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
Ⅰ 當今中國社會的公共政策有哪些
1、管理政策。以實施罰款、獎勵、禁閉等規章為重點,保證公眾對公專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
2、 分配屬政策。通過安排、部署各種公共計劃,達到全體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國家天然資源及智力資源,並通過直接津貼和保險來分配財政資金。
3、 再分配政策。以滿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質需要為目標,把各種賦稅收入引向各種援助計劃。
(1)公共政策的擴展閱讀
公共政策過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類是廣義上的公共政策過程,從政策問題的確認開始,一直到政策評估和政策終結為止;
一類是狹義上的公共政策制定過程,從確認政策目標到抉擇政策方案的過程。前者從宏觀的角度,關注問題從確認到政策終結的一個完整周期;後者從微觀角度,研究政策方案的決策過程。
Ⅱ 公共政策與政策環境之間的關系是
公共政策與政策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二者存在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
(1)環境決定和制約政策,起主導作用。①公共政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由環境的需要而產生的;②公共政策必須適應政策環境,有什麼樣的政策環境,就有什麼樣的公共政策;③政策環境的發展變化必然導致公共政策的發展變化。
(2)政策改善和塑造環境,具有反作用。公共政策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它對政策環境具有一定的能動作用。
Ⅲ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公共政策工具的類別是什麼
主要功能有以下幾抄個方面:分配社會資源,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公共政策主體進行分類時,通常可以分為國家公共法權主體、社會政治法權主體和社會非法權主體。
Ⅳ 公共政策過程的包括
一般認為,公共政策過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終結、政策監督五個方面。 相對於個人問題、團體問題和社會問題,公共政策問題特別指基於特定的社會問題,由政府列入政策議程並採取行動,通過公共行為希望實現或解決的問題。
公共政策問題具有關聯性、主觀性、人為性、動態性的特徵。 社會公眾要求政府採取行動解決各種社會問題,但只有小部分被公共決策者所關注,「那些被決策者選中或決策者感到必須對之採取行動的要求構成了政策議程(policyagenda)」。政策議程的建立是社會問題轉化為政策問題的關鍵一步。
政策議程包括兩種情況。系統議程(system agenda)又稱公眾議程(publicagenda),指某個社會問題引起社會公眾關注,他們向政府部門提出訴求,要求採取措施。正式議程(formal agenda)又稱政府議程(governmentagenda),指某些社會問題引起決策者的深切關注,他們感到有必要採取行動並把這些問題列入政策范圍。稱政府議程在程序上較為固定和正式,在方法上更為嚴謹和精確,在內容上較為具體和集中。
社會問題能否進入政策議程受到公民個人、利益集團、政治領袖、政府體制大眾傳媒、專家學者以及問題自身等因素的影響。國家政治原則的偏離、價值體系的排斥、政府體系的封閉、決策者承受能力不足、表達方式不當都會阻礙社會問題進入政策議程。政治領導、危機事件、抗議活動和傳媒曝光則是社會問題進入政策議程的觸發機制。 為解決政策問題而制定一系列解決問題的備選方案,並從中優選方案就是政策方案的制定過程。
制定政策目標
選擇政策目標(policygoals)是政策制定的主要內容,它是政策方案設計的基礎依據,是方案執行的指導方針,也是政策績效評估的參照標准。政策目標的制定應盡量排除價值因素、政治因素、多目標沖突的干擾。設計評估方案
決策者要解決政策問題的關鍵步驟在於設計備選方案。
1) 政策方案的輪廓猜想
方案的設計需要運用創造性思維,設計出多種實現政策目標的思路和輪廓方案。為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提出多個可選方案;並將各方案的輪廓勾畫出來,進行初步設計。
2) 方案的細化設計
在勾勒出方案輪廓之後還需進行細節設計以構造具有實用價值的具體方案。這個過程要遵循實用性、可操作性和細致性的規則。
論證評估方案
設計出各種方案之後需要對它們進行評估和論證,其中包括價值評估、效果評估、風險評估和可行性評估。可行性評估是重點內容,它又包括了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行性的評估。
抉擇評估方案
抉擇政策方案即通過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對所設計的政策方案的優選。政策方案優選的標准主要有:效益(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充分性(adequacy)、公平性(equity)、回應性(responsiveness)和適當性(appropriateness)。 經過評估優選的方案並不能立即執行,還需按一定的程序審查,取得合法地位,才能在社會中具有約束力和權威,這一過程就是政策合法化(legitimization)。
由於合法化主體的不同,政策合法化分為立法機關以及行政機關的政策合法化程序。前者的程序為提出議案、審議議案、表決和通過議案、公布政策;後者的程序為法制工作機構審查、領導決策會議決定、行政首長簽署發布政策。 公共政策經合法化過程後,一經採納即進入政策執行階段。政策執行是將政策理想轉化為政策現實、政策目標轉化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徑。
政策執行過程
政策執行過程包括三個階段,一是准備階段,包括政策宣傳、加強政策認知、制定執行計劃、進行物質准備、做好組織准備;二是實施階段,包括政策實驗、全面推廣、指揮協調、監督控制;三是總結階段,包括效果評估、追蹤決策。
政策執行手段
政策執行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說服引導手段、技術手段。這些手段按其排列順序,強制性逐漸減弱,公眾參與度增強,因此適合不同的政策執行選擇。 公共政策評價要經過准備、實施和總結三個階段。
准備階段
該階段又包括確認評價對象、明確評價目的、選擇評價標准、規定評價手段四項內容。
實施階段
該階段包括全面收集信息、綜合分析信息、評價並得出結論這三項內容。
總結階段
該階段內容主要是寫出評價報告和總結評價工作。 政策主體通過政策評價得知現行方案的信息,並做出抉擇,或對其補充,或對其修正、或終止方案。公共政策終止(policytermination)是終止錯誤的、過時的、多餘的或無效的方案。
公共政策終止的對象可以是某項政府功能、某個組織、某個政策或計劃。其中以功能最難終結。
公共政策的終止面臨著各方面的障礙,例如心理上的抵觸、組織的持久性、反對勢力聯盟、法律障礙以及高昂的成本。
Ⅳ 試述公共政策的內涵
內涵:參考國外學者的看法,可以將公共政策界定為,國家(政府)執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在特定時期為實現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目標所採取的政治行動或所規定的行為准則,它是一系列謀略、法令、措施、辦法、方法、條例等的總稱。
關於公共政策含義的解釋:
1、公共政策必須是用於解決公共問題的。所謂公共問題,就是與那些影響有限,只涉及一個或少數幾個人的私人問題相對的,影響廣的問題。公共問題實際上就是公共利益的一種表達。
公共政策必須用於解決公共問題,並且,公共政策是現代國家進行公共管理的基本手段。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主要在於它以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政策將越來越與市場決策相分離。
2、公共政策只能是由公共權威制定的。只有公共權威制定的政策,才是公共政策。 安德遜曾將政策制定者分為官方和非官方的,只有前者制定的政策才是公共政策。作為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公共權威,主要是指廣義的政府。
一方面,20世紀30年代以來,國家的功能由消極轉向積極,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體現為行政主導型。另一方面,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立法、司法與行政機關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
3、公共政策表現為一種「為」或「不為」的傾向,表現為合法的命令、方案等規范和具體的法律文件。廣義的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有三種表現形式,國家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性規范;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命令、方案、決議等行政性規范;國家司法機關在司法過程中對兩種政策規范進行的司法解釋。
4、公共政策在一定歷史時期和環境條件下,必須能夠解決某種公共問題。公共政策必須是能夠解決某種公共問題的;公共政策的全部價值在於能否在「實際行動」中解決公共問題,即是否可執行。
當代國家及其政府在行駛公共權力的過程中,有一系列旨在解決公共問題的綱領、路線、戰略、理論等思想,但它們一般因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還不能稱為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和環境條件下的政策。
5、公共政策的共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政策是以公共名義制定的;政策總的來說,是由政府制定或發起的;政策是由公共和私人行動者解釋、執行的;政策是政府打算要做的;政府政策是政府選擇不做的。
(5)公共政策的擴展閱讀: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徵: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體即國家或政府、執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所制定及執行,政策體現了主體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權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價值取向,要實現特定的目標或目的。政策不是無意識或偶然性的行為,總是要實現特定的目標,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同時,政策又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起作用,具有時效性。
3、公共政策表現為由一系列行為所構成的行動過程,是政府為解決特定社會問題以及調整相關利益關系而採取的政治行動。
4、公共政策是一種行為准則或行為規范。政策總有具體的作用對象或客體,它規定對象應做什麼和不應做什麼;規定哪些行為受鼓勵,哪些行為被禁止。政策規定常帶有強制性,它必須為政策對象所遵守。
Ⅵ 公共政策與經濟政策的區別,公共政策能是經濟政策嗎
公共政策中,包含部分經濟性的政策措施,經濟政策中也會包括一些公共政策措施,但二者有很大區別。
其一,傳統的公共政策研究派生於政治學和行政學,並非產生於經濟學,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疇,不屬經濟范疇。也可以認為公共政策是管理學范疇,經濟政策是經濟學范疇的。
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公共政策是通過政治學和行政學的原理及模型進行分析的,和經濟學原理及經濟模型分析迥異。
其三,公共政策是對社會利益進行權威性分配,而經濟政策是對經濟資源進行分配。
Ⅶ 公共政策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一、公共政策問題的形成因素
1 、從國內和國際的視角看
國內的原因有自然災害(如特大水災、強烈地震、嚴重旱情等)、非預期的人文事件(如抗議、暴動、軍事政變、暗殺、劫機等)、社會的變遷(現代化進程中常常出現的科技變遷、資源分配不均、生態變化、社會解體、價值失序等都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等;國外的原因有戰爭或軍事行動的爆發(如中東戰爭、海灣戰爭以及北約對南斯拉夫的戰爭等,都引發諸多國際問題)、武器的革新與發展(易於引發戰略武器的控制、裁軍、軍備競賽升溫等)、國際關系以及國際間聯盟形態的變更(易於影響外交政策的制定)等。
2 、從客觀和主觀的視角看
能影響公共政策問題的客觀因素主要有:自然災害;社會變革;體制轉型,例如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致使我國諸多社會領域都程度不等地存在與新體制不相適應的問題。在客觀條件一定的情況下,主觀因素的變化(如價值觀的更新、人們期望目標的改變等)也會引發許多新的公共政策問題。當然價值觀的進步和人們預期目標的降低,也可能帶來以往認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被淡化。
二、由誰提出公共政策問題 社會或公共問題通常由哪些社會主體提出並有可能進入相應的政策議程呢?這就是政策訴求問題。所謂政策訴求,就是作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的公共權力機關以外的社會行為主體提出的要求政府對某一社會問題採取行動或不採取行動以及採取何種行動的主張。政策訴求也被稱作政策要求、政策倡議或政策主張。
通常,公共政策問題的提出主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政治領袖
政治領袖通常是指通過法定的途徑占據國家或各種政黨或政治組織最高層權力地位的政治領導人物。在現代民主國家,他們大多要經選舉產生,或經過最高領導人物或機關的任命。無論在何種體制下,政治領袖總是影響公共政策問題認定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體,在專制政體下自不待言,在民主政體下同樣如此。
2 、政黨組織和利益集團
政黨是近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政治組織,它往往是超地區、超行業、超血緣聯系的社會群體的政治代表,其核心的目標就是爭取執政以解決公共政策問題,維護其所代表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因而它必然是提出公共政策問題的重要主體。
利益集團往往以特定的行業或職業的代表為特徵,其核心目標並不在於上台執政,而在於千方百計地影響政府各機關制定和執行有利於自身的公共政策。為此,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利益集團也會經常向政府和有關公共組織提出公共政策問題。
3 、民意代表
在代議民主制下,公民通常只能通過參加選舉活動及其他有限的參政渠道向政府及有關公共組織提出自己的政策問題訴求。公民的很多問題必須通過自己推選出的政治代表,來提出和解決有關公共政策問題。
4 、大眾傳媒
就公共政策而言,許多政策問題的提出者都高度重視大眾傳媒的作用。可以說,大眾傳媒往往既是公共政策問題的中介,又可能是公共政策問題的直接提出者。
5 、各類政策研究組織
各類政策研究組織成為提出公共政策問題的一種重要主體。政策研究組織的類型很多,如官方型、半官方型、民間型以及大學型。他們雖然各有優勢和不足,但合在一起就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政策研究體系。
6 、政府部門本身
政府也是公共政策問題的提出主體之一,甚至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體。通常由政府本身提出的政策問題往往很容易進入政府的政策議程。在現代政府構成中,立法、行政、司法、軍隊等都會成為政策問題的提出者,其中行政部門及其官僚提出的政策問題往往最多,也最易於受到重視。
Ⅷ 簡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導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導向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通過正向提倡、激勵的方式為有關法人、自然人指明行動方向,從而使政策對象朝決策者所希望的方向努力、以決策者期望的方式採取行
(2)控制功能。公共政策的控制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通過規范、制約的方式對有關法人、自然人的行動進行控制,使之不採取決策者所不希望的行動。
(3)分配功能。除了調控政策對象行動的公共政策之外,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宗旨是對全社會所擁有的資源(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群體之間的配置進行調節,有些公共政策的實施效果會導致利益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群體之間的分配發生變化,這就是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如收人分配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都涉及利益的分配。
拓展資料
公共政策(PublicPolicy),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疇。傳統的公共政策研究派生於政治學和行政學,意在從規范意義上探討國家、社會和公民之間的利益制衡,通過政治學和行政學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對國家、地方和團體層面的政策制定、執行與評估進行研究,為高質量的公共政策提供咨詢。
公共政策的內涵:
1)公共政策是決定、決策的一種特殊形態,它具有決定、決策的一般特徵;
2)公共政策是公共權力機關的基本的活動方式或活動過程,是公共權力機關的權力意志的表現;
3)公共政策是經由政治過程而進行方案的初擬、優化和擇定的結果,主導這一過程的基軸是公共權力機關與公民的關系。
4)公共問題、公共目標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種權威性的價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徵:
(1)政治性(2)階級性(3)權威性(4)普遍性(5)目標取向(6)穩定性與變動性(7)預見性
Ⅸ 當前中國的公共政策有哪些
1、管理政策。以實施罰款、獎勵、禁閉等規章為重點,保證公眾對公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
2、 分配政策。通過安排、部署各種公共計劃,達到全體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國家天然資源及智力資源,並通過直接津貼和保險來分配財政資金。
3、 再分配政策。以滿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質需要為目標,把各種賦稅收入引向各種援助計劃。
4、立法政策。注意力在於運用它的權力和擁有的資源來改變整個環境。
公共政策作為對社會利益的權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會利益,從而決定了公共政策必須反映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
(9)公共政策的擴展閱讀
公共政策的特徵:
1、價值相關性。與政策的價值相聯系的是其利益相關性,多數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對以利益為核心的社會價值的分配。
2、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應該通過法定程序獲得,這種法定程序可以通過立法機關通過,或者經過得到立法機關明確授權的有關部門的認可。
3、權威性。公共政策的權威性與其合法性緊密相關,而權威性又與強制力相聯系。
Ⅹ 公共政策問題的建構方法是什麼
公共政策問題構建的方法:
1. 論證圖解(Argumentation Mapping)
2.假設分析法(Assumptional Analysis)
3.邊界分析法(Boundary Analysis)
4.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
5. 因果模式(Causal Modeling)
6.類別分析法(Classificational Analysis)
7. 維度分析(Dimensional Analysis)
8. 事件分析(Events Analysis)
9.魚骨圖(Fishbone Diagram)
10.層級分析法(Hierarchy Analysis)
11.詮釋結構模型(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ISM)
13.多角度分析(Multiple Perspective Analysis)
14.問題樹分析法(Problem Tree)
16. 利害關系人分析(Stakeholders Analysis)
17. SWOT分析(SWOT Analysis)
18.分合法(Synectics)
19. 決策研討(Technique of Decisions Seminars)
20. 追根究底法(Why-why Diagram)