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依法治國的文言文
① 內容是依法治國的文言文
這樣的文言文,《韓非子》中很多,以下篇目供參考:
韓非子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法與術相結合。他說「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難三》),「君無術則蔽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定法》)。「術」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說依據下屬的能力授給人官職。
二是「循名責實」(《定法》),這是術的要點。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非常注重實物,循名責實是法家考察幹部的一個基本原則,強調表面情況和實質要互相加以驗證,綜合來考察一個人,這就是所謂的「形名之術」。韓非子說君主要駕馭約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說的話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叄五之道」(《八經》),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個具體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況進行檢查,以追究責任人的過失,利用多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會輕慢君主,不嚴厲追究過失,臣下就會相互勾結。
四是在領導謀略上,要使用「七術」,也就是說七種策略(《內儲說·七術》)。這七種策略是:(1)眾端參照,也就是通過多方面的觀察來驗證臣下的言行;(2)必罰明威,就是一定要懲罰那些犯錯誤的人來樹立威信;(3)信賞盡能,在獎勵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勵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聽責下,就是一一聽取臣下的意見然後進行評判;(5)疑詔詭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親近,讓他們長期在自己身邊工作,但是不給他們任務,別人感覺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壞事的人就會害怕,心裡疑心不敢膽大妄為;(6)挾知而問,這是考察下屬忠誠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經知道的事情來詢問下屬,看看下屬怎麼說,用以對照核查下屬的態度,從而舉一反三地了解許多隱情;(7)倒言反聽,就是本來想說一件事情,但卻說一個與本意相反的事情,以獲得下屬的真實態度。
五是在管理過程中,韓非子強調要防微杜漸,從細節上消除消極因素。《內儲說》中提出了要查「六微」。管理中有六種微妙而隱蔽的情況:(1)「權借在下」,要防止權力分散和被架空,核心權是不可以借給別人的,它是領導者的專利。(2)「利異外借」,就是防備內外勾結,組織內的人由於和領導利益不同會藉助外力來削弱和反對上級的領導。(3)「托於似類」,這是一種用相關的事情欺騙上級、掩蓋事實真相以達到個人私慾的手段,必須要加以防範。韓非子講了一個齊國的故事,齊國的大夫夷射陪齊王喝酒,醉了之後坐在門廊上,守門人請他賞一點剩下的酒,結果被拒絕了。夷射走後,這個守門人就在門廊下潑了一點水。第二天,齊王出門後看到水,憤怒地問:「誰把尿尿到這里。」守門人回答說:「沒見誰,可是中大夫夷射昨天喝醉了酒曾在這里站過一會。」齊王就把夷射給殺了。這是典型的小人栽贓陷害的例證,作為領導者一定要明查。(4)「利害相反」,就是利和害總是同時出現,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若國家受害就要看誰從中得到了好處,如果下屬受害也要看誰從中得到了好處,通過這種審查利害就會找到事情的前因後果,找到處理事情的關鍵所在。(5)「參疑內爭」,權力斗爭不可避免,而臣下爭權奪利是產生變亂的根源,領導者對此要給予關注和控制。(6)「亂國廢置」,敵對國家插手本國重要人員的任免這一點要極力避免,一旦中了圈套,後果不堪設想。
勢是法家的一個概念,和兵家的有所不同。廣義的「勢」指客觀形勢,狹義的「勢」是指權勢。韓非子非常重視「勢」,認為「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這里談的勢,就是領導者通過法和術造成的一種權力狀態。為了進一步說明這種勢的重要,韓非子做了一個比喻,說千斤重的東西在船上就可以漂浮自如,而小小的一個銅錢,如果掉到船下就會沉入水底,它們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分量的多少,根本原因在於有勢與無勢。同時的道理,治理一個國家能否樹立權威、行使職權、獲得下屬支持,重要的在於他的地位與權勢是否鞏固。
得勢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術駕馭局勢,管理下屬。韓非子說:「人主使人臣雖有智能,不得背法而專制;雖有賢行,不得逾功而先勞;雖有忠信,不得釋法而不禁,此之謂明法。人主有誘於事者,有雍於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南面》)。二是靠制度權力,領導者只有牢牢把握賞罰的權力,才能確保勢的穩固。「刑賞不察,則民無功而求得,有罪而倖免,則兵弱主卑。」(《飾邪》)所以韓非子說:「勢重,人君之淵……賞罰者邦之利器也。在君治臣,在臣則勝君」(《喻老》)。正確的方法就是要「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揚榷》)。聖人執要是說要抓住要點、核心問題,而「四方來效」就是要善於授 權,把細節的東西交給下屬去做,自己牢牢把握核心權力。
從總體上講,韓非子的法、術、勢實際上就是告訴領導者,要管好一個組織的核心問題是權力的問題。法是權力的表現形式,術是權力的手段,勢是權力的歸屬。要制定嚴明的規章制度、清晰和強有力的獎罰措施。規章制度和獎罰措施要明確,讓每個人都看到,而且每次獎罰也要公開,這樣,領導者下的命令才有人服從,權力才能有效行使。同時領導者要有一些技巧和計謀,這些計謀要做得恰當周密,不能讓下屬知道,以此保證其實施的效果。這樣才能夠控制局面,掌握下屬的言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管理順利進行。同時一個領導者一定要懂得樹立自己的權威,牢牢地把核心權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確保自己的領導地位,要善於利用環境去造勢,然後因勢利導,去管人 做事從而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
② 守法文言文歸類
1、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
[注釋](1)和民:使民眾和諧一致。(2)一眾:統管民眾。(3)變俗易教:移風易俗。(4)化:德化,政治教化。
[譯文]要使民眾和諧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風易俗,搞好社會風氣,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書傳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國相。管仲力主以法治國,但並不放棄德化,而是二者相互為用,這對我們頗有啟發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譯文〕徇私舞弊之風盛行,國家的法律就會被破壞。
〔提示〕法律不容私情,執法必須秉公辦事
3、凡將舉事,令必先行。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
〔注釋〕(1)舉事:辦重大的事情。事,指國家大事。(2)數:道理。
〔譯文〕凡是要舉辦重大事情,政令必須先行。辦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賞罰的尺度。
〔提示〕沒有獎賞就不能激勵人,沒有處罰就不能威懾人。光有賞罰還不行,必須做到賞罰分明。這是為政的經驗之談。
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釋]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信實、堅定是執法的關鍵。
5、舉事不私 聽獄不阿。——《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注釋](1)聽獄:審判案件。聽,斷決。(2)阿:偏袒。
[譯文]辦事不能偏私,審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齊景公問晏嬰,怎樣才能像齊桓公用管仲那樣以成就霸業。晏嬰在答話中說出了這兩句。這里強調的是執法者必須公正廉明。
6、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論語·子路》
[注釋](1)中:合理。措:採取措施,做。
[譯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會手足失措。
[提示]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中的句子,是從「治國先正名(糾正混亂的名稱)」引起的。強調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7、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慎子·佚文》
[譯文]有秤在手,人們就不能在輕重上作欺騙;手中有尺子,人們就不會在長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們就不能夠耍弄花招,弄虛作假。
[提示]強調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慎到《慎子·威德》
[注釋](1)欲:慾望。(2)干時:干擾時政。(3)愛:在此指所愛的人,即親友。(4)逾:超越。
[譯文]不能為了個人的慾望而干擾國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親友犯法,對地位高的人不能過度偏愛,俸祿不能超過職位標准。
[提示]這話是指賢明國君治國理政所應該做到的。總的說來,就是嚴格要求,要以身作則,秉公執法,不要感情用事。
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李悝《法經》
[譯文](對犯法的人)不分關系親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來決斷。
[提示]李悝(kui)是戰國時魏國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國相,主持變法。理不護親,法不阿貴,親疏貴賤,一視同仁。只有像李悝這樣執法,才談得上公正。
10、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君臣》
[注釋](1)中:合。(2)高:推崇。
[譯文]言論不合法度,就不聽從;行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辦。
[提示]這是商鞅提出的賢明國君治國的重要原則。他認為,如能這樣做就必然會「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這不失為真知灼見。
11、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戰國策·趙策》
[注釋](1)制國:管理國家。(2)常:規律。下文的「經」也是這個意思。
[譯文]管理國家自有其規律,那就是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從政也有其規律,那就是以執行法令為最高原則。
[提示]《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國別體史書。趙武靈王(趙雍)執政後,發奮圖強,積極進行軍事改革,當時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對,他在回答大臣們的講話中有這幾句。這種見解,對我們今天很有借鑒意義。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商鞅《商君書·弱民》
[譯文]違背法律來治理國家,好比要把很重的東西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去而沒有車馬,也好比要渡過大江大河而沒有船隻。
[提示]強調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 ——屍佼《屍子·卷上·貴言》
[譯文]統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屍佼,戰國時期魯國人。
14、賞必加於有功 刑必斷於有罪。——《戰國策·秦策》
[注釋]刑:用刑,懲罰。
[譯文]獎賞必須落實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罰必須施加給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國,游說秦昭王,指出秦國朝廷大權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憑他的國舅身份和四朝為相的權威,專橫跋扈,朝廷勢必內亂。秦昭王採納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國相,鏟除了穰侯的勢力,鞏固了政權。這兩句話是他向昭王的進言中說的,指出執法必須穩而准。
15、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況《荀子·富國》
[注釋]不肖:「賢」的反義,即不賢。
[譯文]如果不進行獎賞,賢能的人得不到提拔;如果不進行懲罰,無才無德之輩就不會被罷免。
[提示]《荀子》是荀況的著作。荀況是戰國後期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家,又兼有法家的思想。他主張把「禮」提高到「法」的高度,納法入儒。大法家韓非就是他的學生。這段話體現了他的法治思想,他不同意墨子的「非樂」「節用」的觀點,而主張用賞罰來進行抑制或鼓勵。
16、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韓非子·有度》
[注釋](1)一:統一,使之一致。(2)軌:法度,法則。
[譯文]統管百姓的法則,沒有什麼比法更好的了。
[提示]韓非是戰國韓國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這里他把法治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17、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韓非子·問辨》
[注釋]不軌:不符合。
[譯文]凡是不符合法令的言行,一定要禁止。
[提示]法律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導向性,把人們向好的方面引導,而強制人們不能做壞事。
18、家有常業,雖飢不餓 國有常法,雖危不亡。——韓非《韓非子·飾邪》
[注釋]常業:固定的產業。飢:飢荒。
[譯文]家庭有固定的產業,即使鬧飢荒,也不會挨餓;國家有健全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難也不會滅亡。
[提示]這是韓非所引的諺語。韓非指出燕國、趙國有「常法」的時候很強盛,後來法制廢弛了,國家也就隨之衰弱。也像「常業」是立家之本一樣,「常法」是立國之本。比喻精當,而道理顯明。
19、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韓非《韓非子·有度》
[注釋](1)去:除掉。(2)私曲:私心,不正直。(3)就:靠近。
[譯文]能夠除掉私心,依法辦事,就會國泰民安。
[提示]只有依法治國,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古來如此。
20、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嘗有也。——王符《潛夫論·衰制》
〔注釋〕(1)憲禁:法禁。(2)不治:不安定太平。
〔譯文〕所有政令都能執行,所有法禁都能服從,但國家不安定太平,這樣的事情是從來都不曾有過的。
〔提示〕王符是東漢末年的學者。他所著的《潛夫論》是譏議當世得失的哲學著作。這里所說的當然是以正確的「政令」和「法禁」為前提的,如果正確的法禁制度都得到真正推行,國家必然會太平安定。
21、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王符《潛夫論·班祿》
〔注釋〕馳:廢馳,不健全。
〔譯文〕國家沒有永久的太平,也不會有永久的動亂。法令得到很好的施行,國家就太平,法令廢馳,國家就衰亂。
〔提示〕漢明帝時,荊州從事不能嚴格執法,州中盜賊橫行。明帝免了他的官,並責成荊州十日之內捕盡盜賊。作者依據這一情況,說明法令貫徹與否,直接關繫到國家的治亂。
③ 文言文 水滴石穿 請你分別概括出張乖崖和小史的性格特徵。從今天依法治國的觀點看,乖崖的「一錢斬史」
〖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旁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中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
乖崖援筆判曰:「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據木斷,水滴石穿!」自仗劍下階斬其首。〗
翻譯:張乖崖在崇陽當地方官.有一個低級官員從庫房出來,張乖崖看見他的鬢傍巾下藏有一錢,就責問他,果然身上藏著的錢是庫房中拿出來的。張乖崖就命令下屬棍棒伺候.那個低級官員大為生氣,說才一文錢而已,不足道也,你怎麼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殺不了我.張乖崖提筆評判道:」一日偷一錢,千日偷千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他就自己跑下台階,用劍就將那個低級官員斬首了 。
張乖崖的性格:一絲不苟,執法嚴峻,不收世俗的影響堅持自己的原則。
小吏的性格:貪小便宜,耍小聰明,情商偏低。
從依法治國的當今的觀點來看張詠一錢斬吏事件,其並不符合法度,依法治國講究的法治觀念而不是人治觀念,凡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事件的嚴重程度和造成的危害以及後果來看,小吏偷一錢,要看是不是第一次,是初犯還是慣犯,等等因素,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准繩進行判斷和懲處,既不能妄加臆斷也不能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定罪。
④ 法治在古文中用什麼詞表達
叫法很多,有律法、吏治、吏敕、獨角獸、規矩繩墨、天平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