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和自然
1. 如何區別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從概念上看,環境污染是指,由於人民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噪音等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環境質量惡化,影響了人體健康、生命安全或者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以至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的現象。而,生態破壞是指,由於人類對環境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活動所造成的現象。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從表現形式看,環境污染是低層次的、偶然突發的。生態破壞是長期的污染或者破壞造成的,一般短期內不可恢復。
更通俗一點,就是你拋開書本,用自己的常識判斷一下,環境污染程度比較輕,生態破壞就嚴重了。好比,施工隊施工造成的地面塌陷,這個就是環境污染。某地常年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塌陷就是生態破壞。
其實挺好辨別的哦~
PS:純手打,沒有復制黏貼哦
2. 大自然為什麼會被污染
由於工業科技的發達,使得地球環境出現了嚴重的破壞及污染,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的同時,卻忽略了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空氣、水、食物。工業及科技創造了新的世紀,人類除了可享受文明所帶來的舒適與便利外,亦必須同時承擔背後所面臨的危機,如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及食物污染,產生所謂的文明病。目前人類所面臨健康上的危害
3. 自然污染有那些
自然污染有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
生話污染主要指人類和動物的排泄物,尿,屎,廢棄物。人和動物的屍體腐爛所造成的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致病的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帶給人類疾病。廢棄物污染惡化生態環境,人類的生活環境被破壞,失去舒適感。
工業污染是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排出有毒有害的氣體,廢渣、廢料污染空氣,地面、水源。
還有農作物大量施用化肥、農葯。空氣、地面受到污染後最終導致水源的污染,人類一天也不能離開飲水,各種污染都是對人類的健康不利。化學物質污染大自然的品種繁多。世界上能夠進行檢測的化學毒害物已有170多種,還有我們人類無法檢測的品種上千種。一些不明物可能對人體危害更大。
自然界被污染後,通過植物和動物進行富集,不斷地提高有害物質的濃度,形成一條生物鏈.比如說電池中的汞:拋棄路邊的廢電池,汞污染了地面,雨水把汞沖到水中,被水中的水草不斷地吸收,汞被富集(長時間的吸收,有害物質被積累),水中的魚類吃了水草在魚體內又被富集,人類吃了污染汞的魚,汞又在人體內積累,最終引起對人的危害。如果含汞的垃圾去農田當肥料,農作物富集了汞,果實中就有汞。用含有機氟、有機砷、有機氯的農葯去殺蔬菜中蟲子,有機氯、有機砷有機氟在菜中富集,用菜喂豬,時間長了在豬的肉和內臟中就富集了有機氯、有機砷、有機氟。人吃了菜和肉,有機氯、有機砷、有機氟又到了人的體內。時間一久,人就要中毒。這種中毒往往是不易被察覺的慢性中毒。
4. 自然污染有哪些
你問的問題很籠統,給你找到了三種:
食品污染,白色污染,空氣污染
食品中污染物的種類
食品污染按性質可分為三大類:
①生物性污染:食品受到細菌、黴菌和它們所產生的毒素,以及寄生蟲卵的污染,會引起人們食物中毒,患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或者使食品腐敗等。
②化學性污染:指食品中含有毒的化學物質,而農葯污染是食品化學性污染的一大來源。
③ 放射性污染:指食品吸咐的人為的放射性核素高於自然放射性本底。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碘和鍶。
白色污染的種類有哪些?
一.塑料的分類、成分及特性與製造過程
塑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塑料製品比比皆是。從我們起床後使用的洗漱用品、早餐時用的餐具,到工作學習時用的文具、休息時用的座墊、床墊,以及電視機、洗衣機、計算機的外殼,還有夜晚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各種造型的燈具……塑料以它優異的性能逐步地代替了許多已經使用了幾十年、幾百年的材料和器皿,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塑料集金屬的堅硬性、木材的輕便性、玻璃的透明性、陶瓷的耐腐蝕性,橡膠的彈性和韌性於一身,因此除了日常用品外,塑料更廣泛地應用於航空航天、醫療器械、石油化工、機械製造、國防、建築等各行各業。
一、塑料的分類
塑料種類很多,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投入生產的塑料大約有三百多種。塑料的分類方法較多,常用的有兩種:
1、根據塑料受熱後的性質不同分為熱塑性塑料和熱固性塑料
熱塑性塑料分子結構都是線型結構,在受熱時發生軟化或熔化,可塑製成一定的形狀,冷卻後又變硬。在受熱到一定程度又重新軟化,冷卻後又變硬,這種過程能夠反復進行多次。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熱塑性塑料成型過程比較簡單,能夠連續化生產,並且具有相當高的機械強度,因此發展很快。
熱固性塑料的分子結構是體型結構,在受熱時也發生軟化,可以塑製成一定的形狀,但受熱到一定的程度或加入少量固化劑後,就硬化定型,再加熱也不會變軟和改變形狀了。熱固性塑料加工成型後,受熱不再軟化,因此不能回收再用,如酚醛塑料、氨基塑料、環氧樹脂等都屬於此類塑料。熱固性塑料成型工藝過程比較復雜,所以連續化生產有一定的困難,但其耐熱性好、不容易變形,而且價格比較低廉。
2、根據塑料的用途不同分為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
通用塑料是指產量大、價格低、應用范圍廣的塑料,主要包括聚烯烴、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酚醛塑料和氨基塑料五大品種。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許多製品都是由這些通用塑料製成。
工程塑料是可作為工程結構材料和代替金屬製造機器零部件等的塑料。例如聚醯胺、聚碳酸酯、聚甲醛、ABS樹脂、聚四氟乙烯、聚酯、聚碸、聚醯亞胺等。工程塑料具有密度小、化學穩定性高、機械性能良好、電絕緣性優越、加工成型容易等特點,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器、化工、機械、儀器、儀表等工業,也應用於宇宙航行、火箭、導彈等方面。
二、塑料的成分
我們通常所用的塑料並不是一種純物質,它是由許多材料配製而成的。其中高分子聚合物(或稱合成樹脂)是塑料的主要成分,此外,為了改進塑料的性能,還要在聚合物中添加各種輔助材料,如填料、增塑劑、潤滑劑、穩定劑、著色劑等,才能成為性能良好的塑料。
1、合成樹脂
合成樹脂是塑料的最主要成分,其在塑料中的含量一般在40%~100%。由於含量大,而且樹脂的性質常常決定了塑料的性質,所以人們常把樹脂看成是塑料的同義詞。例如把聚氯乙烯樹脂與聚氯乙烯塑料、酚醛樹脂與酚醛塑料混為一談。其實樹脂與塑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樹脂是一種未加工的原始聚合物,它不僅用於製造塑料,而且還是塗料、膠粘劑以及合成纖維的原料。而塑料除了極少一部分含100%的樹脂外,絕大多數的塑料,除了主要組分樹脂外,還需要加入其他物質。
2、填料
填料又叫填充劑,它可以提高塑料的強度和耐熱性能,並降低成本。例如酚醛樹脂中加入木粉後可大大降低成本,使酚醛塑料成為最廉價的塑料之一,同時還能顯著提高機械強度。填料可分為有機填料和無機填料兩類,前者如木粉、碎布、紙張和各種織物纖維等,後者如玻璃纖維、硅藻土、石棉、炭黑等。
3、增塑劑
增塑劑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柔軟性,降低脆性,使塑料易於加工成型。增塑劑一般是能與樹脂混溶,無毒、無臭,對光、熱穩定的高沸點有機化合物,最常用的是鄰苯二甲酸酯類。例如生產聚氯乙烯塑料時,若加入較多的增塑劑便可得到軟質聚氯乙烯塑料,若不加或少加增塑劑(用量<10%),則得硬質聚氯乙烯塑料。
4、穩定劑
為了防止合成樹脂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受光和熱的作用分解和破壞,延長使用壽命,要在塑料中加入穩定劑。常用的有硬脂酸鹽、環氧樹脂等。
5、著色劑
著色劑可使塑料具有各種鮮艷、美觀的顏色。常用有機染料和無機顏料作為著色劑。
6、潤滑劑
潤滑劑的作用是防止塑料在成型時不粘在金屬模具上,同時可使塑料的表面光滑美觀。常用的潤滑劑有硬脂酸及其鈣鎂鹽等。
除了上述助劑外,塑料中還可加入阻燃劑、發泡劑、抗靜電劑等,以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三、塑料的特性
1、塑料具有可塑性
顧名思義,塑料就是可以塑造的材料。所謂塑料的可塑性就是可以通過加熱的方法使固體的塑料變軟,然後再把變軟了的塑料放在模具中,讓它冷卻後又重新凝固成一定形狀的固體。塑料的這種性質也有一定的缺陷,即遇熱時容易軟化變形,有的塑料甚至用溫度較高的水燙一下就會變形,所以塑料製品一般不宜接觸開水。
2、塑料具有彈性
有些塑料也像合成纖維一樣,具有一定的彈性。當它受到外力拉伸時,捲曲的分子就由柔韌性而被拉直,但一旦拉力取消後,它又會恢復原來的捲曲狀態,這樣就使得塑料具有彈性,例如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薄膜製品。但是有些塑料是沒有彈性的。
3、塑料具有較高的強度
塑料雖然沒有金屬那樣堅硬,但與玻璃、陶瓷、木材等相比,還是具有比較高的強度及耐磨性。塑料可以製成機器上堅固的齒輪和軸承。
4、塑料具有耐腐蝕性
塑料既不像金屬那樣在潮濕的空氣中會生銹,也不像木材那樣在潮濕的環境中會腐爛或被微生物侵蝕,另外塑料耐酸鹼的腐蝕。因此塑料常常被用作化工廠的輸水和輸液管道,建築物的門窗等。
5、塑料具有絕緣性
塑料的分子鏈是原子以共價鍵結合起來的,分子既不能電離,也不能在結構中傳遞電子,所以塑料具有絕緣性。塑料可用來製造電線的包皮、電插座、電器的外殼等。
6..塑料的製造過程
絕大多數塑料製造的第一步是合成樹脂的生產(由單體聚合而得),然後根據需要,將樹脂(有時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進一步加工成塑料製品。有少數品種(如有機玻璃)其樹脂的合成和塑料的成型是同時進行的。
二.白色污染造成土地板結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塑料製品的用量與日俱增。塑料製品的廣泛使用,確實給人們帶來不少方便,但也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問題。人們把它形象化地稱為「白色污染」。
白色垃圾自然降解速度太慢,長期滯留在土壤中不能分解,使土壤透氣性變差,水分不易下滲,減少微生物的生長,影響了熱量的傳遞,致使土壤鹼化,一系列的理化性質的變化,使土壤膠體破壞,造成土壤板結。由於塑料薄膜不易透氣,且不易分解,因此被翻入土中,會影響土壤的透氣度,從而影響作物根系生長。
三.塑料對人類發展的功績
塑料是人類在20世紀的重大發明之一,曾經在電子產品的外殼製造中立下汗馬功勞。近年來,塑料已逐漸進入電子產品的內部,開始成為製造某些電子元器件產品的重要原料。環氧模塑料是集成電路用高難度的結構材料之一,用塑料封裝方法生產大規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特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在國內外已廣泛採用並已成為主流。我國環氧模塑料業雖起步較晚,1992年才開始真正大規模生產,但目前我國環氧模塑料的年生產規模已達1萬噸左右,95%以上的集成電路產品都採用了塑料封裝形式。同金屬封裝或陶瓷封裝相比較,塑料封裝仍是當前最主要的一種封裝形式。目前,塑料封裝產品的產量約佔全球總封裝產量的 90%以上。為順應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和工藝技術快速發展的需求,塑封模具類型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我國是集成電路的消費大國(占國際市場的15%),然而卻是集成電路的生產小國(佔世界產量的0.8%),我國集成電路80%左右依賴進口。自1997以來,我國環氧模塑料需求一直呈持續高速增長態勢,產品供不應求。特別是最近,國務院鼓勵軟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大大帶動了塑料封裝產業的發展
有資料顯示,目前塑封料市場總需求量約為7000~8000噸,預計2005年市場總需求量約為1.5萬~2萬噸,其中超大、特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環氧塑封料預計年需求量為4000噸左右。塑料成為新一代電子晶元的主角是在2000年導電塑料的崛起之後。多年以來,硅晶體一直在電子材料領域居於龍頭老大的霸主地位,但實際上,採用硅晶體製造晶元工藝十分復雜,製造成本也非常昂貴,因此半導體晶元的售價多年來一直居高不下。為此,科學家們千方百計尋找硅晶體的替代物來製造電子晶元,而塑料晶元的出現令電子業界為之一振。眾所周知,塑料不是導體而是絕緣體。但科學家們發現,經特殊處理的有機聚合物也具有傳輸電流的功能,進而開發出新型塑料半導體。與硅晶元相比,塑料晶元價格非常低廉,僅為硅晶元價格的1%~10%,極具市場競爭力。據預測,到2004 年,全球塑料晶元行業的平均銷售額將達到100億美元,塑料晶元將成為未來極有發展潛力的新一代晶元。目前,已有多家IT業巨頭宣布成立塑料晶元的專門研究機構,他們已經研製出集成了幾百隻電子元器件的塑料晶元樣品,探索出能夠批量生產的集成度較低的塑料晶元。更引人關注的是,採用裝有塑料晶元的微電腦控制的機器人,比採用硅晶元的機器人更靈活,更容易操縱。專家預計,隨著集成度越來越高的塑料晶元的出現,塑料晶元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與硅晶元平分秋色。屬於高科技領域的現代電子通訊產業也缺少不了輕質、透明、堅韌又絕緣的塑料。塑料光纖的研製成功,給光通信事業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帶來了新的希望。光纖是定向傳輸光的一種通道,也是電子通信傳輸系統中重要的器件。在塑料光纖未問世之前都是無機光纖,但隨著電子通信業的發展,塑料光纖很快占據了一席之地。現在用作塑料光纖的材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氟塑料、硅樹脂等。這些材料決定了塑料光纖具有輕而柔軟、抗撓曲、抗沖擊強度高、價格便宜、抗輻照、易加工、形成光纖的能力強等優點,因而備受青睞。作為短距離通信網路的理想傳輸介質,塑料光纖在未來家庭智能化、辦公自動化、工控網路化、車載機載通信網、軍事通信網以及多媒體設備中的數據傳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塑料光纖,我們可實現智能家電(家用PC、HDTV、電話、數字成像設備、家庭安全設備、空調、冰箱、音響等)的聯網,達到家庭自動化和遠程式控制制管理,提高生活質量;通過塑料光纖,我們還可以實現辦公設備的聯網,通過數據的高速傳輸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實現遠程辦公等;在感光探測器和指示器中用塑料光纖可使感光頭易於達到測量點,塑料光纖的圖像傳輸儀可傳送明亮的彩色圖像。以上種種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塑料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其市場的發展會越來越廣闊。行業鏈接工程塑料特別是專用工程塑料以其密度小、強度高、耐腐蝕、絕緣性好、抗震、耐磨、易加工、生產效率高和節能等優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過去20年間,消費型電子產品的發展推動了整個工程塑料工業的發展。其中最主要和產量最大的是尼龍和聚酯(PET和PBT),主要應用領域集中在電子電器行業,如各種連接件、開關、線圈盒、電力通訊器材等等。據統計數字表明, 1998年亞太地區總的尼龍和聚酯消耗量為43.7萬噸,而在2002年這一數字達到58.5萬噸,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該地區平均GDP的增長速度。我國十五規劃中明確了塑料領域的發展重點是為電子、通訊等行業配套使用的塑料材料或製品,規劃中特別強調應重視塑料改性技術,使用塑料合金及其他改性塑料和具有獨特性能的通用工程塑料與特種工程塑料。今後,隨著工程塑料的研製、開發和專用化的進展,其應用領域將不斷擴大,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四.回收
為了適應保護地球環境的需要,世界塑料加工業研究出許多環保新技術。在節省資源方面,主要是提高產品耐老性能、延長壽命、多功能化、產品適量設計;在資源再利用方面,主要是研究塑料廢棄物的高效分選,分離技術、高效熔融再生利用技術、化學回收利用技術、完全生物降解材料、水溶性材料、可食薄膜;在減量化技術方面,主要是研究廢棄塑料壓縮減容技術、薄膜袋裝容器技術,在確保應用性能的前提下,盡量將製品薄型化技術;在CFC代用品的開發方面,主要是研究二氧化碳發泡技術;在替代物的研究方面,主要是開發PVC和PVDC代用品。
在城市塑料固體廢棄物處理方面,目前主要採用填埋、焚燒和回收再利用三種方法。因國情不同,各國有異,美國以填埋為主,歐洲、日本以焚燒為主。採用填埋處理,因塑料製品質大體輕,且不易腐爛,會導致填埋地成為軟質地基,今後很難利用。採用焚燒處理,因塑料發熱量大,易損傷爐子,加上焚燒後產生的氣體會促使地球暖化,有些塑料在焚燒時還會釋放出有害氣體而污染大氣。採用回收再用的方法,由於耗費人工,回收成本高,且缺乏相應的回收渠道,目前世界回收再用僅佔全部塑料消費量的15%左右。但因世界石油資源有限,從節約地球資源的角度考慮,塑料的回收再用具有重大的意義。為此,目前世界各國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發各種廢舊塑料回收利用的關鍵技術,致力於降低塑料回收再用的成本的開發其合適的應用領域。
一、回收熱能法
大部分塑料以石油為原料,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可以燃燒,如聚苯乙烯燃燒的熱量比染料油還高。有些專家認為,把塑料垃圾送入焚化爐燃燒,可以提供採暖或發電的熱量,因為石油染料86%都直接燒掉了,其中只有4%製成了塑料製品,塑料用完以後再送去當熱能燒掉是很正常的,熱能使用是塑料回收的最後方法之一,不容輕視。但是許多環保團體反對焚燒塑料,他們認為,焚燒法把亂七八糟的化學品全部集中燃燒,會產生有毒氣體。如PVC成分中一半是氯,燃燒時放出的氯氣有強烈的侵蝕破壞力,而且是引起惡英的元兇。
目前,德國每年有20萬噸的PVC垃圾,其中30%在焚化爐里燃燒,燒得人心惶惶,法律不得不對此擬定對策。德國聯邦環境局已規定所有的焚化爐都必須符合每立方米廢氣值低於0.1ng(納克)的限量。德國的焚化爐空氣污染標准雖然已經屬於世界公認的高標准,但仍然沒有敢說燃燒方法不會因機械故障放出有害物質,所以可以預見,各國環保團體仍將大力反對焚化法回收熱能。
二、分類回收法
作為塑料回收,最重要的是進行分類。常見的塑料有聚苯乙烯、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醯胺、聚氨酯等,這些塑料的差別一般人很難分辨。現在的塑料分類工作大都由人工完成。最近機器分類有了新的研究進展,德國一家化學科技協會發明以紅外線來辨認類別,既迅速又准確,只是分揀成本較高。
三、化學還原法
研究人員開始設法提煉出塑料內化學成分以便再利用。所採用的工藝方法是將聚合物的長鏈切斷,恢復其原有的性質,裂解出的原料可用來製作新的塑料。有些方法是通過加入化學元素促使相結合的碳原子化學裂解,或是加入能源促成其熱裂解。
德國拜爾公司開發出一種水解式化學還原法來裂解PUC海綿墊。試驗證明,化學還原法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它只能用來處理清潔的塑料,例如生產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邊角粉末和其他塑料廢料。而家庭里使用過的沾染上其他污物的塑料,就很難用化學分解法處理。這種還原法的應用,要到21世紀才會大量利用水解法處理廢料。一些新的化學分解法還在研究過程中,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目前正在將酯解法運用於處理汽車廢塑料件。
空氣污染概述
即使天空晴朗時,我們周圍的大氣也並非如表面所見的明凈。空氣里充滿了看不見的固體、液體和氣體等不同形態的物質:如花粉、細菌、煙塵、濕氣等。所謂空氣污染,即指空氣中含有一種或多種污染物,其存在的量、性質及時間會傷害到人類、植物及動物的生命,損害財物,或干擾舒適的生活環境,如臭味的存在。換言之,只要是某一種物質其存在的量、性質及時間足夠對人類或其他生物、財物產生影響者,我們就可以稱其為空氣污染物;而其存在造成之現象,就是空氣污染。在了解何種物質進入空氣中會造成污染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乾凈空氣的組成。乾凈空氣的組成如表一所示:通常我們所謂的「空氣污染物」如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物質,在乾凈空氣中之含量均極微少;但在受到污染的情形下,這些特定物質中的某些種類會大量增加。換言之,某些物質在空氣中不正常的增量就產生空氣污染的情形。
二、空氣污染物的種類
空氣污染物的種類包含很多,它們的型態可能是固體狀的粒子,也可能是被滴或是氣體,或是這些型態的混合存在。目前我國法令所定義的空氣污染物有那些種類呢?依據空氣污染防製法及相關規定所定義,空氣污染物可分為四大項目,分別為氣狀污染物(包括硫氧化物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氯氣、氣化氫、氟化物、氯化烴等)、粒狀污染物(包括懸浮微粒、金局煤煙、黑煙、酸霧、落塵等)、二次污染物(指污染物在空氣中再經光化學反應而產生之污染,包括光化學霧、光化學性高氧化物等)及惡臭物質(包括氯氣、硫化氫、硫化甲基、硫醇類、甲基胺類) 等。比較常見的空氣污染物包括懸浮微粒、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等,大多是由人為因素而產生。在我國法令中對於人為因素(如煙囪排放、交通工具排放等)而產生之空氣污染物,大多訂有「排放標准」來規范它們的排放。
三、空氣污染指標
空氣污染指標(Pollutant Standard Index,簡稱PSI)為參考美國環保署及其他機構所研議決定的指標,以0至500的數值來表示空氣污染的程度。這個指標值和健康的影響關系分為以下五個等級:
指標值 0~50
51~100
101~199
200~299
300~350
健康影響 良好
(Good)
中等
(Moderate)
不良
(Unhealthy)
極不良
(Very Unhealthy)
有害
(Hazardous)
http://ies.dyu.e.tw/es_25.htm
空氣污染物包括煙、蒸汽、焦紙(CharredPaper)、落塵(Dust)、油煙(Soot)、煤塵(Grime)、碳薰煙(CarbonFumes)、氣體、靄(Mist)、氣味(Order)、粒狀物(ParticulateMatter)、放射性物質(RadioactiveMaterials)、有毒化學物(NoxiousChemicals),或其他室外大氣中的含有物。
空氣污染的防治
防治空氣污染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個人、集體、國家、乃至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可考慮採取如下幾方面措施:
1、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結構,多採用無污染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燒煤前先進行脫硫),改進燃燒技術等均可減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進入大氣之前,使用除塵消煙技術、冷凝技術、液體吸收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等消除廢氣中的部分污染物,可減少進入大氣的污染物數量。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氣象條件不同,大氣對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樣數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濃度便不同。對於風力大、通風好、湍流盛、對流強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強,可接受較多廠礦企業活動。逆溫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較多的污染物,否則會造成嚴重大氣污染。因此應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段進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3、 廠址選擇、煙囪設計、城區與工業區規劃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戶過渡集中,不要造成重復迭加污染,形成局地嚴重污染事件發生。
4、綠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減輕大氣污染程度。
回答者:中國大明白 - 高級魔法師 六級 3-5 16:48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寫得非常好,非常認真。
5. 污染大自然的作文有哪些現象
第一篇:
人一直以為地球上的海、陸、空是無窮盡的,所以從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海洋.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3公里的范圍內,人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鋁等廢物.它們成了城市衛生的第一號敵人.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毛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象.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例如,超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標准,超種類、超量、超濃度排放污染物;未採取防止溢流和滲漏措施而裝載運輸油類或者有毒貨物致使貨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氣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污染事故,等等.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之一.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 : 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 .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6. 自然環境為什麼污染
人們喜歡到沒人的地方去
去了肯定會破壞環境
住房要砍樹
破壞草地
還要修路
接著蓋醫院
學校
商場……
人越來越多……
人們放的屁也越來越多~~
製造的垃圾也隨之增加~~
環境被破壞了!
7. 我們的自然環境和污染就不會被破壞。
想一想 答:資源在枯竭表現在:物種減少、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能源匱乏。環境被破壞表現在:天然草原不斷退化、水資源嚴重污染、土壤污染越來越嚴重、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 議一議 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做一做 (本題言之有理即可) 答:(1)首先學會遵守節約資源、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行為規范。(2)從學校到家庭,從家庭再到社區、社會,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3)種植花草樹木,搞好環境衛生,營造優美的生活環境,保護鳥類,節約用水,回收廢舊電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宣傳環保知識。
8. 生態環境中的地質污染與自然污染
近年來人們對由人類生產、生活和工程活動所導致的固體、液體和氣體污染談論得很多,內卻忽視了容由地質本底環境和地質作用造成的自然污染。地質礦業的污染本來就長期存在,只是人們對這類污染及其對生態環境的損害缺乏足夠的研究。深源熱動力圓涌構造理論,啟示人們要特別注意這種污染。按照本理論的觀點,這種污染源范圍很廣,包括固態的碎屑、粉塵,也包括液態的有害有毒的各類流體,氣態噴溢的氣體,甚至包括放射性、電磁等有害物理因素。它們來源深、組分雜、擴散強度大、波及陸地、海洋和低空的廣大區間,如圖4-9所示,提請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部門及專家對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結合區域性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測試結果加以防治。地質理化環境也不光是污染,在不少情況下,有些化學組分和物理條件對植物、動物乃至人居生活也是有益的,興利除害辯證對待,人為與本底兼理,才是最科學的方針。
9.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區別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關系:生態破壞比環境污染更為嚴重。後者可能導致前者。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區別在於:概念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概念不同
1、生態破壞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使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條件發生惡化的現象。
2、、環境污染是指由於自然或人類原因,產生有害成分化學及放射性物質、病原體、雜訊、廢氣、廢水、廢渣等,引起環境質量下降,危害人類健康,影響生物正常生存發展的現象。
二、危害程度不同
1、生態破壞間接地危害人類,危害較長期。
2、環境污染直接地危害人類,危害較短期。
三、側重點不同
1、生態破壞側重於強調平衡被打破。
2、環境污染側重於強調有害要素超量。
(9)污染和自然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有權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接受舉報的機關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10. 大自然污染的原因
自然環境中混人對人體有害或破壞環境衛生、改變環境正常狀態的現象,謂之污染(pollution)。例如向清凈的水域流人生活和生產廢水,向清新的大氣中排人煤煙和工業廢氣,在正常的食品中混人有害的物質及菌類(如大腸菌)等等,均稱其為污染。
對水體而言,達到上述程度時,又稱為污染。最近,在國環境科學上對污染與污濁兩個詞的使用往往混同而不加區別,應注意確切地使用。
相關詞語
一次污染物
又稱「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或間接排入環境的污染物。如排入潔凈大氣和水體內的化學毒物、病毒等。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
二次污染物
也稱「次生污染物」。由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通常稱「一次污染物」)在環境中演化而成的新污染物。往往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更為嚴重。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水蒸氣相遇而生成的硫酸霧,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強十倍;發生光化學煙霧時,所產生的臭氧、甲醛和丙烯醛等二次污染物,對動植物和建築材料有較大的危害。
空氣污染
污染[air pollution] 室外大氣中大量存在諸如塵埃、煙霧、煤氣、迷霧、氣味、煙氣或蒸汽等一種或多種沾污物,其特性及持續時間足以損害人類的健康或動植物的生活。
空氣污染(air pollution)空氣中某些物質的含量超過正常含量時,形成危害動、植物,影響其生存的現象。大氣中C0、NH3、SO2、H2S、Cl2、03和N02等物質的正常含量均在百萬分之一以下,對動、植物沒有明顯的不良影響。但19世紀以來,由於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上述物質大量排入大氣,使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影響到動、植物生命活動乃至人體健康。 污染物的來源 有的來自自然界(如火山噴出的煙灰),有的來自人類活動,其中工業、交通運輸產生的廢氣是主要的污染源。
汽車尾氣污染
由汽車排放的廢氣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污染物為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鉛化合物、苯丙芘及固體顆粒物等。能引起光化學煙霧等。
大氣污染
因受污染而導致大氣質量下降的現象。系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排放的污染物所致。能引起大氣物理、化學狀況的變化並對人體、動植物及其他物體產生不良影響。可轉變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放射性污染
由放射性物質造成的環境污染現象。主要污染物是核工業企業的排放物,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及自然界宇宙射線、放射性礦藏和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等。可通過食物鏈或直接對人體造成危害。
雜訊污染
[noise pollution] 由干擾或有害雜訊(如汽車或噴氣式飛機的雜訊)形成的環境污染
重金屬污染
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由采礦、廢氣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屬製品等人為因素所致。如日本的水俁病和痛痛病分別由汞污染和鎘污染所引起。其危害程度取決於重金屬在環境、食品和生物體中存在的濃度和化學形態。
排氣污染
汽車排放的有害氣體引起的空氣污染。主要有害氣體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二氧化硫等。因汽油品種、汽車載重量、發動機性能、道路狀況、氣象條件等因素,其數量和種類不同。由於汽車的排氣高度處於人的呼吸帶,故排氣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射頻污染
射頻電磁輻射(發射頻率為3千赫至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