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公共資源中心
㈠ 關於株洲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市改革發展進程階段性特點比較明顯,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階段。即從1978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根據黨和國家的統一部署,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這一階段主要以農村和農業改革為主。1983年「南四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後,通過6年的大力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建立,全市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127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162萬噸,年均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99元增加到1984的400元,年均增長26.2%。這一階段全市GDP年均增長8.7%,短短6年時間,全市GDP總量接近翻番。
第二階段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即從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這標志著改革的重點將由農村轉向城市和工業,全市從此掀起了一場城市和企業改革熱潮。株洲市因國有企業眾多,被國家列為「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城市,期間國民經濟得到較大地發展。雖然1988-1992年期間市場物價出現了較大波動,但全市經濟年均增幅仍然保持了7.9%,1992年經濟增幅高達16.7%,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三個增幅超過15%的年份之一。到1992年全市GDP達到74.4億元,8年時間GDP總量再次實現了翻番,與1978年相比,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多。
第三個階段為「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各市場經濟主體得到了迅速壯大。特別是1992年國務院批准株洲設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場前所未有經濟建設從此拉開了序幕。從1992年到2000年的8年裡,全市GDP總量先後突破100億元、200億元大關,到2000年全市GDP達到285.4億元,為1992年的3.84倍,年均增幅為11.8%,較前兩個階段增幅提高了3-4個百分點,其中1993年增幅達到了18.3%,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
第四個階段為「完善社會主義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至今。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黨的制定的「十五」計劃發展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走新型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路子,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入新世紀後,經濟總量一年一個台階,連續7年超過兩位數增長。2007年全市GDP總量突破700億元大關,達到751.3億元,為2000年的2.63倍,年均增幅為12.1%,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快、效益最好、質量最佳的一個發展階段。
二、株洲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
經過30年的改革和發展,株洲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基本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對外經濟日趨活躍,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1、經濟總量不斷做大。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增長了54.6倍,翻了近6番,2007年全市GDP總量達到 751.3億元,年均增長10.1%,比全國和全省快2-3個百分點。從全市國民經濟運行軌跡看,四個階段分別為8.7%、7.9%、11.8%和12%,經濟增長平穩,處在一個上升的通道之中。全市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87元,年均增長9.1%。在2006年全國百強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列第56位,躍居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之首。
2、財政收入大幅攀升。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財政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2.27億元增加到2007年67.6億元,增長28.8倍,年均增長12.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7.6億元,年均增長14.4%。全市財政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由「取國家之財」向取「眾人之財」的轉變。國有經濟對財政收入的的貢獻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7%,逐步調整到目前的40%,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及個體經濟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已上升到60%。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58.8%提高到2007年的80%,財政收入質量得到了質的提升。2007年全市人均財政收入為177元,財政收入總量和人均財政收入指標均居全省第二。2007年全市財政支出73.7億元,為1978年的33.5倍,年均增長12.9%。目前全市用於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教科文衛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已佔財政收入支出的60%。
3、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勞動就業環境得到了全面優化和創新,呈現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趨於合理的特點。2007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216.2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196.1萬人,年均增加6.8萬人;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就業結構比重從1978的58.3:24.3:17.4調整為2007年的39.3:28.9:31.8。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增長較大,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質量穩步提高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通過確立「穩定發展第一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產業定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城鄉結構趨於合理。三次產業比例由1978的 33.7:50:16.3調整為2007年的12.9:52.7:34.4。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8.1個百分點。非農產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66.3%上升到2007年的87.1%,形成二、三產業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2、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404.2億元,已佔到GDP總量的53.8%,比1978年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其中非公工業已佔到全部工業的58.2%,非公貿易佔全部貿易81.2%,非公投資已佔到全社會投資67.5%,解決二三產業就業人員131.3萬人,佔全社會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73.1%。
3、經濟增長質量穩步提高。隨著「兩個根本轉變」、「五個統籌」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針政策的先後提出,全市在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國民經濟增長質量正逐年得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煤電運等瓶頸制約進一步緩解,現代服務業不斷得到發展,節能減排成效明顯。2007年株洲市GDP能耗為1.496噸標煤/萬元,比2005年已下降7.65%,年均下降3.75%。
(三)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社會商品極大豐富
1、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農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4.5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 96.6億元,增長21.2倍,年均增長5.53 %。1994年醴陵市成為全市第一個成建制過噸糧的縣級市。1995年全市170萬畝雙季稻田平均畝產達到1024公斤,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成建制過噸糧的地級市。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中央連續五年下發關於三農的1號文件,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推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到2007年,全市糧食產量達188.3萬噸以上,比1978年增長71.1倍,人均產量比1978年增長15.8倍;出欄生豬487.3萬頭,比1978年增長24倍,人均產量增長5.35倍。到目前為止,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000餘家,加工產值近60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7.7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 190萬千瓦,增長23.7倍。
2、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7年,全市工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800億元,為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長15.5%;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17.6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1063億元,增長60.4倍,年均增長15.2%;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6.14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1億元,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1%。全市有規模工業(年銷售收入過500萬元)1111家,其中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11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92家,產值過5000萬元的企業181家。株冶集團成為全市第一家、全省第七家年產值過百億元的企業,2007年產值達到150億元,較1978年翻了近7番。全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化學原料及製品、服裝、陶瓷、煙花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2007年全市工業增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5.1%,居全省第一,工業創造的稅收佔全市稅收70%以上,工業就業人口占城市總人口40%多。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株洲市新型工業水平穩步提高。在2007年全省新型工業化考核評比中,株洲市榮獲全省第二名,新型工業化水平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3、第三產業長足發展。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2.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58.4億元,增長117.4倍,年均增長12.4%。其中2007年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增加值為43.1億元,年均增長11.7%;批零貿易餐飲業增加值為67.9億元,增長85倍,年均增長12.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為10.2億元,增長36.4倍,年均增長8.6%;房地產業增加值為24.2億元,增長268.9倍,年均增長15%。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公共服務等其它服務業也迅猛發展,各種新興服務業應運而生,2007年增加值達到113億元,增長161倍,年均增長13.3%。
(四)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72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500多億元。近年來,圍繞「雙百」城市發展目標,按照「東提西拓,合攏三角」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城市發展帶動戰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比1978年擴大了1倍多;2007年城鎮化率為47%,比1978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全市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綜合治理先進城市等光榮稱號。
(五)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2007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503元,比1978年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12.9%;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044元,比1978年增長了50倍,年均增長14.5%。2007年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0797元,比1978年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13.1%。2007年,城鎮、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9%,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和42.8%。200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6億元,比1978年增長133.4倍,年均增長18.3 %。2007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2.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55.9平方米。2007城市居民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164部,家用電腦49台、照相機44部、家用轎車4台;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摩托車68輛、電冰箱41台、行動電話119部。改革開放短短30年,城鄉居民家庭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六)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1、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全市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 0.54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10.95億美元,增長19.3倍,年均增長10.9%。2007年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發展到180多家,出口產品主要以機電產品、有色金屬、硬質合金、陶瓷煙花和精細化工產品等高附加值的工業製成品為主,出口國家和地區擴展為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北美等在內的 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8—2007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累計達13.2億美元,到2007年全市有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100餘家,注冊資本20多億元。
2、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全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以市場為取向的各項改革。累計投入30多億元,對省、市和縣屬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目前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及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全面完成。61家市屬工業企業完成改制,引進資金28億元,置換資產17億元,安置職工6萬餘人。農村稅費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投資、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形成。
3、和諧社會穩步推進。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國民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07年全市城區、縣市最低工資標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城鄉低保家庭實現了應保盡保,12.7萬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足額發放。新農合覆蓋農業人口257萬人,平均參合率達87.9%。全市初中升高中學生比例為80%,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全部免收學雜費。全市擁有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7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2.4%。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佔全市GDP的2.7%。投資6億元的市體育中心勝利建成,有一批優秀運動員在國際、國內賽事中奪得獎牌。2007年市區空氣良好天數達到316天,湘江株洲段水質保持三類標准,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下達的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減排目標。
三、株洲改革開放30年的成功經驗與啟示
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過程骨許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回顧。
一是堅持從市情出發,走特色發展之道路。立足實情,量力而行,穩定發展,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驗。株洲市歷屆班子都充分認識到株洲的工業優勢、人才優勢、區位優勢,在准確把握形勢和民意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確定「產業興市、科教先導、城鎮帶動、文化提升」四大戰略,帶領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條符合株洲實際、持續發展的發展道路。
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科學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株州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一切服從、服務於這個中心,堅持用「三個有利於」標准衡量一切。在新的發展階段,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兩型社會」實驗區的歷史發展機遇,進一步深化對市情的認識,研究制定適合株州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堅持改革開放,走富民強市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民巨大成就,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改善,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翻了近6番,年均增長10.1%。這就充分說明:改革開放是振興株洲、發展株洲之路。改革開放不單是經濟社會的開放,更多地是思想觀念的開放。在推進跨越發展、構建和諧株洲的進程中,就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法寶。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敢於打破舊的,勇於接受新的,善於創造好的,加快發展和諧株洲的新視野,新理念,新舉措就會層出不窮,國民經濟就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走和諧發展之路。株洲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通過大力發展「兩型產業」,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爭取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交通模範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目標成功,讓株洲更美;繼續以「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工作目標,加快社會建設,完善社會管理,讓株洲更和諧。
改革開放30年,是株洲輝煌的30年。隨著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株洲將站在一個更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實現科學跨越發展。全市人民將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保二爭一」工作目標,通過加快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進程,促進「兩型社會」建設,力爭到2010年,完成「四個一」目標(即市區人口達到100萬人、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財政收入100億元、經濟總量1000億元);到2012年,提前實現全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二番目標,GDP總量達到15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到2020年,按「兩型社會」要求,把株洲建成一個開放、文明、富裕、和諧的特大城市。
㈡ 株洲市景弘中學具體什麼時候招生考試呢請詳細一些,在線接受答案!
嗯,據我了解,景炎5月1,景洪貌似是提前了幾天,4月份左右,五月幾號也說不定。反正在四月20號之後,五月4號之前,孩子,做好考試准備吧!【求採納】
㈢ 中國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 211重本 工業設計專業待遇怎麼樣
本人06級畢業生,簽約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想聊一聊我們公司那些事。其實,2010年簽約到公司的大學生都想要聊聊這些事。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打著破100億的旗號去每個學校招人。2010年共簽約340餘名大學生,2011年計劃招聘500名大學生,其實在公司工作的人才知道,召這么多大學生根本沒必要,公司年盈利才3億多,卻養著一幫幫在公司吃閑飯的大老爺們。
公司招人宣傳第一年年收入3.5W,其實是包括五險一金,真正第一年拿到手的也就2.5W左右,公司宣傳的第2-5年是4-10W,其實第二年,第三年,第N年都和第一年差不多,我的師兄們都來4、5年了,每個月拿到手的也就3000,而且還是主管。基本是每周六和每天晚上都加班,而且每天加班不給加班費。慶幸的是我國慶加了4天班,拿了81塊錢的加班費。現在我們的基本工資1800,加上400公司補助,扣除五險一金之後,一個月能拿到1734.15RMB。公司僅有一個能容納100人的食堂(公司9000員工),食堂每餐8元,外面小飯店每餐8+元,僅吃飯每月600,加上基本生活消耗,至少1000元,每月能存700(前提是不買任何衣行住的東西)。
公司宿舍遠不如學校宿舍。2006年開始招人,公司就宣傳有新公寓住,但截止到2010年10月21日晚上9點,新宿舍地坑還沒挖好。現在公司給2010年新進大學生安排住宿為離公司4里之遠的一棟辦公樓,經改建之後成為我們寢室。本東宿舍樓8層共住了240餘人,公共廁所,三個蹲坑,公共廁所旁兩個噴頭為洗澡所用。宿舍牆為夾板構造,旁邊寢室放屁都能聽到。現在有N個寢室已經發生了門與牆鬧分家的事件。也不知哪玩睡著了會不會牆倒了壓死我?因住宿條件差,新大學生多次反映增加宿舍書桌和凳子(三個人用兩套桌椅,五個人用三套桌椅),在職前培訓時,人力資源部部長劉志平曾經堅定的說:桌椅肯定配,這才幾個錢,自管會去統計需要多少套,馬上配上。自管會統計了,但三個月過去了,再也沒聽說過這件事。現在宿舍周圍沒有吃飯的地方,公司每天中午、晚上從那小食堂用車送飯到宿舍,也是8元/份,不過只要稍微晚點下班回寢室就只能餓肚子了。人力資源部劉部長也曾經承諾過在宿舍一樓建一個食堂,迄今宿舍一樓還是一個垃圾場;人力資源部劉部長也曾經承諾過在宿舍樓後面建一個籃球場,迄今那裡還是一片空草地;人力資源部劉部長也曾經承諾過每周六加班有班車接送,自從我們第一周周六被放鴿子,就沒再有以後了;人力資源部劉部長也曾經承諾過……
進入公司,分配部門根本不按學校與你成績分配,重點本科學生在這里比不過湖南本地二本(比如湖南文X學院,湖南工X學院,XX交通大學,湖X科技大學),像湖南XX學院,湖南XX學院,湘X大學等院校的學生幾本都被分到技術中心、轉向架事業部、城軌事業部等悠閑輕松待遇高的部門。學弟學妹們把好關,只要是南車,千萬別簽(我主管告訴我的)。
附:本公司30歲以下光棍率70%。
㈣ 我的家鄉~湖南株洲
我的家鄉——美麗的株洲
株洲市一座美麗的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最近迎來建市60周年。可惜我沒有看到這壯舉,但聽朋友們說
放了好多煙花,很漂亮。
每個人對於株洲的印象就在於,衣服很多,漂亮又便宜。其實株洲的特色遠遠不止這些,近些年株洲開始了公共自行車全程覆蓋,走在路上到處可以看到綠色的自行車,男女老少,形形色色的人。騎自行車既環保又方便,在晚上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聽著音樂是多麼的愜意。
2月1日,全市實行新的公交票價政策:全城公交票價1元。株洲市的公交車硬是沒話說,車內非常干凈,座椅非常舒服,並且票價只有1元,你只需要4元就可以把株洲游遍。
9月12日,株洲方特歡樂世界開園。聽說裡面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有漂亮又刺激,裡面有幾百個項目,玩的你都不想出來。對於我這種害怕刺激的游戲的人不敢去玩,但是作為株洲人還是會去玩玩,看看,了解一下,我想應該也有很多年輕人特地到株洲方特去玩吧。
在炎炎夏日的時候,湘江沿江風光帶更是一番勝景,千千萬萬的人在那裡嬉戲,玩耍。放孔明燈,游泳~~~
熱鬧的很,晚上橋上的燈光好看,特別是4橋,橋的顏色是瞬息萬變的,看的讓人眼花繚亂。
炎帝廣場變化真大,7:30有噴泉看,看完噴泉還有水上樂園看,那水景樣式千變萬化,顏色也千變萬化, 這幾年株洲的變化真大,我深深有體會。
株洲在環保這方面做得很好,亂丟亂扔,橫過馬路者都是給予罰款,這樣的方法更有效的提高居民的素質,更好的塑造城市的形象。
步行街,美食一條街吃的東西最多,有燒烤,火鍋,砂鍋粉,吃的應有盡有,醬板鴨,鴨脖,臭豆腐,麻辣燙。沙縣小吃。
七一路是唱歌的好地方,那一條街全部是唱歌的地方,到那裡去了,不怕沒有歌唱, 株百大市場裡面什麼都有,吃的,穿的,玩的。
株洲是個美麗的地方,我喜歡這座城市,歡迎你們去株洲遊玩。
㈤ 湖南長沙、湘潭、株州其三合一,主要發展趨勢,目的!
談長株潭一體化,首先需要討論的問題是:行政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個過渡的中間經濟形態,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關注和研究還非常不夠,就是中國特色的「行政區經濟形態」。這是一種由於我們的行政區劃體制所帶來的對城市-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建設管理產生很大影響的經濟形態。
區域經濟學家劉君德教授認為,所謂「行政區經濟」,是指由於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的剛性約束而產生的一種特殊區域經濟現象,是我國區域經濟由縱向運行系統向橫向運行系統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區域經濟類型。「行政區經濟」現象的典型表現可以歸集為五個方面:一是企業在競爭中滲透著地方政府經濟行為;二是生產要素在跨行政區的流動過程中受到地方政府的阻滯;三是行政區之間的產業結構同構化現象十分明顯,經濟結構呈穩定狀態;四是經濟中心和行政中心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五是行政區邊界經濟的衰竭性。
從理論上分析,在一國之內,如果沒有地方政治上的分割,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經濟運行一般不會出現分割現象,而是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或經濟區網路的規律組織經濟運行。然而,在我國,由於特殊的歷史與體制背景,各級行政區的經濟功能十分突出,政府幹預經濟的行為十分嚴重。正是這種行為,使行政區劃界線如同一堵「看不見的牆」對區域經濟橫向聯系產生剛性約束,跨區域流動嚴重受阻,一體化難以實現。可見,行政區經濟是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所以,思考長株潭一體化,首先要清晰的就是這種行政區經濟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不同含義。長株潭一體化之目的應是從行政區經濟形態走向區域一體化經濟形態。
雖然長株潭三市從工業布局來看,長沙主要以電子信息、機械、食品為支柱,株洲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有色冶金、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為支柱,湘潭則以黑色冶金、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為主體。根據聯合國工發組織推薦使用的結構相似系數計算,長沙與株洲結構相似系數為0.409,長沙與湘潭、株洲與湘潭的結構相似系數分別為0.248和0.245,總的來看結構相似程度較低。
但是盡管長株潭三市之間產業結構雷同現象並不嚴重,但產業關聯程度也不高,且缺乏在全國同行業有影響的優勢產業群和大型企業集團。值得注意的是,長株潭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形成緊密的產業聯系,產業前後關聯效應不強。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特色尚不明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著名高科技品牌及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
產業集群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戰略,這種行政區經濟形態導致湖南工業集群度不足。湖南沒有出現生產相近或相關類別產品的大量企業地域上相對集中,企業間競爭激烈或者密切縱向分工,產品生產規模和市場佔有快速擴展,企業總體經濟效益良好的產業集群現象。
行政區經濟破局
長株潭三市在空間上呈現「品」字結構,城市之間的距離為35公里,就城市群的組合形態看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湖南省城鄉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方圓建築工程設計事務所總規劃師譚克修在和記者交談時,他更看好以長沙為中心城市圈的發展,他認為從城市首位度,即從城市體系中首位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的人口規模之比,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體系中城市人口在首位城市的集中程度來看,長沙的90分鍾交通圈已經包括了湖南周邊的主要地級城市,這在目前中國二級城市中,長沙是領先的。一個更重要的是長沙是一個消費型城市,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最大,產業結構比較合理。
目前長株潭一體化的操作模式,是通過城市群圈的建設來突破原來的行政區經濟對產業結構和集群的影響,或者說是通過城市化來實現工業化。根據湖南發改委的設想,長株潭經濟一體化要在中部城鎮圈上形成增長極,要在產業集群化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一五」期間,長株潭要努力成為中部地區先進製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中心。已經非常明確地顯示未來長株潭作為中國製造業中心的框架。但是這種以行政規劃本身的推動形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否會成為另一個更大一點的行政區經濟形態,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在現行的體制下,必須承認每一個行政區都有自己的區域利益,行政區劃對區域合作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此前,湖南省省長周伯華曾經指出。
而民革湖南省委在最新的《關於長、株、潭城市群經營過程中的若干問題與建議》調研報告中也提出了相似的問題。「體制的刀子不動,生產要素在地區之間流動的制度成本很高,到一定程度,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就會陷入停滯,甚至發生逆轉。」
湖南省提出,「十一五」期間,長株潭力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左右,3市GDP年增幅高出全省2-3個百分點,GDP佔全省比重達到40%,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經濟總量超過武漢,成為中部地區最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區域增長極。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於長株潭一體化,能否破局中國轉型經濟過程中行政區經濟這一中間形態。
如何通過開放,規劃區域統一的市場,國際上有不少成功的經驗。例如美國舊金山灣區聯合政府,這是一個在州政府之下、管轄102個城市政府、具有某些跨界功能的區域性組織。環境規劃治理、交通、水利等公共工程的統一規劃建設,都由這個組織與102個城市充分協調、取得共識後實施的,非常有效。美國其他城市和發達國家(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的許多城市都有這樣的聯合組織。
長株潭一體化正在進行這樣的實踐。例如由省委省政府出面組織協調領導小組,規劃並實施三市的統一供水,統一供氣和統一供電,統一公交系統,統一污水治理等公共事業建設。
湖南商學院經濟管理研究所所長柳思維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尤其強調湖南現有的市轄縣體制弊病多多,與生產力布局的變化及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不相適應,束縛了一些縣域經濟優勢的發揮。
所以,中部崛起的重點還是開放,對外實行市場開放,對內降低行政交易成本。這對湖南來說,是一次挑戰,對全國來說,是重要的經驗。
--------------------------------
所以長株潭的一體化是經濟的提升,工業化的發展,到時候你們就不需要出遠門打工了。一體化實現一個統一的經濟市場、人才、物流、金融、信息等的一個統一,減少交易成本。一體化並不是真的在行政區劃上取消這些城市,而是在最大層面上實現三市的協調發展,省會還是長沙,暫時不會有直轄市的概念,成為直轄市,不是又把這幾個城市從周邊經濟中割裂了么?再說了,國家也不要那麼多直轄市,有四個不少了。
㈥ 湖南省公共資源拍賣中心有限公司株洲市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湖南省公共資源拍賣中心有限公司株洲市分公司成立於2012年11月2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接受專委託,屬依法為各種資源提供拍賣、變賣場地和中介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汪文勝
成立時間:2012-11-20
工商注冊號:430200000107360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區新華東路61號1棟一層部分
㈦ 請問株洲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從未給單位十多名合同制員工交納過養老和
不能,而且公司的做法是違法的,你可以要求單位補繳。
《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要求,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30日內為其職工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並申報繳納社會保險費。未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針對一些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規定明確,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並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0.5‰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處欠繳數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