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論依法治稅

論依法治稅

發布時間: 2020-11-21 05:43:35

Ⅰ 論述收入不平等測量的含義以及難點

從構建和諧社會來說,調整我國現行的收入分配政策,將收入分配差距調節到合理區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收入分配是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各國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標準是根據國際慣例所計算的基尼系數。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測算,我國在1978年以前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16,屬於絕對公平;20世紀80年代末基尼系數達到0.28;1995年達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數平均為0.45,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數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過0.4。這標志近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已進入了分配不公平區間。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城鄉居民之間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在增加,但遠低於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擴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這種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例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當於城市居民的40%。這種城鄉差距大大高於國際標准。國際上的城市與農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於1.5,極少超過2。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最貧困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見,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業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相對貧困現象。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歷史上城鄉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來還由於以下原因加劇了此情況的發生:1.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剛剛脫困,效益不高,下崗和失業的職工還比較多。2.由於市場化發展不平衡,某些行業仍存在壟斷強勢,因而一些人收入過高。3.國家稅收杠桿調控不力,對高收入者徵收個人調節稅力度不夠;而國家轉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鎮居民住房等各項補貼的同時,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現明顯滯後。4.行政干預不當使勞動力和資本長期分別扭曲地集中於農村和城市。由於勞動力和資本缺乏統一的市場配置,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存在的情況下,城鄉經濟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在全國年均GDP增長7.2%以上的同時,還應看到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增長不平衡。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效率不高,職工收入增速減緩,又由於收入差距的擴大,使近年來社會總需求相對不足。其一,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直接影響家庭實際購買力的提高;其二,居民收入的穩定性下降,使其消費心理出現嚴重的不良預期,因而普遍壓縮現期消費;其三,在不少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中已出現一個收入斷層,例如下崗和失業職工及相當一部分農村居民便是如此。因而產生了購買力脫節,進而形成消費斷檔;其四,在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不斷下降的情況下,業已形成了對消費需求的一股強大的收縮力量,這種情況的出現還直接影響到消費信貸的推行。上述情況的出現,必然制約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的實現。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收入分配理論是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鎖鑰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礎和出發點。它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一個商品的價值是由耗費於或結晶於這個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的。2.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只有勞動才賦予已發現的自然物以一種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3.商品本身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對立統一體。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在商品生產中,當具體勞動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同時,抽象勞動形成了新價值。馬克思認為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4.復雜勞動是倍加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於多量的簡單勞動。5.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反之亦然。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生產力成反比。從以上可知,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是:只有勞動者的活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惟一源泉。活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只有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抽象勞動才創造價值,從而創造剩餘價值。在價值的創造中,任何先進的機器設備(包括機器人),都只是活勞動的吸收器,是轉移價值而不是創造價值。要將科學技術本身和科技工作者加以區分,前者作為生產要素,以產權的形式存在,具有存量價值,而要將存量價值變為增量價值,就要經過科技工作者在生產中的勞動,經過轉化才能創造價值。雖然生產要素物化了人類勞動,具有創造價值的潛力,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勞動的效率,但是也只有經過活勞動的推動才能夠現實地創造價值。當然在現代條件下,活勞動的推動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並且具有許多新的特點。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論是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和勞動價值論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在表現形式上又有區別。收入分配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因此,就對象說能分配的只是生產勞動的成果;就形式說參與生產的生產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2.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消費品分配和勞動者集體財產的公有制條件下消費品分配方式迥然不同。3.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社會在做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後,按照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這里仍然通行著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4.在馬克思的設想中,未來社會商品貨幣關系已經消亡,勞動力不再是商品,工資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但是他在論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工資制度時,指出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這對於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工資政策的制定,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收入分配理論兩者的關系是: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多側面的表現形式;又因為分配問題和所有制關系密切,是生產關系的背面,因而不能簡單地將分配理論和勞動價值論劃等號。但是在分配的對象——剩餘價值的生產上,是勞動創造價值,因而是勞動生產出剩餘價值,它成為分配的條件和基礎;而收入分配的依據是所有制關系,例如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實行按勞分配,勞動者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成為消費品分配的尺度。在現階段,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也成為多種分配方式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價值論和按勞分配原則雖然不是完全的因果關系,但作為分配關系它們仍然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按勞分配中的「勞」,從本質上說是勞動價值論揭示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抽象勞動,它是創造價值因而也是創造剩餘價值的惟一源泉。根據勞動價值論的原理,復雜勞動形成的價值等於倍加的簡單勞動形成的價值。因此,社會收入分配應合理地向勞動者特別是從事復雜勞動的腦力勞動者傾斜。價值的源泉是人類的活勞動,但是價值的分配因而也是剩餘價值的分配又必須考慮參與生產的物的要素的作用與貢獻。原因是這些物作為生產要素投入到生產過程,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加了使用價值量。生產要素參與價值的分配是其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但這並不等於說它就創造價值,是價值的源泉。馬克思從來沒有否認過生產要素參與價值的分配,相反,在《工資、利潤和價格》一文中認為:「土地和資本使擁有土地和資本的人能從經營資本家壓榨工人所得來的剩餘價值中各得一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參與分配要用價值作為尺度,但這同價值的創造具有不同的性質。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為了鼓勵投資,充分地利用資源,就要使投資者憑借所有權得到報酬,這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要求。如果不給投資者以相應的回報,這些資源就會因無人投資而浪費或者閑置報廢,整個社會經濟就會出現萎縮的情況。因此,在分配領域應該重視和研究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問題。三現階段的基礎性收入分配製度——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按勞分配是以勞動為依據的分配原則,它強調對於勞動者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的確認和這種主體地位在經濟上的具體實現。馬克思設想的按勞分配的條件是:1.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佔有,即整個社會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2.勞動者的勞動表現為直接的社會勞動,即勞動具有直接的社會性,可以在社會的范圍內衡量和比較勞動者勞動量的大小。3.商品貨幣關系消亡,社會成員之間形成直接的勞動交換關系。但是從後來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看,情況要比馬克思當初設想的復雜得多。一是生產資料佔有上存在差別,並沒有全部歸社會佔有。二是勞動者的個別勞動不能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仍然需要一個轉化過程。三是商品貨幣關系依然存在,必須通過市場交換行為才能實現按勞分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要求我們對於按勞分配的內涵給予合理的解釋,主要是:1.進一步明確按勞分配存在的前提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具備了勞動者為佔有主體的公有制和勞動力所有者的條件,就可以在該條件所確定的范圍內實行按勞分配。2.按勞分配體現了勞動者共同支配生產要素進行聯合勞動的關系,以及在平等佔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等量勞動相交換的關系。3.按勞分配中存在或形成的差別是合理的;而且按勞分配的實現需要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對於勞動貢獻的社會評價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4.按勞分配不是勞動者惟一的收入來源。勞動者可以多種身份進入社會生產過程和其他經濟活動領域,在按勞分配收入之外獲得其他形式的收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原因是生產要素市場的開放,必然形成要素的市場供求關系和要素的市場價格。對於要素的使用者來說,要素的價格構成了他生產經營的主要成本;對於要素的所有者來說,要素的價格是其收入的表現,他便通過要素的讓渡而獲得要素收入。這里反映著三重關系;一是生產要素所有權的分配;二是生產要素市場對要素所構成的資源配置;三是與要素供求關系和使用效果相聯系的要素收入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要求把市場機制引進收入分配領域,形成市場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市場競爭和市場約束,構成了生產要素使用上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生產要素收入分配的實現機制。生產要素在整個經濟運行的范圍內流動,尋求最為有利的配置機會和場所,各種要素之間還可以相互替代或互補,增強要素使用的合理性,因而有助於提高要素所有者的投資回報率。社會主義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所應遵循的標准,主要是效率標准。具體地說,一方面要強調要素的回報率,圍繞追求更高的要素回報率塑造產權清晰的利益主體,將責、權、利落實到位,並實施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要強調要素的貢獻率,形成貢獻與收益的對稱,稀缺程度高、貢獻大,就必須給予與之對稱的高報酬,從而有效地激勵要素率的不斷提高。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勞動者對於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按生產要素分配則是把市場機制引進收入分配領域,形成市場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因此,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其實質是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問題,因此,它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分配製度形成與發展的必然方向和結果。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要素,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和歷史的必然性。其一,勞動者的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要求在勞動力市場進行資源配置,以便爭取較好的權益和得到較高的報酬,這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表現之一。具體到每一個勞動者,是按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按勞分配),還是按勞動力的市場價值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則屬於勞動者的勞動力這種要素不同的分配方式,受到勞動者所在企業的性質和特點,以及勞動者本身所具有的素質和特長的制約規定。其二,公有制的資產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追求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優化配置,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有效結合提供了客觀條件。因為資產也是一種生產要素,公有制資產在企業改制中進入產權市場流通成為交易對象,它就和勞動者之間形成雙向選擇的關系。這樣,按勞分配的實現就不僅是勞動者與公有制的結合問題,而且包含著實現要素優化結合在內的高回報率。其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多種所有制形式的並存,為勞動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的發展機會,也使勞動者的收入來源變得多渠道和多樣化。因此,從收入分配的方式和來源看,勞動者不再把按勞分配作為惟一的形式,而是與其他多種分配方式結合起來,形成多元的收入來源,這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所要求的。四社會整體的分配體系構築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到底應該是效率優先呢,還是應該首先考慮公平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因為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人們也不禁產生憂慮:發展市場經濟,在強調效率的同時,是否犧牲公平;拉開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否會造成兩極分化而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等等,對此需要進行認真分析和探討。從分配結果來看公平觀與公平規范,公平就是按勞動者貢獻大小分配,多勞多得,這樣不僅比較公平,也有助於刺激效率。但是必須考慮社會成員之間競爭起點的公平,要賦予他們同等的發展權利和機會,否則分配結果就失之公平。公平的社會評價應該是使社會成員按貢獻大小平等分享生產成果,同時又享有基本福利和有效的社會保障,保證大多數勞動者滿意,這樣才能塑造出居於人口多數的中間階層力量,逐漸形成穩定協調的社會基礎。從一個大的范疇看,公平也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和階級的概念。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階級,對公平有著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認識。要根據具體歷史階段的條件和發展要求,具體分析和建立相應的公平規范。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觀與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要求、社會成員的素質及認識能力、社會所繼承的民族價值倫理觀念等等,都有著復雜而緊密的聯系。因此。要從現階段的實際出發,確定公平標准和規范這方面的認識。公平的概念側重於社會人文價值判斷,而效率的概念則更為強調物質成果的有效獲得。追求效率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沒有效率只能產生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式的公平。在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的問題上,存在著以下幾種傾向:1.充分肯定效率就是最大的公平,特別強調對生產經營者的激勵機制,對貢獻大的人給以充分的回報。2.由於收入分配不公平而導致兩極分化,會對效率造成嚴重打擊,那種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視公平,反而會損害效率。因而必要的公平是對效率的一種制衡和保護機制。3.公平是目的,效率是服務於公平實現的手段,因而主張公平為主,效率為輔。甚至認為效率只是有效合理地實現公平原則的物質手段而已。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形成合理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則、制度和實現機制。社會主義社會整體分配體系構築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與效率的關繫上,體現以下幾點:1.以生產力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必須要求效率優先。因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加速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優先位置,也就是把生產力的發展放在優先的位置。這樣才能為有效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質保證。2.解決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需要有多層次的社會過程,要將其放在相應的領域中作為側重點分別加以解決。例如,在生產領域,因為它與生產力發展直接相關,就需要側重效率優先。而在國民收入和再分配領域,則要側重考慮解決兼顧公平的問題。還應看到,從普遍貧窮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有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不能超越必要的歷史階段。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體現了構築社會整體分配體系,全面合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大思路。為了有效地促進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實現,還需要建立四個層次的收入分配機制:其一,在企業層次上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積極推進企業內部分配製度的改革,完善勞動者的主體地位,確立以資產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分配製度,並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其二,在市場層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機制,關鍵是開放生產要素市場,為要素的流動、重組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必要的體制保證。其三,在政府層次上建立和完善國民收入再調節體系。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目標出發,維護社會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其四,在社會層次上建設社會支持和社會救助體系。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揚扶危濟困、敬老愛幼的民族優良傳統。發展社會支持、社會救助的中介服務組織和機構,使之在解決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上發揮積極的作用。五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調整現行收入分配政策第一,正視和解決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如前所述,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拉開,是經濟體制改革向前推進的結果,是經濟發展同時也是市場化的結果。改革開放之初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大家在實現兩步走和小康社會目標的過程中,拉開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完全屬於正常現象。問題是近年來這種差距拉得過大,今後一段時間還有繼續拉大的趨勢,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有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的危險。第二,認真對待我國基尼系數超過國際警戒線的嚴峻形勢。從全國范圍來講,東西部地區以及不同階層的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事實,但是還不能說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然而就某一個地區或某個城鎮來講,局部地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卻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視。我們不能再忽視在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差距過大」的問題,如果不認真對待,採取切實的政策措施,那麼就會由量變引起質變,因為所謂的「差距過大」距離「嚴重的兩極分化」也只有一步之遙。因此,我們在承認拉開收入分配差距具有合理性一面的同時,也不能對這些「差距過大」的問題,採取漠然置之甚至任其發展下去的態度,而是要制定出切實的政策措施,防止它發展為嚴重的兩極分化。第三,用正確的理論作指導,制定收入分配政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收入分配理論既是制定政策措施的依據,又是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鎖鑰。例如,從勞動價值論出發,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只有勞動才賦予已發現的自然產物以一種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這就為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找到了根據。還有,馬克思提出的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則直接成為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依據。又如馬克思對薩伊「三位一體」生產要素創造價值的「效用論」的批判和承認憑借土地、資本所有權可以從剩餘價值中分配利潤的思想在今天就顯得更有意義。其一,指出生產要素(土地、資本)並不創造價值,只有活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惟一源泉,這就劃清了勞動價值論和生產要素「效用論」的界限;其二,生產要素(土地、資本)雖然不創造價值,但是其所有者卻可以憑借對它們的所有權關系,從剩餘價值中分配到相應的利潤。這一點則成為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基礎。第四,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和「差距過大」的問題,從根本上說必須用發展生產的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掛起鉤來。而且要由先富帶動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這里存在著兩條思路:一個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使其盡快走向富裕;另一個是不能正確對待業已拉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僅僅採用行政手段強行將高收入者的收入壓低,使其和低收入者的水平拉平,這即是所謂「打富濟貧」的法。顯然,前者的做法是積極而穩妥的,符合人們的根本利益,也維護了社會穩定;而後者則無可取之處,如果硬要實行這種法,只能給社會生產力造成巨大的破壞。第五,優化個人所得稅的設置和徵收,加強稅收方面的立法。對高收入者要增稅,應該徵收高消費稅以及不同層次的消費稅。近年來個人所得稅徵收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但絕大部分徵收的還是工薪階層的貨幣收入,而對一些暴富者徵收個人所得稅顯然不夠。因此,應該強化稅收力度,加強稅法的宣傳,增強國民稅賦觀念。要加快稅收法規的完善,規范稅制,嚴格依法治稅。這里還要特別強調依法實現個人收入的公開化,建立和健全個人收入的申報制度,將各種收入盡可能納入稅務機構的監督系統,以便完善個人所得部分的徵收工作。第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加大社會保障基金的籌措和管理力度,確保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有穩定的財力支撐。社會保障基金的一項重要用途,是保障社會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水準,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因此為保證勞動者生活安定和社會穩定,要盡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加快相關的立法步伐,把社會保障制度納入法制軌道。另外,要加強對社會貧困人口的扶持和幫助工作,努力營造扶貧幫困的社會風尚。第七,適當提高財政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加強政府在轉移支付中的作用,特別是要加大向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的力度,促進西部地區的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進程。在轉移支付中,還要向農村傾斜,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支持農村城鎮在非農化的發展;徹底解決農村亂攤派、亂收費的問題,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要在廣開就業門路和引導農業勞動力轉移上想法;要加大投入,創造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第八,杜絕行業壟斷、權力參與分配的不公正現象。目前我國壟斷企業為數不少,如石油、電力、電信等仍然是壟斷經營。要依靠政府力量和行政立法將壟斷行業的公司分解為三個以上的獨立法人企業,讓它們在市場上公平競爭,打破這些行業的非勞動的過高收入。權力參與分配,黨和國家歷來都堅決禁止。要強化幹部監督機制,做到教育和懲相結合,對這方面的大案要案必須認真查處。要通過立法,形成規范的制度,杜絕權力參與分配的腐敗行為。第九,保護合法投入,打擊並取締非法收入。在改革開放中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這是完全正當的,黨和國家一直都在鼓勵,並且法律也保護他們的財產。但是一些人卻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獲得的高收入與其勞動和資本的貢獻極不相等,就需運用法律手段認真查處。他們這種暴富的手段無非是壟斷經營、坑蒙拐騙、偷稅漏稅、巧取豪奪、貪污受賄、權錢交易、化公為私,等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法制經濟,是決不允許這些不法之徒用非法的手段牟取暴利的。必須堅決打擊這些不法之徒,取締他們的非法收入,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個公開、公正和公平的競爭秩序。

Ⅱ 車輛購置稅什麼時候交是提車時交給4S店,還是什麼時候呢

車輛購置稅繳納的時間是從購車之日起的60天內,繳納方法是攜帶車主身份證明、車輛價格證明、車輛合格證明到當地的主管國稅機關申報納稅。

車輛購置稅實行從價定率的辦法計算應納稅額,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計稅價格×稅率。如果消費者買的是國產私車,計稅價格為支付給經銷商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不包括增值稅稅款(稅率17%)。因為機動車銷售專用發票的購車價中均含增值稅稅款,所以在計征車輛購置稅稅額時,必須先將17%的增值稅剔除,即車輛購置稅計稅價格=發票價÷1.17,然後再按10%的稅率計征車輛購置稅。

比如,消費者購買一輛10萬元的國產車,去掉增值稅部分後按10%納稅。計算公式是100000÷1.17×0.1=8547元。

如果消費者買的是進口私車,計稅價格的計算公式為: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消費稅。

(2)論依法治稅擴展閱讀:

納稅人應提供資料:

  1. 未辦理車輛登記注冊的,提供生產企業或經銷商開具的退車證明和退車發票、完稅證明正本和副本。

  2. 已辦理車輛登記注冊的,提供生產企業或經銷商開具的退車證明和退車的發票、完稅證明正本、公安機關車輛管理機構出具的注銷車輛號牌證明。

  3. 符合免稅條件但已征稅的設有固定裝置的非運輸車輛,提供完稅證明正本。

Ⅲ 請問稽查局和稅務局的行政隸屬關系是什麼

稽查局是國家稅務總局主管稅務稽查工作的職能部門,隸屬於國家稅務總局。主要職責是:起草稅務稽查法律法規草案、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辦理重大稅收案件的立案和調查的有關事項並提出處理意見;指導、協調稅務系統的稽查工作。
而稅務局屬於政府的組成部門,分為國稅和地稅。國家稅務局實行中央、省、市縣的垂直領導體制。省級地方稅務局受省級人民政府和國家稅務總局雙重領導,省級以下地方稅務局系統由省級地方稅務機關垂直領導。

Ⅳ 論企業稅收籌劃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其經濟行為與經濟利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成為企業的最終目標。同時、市場經濟更是一種法治經濟。依法納稅是企業(納稅人)的應盡義務。稅收的無償性決定了稅款的支付是企業資金的凈流出。為了減輕稅負,企業自然就會想方設法少繳稅、免繳稅或延緩繳稅。正是在這種直接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稅收籌劃應運而生。

在市場機制相對較完善的西方國家,稅收籌劃是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不僅投資者和納稅人在決定投資、經營前,對各種方案進行比較選擇,以尋求獲取稅後利潤最大化的最佳納稅方案,而且正當合理的稅收籌劃也得到政府的認可甚至鼓勵。在我國,稅收籌劃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受到廣大納稅人和投資者的重視。稅收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企業生產經營每個環節的實現都伴隨著稅收的影子。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經營決策時,如果無視稅收的存在,則可能要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企業的納稅行為涉及企業和國家兩個主體,如伺使企業的納稅行為在遵守稅法的前提下,使企業和政府雙方都受益,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促進國家法治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稅收籌劃的涵義和特點

一般而言,企業要想減少稅收負擔有三種方式:逃稅,避稅和節稅。

(1)逃稅。逃稅是納稅人故意違反稅收法律法規,採用欺騙、隱瞞等方式,逃避納稅行為。這是一種公然違法行為,-經發現,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2)避稅。避稅是納稅人利用稅法的薄弱或含混的地方,使所納稅款少於應納的稅款,實際上它是不違反稅法的。這是納稅人使用一種在表面上遵守稅收法律法規,但實質上與立法意圖相悖的合法形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有人又把避稅稱之為「合法的逃稅」。

(3)節稅。節稅一般是指在多種營利的經濟活動方式中選擇稅負最輕或稅收優惠最多的而為之,以達到減少納稅的目的。在稅法和稅法實施細則中,有些規定的適用,可以由納稅人選擇,何者可以得到減低稅率納稅,何者可以得到定期減免稅優惠,投資者可以選擇其有利者而為之。比如企業經營組織形式的選擇,我國對公司和合夥企業實行不同的納稅規定,企業出於稅務動機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情況下,納稅人進入一個立法者所不希望去控制或不認為是與財政有關的行為領域。立法的意圖是確定區分節稅與避稅的標准。因為在避稅的情況下,納稅人進入的行為領域是立法者希望予以控制但不能成功地辦到的領域,這是法律措詞上的缺陷及類似問題產生的後果。

以上分析表明,企業如果採用逃稅、偷漏稅等非法手段來減少應納稅款,企業不但要承擔稅法制裁的風險,而且還將影響企業的聲譽,從而使企業遭受更大損失。即使採用非違法的避稅手段來減少應納稅款,也會招致政府的反避稅措施。隨著我國稅法的逐漸嚴密完善,企業避稅的行為空間會越來越小。而節稅則是稅法允許甚至鼓勵的。在形式上,它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為依據;在實行中,又是順應立法意圖的。可以說節稅的動機是合理的,手段是合法的。因此節稅才是企業稅收籌劃謀取合法稅收利益的最重要的體現。

當然,我們所說的稅收籌劃也不是僅指表面意義上的節稅行為,稅收籌劃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服從於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因此,企業稅收籌劃的最終目的應是企業利益最大化。

稅收籌劃是指在遵守稅法和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稅收法規所賦予的稅收優惠或選擇機會,通過對企業投資、經營和理財等活動的事先安排和籌劃,達到稅負最輕或最佳,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它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合法性。稅收籌劃不僅遵守稅收法規,而且還體現了稅收的政策導向。在形式上,它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為依據;在實行中,又是順應立法意圖的。因此,受到國家的允許和鼓勵。可以說節稅的動機是合理的,手段是合法的。

(2)擇優性。由於稅制要素中稅賦彈性的存在和財務制度中會計核算方法可選擇性。企業如何根據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情況,優化投資結構;如何根據納稅義務規定,選擇機構設置;如何根據納稅高低,選擇不同的經營方式,都將關繫到企業應交稅款和稅後利潤的多少。稅收籌劃就是在兩種或更多的方案中,選擇稅負最輕或最佳的一種方案,以實現企業的最終經營目的。對納稅方案的擇優標准不是稅負的最小化而是企業價值或股東財富的最大化。

(3)整體性。稅收籌劃的整體性,一方面指稅收籌劃不能只注重於某一個納稅環節中個別稅種的稅負高低,而要著眼於整體稅負的輕重;另一方面指總體稅負的輕重並不是選擇納稅方案的最重要依據,應衡量「節稅」、與「增稅」的綜合效果,在企業面臨多種納稅選擇時,應當選擇總體收益最多但納稅並非最少的一種方案。畢竟,相對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而言,減少稅負只是一個途徑而己。

二、企業稅收籌劃的可行性分析

企業出於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對投資、經營和理財等方面進行稅收籌劃是完全必要的,但稅收籌劃的實施必須有一定的經濟環境和相應的配套措施作為前提。現階段,企業實施稅收籌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這主要表現在:

(1)稅收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杠桿。國家征什麼稅、征多少稅、如何征稅,無不體現政府的政策意圖。稅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往往是針對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和不同產品,實行區別對待的,對需要在稅收上鼓勵的,往往少征稅或不征稅,對需要限制的,往往多征稅。因而企業如何納稅,往往存在多個可選擇的方案。

企業可以通過對自身行為的調整,避開稅收所要限制的方面,達到國家規定的、可以鼓勵的政策條件。這樣既有利於企業的微觀發展,又達到了降低稅負的目的。

(2)國家的稅收法律、法規,雖經不斷完各,但仍可能存在覆蓋面上的空白點,銜接上的間隙處和掌握尺度上的模糊界限等。也為企業稅收籌劃提供了可能。

(3)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中,有些規定是有彈性的,有些財務處理可以自由選擇確定,如存貨計價方法可以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後進先出法等。固定資產折舊可以有直線法與加速折舊法。企業環境和自身的個性情況,充分地運用這種合法的可選擇的自由,選擇那些有利於自身的財務處理方法和會計核算方法。

(4)從短期上看,稅收籌劃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導致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的減少。但這種減少其實是國家本身的意圖之一。因為國家正是通過犧牲稅收收入來換取經濟政策的的貫徹落實和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從長期看,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意味著涵養了國家的稅源,有利於國家長期財政收入的增長。因此,國家對正當的稅收籌劃行為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這也是稅收籌劃行為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稅收籌劃是企業應有的權利,通過對企業稅收籌劃的肯定和支持,促進企業依法納稅、也是依法治稅的必然選擇。

三、企業進行稅收籌劃應注意的問題

稅收籌劃是企業維護自己權益的一種復雜決策過程,是依據國家法律選擇最優納稅方案的過程。它不僅涉及企業內部的投資、經營、理財等各項活動,還與政府、稅務機關以及相關組織有很大的關系。因此,一個可行的稅收籌劃要考慮方方面面,具體的要注意以下事項:

(1)稅收籌劃必須遵守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保證所設計的經濟活動、納稅方案為稅收主管部門所認可,否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並承擔法律責任,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損失。稅收籌劃的合法性,還要求企業依法取得並保存會計憑證或記錄,使其完整、正確,並正確進行納稅申報,及時足額地繳納稅款。這樣就不會出現任何關於稅收方面的處罰,這也是稅收籌劃的一種形式。

(2)稅收籌劃應進行成本一效益分析。企業進行稅收籌劃,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合法節稅、增收,使整體收益最大化,因此要考慮投人與產出的效益。如果稅收籌劃所產生的收益不能大於稅收籌劃成本,稅收籌劃就沒有必要進行了。

(3)稅收籌劃應從總體上系統地進行考慮。企業稅收籌劃的目的是取得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即不能僅僅關注個別稅種稅負的高低,某一稅中種少繳了,另一稅種可能要多繳,因而必須著眼於企業整體稅負的輕重s同時,不僅要使企業整體稅負最低,還要避免在稅負降低的同時帶來的由於銷售與利潤的下降超過節稅收益。另外,在進行稅收籌劃時,不能僅把眼光盯在某一時期納稅最少的方案上,而應考慮企業的總體發展目標去選擇有助於企業發展,能增加企業整體收益的方案,甚至有時,節稅的目的還得為企業的整體、長遠利益讓路。畢竟相對於增加企業綜合經濟效益而言,節稅只是一個途徑、一種方法。

(4)稅收籌劃應在納稅義務發生之前進行。稅收籌劃必須在應稅行為或應稅事實發生之前對企業的投資、經營和理財等活動進行籌劃和安排。如果納稅事實已經形成,納稅項目、計稅依據和稅率已成為定局以後,則不存在稅收籌劃的問題了。否則不可避免地要淪為避稅甚至逃稅。稅收籌劃應在應稅經濟行為之前進行,並指導經濟活動的運行。

(5)稅收籌劃應注意風險的防範。稅收籌劃之所以有風險,與經濟環境,國家政策及企業自身活動的不斷變化有關。尤其是那些立足長期的稅收籌劃,更是蘊涵著較大的風險性。例如,較長一段時間內,國家可能調整稅法,開征一些新稅種,減少部分稅收優惠等。另外,無論什麼稅種,在納稅范圍和應納稅額的界定上,法律都賦予稅務機關一定的職業判斷。因此,在企業稅收籌劃中,有關人員除了全面學習稅收法規之外,密切保持與稅務部門的聯系與溝通,至關重要。在某些模糊或新生事物的處理上及時得到稅務部門的認可,同時還能盡早獲取國家對相關稅收政策調整或新政策出台的信息,及時調整稅收籌劃方案,盡量降低風險,趨利避害,爭取最大的收益。

四、結束語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稅收作為企業的客觀理財環境之一,如何依法納稅並能動地利用稅收杠桿,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成為企業理財的行為規范和基本出發點。

Ⅳ 黨風廉政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黨風廉政建設的內容包括:

1、立足教育抓預防,形成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制。

加強反腐倡廉宣傳教育,是反腐敗斗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預防腐敗工作中起著奠基和先導作用。在實踐中,該行始終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不斷探索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制,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切實增強教育的說服力,使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築牢了思想道德防線,增強了拒腐防變能力。

2、完善制度抓預防,創建反腐倡廉制度體系。

制度建設是預防腐敗工作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環節,是防腐敗工作起到實效的根本保證,是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有力措施。

3、強化監督抓預防,創新權力運行監督機制。

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控和監督是檢驗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是執行規章制度的重要保障。在實際工作中,該行通過突出重點、完善手段、健全體系,努力創新權力運行監督機制,認真落實監督工作,切實增強監督的制衡力,使監督成為預防腐敗的一個有力武器。

4、建立健全防控廉政風險制度。

要針對重點對象、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逐步建立健全風險預警、糾錯整改、內外監督、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機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廉政風險防控制度體系。

5、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

要進一步完善利益沖突迴避制度,重點完善公務迴避、任職迴避、地域迴避制度;進一步完善並嚴格執行公職人員行為限制和領導幹部親屬經商、擔任公職和社會組織職務等相關制度規定,防止領導幹部利用公共權力或自身影響為親屬和其他特定關系人謀取私利。

(5)論依法治稅擴展閱讀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力度不減、尺度不松,重心在逐步向下延伸,基層地稅機關面臨著持續加壓的反腐態勢,必須要認清形勢,築牢思想防線。

高壓態勢越來越強的形勢。中央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和自治區紀委十一屆七次全會都明確提出,要推動反腐敗向基層延伸,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繼續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全區地稅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強調,廉政建設是生命線和高壓線。

基層地稅機關和一線執法人員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反腐倡廉不斷在向基層延伸,在向群眾身邊的「微腐敗」深入。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一旦觸及了法律這條「紅線」「底線」和「高壓線」,必然會遭到「電擊身壞」,「頭破血流」。

把黨風廉政建設貫穿於思想政治教育始終。縣局黨組要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思想教育統籌安排,各黨支部要以建立「兩學一做」教育常態化機制為抓手,把學習《黨章》《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稅收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等黨規政紀,當做經常性的工作抓。

要切實加強幹部日常管理和監督,深入開展專題教育和專項整治,把廉政教育與政治學習、黨課學習緊密結合,豐富學習形式,確保意識形態方向正確,使每個黨員腦中有把「戒尺」,心中有盞「紅綠燈」,做到不闖紅線、不觸底線。

把黨風廉政建設貫穿於依法治稅始終。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生命線。對稅務部門而言,嚴格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不僅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防範廉政風險的根本途徑。要堅持依法治稅、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原則,大力推進廉政文化建設;

嚴格規范執法行為,加強稅務廉政風險防範管理。以稅收管理員管理制度為平台,強化權力制約機制,深化稅務人員內審工作機制,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杜絕執法風險,讓全體稅務人員都深刻認識到,黨紀國法不是「橡皮泥」「稻草人」,違紀違法都要受到追究。

把黨風廉政建設貫穿於執紀監督始終。執紀、監督、問責是紀檢監察工作的主業,也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抓手。作為基層地稅機關的一把手,首先是黨風廉政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要全力支持紀檢部門加大執法監督力度。

繼續組織開展好納稅人滿意度調查、稅務所長述職述廉等活動,為監督工作提供有力抓手。進一步完善內外監管媒介,讓監督的陽光照進執權行政的全過程。

把黨風廉政建設貫穿於制度執行始終。制度建設更加具有穩定性、長期性。要不定期組織開展對八項規定、自治區黨委十項規定和區局黨組八條規定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幹部嚴格自律,隊伍清正廉潔。

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從考勤、著裝等日常行為規范入手,堅持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相結合、明察與暗訪相結合,始終保持正風肅紀的高壓態勢。唯此,基層地稅機關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才能抓出力度,收到實效。

Ⅵ 試論組織稅收收入與依法治稅的關系

納稅服務作為綜合性和管理型的稅收征管工作,是對稅務機關在納稅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的過程中,為納稅人提供各項服務的行為要求。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核心和靈魂,稅務機關在依法實施稅收管理的同時,已滲透了對納稅人的服務。依法治稅和為納稅人服務在稅收管理中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服務不是脫離執法而存在,而是以依法治稅為前提,越是依法嚴格管理,越有利於組織稅收收入,越有利於納稅人合法經營和公平競爭。

Ⅶ 論稅收的經濟杠桿作用

大眾日報濟南1月15日訊 全省地稅工作會議今天召開。省委副書記、省長韓寓群對地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充分發揮稅收的經濟杠桿作用,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稅源的增長,為財政收入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
韓寓群在批示中指出,全省地稅系統認真落實「經濟決定稅源,管理增加稅收」的治稅思想,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稅源管理辦法,積極開展宏觀稅負分析,加強重點稅源管理,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加大社會綜合治稅的工作力度。我省地稅工作年年都上一大步,對財政貢獻越來越大。三年來,全省地稅收入保持了23%以上的高幅遞增,2006年組織各項收入791億元。這一方面體現了經濟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說明我省地稅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在思想作風建設、在業務能力提高、在執法水平增強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特別是2006年,我省地稅系統開展管理年活動,工作成效顯著。在稅源控管、依法征稅方面有了進一步提高。地稅部門進一步深化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服務於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績,嚴格征管並做好為納稅人服務的工作取得了新的經驗。地稅部門狠抓了隊伍建設,業務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狠抓了廉政建設,作風建設成效很好。
韓寓群要求,新的一年裡,地稅系統要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研究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認真分析稅源變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按照2007年確定的工作目標、指導思想,狠抓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充分發揮稅收的經濟杠桿作用,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稅源的增長,為財政收入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

12月15日下午,冒著凜冽的寒風,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陳寶生一行四人,輕車簡從,到蘭州市地稅局進行工作調研。
陳寶生在調研時指出,地稅部門是重要的經濟職能部門,在組織地方財政收入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沒有稅收工作的持續穩定發展,就沒有蘭州當前好的經濟社會形勢。今年全市各項地稅收入任務能夠完成,並實現地縣兩級超收8000萬元的目標,這是廣大地稅幹部職工艱苦努力的結果。
陳寶生對地稅工作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要積極研究在穩健的財政政策下如何更好地運用稅收杠桿作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國家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包括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兩個方面,收入就是稅收杠桿的運用,主要通過稅務部門的執法行為實現,支出政策就是通過政府支出的規模和結構的調節來調控經濟。與已經實施了6年的積極財政政策不同,穩健的財政政策下,明年資金供應量會趨緊,在這種情況下,地稅部門怎樣發揮好調控經濟的作用,怎樣涵養稅源,怎樣擴大稅基,怎樣結合蘭州實際運用好稅收杠桿,地稅部門在這方面要早做研究,早提對策,早採取措施。二是稅收工作要為企業改革服好務。明年蘭州市在企業改革方面的力度將會加大,尤其對省上下放的27戶大企業,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方向,考慮運用混合所有制等多種形式進行改革。在這樣的形勢下,地稅部門的擔子更重,既要保證收入穩定增長,又要支持改革攻堅,地稅部門要做好充分准備,要在依法治稅的前提下,落實好有關稅收政策,為國企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三是蘭州市國稅局、地稅局要加強協作配合。及時溝通信息,加強合作,處理好稅收與地方經濟的關系,發揮好調控宏觀經濟和調整收入再分配的職能,共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陳寶生最後強調,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地稅工作,要給地稅部門一定的激勵政策,充分調動地稅幹部的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地稅的工作水平。

Ⅷ 論奧運會之後的中國稅制有什麼特點

奧運會之後的中國稅制特點
1、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 手段
2、物質形態來看,繳納分 實物 貨幣
3、本質來看 國家政治權利 實現的特殊分配
4、形式上 無償向 固定性 強制性
5、職能上 財政職能 經濟職能
6、性質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