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酸雨污染現狀
『壹』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已經成為酸雨多發區,酸雨污染的范圍和程度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為探究酸雨對種子萌
(1)A、C;酸雨對種子的萌發有影響嗎 (2)避免偶然性,減少誤差 (3)種子自身內條件不足(胚已死亡/胚不完整容/種子處於休眠期/沒有充足的營養儲備) (4)A裝置的種子萌發數小於C裝置的種子萌發數(答案合理即可) |
『貳』 二氧化硫污染現狀如何
我過是世界上最大煤炭生產和消費國,也是石階上少數幾個以燃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之一,我國排放的二氧化硫90%來源與燃煤,因此,我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煤炭消耗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1983—1991的統計數據表明,兩者的相關 達到0.96,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燃燒量不斷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不斷增長,1995年我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達到2370萬噸,超過歐洲和美國,居世界第一位。聯合國環境規劃屬資助項目「將環境因素納入能源規劃(Incorp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 in Energy Planning)」的研究表明,按照目前中國的能源政策,到2010年和2020年,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仍將佔68.3%和63.1%。若不採取有效的能源措施,2020年我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將達到3500萬噸。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我國城市的空氣污染十分嚴重。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對全國2177個環境監察站13年的監測數據,我國有62.3%的城市環境空氣二氧化硫的濃度超過國家環保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大城市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平均濃度要比中小城市高出60%左右。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還造成了我國酸雨污染的迅速發展。20世界90年代以前,我國酸雨主要發展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西南地區,酸雨去的面積約為170萬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經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面積擴大了100多萬 。近年來,華北的京津地區、東北的丹東、圖們等地區也經常出現酸性降水。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及四川盆地,酸雨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0%。近年來,華中酸雨區一直是全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區域;西南酸雨區污染有所緩和,但整體污染仍很嚴重;華南酸雨區總體格局變化不大;華東酸雨區局部污染加重;北方部分地區也出現酸雨,各省間存在致酸物質的遠距離輸送和相互影響。
我國酸雨屬硫酸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排放。2000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兩控區為1316萬噸,約佔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66%,其中,火電廠排放637萬噸,其他污染源排放679萬噸。二氧化硫使部分城市空氣二氧化硫濃度超標。2000年,20.7%的城市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超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61.8%的南方城市出現酸雨
『叄』 世界上重大的酸雨事件有哪些
1、1930 年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酸雨事件
1930 年 12 月上旬,在比利時馬斯河谷地區的人們普遍開始感到不適,一些早已 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或肺部疾病的人們慢慢開始發病,嚴重者甚至在短短幾天中 去世.隨後,這個地區中幾千人紛紛出現了異常狀況,流淚、喉痛、聲嘶、咳嗽、 呼吸短促、胸口窒悶、惡心、和嘔吐等症狀讓每個人焦躁不安.隨後,大批的牲 畜也紛紛落難,直至死去.據統計,當時一個星期內就有 63 人死亡,可能單看 數字不多, 但這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多倍, 況且馬斯谷地區本就沒有多少人. 這就是本世紀最早記錄的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酸雨污染事件. 馬斯河谷地區位於盆地中央, 處於河谷地帶, 所以整個地區完全凹陷在地表以下. 而且,該地區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區,建有 3 個煉油廠、3 個金屬冶煉廠、4 個玻 璃廠和 3 個煉鋅廠,還有電力、硫酸、化肥廠和石灰窯爐.如此齊全的工業裝備 都建在一條僅僅 24 公里的狹窄盆地中,這樣就會長期排放出濃度相當高的二氧 化硫和三氧化硫煙霧,即便沒有酸雨,這樣的空氣成分也是不利於人類健康的. 1930 年 12 月 1 到 5 日,馬斯河谷地區的溫度出現異常.大氣層的溫度本應隨著 高度的增加而漸漸變低,所謂「高處不勝寒」的基本意義就是這樣.但是當時由 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人工破壞,高層反比低層溫度高,這樣氣溫逆轉的現象 稱作逆溫天氣.逆溫會使得大氣中的空氣無法對流,繼而工廠排出的有毒煙霧無 法散去, 聚集在空中然後想方設法落到地面. 其實這頗有點「普度眾生」的感覺, 只不過形式是可怕的酸雨罷了. 接下來您將看到 1948 年發生在美國的另一場不亞於此的煙霧酸雨事件.
2、1948 年美國多諾拉煙霧酸雨事件
不知是歷史顯得太沒創意了,還是人類破壞自然的力度從沒減弱,1948 年美國 多諾拉小鎮也發生了同馬斯谷酸雨事件一樣的污染事件.這次造成的後果更嚴 重,10 月 27 日至 31 日 5 天之內,小鎮有近一半人數(7000)發病,死亡的有 20 人.65 歲以上的老人大多情況危急,因為他們本身多患有心臟病和呼吸系統 疾病,嚴重的出現了血管擴張出血、水腫等可怕症狀.最終在 31 號,天空飄起 了酸雨,使得事件變得更加不可收拾. 多諾拉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南邊 30 公里處的一個工業小城鎮,和馬斯 河谷地形相似,位處一個馬蹄形河灣內側,兩側山丘把小鎮夾在山谷中,其中大 多是硫酸廠、鋼鐵廠和煉鋅廠,和相鄰的韋布斯特鎮形成了一個河谷工業地帶. 長期以來,這些工廠一直將煙噴到大氣中去,這里的人們也已習慣了怪味兒,風 也通常將污染物混入相當厚的大氣層,毒氣繼而隨風飄走.但是逆溫現象這一次 又成了幫凶,像硫酸、二氧化氮這樣的有毒氣體只能一直徘徊在多諾拉的上空, 因為靜止的空氣無法把它們帶走.上層溫度最高的時候,這些污染氣層離地面只 有 300 米,這就意味著人們基本上在用那些淡黃色的腥臭氣體做面膜.10 月 31 日的酸雨降落後,就相當於用有毒氣體洗澡了. 災害發生 1 年後,小鎮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之以前下降了 10%.10 年後,小鎮的死 亡率仍比其他相鄰鎮要高出許多.因此,美國紐約時報稱其為「人類歷史上最可 怕的污染災害之一」. 不過相比於您接下來要看到的發生在倫敦的慘劇,多諾拉酸雨就真的不算什麼 啦.
3、1952 年倫敦煙霧酸雨事件
1952 年倫敦酸雨事件,整個城市籠罩在煙霧中,猶如世界末日 1952 年 12 月初,英國倫敦在正在舉辦一場得獎牛的展覽盛會,但是 350 頭牛中 有 52 頭有嚴重中毒的症狀,14 頭已經奄奄一息,1 頭當場斃命.倫敦市民還沒 來得及感到遺憾, 自己也有了反應. 許多人感到呼吸困難、 眼睛刺痛, 發生哮喘、 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的病人也明顯增多.12 月 5 日到 12 月 8 日的 4 天里,倫敦市 的死亡人數達 4000 人, 平均每天死 1000 人. 9 日有毒煙霧散開後, 當 酸雨降臨, 雨水的 pH 值低到 1.4-1.9,這可比高濃度的番茄汁或檸檬汁酸上不知多少倍. 酸雨停後浩劫並沒有停止,2 個月後,又有 8000 多人陸續喪生.這就是歷史上 最可怕的倫敦煙霧酸雨事件. 倫敦政府為了加快經濟建設,提高城市生活質量,一直鼓勵在倫敦市內發展不同 類型的工廠,其中包括各種大型的火力發電廠、煤廠和化工廠.這些工廠所排放 的三廢直接威脅著倫敦市民的生活.酸雨事件爆發的時候正直冬季,各家各戶都 靠燃煤取暖,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頓時劇增,塵粒濃度達到 平時的 10 倍,二氧化硫達到了平時的 6 倍.另外,逆溫層似乎跟酸雨總是「哥 倆好」,於是倫敦就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鍋爐,污染物無法散去,塵粒中的 氧化亞鐵把二氧化硫 SO2 催化成了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最擅長的就是粘合硫酸和 水,於是酸雨每次都要向它頂禮膜拜. 倫敦煙霧酸雨事件的最可怕之處就在於它並不是幾天有毒煙霧的危害, 一場酸雨 過後的完結算結束.而是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前後 12000 多人失去了生命,在此 後的 1956 年、1957 年和 1962 年又連續發生了多達十二次嚴重的煙霧事件.直 到 1965 年後,人們才真正安心地重新工作與生活.英國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性,也明白了控制大氣污染的重要性,於是通過了 1956 年英國潔凈空氣法案, 也算是吸取了教訓. 如果一個城市受到酸雨影響已讓一個國家感到頭痛, 那麼一整個地區的酸雨問題 又該如何對待的,接下來您將看到美國死湖地區的酸雨問題.
4、北美死湖酸雨事件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美國東北部及加拿大東南部地區的湖泊開始變質,水質酸 化,PH 一度低到 1.4,污染程度較弱的湖泊 PH 值仍有 3.5,依然帶有極強的酸 性.這樣的情況使得動植物紛紛不堪忍受,大面積湖泊停止了呼吸,可謂一潭死 水,實屬慘不忍睹. 此地區的工業高速發達,代價自然就是「高度發達」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平均 2500 多萬噸.這樣的污染程度由雨水帶到陸地,可不能認為是在補給人類缺水 的事實.相反的,約 3.6 萬平方公里的大面積酸雨區出現了,大約 55%(9400 平方公里)的湖泊被污染而酸化變質.可這次並不是由於空氣的停留而導致,相 反這些污染氣體在北美的上空飄一會兒繼而跑到加拿大的上空飄一會兒, 然後循 環往復,最終導致最強的酸雨降在弗吉尼亞洲.另外,據紐約州的阿迪龍達克山 區數據記載,1930 年那裡只有 4%的湖泊無魚,1975 年就有 50%的湖泊無魚, 其中 200 個都已成為是死湖,可見酸雨的破壞性. 北美遭到了破壞,加拿大的情況也不好過,其受酸雨影響的水域達 5.2 萬平方公 里,5000 多個湖泊明顯酸化.多倫多 1979 年平均 PH 值為 3.5,安大略省薩德伯 里周圍 1500 多個湖泊池塘中也總是漂浮死魚,湖濱樹木已然枯萎. 德國森林枯死事件 另外, 不光湖泊受害, 森林也抵擋不了酸雨的襲擊, 畢竟如果有森林做抵擋的話, 酸雨著陸前還是會先沾到樹木.因為酸雨的緣故,到 1983 年,德國(原聯邦德 國地區)原有的 740 萬公頃森林有 34%染上枯死病,每年樹木的死亡率佔新生 率的 21%.原來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一去不復返,換來的只是「黑森林」般的衰 敗.此刻的黑森林並不美味,人類吃下的只有心痛與懊悔. 酸雨與煙霧是一對孿生兄妹,接下來,您將看到美國的一座著名城市遭受的煙霧 影響.
5、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
當黃昏降臨,半個的洛杉磯會變成富人們的游樂場 提到電影和游樂園,也許您一下就會想到好萊塢和迪斯尼,但您也許不能吐口而 出的是它們的位置.它們的就位於兩面環海,三面環山的洛杉磯這座港口城市. 米老鼠、唐老鴨、約翰.尼德普和布拉德.皮特是我們能夠看到的耀眼明星,但 是光輝背後總有黑暗, 這座車水馬龍的城市從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就出現了諸多 怪異的現象.首先,只要是秋高氣爽的日子,人們就能看到一大片的淺藍色煙霧 在空中漂浮.如果您以為那是電影道具的話,那麼 1943 年開始,100 千米以外 的海拔 2000 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相繼枯死又怎麼解釋呢?到了 1955 年,65 歲 以上的老人死亡共四百餘人,為平時的三倍多,約有 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紅 眼病.這些都是由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引起的光化學煙霧污染. 正是由於洛杉磯的繁榮,其汽車飽有量和人口數量劇增.20 世紀 40 年代初,洛 杉磯就有汽車 250 萬輛,每天消耗汽油 1600 萬升.加之二戰以後,洛杉磯的飛 機製造和軍事工業迅速發展,其工商業的發達程度僅次於紐約和芝加哥,是美國 的第三大城市.這樣龐大的頭銜導致了超大量的汽車尾氣排放和工業燃料排放. 另外從地形上說,洛杉磯地處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口袋形地帶之中,空氣在水平方 向的流動很緩慢. 而且沿著加利福尼亞洲海岸有一股加利福尼亞寒流, 冬夏之際, 寒流使得太平洋上空較溫暖的空氣變冷,這就出現了近地面空氣變冷,高空空氣 變暖的逆溫態勢,污染物無路可走只好再次投奔人類的懷抱. 光化學煙霧不僅會造成人類疾病,家畜、農作物的生命、工業材料的耐用度都會 受到影響.同時,煙霧會導致大氣能見度降低,給陸海空的運輸帶來困難. 上面我們看到的酸雨與煙霧問題都是發生於歐美,現在我們回到東亞,看看我們 身邊發生的酸雨問題吧.
6、1955 年日本四日市煙霧事件
這里說 1955 年的事件, 並不是因為日本四日市的煙霧事件是在 1955 年的某個特 定時間發生的, 而是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到 70 年代長達近 20 年的持續性慢性煙霧 污染.日本四日市位處日本伊勢灣海岸的港口城市,交通極為便利,加之當時的 社會經濟環境等因素,政府決定加大力量對其周邊的石油資源進行開發.於是在 1955 年的第一家煉油廠建成後,大大小小的石油相關工業逐步完善,四日市儼 然已變成了「石油聯合企業城」. 但是自從 1961 年開始,人們逐漸感覺到不適,很多人出現頭疼、咽喉疼、眼睛 疼、嘔吐等不適症狀,一些如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癌的呼吸系統疾病向 人們襲來.從 1962 年起,患哮喘病的人數激增.1964 年中,四日市的天空連續 三天陰霾不散,人們被刺鼻的味道熏得疼痛難忍.到了 1967 年,日子每況愈下, 一些人甚至因為實在忍受不了而選擇自殺以求痛快.其實早在 1958 年,臨海捕 魚業就受到了影響,大量的魚類死在海面上,漁民們還能聞到陣陣令人作嘔的味 道.但那時政府為了追求高 GDP 增長,竟沒有要求當地石油企業採取任何環保措 施.所以直到 1979 年 10 月底,四日市的這種情況才有所緩解,其中確認患有哮 喘的患者人數已近 80 萬人. 石油業的發展要求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而燃燒時會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廢氣, 當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達到 10%以上時就會強烈地刺激和腐蝕人的呼吸器官,引 起氣管和支氣管疾病.當時四日市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就超過標準的 5、6 倍, 污染層達到 500 米,多種有害物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硫酸等物質,引發了哮喘病. 了解這些酸雨所能帶來的危害,中國的情形又將如何呢?.
7、中國的酸雨問題
重慶南山風景區酸雨中的馬尾松 不要以為只有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發展中國家也一直在發展,我國是 個燃煤大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 75%.1980 年全國煤炭消耗量還不過 6 億 噸,到了 1995 年就已達 12.8 億噸,15 年間增加了一倍還多.所以隨著耗煤量 的增加,我國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一直「名列前茅」.這樣大的排放量,我們 自然也可料想到酸雨形勢是多麼危急. 80 年代初,重慶南山風景區就有 2.7 萬畝馬尾松突然死亡 1 萬畝,這是我國首 次發現酸雨造成的急性傷害事件.緊接著在 1982 年的三個月內,西南某地區連 續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 PH 值為 3.6-4.6,致使大面積的農作物受害.但 80 年 代,我國的酸雨也都還主要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黔和兩廣地 區.到了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經攻陷了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 淪陷范圍達 270 多萬平方公里.據粗略統計,截止到 1996 年,我國酸雨污染較 為嚴重的 11 個南方省區,因森林木材蓄積量減少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 40 億元. 其中, 四川的森林死亡面積占 5.7%, 川貴兩省按 15 年計算損失木材約 630 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 30 億元. 其實樹木的損壞都是表面現象, 而森林毀滅而導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對生產生活產 生的一系列影響才是最深遠的. 我們如果單獨分析我國某一地區的酸雨形勢就會 發現,沒有哪個的嚴重性能夠比得上倫敦酸雨或比利時酸雨事件.但是如果從縱 向歷史資料分析,我們就不難看出,我國現在的生態環境較之幾十年前是大相徑 庭的,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貧乏,有些像四川、安徽等地區的人們還出現了 如四日市哮喘一樣的地方公害性疾病. 我國雖然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污染性煙霧 酸雨事件,但各個地區酸雨的「星火燎原」之勢已不能小視.因此,如果我們再 不珍愛大自然,像前陣子火山灰導致下酸雨得皮膚癌的謠言就要成真了.
『肆』 長江流域及附近地區酸雨污染狀況
主要是由於長江流域為我國工業集中地帶,湖北,四川。重慶,江蘇,上海都是華內中和華東地區重容要的工業中心,重化工業密集分布。因此導致了長江流域區域性酸雨的形成。
酸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酸雨的危害主要是使農作物減產,森林,草地遭到破壞,腐蝕建築物,污染江河湖泊等等,我國由於以煤炭為主要能源,所以酸雨也以硫酸型酸雨為主。
對策:減少重化工業的粉塵排放,加大對化工企業的脫硫處理等
『伍』 世界環境污染現狀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環境,使得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無法單獨面對本國的環境問題。全球環境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全球環境管理是一種多元化、多層面、多視角的理念,包括管理全球環境的制度、法則、規范、標准及其過程與行為等。
1992年裡約熱內盧全球環境高峰會議以來,盡管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全球環境管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如達成了許多全球環境公約並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家參與締約。但由於全球的環境問題出現了新的發展.地球生態系統仍在承受極大的破壞,能否在全球層面上進行更加成熟的環境管理行為以消除環境問題對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已經成為全體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目前全球主要面臨的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損耗、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壞、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酸雨污染等。
(一)全球氣候變化
從歷史上來看,地球的氣候也曾發生過顯著的變化。近年來,全球各國均出現了幾個世紀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繁發生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20世紀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1995年間幾乎達500億美元。
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反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以防範風險。按現在的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加劇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影響人類健康等。
(二)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 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系,這一結論震動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臭氧層破壞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平流層的臭氧總量減少1%,預計到達地面的有害紫外線將增加2%。有害紫外線的增加會產生如下危害:一是使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損壞人的免疫力,使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二是破壞生態系統;三是引發新的環境問題。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恐龍滅絕以來,地球歷史上還從未出現當前如此之快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或許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倍。在1600~1950年間,已知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增加了4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從1850~1950年間,平均每年都會有一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增加到滅絕名單上。據科學家估計,按照每年砍伐1700萬公頃的速度,在今後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森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裡,大約5%~10%的熱帶森林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總體來看,大陸上66%的陸生脊椎動物已成為瀕危種和漸危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也在不斷喪失和嚴重退化,其中受到最嚴重沖擊的是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淡水生態系統。
當前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各種活動造成的。大面積森林受到採伐、火燒和農墾,草地遭受過度放牧和墾殖,導致了生物環境的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生物環境也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影響。由於人類對生物物種的強度捕獵和採集等過度利用活動,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面積土地,破壞了大量天然植被,並造成大面積污染。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大大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原生的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還有無控制的旅遊活動,對一些尚未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水和空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對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了毀滅性影響。全球變暖也導致氣候形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大變化;使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改變了生物群落的邊界。尤其嚴重的是,上述的這些破壞和干擾會累加起來,會對生物物種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四)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三次系統評估了全球荒漠化狀況。從1991年底為聯合國環發大會所准備報告的評估結果來看,全球荒漠化面積已從1984年的34. 75億公頃增加到1991年的35. 92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估計,在全球35億公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土地中,水澆地有2700萬公頃,旱地有1. 73億公頃,牧場有30. 71億公頃。從荒漠化的擴展速度來看.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乾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並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鹼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佔37%,過度放牧佔33%,不可持續農業耕種佔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佔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產,相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一系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難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飢荒中,至少有3000萬人處於極度飢餓狀態,1000萬人成了難民。從各大洲損失比較來看,亞洲損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歐洲。從土地類型來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積最大,損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澆地受損失情況大致相同。從1980年和1990年所做估算的比較來看,由於世界各國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進展甚微,在1978~1991年間,全世界的直接損失約為3000億~6000億美元。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區以外的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
(五)森林植被破壞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在維持全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種林產品也有著廣泛的經濟用途。但從全球來看,森林破壞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惡果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開墾林地、採集薪材、大規模放牧、空氣污染等。一是砍伐林木。溫帶森林的砍伐歷史很長,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二是開墾林地。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在發展中國家開墾了大量的林地,特別是農民非法燒荒耕作,刀耕火種,造成了對森林的嚴重破壞。據估計,熱帶地區半數以上的森林採伐是燒荒開墾造成的。三是採集薪材。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每年有1億多立方米的林木從熱帶森林中運出用作燃料。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薪材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採伐林木的壓力越來越大。四是大規模放牧。全球很多地區都在建立了大規模的牧場,在中南美地區表現尤甚,如南美亞馬遜地區人們砍伐和燒毀了大量森林,將其變為牧場以滿足美國對牛肉的需求。五是空氣污染。在歐美等國,空氣污染對森林退化也產生了顯著影響。據1994年歐洲委員會對32個國家的調查,由於空氣污染等原因,歐洲大陸有26.4%的森林有中等或嚴重的落葉。
森林的不斷減少,將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一是產生氣候異常;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三是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四是加劇水土侵蝕;五是減少水源涵養,加劇洪澇災害。
(六)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全球淡水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對陸地水域與海洋也施加了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淡水短缺、水生資源破壞和陸地水域與海洋污染已成為國際社會當前所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
(1)水資源污染。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而導致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過去的三個世紀里,人類提取的淡水資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達到了3500km2。20世紀的後半葉,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佔了增長的主要部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綠色革命」期間,灌溉用水翻了一番。與淡水資源短缺相對應的是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農業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較低,許多灌溉系統60%以上的水在澆灌莊稼前就滲漏和蒸發掉了,並帶來土壤鹽漬化。水污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另外,固體廢物滲漏和大氣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對水體的交叉污染。化肥和農葯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不合理使用,使農業的地表徑流污染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成為湖泊等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2)海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海洋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世界漁業生產由海洋捕撈、內陸捕撈和水產養殖(包括淡水和海水養殖)組成。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海洋污染越來越趨於嚴重。目前,每年都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直接流人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的淤泥和廢物帶入沿海水域。
(七)酸雨污染
大氣污染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並且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區。酸雨的長距離輸送,導致酸雨污染發展成為區域環境問題和跨國污染問題。酸雨問題首先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現在已出現在亞太的部分地區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區。歐洲和北美已採取了防止酸雨跨界污染的國際行動。在東亞地區,酸雨的跨界污染已成為一個敏感的外交問題。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礦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礦物燃料燃燒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總量也不斷增加,酸雨分布有擴大的趨勢。歐洲和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上最早發生酸雨的地區,但亞洲和拉丁美洲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酸雨污染可以發生在其排放地500~2000km的范圍內,酸雨的長距離傳輸會造成典型的越境污染問題。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損害生物和自然生態系統;二是腐蝕建築材料及金屬結構。酸雨可腐蝕建築材料、金屬結構、油漆等,特別是許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為材料的歷史建築物和藝術品,耐酸性差,容易受酸雨腐蝕和變色。
『陸』 如何應對酸雨污染的現實
在當前酸雨污染比較嚴重的現實下,篩選和培植抗酸雨的農作物和樹種,是一項很重要的舉措。如我國西南地區的山茶、柑橘、橙、檜柏、側柏等,既是該地區的名優特產,又是抗酸雨的經濟作物和林木。樟樹為常年綠色闊葉樹種,有較強抗酸雨能力,可用其更換馬尾松等易受酸雨侵害的針葉樹種;在園林建設中,可多植桂花、茶花、女貞等抗酸樹種。
綠化可以大面積、大范圍、長時間地凈化空氣,是治理酸雨污染的一條重要途徑。樹木、草地、花卉均可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吸收有毒氣體,當然也包括對二氧化硫等氣體的吸收。有的樹木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很強,如1平方米的銀杉可以吸收60千克的二氧化硫,其他的強吸收二氧化硫的樹種有金橘、紅橘、桑樹、樟樹等,花卉中的紫薇、菊花等也對二氧化硫有著較強的吸收能力。
對於已經酸化的湖泊,可以採用向其中投入石灰石等鹼性物質的辦法來中和其中的酸性物質,從而改善水生生物生存的條件。採用這種方法的湖泊,已經發現湖中幼魚數量明顯增加。但是,這種方法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後果,還不是很清楚。這種方法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什麼弊病,其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可能要在多年之後才會顯現出來。
對於已經酸化的土壤,其處理方法與處理酸化湖泊的方法類似,即向土壤中投入石灰。在酸雨的作用下,被酸化了的土壤會有鋁離子溶出,影響農作物的健康生長。投入有鹼性的石灰,土壤酸性被中和,已溶出的鋁離子重新沉澱,土壤與作物之間正常的營養循環得以恢復。但增加石灰只是一種輔助措施,並不能根治酸雨污染的問題。
酸雨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世界上酸雨最嚴重的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後,終於都認識到大氣無國界,不能依靠一個國家單獨解決酸雨污染的問題。1979年11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環境部長會議上,通過了《控制長距離越境空氣污染公約》,並於1983年生效,開始了對二氧化硫等污染氣體的控制。各締約國都加強了引起酸雨的氣體的排放控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人類的很多行為還是會造成大量的酸性物質排放到空氣中,尤其是戰爭對局部空氣污染影響巨大,下面的這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1991年,一支登山隊在攀登珠穆朗瑪峰時遇到了大雪,令他們驚奇的是,天上飄下的雪花居然是黑色的。黑色的雪花紛紛揚揚,使大地和天空籠罩在陰霾中。科學家研究發現,造成黑雪的原因是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參戰各方共出動飛機10萬架次,投擲1.8萬噸炸葯,嚴重污染了大氣,向空氣中排放了大量的酸性氣體。在這場戰爭中,科威特約有700眼油井被破壞,點燃的油井一直燃燒了8個月,最多時一天燒掉80萬噸原油,價值1億多美元。這些被點燃的油井燃燒中排放的濃煙遮天蔽日,使白晝如同黑夜,人們白天開車要打亮車燈,步行則要靠手電筒照亮。由於日照量的減少,植被和土壤也都受到了影響。燃燒使空氣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含量大大超過正常值,很多地方都出現高酸度降水,對植物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有些地方的雨水甚至都無法飲用。石油燃燒後出現的大量塵埃彌漫擴散,這些黑煙經印度洋上空的暖濕氣流向東移動,在飄過喜馬拉雅山上空時就凝成了黑雪降落下來。
鏈接:我國需對氮氧化物的排放加強控制
2009年2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召開的大氣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如果不進一步採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未來15年我國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將繼續增長,到2020年可能達到3000萬噸以上,我國「十一五」期間消減二氧化硫10%的努力,將因氮氧化物排放的顯著上升而全部抵消。研究顯示,氮氧化物排放量的顯著增加使得我國酸雨污染已經由硫酸型主導向硫酸和硝酸復合型轉變,硝酸根離子在酸雨中所佔的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的1/10逐步上升到近年來的1/3,這表明氮氧化物排放已經成為我國酸雨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污染物。
氮氧化物本身對人體健康有較大危害。近年來,北京、廣州、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二氧化氮濃度普遍較高,濃度超標現象經常發生,且呈逐漸增加趨勢。衛星遙感發現,我國東部地區二氧化氮濃度值增加量明顯高於世界其他地區,北京到上海之間的工業密集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對流層二氧化氮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
同時,氮氧化物還是臭氧和酸沉降等二次污染的重要前體物。灰霾是近年的天氣預報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其形成與氮氧化物有很大關系。這種像霧又不是霧的天氣現象,給人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影響。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大氣能見度日趨下降,灰霾天數增加。以深圳為例,20世紀80年代灰霾天數年平均約為6天,進入2001年以來,年平均約為122天,到2004年增至177天。
據估計,1995~2005年間,我國氮氧化物排放量年增長率在6%以上。在2005年,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為1990萬噸,其中火力發電是最大來源,佔到36%左右;其次是工業和交通運輸部門,分別「貢獻」了23%和20%。相關調研結果顯示,目前除了電力企業外,多數企業對氮氧化物的重視程度不夠。隨著火力發電和機動車保有量的進一步增長,氮氧化物在這兩個行業集中排放的現象將進一步凸顯。
從空間分布來看,氮氧化物排放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據測算,全國80%以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來自於人口密集、工業集中、經濟發展較快的中東部地區,如廣東、遼寧、河北、山東等地。這也造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氮氧化物污染及二次污染問題突出。從單位面積排放強度來看,排放量最大的地區依次是上海、天津和北京。
我國環境質量標准中缺少對氮氧化物的監測標准,目前只有二氧化氮與顆粒污染物二級標准。二氧化氮與氮氧化物有一定的關聯,二氧化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氮氧化物的污染問題,但由於目前監測點位的設置不盡合理,未能充分反映從一氧化氮到二氧化氮的遷移轉化,使得當前二氧化氮監測結果不能全面反映我國氮氧化物的污染現狀。
我國氮氧化物行業排放標准制訂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在工業爐窯和煉焦爐的大氣污染排放標准中,仍沒有規定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而在僅有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水泥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中,雖然規定了氮氧化物濃度限值,但這些標准普遍存在過於寬松的問題。
因此,修訂和完善一批行業氮氧化物排放標準是當前迫切的一項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推進我國的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工作。
『柒』 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早在1872年人類便復發現了酸雨。制聯合國於1977年承認它屬於全球性污染問題,198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還專門召開了國際會議。當前,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一並被認為是當代人類面臨的三大災難性的環境挑戰。
『捌』 我國哪些地區有酸雨
目前我國酸雨正呈急劇蔓延之勢,是繼歐洲、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80年代,我國的酸雨主要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貴兩廣地區,酸雨區面積為170萬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100多萬平方公里。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降水pH值低於4.0,酸雨頻率高於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區。華北、東北的局部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酸雨在我國幾呈燎原之勢,危害面積已佔全國面積的29%左右,其發展速度十分驚人,並繼續呈逐年加重的趨勢。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築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危害。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PH值為3.5的酸雨影響下,可減產13.7%;PH值為3.0時減產21.6%,PH值為2.5時減產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酸雨對森林、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樹葉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面積死亡。
據對南方八省份研究表明,酸雨每年造成農作物受害面積1.93億畝,經濟損失42.6億元,造成的木材經濟損失18億元。從全國來看,酸雨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40億元。
『玖』 酸雨真的是屬於大氣污染嗎
屬於。
酸雨主要是人為的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所造成的。中國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為硫酸雨,少為硝酸雨,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我國一些地區已經成為酸雨多發區,酸雨污染的范圍和程度已經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
與人們認知不同的是,酸雨中的酸性物質不僅僅來自於工廠、汽車尾氣等人類活動,同時也來自於自然活動,如森林火災、閃電等。這些高溫高壓活動容易產生硫氧化物或者氮氧化物,從而增加空氣中的酸性。此外,動植物屍體分解時也會產生硫化物,從而增加環境中的酸度。
不過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活動逐漸成為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果煤炭、石油得不到充分燃燒,很容易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汽車尾氣也是城市中酸性氣體的「貢獻者」。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材料顯示,當前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還是化石燃料的燃燒。
(9)我國酸雨污染現狀擴展閱讀:
另外,酸性液體對很多物體都有腐蝕的作用。酸雨最大的危害是損害土壤、植被以及建築。常年暴露在酸雨環境中,不僅會使建築物變黑變臟,更會使得土壤變酸從而影響農業產出。
酸雨在中國較為嚴重。根據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介紹,2015年上半年,我國共有164個城市出現過酸雨,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雖然酸雨的情況相比往年有所改善,但在全球范圍內,中國依然是酸雨重災區。
由於酸雨中的酸性物質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燃燒,所以改進化石燃料的燃燒技術、開發新的清潔能源是解決酸雨問題的主要方法。同時,已經受到酸雨污染的土壤也可以通過施加鹼性肥料來緩解土壤中的酸性成分,從而恢復土壤的生產力。
『拾』 一,大氣污染,污染現狀據中國環境,,,,,,
中國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粉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重。 1995年,據87個城市監測,大氣中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為55~7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392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42微克/立方米。45個城市年日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准,占監測城市數的51.7%。據84個城市監測,降塵年月均值3.70~60.13%噸/平方公里,平均值為17.7噸/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降塵量平均值為10.16噸/平方公里·月;北方平均值為24.73噸/平方公里·月。據88個城市監測,二氧化硫年日均值2~424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值為81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值為80微克/立方米,南北方城市總體污染水平相近。超過年日均值標準的城市為48個,占監測城市數的54.4%。 據88個城市監測,氮氧化物年日均值12~129微克1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值為5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值為4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較南方城市污染嚴重。氮氧化物已成為廣州、北京冬季的首位污染物,表明中國一些特大城市大氣污染開始轉型。由於大氣受到污染,一些地區開始形成酸雨區。中國的酸雨區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其中心區域酸雨年均pH 值低於4.0,酸雨頻率在80%以上。西南地區以南充、宜賓、重慶和遵義等城市為中心的酸雨區,近年來有所緩減,但僅次於華中地區,其中心地區年均pH值低5.0,酸雨頻率高於80%。華東沿海地區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南至廈門的沿海地區,該區域酸雨污染強度較華中、西南地區弱,但區域分布范圍較廣,覆蓋蘇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區。華南地區的酸雨主要分布於珠江三角洲及廣西的東部地區,重污染城市降水年均pH值在4.5~5.0之間,中心區域酸雨頻率在60~90%范圍。廣西地區的酸雨污染較普遍,除南部濱海地區,大部分地區酸雨頻率在30%以上,酸雨區沿湘桂走廊向東西擴展,東與珠江三角洲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