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

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

發布時間: 2020-11-20 12:45:44

依法行政與以德行政的區別主要表現有哪些

正確答案:依法行政與以德行政不僅是相互區別的,更重要的是它們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和相互補充的。這兩種行政管理模式的相互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行政權力以及行政行為的規范性或約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與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依法行政主要是通過行政法律規范來實現對行政權力以及行政行為的規范與約束;以德行政的實質則在於運用行政道德規范的約束與限制功能。無論是作為一種民主憲政原則,還是作為一種公共治理模式,依法行政與以德行政的核心與精髓都在於實現行政規范對行政權力的規范性與約束性作用。
(2)實現責任行政是依法行政與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標。依法行政主要是要從法律規范意義上實現行政權力及其運行過程的權責一致,而以德行政則主要是要實現在主觀責任層次上的權責一致。二者的最終目的完全一致,就是要促成責任行政原則的實現。
(3)依法行政與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這兩種行政管理模式與治理原則都具有實現行政權力和行政行為的規范化、合法化、合理化,以及控制行政權力腐敗、促成與鞏固行政管理改革與創新成果等方面的具體行政管理功能。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它們所共有的行政權力規范化、合法化與合理化功能。
(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補充。在當代中國,政府的根本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依法行政是我國行政管理的基石。然而,由於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存在著內在的相互聯系,以德行政對依法行政具有較為明顯的補充特性。一方面,以德行政不但不會排斥依法行政,而且能夠對依法行政發揮有效的補充作用。另一方面,依法行政原則也需要以德行政原則進行必要的補充。

Ⅱ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含了價值內涵,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2)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

Ⅲ 行政官員的行政目的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4/21/content_1431232.htm)對依法行政提出了六項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這是《綱要》的重點和亮點之一。這些要求實際上就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則,是衡量依法行政的標准,包含了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體現了依法行政重在治權、治官的基本價值取向。
一是,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的授權一定要充分。行政機關承擔著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繁重任務,責任重大。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和社會轉軌期,面臨著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違法行為的種類在增多,復雜程度也在提高,這都要求行政機關能夠及時、有效地作出反應。如果行政機關沒有相應的手段,就不能有效地制止違法行為。比如,作為行政權重要組成部分的行政強制執行權,目前主要仍由人民法院行使。除公安、海關、稅務等少數行政機關外,其他行政機關執行生效行政決定,都必須首先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由人民法院執行。而實際情況是,除刑事判決、裁定外,即使是法院自己做出的民事、行政判決和裁定,執行率都不盡如人意。因此,應當逐漸將行政強制執行權轉由行政機關行使。對於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措施等執法措施,也要充分考慮行政機關的真實需要而給予相應授權。

二是,法律、法規在授予行政機關權力的同時,要明確規定其應當承擔的責任以及行使權力的條件和程序。隨著人們對立法規律性認識的發展,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已經成為立法所必須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立法法第6條規定:「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11條第4項規定,起草行政法規,應當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制定法律規范要嚴格遵循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在制度上保證行政機關權力與責任的統一。

三是,加強對行政機關行使權力的監督,確保違法受追究。權力必須受到監督,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為了保證行政權力的行使能夠始終在法律的軌道上進行,真正實現「執政為民」,必須加強對行政權力行使的監督。各級行政機關要自覺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向其報告工作、接受質詢,虛心聽取人民代表的建議和批評;要自覺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要自覺接受新聞輿論監督,支持新聞單位宣傳報道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決策,對重大違法行為進行曝光;要重視人民群眾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渠道實施的監督;要創新政府內部監督機制,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完善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對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的,要嚴格追究責任。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造成行政管理相對人損失的,要依法予以賠償。

Ⅳ 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這是黨民主執政的重要體現。

錯誤

Ⅳ 領導幹部法制精神和法治文化缺失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法治信仰認同普遍缺失。
這是一個最為嚴重而又被熟視無睹的問題。「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法在現實生活中不過是一個概念現象、一種實用工具,甚至沒有被廣泛認知,更不要說被普遍信仰。一些領導幹部在施政過程中,常常考慮的是GDP、看得見的政績或民心工程、上級領導的滿意度、協調甚至是媚順輿論媒體,依法治市(縣、區)、依法行政自然而然地成了擺設。現如今很少有不強調依法行政的,他們甚至會認真講,只是不會認真對待。
二、法治權威遠未形成。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人們不信仰法,也在於實踐中,法治沒有形成應有的權威。法治一直在受到各種挑戰,並且似乎還沒有勝利過,更不用說顯得強勢。在影響地方和基層的事務中,法治無論如何排不上前列。本來「法治」或「依法行政」應該是理念、精神,而不是事務,但常常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報告中成為一項具體事務。從量化工作而言也不能說不科學、不應該,但就其排位來講,肯定在較後的文字里出現。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作為一種行政狀態,法治給人的力量還是輸給「人治」。
三、法治氛圍整體淡薄。
任何社會活動都與其環境密切關聯。如前所述,不少地方黨政領導的關注點其實不在法治,在我們這個強調「讓領導滿意、放心,讓群眾滿意、舒心」而重在「領導滿意」(因為即便群眾滿意了,領導不滿意也白搭)的施政思維中,難免分出輕重緩急,無形中「法治」的思維就淡了,氛圍當然也就淡了。而事實上,依法行政所處的環境也比較尷尬,一方面被較高期待,另一方面則被不信任、不支持、不寬容。特別是一些關繫到公民個體切身利益的執法過程,往往進行得不順利,大大增加行政成本,甚至付出形象代價。與此同時,人們骨子裡固有的傳統的「官本位」或是「權本位」思想至今還大行其是,沒有真正形成崇尚法治的氛圍。
再看看我們享受的法治之文化。滿眼、滿街的是商業廣告,法治廣告和欄目相形見少,有的地方幾乎是全面讓位。我們參與的活動如果不是統一的要求,幾乎不會與法治相關。文藝是人性的、煽情的、冷峻的、嬉皮的、批判的、娛樂的,如果要找和法治關聯的,就要很費心思地專門找,而且找得到的作品幾乎很少關心法治精神。電視劇上常有警匪片之類,主題很正義、正氣的也有,但多數更關注劇情的娛樂性。這也難怪,法治如果不找到看點或賣點,幾乎很難產生經濟價值。因此,整個社會實際消費和享受的文化作品和產品中,法治類作品或產品只佔極小的份額。這對於廣大的公民來說,受教育的頻率和強度顯然偏低了。
四、法治文化投入缺乏機制和保障。
文化建設無疑需要投入。但文化已經市場化,我們不能責備非財政資本的投資者和工作者沒有把他的作品創作成一部完好的法治作品,畢竟投資的目的首先是利潤。問題是,誰來創造影響公眾的法治文化產品,誰有這個當仁不讓的責任,誰應該投資。
當然是政府。遺憾的是,法治文化建設在地方被「輕」被「緩」了,幾乎很少有地方政府會把法治文化建設當重要工程做的。我們常看到公路、廣場、體育館場、劇院被當作民心或民生工程列入日程,甚至是舉全市(縣、區)之(財)力,加班加點趕進度,但沒有聽到哪裡的黨政領導把法治文化建設列進了工程項目表。地方黨政領導往往關注了「文化建設」的形,而沒有關注建設的實(內容)。因為要繁榮的文化太多,一地的一屆政府怎麼做得了,於是大家樂得裝糊塗,絕不想再為「法治文化建設」專門規劃專門投入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財政不列支,政府不主導,長此以往,法治文化建設的處境難免成沒有封地的王子,穿著黃馬褂,過著游手好閑的生活。
五、依法行政主體缺乏組織約束機制。
除了歷史文化的原因,為什麼主政者的執法主張、執法行為與執法理念之間會形成落差?組織約束機制失位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么講會令組織人事部門的同志不滿意,因為實在地講,組織人事部門在這方面的努力是自發的、巨大的,而且確有剛性舉措,但我們要探討的是實際效果。衡量一個幹部是否稱職,是否優秀,是否有作為,本來很難把握,當前我們往往從德、能、勤、績、廉幾個方面進行規制。但法治意識、法治能力怎麼體現在考評體系中就有難度了。特別是對於「沒有執法權」的公務員,如何評價其法治能力?幾乎沒有依據。但在整個公務員體系中,沒有具體執法權的人數巨大。這些人雖然不具體執法,但可能會決策執法、監管執法、保障執法。對這部分人,在法治考評時,往往是憑印象或虛擬為優。這剛好說明,許多行政人員游離在法治考評之外。而即便是具體行政執法人員,以其行政過程、程序是否合法、結果是否適當作為法治水平考評依據,已然不夠全面。執法的效果如何,不僅要考慮法律效果,還要考慮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不僅是一時的社會效果,還有長遠的社會影響。對這個層面的關注,公務員的組織人事考評體系顯然不夠。
共產黨是執政黨,面臨如何執政和長期執政的問題。依法治國是執政理念,不可能不體現在組織人事制度這個關鍵環節中,畢竟「幹部是決定性因素」。那麼,在抽象行政行為暫時沒有法律調整之前,法治理念和能力納入組織考評就顯得尤為重要。黨委政府如何行使非法律調整的權力,如何規范約束抽象行政行為,其實對於法治的權威和信心至關重要,比如行政決策、行政審批制度、經濟規劃、城市規劃、行政收費等等,如果讓這些行為游離於組織考評機制之外,即便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再體現依法,也難攏住群眾游離於法的心。
六、依法行政面臨新形勢新問題的挑戰。
中央政法委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正處在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處在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犯罪高發、對敵斗爭復雜的時期。地方政府執政執法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發展和維穩的任務都相當繁重。比如信訪問題,「維穩是硬任務」,各級黨委政府莫不重視,為了緩解矛盾,中央、地方都高度重視信訪工作。為了解決信訪問題,地方受到高壓,總結出「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人民內部矛盾就是要用人民幣來解決」等經驗,因而措施服從於結果。各個部門紛紛在各種「特殊敏感時期和日子」無可奈何地急於處理一些歷史問題和社會矛盾,但往往不能堅持公平正義,常常求助於親情倫理,親戚宗族,最終都以政府出錢了事,將法與理的和了稀泥。「上訪就有理」、「政府最怕上訪」成為基層群眾的普遍認同。這種變態的文化認知,無疑成了法治精神的最大傷害。
之所以要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就在於文化具有導向性、先進性和滲透性。不認知、不重視、不投入、不弘揚,法治便沒有文化可言,依法行政便不會有執法氛圍,法治被信仰便是無稽之談,依法治省、治市(縣)便是紙上談兵。如是這樣,難免空談誤國!因此,必須從領導特別是地方首長做起,認真思考治國方略實施問題,真誠信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率先垂範,做法治文化建設的倡導者、踐行者。如是這般,則重造法治信心,再造法治權威,建立法治秩序有望。

領導幹部認識上的誤區是制約其法治文化素質提高的重要原因。雖然大多數領導幹部都十分重視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是現實當中仍有相當一部分領導幹部對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文化素質缺乏應有的重視,認為法律是「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這種思想認識上的誤區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認為懂業務是硬條件,學法律是軟要求。有的領導幹部只重視經濟工作,看重業務工作,認為在業務上要多下些工夫,學通弄懂,這樣有利於出成績、出政績,對職業發展有利。法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平時用不上,不學法、不懂法照樣可以把工作做好,需要法律時再學也來得及,不行可以請律師及懂法律的人來幫忙。
二是認為學法、懂法是法律部門領導幹部的大事,是其他部門領導幹部的額外負擔。有相當一部分領導幹部認為法律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知識,學法、懂法是法律部門幹部的工作需要,對他們來說,學法、懂法、用法是一項很關鍵、很重要的事情,而其他部門的幹部職工有自己的專業及本職工作,不從事實際的法律工作,學不學法,懂不懂法不是什麼緊要的事情。
三是認為領導幹部從事的是日常的管理工作,學法、守法是群眾的事。不少領導幹部認為,黨政部門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黨政部門的工作是日常的工作,不必了解法律、學習法律。有的領導幹部將法治視為管理者的特權,僅僅當作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對自己有利時就搬出來用一用,對自己不利時就擱在一邊。一些領導幹部對群眾缺乏信任,認為老百姓常常為了自己的利益破壞秩序,濫用法律條例,與政府「作對」,與官員「搗亂」,應該多學法,自覺守法,把普法工作看作是對老百姓的單向的法制教育。四是沒有從正面認識和理解法律普及工作的重要意義,反而認為通過多年的普法,使得老百姓動輒上法院去告政府或官員,「不那麼好管了」。這些認識誤區如果不及時消除,不僅影響領導幹部法治文化素質的提高,還會影響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的進程,也損害了領導幹部在群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Ⅵ 求高一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期中考試復習重點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點?
(1)人民民主的廣泛性。不僅表現在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而且還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
(2)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物質的保障,人民能夠自己管理國家;而且還表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3.民主與專政的關系?
(1)相互區別、相互對立,民主只適用於人民內部,專政適用於敵對勢力。
(2)相輔相成、互為前提,民主是專政的基礎,轉正式民主的保障。

4.為什麼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1)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已經寫入憲法。
(2)是社會主義的政治保證。
(3)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

5.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的內容?
權利和自由:(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政治自由(3)監督權(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和控告權)
義務的內容:(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2)遵守憲法和法律(3)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4)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6.公民在參與政治生活時,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2)堅持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原則(3)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結合的原則。

7.在我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關繫上是相對應而存在的(2)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徑(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4)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力的實現。

8、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為何結合?怎樣結合?
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求:(1)我們要積極履行公民義務,以維護國家利益。(2)當三者出現矛盾時,公民的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

9、我國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質?內容?要求?
本質:崇尚民主與法制
內容:(1)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2)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活動(3)參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4)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1)明確政治生活的作用(2)學習政治知識(3)貴在實踐

10、民主選舉的方式?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

11.公民應如何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
(1)是否積極參加選舉、認真行使這一權利,是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種「選舉與我無關」、「選誰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識不強、主人翁一時不強的表現。
(2)怎樣行使選舉權,如何投出自己的神聖一票,是公民政治參與能力的體現,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每個人都在周全考慮、理性判斷的基礎上,鄭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選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實現民主選舉的預期目的。

12.公民參與民主決策有哪些方式?
社情民意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

13.公民為什麼要參與民主決策?
地位:公民採用不同方式直接參與決策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決策。
意義:(1)利於決策者充分發揚民族,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
(2)有助於決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決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增強決策的科學性,避免決策的片面性。
(3)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提高落實決策的自覺性,推動決策的實施。
(4)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物的熱情和決心,鍛煉參與決策的能力,增強關心公共生活地 政治責任感。

14.發展基層民主的意義?
(1)利於擴大基層民主(2)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3)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4)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

15.我國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方式有哪些?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制度。

16.實行民主監督的意義?
(1)利於消除腐敗現象,克服官僚主義,改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
(2)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3)利於激發廣大公民關心國家大事,為社會注意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

17.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的區別?
(1)是否遵循法律、法規(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3)是否正確處理權利和義務。

18.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有哪些?
(1)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4)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19.我國政府的作用?
(1)管理人們的公共生活(2)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公共服務。

20.我國政府的宗旨和原則?
宗旨:為人民服務;原則:對人民負責

21.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的基本要求?
(1)工作態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
(2)工作作風: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3)工作方法: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22.什麼是依法行政?
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公職人員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依法處理各種事務。

23.政府為什麼要依法行政?
必要性: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從根本上講,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是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原則,一句話,及時為人民服務政府的根本要求。
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利於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公職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利於防止行政權利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利於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24.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總體要求: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政府行使權力必須接收人民的監督。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具體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當④高效便民⑤誠實守信⑥權責統一
基本要求:(1)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2)建立權責明確的執法體制,促使行政權力授予有據、行使有規、監督有效;
(3)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25.為什麼要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必要性+意義)
必要性:權利是把雙刃劍。政府權力運用得好,可以指揮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權力一旦被少數人濫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敗,貽害無窮。為了防止權利的濫用,需要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來為人民謀利益。
意義:
(1)政府接受監督是堅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證;
(2)政府只有接受監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減少和防止工作失誤;
(3)才能防止濫用權力,防止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保證清正廉潔;
(4)才能更好地適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確的決策;
(5)才能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造福於民,從而建立起一個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26、怎樣監督政府的權利?
(1)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監督體系

27、政府為什麼接受人民的監督?
(1)從根本上說,是有我國政府的性質所決定的。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政府的公職人員是人民的公僕,是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才能更好地執行人民的意志,捍衛人民的利益,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的。
(2)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才能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說,自覺接收人民監督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

28、如何接收人民監督?
我國政府為了方便人民群眾對政府及其公職人員進行監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陽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實施「陽光工程」是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的表現。

29、「陽光工程」意義
(1)一方面是規范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行政執法行為;(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權益,目的是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開放紅頭文件的查閱,說明政府的群眾意識、服務意識正在逐步加強。(3)利於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於群眾加強對政府工作的監督(4)利於群眾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5)利於群眾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6)利於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30.政府權威表現、怎樣樹立(最根本的三點)
體現:(1)堅持依法行政、維護憲法和法律尊嚴,從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2)廉潔高效、團結合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廣大群眾中有較高的的信譽。(3)富有威望和影響力,得到人民的自覺認可和擁護,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對社會經濟發展、政治文明、文化繁榮有積極的知道和促進作用。
要求:(1)政府的權威是通過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態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職責的效果等樹立起來(2)政府樹立自己的權威,在根本的是堅持以下三個方面:堅持權為民所用;堅持情為民所系;堅持利為民所謀。
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地位和職權?
性質:是最高按國家機關
地位:在我國國家機構中居於最高地位,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並受它監督。
職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最高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32、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33、人民代表與人民的關系:人民代表來自人民,受人民監督,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
注意: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間接行使者。
一方面,人民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國家的權力。另一方面,人民代表要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監督。
34、人民代表的權利和義務是什麼?
權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除審議各項議案、表決各項決定外,還享有提案權和質詢權。
義務: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參加生產、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監督。
35、政體與國體的關系
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政體由國體決定,政體反映國體。適當的、健全的政體,對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有重大作用。,政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36、民主集中制體現
(1)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的關繫上,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問題的決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討論,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民主決定。對違反人民一直和利益的或不稱職的代表,人民有權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罷免。
(2)在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繫上,只有人民代表大會才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3)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關繫上,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37、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含義和地位:
含義: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擇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
地位: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38、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為什麼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2)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3)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4)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39、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2)人民在普選的基礎上選舉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3)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各自的職權(4)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40「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是一種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的政體。
4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什麼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 P64
客觀必然性: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從根本上說,是我國國家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
意義:(1)才能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2)才能維護國家統一、民族的團結,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3)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4)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能夠而且必須領導現代化建設,我們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42、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含義、原因、具體要求及三者的關系)
科學執政:就是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民主執政:就是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依法執政:就是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
關系:依法執政是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要通過依法執政體現出來,又要靠依法執政來保證實現。依法執政有利於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工作。
4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含義及內容:(1)代表中國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2)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3)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意義?
(1)確立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對於黨在新世紀新階段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全面體現了黨的吉貝爾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45、如何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核心、本質)
(1)關鍵在於堅持與時俱進。它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典範,又是馬克思主義的典範。(2)核心是堅持黨的先進性。黨的先進性是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3)黨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堅持黨的先進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46、中國共產黨為何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他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後點。
47、我國政黨制度的內容?
(1)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通力合作的友黨關系(2)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3)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4)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准則:遵守憲法和法律(5)合作的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48、我國的政黨制度優越性?
(1)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2)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3)利於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49、我國的政黨制度符合我國國情,絕不能實行西方的多黨制的原因?
實質: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
後果:人民政權的喪失、社會主義制度的顛覆。
50、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51、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民族的團結、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堅持民族團結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重原則。
52、共同繁榮的必要性?
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根本原則。
53、三原則的關系?
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
54.怎樣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1)我們應該珍惜、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的民族關系。
我國已經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這種社會主義新型的民族關系已由憲法予以確認,也是我國在各族人民生活中都能體會到的感受到的。我們應十分珍惜,不斷鞏固和發展。
(2)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生活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裡,處理好民族關系問題,既是國家的重大問題,又是人們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具體問題。
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
作為當代青年學生,要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的民族關系付諸行動。
55、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
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機關。
56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有哪些?
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利於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57、我國的宗教政策有哪些?
(1)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有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務(3)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4)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58、弘揚科學精神的原因?怎樣弘揚科學精神?
原因:(1)我國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持不懈地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任務。
(2)中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振興中華的光榮歷史使命。
怎樣:(1)我們要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弘揚科學精神(2)不斷提高科學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創造美好人生。
59、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含義、原因、要求、根本特點?
含義:就是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原因:(1)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2)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越發展,民主也越發展。民主是具體的、歷史的。
要求:(1)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建設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設等方面,是一個廣泛的系統工程。(2)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是我國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區別於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徵。
60.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關系?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61、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有哪些?
權利: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
義務:不侵犯別國,不幹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其國際爭端等義務。
62、國際組織的作用?促進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協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調節國際爭端,緩解國家間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等。
63、聯合國的宗旨、原則、作用?
宗旨:(1)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2)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
(3)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於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的國際問題;作為協調各國活動的中心。
(4)簡單說,就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得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集體協作,不幹涉任何國家的內政,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
作用:
(1)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實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2)局限性:如何適應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面臨諸多挑戰,改革任重道遠。
64、中國與聯合國的關系?
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支持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支持聯合國的改革,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發揮重要作用。
65、影響國際關系的因素?(決定因素和重要因素)
決定因素:國家利益——(1)各國間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關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別和對立(2)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對立則可能使國家間發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沖突。(3)由於各國的國家性質與追求的國家利益不同,執行的對外政策不同,國家間矛盾和利益交織,使國際關系紛繁復雜。
影響因素:國家力量-----(1)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2)是含為本國利益、實現國家目標和影響別國的能力(3)是衡量一個國家雜國際社會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的重要尺度。
66、為何要堅決維護我國的利益?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當性和正義性。
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尊重其他國家合理的國際禮儀,並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67、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的表現?(和平問題的影響因素)
當今世界很不安寧:
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2)民族、宗教矛盾,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3)西方國家對這些糾紛插手和利用(4)國際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
68、解決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怎樣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
(1)必須堅決地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2)改變舊的國際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有利於世界和平和發展的國際新秩序。
69、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內容?
(1)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
(2)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
(3)保障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享有平等發展的權利
(4)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
70、世界為何會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71、各國應如何提高自身的綜合國力?
當今世界,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是世界大多數國家關心的問題。世界多數國家都以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力圖在世界格局中佔有有利地位。
72、中國如何提高自身的綜合國力?
我們要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要著利於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73、我國外交政策制定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我也讀高一,可是我們學的是必修五呀!看看吧,也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呵呵

Ⅶ 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使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這是黨 的重要體現 A.科學執...

B

Ⅷ 我國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和要求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第一,公務員依法行政觀念和法律意識的落後,嚴重影響著依法治國的進程。依法行政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依法治國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決於依法行政。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80%以上的法律、近90%的法規都要靠行政機關執行,靠公務員來落實。可以說,公務員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關繫到國家的法律、法規能否得以實現。然而,我國公務員依法行政的觀念和法律意識還不能適應依法治國的需要,一些行政機關和公務員把法律當成管老百姓的工具,把依法行政簡單化,認為依法行政就是依章辦事,遵守上級下達的有關紅頭文件就是依法行政,而不管所奉行的「章」,所遵守的「法」的等級、效力和內容如何。

其次,公務員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管理,就是制訂計劃和實施計劃,行政命令是行政活動的唯一方式。而市場經濟則相反,它是一種自由經濟,本身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即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發生作用。這樣公務員在管理中的角色發生變化,由過去經濟活動的直接組織者、指揮者轉變為間接的監督者、調控者,也就是說公務員由市場秩序的組織者、策劃者變成了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市場規則的執行者。

為此,這就要求公務員學會運用法律手段進行行政管理,即熟悉與其專業相關的各種法律規則,在復雜的環境中學會恰當得運用法律規范,依法執行行政職能,依法行使行政權力。

然而,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公務員還仍然習慣於計劃經濟時期的工作方法。比如執法定任務,罰款定指標,運動方式執法,以政策替代法律,以文件作為管理依據等。所有這一切,表明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與水平不能適用於市場經濟的需要,弱化了法律規則的權威性,影響了政府的形象。培根有句名言說得好,「一次枉法裁判的罪惡甚於十次犯罪。因為犯罪污染的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是水源」。可見,行政執法水平的高低,依賴於公務員素質的高低。

所以,現階段公務員要提高自身的依法行政能力,增強公務員的依法行政能力是全國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是建設廉潔、務實、高效政府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國家公務員履行義務的基本要求。

二、公務員法律責任意識有哪些錯誤觀念?

(一)法律就是管治百姓的

這種錯誤的觀念代表了一部分公務員的思想狀況。他們認為,法律就是管老百姓的法,強調法律責任意識,就是為了更好地管治老百姓。這種思想是極其錯誤的,必須糾正,首先,公務員的公共權力最終來自於人民所賦予,人民賦予公務員權力並不是期望得到片面的管治,而是希望作為政府行政主體的公務員能夠貫徹法治精神,更好地服務於民眾。同時,法律也不只是僅對老百姓有約束作用,公務員同樣也要受法律制約,所以公務員不能把法律單純地看成是只針對老百姓。

(二)法律居於人權之上

部分公務員在執法的過程中,不注重執法對象所應擁有的基本人權,他們認為法律和人權是不能同時共存的,要執行法律就必須鐵面無私,而不能注重人情。之所以產生這種錯誤的觀念,一是因為把法律和人權看成互相對立的兩個層面,沒有理解法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權。其實法律和人權是相互促進的,法律維護基本的人權發展,而人權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社會法制的進步。二是因為把人權和人情混為一談,以為在執法過程中,尊重人權就是看重人情,就是違背了法律責任。

(三)執法時不用顧及方式

這種觀點認為,只要是發現民眾有了違法行為,就必須堅決的打擊,積極「斗爭」,決不手軟。產生這種誤區的原因之一,在於把自身和民眾放在了一個對立的立場上,把自己塑造成大公無私的執法者,而把民眾看成對立階級;原因之二是認為執行法律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堅決打擊,而忽視了對待民眾要以教育為主,法律為輔。執行法律的最終目的不是要讓民眾變得懼怕法律,而是要讓民眾得到教育和啟示,從而更好地守法護法。

(四)法律就是用來阻止老百姓非議的

這種觀點認為,保持和諧就是要消除民間的不同聲音,不準許民眾有任何異議。比如某些民眾對政府機關的工作有誤解,可能產生類似上訪、投訴等行為。一些公務員就把這部分民眾視作危害正常社會秩序的搗亂分子,動輒以履行公權力的名義阻撓老百姓的訴求。出現這種誤區的原因,一是在於這些公務員受到傳統官僚主義思想的影響,自以為是;二是在於這些公務員執政方式仍停滯不前,沒有隨著時代實際需要而改進。

(五)法律就是讓權力不作為

這部分公務員明白了法律對於權力的監督作用,但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以為做到自己不違法亂紀的最好辦法就是不作為或少作為,多做多出錯,少做少出錯,不做不出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行政不作為的現象在機關工作中可能經常看到,一些人安於現狀,不動腦筋,思想保守,不思進取。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因為對責任意識理解上的偏頗,不敢承擔責任,認為什麼都不做就代表是遵紀守法。事實上,消極的不作為已經背離了法律所要求的責任意識,有時甚至出現更大的責任事故。

由於公務員法律責任意識存在以上方面的偏差,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公務員的公權力的正確履行,影響了政府的威信,降低了政府的能力,引起民眾對公務員公權力的質疑。

當前,必須要更新和改變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意識,進一步強化公務員對於法律責任的了解,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進一步加強公務員的執法能力建設,杜絕公務員階層中存在的官僚主義思想和作風。繼續加強對公務員的責任意識教育,在平時的工作中,及時糾正錯誤的執法理念,樹立正確的法律責任意識。

三、培養公務員法律責任意識有什麼意義?

現代文明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它要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遵循規則,遵守法制。公務員的法治意識的本質在於以思想上的規則意識,指導、控制個人行為的規范性,從主觀意識上自覺地約束自己,保證個人行為過程的合法性與行為結果的合理性。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意識就是要改變因人廢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的局面,防止執法不嚴、濫用職權、違法不究的現象;就是要尊重法律權威,自覺遵守法律,以「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行動指導方針,切實做到依法行政。

我國個別地方行政管理有著濃厚「人治」色彩,按領導意志行事,「人大於法、權大於法」的觀念仍然存在;視法律為兒戲,目中無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踐踏法律的行為時有發生;法制意識淡薄,隨意行政的習慣依然存在。

這些輕視法治的行政行為極大地阻礙了行政效率的提高,破壞了政府的形象,損害了公民的利益,擾亂了行政活動的正常秩序和正義原則。

公務員法律責任意識的要旨,就是以法治精神指導自己的日常行政行為;將法治的理念在內心紮根,使法律成為高於一切的權威,使行政行為的指導思想法治化,行政行為的運作合法化;使法律所體現的正義、公正、自由、平等的精神大行其道,成為行政活動的主導價值原則。

憲法及法律在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一切國家機關、團體、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服從和遵守。

公務員如果沒有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性意識,在行政活動中就可能無視甚至突破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就可能違背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標,失去人民支持,最終便可能使政府失去其合法性基礎。

公務員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律責任意識,才能以規范性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把為黨、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當作自己神聖的職責,處理好用權與守法之間的關系,在法律、法紀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力,不以權代法,以權抗法;才能正確處理好權力與責任之間的關系,把權力與責任有機地統一結合起來,防止和克服以權謀私,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陞官發財等封建意識,從而正確運用手中權力,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處理好權力與權威的關系,以自己的模範守法行為贏得群眾的信任,而不以權壓人,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公民利益;才能處理好公權與私利之間的關系,做到公權公用,不圖私利,不貪便宜,對家屬、子女、同鄉、同事、戰友、朋友等都一視同仁,按規則辦事,不徇私枉法。

Ⅸ 全面增強黨的執政本領,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要增強學習本領,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 克 思 主 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
增強政治領導本領,堅持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科學制定和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落到實處。
增強改革創新本領,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於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於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
增強科學發展本領,善於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
增強依法執政本領,加快形成覆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加強和改善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
增強群眾工作本領,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推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發揮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
增強狠抓落實本領,堅持說實話、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把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勇於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
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健全各方面風險防控機制,善於處理各種復雜矛盾,勇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