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依法治國政治
『壹』 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分析我國如何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政府嚴格依法行政,帶頭守法,嚴格公正執法,營造依法治國社會氛圍。 政府審慎行使權力,科學民主依法決策 切實履行文化職能,加強法治宣傳教育
『貳』 請您多列舉一些依法治國政治方面的例子。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②改革刑制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於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制。
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後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於「悲憐」緹縈,體現了文帝的「德政」。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這一改革,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③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④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叄』 根據政治學常識怎樣深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既然是依法治國,核心在於依法,問題只是如何依法,怎樣依法了.首先當然是有法內才行,而最關鍵的還是怎樣容的法.既然是依法治國,那麼,法律就是治理國家的唯一依據,不然,依法就是空話了.而如果是唯一依據,意思就是說,法律之外,不應該有任何別的力量參合法律治理國家.這是前提,沒這個前提,也就不叫依法治國了.有了這個前提,好辦了,法律既然成為治理國家的唯一依據,那麼,從主席到流浪人,全在法律規范之下.至於法律如何確立,這里不談了.下面談如何實施了.法律靠法院實施應該是沒有疑問的,那麼法院也要靠法律管理而不是靠別的什麼管理了.那就好辦.然後制訂和頒布法律,然後是監督實施.說到底還是三權分立那套,除了那套,說依法治國就沒辦法了,只能是空談,撒謊.
『肆』 政治題:依法治國是如何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
1.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目的和歸宿。
2.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實現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做主的基本途徑和法律保障。
3.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共產黨執政的實質,就是代表廣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依法治國的法是憲法和法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制定的,體現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國從法律上保證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伍』 什麼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核心及依法治國所要實現的政治目標是什麼
依法治國是指統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回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治國答理論、制度體系和運行狀態。
其核心是:依法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
依法治國的法是指憲法和法律。
憲法和法律在我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
『陸』 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說明怎樣才能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
依法治國的要求有以下內容:
1、立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
2、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
3、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4、公民要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因為在材料中只涉及全國人大、國務院、公民,所以就從這三個角度去分析就是了.答案如下:
1、立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全國人大公布《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全文,並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說明全國人大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
2、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2011年4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說明國務院做到了依法行政.
3、公民要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針對《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廣泛提出意見和建議,說明公民的法律意識普遍提高.
『柒』 從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是黨中央繼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後作出的又一重大決定。四中全會的決定,進一步肯定和強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們的社會總體財富實現了巨大增長,我們的各項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隨著社會矛盾的積累,利益訴求的多樣,公民權利意識的增強,尤其是面對財富存量日益階層化、改革增量逐漸邊際化的局面,再次改革的呼聲,猶如三十多年前,業已成為全國人民的最大共識。但是對於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社會各界的認識不一,在切身利益面前也不可能認識統一,只有把全面深化改革納入法治軌道,才能保障我們的事業不斷向前進。
首先,法治能夠消除改革的風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面對復雜多樣的紛爭,面對各種力量的沖撞,需要標准與權威的出現。法律作為一種共同標准與理性權威,應該深植於社會各界內心,成為各方相互博弈的邊界,成為社會達成妥協的保障。其次,法治能夠保障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法治可以引領改革,法治的程序可以避免「實踐先行、立法附隨」的改革模式產生的弊端,法治的權威可以將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鞏固改革的成果。第三,法治能夠糾偏改革的失誤。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法治具有的正義、平等、公開、秩序等精神價值,具有社會調整的功能,能夠檢驗改革的成效,能夠糾正改革的失誤。
民主政治的推進、市場經濟的深改、公平社會的構建、生態文明的培育,都需要強大的法治保障,越是深化各項事業改革、推進社會深刻轉型,就越是需要法治的保障,唯有如此,才能規范權力與資本、保障人權與尊嚴,才能實現國家安穩、社會共贏。
『捌』 運用政治生活的相關知識,分析我國應如何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
1)①全國人大要行使立法權和監督權,堅持科學立法,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回系,並監督答法律的實施。②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③公民要自覺履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並行使監督權,監督法律的實施。④中共要堅持依法執政,加強黨內法規建設,加強對依法治國的領導。⑤司法機關要加強司法監督,堅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
『玖』 初中政治 國家應該怎樣做才能落實依法治國的要求
1.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回員依法行答使職權,政府要依法行政。
3加大對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
4加強對公民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5加強社會輿論媒體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