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預算的過程
公共預算概念復
公共預算年度制經立法程序批準的全部公共收支計劃,是存在於市場經濟中並且與公共財政相適應的國家預算類型。
公共預算的特點
(1)計劃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權威性(5)政治程序性
公共預算的過程分為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決算。
預算編制是對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共部門收支進行測算和計劃的活動·。
預算執行由本級財政部門負責,包括收入執行,支出資金撥付和預算調整三個環節。
決算是對預算結果的總結和評價,目的是為了集中反映預算活動的基本情況和政府績效,為編制新的預算提供參考。
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謝謝!
『貳』 經濟學名詞
比較多,列了一些,供你參考:
1、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經濟學:是專門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管理規律的學科。
3、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在有些領域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達不到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達不到經濟學所講的「帕累托效率」。
4、競爭失靈: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也稱之競爭失靈。
5、信息的不對稱:通常是指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易的雙方,由於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開展公平競爭,從而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
6、社會公平:是指社會成員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經濟公平:是指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
8、自然壟斷:有時也稱之為天然壟斷,是與某些商品和勞務自身的特點有關,即這類商品和勞務在由一家企業提供時其成本比由多家企業提供時低,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供電、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特徵。
9、洛倫茨曲線:在個人收入分配領域,人們通常用洛倫茨曲線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狀況。洛倫茨曲線由統計學家洛倫茨提出,用累積的一定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百分比與這部分人口所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百分比的對應關系來表示。
10、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消費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費的強制性特徵。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
11、消費的競爭性,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某種產品時,會影響其他消費者同時從該產品中受益。或者隨著消費者或消費數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產成本的增加。
12、俱樂部物品: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稱之為"俱樂部物品"。當消費人數低於擁擠點時,該物品是非競爭的,而當消費人數超過擁擠點時,這種物品的消費就變成競爭的。
13、外部效應:經濟學中的外部效應(外部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響(收益外部化)稱為外部經濟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響(成本的外部化)稱為外部不經濟性,或負的外部性。
14、庇古稅: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向有關企業或個人課以相當於他造成的邊際外部成本的罰款或稅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關當事人的內部成本,他們在決策時就會考慮到這些成本,從而避免效率損失。由於這一糾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國經濟學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稅。
15、科斯定理含義是:在產權明確、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過市場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還可以解釋為:只要產權已明確界定並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那麼交易的任何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同樣的資源最優配置的結果,這可通過雙方之間的談判自然地實現,產權賦予不同的人,只是會帶來收入分配結果的不同。科斯還認為,即便外部效應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資源的產權賦予單個的一個人,市場也可以自動地糾正外部效應。
16、公共選擇:一般是指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如何通過政治程序決定公共物品生產、供給等問題。其基本原理是,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用於非市場的政治領域。
17、直接民主:是指社會成員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參加公共物品生產和供給決策,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其他事務管理。
18、投票悖論:在投票選擇中出現有悖於日常邏輯推理的現象。如在A、B、C三個方案中,A和B選擇,A以2:1的票數獲勝。在B和C的選擇中,B以2:1的票數獲勝。然而,在A與C的選擇中,C又以2:1的票數獲勝。因而,無法確定最後獲勝的方案。如果根據一般的推理,A優於B,而B優於C,則一定是A優於C,而上例中的結果是C優於A。
19、票決循環:在投票選擇中出現的無法選擇最優方案的現象。
20、阿羅不可能定律:在多數規則下,一般來說,要找到一個滿足民主社會公共選擇標準的規則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個民主社會能夠做出一個前後一致的決策。該結論被稱之為阿羅不可能定律。
21、政府支出相對量:是指政府支出數量與國民經濟其他經濟指標的關系。
22、購買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購買者的身份在市場上采購所需的商品和勞務,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23、轉移性支出:是指預算資金單方面無償轉移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財政補貼等。轉移性支出,由於是價值單方面無償轉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而是為了實現政府特定的經濟社會政策目標。 24、公共定價:是指政府對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勞務所收取費用的決策。
25、政府采購:是一個國家的各級政府為了從事日常的政務活動或提供公共服務,以及事業單位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團體為了開展業務活動,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及勞務的行為。
26、公共投資:是指政府將一部分公共資金用於購置公共部門的資產,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勞務的前提與基礎。
27、財政投融資:是指政府為了加強宏觀調控,以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為目的,運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間接有償籌集資金和使用資金的政府金融活動。財政投融資是一種政策性投融資,它既不同於無償撥款,也不同於一般商業貸款。
28、部門預算:是指各主部門匯總編制的本系統的財政收支計劃,由本部門所屬各單位預算組成。本部門是指與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撥款關系的地方國家機關、軍隊、政黨組織和社會團體。
29、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為達到一定的目標而採取的財政措施和手段。
30、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是以社會的共同力量對其成員因各種個人難以抗拒的客觀原因導致其難以維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質保證,是具有經濟福利性質的社會穩定製度。
31、社會保險:是指以勞動者為保障對象,在勞動者年老、疾病、傷殘、生育、失業等原因暫時或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從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時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勞動者及家屬的基本生活。 32、現收現付式:這是一種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則為依據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這種模式要求當年或近期所有參保單位,按照統一的比例提取社會保險基金,在收支過程中實現基本平衡。
33、政府外債:是指國家作為債務人,向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所形成的債務。
34、財政貼息:是指為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政府財政對使用某些規定用途銀行貸款的企業,就其支付的貸款利息提供的一種補貼。其實質是政府財政代替企業向銀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財政支持有關企業或項目發展的一種有效方式。
35、稅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條款規定的、給與特定類型的活動或納稅人以各種稅收優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損失或放棄的收入。
36、政府收入:亦即財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從動態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過程;從靜態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貨幣表現的一定量的社會產品價值。 37、稅收: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利,強制地無償地徵收實物或貨幣以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工具。
38、政府收入效應:是指經濟主體因為政府組織收入而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說是指因國家征稅而對消費者的選擇以致生產者的決策所產生的影響。這種政府收入的效應,就是我們所講的政府收入的調節作用。由於政府的收入對經濟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這一手段,來實現自己宏觀調控經濟的目標。政府的收入對納稅人經濟的影響行為會產生兩個方面的效應,即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應:是指當政府對不同的商品實行征稅或不征稅、重稅或輕稅的區別對待時,會影響商品的性對價格,使經濟主體減少對征稅或重稅商品的購買量,而增加對無稅或輕稅商品的購買量,即以無稅或輕稅商品替代征稅或重稅商品。
40、稅收制度:是國家各種稅收法律法規和徵收管理辦法的總稱。它是國家向納稅單位和個人征稅的法律依據和工作規程。主要包括稅收法律、條例、實施細則、徵收管理辦法等。
41、稅負轉嫁: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各種途徑將其所交納的稅款全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負擔的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
42、稅收歸宿:也稱為稅負歸宿,它是指處於轉嫁中的稅負的最終落腳點。
43、「稅收三性」:同國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稅收具有其鮮明的形式特徵,即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稅收三性」。這三個形式特徵是稅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會形態下稅收的共性。
44、課稅對象:是指對什麼征稅,是稅收徵收的目的物,它反映這個稅種征稅的基本范圍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稅對象的,均屬於該稅的徵收范圍。國家通過法律確定的征稅對象,是不同稅種相互區別的主要標志,是稅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5、納稅人:即納稅義務人,是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納稅人是納稅的主體。 46、計稅依據:是指課稅對象的計量單位和徵收標准。
47、免徵額:是指稅法規定的征稅對象中免於征稅的數額,它是按照一定標准從全部課稅對象中預先確定減除的部分。
48、國有資產:是指在法律上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擁有所有權的各類資產。具體來講,是指國家以各種形式投資及其收受益、撥款、接受饋贈、憑借國家權力取得或者依據法律認定的各類財產或財產權利。
49、二部定價法:即根據公共物品的組成,分兩部分確定其價格的方法。就是在公共定價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承擔資本成本的准入費,一部分是承擔經營成本的使用費,准入費在一定時期是固定的,使用費則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0、公債依存度:是指一國當年的公債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比例關系。
51、比例償還法:是政府按公債數額,分期按比例償還,這種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債持有者償還,不通過市場,所以又稱為直接償還法,這種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償還、逐年遞增比例償還、逐年遞減比例償還等具體形式。 52、政府預算管理體制: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基本制度。
53、復式預算:是按收入來源和支出性質的不同,將預算年度內的全部財政收支編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劃表格。
54、稅收管轄權:也稱課稅權,是國際稅收領域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系指一國政府在其主權范圍內對稅收事務的管轄權力,是國家主權在稅收領域中的體現。
55、行政規費是指政府機關為某些特定的單位和個人提供相應服務所收取的費用,如辦理結婚證、護照等收取的工本費、手續費等。
56、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給量或信貸規模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
57、國際稅收:國際稅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對同一跨國納稅人的同一課稅對象,分別行使各自的征稅權力而形成的征納關系中,所發生的國家之間權益分配關系。
58、消費的非競爭性:消費過程中的這樣一種性質:一些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的受益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的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換言之,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
59、全體一致原則:指由於所有的人都能從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會成員可就公共物品供給與其所需要徵收的稅收達成一致。即所有成員一致同意徵收一定數量的稅收,以提供相應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物品。 59、多數裁定原則:指要通過一個方案,必須有一半以上的人贊同。
60、單峰偏好:是指在可選擇的方案中,人們最理想的結果只有一個,如偏離這一點,無論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61、多峰偏好:是指人們理想的結果不止一個。
62、中位選民:指其偏好落在所有選民偏好序列的中間。一半人偏好大於其偏好,一半人偏好小於其偏好。 63、代議民主制度:即社會成員通過選舉自己的代表,如我國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國家的議員,代表選民的意願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從事選舉和任命政府負責人、審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決策活動。
64、政府支出的絕對量:就是政府支出的實際數量,直接表現為政府支出預算中的絕對金額的增長,它能夠比較明顯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現狀和增長趨勢。
65、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為政府支出項目或服務等提出實現建設目標的若干備選方案,並詳細列出各種備選方案的邊際社會成本和邊際社會收益,以便分析比較項目或服務所帶來的收益,並最終選擇出最優的項目方案。 66、公共定價法: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自身對市場也提供了大量滿足社會公共產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並且這些物品(和服務)也同樣就涉及與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務一樣的問題,即價格的確定。這種滿足社會公共產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價問題就是所謂的公共定價,公共定價問題也是宏觀經濟學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67、國際收支: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個國家居民與非本國居民之間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
68、經濟手段:是指那些從某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當事人的經濟利用的調控手段,主要包括價格、工資、利率、匯率、稅率、補貼等等。
69、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對當事人的經濟活動或經濟行為進行干預。
70、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是指財政政策工具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各種財政政策工具的構成要素通過某種作用機制相互聯系,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作用整體。
『叄』 經濟學有哪些詞
比較多,列了一些,供你參考:
1、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經濟學:是專門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管理規律的學科。
3、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在有些領域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達不到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達不到經濟學所講的「帕累托效率」。
4、競爭失靈: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也稱之競爭失靈。
5、信息的不對稱:通常是指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易的雙方,由於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開展公平競爭,從而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
6、社會公平:是指社會成員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經濟公平:是指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
8、自然壟斷:有時也稱之為天然壟斷,是與某些商品和勞務自身的特點有關,即這類商品和勞務在由一家企業提供時其成本比由多家企業提供時低,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供電、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特徵。
9、洛倫茨曲線:在個人收入分配領域,人們通常用洛倫茨曲線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狀況。洛倫茨曲線由統計學家洛倫茨提出,用累積的一定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百分比與這部分人口所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百分比的對應關系來表示。
10、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消費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費的強制性特徵。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
11、消費的競爭性,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某種產品時,會影響其他消費者同時從該產品中受益。或者隨著消費者或消費數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產成本的增加。
12、俱樂部物品: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稱之為"俱樂部物品"。當消費人數低於擁擠點時,該物品是非競爭的,而當消費人數超過擁擠點時,這種物品的消費就變成競爭的。
13、外部效應:經濟學中的外部效應(外部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響(收益外部化)稱為外部經濟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響(成本的外部化)稱為外部不經濟性,或負的外部性。
14、庇古稅: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向有關企業或個人課以相當於他造成的邊際外部成本的罰款或稅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關當事人的內部成本,他們在決策時就會考慮到這些成本,從而避免效率損失。由於這一糾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國經濟學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稅。
15、科斯定理含義是:在產權明確、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過市場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還可以解釋為:只要產權已明確界定並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那麼交易的任何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同樣的資源最優配置的結果,這可通過雙方之間的談判自然地實現,產權賦予不同的人,只是會帶來收入分配結果的不同。科斯還認為,即便外部效應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資源的產權賦予單個的一個人,市場也可以自動地糾正外部效應。
16、公共選擇:一般是指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如何通過政治程序決定公共物品生產、供給等問題。其基本原理是,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用於非市場的政治領域。
17、直接民主:是指社會成員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參加公共物品生產和供給決策,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其他事務管理。
18、投票悖論:在投票選擇中出現有悖於日常邏輯推理的現象。如在A、B、C三個方案中,A和B選擇,A以2:1的票數獲勝。在B和C的選擇中,B以2:1的票數獲勝。然而,在A與C的選擇中,C又以2:1的票數獲勝。因而,無法確定最後獲勝的方案。如果根據一般的推理,A優於B,而B優於C,則一定是A優於C,而上例中的結果是C優於A。
19、票決循環:在投票選擇中出現的無法選擇最優方案的現象。
20、阿羅不可能定律:在多數規則下,一般來說,要找到一個滿足民主社會公共選擇標準的規則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個民主社會能夠做出一個前後一致的決策。該結論被稱之為阿羅不可能定律。
21、政府支出相對量:是指政府支出數量與國民經濟其他經濟指標的關系。
22、購買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購買者的身份在市場上采購所需的商品和勞務,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23、轉移性支出:是指預算資金單方面無償轉移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財政補貼等。轉移性支出,由於是價值單方面無償轉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而是為了實現政府特定的經濟社會政策目標。 24、公共定價:是指政府對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勞務所收取費用的決策。
25、政府采購:是一個國家的各級政府為了從事日常的政務活動或提供公共服務,以及事業單位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團體為了開展業務活動,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及勞務的行為。
26、公共投資:是指政府將一部分公共資金用於購置公共部門的資產,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勞務的前提與基礎。
27、財政投融資:是指政府為了加強宏觀調控,以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為目的,運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間接有償籌集資金和使用資金的政府金融活動。財政投融資是一種政策性投融資,它既不同於無償撥款,也不同於一般商業貸款。
28、部門預算:是指各主部門匯總編制的本系統的財政收支計劃,由本部門所屬各單位預算組成。本部門是指與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撥款關系的地方國家機關、軍隊、政黨組織和社會團體。
29、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為達到一定的目標而採取的財政措施和手段。
30、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是以社會的共同力量對其成員因各種個人難以抗拒的客觀原因導致其難以維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質保證,是具有經濟福利性質的社會穩定製度。
31、社會保險:是指以勞動者為保障對象,在勞動者年老、疾病、傷殘、生育、失業等原因暫時或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從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時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勞動者及家屬的基本生活。 32、現收現付式:這是一種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則為依據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這種模式要求當年或近期所有參保單位,按照統一的比例提取社會保險基金,在收支過程中實現基本平衡。
33、政府外債:是指國家作為債務人,向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所形成的債務。
34、財政貼息:是指為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政府財政對使用某些規定用途銀行貸款的企業,就其支付的貸款利息提供的一種補貼。其實質是政府財政代替企業向銀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財政支持有關企業或項目發展的一種有效方式。
35、稅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條款規定的、給與特定類型的活動或納稅人以各種稅收優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損失或放棄的收入。
36、政府收入:亦即財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從動態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過程;從靜態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貨幣表現的一定量的社會產品價值。 37、稅收: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利,強制地無償地徵收實物或貨幣以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工具。
38、政府收入效應:是指經濟主體因為政府組織收入而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說是指因國家征稅而對消費者的選擇以致生產者的決策所產生的影響。這種政府收入的效應,就是我們所講的政府收入的調節作用。由於政府的收入對經濟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這一手段,來實現自己宏觀調控經濟的目標。政府的收入對納稅人經濟的影響行為會產生兩個方面的效應,即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應:是指當政府對不同的商品實行征稅或不征稅、重稅或輕稅的區別對待時,會影響商品的性對價格,使經濟主體減少對征稅或重稅商品的購買量,而增加對無稅或輕稅商品的購買量,即以無稅或輕稅商品替代征稅或重稅商品。
40、稅收制度:是國家各種稅收法律法規和徵收管理辦法的總稱。它是國家向納稅單位和個人征稅的法律依據和工作規程。主要包括稅收法律、條例、實施細則、徵收管理辦法等。
41、稅負轉嫁: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各種途徑將其所交納的稅款全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負擔的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
42、稅收歸宿:也稱為稅負歸宿,它是指處於轉嫁中的稅負的最終落腳點。
43、「稅收三性」:同國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稅收具有其鮮明的形式特徵,即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稅收三性」。這三個形式特徵是稅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會形態下稅收的共性。
44、課稅對象:是指對什麼征稅,是稅收徵收的目的物,它反映這個稅種征稅的基本范圍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稅對象的,均屬於該稅的徵收范圍。國家通過法律確定的征稅對象,是不同稅種相互區別的主要標志,是稅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5、納稅人:即納稅義務人,是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納稅人是納稅的主體。 46、計稅依據:是指課稅對象的計量單位和徵收標准。
47、免徵額:是指稅法規定的征稅對象中免於征稅的數額,它是按照一定標准從全部課稅對象中預先確定減除的部分。
48、國有資產:是指在法律上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擁有所有權的各類資產。具體來講,是指國家以各種形式投資及其收受益、撥款、接受饋贈、憑借國家權力取得或者依據法律認定的各類財產或財產權利。
49、二部定價法:即根據公共物品的組成,分兩部分確定其價格的方法。就是在公共定價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承擔資本成本的准入費,一部分是承擔經營成本的使用費,准入費在一定時期是固定的,使用費則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0、公債依存度:是指一國當年的公債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比例關系。
51、比例償還法:是政府按公債數額,分期按比例償還,這種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債持有者償還,不通過市場,所以又稱為直接償還法,這種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償還、逐年遞增比例償還、逐年遞減比例償還等具體形式。 52、政府預算管理體制: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基本制度。
53、復式預算:是按收入來源和支出性質的不同,將預算年度內的全部財政收支編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劃表格。
54、稅收管轄權:也稱課稅權,是國際稅收領域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系指一國政府在其主權范圍內對稅收事務的管轄權力,是國家主權在稅收領域中的體現。
55、行政規費是指政府機關為某些特定的單位和個人提供相應服務所收取的費用,如辦理結婚證、護照等收取的工本費、手續費等。
56、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給量或信貸規模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
57、國際稅收:國際稅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對同一跨國納稅人的同一課稅對象,分別行使各自的征稅權力而形成的征納關系中,所發生的國家之間權益分配關系。
58、消費的非競爭性:消費過程中的這樣一種性質:一些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的受益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的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換言之,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
59、全體一致原則:指由於所有的人都能從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會成員可就公共物品供給與其所需要徵收的稅收達成一致。即所有成員一致同意徵收一定數量的稅收,以提供相應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物品。 59、多數裁定原則:指要通過一個方案,必須有一半以上的人贊同。
60、單峰偏好:是指在可選擇的方案中,人們最理想的結果只有一個,如偏離這一點,無論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61、多峰偏好:是指人們理想的結果不止一個。
62、中位選民:指其偏好落在所有選民偏好序列的中間。一半人偏好大於其偏好,一半人偏好小於其偏好。 63、代議民主制度:即社會成員通過選舉自己的代表,如我國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國家的議員,代表選民的意願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從事選舉和任命政府負責人、審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決策活動。
64、政府支出的絕對量:就是政府支出的實際數量,直接表現為政府支出預算中的絕對金額的增長,它能夠比較明顯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現狀和增長趨勢。
65、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為政府支出項目或服務等提出實現建設目標的若干備選方案,並詳細列出各種備選方案的邊際社會成本和邊際社會收益,以便分析比較項目或服務所帶來的收益,並最終選擇出最優的項目方案。 66、公共定價法: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自身對市場也提供了大量滿足社會公共產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並且這些物品(和服務)也同樣就涉及與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務一樣的問題,即價格的確定。這種滿足社會公共產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價問題就是所謂的公共定價,公共定價問題也是宏觀經濟學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67、國際收支: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個國家居民與非本國居民之間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
68、經濟手段:是指那些從某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當事人的經濟利用的調控手段,主要包括價格、工資、利率、匯率、稅率、補貼等等。
69、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對當事人的經濟活動或經濟行為進行干預。
70、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是指財政政策工具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各種財政政策工具的構成要素通過某種作用機制相互聯系,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作用整體。
『肆』 公共預算從准備編到審計完成的具體時間,主體和過程,並說明為何一個預算周期通常會延伸至三個或三個以上
年初根據上級單位下達的指標,經各部門共同協商制定出了本年度的資金預算,但是在資金預算的執行中,由於財務部門不是預算的執行部門,只是預算的最終匯總部門,在預算執行中,各部門投入都不是按年初資金預算進行了,都突破了本部門的年初資金預算,請問財務部門如何才能讓各部門嚴格執行本部門的資金預算。第一必須較為徹底的了解各部門的運作情況,特別是各個部門的費用支出情況,在進行預算之前應對前期發生的費用統計分析,找出費用開支的一個中間點,允許上下浮動,然後編制一個預算明細表,顯示出各部門的具體支出.第二將編寫的預算初稿交各部門主管閱讀,發現其不足和有效的東西,集中信息進行重新編制,上交總經理,並做詳細的解釋,由總經理批准費用合適的控制標准,當然較前期費用有所降低,而浮動比例在5%-10%.第三對公司員工進行公開化,可以讓員工知道公司在進行成本費用的控制,避免以後超支報銷造成的不愉快,也可培養他們節約的品質.第四正式執行階段應認真把握,使財務起到監督作用,即時發現成本可節約與其中遇到的一些不足,在下月進行調整,實際發生的與預算對比,象前面各位所說的進行總結分析.總之,一切費用的節約都應通過上層領導認為可以通過為前提,才不至於影響正常的工作,且在實施中的一些副面影響不會完全歸結於財務部,便於以後財務的執行從而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1、年初為嚴肅預算的編制,須由公司總裁/副總級成立預算委員會,評審把關預算的編制,並授權財務部進行預算的控制;2、年度預算須時間上細分到月,項目上可考慮按核算科目詳細程度細分;3、年初制定預算時就固化預算的控制和修改流程,在流程中體現財務部的預算控製作用,違背流程的一律不予通過;4、年初預算編制時明確預算編制人,需和部門預算審核人一致,最好是部門經理,並給以其預算執行考核指標,發揮其預算控制主動性,從前端控制住預算;5、財務部每月及時提供預算執行情況分析給各預算控制人及預算委員會;6、財務部在付款前先審核是否有預算,超預算的支出一律不予放行,只有各部門先增補預算,交由預算委員會級別審批通過(提高審批級別,以加強威攝力)後財務部才予以開支;7、年底一定要根據預算執行情況和考核指標兌現獎懲。
『伍』 本級一般公共預算安排是什麼意思
公共來預算的過程分為預算自編制,預算執行和決算。
預算編制是對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共部門收支進行測算和計劃的活動·。
預算執行由本級財政部門負責,包括收入執行,支出資金撥付和預算調整三個環節。
決算是對預算結果的總結和評價,目的是為了集中反映預算活動的基本情況和政府績效,為編制新的預算提供參考。
『陸』 財政部門在政府購買服務工作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准確把握政府購買服務的邊界
關於政府購買服務的邊界,簡而言之,就是「買什麼,哪些能買,哪些不能買」。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予以理解:
(一)政府購買服務屬於政府采購的一部分,但不能簡單等同於現有政府采購中的「服務」。我國現在使用的《政府采購法》於1999年頒布,至今未作修訂。其中關於「服務」的定義是採用排除法:「本法所稱服務,是指除貨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購對象」。可見,該法不但未對「服務」進行明確界定,而且關於服務所指范圍相對於今天所提「政府購買服務」中的「服務」內容更為寬泛。從實踐中看,傳統政府采購的「服務」主要涉及政府部門用於自身消費的服務,如物業管理和電腦維護等。而現階段我們正大力推廣的政府購買服務,完整表述應該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這里的「服務」主要是指政府向市場購買並用於向人民群眾提供的某種公共服務。
《財政部關於推進和完善服務項目政府采購有關問題的通知》按照服務受益對象將服務項目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保障政府部門自身正常運轉需要向社會購買的服務。第二類為政府部門為履行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等職能需要向社會購買的服務,如法規政策制定的前期研究和後期宣傳等。第三類為增加國民福利、收益對象特定,政府向社會公眾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換句話說,當前推廣的政府購買服務中的「服務」主要指第二類和第三類服務,是為滿足公眾日益增長且呈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需求。(註:下面我們均使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概念)
(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屬於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創新
財政部科研所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解釋是:政府為了履行服務公眾的職責,通過財政向各類社會服務機構支付費用,用以購買其通常以契約方式確定提供、由政府鑒定種類和品質的全部或部分公共服務。從定義看,政府的目的是服務公眾,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盡管提供的方式不再是傳統的直接生產並提供而變為向市場購買後間接提供,但政府仍然是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主體。也就是說,作為公共服務新的供給方式,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不再是政府使用財政資金自己運作完成,而是通過采購競爭形成契約關系,將政府生產公共服務的職能轉移給社會力量(諸如非盈利組織或盈利的企事業單位),政府再「花錢買效果」,使用財政資金支付市場公平的價格向社會力量購買到盡可能優質的公共服務。可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這種供給方式的創新點正在於充分利用市場手段提供公共服務,通過價格機制破除由於政府天然壟斷地位、缺乏競爭而導致提供公共服務的低效率和低質量的重要突破,是使稀缺的公共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以滿足公眾日漸增長的多元化、差異化公共服務需求的創新探索。
(三)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政府職能轉移和權力下放的具體實踐,對於政府管理責任要求更高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恰恰是貫徹落實三中全會對政府和市場關系定位並尋求其最佳結合的具體實踐。那麼,政府與市場到底是什麼關系呢?國辦96號文中「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共同監督」給予了指導。可見,在購買公共服務過程中,政府實現的是職能轉移和權力下放,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就沒有了責任,相反,政府責任較之於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標准,需要對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進行嚴格的過程監管和效果評估。
為此,財政部門作為此項改革的牽頭部門,同時作為此項任務的綜合管理部門,首先要轉變思想,決不能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這項改革簡單等同於政府采購,要在充分調研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加快制定並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制度規范。當務之急是盡快研究和制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法律或者重新修訂現有《政府采購法》,以及「政府職能轉移目錄」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目錄」,以政策法規的形式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邊界予以明確,防止在購買過程中出現「越位」、「缺位」和「錯位」的現象。同時要加強理論學習,釐清哪些公共服務適合向市場購買,哪些公共服務不適合向市場購買。目前財政部,財庫【2014】37號文關於「分類推進服務項目政府采購工作」對能夠向市場購買的服務和公共服務做出了相應規定。但由於我們正處於起步探索並逐步擴大購買范圍的階段,即使政府采購目錄也很難以列清單的方式明確列舉所有采購服務項目,更何況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將是一個隨著政府及相關部門履職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而逐步擴大的過程。這里借鑒國外的實踐經驗,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基本原則就是對於政府核心與非核心職能的區分,用以進行區分哪些服務可以向市場購買。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如果管理能力極強,監獄管理也可以向市場購買;反之,如果管理能力弱,簡單的市政清掃服務也不可能外包出去。
二、加強購買合同管理
通過契約達成交易,實現購買的一個基本前提條件就是設計購買合同,將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數量規格、服務的質量標准等做出詳細而明確的規定,以便於監測評估服務項目的質量。這也是對私人部門有充分的激勵動機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有充分的利潤動機為降低成本而犧牲服務質量的有效約束。而根據服務項目的具體屬性特點,在實際生活中,購買合同的設計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管理和技術難題。為了確保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順暢高效,中央有關文件建議各省級財政部門制定發布相應的合同範本,這無疑對財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鑒於國家鼓勵各級政府積極探索新的政府采購合同類型,以提高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筆者建議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加強購買合同的設計和管理。
首先,當公共服務產品的質量比較容易監測和評估,確定通過市場來組織生產會比較有效,而合同範本涉及專業技術時,可以聘請行業專家進行合同設計,並對財政工作者適時進行服務成本和效果評價方面的培訓,使得政府和市場主體處於較為平等的信息地位,從而使財政以合理的價格支付相關費用而獲得較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其次,對於那些公共服務項目質量可監測性較弱,特質各異、服務數量和質量較難監測且競爭性不強的公共服務,以及那些服務質量與公眾主觀感受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除了創新購買方式外,也可以嘗試探索金額不固定、數量不固定、期限不固定、特許經營服務等新型合同類型。理論上,對於那些公共服務項目可監測性較弱的公共服務可能並不適合向市場購買,但從培育市場承接主體和創新購買方式的角度看,植入「激勵相容」理念的合同設計、契約安排,即使存在道德風險,擁有信息優勢的承接主體仍然能夠按照契約要求進行生產活動,從而保證公共資源的效用趨於最大化。所以,財政部門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結合本地實際,根據政府采購服務項目的需求特點,靈活運用購買、委託、租賃、僱傭等各種合同方式,以開放式的思維,加強適於這類公共服務合同的創新設計,實現政府、公眾以及社會力量的多贏。從某種程度上說,「PPP」模式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的應用,就是一種帶有「激勵相容」,政府較高級管理能力等設計理念的先進的制度安排。
三、強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預算管理
在這種新型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中,除了釐清政府、社會和市場的關系及職責邊界之外,其重點還包括通過財政資金的合理分配引導社會力量成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良好合作夥伴,通過契約設計實現預算的剛性約束,通過責任理念的確立實現「結果管理」向「過程管理」的轉變。一般而言,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預算資金和彩票公益金,為確保購買資金的及時到位,履行好政府對社會公眾的責任,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資金應該納入嚴格的公共預算管理。
(一)加強購買資金保障
首先,財政部門應負責做好公共服務項目成本的核算工作。合理確定服務項目的補助標准,堅持嚴格的統籌安排,以事定費原則,使購買公共服務的資金規模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同時探索運用財稅、金融等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對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其次,為了優化政府購買服務的政策環境,財政部門應保證政府用於購買公共服務的資金預算具有剛性約束力。如加強采購預算的源頭管理,即對納入政府采購的公共服務項目,列入年初部門預算或專項資金預算,堅持「有預算不超支,無預算不採購」。通過這種部門預算的剛性約束力還可以敦促部門在購買服務時精打細算,使用公開競爭提高性價比。還可以在付款環節引入購買服務質量考評機制,對於服務不達標的拒絕付款或扣減付款,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時的責任心和實際效果。第三則可以考慮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資金使用上設立普遍購買機制,積極創造有利於社會力量作為承接主體而發展的政策環境,比如可以嘗試設立專項資金,專門支持承接主體的能力建設。
(二)優化購買資金支出結構,發揮調節宏觀經濟的作用
購買資金投入應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組織發展水平等相匹配,為充分運用稀缺的財政資源而為公眾提供最急需最優質的公共服務,應統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社會政策,優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支出結構。例如嘗試公共服務項目的動態管理及與預算編制的有機銜接。當前正處於經濟發展的換擋期,財政部門更應該把握作為牽頭單位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工作的契機,通過部門預算影響購買支出的結構和導向,運用其作為政策工具而必然發揮的調節經濟總量、經濟結構和宏觀經濟的作用,達到培育服務市場並促進經濟穩增長的作用。與此同時,探索新的購買服務方式,引導財政資金流向社會亟需的領域,也可以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和示範效益,豐富公共財政政策手段。
(三)建立績效評價與後續采購相銜接的管理制度
按照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制度要求,一旦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成為各部門行政運行的常態之後,財政部門必須盡快跳出資金分配、審批采購計劃等事務性工作,而將工作重心轉移至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制度完善、機制設計、過程監督、考核評估等財政管理工作之上,尤其要加強購買公共服務項目的績效評價,對項目的資金節約、政策效能、透明程度以及專業化水平進行綜合客觀的評價。將評價結果與購買主體的來年購買計劃相銜接,對於服務項目評價結果優秀的社會主體,在同類項目的采購中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一方面,財政部門應在購買工作過程中圍繞提高績效這一主題,改進預算資金的分配方式、財政資金的審計方式,對資金使用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問責。另一方面,要與監察、審計部門配合,根據公共服務購買改革進展,不斷更新監督范圍與思路,提高公共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維護公共服務購買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與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相統一。此外,用於績效評價的指標設計也需要進一步的深化和完善。有專家提倡用於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價值取向應趨於多元化,簡單說就是除了追求經濟、效益、效率之外,應該同時將公平、正義、民主等指標擴展其中。例如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其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大致由購買效率和養老服務質量兩個維度構成,在評價中應該更側重對效果和公平的考量,使其最終的績效目標指向與建設服務型政府保持一致。
最後,如果說公共財政收入體系改革始於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那麼自實施政府采購開始,公共財政支出體系改革就已啟動,而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更是對政府采購的全面深化和完善,並且與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以及績效評價和行政事業單位改革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當前大力推行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不僅是政府對公共資源以預算為主的資金管理、實物管理向服務管理的延伸,更是向民主治理的跨越,因此財政部門不僅要重視購買資金分配的合法合規環節,也要注重財政資金運行的公平與高效,更要重視為公眾提供最大化福利的實踐過程。
『柒』 我國公共財政預算的各個決策程序分別由哪些部門完成
我國公共財政預算的各個決策程序是由「有關部門」完成
『捌』 如何理解人大預算監督不對稱的問題
人大預算監督研究不僅要推動政治學學科的發展,還要關注現實政治中重大問題,即實現科學使命與政治使命的統一①。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必須建立在對已有預算研究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文獻檢索可以發現,現有國內外相關預算監督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三大領域內:基礎理論研究、中國人大預算監督研究、預算監督理論模型研究等。
一、公共預算基礎理論研究
(一)公共預算的政治屬性研究
早期的預算研究,一般將公共預算視為一種提高政治績效的技術。在早期預算理論家的視野中,公共預算的核心價值理念是效率,如進步時代美國預算改革理論家們克里夫蘭(Frederick Cleveland)、艾倫(William Allen)等,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建立在客觀觀察的科學原則和對數據的中立評估基礎之上的。艾倫把公共預算視為一個被動的無力在有效分配資金的過程中執行獨立的政治中立功能的東西②。但是,公共預算不僅只是行政管理技術。二戰以來,隨著人們對公共預算研究的深入,理論家們逐漸認識到了公共預算的政治屬性。威爾達夫斯基(Wildavsky)開創了公共預算研究的新領地。在他的研究視閾內,公共預算在本質上是政治的,它是政治過程中權力沖突的表現:(1)為完成政策目標,預算成為連接財政資源和人類行為的樞紐;(2)預算是一種在可選擇的支出項目中作出選擇的機制;(3)預算不僅是社會網路,而且也是法律關系,在這種法律關系中,黨派會達成承諾,也有可能引發制裁(如果不存在必要的平等);(4)對任何組織而言,預算是表達不同偏好和作出不同判斷的過程。總而言之,預算是政治斗爭的結果。所以,威爾達夫斯基形成這樣的結論:預算的規模和形式關系著政治生活中競爭的程度。總統、政黨、行政官員、國會議員、利益組織以及有興趣的公民群體都有可能在預算中相互競爭著表達其利益偏好③。在研究過程中,威爾達夫斯基較為偏重過程和結果的分析。由於受當時行為主義的影響,他分析的焦點是公共預算過程中主體間的權力行為關系。也正是因此,他雖然界定了預算的本質並提出了初步的政治分析框架,但卻很少研究預算過程中制度的影響。
公共預算之所以是政治的,並不僅僅在於它解釋了政治過程中沖突的權力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它涉及現代社會的民主治理問題。美國學者喬納森·卡恩(Jonathan David Kahn)基於對進步時代(1890~1928)美國的國家建設和公民權的考察,揭示了預算在維護公民權和重構政府責任方面的貢獻。恰如他在《預算民主:美國的國家建設和公民權》中所評論的:「預算不僅僅限於如何保證精確性的技術問題,它更多地涉及現代社會中預算和民治治理相互關系的根本問題。」④這里卡恩所謂的預算民主,更主要體現在重構政府責任方面:「在沒有為民眾提供任何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手段,而政府對民眾生活的控制權卻日益強大的情況下,預算通過建立一個公民保護其默認權利的新的代議制神話來緩解代議制民主的危機。今天,預算告訴我們,政治家是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必須根據某些條例來花我們的錢。不管它運行的現實情況如何,僅僅是它的存在,就是再次對我們作出的保證。」⑤預算在這里體現的權力關系,是一種監督性的權力。因此,嚴格地來說,公共預算的政治含義首先是一種監督權力。不過,卡恩的目標更主要是對美國預算改革的歷史分析,而對公共預算過程中的權力關系以及制度關系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夠。
在國內,不少政治學者也開始關注公共預算政治方面的研究,如王紹光、馬駿等。王紹光雖未明確提出公共預算本質是政治,但是他的研究突出了公共預算與政府責任的密切關聯。「稅收固然重要,預算也很重要。預算改革的目的是把一個看不見的政府變為一個透明的政府。如果政府收支沒有一本賬,如果政府收支不受監督,它就是一個看不見的政府。一個看不見的政府,不可能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府,不可能是一個民主的政府。要建立一個民主的政府,首先要讓它看得見:要讓它看得見,它就得有一個統一的、受監督的預算。」⑥馬駿基於國外預算研究的經驗,也認為公共預算的本質是政治。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預算改革政治分析的研究框架:(1)預算改革引起的權力結構方面的變化;(2)預算改革引起的決策方式的變化;(3)預算改革引起的預算結果的變化。在這個分析框架中,馬駿突出地強調了預算改革引起決策方式的變化⑦。預算本質的政治性認識確立了預算研究的基本主題,只不過,目前預算政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政府行為和公共資源分配權方面的研究,而忽視了預算制度和預算監督權的研究。
(二)走向權力監督的公共預算研究
公共預算作為政治的體現,不僅是圍繞資源分配而進行的權力斗爭,而且還是一種構建責任政府體系的權力保證,即預算是一種監督權。公共預算作為一種監督政府的權力,是隨著現代政府預算制度的起源而產生的,國外一些學者在這個問題上基本達成共識。如英國學者Einzig Paul系統地研究了英國議會財政控制制度發展的歷程。在這項研究中,他認為公共預算是控制政府「錢袋」的權力,也就是說公共預算本身是監督或者控制政府的權力⑧。除了歷史分析外,也有學者通過對現實案例的分析,發現預算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權力濫用。如托馬斯·P.勞斯在《三權分立原則與預算決策》一文中通過對美國預算過程中具體案例的剖析,發現如下結論:歷史上,將國庫管理的權力置於立法機關的手中是為了避免君主專制。今天,將預算發展和執行的職責聚集於首席行政長官身上是為了控制公共支出。相反,行政主管有權監控、指導預算執行,有權全部或者部分否決立法機構撥款,有權執行撥款措施,給他這些許可權是為了防止公眾開支過程效率低下,並防止出現籠絡民心的政治撥款。簡而言之,公共預算中的分權原則是為了防止權力濫用⑨。
不僅國外學者揭示了預算政治的首要含義是約束與監督行政權力,而且國內也有學者意識到了預算控制權力的功能。靳繼東對預算政治的歷史進程和思想傳統的探索發現:無論是預算政治的現實主題還是研究主題,其邏輯的次序都是從對權力的憲政控制開始⑩。
預算權力監督功能的研究不僅拓展了預算研究的范圍,而且更對當前我國人大預算監督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即預算監督不是技術性的監督,而是一種權力監督,是人大對行政機關的監督。這是研究中國人大預算監督的首要出發點。
二、中國人大預算監督研究現狀
人大預算監督重要性逐漸得到學界的重視,現已成為政治學、行政學、法律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重點。不過與其重要性相比,人大預算監督研究仍是一個有待拓展的研究領域。
(一)人大預算監督的實質
有關中國人大預算監督研究的專著,最早的研究應該是蔡定劍教授於1991年出版的《國家監督制度》。在1992年版的《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蔡定劍依據監督權的內容,將預算監督視為對政府行為的監督(11)。朱光磊教授在對中國監督體系的基本框架總結的基礎上,認為人大的預算監督功能屬於法律監督系統(12)。由於二人分類的標准不一,很難區分他們這種對人大預算監督的分類孰優孰劣,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大預算監督權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監督權。
人大預算監督權不是普通的監督權,而是具有憲政意義的權力。朱孔武依據憲政主義的研究視角認為:「議會審查和決議預算案,本質上是對政府的授權,使政府得為達成一定施政目標而執行議會同意的預算,因此,議會的預算審查權只不過是傳統的議會對政府進行控制的權力。議會預算審議權內化於一國的憲政制度,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政府在財政經濟上的措施和行為必須獲得議會同意,使政府在施政上能夠直接接受選民監督,從而達到合理節制的目的,最終經由權力分立和制衡原則來保障人權。」(13)
(二)人大預算監督實踐研究
人大預算監督重要與否,關鍵還是要看其效能的發揮程度。目前,人大預算監督在這一領域內研究主要沿著兩個方向進行。
1.問題導向型研究
該類研究一定程度上主導了人大預算監督權的研究,主要關注問題界定及成因分析。李誠、張永志歸納了人大預算監督中存在的預算編制中的、初步審查中存在的、人代會審批中存在的以及監督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四類十八個問題(14)。王秀芝分析了預算監督中的人大的地位與人員構成及其在預算審批、調整、執行監督中所面臨的問題,並將原因歸結為預算監督不力,人大預算監督乏力(15)。林慶祥界分了地方人大預算監督中存在的三類難題:規范化審查監督難、實質性審查監督難、效能度審查監督難,在此基礎上他剖析了人大預算監督中難題的成因;預算審查監督立法存在缺陷;地方人大與預算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地方人大的審查監督力量難以適應工作的需要;地方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的方法和手段過於單一(16)。可以看出,林慶祥等人的分析較為偏重於技術性的分析,這種分析可以較為方便地揭示地方人大預算監督權懸空的具體原因,但不足的是它難以發現懸空背後的政治性因素,因而也難以揭示其主導性因素。范永茂在對廣州市部門預算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人大預算監督在技術和制度的層面都存在著種種困境(17)。雖然這項研究關注了制度方面的原因,但是僅僅是關注了人大預算制度本身,而沒有擴展開來。作為對現有研究的回應,周振超通過考察省級政府的運作過程,發現包括人大的預算監督權空泛化在內的很多政治現象都和「行政主導下的簡約治理」這一政府管理模式密切相關(18)。
2.建議導向型研究
在問題批判主導的研究現狀下,一些學者開始反思已有的研究方法,由「破」轉向「立」,開始探索人大預算監督發展的路徑。一些學者傾向改革現有的一些具體制度,如張獻勇從預算年度的憲政價值入手,在比較國外經驗的基礎上,主張強化全國人大預算草案審批權的一個可行思路是預算年度調整,實行跨年制(19)。劉善冬強調了人大財經監督與政府審計監督兩種模式對接的可行性,並對具體實施途徑進行了規劃,如加強監督程序和監督手段的對接、加強監督力量和活動陣地的對接、加強監督信息和監督資料的對接等(20)。有的學者也主張實行制度創新。如唐宋元關注了人大預算監督理想創新、拓展預算監督視野、方式創新、報告制度創新、機構創新及建立績效評價體系等(21)。雖然這些建議為促進發揮人大預算監督職能提供了許多很好的思路,但是由於實證分析不足,上述有的建議存在著應然性的偏見,在具體適用上存在著一些問題。更為突出的是,由於關注點多是技術性,幾乎沒有涉及實質性問題。因此,這些建議在促進人大預算監督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有限。
總的來講,現有研究為我們認識人大預算監督權懸空的真實原因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材料,不過,這些研究卻很少關注人大預算監督過程中正式組織間的權力關系。
(三)人大預算草案修正權研究
人大預算草案修正權研究,是目前人大預算研究領域內逐漸興起的新研究方向。雖然該方向的研究成果並不是很多,但是實質性的貢獻也不少並呈逐漸增加的趨勢。雖然如此,目前預算草案修正權的研究,就其內容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國人大預算草案修正權的重要及其必要性與預算草案修正權實施的可行路徑等方面。
1.預算草案修正權是一項極其重要的預算權力
馬駿、林慕華的研究表明:預算草案修正權是現代議會的核心預算權力(22)。張樹劍、林挺進等基於公共選擇與憲政相結合的視野,認為預算草案修正權是一項憲政權力,它「不僅是出於監督機制的理論需要,更是關系公民福利實現的實質性程序。」(23)不過,學者們在人大預算監督法律體系中是否設置了該項權力的問題上分歧較大。如馬駿、林慕華在《現代議會的預算修正權力》中認為,中國現行預演算法及相關法律並未賦予人大這一預算監督權力。而趙雯教授則指出:憲法和地方組織法明確規定人大享有預算草案修正權。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大會主席團、各專門委員會、代表聯名都可以提出對預算草案的修正案(24)。在這些爭論中,有一點是確定的,即「財政預算的修正問題直接關繫到人大憲法地位的落實,並應在預演算法這一預算基本法中作出較完善的規定。」(25)
2.人大預算草案修正權實施的可行路徑
權力的重要與否,關鍵在於執行。一些學者在關注預算草案修正權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同時,也在探討其可行的路徑。曾軍平基於《預演算法(修訂草案)》的文本分析,提出了我國未來預算修正權實施的一些重要的制度規范建議,如修正議案的准備期、預算修正案進入人大會議表決程序的條件、程序、人大會議的會期規定等等(26)。他的這些建議為將來實施預算草案修正權提出了有益的指導,問題是:他的研究忽視了制度的路徑依賴問題,即沒有深入論證這些制度設計是否具有制度方面的可行性。
上述預算草案修正權的研究成果,深化了人們對預算草案重要性的認識,而且一些研究所設計的制度路線為人大預算草案修正權的實踐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指導。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未來的研究,在關註上述兩個問題的同時,也應該加強人大預算草案可行的論證,特別是它與主流制度是否具有相容性。
三、預算研究的主要理論模型:貢獻與不足
研究人大預算監督,必須弄明白:在人大預算監督過程中,黨委、人大、行政機關等三個部分是如何分配政治權力的,即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權力關系,同時,這種正式組織間的權力關系反過來是如何影響人大預算監督的。正式組織間的權力關系是由制度進行規范的,所以,權力關系研究可以簡約為制度關系研究。因此,目前預算研究過程中有關制度間關系研究的現狀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人大預算監督能力的認識。強化人大預算監督能力研究,需要找到合適的分析框架。所以,評估現有預算研究模型是必要的。當前預算研究過程中的主要分析工具有:績效預算模型、委託—代理模型、交易費用政治學模型等。
(一)績效預算模型
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績效預算始於美國胡佛政府的預算改革。但是在進步時代,紐約市政研究局已將效率視為預算的內在價值,「預算局不僅將效率的價值附加於預算理念中,而且還從道德上加以闡釋。」(27)也就是說,績效預算的理念始於紐約市政研究局。歷史的梳理表明,績效預算是以績效指標和事業成本為核心,以績效目標、績效撥款和績效評價為基本環節而建立的公共管理模式。
如何達至績效目的,沈春麗認為,從傳統預算向績效預算的轉型過程一般分為下面幾個步驟:項目預算編制、績效度量和報告、績效管理,以及最終的績效預算系統的實現(28)。從橫向截面來看,績效預算的實現,關鍵需要處理好總額控制、配置效率、運行效率、財政責任等方面的問題。囿於績效預算研究中的這些問題,公共預算決策的分析框架應是:在尋找和分析備選方案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方案選擇。這一簡單的決策過程描述暗含著那些將顯著影響預算決策的關鍵要素,決策參與者、決策權力的分配、決策的目標或方案選擇的標准、決策信息。這些要素內涵的不同組合又體現為決策模式的不同,分為漸進主義決策模式和理性主義決策模式(29)。
目前,績效預算模式已在不少國家進行了實驗並取得一些成果,但是該模式過於關注預算過程中的績效問題,忽視了其背後的權力因素,從而使預算成了一種技術性的管理活動,偏離了預算的政治本質。因此,該模型在分析人大預算監督過程時就會顯得乏力。
(二)委託—代理模型
在委託—代理理論模型那裡,公共預算是一種特殊的合同。它的核心是為行政機構提供服務的人員和給服務提供者分配資源的人員之間的關系,即委託人和代理人間的互動關系。影響預算合同的主要因素有兩種:(1)信息的分配和管理;(2)預算參與者之間的等級關系。該理論模型假定參與者之間存在著等級關系,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存在著目標沖突,而且信息的分布是動態的。依據信息分布均衡情況,該模型可細化為:代理人主導——等級、沖突、代理人控制信息;立法機關主導——等級、沖突、立法機關控制信息;行政主導——等級、沖突、行政控制信息;議題網路——等級、沖突、信息共享(30)。
就目前預算研究現狀而言,最常見的預算理論模型是委託—代理模型。依據此理論模型,國內預算研究已取得不少實質性的貢獻,如程瑜以此理論模型對政府預算進行了契約經濟學分析,並發現:信息和激勵約束是影響政府預算契約效果的兩個最重要因素(31)。不過,值得指出的是,該理論模型在解釋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信息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上存在著一些不足。事實上,它也難以完成這一任務。因為它忽視了政治中較為重要的自變數,即制度。很顯然,由於此缺陷,它也很難適用於人大預算監督制度的研究。
(三)交易費用理論框架
馬駿、侯一麟曾用該理論框架分析了中國省級預算中的非正式制度。在交易費用分析框架中,預算也被看成一種合同,因此,預算過程也就被視為制定和實施預算合同的過程。預算合同的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種交易費用:形成預算合同時必須支付的事前交易費用,例如事前的討價還價費用、信息費用、決策時間和協調費用等;事後確保預算合同能夠實施的交易費用。依據交易費用理論,這些交易費用主要來源於預算合同制定和實施的預算環境。因此,馬駿等建構了分析的基本框架:零碎化的威權體制、正式預算制度落後而且零碎化、非正式預算制度,其中,非正式預算制度包括預算產權、部分等級制、完全等級制(32)。
可以看出,交易費用理論框架的突出貢獻是把握住了我國省級預算過程中的非正式制度的影響。不過,該理論框架在用於人大預算監督過程研究時,則會面臨著如下困境:(1)在監督過程中,預算不是被視為合同而是人大監督行政機關的手段;而且,政治領域內,經濟學意義上的平等合同幾乎不存在,因為權力分配是不平衡的。(2)人大預算監督過程雖受非正式制度影響,但是起根本作用的還是正式制度,特別是正式制度間的關系;這種制度間的關系反映的是權力競爭的結果,未必就符合交易費用最小化的邏輯。
目前有關預算研究的理論模型,如績效預算模型、委託—代理模型、交易費用理論框架,關注點主要是預算績效的研究。通過目前已取得的成就來看,這些理論模型為分析預算改革提供了許多有效的分析工具。但是,由於理論模型是對特定事實的抽象,因此,它們會存在適用范圍的問題。研究發現,這些理論模型難以解釋預算背後的權力關系,從而很難揭示出我國人大預算監督能力弱化的實質原因。
四、未來研究的思路
從上述幾個方面的文獻評述,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的預算研究開拓了中國人大預算監督研究的理論視野,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經驗指導。但是,總體上而言,中國人大預算研究的整體情況是不容樂觀的:一方面表現為由於制度研究的缺失導致尚未發現人大預算監督權懸空的主導性因素;另一方面是預算監督研究理論模型有限。實際上,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正是因為理論模型的有限限制了進一步的研究,而制度研究的忽視也影響了理論模型的創新。
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當從制度研究與理論模型創新兩個方面入手,加強人大預算監督研究。一方面,在借鑒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基礎上,人大預算監督研究應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創新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方法創新時,必須時刻關注現實問題的解決。也就是說,人大預算監督研究在未來的研究中,應當做到問題解決與方法創新的辯證統一。
注釋:
①何俊志:《結構、歷史與行為——歷史制度主義對政治科學的重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5頁。
②William H. Allen,Woman's Part in Government: Whether She Votes or Not,New York:Dodd,Mead,1912, p71.
③Aaron Wildavsky,Naomi Caiden,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Budgetary Process(影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pp2-7.
④⑤(27)[美]喬納森·卡恩:《預算民主:美國的國家建設和公民權(1890~1928)》,葉娟麗等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前言第1、5、62頁。
⑥王紹光:《從稅收國家到預算國家》,載《讀書》2007年第10期。
⑦馬駿:《中國預算改革的政治學:成就與困惑》,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⑧Einzig Paul,The Control of the Purse:Progress and Decline of Parliament's Financial Control.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59.
⑨[美]托馬斯·P. 勞斯:《三權分立原則與預算決策》,載[美]阿曼·卡恩、W.巴特利·希爾德雷思等編:《公共部門預算理論》,韋曙林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50~81頁。
⑩靳繼東:《預算政治學論綱:權力的功能、結構與控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版,第71頁。
(11)蔡定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322頁。
(12)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修訂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頁。
(13)朱孔武:《財政立憲主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25頁。
(14)李誠、張永志:《人大預算監督的四類十八個問題研究提綱》,載《中國人大》1999年第13期。
(15)王秀芝:《我國人大預算監督問題研究》,載《經濟研究》2009年第10期。
(16)林慶祥:《加強地方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的思考》,復旦大學選舉與人大制度研究中心,2012年4月15日訪問。
(17)范永茂:《人大預算監督的困境與出路——對廣州市部門預算折射出的問題的思考》,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1年第1期。
(18)周振超:《行政主導下的簡約治理——省級人大預算監督權懸空的政治邏輯》,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19)張獻勇:《預算年度調整:強化全國人大預算審批權的一個可行思路》,載《人大研究》2005年第10期。
(20)劉善冬:《試論人大財經監督與政府審計監督兩種模式的對接和應用》,載《人大研究》2003年第10期。
(21)唐宋元:《地方人大預算監督制度創新的主要內容》,載《人大研究》2006年第9期。
(22)馬駿、林慕華:《現代議會的預算修正權力》,載《呼籲公共預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頁。
(23)張樹劍、林挺進:《中國省級人大預算草案修正權的意義及法律基礎》,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24)趙雯主編:《地方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簡明讀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180頁。
(25)張獻勇:《論人大的預算草案權》,載《學術研究》2009年第7期。
(26)曾軍平:《預算修正權亟需嚴格制度規范》,載《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28)沈春麗:《績效預算》,世界銀行中文網,2012年5月10日訪問。
(29)苟燕楠:《績效預算:模式與路徑》,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版,第26~27頁。
(30)約翰·弗雷斯特:《委託——代理模型和預算理論》,載[美]阿曼·卡恩、W.巴特利·希爾德雷思等編:《公共部門預算理論》,韋曙林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146~159頁。
(31)程瑜:《政府預算的契約經濟學分析——委託代理理論的研究視角》,載《財貿研究》,2008第6期。
(32)馬駿、侯一麟:《中國省級預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個交易費用理論框架》,載《經濟研究》2004年第10期。
『玖』 裝修房子的基本順序是什麼
大家講了那麼多,俺簡單給您再提個醒。
1.確認房屋格局是否要做調整
關於這一點,版請您盡量從實用的權角度多做考慮。比如盡量將客廳與廚房用牆體隔開等;
2.在房屋格局確定後,請水暖和電工師傅幫忙設計水暖和電路(包括網線)
(⊙v⊙)嗯,建議您先把傢具選好,這樣您會更准確地確定管線的具體位置,甚至對您後續裝修材料顏色、材質的選擇都會大有好處;
3.前面兩項基礎工作做好後就正式進入施工階段了,嘿嘿,您就按照其他朋友給您的建議去做吧。
『拾』 急急急!!!中美兩國預算編制方面的差異。哪位高手提供些資料,講具體一點,謝謝!
譯者序
你了解美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嗎?這本《公共預算系統》將會給你一些回答。雖然預算系統看上去是一門技術,但實際上它卻是政治,是政治和技術的結合,而且技術位於最低層面,政治卻處於最高位置。這本書詳細而又全面地介紹了美國各級政府的預算系統,包括預算編制、審批、執行和審計評估,以及各個預算要素如收入、支出和赤字的產生、分配使用和管理過程等。本書將是迄今為止有關美國預算體制介紹最為詳細的中文譯本。翻開它,你就走進了美國的國會和白宮,它會告訴你總統和議會每天都在干什麼。如果你是一名政府職員,你還會發現中美兩國政府部門之間的差距是什麼,它會使你深入地了解美國的各級政府。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發達國家,它有多大?1999年它的GDP是87089億美元,是中國的8.9倍,而美國的人口卻不到中國的1/4;1998年美國聯邦政府規模占其GDP的21.8%,而中國的中央政府規模只佔GDP的5.9%。這些信息可能會提醒你思考一些問題: 美國聯邦政府在經濟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與我國的中央政府有什麼區別?什麼是公共預算系統?中國的預算系統是不是公共預算系統?……
更深一步,我國的預算系統是不是最完善的預算系統?如果不是,是需要改進還是需要改革?我國政府給出的答案是改革,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在中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體制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政府的預算體制也在隨之向公共預算系統改革。那麼要如何進行改革呢?美國的公共預算系統是不是個學習的榜樣?……
如果你帶著上面的問題來讀這本書,將會有非同尋常的收獲。這本書是國內最為詳細地介紹美國預算管理體制的書籍,它對於我國改革和發展自己的公共預算體制有著十分重要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這本書按照歷史順序、政府的層級及預算周期的階段來講述美國的公共預算系統。首先,它介紹了什麼是公共部門及它的范圍、方式和目標。其次,它描述了預算的基本步驟——編制、批准、執行和審計,包括收入預算的編制、支出預算的編制和預算編制的決策過程。中間它討論了在預算編制和批准過程中分析技巧及其在行政和立法部門中的使用。接著它論述了預算批准過程,尤其是美國國會的特殊作用。到了預算的執行階段,它討論了行政首腦、預算辦公室及職能部門的作用,還論述了稅務管理、現金管理、采購和風險管理的課題。最後進入財政管理階段,它提出了會計系統和過程的基本特徵,解釋了實施審計的類型,並且討論了在預算和財政中使用的信息系統的性質。同時它考察了作為一個決策過程的資本預算和通過債務工具進行長期資本投資的融資過程。除此之外,它還論述了在政府預算過程中的特殊題目,如公共養老金系統、政府間的關系及聯邦政府在管理經濟上的作用。
這本書由清華大學首屆公共管理研究生班七名學員共同翻譯完成,趙永慶譯第一、二、三章;曹峰譯第四、五、六章;孫春柳譯第七章;任建明譯第八、九章;慕玲譯第十、十一章;張宏音譯第十二、十三章;張玉坤譯第十四、十五章;曹峰、慕玲譯索引。此外,趙永慶、曹峰、任建明和慕玲參與了譯稿的校對工作,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張涵老師也參與了部分校對工作。盡管我們為這本書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但是還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錯誤和問題,歡迎讀者批評指正。譯者 2002年6月23日於清華園接下來三章的重點集中在預算編制過程。這些章的目的是讓讀者理解在開發一份預算提案中都要考慮的事項。第四章「預算編制:收入方」考慮了政府能獲得基金的不同來源、有關征稅和支出限制的特殊考慮和下一預算年度的預計收入。第五章「預算編制:支出方」討論了早期預算改革的努力和為資助政府項目提出建議的現代方法。第六章「預算編制:決策過程」考察了把一份包含建議的收入和支出水平的預算提案放在一起的過程,並檢查在政府中使用的預算文件類型。
第七章「政策和項目分析」是一個過渡章,它討論了在預算編制和批准過程中分析的作用。它包括了分析的技巧及它們在行政和立法部門中的使用。
第八章和第九章論述預算批准過程。第八章「預算批准:立法機關的作用」提供了一個對立法機關運用過程的大體敘述。第九章「預算批准:美國國會」單獨論述了在國會預算中涉及的特殊要素和問題。
接下來三章集中在預算的執行階段。第十章「預算執行」考慮了行政首腦、預算辦公室、職能部門的作用。還單獨論述了稅務管理、現金管理、采購和風險管理的題目。第十一章「財政管理:會計、審計和信息系統」提出了會計系統和過程的基本特徵,解釋了實施審計的類型,並且討論了在預算和財政中使用的信息系統的性質。第十二章「財政管理:資本預算和債務」考察了作為一個決策過程的資本預算和通過債務工具進行長期資本投資的融資過程。
最後三章論述了在政府預算過程中的特殊題目。第十三章「政府人員和養老金」回顧了預算中的人員支出效果,尤其注意到公共養老金系統。第十四章「政府間的關系」考察了政府間財務上的互相作用、財務援助的類型和重構政府間關系的可能方式。第十五章「政府、經濟和經濟發展」調查了聯邦政府在管理經濟上的作用和經濟狀況影響州和地方政府的方式。
這本書以一些簡短的總結性的評論結束,評論的是預期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將會受到來自預算從事者和學者的大量關注的話題。書目註解為繼續知道預算領域中的變化提供了指南。
總體上,這一版保留了第五版的結構,但對一些題目增加了關注,比如項目信息和經濟中的政府作用。這一版最新之處在於網際網路和關於可用的預算、財政信息的討論。貫穿全書的章下面的注釋提到相關的網站,幫助指導讀者找到豐富的信息。文本、表格和圖示已經得到全部更新。
作者在第一版時還都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教師。第五版之後,李博士成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公共管理和旅館、飯店及娛樂管理的教授,而約翰博士是研究三角學會社會科學和國際發展的副主席。
我們希望這一新的版本對有著不同背景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用處。
目錄
編者序Ⅲ
譯者序Ⅴ
英文版序言Ⅶ
致謝Ⅺ
第一章緒論1
一、 公共預算的特點2
二、 負責的政府及預算編制7
三、 預算和預算編制系統13
四、 信息和決策制定17
五、 總結20
第二章公共部門透視25
一、 私營部門和公共部門的相對規模25
二、 政府的規模和擴張31
三、 收入的來源以及政府支出的目的38
四、 總結43
第三章預算周期46
一、 預算周期46
二、 混亂的預算周期52
三、 總結56
第四章預算編制:收入部分59
一、 收入來源59
二、 特殊關注84
三、 總結89
第五章預算編制:支出部分97
公共預算系統目錄一、 早期發展97
二、 構造申請過程100
三、 預算編制體系108
四、 總結123
第六章預算編制:決策過程133
一、 預算申請的決策133
二、 預算文件155
三、 總結168
第七章政策和項目分析175
一、 分析的焦點175
二、 分析中的判斷標准179
三、 分析的方法和技術181
四、 組織地位和分析的應用193
五、 總結198
第八章預算審批:立法機構的作用205
一、 因素205
二、 立法機構的作用216
三、 總結227
第九章預算審批:美國國會233
一、 1974年改革前的經驗233
二、 預算改革,1974—1985年236
三、 里根時代後期和布希時代243
四、 柯林頓時代249
五、 改革建議及其前景255
六、 總結266
第十章預算執行274
一、 預算辦公室和部門關系274
二、 稅收管理和債務收繳284
三、 現金管理290
四、 采購300
五、 風險管理308
六、 總結310
第十一章財政管理:會計、審計和信息系統321
一、 政府會計321
二、 政府審計348
三、 信息系統353
四、 總結366
第十二章財政管理:資本預算和債務377
一、 資本計劃、預算和財產管理377
二、 州和地方的債券籌資392
三、 債務能力和管理406
四、 總結413
第十三章政府職員和養老金421
一、 人事影響和養老金計劃421
二、 人事工作433
三、 總結437
第十四章 政府間的關系444
一、 政府間的系統結構和財政特徵444
二、 不同級政府間的相互作用模式452
三、 財政援助的類型468
四、 重建政府間關系模式474
五、 總結481
第十五章政府、經濟和經濟發展489
一、 美國和世界經濟490
二、 經濟政策的目標492
三、 預期經濟情況503
四、 可用於影響經濟的工具510
五、 經濟政策的再分配效應519
六、 總結522
結束語528
書目註解531
中英文主題詞對照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