題中的首要任務.令我們欣喜的是,1990年聯合國制定的《第四個十年國際發展戰略》和同年在巴黎舉行的最不發達國家會議通過的《90年代援助最不發達國家行動綱領》等文件,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列為國際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和國際合作的優先領域,這確實是一大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方面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群眾先富起來,另一方面開展了大規模的扶貧工作,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問題,貧困問題依然相當嚴重,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進一步引起國際社會對貧困問題的重視,宣傳和促進全世界消除貧困工作,動員各國採取具體的扶貧行動,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每年的10月17日為世界消除貧困日.聯合國貿發會也就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新世紀發展戰略、多邊貿易體制改革、貿易與投資、縮小貧富差別、南南合作、加強貿發會議的作用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當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重大問題(之二)黨政領導幹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考試復習2009-07-1915:31:19閱讀1494評論0字型大小:大中小環境問題有專家指出,21世紀的前20年是我們發展的最佳機遇時期,科技的進步正逐步帶給我們新的繁榮和富有.但是,技術卻是一把雙刃劍,倘若缺乏理性的指導和科學的調控,則會傷害到我們人類自身.目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依託正遭受嚴重威脅,這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危機.首先是環境污染.為了追求過多經濟價值,人類正在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身凈化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我們的環境質量在降低,對我們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在加劇,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水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在危害著人類的健康,破壞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課題之一.其次是資源過度利用.2002年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發表題為《活著的地球》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到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耗,在過去的30年間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35%,其中淡水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樹木種類減少15%.可見,為了子孫後代的生存,保護資源已刻不容緩.第三是氣候變化.「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已經成為全人類思考的問題.有關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來自礦物燃料燃燒的碳排放增加速度幾乎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使大氣層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比以前工業時期提高倆30%.臭氧空洞日益擴大,冰川消融,全球海平面的不斷上升等等現象說明,全球變暖的現實正在不斷向世界各國的人們敲響警鍾.第四是能源危機.由於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傳統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人類對這些能源的需求量又相當大,同時,新的能源生產供應體系又未能建立,因此,在交通運輸、金融業、工商業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機問題.國家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的普遍估計,到本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左右,石油資源將會開采殆盡.更有甚者,人類有可能由於搶奪能源而引發戰爭.第五是生態破壞.氣候變化、環境污染、過度採伐等現象的產生,嚴重破壞了地球原有的生態平衡,使得地球上的物種越來越少,生物數量也在急劇下降.科學家通過考察發現,許多物種數量已經減半.英國劍橋環境保護監察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黑犀牛的數量已經從1970年的6.5萬頭減少到3100頭.非洲象則從1980年的120萬頭減少到50萬頭,而在過去的100年間,老虎的數量減少類95%.全球的環境問題已讓我們悚目驚心,請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賴以生存的環境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應當是消除貧困的良葯和妙方,願我們共同為此而奮斗.當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重大問題(之一)黨政領導幹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考試復習2009-07-1915:28:32閱讀1198評論0字型大小:大中小人口問題歲月的鍾擺永遠沒有停息的時候,當21世紀的指針指向我們的生存和生活,我們會驚奇的發現,人口問題已悄然成為全球性重大問題.走在街道旁,擠在公交上,逛在超市裡,隨處可見擁擠的人潮人山,乃至讓人步履維艱,喘息困難.與此有關的上學、就業、住房等問題也隨之應運而生,嚴重阻礙著人們生活質量和水準的提高.人口問題是個凝重的話題,我幾乎不敢觸及.但是人口自身的發展、人口與社會、人口與經濟、人口資源、人口與自然環境等問題已經在不覺意間影響到我們的生存及發展.首先是人口數目增多.近百年來,世界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據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聯合國預計全球人口將增加到2025年80億喝2050的93億,預計全球人口最終能穩定在105或110億左右.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資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將更加緊張,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引起空前的危機.其次是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齡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處於老齡化社會,這多麼讓人感到可怕.20世紀80年代以來,聯合國曾兩次召開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並將老齡化問題列入歷屆聯合國大會的重要議題,先後通過了《老齡化問題國際行動計劃》、《聯合國老年人原則》、《1992到2001年解決人口老齡化全球目標》、《世界老齡問題宣言》、《1999年國際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決議和文件,以期增強人們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問題的重視.第三是養老問題.老齡化社會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安老養老,它是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共同責任,它需要社會服務.中國是人口大國,有專家稱,中國已經提前進入老齡化時代,因此,養老問題對中國老說,責任與壓力空前劇增.中國千百年來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和養老院養老模式,已經嚴重製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阻礙著現代化進程.最近幾年,我國政府正加大力度對城鎮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以及推廣推廣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第四是人口質量.人口數量表示一定空間下的人口規模,而人口質量則是一定人口規模下的人口的各種特質,它包含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通常稱之為品德、智能、體質.思想素質是支配人們行為的意識狀態,文化素質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體素質是人口質量的自然條件和基礎.近期,浙江省衛視《公民行動》節目中播出一期節目「鐵鏈男孩」,節目里母子倆均患有精神方面疾病.湖南省衛視的公共頻道也播出了一個「家有傻媳」的節目,傻媳夫婦倆一個殘疾一個弱智.這兩期節目中的主人公都生活的十分清苦,生活艱難.這兩個事例說明具有不同殘障的人數不在少量,它從側面反映了我們社會的人口質量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