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資支出
❶ 政府投資項目與公共工程投資項目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政府投資項目具有與一般項目不同的工程管理模式,包括相對集中的專業化管理的組織機構和能適合實現政府投資項目投資、工期、質量、廉政的四大控制目標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我國由於改革滯後,我們對不同投資主體的工程項目仍套用同一管理模式,沒有實現分類管理,其結果一方面對政府投資項目管理不夠嚴格、規范,失之過寬;另一方面對非政府投資項目有管得過寬、過細,行政干預過多。目前我國政府投資項目管理體制總的特點是「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制度不完善,投資、工期、質量、廉政四大控制目標存在大量問題」。具體表現在:
首先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主體較多,呈多元化現狀。即國家計劃與改革部門負責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文件與概算審批;財政部門負責資金撥付,工程進度款支付、竣工結算、竣工財務決算審核;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包括交通、水利、民航、鐵路等專業項目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實施;審計機關負責建設資金審計,重點檢查各地政府及計劃與改革、財政等投資管理部門和項目主管部門是否按國家投資計劃和工程進度撥付、使用資金,資金投向是否符合規定的用途、是否專款專用、有無截留、擠占、挪用等問題。由此一方面我國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方式往往行政手段過多,權利過於集中,決策等基本依靠行政長官意志,缺乏科學性、系統性、連續性;另一方面引起項目的業主地位不能確立,這樣一旦業主地位虛位,政府職能部門就既是法規和市場的管理者,又是市場主體,即擔當了業主角色,從而導致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造成「角色錯位」。同時由於資金使用單位即建設單位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性很強的部門行政主管部門,如交通、水利、鐵道部門,它們往往長年有建設項目,但因為專業性且自上而下成一系統,外部很難有效監督管理,經常出現「工程上馬,幹部下馬」現象;另一類大多是「一次性業主」的房屋建築工程的建設單位,如文化、教育、衛生等部門,它們由於缺少工程建設的專業經驗,致使許多業主行為不規范,出現工程質量低劣(「豆腐渣工程」)、腐敗滋生、建築市場秩序混亂等問題。
其次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建立起適應政府投資項目特點的投資控制與風險約束機制、監督機制、考核懲罰機制等制度,致使在工程投資、工期、質量、廉政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由於沒有健全的投資決策機制,我國政府投資項目基本上由行政長官說了算而使項目決策缺乏的科學性和民主化,經常導致項目盲目倉促上馬而成為「三邊」工程並浪費大量的國有資金,從而出現投資近十億的機場最後淪落為草場的怪現象;由於沒有完善的資金管理和約束制度,建設單位往往有無限增加投資的傾向,導致非盈利性政府投資項目往往成為「釣魚」工程、「三超」工程(估算超概算、預算超概算、結算超預算);由於沒有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單位和相關部門均不能有效監督工程質量和工程主管人員的廉政,導致政府投資項目成為「豆腐渣工程」、「短命工程」、「腐敗工程」的情況屢見不鮮;由於沒有完善的責任追究和懲罰制度,工程咨詢、項目決策、設計、施工、監理等部門和單位均沒有明確的責任范圍,導致各地「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花架子、無效益工程」林林總總,勞民傷財。
從我國目前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現狀和腐敗特點看,實現政府投資項目反腐的落腳點是對項目管理模式的改革和體制創新,參照國外成功管理模式,重點針對可能出現腐敗和曾經出現腐敗的關鍵環節進行組織構建,將決策、監管、執行三者分離的權力制衡原理運用於政府投資項目運行的各個環節,努力追求權力集中和權力分解的最佳平衡,通過建立一整套比較完備、系統、科學的政府投資項目管理組織機構來防範政府投資項目中腐敗行為的產生。
❷ 為什麼公共支出結構變化的一般趨勢為轉移性支出的上升與投資支出的下降
這是因為在經濟發達國家,轉移性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較大。
出自「瓦格納法則」,導致財政支出增長的因素分為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
供參考。
❸ 公共投資支出包括哪些領域
、人口因素,如果本國人口少,想花錢沒地方啊、社會保障程度,如果醫療專、教育條件好,花費自然多、屬稅收,如果稅收多,自然花錢多,如果稅收少,公共支出也少、居民的道德,比如瑞典治安好的連警察局都要取消了,、政府效率,英國只有萬公務員、經濟狀況,通脹的時候政府應該限制消費、當地的經營方式,比如以污染工業為主,環保費就高,以服務貿易為主的國家,環保費少
❹ 在公共投資評價中,成本與收益識別與計量時需注意哪些問題
1.要分析投抄資項目提供的襲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
2.要區分可用貨幣計量的社會效益和不可用貨幣計量的社會效益。
3.要正確確定工程投資項目所提供的收益價值與可能引起的損失價值,並且要從項目的收益價值中減去損失價值,得到投資項目的凈收益。
4.要明確投資項目成本費用的計算范圍。
成本費用是指政府為工程項目支付的研究開發費、投資額和日常運行費扣減政府從該項目所獲營業服務收入後的凈額。
5.要將公共事業項目效益與非公共事業項目效益加以分解。
6.評價時要選用合理的價格。
❺ 按公共財政要求如何調整完善我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
美國經濟學家馬斯格雷夫(R.A.Musgrave)和羅斯托(W.W.Rosetow)提出的財政支出結構發展模型認為,財政支出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的長期演變趨勢與經濟發展階段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公共財政支出政策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公共財政支出結構也會有不同的變化,並呈現如下規律性的趨勢:經濟性支出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將逐步下降,社會服務性支出比重逐步上升;在經濟性支出的內部,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將從較高水平逐步下降,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公共投資比重最大,經濟發展中期階段後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社會服務性支出內部,轉移支付的比重將會經歷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為了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兩番的奮斗目標,需要我們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要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財政政策作為宏觀調控體系中重大的政策之一,應當服從服務於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發展階段這一總體目標。而作為公共財政政策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財政支出政策,是政府實現其職能的基本經濟手段,體現政府的意志和政策,不同的支出規模和結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政策效果。在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直接影響促進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和政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隨著以公共財政框架為導向的財政體制的建立,我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應從轉變地方政府職能、調整建設性投入結構、改革政府機構、壓縮行政管理支出、完善地方財政收入等幾方面入手。
一、我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些年來,在地方財政支出總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我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一些變化反映了市場經濟的要求和趨勢,從總體上看,我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變化趨勢與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還有著一定的差距。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地方經濟建設支出不足。我國是一個正在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仍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長期以來,我國基礎設施與基礎產業的建設「欠賬」太多,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部門,由此決定我國政府在組織經濟運行、強化經濟投資,引導社會投資方向方面具有比發達國家更重任務。地方經濟建設支出的不足,必然促使「瓶頸制約和結構失調。更為嚴重的是,在地方預算內投資下降的同時,地方預算外和社會自籌性投資比重卻日益膨脹,而且這部分投資大多投向於價高利大的加工工業,大搞重復建設,造成長線更長,短線更短.進一步加大了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二是地方行政管理費支出日益膨脹。在行政管理費支出和各類事業費大幅度增加的同時,真正用於事業發展的資金並沒有很大的增長,增長較快的卻是人員經費。三是地方財政轉移性支出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財政補貼仍是地方財政的沉重負擔,而用於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水平較低。隨著近年來價格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比價體系的不斷理順,地方財政負擔的補貼雖有所收縮,但仍居高不下。在經濟轉軌時期,通過財政補貼減緩各種矛盾,保護各經濟利益主體不會因為改革的推進而遭受社會福利的損失當然是必要的。但過多的財政補貼,既加重了財政負擔,又影響了競爭力的提高。尤其是企業虧損補貼,很難區別到底是政策性虧損補貼還是經營性虧損補貼,這有可能起到保護落後的作用,不利於企業的公平競爭。四是扭曲的地方財政支出。目前,我國地方政府的資金由二部分組成,即預算內收入和非預算收入。預算內收入嚴格納入預算,實行統一平衡和管理。非預算收入由預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組成,預算外收入主要包括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基金和附和;制度外收入主要指地方政府的各種集資、自籌資金、毫無依據的亂收費、亂攤派和亂罰款,其中很大一部分屬於違規收入,最為混亂。非預算收入屬於地方政府所有,不與上級政府分享。在我國的政府收入體系中,表面上看,預算內資金始終佔主導地位。實際上,預算外資金具有更強的增長趨勢。而且越是貧困的地方,機構越龐大,行政人員越是膨脹。事業單位的設置也是如此,機構重疊、人員膨脹的問題也非常突出,而且有些盈利性的事業單位仍掛靠財政,造成財政安排的事業經費浪費嚴重、使用效益低下。
二、調整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的思路
(一)轉變地方政府職能,科學界定地方政府支出范圍。
根據財政分權理論,應把地方政府的職能定位在提供地方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角色上,地方政府的職能定位主要體現為財政支出責任在不同級別政府之間的劃分。地方政府的支出范圍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保證國家機關正常運轉的支出需要。二是公益性項目的支出需求。對於完全公益性項目的支出要確保需要,不能留有缺口,如基礎教育、基礎科學研究、環境保護、衛生防疫、社會保障、文物保護等;對半公益性項目,應採取市場提供為主,財政適當補助的提供方式,如廣播電視、非基礎性教育等;對於完全非公益性項目,將其推向市場,完全與財政脫鉤,如出版社、雜志社、報社、社會中介機構等。三是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地方政府要退出競爭性生產領域的投資,重點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重大建設項目的投資。
(二)調整建設性投入結構,進一步加大基礎性公共投資,扭轉經濟建設支出不足的局面。
首先,根據我國國情,借鑒西方國家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動趨勢,建議逐步提高地方財政建設性支出比重。其次,調整建設性支出結構,地方政府應從一般盈利性項目的直接投資領域退出,進一步加大對基礎設施與基礎產業的投資力度,當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強農業、水利、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建設,緩解或消除它們對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再次,加強財政對企業技術進步投入的力度。近年來,在經濟建設支出結構中,財政對挖潛改造資金及科技三項費用的支出力度較小,2O多年來,此項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在5%左右,幾乎沒有什麼增長,說明國家財政對企業技術進步投入嚴重不足,而企業技術進步是影響經擠增長的內在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主體,但是,國家財政資金作為企業技術進步「啟動資金」的作用是尤為重要的。
(三)改革政府機構,壓縮行政管理支出。
主要措施有:(1)在明確政府職能的前提下,精簡機構,控制行政機關人員。(2)行政管理費繼續實行「下管一級政策,根據一個地方綜合因素.確定一個地方的行政管理支出規模。(3)控制集團消費性支出,對「車、會、話」等項支出採取嚴格的控制。(4)適應市場機制,建立政府采購制度。通過公開招標的方法.將分散的政府采購變為集體統一采購,以增加政府采購的透明度,從而降低成本,杜絕腐敗,節省政府開支。(5)建立單一賬戶集中支付的國庫制度。即對財政撥款單位的銀行賬戶進行全面清理和取消,在單位財務自主權和資金所有權不變情況下.所有的資金都進入財政專戶,由專門成立的核算中心規范使用並對賬目進行電算化管理,各單位和部門
(四)壓縮財政補貼支出,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
財政補貼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嚴格限定財政補貼的范圍和規模,大幅度削減對城市居民的有關福利性補貼和國有企業虧損補貼。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建立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面合理負擔的、商業保險作補充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社會保障預算,將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支出納入預算統一管理。
(五)完善地方財政收入,為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提供財力基礎。
由於財政收支對應關系的客觀存在,規范地方財政收入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重要內容。(1)進一步完善地方稅制改革。一是合理劃分稅權,賦予地方政府適度的稅收立法權,二是優化稅制結構,完善地方稅體系,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可考慮把城鄉維護建設稅、營業稅、土地稅、財產稅等作為地方的主體稅種。(2)規范地方政府收費行為。對現行的收費進行清理整頓,合理的收費只是那些為地方公共服務或准公共產品的提供融資的收費項目,對於合理的收費項目按其性質進行全面梳理,納入「規費」和「使用費」系列,並進行相應的規范化管理,對於不舍理的收費、集資、攤派堅決予以取締。積極實行「費改稅」,對清理後的收費進行細分,凡是可以進行稅化管理的,則納入地方稅收管理系統。(3)允許地方政府在適度的范圍內發行公債。地方債在我國公債體系中目前仍然是個空白。今後需要重點考慮將這一制度建立起來。地方債專門用於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地方公益事業,其發行數量、發行條件和用途是透明的,既要受到地方立法機關的監督,又要受到中國人民銀行或財政部的監督,因此資金籌措和使用效率比較有保證。參考文獻:
[1]王加林 地方財政跨世紀改革與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杜.1998
[2]RonaldC.Fish ̄州和地方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舨杜,2000
[3]周業安 縣鄉緞財政支出管理體f5j改革的理論與對策[管理世界,2O0O,(5)[4][英]∽.布朗.PM傑克避著公共部f1經禱學[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杜,2
[5]林志軍 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我國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幾點思考
[6]陶勇 對調整我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的思考[J].財經論叢,2001
❻ 經濟建設支出屬於公共性投資支出嗎
國財政補貼主要包括價格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兩大類。價格補貼主要是糧、棉、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的范圍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目前國補貼的比重仍然較高,隨著市場機制逐步發揮作用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場價格體系的日益完善,對現行財政補貼制度應進行清理和整頓,減少補貼項目,壓縮補貼規模,規范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效益。
此外,要注重財政支出結構的制度建設。政策調整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一方面,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規范、科學、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還需要進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創新,如切實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預算等。 mama2830 2009-11-20 16:15:51 財政支出主要內容有:
(1)按經濟性質將財政支出分為生產性支出和非生產性支出。生產性支出指與社會物質生產直接相關的支出,如支持農村生產支出、農業部門基金支出、企業挖潛改造支出等,非生產性支出指與社會物質生產無直接關系的支出,如國防支出、武裝警察部隊支出、文教衛生事業支出、扶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等。
按財政支出的經濟性質,即按照財政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價的補償進行分類,可以把財政支出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
購買性支出又稱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包括購買進行日常政務活動所需要的或者進行政府投資所需要的各種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即由社會消費性支出和財政投資支出組成。它是政府的市場性再分配活動,對社會生產和就業的直接影響較大,執行資源配置的能力較強。在市場上遵循定價交換的原則,因此購買性支出體現的財政活動對政府能形成較強的效益約束,對與購買性支出發生關系的微觀經濟主體的預算約束是硬的。
轉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將一部分財政資金無償用地、單方面轉移給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組成。它是政府的非市場性再分配活動,對收入分配的直接影響較大,執行收入分配的職能較強。
(2)按最終用途分類
從靜態的價值構成上財政支出分為補償性支出,積累性支出與消費性支出。補償性支出主要是對在生產過程中固定資產的耗費部分進行彌補的支出,如:挖潛改造資金。積累性支出指最終用於社會擴大再生產和增加社會儲備的支出,如基本建設支出、工業交通部門基金支出、企業控潛發行支出等,這部分支出是社會擴大再生產的保證;消費支出指用於社會福利救濟費等,這部分支出對提高整個社會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起著重大的作用。
從動態的再生產角度考察,則可分為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
(3)按財政支出與國家職能關系可將財政支出分為:
①經濟建設費支出,包括基本建設支出、流動資金支出、地質勘探支出、國家物資儲備支出、工業交通部門基金支出、商貿部門基金支出等;
②社會文教費支出,包括科學事業費和衛生事業費支出等;
③行政管理費支出,包括公檢法支出、武警部隊支出等;④其它支出,包括國防支出、債務支出、政策性補貼支出等。
(4)按國家預算收支科目將財政支出分為一般預算支出、基金預算支出、專用基金支出、資金調撥支出和財政周轉金支出。財政總預算會計對財政支出的核算按國家預算支出科目分類。
(5)按財政支出產生效益的時間分類可以分為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
經常性支出是維持公共部門正常運轉或保障人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社會保障支出。特點是它的消耗會使社會直接受益或當期受益,直接構成了當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則中當期公共物品受益與當期公共物品成本相對應的原則,經常性支出的彌補方式是稅收。
資本性支出是用於購買或生產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它們的耗費的結果將形成供一年以上的長期使用的固定資產。它的補償方式有兩種:一是稅收,二是國債。
❼ 我國財政對公共衛生投資的情況是怎樣的
我國財政對公共衛生投資不足,並且存在結構不合理
總體上看,政府衛生總投入不足。醫療衛生服務得不到有效的提供,存在效率扭曲和社會福利凈損失。1978 - 2004 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從35. 44 億元增長到1293. 58 億元,增長接近36. 5 倍。但是,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卻從1978 年的32. 16 %下降為2004 年的17. 04 % ,社會衛生支出所佔比重從47. 41 %下降到17. 04 % ,個人現金衛生支出由20. 34 %上升到53. 64 %。同時,雖然衛生總費用佔GDP 的比重由1978 年的3. 04 %上升到2004 年的5. 55 % ,政府預算衛生支出佔GDP 的比重卻從0. 97 %下降到0. 81 %。我國衛生總費用籌資結構的這種變化情況直接反映了我國醫療衛生領域市場化程度的加深,我國居民開始成為衛生支出的主要負擔人。具體表現為政府的衛生費用支出比例不斷減少,而居民個人醫療負擔不斷加重。
政府衛生投入結構不合理。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 中央財政支出在衛生事業費中所佔比重逐年下降, 地方財政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其次, 注重醫療機構, 對公共衛生與預防保健機構的投入較弱, 但公共與預防保健機構卻發揮著重要作用。重醫輕防現象越來越明顯。
❽ 解釋在什麼情況下,政府公共支出的擴大會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
一、政府通過在公復開市場上制出售政府債券來為其支出籌資。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貨幣供給量沒有增加,政府債券出售使債券價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減少了私人投資,引起了擠出效應,而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於投資的利率彈性,投資的利率彈性大則擠出效應大。
二、政府通過增加稅收來為其支出籌資。在這種情況下,增稅減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費與投資減少,引起了擠出效應。而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大,則稅收引起的私人消費減少多。
三、在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價格水平的上升,這種價格水平的上升也會減少私人消費與投資,一起擠出效應。
四、政府支出增加對私人預期產生不利的影響,即私人對未來投資的收益率報悲觀態度,從而減少投資。
五、在開放經濟中當實行固定匯率制時,政府支出增加一起價格上升削弱了不過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而出口減少,私人投資減少。
短期中,當經濟沒有實現充分就業時,擠出效應小於1大於0,但在長期中實現了充分就業時,擠出效應則為1.由此得出,在沒有實現充分就業時,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長期,這些政策只會引起通貨膨脹。
❾ 公共投資的資金如何監管,如何提高支出效率和效益,求高手講解
一是繼續加強公共工程項目監管。對鐵路、公路、機場、城建項目和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等重點領域,要實施全過程監管,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要進一步健全政府投資的社會監督機制,及時向社會公開有關信息,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使每項公共工程都成為陽光工程、廉潔工程和安全工程。
二是加強民生和社會事業領域公共資金監管。今年財政性社會保障支出大幅度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規模擴大,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五項重點工作全面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長期規劃發布實施。這些方面財政投入數額都很大,必須加強監管,確保把好事辦好,讓人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要加強對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和分配的監督檢查,督促落實資金和土地供應,保證建設項目順利實施。要強化對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扶貧和救災資金以及政府其他專項資金的財政和審計監督,規范資金管理和運行,確保資金安全,決不能出現任何差錯。要繼續加強對「三農」資金監管,確保中央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堅決糾正向農民亂收費、亂罰款和亂攤派行為。要規范教育資金使用,規范學校收費行為,嚴格落實陽光招生制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要全面實行葯品網上集中招標采購,進一步規范醫療服務收費,堅決查處各種亂加價、亂收費和開單提成等行為。
三是推進公共資源配置領域的制度建設。國有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是公共資源配置最重要的兩個領域,也是腐敗易發高發領域。要完善土地使用權市場公開交易制度,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都必須依法採取公開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出讓。對於各類公益性用地,要完善相關制度和監管辦法,嚴禁隨意變更土地用途。加快推進探礦權、采礦權等礦業權出讓市場化進程。
四是深入開展工程建設領域專項治理。去年7月,中央決定用兩年左右時間,集中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今年要以政府投資和使用國有資金的項目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督管理,著力解決違規審批、未批先建以及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等問題,解決招投標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工程建設中的違規征地拆遷、截留剋扣補償金等問題。
❿ ( )主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支出。a、消費性支出 b、投資性支出 c、公共投資支出 d、轉移性支出
c、公共投資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